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

合集下载

浅议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浅议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浅议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摘要】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都属于学校工作范畴,两者都是为学校体育工作服务,它们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了体育整体。

本文就体育教学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体育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难点的教学过程,它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时数和考核标准,由专门教师来实施的。

以向参加者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技术,有效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己任。

1.增强学生体质是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这是由体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但是也不能排斥运动技能、技术的学习,这是增强体质所需要的,是由两者的内在相互关系所决定的。

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体育教学的任务包括在学校的体育任务之中。

学校体育任务主要是通过体育课来完成的。

体育课就是身体培育课,如果不承担增强体质的任务,要完成学校任务那就无异于缘木求鱼。

所以在体育课上既要教,又要学,还要组织锻炼身体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教、学、练、育四统一。

2.体育锻炼是实现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日光、空气、水)来锻炼身体,以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为目的从事体育活动过程,这对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培养健美体态、提高机体工作能力、消除疲劳、调节情态、使人精神愉快以及预防与治疗某些疾病都有重要意义。

从遗传与变异观看,对改善与提高下一代乃至整个民族的体质也有重要的作用。

体育锻炼的特点是群众面广、形式与内容灵活多样,可独立一人自我锻炼,也可有组织地集体进行。

3.学校是出人才的地方。

从人才需要的角度来看,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有利于为四化建设培养各类合格人才。

人才既有类别,同时也分层次,四化建设需要各级各类的人才。

体育是各级各类人才的物质基础,是人才能否发挥能量的先决条件。

请论述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请论述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请论述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请论述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及运动训练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我们来讲一下三者的区别:体育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条件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增强身体素质和体质。

体育锻炼则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利用各种运动手段进行身体活动,从而达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陶冶情操等目的的一种身体练习。

运动训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一体育专项或体育竞赛所需要的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运用生理知识、心理知识和现代科学手段,进行身体练习和基本活动能力的培养的过程。

可见三者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例如:课堂教学、课外锻炼、运动训练之间既有相互区别的一面,也有紧密联系的一面,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基本技能,以便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体育锻炼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增强体质;运动训练主要是把专项运动技术练习融会贯通,提高实战能力。

由此可见,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三者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整体。

接着我们来谈谈三者之间的联系吧!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都是培养人的运动能力和发展体能的方法,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但二者又有各自特殊的任务,有各自特殊的作用。

运动员一般要经过专门化的教学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体育人才,同时,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能够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学校体育是实施学校体育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他们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通过体育教学,学生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和掌握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获得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更有效地锻炼身体,健康地成长。

最后,我总结出三者的关系: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担负起培养人才的双重任务;体育教学是实施运动训练的基础;只有当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这两个环节都取得丰硕成果时,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运动训练;反之亦然。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实践报告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实践报告

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实践报告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密切,运动训练为体育教学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本报告将从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运动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实践中的体会与改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运动训练是通过系统的训练和锻炼,提高运动员的体能素质、技术水平和竞技能力的过程。

体育教学则是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运动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两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

1. 互相促进的关系优良的运动训练能够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和训练方法,为体育教学提供重要的支持。

同时,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也为运动训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培训思路。

2. 目标一致的关系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3. 互相促进的关系运动训练中的成果和进展可以作为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素材和实例,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也可以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指导和培训思路。

二、运动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1. 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运动训练通过系统性的运动训练和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耐力和敏捷性,为学生的体育教学提供更好的基础。

2. 培养运动技能和竞技能力运动训练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和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竞技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体育项目和比赛,提高竞技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运动训练强调团队协作和合作精神,通过集体训练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提高他们在团队中的角色认同和配合能力。

实践中的体会与改进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运动训练与体育教学在内容和形式上需要更好地结合。

过于侧重技能训练的运动训练可能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忽视,影响综合素质的培养。

体育教学中,也需要注重实践活动和运动训练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浅谈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关系

浅谈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关系

浅谈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关系澄江县第二中学熊志新652500作为一名基层的教练员,我一直以来对“体育教学与课余训练的关系”这一问题存在困惑,也持有不同的观点。

判断谁更重要往往是看哪方面取得的成绩更为显著。

在处理二者关系时,很多体育教师总是认真对待自己认为重要的而忽视了所谓不重要的方面,其实这对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也是一种误区。

体育教师应该及时从这种误区中走出来,正确处理好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的关系,使学校体育尽快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要解决中一问题,体育教师应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1)传统体育强校等于优异的比赛成绩很多体育教师把比赛的成绩看得非常重要。

在他们看来,带领学生参加比赛拿出好的成绩,学校才能不愧体育名校,于是时刻想着如何搞好课余训练,如何提高学生的竞技能力,把重点和希望都放在参与课余训练的特长生身上。

这种“舍大取小”的思想是非常不正确的。

也许会有人提出质疑;“中小学体育不是也有为国家输送优秀运动人才的任务吗?本来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就少,课余训练的时间也很少,既然我们发现了几个,为什么不把他们当做重点的培养对象呢?”的确如此,能发现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很难,课余训练的时间也很少,但应该指出的是,体育教师是全体学生的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方向的是全体学生,用一个或几个体育特长生的发展换来全班学生的不发展,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损失,更违背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2)学生的比赛成绩等于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这是一个很传统的观念,虽然现在的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科班出身”,经历了体育学院的正规教育,但摆脱这一传统观念仍十分困难。

一直以来体育教师的能耐好像都表现在“比赛成绩”上,这些教师在体育学院系中所学的实际上是竞技运动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所以他们开口说训练,闭口打比赛,认为只有竞技运动才是体育,只有比赛出了成绩,体育教师才有能耐,有本事,唯恐学校或别的教师认为自己是个外行,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等。

体育锻炼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体育锻炼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体育各项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就目前的体育活动来看,许多人对于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差异,导致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概念特点的混乱,这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是非常不利的。

本文将针对现阶段体育事业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的差异,从而加强人们对于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概念及特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今后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活动的健康发展,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拥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属于体育活动的范围,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和分析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之间的差异,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了解到,二者在概念、内容、目的、方法、手段以及计划等方面的不同,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二者之间的特长,将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有效提升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为促进我国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

1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概念就目前的体育活动来看,许多人对于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加强人们对于体育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概念及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十分的有必要。

体育教学面向的主要是广大的学生,是由体育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双边的体育活动。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程的教学大纲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练习,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学生的意识品格,提升学生对于运动的热情和兴趣,从而实现,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体育训练则主要面向的是专业的体育运动员,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成绩,运动训练的主导一般是教练员,主体是各个运动员,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体育项目的实际情况安排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制定训练计戈I」,在训练中指导运动员不断进步。

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仅要完成教练员所制定的训练计划,也要与教练进行配合,共同组织设计训练活动,从而有效提升竞技能力和水平,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体育新课标试卷及标准答案

体育新课标试卷及标准答案

一、判断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新课程《体育与健康》体现了实用性、活动性、兴趣性和时代性特点,突出了课程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增强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性质。

(√)2、科学的身体锻炼可以促进人体形态、机能的发育,运动能力的提高,适应环境抵抗疾病能力的增强。

(√)3、行进间队列练习中向右转走的预令和动令都落在左脚上。

( ×)4、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5、正确的坐、立、行姿势是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

(√)6、篮球比赛中持球队员身体某部位接触端线或边线均判出界。

( √)7、以时间计算成绩的项目叫田赛,以高远度计算成绩的项目叫径赛。

( ×)8、体育评价应实现多样化,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学习评价的形式包括:学生自我评,组内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体育教师将某一教材内容按授课时数制定的教学计划应是:( B )2、人体速度素质发展最快的敏感期( B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哪几个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的。

( A )4、新课标中规定小学一至四年级体育课为每周:( C )5、《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颁布实施是在:( C )6、标准篮球场的大小为:( B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怎样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答::①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②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2、请写出小学五—六年级教师用书中男生和女生技巧的联合动作名称及前滚翻的动作要领。

答:男生:后滚翻穿圈——跳起转体180度成蹲撑——前滚翻越过低障碍成并腿坐——肩肘倒立。

女生:前滚翻起立——单腿前滑成纵叉——后腿前摆成并腿坐——肩肘倒立。

前滚翻动作要领:蹲撑,提踵,两手撑垫,同时屈臂、低头,身体重心前移,然后两脚蹬地,提臀收腹团身,使头后、颈、肩、背、腰、臀依次着垫向前滚动,当滚至背部着垫时,迅速屈腿团身、两手抱小腿成蹲撑。

学校体育学试题库

学校体育学试题库

《学校体育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终身体育(2/29) 2。

健康(2/31) 3。

学校体育目标(2/31) 4。

体育教学目标(3/45) 5。

体育教学过程(3/50) 6。

体育教学大纲(4/56) 7.教材纲要体系(4/61) 8。

体能(5/73) 9。

口令(6/94)10.动作示范(6/95) 11。

个性(7/112) 12。

体育实践课的结构(8/119) 13.体育课的组织(8/125) 14。

体育课堂常规(8/128) 15。

分组轮换(8/130)16.分组不轮换(8/130) 17。

体育课密度(8/133) 18。

体育课的生理负荷(8/138) 19.全年体育教学工作计划(9/152) 20。

学期体育教学工作计划(9/154) 21.课时计划(9/156) 22。

竞技状态(11/201) 23。

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11/205) 24.战术(11/208) 25。

战术意识(11/208) 26。

重复训练法(11/211) 27.变换训练法(11/211) 28。

持续训练法(11/212) 29。

循环训练法(11/213) 30.训练水平(11/220) 31。

淘汰法(12/229) 32。

循环法(12/230)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0/2)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对象是(③)①体育教学现象及规律②体育现象及规律③学校体育现象及规律④体育课现象及规律2.(0/2)学校体育学的学科性质是(②)①教育学科②综合性学科③社会学科④自然学科3.(1/13)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法制化轨道的标志是1990年3月颁布的(④)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③大中小学生体育合格标准④学校体育工作条例4.(2/21)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①)①健身功能②教育功能③教养功能④促进个体社会化5.(2/36)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①)①体育课②早操,课间操③课外运动训练④体育竞赛6.(3/50)体育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是(②)①教师②学生③教材内容④传播媒介7.(5/73)学校体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显著标志是(③)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②发展学生的个性③发展学生的体能④培养良好品质8.(6/96)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可直接模仿的动作多用(③)①正面示范②侧面示范③镜面示范④背面示范9.(8/132)在班人数少,场地器材充足时应多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为(①)①分组不轮换②两组一次轮换③三组两次轮换④先合组,后分组10.(8/133)体育课中学生练习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称为(④)①体育课密度②体育课综合密度③体育课一般密度④体育课学生练习密度11.(9/156)写好体育课教案的首要问题是(①)①确定课时教学目标②钻研教法③安排课的内容④合理安排各部分时间12.(9/156)安排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学练法时,一般先构思(③)①开始部分②准备部分③基本部分④结束部分13.(10/175)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是(①)①体育教学②课外体育锻炼③课外运动训练④课外运动竞赛14.(10/185)下列未列入课表,成为学校作息制度一部分的锻炼形式为(④)①早操②课间操③班级体育锻炼④体育节15.(11/193)下列属于课外运动训练与一般运动训练之共同点的是(①)①训练成绩的表现性②训练对象的广泛性③训练内容的基础性④训练时间的课余性16.(11/193)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是(②)①掌握战术知识②培养战术意识③培养战术能力④实践战术行动17.(11/193)下列哪一种训练方法应严格控制间歇时间(②)①持续训练法②间歇训练法③重复训练法④变换训练法18.(14/26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自何时起施行(③)①1995年9月10日②1996年9月10日③1995年10月1日④1996年10月1日19.(14/267)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实施对象是(④)①全国人民②中老年人③残疾人④青少年儿童20.(14/00)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思想是(②)①增强学生体质②健康第一③提高运动技术水平④发展学生个性21.(14/00)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设置的七个系列中必修内容为(③)①球类运动和健康教育专题②体操运动和健康教育专题③田径运动和健康教育专题④武术运动和健康教育专题22.(15/279)体育教师进修的主要途径是(①)①自学②短期培训③参加学术会议④函授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0/2)学校体育学是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考试题12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考试题12

体育教师专业知识考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1.三维体育观是指( A )A.生物、心理、社会B.生理、心理、文化C.竞技、娱乐、健康D.教育、社会、生物2.国务院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时间是( A )A.1990年B.1998年 C.1979年 D.1993年3.学校体育最主要的本质功能是( D )A.教养功能B.教育功能 C.美育功能D.强身健体功能4.衡量学校体育目标完成的最终标准是( C )A.条件目标B.过程目标 C.效果目标 D.教学目标5.实现体育教学过程目标的载体是( C )A.教学方法B.组织措施 C.体育教材D.场地器材6.下列哪些是属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A )A.辅助式B.传统式 C.现代式D.讨论式7.下列哪种方法是发展体能的方法?( A )A.变换法B.分解法 C.直观法D.说明法8.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方式是指( A )A.动作B.技巧C.运动 D.活动9.下列哪种属于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法?( A )A.讲授法B.直观法C.完整法D.分解法10.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是( A )A.突发事件处理B.说明与榜样C.评比与表扬D.批评与纠错11.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是( A )A.启发诱导法 B.语言法 C.演示法 D.讲练法12.中小学体育实践课课型可分为( A )A.新授课 B.专项课C.必修课D.选修课13.下列哪种评价方法属体育课评价的具体方法?( B )A.讲授法 B.直观法C.完整法 D.分解法14.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是指( A )A.体育教学 B.课外活动C.课外训练 D.课外竞赛15.下列哪种形式属于校内锻炼?( D )A.校外自我锻炼B.家庭体育C.社区体育 D.课间操16.课外运动训练的特点之一是( B )A.健身性 B.基础性C.娱乐性 D.方向性17.下列属课外运动训练原则的是( C )A.正面教育原则B.集中力量教育原则C.周期性原则D.知行统一原则18.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特殊能力是指( A )A.运动能力B.思维能力C.记忆能力D.观察能力19.体育教师进修的主要特点是指( D )A.自学B.短期培训C.函授D.在职性20.下列哪些规律是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 C )A.认知规律B.社会制约性规律C.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D.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二、填空题21.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论述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课外运动训练三者的关系。

(15)答:⑴三者的相同之处: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

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

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

⑵三者的不同之处:①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体育课教学: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课外体育锻炼:侧重复习、巩固、运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能。

课外运动训练:侧重提高少数有竞技运动潜力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②要求的不同:体育课:必修课,具有强制性。

课外体育锻炼:多数情况下是自由、自愿,不具有强制性。

课外运动训练:只对有条件且经过选拔的少数学生实施。

③内容的不同:体育课:受体育教学大纲的限制。

课外体育锻炼:内容丰富多样,一般不受限制。

课外运动训练:与运动项目密切相关的身体和技战术训练。

④组织形式的不同: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形式。

课外体育锻炼:灵活多样,一般不作形式上的要求。

课外运动训练:按训练计划,以队、组或个人的形式。

⑤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体育课:负荷较为适中。

课外运动训练:负荷适中,较明显的个人和项目特点。

课外运动训练:较大的负荷,较明显的个人和专项特征。

⑥效果的评价不同:
体育课:方法和标准不因人而变,具有统一性。

课外体育锻炼:方法和标准灵活多样。

课外运动训练:根据专项技术和相应竞赛规则进行评价。

⑶三者的相互关系: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

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