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朗读意境美的营造

合集下载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境营造方法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境营造方法

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境营造方法一、前言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情感体验等,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不足。

因此,如何营造古诗词教学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成为当前古诗词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意境营造方法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感受诗词的情感。

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与思乡有关的音乐或图片,营造出一种思乡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2.诵读古诗词,感受韵律美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美,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感受诗词的意境。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例如,在讲解《春夜别友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离别之情和韵律之美。

3.深入挖掘古诗词内涵,体会意境古诗词的意境往往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讲解《登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猿啸”“落木”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运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意境多媒体设备可以播放音乐、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出不同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

例如,在讲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黄鹤楼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场景和情感。

5.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意境古诗词的意境是无限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造意境。

例如,在讲解《春夜别友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诗中的场景和情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场景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境。

三、结语综上所述,意境营造是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词、深入挖掘内涵、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

解析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独特的音韵美与深远的意境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精神愉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展开详细的解析。

一、音韵美的表现形式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体现在韵律、节奏、音调和声音的和谐之中。

首先,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常常呈现出一种优美流畅的美感,给人以舒适愉悦之感。

其次,音调的变化和落韵的运用,使古诗词在朗朗上口的同时,也带有一种轻盈悦耳的音乐感,让人耳目一新。

此外,古诗词作为一种音韵艺术形式,还利用了声音的韵律和音节的变化来增强表达效果,使作品更富有韵律感和声音美。

二、古诗词中的意境感的营造古诗词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营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意境感。

首先,古诗词通过独特的描写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创造出了壮丽恢弘、清新宜人的自然景色,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其次,古诗词还通过抒情描写将人们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相融合,表达出深情厚意的感受,使读者在其中感到情感的共鸣,沉浸在其中。

此外,古诗词中贴合社会现实的写景描写,也给人们带来了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文情怀的深入思考,拓展了古人的文化视野。

三、音韵美与意境感的相互关系古诗词中的音韵美与意境感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交织影响。

音韵美的存在可以更好地诠释诗句的意境,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诗意,产生共鸣。

一方面,音韵美通过朗朗上口的韵律和和谐悦耳的音节,使诗词更易于传诵和记忆,使读者更愿意去品味其中蕴含的意蕴。

另一方面,古诗词中丰富多彩的意境感也反过来丰富了音韵美的表达。

只有通过传神的意境描述,才能更好地展示音韵美的呈现方式,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诗意所在。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音韵美和意境感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建了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音韵美与意境感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艺术价值,领略其中的韵律之美和意境之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对古诗词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诗歌作品的意境营造

诗歌作品的意境营造

诗歌作品的意境营造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鲜明的意境营造能力深受人们喜爱。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精炼与美感的体现,更是作者与读者情感碰撞的交流媒介。

本文将探讨诗歌作品的意境营造。

首先,诗歌作品的意境营造通过音韵的运用来实现。

诗歌常常在词汇之间创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比如押韵和音律,使得诗行更加流畅优美。

同时,通过音韵的变化,诗歌还可以展现出各种情绪和氛围。

一些柔和的音乐效果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使读者感受到宁静和安宁。

而一些激昂的音乐效果如“铿锵玫瑰,傲骨狮心”则给人一种激情和力量的感觉。

正是这种音韵与韵律的巧妙运用,让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意境。

其次,诗歌作品的意境营造通过形象的描绘来实现。

诗歌作为一种感性的艺术形式,常常以具象的方式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鲜明的形象和细腻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诗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比如,“草长莺飞二月天”这句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欢快和希望的情感。

再比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通过描绘雪山和船只,展现出作者豪迈和壮美的情感。

这些形象的描绘使诗歌作品更加生动,也让读者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此外,诗歌作品的意境营造还通过语言表达的隐喻和象征来实现。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艺术形式,常常使用隐喻和象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运用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诗歌呈现出多层次的意境,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比如,“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诗中,花和人生的比喻让读者在欣赏花朵之美的同时,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诗歌作品的意境营造还通过节奏和呼吸感来实现。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形式,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感。

这种节奏和韵律可以通过词的排列和句子的断句来实现。

通过调整句子的长度、词的重音和节奏的速度,诗歌的意境得以更加丰富和立体地体现出来。

比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诗的简短和清晰的节奏,使读者感受到孤独和寂寞,呈现出一种空旷而深沉的意境。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摘要】古诗词朗诵是一门需要技巧和艺术表现的领域,其魅力在于将诗歌的音乐美与文字美完美结合。

在朗诵过程中,表现力、声音的表达与情感传达、节奏与韵律的掌握、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是关键要素。

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准确的节奏掌握,朗诵者能够展现出诗歌的音乐美,并引发观众的共鸣。

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是朗诵中至关重要的部分,需要朗诵者深入理解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并将其通过声音巧妙地传递出去。

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也是提升朗诵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清晰地表达每个字音才能让观众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感。

古诗词朗诵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将音乐美与文字美完美结合的表达方式,展现出诗歌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引言:诗歌的音乐美、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正文:古诗词朗诵的表现力、声音的表达与情感的传达、节奏与韵律的掌握、吐字清晰与声音谐美、情感的真实表达结论:古诗词朗诵的魅力、音乐美与文字美的完美结合1. 引言1.1 诗歌的音乐美诗歌是一种充满音乐美的文学形式,它通过优美的语言、优雅的节奏和韵律来打动人们的心灵。

诗歌之所以具有音乐美,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声音美学,能够在朗诵或朗读时带给听者愉悦的感受。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诗歌音乐美的典范,它融合了中华古典音乐的传统和人们对自然、情感的感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在的音乐魅力。

古诗词朗诵不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心灵感悟的传达,它通过声音的表达和情感的传达,将文字的意蕴和美感传递给听者。

在现代社会,古诗词朗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对音乐美的探索和表现,它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学,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愉悦和震撼。

在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时,不可忽视其中的音乐美元素,只有深入理解诗歌的音乐美,才能更好地展现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

1.2 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古诗词朗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其独特的音乐美让人沉醉其中。

诗词朗诵的意境美

诗词朗诵的意境美

冲淡 的意 境 美 。冲 淡 的意 境美 , 节奏 舒 缓 柔 和 , 审 美 感 受 是舒 缓优 柔 的 。 如 陶 渊盟 “ 采 菊 东篱 下 , 悠 然 见南 山 。 山气 l夕佳 , E 飞 鸟相 与 还 。 ” 冲淡 的意 境美 蕴 含 着隽 永 超迈 的韵
味, 是相 对 和谐 、 稳定的 , 其 描 写对 象 相对 纤 小 , 线 条是 柔 和
朗诵 因诗 词文 赋 而 生 , 自从有 了古代 诗 词 文 赋 , 朗 诵这

艺 术 形 式 就开 始 酝酿 至 最终 演 变成 形 。认 知 能力 的提 高
和 文化 生 活 的进 步 , 使 大 众 的艺 术鉴 赏 能力 得 以提 升 , 朗诵
这 一艺 术 形式 也 得 到 了完 善与 丰 满 。朗诵 活 动 中 的情 感 表
二、 诗 词 意 境 美 的 分 类
行 路难 - 其一 李白 金樽 清酒 斗 十 千 . 玉盘 珍 羞直 万钱 。 停杯 投 箸不 能食 。 拔剑 四顾心 茫然 。 欲渡 黄 河冰 塞川 , 将登 太 行雪 满 山 。 闲来 垂 钓碧 溪 上 , 忽 复乘 舟梦 日边 。 行 路难 !行 路难 !多歧 路 , 今 安在 ? 长 风破 浪会 有 时 。 直挂 云 帆济 沧 海 。
诗 词 朗诵 的 意 境 美
魏子 贺 山西 师 范大 学
摘要: 在 朗诵 艺术 的 审 美 空 间 中 , 意 境 美是 其 中至 关 重 要 的 审 美特 质 。探 究诗 词 朗诵 的 意境 美 , 首先 应 该 分 析 诗 词 文本 的 意境 。 再 结合 语 言 表 达 的 技 巧 将 文 字 语 言 转 换 为 艺术 的 有 声 语 言 , 从 而 得 到 诗 词 朗 诵 意 境 美 的 创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诗歌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通过音乐美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古代中国的诗歌被称为诗词,它以其独特的音韵美和意境美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朗诵是一种将诗词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方式,通过朗诵的技巧来展现古诗词的音乐美是一项极具挑战和魅力的艺术。

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是朗诵古诗词的基础。

要想将诗词朗诵得好,必须具备准确的发声和呼吸技巧。

发声要清晰有力,声音要有节奏感和变化,通过发声的技巧来传达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呼吸是朗诵的基础,要做到自然而顺畅地控制呼吸,以保证声音的稳定和流畅。

注重节奏和韵律感的把握。

古诗词的韵律美是其独特之处,也是朗诵的重要元素。

要想将诗词的音乐美展现出来,必须准确把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使朗诵的节奏与诗词文字的节奏相契合。

这需要读者在朗诵时有强烈的节奏感,准确把握每个字词的音长和音调,通过各种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诗词的韵律美。

要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来表达情感。

古诗词描绘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如喜悦、愤怒、哀思等,朗诵诗词时要能通过声音的变化来准确表达诗词的情感。

喜悦的诗句可以用明朗愉快的语音语调来表达,愤怒的诗句则可以用激昂有力的语音语调来表达。

要注重语音语调与意境的结合。

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美著称,朗诵诗词时要通过语音语调来表达诗词的意境。

描写山水的诗句可以用声音的起伏和变化来表现出山水的变幻之美;描写悲伤的诗句可以用低沉而悲切的声音来表达出情感的哀愁之美。

通过语音语调的运用,使朗诵的音乐美与诗词的意境相得益彰。

要注重整体效果的呈现。

朗诵古诗词不仅仅是简单的诵读,更是一种艺术的表演。

要通过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表达来营造出一种艺术效果,使听众在听诗的过程中感受到诗词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读者需要对诗词的背景和情感有深入的理解,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来诠释诗词的音乐美。

朗诵古诗词需要掌握发声技巧、把握节奏和韵律、表达情感、结合意境以及呈现整体效果。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古诗词中丰富的音乐美,体会到其独特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进而将其精髓融入到自己的朗诵中,使古诗词在朗诵中焕发出绚丽的音乐光彩。

强化朗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音律美

强化朗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音律美

【教法探航】Jiao fa tan hang古诗词充满了我国古代杰出诗人的情感和内涵,在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被初中语文教材广泛收录。

教师要提高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采取强化朗读、组织课外活动和古诗词竞赛等方法,让学生全身心融入到美好意境中。

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提升古诗词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快速发展。

一、古诗词教学的作用古诗词有着简洁与精炼的特点,几句话即可将诗人的情绪与所要描写的画面全面呈现出来。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随着理解的不断深入,能够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意境美。

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不仅掌握了知识,也丰富了想象力。

教师要抓住古诗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学习规律,鼓励学生积极联想与补充,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画面,确保古诗词学习效率的提升。

古诗词有着音律美、意境美和色彩美等特点。

教师要将色彩、声音和画面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获得美的熏陶。

初中古诗词教学是学生鉴赏美的过程。

初中生通常还未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在区分善恶、好坏上还有一定难度。

教师在开展古诗词教学活动时,要能逐步帮助学生完善审美体系,让他们充分领略到古诗词的魅力。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正确引导,感受意境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如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意境美是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教师要利用语言实现对古诗词内容与情感的深层次挖掘,并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对古诗词的意境美进行领悟与品味。

教师要让学生认真揣摩意象,在不断的联想和想象中品味其中的意境。

例如,在《天净沙·秋思》中,诗人马致远这样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但是,作者却描写了九个事物,并巧妙、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在动与静、明与暗等相互映衬下,展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画面。

尤其是诗人借助“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明丽对“断肠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进行反衬,有效提升了艺术效果。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描绘出了中华民族丰
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背景。

古诗词的朗诵虽然看似简单,但想要做到让听众沉浸在诗词的音
乐美中,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声音的处理。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提出“声如洪钟而气如兰花”的口号,意味着
在朗诵古诗词时,要注意声音的响亮和气息的流畅。

正确的呼吸方式对于发声有着至关重
要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朗诵者应该采用深呼吸的方式来获得足够的氧气,让气息流畅而
稳定。

其次是语言的韵律。

古诗词的韵律与音律密不可分,是古诗词韵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长恨歌》中“临别赠言,都督阁下,一寸相思,千万绪”和《山居秋暝》中“空山新
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中都含有相当婉转缠绵的意境,朗诵时
要注意篇章中的词、句、段之间的韵律处理。

同时,朗诵者要有恰当的情感表达。

古诗词不仅要具有音韵之美、句子之美,更重要
的是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

朗诵者要在准确地把握文章的韵律、腔调的基础上,将自己的
情感与文章相融合,加深感染力。

最后是节奏的把握。

节奏是朗诵的重要性质之一,它关系到朗诵者的节拍感和语音韵
律的把握。

在朗诵时,应该恰当的停顿和加速,突出文章中的情感和意境,增强朗诵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朗诵古诗词时,需要结合诗词音乐美的特点,掌握适当的声音处理、语
言韵律、情感表达和节奏把握等技巧,才能把古诗词的音乐美从文字中释放出来,让听众
感受到纯粹、优美的文学魅力。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

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

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关于诗歌的朗诵技巧,希望有所帮助!一、配以辅助工具选手在参赛之前,还需要配以适当的辅助工具,这样能够让听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选手为其营造的氛围。

例如,选手在朗诵古诗词的时候,可以穿上古代服饰,梳童子髻,使用书简,这样很应景,更容易赢得听众的好感。

例如,选手在朗诵现代诗的时候,可以穿上民国服装,简单的化妆,女生的梳妆为简单的马尾或者是双辫子即可,男生主要是穿着中山装。

此外,为了更好地呈现出作品的韵味,打动听众的心,选手还可以配以背景音、PPT、视频、乐器或者是一些其他的辅助工具,更加具有画面感,更加具有冲击力,进而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

二、营造朗读意境在朗诵的过程中,选手应该注意营造出特定的意境,这样才能够更快地进入到所诵读的作品的氛围中。

例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所作的《将进酒》属于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诗由黄河起兴,整首诗的感情像黄河之水那样奔腾激荡,那么,选手可采用比较激昂的古典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可以将选手引导入到诗的意境中。

例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所作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就是典型的沉郁型作品。

词中寥寥数笔勾勒出残秋时节的画面,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凝集心头,无法排遣的郁结,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所以,选手可以选择比较沉婉、凄凉的古典曲子作为背景音乐,这样既可以快速将听众带领到朗诵的情景中,选手也可以将酝酿好情绪,快速进入状态。

不同的诗歌作品,所呈现出的情感是不同的,例如,陶渊明所著《桃花源记》,文中将现实和理想境界进行虚实结合,勾勒出世外桃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例如,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以简洁明了、意蕴深远的特点深受读者的喜爱。

而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其美。

在教授古诗时,老师可以通过反复地朗诵古诗、分析古诗的韵律、表现出古诗的情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美。

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例子,谈一谈如何在朗读中体味古诗美。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此诗以抒发自己志向为主,并表现出诗人豪情万丈、豁达潇洒的性格。

而在朗读时,学生可以通过把握句子节奏、清晰明了地发音来感受古诗的美。

比如黄河奔流至海的情景,朗读时可以通过发音方式来表现出水流的声音,使得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再来看一首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绝句》:钗头凤,斗鸡眼,半是脂粉半真言。

世人误,只看金貂不见人。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过女子细腻的心理刻画和入情入理的语言表达,表现出女子微妙、纤巧的性格。

在朗读时,学生应该通过语调的抑扬顿挫来表现出女子心思的细腻,这样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古诗的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通过描绘原野上的草从生到枯又从枯到生的循环,来表达诗人对生命的看法。

在朗读时,学生应该注意到诗句中采用了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通过声音上的变化来表现出草的枯萎和新生,增强诗句的感染力和美感。

总之,在朗读古诗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声音来传达诗歌的情感,还可以通过音律来感受古诗的美。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诵古诗,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深刻感受古诗之美。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到古诗的魅力和魄力,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注重诗歌朗读 营造课堂意境

注重诗歌朗读   营造课堂意境

注重诗歌朗读营造课堂意境作者:朱生球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3年第03期摘要: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再创作的活动。

朗读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

尤其诗歌朗读,更具审美情趣。

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理解主题,感受意蕴美;体验赏析,展现艺术美。

关键词:诗歌朗读;韵律美;情感美;意蕴美;艺术美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084-01朗读是先人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有声语言,将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有情的语言,调动听觉、视觉、感觉,叩击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感情的共鸣。

同时,为使朗读达到更丰富、更完美的言志传神的要求,还应充分挖掘朗读中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意美、情美、音美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朗读还是培养良好的普通话语感一个重要途径。

朗读是书面语言转变为发音规范,形象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朗读是一种出声读书的方式,那么朗读教学如何进行审美追求?本人有几点粗浅的体会,主要是从诗歌朗读教学方面来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抒情性,重在表达人的自我内心世界和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受。

朗读诗歌要披文入情、以情入声、以声传情、以情动人。

诗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感情,体现韵律美朗读要有感情。

它是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对诗歌有深刻理解才有可能达到的。

1.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只有这样,朗读时才有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做到感情自然流露。

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

诗歌朗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

浅谈如何体现朗读的意境美内容摘要: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合。

那么如何通过朗读者的再度创作,来表现这种意境美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

一、理解全面细致二、情感真挚充沛三、状态积极集中气息与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声音技巧的综合运用,共同营造朗读的意境美。

关键词:朗读意境美导言: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是依据稿件二度创作而得来的。

不同的人朗读同一篇作品,可以令人感到其文化气息、文化品位的不同。

如何使朗读产生美感,创造出意境美,使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都获得审美愉悦,本篇试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加以说明。

同时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喜爱朗读的朋友,若想使你的朗读更大程度地感染受众,需好好掌握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另外也想使更多的朋友们通过阅读本文激发出对朗读的兴趣,使大家明白朗读并非高深莫测,如果你掌握了朗读美感创作的规律,你同样能够得心应手的去进行创作。

正文:优秀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哪种体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意境美”,何谓意境,“意境”就是特定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和。

作品中特定艺术形象的意境常常是静伏的、暗蓄的、潜在的,只有在创造者、欣赏者的头脑中,意境才浮动起来,明现出来,生发出来。

①朗读作为有声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它是以文字语言为依据进行再创作,把文字语言转变为有目的、有思想、有感情、有对象的有声语言。

文字作品的意境美正是通过朗读者的艺术再创作,才浮动起来,呈现出来,生发出来。

这种创作并非只是简单的将书面语言发出声音,而是通过自己独特的有声语言形式使语言进入了民族化、风格化、意境美、韵律美的境地。

试想,为什么同一篇作品,有的人朗读会使人觉得平淡无味,而有的人朗读就会使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美感享受?对于朗读来说,朗读的意境是朗读者运用有声语言依据稿件再造的艺术形象(符号)和它们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他们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和幻想的总合。

解读诗词之美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意境的构建

解读诗词之美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意境的构建

解读诗词之美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意境的构建解读诗词之美: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意境的构建诗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吸引着无数的读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读诗词作品中的音韵与意境的构建,深入研究这些诗词之美的背后。

一、音韵之美诗词作品中的音韵美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来源。

首先,诗词作品采用了严格的平仄格律,使得每一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音韵。

以唐代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为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采用了“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仄”的韵律,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感与节奏感。

其次,诗词中的韵脚和押韵也是音韵美的重要体现。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酿成熟。

”这首词通过“袖”、“户”、“风”等韵脚的运用,使得整首词朗朗上口,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诗词作品中的音韵美并非仅仅体现在字句的押韵上,更重要的是其与意境之间的内在联系。

音韵美是意境美的载体,通过音韵的和谐、流畅,进一步增强了诗词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意境之美意境美是诗词作品最为珍贵的品质之一,也是其与其他文体的明显区别。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生哲理等主题的描绘,诗词作品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

首先,诗词作品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塑造独特的意境。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与壮丽,引发出人们探索未知、追求卓越的内心冲动。

其次,诗词作品通过表现人生哲理来营造意境。

宋代词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词通过对人生短暂性和生命的脆弱性的描绘,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

诗词作品中的意境美通常只通过简洁的文字和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个境界,给读者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唤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诗词鉴赏宋词中的音韵之美与意境营造

诗词鉴赏宋词中的音韵之美与意境营造

诗词鉴赏宋词中的音韵之美与意境营造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音韵之美和意境营造,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宋代文人深刻地理解和运用音韵的美学效果,通过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表达,使得词作具备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对宋词中的音韵之美与意境营造进行鉴赏与分析。

首先,宋词中的音韵之美十分突出。

宋代文人善于运用韵律和音节的变化,以达到表达感情和营造氛围的目的。

他们充分利用了汉字的多音字特点,使得词作在读音上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其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两句,通过韵脚的巧妙呼应,使得整首词的音韵和谐,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这种韵律变化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词作的音乐感,同时也为表达情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次,宋词中的意境营造能力也十分出色。

宋代文人擅长运用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构建,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情感细节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细小事物的观察和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并通过意境的构建,将读者带入作品所描绘的境界。

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把读者带入那个秋夜中的清凉江边,感受其中的忧伤和无奈。

此外,宋词中的意境营造还体现在抒情手法的运用上。

宋代词人善于运用抒情手法,通过对情感的抒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境遇。

他们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直接的感受,将读者带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得读者与词作之间产生共鸣和共情。

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写和对爱情的追求,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综上所述,宋词之所以能够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在于其音韵之美的表现,更在于其意境营造的能力。

宋代文人通过对音节和韵律的把握,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音乐感的词作;同时,他们也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幅幅令人陶醉的词境。

通过赏析和研究宋词,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其中的音韵之美与意境营造,体味其独具魅力的艺术价值。

试论朗诵艺术中的意境美

试论朗诵艺术中的意境美
出, 更快 、 更新鲜 , 这是 电视无法 比拟的。
5 、 与 全 国 同类 节 目和 栏 目的 互 动
给听众更 多专 业的帮忙 , 《 1 0 5 5 爱 帮忙 》
成立 了智囊团 ,成员包括律师 、医生 、 教 师、 心理 咨询师 、 收藏家 、 警察 、 各职 能部 门、 机修 师 、 旅 行家等 等 , 现有 1 0 0 余人。
信平 台, 吸引年轻观众 、 时 尚人群 , 实现 了
责编 : 周蕾
6 0 2 o 1 4  ̄ 8 0 1
籍 闻啦J 号 r
朗诵艺 术广泛 吸收 了 中国的古 典艺 术形式 的优点 , 使得创作 主体的想象空间 更加广 阔 , 把 自己的主观情感 和稿件 中的 客 观景物 相融合 ,把抽 象性 的东西形 象
问题 的 , 都 可 以策划并 实施 , 尤其是 一些 公益 活动 。 如关爱空巢老人 的大 型系列公
益活动——暖冬行动 ; 3 . 1 5维权在行动 系
求 医路 , 节 目组帮助联络接送 司机 和医院
等 等。 6 、 听众 的实时参与和互动 在开播将 近两周 年的时间里 , 累计 接 到听众热线 1 0 0 0 0多个 , 有大约 4 0 %的热 及美食 、 旅行 、 找工作 、 生活 保健领 域 , 在
帮忙 必须有结 果。 安徽蚌埠怀远残疾 列 ;缘分 的天 空—— 单身派 对系 列活 动
丈夫为下 肢残疾 的妻子通 不过 教师资格 证考试鸣不平 , 《 1 0 5 5 爱 帮忙 》 记者从 蚌
埠市教育局到老师 的学校家庭调查 了解 , 最后 到省教育厅 , 一 一深入 帮办 , 锲而 不 舍, 最终这 位老师成 功通过 了体检 , 拿 到 了本该属 于他 的教师资格证 ; 合肥车天下 老板涉嫌携款跑路 , 记者帮忙受害车主一

塑造诗词意境美的五种方法

塑造诗词意境美的五种方法

塑造诗词意境美的五种方法诗词意境是指诗词作者将个人主观情感投射于诗词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即意象)利用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营造出的一种特定的审美空间,使读者能够自觉地进入到作品的艺术氛围中,并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的强烈感染。

而我们常说的诗词的意境美则是指诗人在作品中利用意象的审美元素,通过艺术加工与艺术升华,所呈现给读者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的想象和开拓的艺术氛围与审美空间所产生的美就是诗词的意境美。

那么,如何营造诗词作品的美妙意境呢?一、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呈现含蓄美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景象要和诗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和谐的统一。

其实,客观事物是没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没有生命,只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情感而给它们涂上了一层多情的外衣。

世间林林总总的外物进入我们的眼中,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只有那些与我们当时内心情感产生共鸣的客观事物才会被选择、被投射、被放大,再经过必要的组织与艺术的加工并进行精心的艺术升华后才可能在诗词作品中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来。

以柳永《雨霖铃》为例来进行分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首词为我们创设出这样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将晚,寒蝉哀鸣。

向远处望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直接天际。

清秋的晓风是凉丝丝的,一轮残月挂在天边。

可以说诗人的满腔愁绪,一片离情都融入了对景物的描写之中。

但反过来看,也正是因为词人有这种离愁别绪所以在他的眼中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个个有意。

因此,作者正是通过“寒蝉”、“ 长亭”、“ 骤雨”、“ 暮霭”等诸多意象所展现的审美信息巧妙地营造了离愁别绪的艺术氛围,真正做到了情景交的艺术效果。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从诗歌的音乐美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朗诵作为传承古籍的一种方式,在展现古诗词的音乐美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古诗词朗诵的技巧,从诗歌的音乐美角度进行剖析,旨在提升读者对古诗词朗诵的理解和欣赏。

首先,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把握韵律和节奏。

古诗词中的韵律和节奏是决定其音乐美的重要因素。

在朗诵时,朗诵者应通过合理使用停顿和变调来表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例如,在平仄相间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可以通过改变声调的高低来展现平仄的节奏,增强古诗词的音乐感。

此外,掌握好古诗词的押韵规律,将每一个音节都朗诵得清晰有力,既能表现出古诗词的音乐美,又能使诗歌的含义更加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其次,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情感的表达和转化。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情感和人生的感悟和诠释。

朗诵者在诵读时,应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来准确地表达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表达忧伤之情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可以加强音调的低沉和缓慢,以突出诗歌中的忧伤情绪,触动听众的心灵。

另外,在表达欢快之情的古诗词中,朗诵者则应加强音调的明快和生动,以展现诗歌中的欢乐情感,带给听众愉悦和享受。

再次,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声音的变化和渲染。

朗诵者应通过对声音音量的控制和变化,来渲染诗词的意境和氛围。

比如,在朗诵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时,可以用低沉柔和的声音,让听众感受到秋天的宁静和凉爽;而在朗诵描写春天的古诗词时,可以用明亮欢快的声音,让听众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此外,朗诵者还可以通过变换声音的语调和音色来表现古诗词中的不同场景和人物形象,为听众呈现多重层次的音乐美。

最后,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在于声音与意境的协调。

古诗词作为文学创作的精品,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想象力。

朗诵者在朗诵时,应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与诗词所描绘的意境相呼应,从而展现古诗词朗诵的音乐美。

例如,在朗诵描写山水景色的古诗词时,朗诵者可以用清澈高亢的声音,将诗歌的美景和壮丽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仿佛置身其中。

论朗诵艺术意境的营造

论朗诵艺术意境的营造

学市探讨SfleWES论朗诵艺术意境的营造耿博超(衡水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河北衡水O53OOO)摘要:朗诵是一种针对文章意境和感情的最为直观的表达方式,是对文章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的最直接阐述。

通常用于朗诵的作品都具备较强的思想性和审美性,这就要求人们在朗诵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对作品本身和其背后的情感进行转述。

关键词:朗诵艺术;意境营造中图分类号:H1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8-0076-02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不可忽略的部分,对整个中国艺术美学创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融汇于中国古代诗词歌赋、骈文、散曲中,在情景交融的完美烘托之下营造岀更加符合创作者内心需求的生动、连续的环境氛围。

意境发展到现在,不断应用于更广泛的艺术范畴.朗诵艺术也因此受益。

基于此,本文对朗诵过程中意境营造的重要性和怎样营造意境作了系统阐释。

[门一、意境营造的作用和效果(-)什么是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著作《诗经》中,意境表现手法“情景交融”的运用就已经相当丰富成熟。

被大众熟知的《兼葭》一诗中写道:“兼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凉秋已至,河中的大片芦苇上霜露未消,诗人为何来得如此早,原来是为了等待河对面那个朝思暮想的人儿啊。

兼葭、白露与诗人的感情完美融合,使那种朦胧又深沉的爱慕之情在景色的烘托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意境发展贯穿了整个中国发展史。

《易经》中曾出现关于“象”的范畴,如钟蝶追求的“意象”与“神韵”说,⑵王昌龄作为第一个正式提出“意境”的文学家,对意境作出了简单化分类。

发展到近代,王国维提出“境界”一词,意境在范畴上基本得到了完善。

(二)朗诵艺术意境营造的重要性朗诵艺术中营造合适意境可达到更好的审美效果:一个比较优秀的朗诵者有感情、有情境的朗诵与单纯的朗读的差别极大,这也是近年来朗诵又得到大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如果在朗诵前没有对文稿进行了解和感悟,没有自身情感的加入,那就无法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也就无法让听众在聆听中获得审美体验与情感交流。

关于诗词朗诵的论述

关于诗词朗诵的论述

关于诗词朗诵的论述
诗词朗诵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通过有声语言的形式,将诗歌的情感、意境和韵味传达给听众。

在朗诵过程中,朗诵者需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把握情感,运用适当的声音和语调,呈现出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首先,诗歌朗诵的核心在于理解。

理解诗歌的主题是第一步,只有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才能准确地把握住朗诵的基调。

其次,要注意语言的运用。

朗诵时要使用清晰、悦耳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此外,语调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语调可以表达出诗歌中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同时,诗歌朗诵也需要注重节奏和韵律。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线,通过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让朗诵更加流畅、自然。

在朗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等要素的控制,使整个朗诵过程富有节奏感,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诗歌的美感。

最后,情感的表达也是至关重要的。

朗诵者要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声音中,用真实、自然的情感去打动听众。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真挚、深刻的情感表达,才能让听众真正地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综上所述,诗词朗诵是一门需要技巧和情感的独特艺术。

通过深入理解、准确的语言运用、优美的节奏控制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朗诵者能够将诗歌的美妙之处完美地呈现给听众,让听众在欣赏的过程中
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和无限美感。

论诗歌朗读意境美的营造

论诗歌朗读意境美的营造

论诗歌朗读意境美的营造作者:何冬梅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1期内容摘要:本文以朗读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有声语言的特点及诗歌的文本特征,以朗读的创作过程为前提,结合具体的朗读实践,从强化感受、引发情感和声情并茂,由己达人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歌朗读的意境美,探讨了运用有声语言营造诗歌意境美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诗歌朗读意境美感受情感声情并茂“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动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诗歌朗读作为对诗歌作品的再创作,其韵味及艺术感染力离不开意境的营造。

一.强化感受,引发情感“感受”是朗读者进入作品的过程。

朗读者面对作品,首先要让自己进入作品之中,充分理解、把握作品,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情感,从而引发调动自己的情感。

如果没有“感受”这个过程,有声语言就没有或缺乏内心依据,朗读便是空泛的、干瘪的,技巧也就丧失了活力,根本不能把文字作品中那种具体、丰富的思想感情外化出来,甚至会对作品产生了误读。

感受诗歌文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1.具体摹状,还原画面。

“摹状”是借助诗歌的语言,在朗读者头脑中把人、物、景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

例如,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诗人杜甫亲眼见到差吏黑夜强行捉拿老翁去军中服役的全过程。

朗读者可借助诗歌中的关键词“暮”、“石壕村”、“吏怒”、“夜捉”、“翁走”、“妇啼”、“三男邺城戍”、“二男战死”、“乳下孙”、“母无完裙”等在头脑中再现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从而引发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之心,对官府强行征兵之举的痛恨,诗歌的意境就会在头脑中得以真切地显现。

抒情作品具有一定的画面感。

所谓的还原画面,就是结合诗歌的语言,调动朗读者的生活及生命体验,让作品中的文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

其方法是抓住诗歌作品中的主要意象,找出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想象与联想,将一系列意象串联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四句诗就是四幅画面:白帝彩云、千里激流、青山猿啼、轻舟飞驶,再运用想象,让自身置身于彩云之间,轻舟之上,听猿啼,看激流,那种生命的活力和奋进激荡之情会萦绕在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诗歌朗读意境美的营造
内容摘要:本文以朗读学理论为基础,立足于有声语言的特点及诗歌的文本特征,以朗读的创作过程为前提,结合具体的朗读实践,从强化感受、引发情感和声情并茂,由己达人两个方面论述了诗歌朗读的意境美,探讨了运用有声语言营造诗歌意境美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诗歌朗读意境美感受情感声情并茂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动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1]诗歌朗读作为对诗歌作品的再创作,其韵味及艺术感染力离不开意境的营造。

一.强化感受,引发情感
“感受”是朗读者进入作品的过程。

朗读者面对作品,首先要让自己进入作品之中,充分理解、把握作品,这样才能领悟作品的情感,从而引发调动自己的情感。

如果没有“感受”这个过程,有声语言就没有或缺乏内心依据,朗读便是空泛的、干瘪的,技巧也就丧失了活力,根本不能把文字作品中那种具体、丰富的思想感情外化出来,甚至会对作品产生了误读。

感受诗歌文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
1.具体摹状,还原画面。

“摹状”是借助诗歌的语言,在朗读者头脑中把人、物、景具体化、形象化的过程。

例如,杜甫的《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诗人杜甫亲眼见到差吏黑夜强行捉拿老翁去军中服役的全过
程。

朗读者可借助诗歌中的关键词“暮”、“石壕村”、“吏怒”、“夜捉”、“翁走”、“妇啼”、“三男邺城戍”、“二男战死”、“乳下孙”、“母无完裙”等在头脑中再现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从而引发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之心,对官府强行征兵之举的痛恨,诗歌的意境就会在头脑中得以真切地显现。

抒情作品具有一定的画面感。

所谓的还原画面,就是结合诗歌的语言,调动朗读者的生活及生命体验,让作品中的文字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具体的画面。

其方法是抓住诗歌作品中的主要意象,找出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想象与联想,将一系列意象串联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四句诗就是四幅画面:白帝彩云、千里激流、青山猿啼、轻舟飞驶,再运用想象,让自身置身于彩云之间,轻舟之上,听猿啼,看激流,那种生命的活力和奋进激荡之情会萦绕在心中。

2.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相结合。

朗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分为具体感受与整体感受。

具体感受落实于诗歌的具体词句中。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红杏的娇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落木的萧索与长江的浩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冰雪世界的雄奇与广阔,这些都来自具体感受。

具体感受要把握诗中的关键词句,由具体词句生发开来,让“意象”可观,可听,可触,可嗅。

感受越细腻、真切、具体,朗读就越有质感。

所谓整体感受,是指在具体感受的基础上,立足于诗歌整体形
象,注重意象的时空转换,既不割裂意境空间的必然联系,又不模糊意境空间的个性差异,做到想象画面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整体感受是作品作用于朗读者脑海中的整体印象。

对诗歌作品基调及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就依赖于这种整体感受。

例如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爱与美的追求。

朗读者既要把握“雪花”轻灵、自由的特点,想象它“翩翩地、娟娟地、盈盈地”飞舞的姿态,同时又要感受到它寻找自己方向的执着与坚定。

因此作品中出现三次的“飞扬”句式,既要读得甜美轻灵而不滞重,又要坚定而不绵软。

二.声情并茂,由己达人
感受作品,引发情感是朗读的内心依据。

而内心依据是因为要形之于声才存在的。

有声语言是诗歌朗读的惟一载体。

因此“音声性”是诗歌朗诵的重要特点之一。

朗读者只有灵活地运用声音,并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技巧,加之以真情表达,才能用有声语言传达出诗歌作品的意境,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1.虚实结合与明暗互补
“声音的虚实,主要是由发声时声带震动与否决定的。

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实声,音质圆润,有乐音成分,较适合在朗读中进行朴实的叙述或描述。

声带不震动发出的声音是虚声,气息声音明显,较适合在朗读中抒发源于肺腑的情感。

”[2]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四句诗所描绘的景物的远近是不同的。

第一、二、四句是远景,主要用
虚声传递辽远、空旷、孤独之感;第三句近似于特写,用实声加以体现“蓑笠翁”的形象,这样虚实结合勾勒了一组动态画面,使作品形象感更为突出。

有声语言不仅虚实结合,更有明暗互补。

这里的明暗是一种音色的亮度。

音色的明暗处理,便于表达不同的心境。

“具体说,‘明’,指气息较为集中,口腔控制稍紧,共鸣腔较开,吐字有力,发音位置稍前移,声音走向较上行,渐强,尤其注意颧肌提起的唇齿相依;反之,则偏暗。

”[3]声音明亮,给人以蓬勃向上之感。

声音偏暗,给人以厚重雄浑或情绪阴郁之感。

明暗亮度在营造氛围,生成意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戴望舒的《雨巷》整体色彩深沉凄婉,要表达出低回迷茫的感觉,声音整体偏暗;而王怀让的《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是一首歌颂伟大中华民族的抒情诗,诗中饱含自豪、喜悦及热情,朗读时声音整体较明亮;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引领我们走过一段历史的隧道,感情的抒发也是随着历史延伸推进的。

开始是艰难的、痛苦的爱恋,后来是明朗的、热烈的爱恋,因此音色由暗渐明。

2.拖腔传韵与停顿造势
朗读中的“拖腔”是音节的夸张性处理,目的是使音节的时值延长,产生声有余韵的效果。

使用拖腔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拉开字腹,延长舌头的动程;二是归音时按照调型顺势延长字尾。

拖腔的使用有助于加深听者对作品意境的把握及意蕴的理解。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两句,为了
突出诗人无法排遣的羁旅情怀,表现一种凄清、孤独、惆怅的美感,“声”字加强低频共鸣,并将字尾适当横向延长,让人觉得钟声似乎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而“船”字也要做夸张性的延长,表现诗人绵延不断的愁绪,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

在“拖腔”的使用中,有一种特殊情况,即音节的延长使字调出现了变化,某些字音的调值顺应语势的变化而微微发生变化。

这种调整使声音形象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美,也会使朗读增强韵味。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声”字可以把“55”调型调整为“445”调型,字尾可以微微上挑一点儿,让人感受到要试图倾听那令人欣喜的雨声,那种不可遏制的内心的喜悦,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停顿是加强诗歌言语容量,进行画面补白,延伸情感的有效手段。

朗读者不仅在生理上需要通过停顿进行气息调节,而且在感情推进中需要借助停顿造势,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在停顿中,听者的思维进入了广阔、深邃的空间。

停顿要细心经营,停前要蓄势,停后要承接。

如王维《相思》中“此物最相思”,“此物”之后稍作停顿,“最相思”三个字可以一字一顿沉吟而出,引发听者由“红豆”的直观印象进入到“相思之情”的遐想与感慨。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字拖长并稍作停顿,给人一种心理期待,引发想象。

仿佛一位伟人极目远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一抒胸臆。

时空之辽阔,意境之深远就在这一停顿之中。

停顿使声音的指向性更为明确,而且有利于作品形象化的生成。

三.结语
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源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歌的朗读要充分展现这种意境美才能满足鉴赏者的审美需要。

诗歌朗读的“音声化”既要求朗读的内心依据,又依靠声音的外部表现。

因此,做到声音形象与艺术形象的统一,做到“成于外,而化乎内”,使内部情感与外部技巧有机结合,是营造诗歌意境美的必然。

朗读者根据自身特点,深入感知、理解、涵泳作品,合理运用声音调控及朗读技巧,就会为作品注入浓郁的人文内涵,为诗歌朗读建构出精美的审美殿堂。

当诗情画意随着朗读者的声音流淌出来,诗歌朗读艺术的美感就生成了。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207.
[2]李红岩.诗歌朗诵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7.
[3]秦海燕.教师口语训练教程[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87.
何冬梅,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教师口语表达艺术等方面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