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复习提纲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复习提纲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人的一生有两个生长高峰,分别是婴儿期和(青春期)。
2、(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3、女孩大约在(10)周岁左右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4、青春期的男女(身高)最先出现快速增长。
5、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发育的时间在(提前)。
6、(吸烟)和(酗酒)是少年健康的天敌。
7、穿(高跟鞋)会使足前部受到挤压,引起脚趾外翻,造成扁平足。
8、青春期的男女要正确对待与(异性)的交往,保持正当的(友谊)。
9、拔胡须会损伤(毛囊),会使(细菌)侵入人体。
10、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划分为(幼年)、(少年)、(成年)、(老年)。
11、一个人的成长和成熟意味着他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12、我们已经跨入青春期,每天需要保证(10)小时的睡眠。
13、我们成长的证据有:照片、衣服、身高和体重的变化等。
14、科学用脑五要素是:反复强化、课程交替、勤于思考、动静结合、适当休息。
15、预测身高的方法有:根据父母的身高预测、根据现在的身高预测、根据自己的脚长预测。
16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智力水平迅猛提高;独立欲望增强,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
17、我们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应做到:注意个人卫生、讲究营养与饮食卫生、注意学习习惯和用眼卫生、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不迷恋电脑、科学用脑等。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1、动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特征,叫做(遗传)现象。
2、动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特征,叫做(变异)现象。
2、(孟德尔)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他做了著名的(豌豆)实验。
3、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的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而成的。
4、(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
5、我国的(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三叶草的变异品种是(四叶草)。
7、变异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一种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doc
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像螺丝刀、钉锤、剪子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一、杠杆(一)杠杆1、含义: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作用: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省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费力;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3、画图: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4、生活中的应用:省力杠杆:钳子、剪刀(修树枝剪刀)、撬棍、开瓶器等; 费力杠杆:筷子、镶子、火钳、钓鱼竿等;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扁担、跷跷板等。
(二)杠杆尺:左边(格数X钩码数)=右边(格数X钩码数)(三)小杆秤1、由秤杆、秤盘、秤砖、提绳几部分组成。
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
2、解释“秤砖虽小能压千斤”的道理?答:秤砖(用力点)到提绳(支点)的距离大于秤盘(阻力点)到提绳(支点)的距离,此时杠杆省力,所以“秤泥虽小能压千斤” o3、指导学生制作杆秤:首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
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而它。
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4、画图并标出提绳几能称起更大范围的重量二、轮轴1、含义: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
3、画图:标出轮轴4、生活中的应用: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螺丝刀、门把手、车把手。
5、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因此,刀柄是轮, 刀杆是轴。
刀柄的凹槽是为了增加摩擦力,使我们更加省力。
三、滑轮1、含义: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完整word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doc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一、使用工具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机械包括机器和工具。
2.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简单机械。
3.用螺丝刀可以比较方便的把螺丝钉从木头中取出,用羊角榔头可以比较方便的把铁钉从木头中取出。
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
二、杠杆的科学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2.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在生活中常见的可以省力的杠杆有撬棍、压水井的压杠等。
可以省力的杠杆类工具有:老虎钳、羊角锤、开瓶器、裁纸刀、杠秤等。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生活中的应用的工具有:火钳、夹子、筷子、镊子。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生活中的应用有跷跷板、天平、装订机等。
4.杠杆尺上有支点,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是研究杠杆作用的好工具。
5.用三种不同的方法挂钩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把你的方法在下图画出来。
三、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省力的是(铁片、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费力的是(火钳、镊子)。
2.常用的杠杆类工具中羊角榔头、老虎钳、开瓶器是省力杠杆;火钳、筷子、镊子是费力杠杆;跷跷板、天平、订书器是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有些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是因为它有方便的好处(如:镊子、钓鱼竿等)。
3.“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杆秤利用了杠杆原理的结果(提绳是支点,秤砣是用力点,称重物处是阻力点)。
4.我们身体上的前臂骨像是一根杠杆,肘关节是支点,手握物体处是阻力点,上臂的肱二头肌处就是用力点。
5.阿基米德曾说:“只要在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
”这里的棍子相当于杠杆。
四、轮轴的秘密1.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六年级科学总复习总结提纲
科学复习题纲六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复习要点1、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它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它之所以能够放大,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
3、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都看到了,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原来是由许多小点组成,而看到的点状物由红、绿、蓝三色组成的。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镜的功能。
5、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6、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7、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8、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9、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10、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增加,不仅观察对象的图像会变大,所获得的物体的信息也会更多,同时视野变小。
11、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12、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相同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13、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14、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15、像蚂蚁、蝗虫、蚕蛾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叫昆虫。
16、昆虫有许多特殊的构造和本领。
像蜻蜓、苍蝇、蝴蝶的眼睛都有是复眼。
17、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嗅到气味、平衡身体。
18、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呈膝状;蝴蝶的触角呈棒状;天牛的触角呈鞭状;雄蛾的触角呈羽毛状。
19、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0、蚜虫吸食植物的汁液,在10倍的放大镜下能看清蚜虫的肢体。
2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都是柱状;22、制作晶体常用蒸发法,制作大的晶体用过滤法。
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随着小学生的学习进程,六年级是一个重要的阶段,也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最后一年。
为了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知识,总结归纳,下面将为大家提供一份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
一、物质与能量物质与能量是科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六年级科学学习的重点。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例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以及物质的溶解、凝固和融化等变化过程。
在能量方面,我们可以复习一下能量的传递和转化,例如热能、光能和声能等。
二、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趣且实用的科学领域。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生物的特征和分类,例如植物和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此外,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些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例如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等。
三、天体与地球天体与地球是一个广阔而神秘的领域。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复习一下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例如地球、月球和太阳等。
我们还可以了解一些与天体有关的现象,例如日食和月食等。
四、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来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等。
五、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在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为什么冰会融化和为什么水会沸腾等。
通过以上的总复习资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全面回顾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科普读物和科学实验来拓宽孩子们的科学视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科学六年级总复习资料的编写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希望这份总复习资料能够对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有所帮助,让他们在六年级的科学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一、填空1.科学家在 5 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中,发现只有(海洋生物);距今 4.08 亿年前的化石中,出现了最早的(陆生动植物);3.06 亿年前的陆生脊椎动物中,只有(两栖动物);距今 1.44 亿年前的化石中,出现了(哺乳动物)。
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规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痕迹可以追溯到( 35亿)年前。
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在埋在沉积物中,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
化石为我们提供远古生物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的)。
3.动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环境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动物进化。
4.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适应环境的方式:动物“模拟”其它生物的(形态),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相似。
5.人们很早就发现猩猩、(黑猩猩)(大猩狸)和(长臂猿)这些动物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人们称它们为类人猿。
6.南方古猿生活在( 300 万)年前,能直立行走,蓝田猿人生活在( 115~65万)年前,能制造石器,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 70~23万)年前,能制作石器和骨器,还会(人工取火)。
7.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的驯养,选择并保留那些基因发生突变,体态、习性有改变的个体,(野生动物)最终被驯化为家畜。
8.我国考古学家在距今( 6000 )多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和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当时猪的骨骸。
9.有些传染病是人与动物共患的,例如(狂犬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
10.我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把水分为(五类),当水质下降到(三类)标准以下,就会影响人的健康,不能作为(饮用)水源。
11.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有(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
12.1970 年( 4 月 22日),美国学生丹尼斯。
海斯发起和组织了第一个地球日。
13.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 6 月 5 日)。
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上册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
7、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9、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4、电磁铁的南北极与线圈缠绕的方向、电池正负极的接法有关。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流小则磁力小,电流大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关系。
判断杠杆平衡的两种方法:(1)判断用力点的力与阻力点的力 (2)判断用点力到阻力点的距离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2、扬子鳄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珙桐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等地;白鳍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洞庭湖、钱塘江中;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少数地方;藏羚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藏、青海、新疆等地)。
3、科学家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根据生活环境不同,可以分为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根据是否落叶,分为常绿植物和落叶植物;根据茎的不同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根据植物是否有花,可以分为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7、动物的种类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昆虫是动物中种类最多的,达100多万种。
六年级科学第一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第一册复习提纲第一章 科学入门1、探究活动是科学的主要特征。
2、起点 找出可探究的问题 提出假设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产生新的问题 讨论并得出结论 思考 记录结果 3、科学探究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
学习科学同样需要观察、提出疑问和实践。
4、科学探究活动主要涉及六个基本要素: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
科学探究的方法有观察、记录、猜测等等。
第二章 生物的世界1、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对环境具有适应性,有呼吸器官,需要食物,能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要排泄,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刺激:能够使生物作出反应的因素称为刺激。
3、科学家主要根据身体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首先根据动物有没有脊柱,把动物分成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生物检索表的基本原理:按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来划分。
划分原则是:先划分最基本的差异,再划分较细的,依次类推。
因此,同组生物最少拥有一个共同特征。
5、 生物动物 植物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 有花植物 无花植物鱼类 两西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6、为了保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和自然资源,我国已经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
7、一些野生生物正濒临灭绝。
任何一种生物的绝种可能会影响其他生物,从而影响整个生活环境,人类应该关注和保护野生生物。
第三章 细胞与生殖 1、认识显微镜1 目镜 ,2 镜筒 ,3 转换器,4物镜,5 载舞台,6 通光孔,7 聚光器8 压片夹9 反光镜10、镜柱11 粗准焦螺旋12细准焦螺旋13 镜壁14 镜柱镜下所见的物象比原物大,而方向则相反。
2、细胞是绝大多数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动物细胞细胞核细胞质植物细胞外面还有一层细胞壁。
3、大部分细胞都可以自行分裂,产生更多的细胞。
4、动物的雌性性细胞在卵巢产生,成为卵子,雄性性细胞在睾丸产生,称为精子。
六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1、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螺丝刀、剪刀这些机械构造简单叫做简单机械,各种各样的工具就是简单机械。
2、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用力点距支点远,阻力点距支点近,是省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近,阻力点距支点远,是费力杠杆;用力点距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距支点的距离,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4、省力的杠杆有开瓶器、核桃夹、各种钳子;费力的杠杆有镊子、筷子、火钳、夹子;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有订书机、切刀、剪刀。
5、像水龙头那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能够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在轴上用力就费力。
轮越大越省力。
7、常见的轮轴有方向盘、各种开关、门把手、扳手。
8、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9、动滑轮是随着重物移动的滑轮。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省力。
10、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
滑轮组能改变力的方向,能够成倍地省力。
11、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12、生活中的斜面有:斧头、菜刀、剪刀、楼梯、盘旋的山路、立交桥引道、螺丝钉等。
13、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有车把是轮轴,刹车是杠杆,脚蹬子是轮轴,螺丝是斜面。
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柱比梁的抗弯曲水平强。
2、增加梁的宽度能够增加抗弯曲水平,增加梁的厚度能够大大增加抗弯曲水平。
3、改变材料的形状,如把薄板性材料弯折成“V”“L”“U”“T”“工”字形状,实际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水平。
4、拱形承载重量时,能够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压力。
5、圆顶形能够看成拱形的组合,承载的压力大,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6、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能够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7、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提纲第⼀单元1、放⼤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2、放⼤镜具有放⼤、聚光、成像的特点。
3、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4、⽤放⼤镜观察照⽚,会发现照⽚是由许多的彩⾊⼩点组成。
5、⽤放⼤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点组成。
6、放⼤镜被⼴泛应⽤到⼈们⽣活⽣产的许多⽅⾯。
(能说出放⼤镜应⽤的三个⽅⾯。
)1、放⼤镜7、放⼤镜镜⽚中间的凸度越⼤,放⼤的倍数越⼤,视野会越⼩。
8、球形放⼤镜的放⼤倍数最⼤。
9、⼩⽔滴及盛了⽔的烧杯都具有放⼤的作⽤。
10、放⼤镜的放⼤倍数与镜⽚的⾯积⼤⼩没有关系,与镜⽚的凸度有关。
11、学会两种使⽤放⼤镜的⽅法。
12、⼈类最早使⽤的透镜是⽤透明的⽔晶琢磨⽽成的。
13、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的视⼒的眼镜。
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爬⾏,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形的⼩眼组成。
3、蟋蟀的⽿朵在它前⾜的内侧,还叫⿎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的⼩鳞⽚,这些鳞⽚在放⼤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
5、昆⾍头上的触⾓是它们的“⿐⼦”,能分辨各种⽓味。
2、放⼤镜下的昆⾍ 6、蝴蝶的触⾓是棒状的;蚕蛾的触⾓是⽻⽑状的;蝗⾍、蟋蟀的触⾓是丝状的;天⽜的触⾓是鞭状的;蚂蚁的触⾓是膝状的。
7、草蛉和它的幼⾍是蚜⾍的天敌。
8、每个蚜⾍只有针眼般⼤⼩,喜欢吸⾷植物嫩枝上的汁液,⽤10倍的放⼤镜才能看清它们的肢体。
(会画蚜⾍)9、蚜⾍进⾷时,全⾝蠕动,嘴顶着叶⼦。
(会画蚜⾍进⾷图)1、像⾷盐、⽩糖的颗粒那样有规则⼏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然界中的⼤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体,有的像⾦字塔,有的像⼀簇簇的针。
4、有的晶休较⼤,⾁眼可见,有的较⼩,要在放⼤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提纲一、文章类型及主题本复习提纲旨在帮助同学们全面掌握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点,重点聚焦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
通过复习,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观察、实验、推理和创新能力,为初高中理科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1、生命科学动物生理结构及功能:重点复习人体八大系统的功能及相互关系,以及动物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神经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植物生长与发育:复习植物的生长素及其作用,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植物生长周期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掌握生物分类的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2、物质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性质,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物质的构成: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及其性质,理解化学键的概念。
能源利用:掌握能源的分类和转化,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地球与宇宙科学地球构造与地貌: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貌特征及地震的成因。
大气与气候:掌握大气的组成、层次及气候的形成因素。
宇宙探索:了解宇宙的组成、星系及黑洞的概念。
三、复习方法1、梳理知识点:按照文章类型和主题,将知识点整理成笔记或表格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
2、重点突破:针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练习,做到举一反三。
3、实践应用: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科学原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4、习题训练:多做习题,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检验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
四、复习建议1、复习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运用,将各个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要善于归纳总结,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要重点区分和理解。
4、要重视实验和观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012春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
2012春小学六年级《科学》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青春期是从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女孩大约从10岁开始,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青春期,我们的身体形态和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2、青春期男女身高最早出现快速生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3、人的一生要经过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4、我们在生长发育中应该注意个人卫生、营养和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学习习惯、充足睡眠、不迷恋电脑、科学用脑。
其中科学用脑五要素是动静结合、课程交替、反复强化、勤于思考、适当休息。
5、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遗传。
子女和父母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叫变异。
6、变异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遗传物质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的变异;另一种是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变异,其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称为不可遗传的变异。
7、孟德尔被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8、形态各异的金鱼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野生鲫鱼的后代与亲代存在的变异培育出来的。
9、遗传和变异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
10、化石是在地层岩石中保存了几百万年以前的生物的残骸和遗迹,如骨骼、外壳、叶子、脚印等。
恐龙消失了,现在的模型就是根据化石复制出来的,第一块恐龙化石是1822 年发现的。
11、化石分布在不同的岩层中,如果把不同年代的岩层比作一本书,那么化石就是书中的特殊文字。
大熊猫、白鳍豚、银杏、蟑螂被称为活化石。
12、达尔文是世界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生物学家,他的《物种起源》认为:生物最初都是由非生物发展起来的。
生物正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从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生物进化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繁衍所必需的食物、水和庇护场所等条件,这样的生活环境被称为生物的栖息地。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总结提纲
六年级科学上册复习提纲一、填空:1、生物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拿小麦来说,它的生长发育不仅受到阳光、温度、水、肥料、空气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23、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并由茎输送到叶片,一部分水后来又由叶片蒸发到空气中。
4、阳光、水等是植物生长最基本的需求。
植物的茎、叶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这样有利于接收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根的生长具有向水性,有利于吸收到足够的水分;植物的根还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这种特性既有利于植株的固定,又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养分;植物还具有向触性和向化(肥)性。
5、阳光、水、空气等是植物生存所共同依赖的条件,但不同种类植物对这些条件需求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6、竹、松、柏、云杉,能够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正常存活,而西红柿、黄瓜、香蕉、菠萝等,在10℃以下就会被冻伤。
仙人掌能在干旱缺水的沙漠里生长,而菱离开水面,过不了几小时就会干枯死亡。
高大的苹果树喜欢得到更多的阳光,而树下的苔藓却喜欢在背阴的环境里乘凉。
7、要解决问题,就要设法找到引发问题的原因。
8、本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从光源出发后沿直线传播。
9、人类最早记载光的直线传播的,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莫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
他在《墨经》中对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做了完整的记载。
10光照射到一些物体的表面上,光的路线会被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不同物体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
11、人们除了利用平面镜来改变和控制光的传播方向外,还发明了光导纤维、放大镜等来控制光的路线。
12、美国物理学家丁达尔在一次实验中发现,光线能沿着弯曲的水流传播。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发现发明了光导纤维。
13、放大镜又称凸透镜,平行的光线透过它时,将会发生偏折聚集到一个点上。
人们利用它的这一属性,发明了照相机、显微镜等。
14、一个成功的设计,往往要经历反复实验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对新的改进方案,需要再次用实验来验证其可行性。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上下册复习提纲
六年级下册科学总复习提纲(科教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出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镜片透明、中间较厚、边缘薄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两种。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而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重点复习提纲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重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机械和工具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由一个较大“轮”和一个较小的“轴”组成,在“轮”上用力时省力。
6、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7、滑轮可以根据能否随重物移动分为定滑轮和动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定滑轮不能省力,能改变力的方向。
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8、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滑轮组,技能改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
9、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10、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1、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2、我们认识的常用简单机械有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等。
131415、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
1617、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费力也不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1.人眼睛的观察能力有多大?答: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五分之一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2.发明放大镜和显微镜的作用?答:放人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大大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
3.哪些方面使用放大镜?答: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用于农业科技人员、生物研究人员、地质、考古、家电维修、公安、精密维修人员等等,各项各业的人都使用放大镜。
4.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两种方法: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用放大镜看印刷物上的图像是怎样的?答:用放大镜看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网点组成的。
6.用放大镜看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图像是怎样的?答:用放大镜看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图像是一个个小点,由红黄蓝三种色组成。
看不到图像,只能看到平等和垂直的亮条纹。
7.放大镜的作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可以放大被观察的物体) 8.放大镜的特点是: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物体图像、聚光、成像(倒像)的功能,凡是具有这样特点的功能,都能放大物体,如:一滴水、玻璃、晶体等。
9.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凸得越厉害,放大的倍数越大。
10.放大镜又叫凸透镜,是因为镜片中央凸起,而且又是透明,所以叫凸透镜。
11.人类最早用什么来放大物体?答:人类最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以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12.是谁在什么时候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是谁制造了眼镜?答: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在13世纪,最早提出了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格罗斯泰斯特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昆虫的种类多: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
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目前已知约有100多万种昆虫,占动物种类的80%,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估计世界上还有300万一590万种昆虫有待于人们去发现。
2.昆虫身体特点:头部有触角,腹部有三对足,腹部不是三对足的不是昆虫。
3.苍蝇落在光滑的物体上不滑落的原因: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昆虫奇特的眼睛: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
眼睛在头部上方的两侧,用放大镜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
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小眼数目不同,蝴蝶有1.2万—1.7万个小眼,蜻蜓有l万—28万个小眼。
5.昆虫利用什么为“嗅觉”——触角昆虫都有一双触角,像是寻找猎物的雷达,长在两只复眼的中上方,触角是主要的感觉器官,有嗅觉、触角、听觉的功能。
触角能够帮助昆虫寻找食物和配偶,并探明身体前方有无障碍物。
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6.昆虫触角各种形状:不同种类的昆虫,触角形状也不同,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是腅状,蝴蝶的触角是棒状,雄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
.’7.昆虫的耳朵: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
如:A.蟋蟀长在足内侧的耳朵(前足胫节上)B.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 C.夜蛾的耳朵长在胸腹部之间凹处 D.雄蚊和蚂蚁的听觉毛长在触上E蟑螂在听觉毛长在尾顶上。
8.蝴蝶美丽的翅膀: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大多数昆虫的各种活动,如摄食交配,飞翔均有昼夜节律,有的昆虫大多在白天活动,称昼出性昆虫——蝶类;有的昆虫大多在清晨或黄昏活动,称为弱光性昆虫——蚊子;有的昆虫多在夜间活动,称夜出性昆虫——蛾类。
10.蚜虫的外形(害虫):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很大的害虫,其身体很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它的身体的大致外形,常聚集在植物的嫩茎上吸食植物的汁液,当蚜虫进食的时候,全身蠕动,嘴顶着叶子,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要用10倍放大镜才看清它的肢体。
是破坏农作物的害虫。
蚜虫是黄色的,小小的,象小米,看起来密密麻麻的。
11.草蛉——“蚜狮之称"蚜虫的天敌草蛉和它的幼虫都是蚜虫的天敌,用放大镜观察到草蛉的幼虫用嘴前那对“镰刀”抓住一只蚜虫,然后剌入蚜虫体内,吸它的体液,只过20多秒钟,草蛉的幼虫就把蚜虫吸食得只剩下一只空壳,然后就又抱住另一只蚜虫,草蛉幼虫的嘴比较特别,它和蚕宝宝的嘴很相似,但左右合成尖细的管子,可以刺入蚜虫体内。
12.有趣的草蛉幼虫:草蛉幼虫会把蚜虫的空壳背上身上伪装自己,真有趣,草蛉成了披着蚜壳的“狮子”。
13.你用放大镜观察过昆虫吗?写出你的观察过程。
答:我用放大镜观察过蚂蚁。
过程是:蚂蚁不动,人眼和蚂蚁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蚂蚁和人眼之间上下移动,直到蚂蚁大而清楚,或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蚂蚁,直至蚂蚁大而清楚。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放大镜下的两个世界:精彩纷呈的昆虫世界;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
2.什么叫晶体: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放大镜下晶体的样子:在放大镜下,人们惊人地发现,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的微粒。
4.放大镜下晶体的各种形状:白糖、食盐的晶体是立方体;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碱面的晶体是一簇簇针状;水晶的晶体是立方体,像金字塔;黄铜矿的晶体像立方体;雪花的晶体像梅花;维生素C的晶体像一簇簇针状。
5.自然界中的大部分物质在放大镜下怎样:许多岩石是由矿物集合而成,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晶体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6.在显微镜下花岗岩的成份:花岗岩在显微镜下能看到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组成的晶体。
7.晶体的作用:正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
8.自然界中的晶体从哪里来: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9.制作晶体的方法:①减少水分:把某种溶液风干,既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②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10.制作食盐、味精晶体的方法:①制作一些浓的食盐味精溶液;②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片上;③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能看到在玻片上留下的晶体。
第四课怎样放得更大1.人们最早的显微镜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它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2.制作简易显微镜的方法:A.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B.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C.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D.用制作的显微镜观察物体图像,是否提高了放大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工具有哪些: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等。
4.显微镜下各种物质的细节:A.青苔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显微镜下看简直就像是一片丛林;B.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眼看不一定清楚,显微镜下看它们形态各异,千姿百态;C.在显微镜下看新鲜花粉放在糖水中可以萌芽出花粉管,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长。
5.为什么用两个透镜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是因为:A.凸透镜有成像的规律;B.两个凸透镜是不同放大倍数的;C.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焦距较大,叫目镜;D.把物体放在它的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而恰好是目镜的焦距内生存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图像通过目镜的折射后进入人眼,人们就会在目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虚像,也就是目镜把物镜得到的放大的像进一步放大。
6.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显微镜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他用这架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的流动,他还不断地对雨水、河水、井水、污水、牙垢等进行观察。
7.显微镜的发展史A、17世纪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B、1932年,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放大倍数提高一万倍。
C、到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为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
D、1983年,电子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小于0.01纳米。
(1纳米相当于l根头发丝粗细的六万分之一) 8.显微镜的巨大作用: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细小的物体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第五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1.生命世界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各种各样的生物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但是它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
2.细胞界是谁在怎样的情况下命名的: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问问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3.显微镜下观察材料的特殊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而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
(简称:制片)4.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三个步骤:第一、制作洋葱表皮装片A、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掰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B、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C、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
第二、正确使用显微镜第三、观察记录描述洋葱表皮细胞5.显微镜由哪几部分组成(七部分):由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镜臂、镜座组成。
6.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A、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简称:安放);B、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C、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简称:对光) ,‘D、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离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想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要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简称:上片);E、调节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F、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地抬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调整光线使你能尽可能地看清标本(简称:调焦);G、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简称:观察)7. 显微镜的目镜、物镜: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对着物体的叫物镜,对着人眼的叫做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