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关于在镇海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福建省普通
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

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4.01•【字号】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6届〕第19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水污染防治正文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六届〕第十九号《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已由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23年12月27日通过,由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于2024年3月27日批准,现予公布。
自2024年7月1日起施行。
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4月1日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的决定(2024年3月27日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对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请批准的《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进行了审查,认为其与上位法没有抵触,决定予以批准,由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施行。
福州市全域治水条例(2023年12月27日福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2024年3月27日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灾害防治第三章水生态保护第四章水资源配置第五章水文化建设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进一步规范全域治水,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水灾害防治、水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水文化建设等治水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全域治水应当坚持科学规划、系统治理、空间均衡、全民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全域治水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将全域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纳入生态文明建设考核体系,进行监督和考评。
福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法规出台

福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法规出台福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法规出台4月1日起,《“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法》正式施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第一条为加强“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适用于“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文化遗产(以下简称“福州海丝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本方法所称的“福州海丝遗产”是指鼓楼区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闽王祠)、仓山区怀安窑址及接官道码头、马尾区迥龙桥(邢港码头)、东岐古码头、长乐市圣寿宝塔、天妃灵应之记碑、登文道码头等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遗产以及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遗产。
第三条“福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应当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那么,确保“福州海丝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四条“福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负责遗产保护管理工作。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福州海丝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指导,并作为市属“福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机构,承当日常保护和管理工作;“福州海丝遗产”所在地县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范围内遗产保护的监视管理;县(市)区属“福州海丝遗产”保护管理机构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确定。
第五条“福州海丝遗产”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公安、财政、民族宗教、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立、林业、水利、海洋与渔业、工商、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福州海丝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六条“福州海丝遗产”所在地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制定村规民约,建立群众性保护组织,参与保护“福州海丝遗产”。
第七条“福州海丝遗产”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0.12.01•【文号】文物督函[2010]1249号•【施行日期】2010.1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田野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文物督函〔2010〕12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今年以来,河北邯郸赵王陵、广西桂林靖江王陵、山西曲沃天马曲村遗址、河北沧州献县汉墓群、青海都兰热水墓群、陕西咸阳唐建陵、青海玉树达那寺、陕西西安明惠王墓、湖北随州擂鼓墩古墓群、江苏徐州汉楚王墓群、湖北枝江青山墓群、陕西西安秦东陵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发生盗掘古墓葬、盗窃石刻文物案件,犯罪分子在严打态势下,公然侵害帝王陵墓、重要遗址和墓葬群,田野文物安全形势严峻。
为坚决遏制盗窃盗掘古遗址、古墓葬和石窟寺、石刻案件高发势头,确保田野文物安全,现紧急通知如下:一、推动各级人民政府落实文物保护责任。
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负有文物保护主体责任。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主动向当地政府报告田野文物面临的严峻安全形势,提请各级政府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建设,充实文物保护执法力量,加大田野文物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
文物资源特别丰富的地区,要推动市级政府将文物安全纳入对各县(区)政府的年度考核内容,明确对县级政府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要求。
二、加强部门协调,构建文物安全联合长效机制。
今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建立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国文物安全工作,文化部、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等10部门为成员单位。
11月3日,第一次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等文件。
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请当地政府建立本地区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着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司其职、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文物安全工作格局。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的通知-闽政[2011]45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的通知-闽政[2011]45号](https://img.taocdn.com/s3/m/e04aa37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71.png)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的通知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的通知(闽政〔2011〕45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现将《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以下简称《区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区划》是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将《区划》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涉及近岸海域开发活动的各专业规划过程中,应注意与《区划》衔接,满足《区划》目标要求。
要切实加强《区划》实施和管理,临港工业布局、海岸与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海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监督管理等,必须符合《区划》要求,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区划》目标实现。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调整《区划》,确需进行调整的,应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沿海地区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区划》提出的目标要求,根据各自的职责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防止近岸海域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工作,落实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各项任务,推进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建设和保护,保障我省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福建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六月十八日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2011~2020年)二〇一一年六月前言《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于1998年4月27日经省政府批准实施,并于1999年根据GB3097-1997《海水水质标准》进行了调整(闽政〔1999〕文65号,以下简称《原区划》)。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莆田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7.01.23
•【字号】
•【施行日期】2017.01.2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正文
莆田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
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涵江区闽浙赣人民游击纵队闽中支队司令部旧址等10处革命重要史迹代表性古建筑为第六批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同意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呈报的本批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现予公布。
请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切实做好文物的保护与管理工作。
莆田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23日
第六批莆田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一、古建筑6处。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泉州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3.11.30•【字号】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7届〕第3号•【施行日期】2024.01.01•【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7届〕第3号《“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于2023年10月20日经泉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于2023年11月23日经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泉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3年11月30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2023年10月20日泉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023年11月23日福建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批准)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保护管理第三章活化利用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以下简称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促进泉州历史文脉的传承,发挥世界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泉州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以及相关活动。
本条例所称泉州世界遗产,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系列遗产,由22处代表性史迹(以下简称遗产点)及其关联环境所构成的整体。
第三条泉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应当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的原则,维护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闽政[1988]41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闽政[1988]41号](https://img.taocdn.com/s3/m/629dfc0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1.png)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颁布《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的通知(1988年9月2日闽政〔1988〕41号)现将《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福建省地名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地名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地名包括:(一)行政区划名称:省、市(地)、县(市辖区)、乡、镇及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名称。
(二)居民地名称:自然村、片村和城镇内的居民区、地片、街、路、巷、弄等名称。
(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山、河、峡谷、湖、泉、瀑、海、海峡、海湾、港湾、水道、群岛、岛屿、半岛、群礁、礁、沙、滩、岬角以及地形区、关隘、自然保护区等名称。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具有地名意义的交通、水利、电力设施、企事业单位、主要人工建筑、纪念地、名胜古迹等名称。
第三条地名管理应当从本省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
地名的命名、更名必须依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本规定制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有关部门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省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市(地)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县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镇内的自然村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洪堤管理,确保江河安全泄洪的通告-闽政[1981]68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洪堤管理,确保江河安全泄洪的通告-闽政[1981]68号](https://img.taocdn.com/s3/m/153e996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a.png)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洪堤管理,确保江河安全泄洪的通告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防洪堤管理,确保江河安全泄洪的通告(1981年6月15日闽政〔1981〕68号)建国以来,我省在国家支持下兴建了大量的防洪堤工程,这对抗御洪涝灾害、保护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加上对工程管理工作宣传教育不够,管理不善,致使有些单位和个人肆意违反水利管理规章制度,在河滩和堤坡上擅自围江造田、建房、建厂、抛筑丁坝、倾倒土石杂物、垃圾等障碍物,影响河道泄洪,降低堤防工程抗洪能力,严重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为加强闽江、九龙江、晋江等江河滩地和堤防的管理,确保江河泄洪和堤防工程安全运用,现根据国务院《关于保护水库安全和水产资源的通令》和有关规定的精神,特通告如下:一、防洪堤工程及其附属建筑物是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集体财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必须严加保护,绝对保证完整。
二、为了保证堤防工程安全,充分发挥其抗洪效能,严禁一切损坏堤防工程的行为:1.堤防内外坡脚应留足够的护堤地,一般离堤脚不少于五米。
(对于已建在连接防洪堤处又无留足护堤地的码头、堆场、货栈等建筑物,经有关部门协商鉴定证明确系安全的可例外。
)2.堤身及护堤地内禁止耕种、挖堤取土、挖塘、开渠、建窑建房、临时搭盖、修建临时码头、挖穴埋葬、修建厕所、猪圈、牛栏、堆放笨重杂物或进行其他危害堤防安全、削弱堤防抗洪能力的一切行为。
3.严禁破坏堤上的一切建筑物(如水闸、旱闸、涵洞、护坡等)、电讯设备、测量标志等设施,严禁在堤身和建筑物附近爆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22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22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2.01.23•【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1号•【施行日期】2022.04.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资源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1号现公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自2022年4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2022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89年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2022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1号第二次修订)第一条为了加强水下文物保护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水下文物,是指遗存于下列水域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人类文化遗产:(一)遗存于中国内水、领海内的一切起源于中国的、起源国不明的和起源于外国的文物;(二)遗存于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和起源国不明的文物;(三)遗存于外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以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于中国的文物。
前款规定内容不包括1911年以后的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以及著名人物无关的水下遗存。
第三条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第二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家对其行使管辖权;本条例第二条第一款第三项所规定的水下文物,遗存于外国领海以外的其他管辖海域以及公海区域内的起源国不明的文物,国家享有辨认器物物主的权利。
第四条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下文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下文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水下文物保护工作。
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的水下文物,由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负责保护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9]375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9]375号](https://img.taocdn.com/s3/m/e1a3a6b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5.png)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正文:----------------------------------------------------------------------------------------------------------------------------------------------------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保护范围的通知(闽政文〔2009〕375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宁化老虎岩遗址、浦城牛鼻山遗址等203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及其保护范围,已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
请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福建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二○○九年十一月十六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范围(共203处)一、古遗址(6处)序号名称年代座落地点简介保护范围老虎岩遗址旧石器时代宁化县湖村镇湖村村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
面积约1500平方米。
发现了8颗人类牙齿化石,分属两个不同的个体。
其中7颗牙齿同属一个一万年前成年男性个体,另1颗属老年女性个体,根据所属地层推测,这颗牙齿的年代至少已有4万年,是全省已知最早的人类牙齿化石。
出土有25种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
岩洞、整个山体及山脚周边台地50米范围内。
2牛鼻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浦城县临江镇锦城村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
面积约3200多平方米。
1989、1990年先后两次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面积合计900平方米,共清理新石器时代墓葬19座,灰坑8个,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遗物300多件,以及大量陶片等。
遗址四周向外延伸50米。
3后门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福鼎市秦屿镇彭坑村新石器时代末期石器加工场所。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面积50000平方米。
福州市河道防洪岸线管理若干规定-

福州市河道防洪岸线管理若干规定正文:---------------------------------------------------------------------------------------------------------------------------------------------------- 福州市河道防洪岸线管理若干规定(1996年8月2日福建省福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1996年9月27日福建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加强河道防洪岸线管理,加快防洪工程建设,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及《福建省水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的防洪岸线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确定的洪水水面与陆域的交接线。
本规定适用于福州市行政区域内闽江、敖江、大樟溪的河道防洪岸线的建设、管理和保护。
第三条河道防洪岸线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福州市水利电力局是本市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防洪岸线。
敖江、大樟溪的防洪岸线由所在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负责日常管理。
第四条闽江河道福州段防洪岸线规划由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敖江、大樟溪河道防洪岸线规划由所在县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洪岸线的规划和防洪工程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筹集专项资金用于防洪岸线规划和防洪工程建设。
第六条防洪工程应当按照防洪岸线规划进行建设。
防洪工程建成后,新增未依法确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属国家所有,由土地管理部门登记造册。
新增土地的开发利用,遵循“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开发”的原则,由所在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土地部门制订开发利用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福建省海堤分类治理和若干技术问题的再研究

雨 强度 大、 历 时 短 、 降雨 集 中 , 一 般 在 2 0 0 0 —4 0mm, 局 部
超 7 0mm。 0
防 风 暴 潮 与 内 水 防 洪 排 涝 均 密 切 相 关 , 迫 切 需 要 尽 快 除 险 加
固 、更 新 改 造 。 有 条 件 时 , 宜 建 设 海 堤 水 闸 自 动 化 安 全 运
港 湾 升 高 斜 率 不 一 。 平 均 每年 登 陆 或 有 重 大 影 响 的 台 风 5—
保 护 对 象 显 著 升 级 . 保 护 价 值 日益 提 高 , 这 些 重 要 海 堤 的 工
程 级 别 、设 计 标 准 自然 需 相 应 提 高 。 其 二 , 外 海 开 敞 式 海 提 和 湾 口半 开 敞 式 海 堤 台 风 期 间 荷 载 较 大 , 风 浪 爬 高 、 越 浪 量 计 算 偏 低 , 海 堤 断 面 结 构 必 须 优 化 。 海 堤 抗 风 浪 冲 击 和 防 越
近 海 1 一2 等 深 线 附近 同频 率 潮 位 从 南 往 北 呈 逐 渐 升 高 O 0m
趋 势 , 过 闽 江 口后 又呈 逐 渐 降 低 趋 势 。 同频 率 潮 位 从 东 往 西 进 入 港 湾 后 呈 逐 渐 升 高 趋 势 , 由于 地 理 和 形 态 的 差 异 , 各 个
关键 词 :海堤 ;海岸 带 ;警戒潮位 ;福建省 中图 分类号 : V8 1 T 7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 2 0 12 1 )3 0 9—0 10 —3 1 (0 0 0 —0 1 3
福 省 岸 海 概 建 海 和堤 况
位 于 台 湾 海 峡 西 岸 的 福 建 省 海 岸 带 呈 东 北 至 西 南 走 向,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大沽口炮台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大沽口炮台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海河口泵站建设方案意见的函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办保函[2017]909号
【发布部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17.08.03
【实施日期】2017.08.0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关于大沽口炮台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海河口泵站建设
方案意见的函
(办保函〔2017〕909号)
天津市文物局:
你局《关于报审大沽口炮台建设控制地带内海河口泵站建设方案的的请示》(津文物〔2017〕25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
1 / 1。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1号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1号](https://img.taocdn.com/s3/m/4eb77da7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d.png)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正文:----------------------------------------------------------------------------------------------------------------------------------------------------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关于印发《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物保发〔2013〕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财政厅(局):为妥善处理大遗址保护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全面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共同研究编制了《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经财政部、国家文物局领导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文物局财政部2013年5月27日大遗址保护“十二五”专项规划大遗址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大遗址保护既是一项文化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有利于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美化城乡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遗址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启动100处大遗址保护工程,殷墟遗址、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成一批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区,有效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风貌;国家设立大遗址保护专项资金,出台一系列专门性法规,初步建立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基本构建以“三线两片”为核心、100处大遗址为支撑的大遗址保护格局。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进程中,大遗址保护既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2021年)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2021年)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4.06•【字号】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五十号•【施行日期】2021.07.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三届〕第五十号《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已由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2021年4月1日通过,现予公布。
本条例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4月6日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2021年4月1日福建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规划和建设第三章保护和管理第四章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沿海防护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沿海防护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等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沿海防护林(以下简称防护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
本条例所称防护林,是指以海岸为主线建立的人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综合森林生态防御体系,包括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岸护堤林、护路林,具体范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第三条防护林建设和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综合治理、严格保护、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四条沿海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防护林规划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并将防护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纳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防护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省和沿海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防护林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自然资源、水行政、生态环境、农业农村、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沿海防护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有关工作。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批复-闽政文〔2017〕457号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批复正文:----------------------------------------------------------------------------------------------------------------------------------------------------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批复闽政文〔2017〕457号省海洋与渔业厅:你厅《关于提请发布〈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请示》(闽海渔〔2017〕277号)收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以下简称《成果》),由你厅印发沿海各地和有关部门,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要充分认识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意义。
全面建立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分区分类细化制定管控措施,有效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积极贡献。
三、全面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成果》划定了10类、188个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确定了我省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海岛自然岸线保有率和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等控制指标,是我省海洋生态安全的底线,必须牢牢守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生态保护红线,确因国家、省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需要进行调整的,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四、严格落实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职责。
沿海各级政府作为实施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层层分解落实目标任务,推进本地区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实施。
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辖区内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的监督检查和执法,严肃查处违反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破坏红线区生态环境等违法违规行为。
国家文物局关于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联十一线穿越镇海堤的意见

国家文物局关于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联十一线穿越镇海堤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6.04.05•【文号】办保函〔2016〕269号•【施行日期】2016.04.0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关于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联十一线穿越镇海堤的意见办保函〔2016〕269号福建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请示》(闽文物字〔2016〕2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意见如下:一、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联十一线拟穿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的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对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所报方案基础资料缺乏,文物影响评估不足,设计方案深度不够,我局暂不同意该方案。
二、应进一步补充、深化基础资料、技术方案,补充说明建桥的必要性和选择线路的原则。
三、应进一步研究、调整公路选线,提供多种比选线路,尽可能避让镇海堤保护范围。
四、应开展必要的考古工作,明确镇海堤和护堤抛石码头基础部分的分布范围和工艺做法,说明公路选线、拟建桥墩与文物本体的空间关系,并在文物保护区划图中准确标明相关信息。
五、应根据考古工作成果进一步调整方案,科学确定桥梁跨度、施工范围、桥墩位置、开挖深度和范围等,明确桥梁建设与运营期间振动值数据,采取减隔震沟等必要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开挖、打桩以及运营期间振动、水流冲击等对文物本体安全的不利影响。
补充减隔震沟的设计参数与详细设计图件。
六、进一步完善文本,深化文物影响评估报告,做到科学、客观,严格遵循文物保护规划的相关要求。
请你局根据上述意见,组织相关单位修改、完善设计方案,经你局核准后,另行报批。
专此。
国家文物局2016年4月5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莆田荔城镇海堤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莆田荔城镇海堤
莆田荔城镇海堤原名东甲堤位于荔城区黄石镇境内东甲村至遮浪村。
距荔城宁海桥东南9.5公里。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镇海堤蜿蜒横卧在兴化湾南岸木兰溪入海口,全长6公里。
镇海堤以抵御海潮,围垦埭田,造福于民存世,黄石、新度、笏石、北高四镇69个村共25万人口,22.5万亩田地受益。
镇海堤于唐元和元年(806年)由闽浙观察使裴次元创建,是在莆田南洋围垦东北角最易被风潮冲毁的土堤外加建石堤3.4公里,自黄石镇东甲村至遮浪村。
迄今已有1200多年。
堤岸有报功祠,系清道光年间邑人陈池养修堤后重建,祠内纪念历代修堤人九位,并用石刻记载了历代修堤的有功人士四百多人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文物局关于在镇海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联十一线(莆田境)涵江江口至仙游枫
亭段建设项目的批复
【法规类别】文物与古迹保护
【发文字号】文物保函[2017]577号
【发布部门】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2017.03.27
【实施日期】2017.03.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4
国家文物局关于在镇海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联十一线(莆田境)涵江江口至仙游枫亭段建设项目的批复
(文物保函〔2017〕577号)
福建省文物局:
你局《关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请示》(闽文物字〔2017〕63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堤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福建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联十一线(莆田境)涵江江口至仙游枫亭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