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谈儿童强迫症的形成原因
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的危害
![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的危害](https://img.taocdn.com/s3/m/5bffca6d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ee.png)
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的危害强迫症是一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是一种神经精神疾病。
什么是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焦虑障碍,主要表现是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是一种神经精神疾病,经常会受到一些违反自己意愿或者毫无意义的想法或冲动的困扰。
虽然能知道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并且尝试反抗,却始终难以掌握,导致二者剧烈冲突,以至于产生巨大的焦虑,影响学习生活工作。
强迫症的缘由近年来,强迫症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多,由于强迫症的起病早、病程延迟等因素导致患者的生活受到极大的困扰。
大部分的强迫症患者在早期都并未发觉,直到进展到怕脏、反复洗手等症状严峻到无法正常生活时才能被发觉。
强迫症的发病病因与本人的性格以及生活的经受、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方面有很大的联系。
大部分患者的首次发病是在受到刺激时发觉,如父母离异、家庭冲突、人际关系紧急、婚姻遇到考验等等。
这些大事会引起心理的紧急,从而诱发强迫症。
部分患者还受到性格方面的影响,如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过分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盼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优柔寡断,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等。
另外,科学家认为,在孩童时代受到家长的严峻管制而无法适时表达个人喜怒哀乐心情的人,也很简单形成强迫症。
这些孩子没有足够的自由空间,而且到处受到父母管制,所以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再加上他们找不到倾诉的伴侣,最终变得懊丧和失落。
为了把埋藏在心里的苦楚发泄出来,他们便选择了不停地整理房间等做法。
假如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习惯,那就形成了洁癖。
孩子一旦患上了洁癖,当面对挫折时,就不会向包括父母在内的任何人寻求关心,而是一个人承受压力,他们经常在家里不停地劳碌,或洗衣服,或对屋里的东西擦了又擦,以此来排解心中的苦恼。
强迫症的表现强迫症的表现主要是强迫思维以及强迫行为。
而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心情以及强迫意识,并且强迫思维的内容多种多样。
强迫症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
![强迫症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e4d540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0.png)
强迫症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不分年龄,可以影响任何人。
然而,强迫症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三个年龄段来探讨强迫症的发病特点。
儿童时期是强迫症最常见的发病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正在发展,他们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和理解也在不断增加。
儿童强迫症通常表现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他们可能会出现反复洗手、检查、计数或重复某些动作的行为,以求达到内心的安全感。
这些强迫行为可能会干扰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造成明显的困扰。
青少年时期是另一个强迫症高发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正处于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的探索阶段,社会压力和学业压力也随之增加。
青少年强迫症的特点更加多样化。
除了常见的强迫行为外,他们可能还表现出强迫性怀疑、完美主义和强迫性思维等症状。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学业成绩或社交关系过度关注,试图通过强迫行为来控制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青少年强迫症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功能可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成年人阶段是强迫症的最常见发病阶段。
成年人面临着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成为强迫症发作的触发因素。
成年人的强迫症症状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不断反复检查、清洁、整理以及强迫性思维等症状。
与儿童和青少年不同,成年人的强迫症常常伴随着强迫性怀疑和强迫性恐惧,他们可能会陷入反复思考、猜疑和担忧的循环中。
尽管强迫症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存在差异,但其根本特征仍然是强迫思维和行为的存在。
强迫症的发病原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生物化学和环境因素被认为是其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此外,焦虑和压力也可能加剧强迫症的症状。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儿童和青少年通常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以及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的辅助。
对于成年人,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常常是综合应用的策略,以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而言,强迫症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强迫症的表现有什么
![强迫症的表现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1db56e3514791711cc7917cf.png)
强迫症的表现有什么强迫症这个词对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是却很少人了解这种疾病,根据有关专家分析患强迫症的青少年,都有以下两个特点:(1)对自己的某些观念和行为清楚的知道完全不必要,但自己无法加以控制。
(2)患者本人对自己的疾病很苦恼,十分想治愈,跟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患者由这些症状而造成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压力一般要轻得多,因而治愈可能性也更大。
那么,强迫症可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它们各自的表现有什么呢?首先、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出现各种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及冲动。
主要表现有以下5类:(1)强迫性怀疑无根据地怀疑自己有件事未很好完成。
比如:出门后怀疑门窗未锁好,怀疑自己在考卷上没写上姓名,怀疑刚塞入邮筒的信未贴上邮票等等。
这种无根据的怀疑反复出现,迫使自己反复去查对,不但浪费时间,而且当有重要事情要做时反而心不在焉了。
(2)强迫性追忆做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在做某件事需全力以赴完成的任务时,莫名其妙出现对某种往事、某句歌词、某次与某人发生的小争执的反复追忆。
明知这种追忆毫无意义而且分散注意力,仍不断萦绕于脑海,而且心理越烦越摆脱不了。
(3)强迫性想象没有根据的怀疑别人的行为意识。
例如某少女一见到陌生男子走近,就会想象对方要和自己谈恋爱,一走过商店,就觉得马上会有售货员冲出来问自己为什么拿东西不给钱。
自己也觉得这种想象荒唐可笑,但到此场景仍会出现同样想象。
(4)强迫性忧虑对一些自然或生物界人所共知的现象无目的地思考,或表现出“杞人忧天”式的愁虑。
比如,为什么人有男女之分,为什么1+1等于2,为什么光传播速度比声音快等等。
(5)强迫性对立思维反复出现概念记忆的对立现象。
如见路牌上的向东标志会觉得是向西,看到“好”会立即引起“坏”的印象。
患者因而经常提心吊胆,怕说错话,做错事。
然后是强迫行为,它的主要表现是无意义的,刻板的,重复的,仪式化的动作,没有期望什么结果。
(1)强迫洗涤如不管手是否清洁,一接触某样物品后就急于洗手,有时冬天也要一天洗几十次。
强迫症症状反复打开和关闭门窗
![强迫症症状反复打开和关闭门窗](https://img.taocdn.com/s3/m/22cf9fb8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3.png)
强迫症症状反复打开和关闭门窗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受到强烈的焦虑和冲动,感到只有通过特定的行为才能减轻不安感。
其中,强迫症症状中的一个常见表现是反复打开和关闭门窗。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症状背后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症状描述强迫症患者反复打开和关闭门窗的行为表现为一种刻意的重复行为。
他们可能需要按照一定的次数规则操作,例如开关门五次、关门三次。
一旦无法完成这些行为,患者会感到极度的不安,并遭受持续的冲动,只能通过再次打开和关闭门窗来缓解。
二、症状原因1. 外部触发因素:一些强迫症患者可能受到特定事件、场景或物体的触发而产生反复行为的冲动。
例如,他们可能认为打开门窗可以预防不幸事件的发生,关闭门窗可以避免恶劣天气的侵袭。
2. 内部心理因素:强迫症患者常常面临着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打开和关闭门窗成为了他们减轻不安的方式。
这种行为可以暂时性地减少他们对潜在危险的认知,并给予他们一种虚假的安全感。
三、症状诊断确诊强迫症症状需要依靠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
通常医生会采用以下方法:1. 详细询问症状: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描述、行为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症状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等。
2. 心理评估:医生可能会使用一些标准化的心理评估工具,以评估患者的强迫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功能的影响。
3. 排除其他疾病:为了确保症状的确系强迫症,医生需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和身体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
四、症状治疗强迫症症状的治疗多为综合干预,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1.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症状的治疗中。
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CBT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不必要的反复行为和焦虑情绪。
2. 药物治疗:一些特定类别的药物,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和抗焦虑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强迫症的治疗。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调节患者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水平,减轻焦虑和冲动。
怎样对待强迫症患儿
![怎样对待强迫症患儿](https://img.taocdn.com/s3/m/0581f86d27d3240c8447eff9.png)
怎样对待强迫症患儿强迫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表现为持久地重复和不可克制地出现某些观念和行为,并伴有情绪障碍和适应困难。
譬如走路时总要把路旁的树干一根不漏地摸一遍,若漏摸则回转重新触摸;走路经直前行,从不走曲线;面对对面楼窗,每天默数多次等。
患强迫症的儿童,大多孤独、烦躁、恐惧、怕羞、兴趣窄、固执。
他们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如果受到外界干涉,如家长和老师批评,同伴讥笑时,其强迫观念会更加严重,强迫行为会更为频繁。
引起儿童强迫症的原因,主要是外界不良刺激对其心理的制约和作用。
如,经常强迫孩子去做不愿做的事;经常指责孩子的某种错误行为;逼迫孩子在学校获得奖励和高分;争吵家庭中的紧张气氛和单亲家庭中缺少欢乐等。
若家长对孩子强迫观念和行为不能正确理解,认为是有意所为,便加大限制、约束力度,甚至采取强迫手段制止,其精神就会更紧张,结果便会导致强迫行为──家长制止──强迫行为的恶性循环。
防治儿童强迫症,重要的是营造宽松欢愉的生活环境。
此外及早发现并且重视很关键。
也就是说,家长要视孩子的强迫行为是一种疾病。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治疗强迫症的药物大多有毒副作用,不可自行购服。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在儿童强迫症中的独特、显著的治疗效果已勿容置疑,是综合治疗中必不可缺的重要手段。
中医的治疗不仅仅在中医界得到广泛应用,在西医界亦得到足够的支持,在长期的临床研究中体会到: 中医治疗应贯彻于强迫症治疗的始终。
此即中医治疗强迫症症的“全程性”。
平虑解迫安神剂可有效地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疗效,预防强迫症的转移及复发,起到减毒、增效、控制转移的作用,提高近期及远期疗效。
通过中医治疗,还可以可显著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使其对强迫症的认识实现从恐惧到接受,从被动、消极到主动、积极的心态转变。
强迫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强迫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https://img.taocdn.com/s3/m/c66ab3f0e009581b6bd9eb4d.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强迫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导语:想必大家都有了解过强迫症这种名称吧,其实对于比较执着于追求完美而导致精神紧绷的人来说,这是的强迫症已经是一种精神疾病了,尤其是还会
想必大家都有了解过强迫症这种名称吧,其实对于比较执着于追求完美而导致精神紧绷的人来说,这是的强迫症已经是一种精神疾病了,尤其是还会因为不能达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整齐完美的时候,会感觉到烦躁焦虑的时候,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那么到底引起强迫症的主要原因有什么呢?
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这也是产生强迫症原因之一。
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分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
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
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
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原因与遗传有关。
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
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导致强迫症原因。
社会心理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或由于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等等。
有些正常人偶尔也有强迫观念但不持续,但可在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对有强迫症的儿童,要帮助他们认识和克服自己的性格弱点,努力做到处理事情当机立断,遇事不犹豫不决。
要让孩子了解人的一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难题,要勇敢面对困难。
儿童强迫症现象学的研究进展
![儿童强迫症现象学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7c7fc07bb68a98271fefa4c.png)
、
流行病学
大 多数 流行 病学研究 提示 儿童 O C D 的患病 率为 2 %一 4 %, 平均起病年龄 为 7 . 5~1 2 . 5岁… 。F l a m e n t 等 在青 少
和杂项强迫思维 , 很多 的被污染强 迫思 维 , 早 发性 成人 O C D
患者具有更频繁 的清洁行为 。 Ma n c e b o等 对共 有 2 5 7例 童年起 病 O C D患 者 ( 2 0例
5 0 %的成年 O C D患者承认 自己的病情 首先发 生于 儿童 和青
少年时期 的。儿 童 O C D患者 生活 质 量受 到损 害 , 而且 诊 断 往往是延迟 的 , 所 以对儿 童 O C D的研究 极为重要 。
到 内心 的声音仪式化 。患者往往存在对 琐碎事怀 疑、 优 柔寡 断 的性格特征 , 在 日常活动中表现 出不同寻常的缓慢 。 Ma t a i x C o l s 等“ 叫 用C Y - B O C S研究 了 2 3 8例儿童和青 少 年O C D, 平均年龄为 1 3 . 8岁 。平均起 病 年龄 为 1 0岁 , 1 6 % 存在抽动秽语综合征 , 1 1 %存 在慢性 抽动 障碍 和 9 . 7 %有 阳 性家族史 。他们发 现 , 与女性 相 比, 男性 强迫对 称 和仪式 更 频繁 , 常伴有抽 动 , 抽动秽 语 障碍。涉及 污染 的强迫 思维 发 生率 , 男性 和女 性相同。Ma s i 等 对 2 5 7例患者 ( 平均 年龄 1 3 . 6岁) 研究发现 , l 2岁 前发 病 的 O C D患 者存 在更 高 的抽 动频率和破坏性行 为 障碍 。秩序 和对称 的强 迫思维 常见 于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https://img.taocdn.com/s3/m/f2daba0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87.png)
强迫症的认知症状与情绪症状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被困扰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中。
强迫症的症状通常可以分为认知症状和情绪症状两个方面。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患者常见的认知症状和情绪症状,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
一、强迫症的认知症状1. 强迫思维强迫思维是强迫症患者最常见的认知症状之一。
患者经常出现反复、强烈的不合理念头,例如恐惧病菌、疾病、灾难等。
这些思维常常与患者的意愿相悖,但却无法摆脱。
患者可能会反复思考、分析这些念头,试图找到解决办法,但往往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
2. 强迫疑虑强迫疑虑是强迫症患者另一个常见的认知症状。
患者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或者一些常规行为产生过度的焦虑和疑虑,担心自己没有做到最好,或者出现了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
例如,患者可能会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担心会发生入室盗窃等事件。
这种疑虑常常导致患者陷入焦虑和疲惫的状态。
3. 强迫意向强迫意向是指患者出现一种强烈的内心驱使,感觉自己必须要做某些特定的事情。
这些行为可能是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等,也可能是一些复杂的仪式行为。
患者常常感到这些行为是为了避免某种不好的结果,或者是为了安抚内心的焦虑。
二、强迫症的情绪症状1. 焦虑和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他们对于自己的强迫行为和思维感到困扰和害怕,但却无法摆脱。
患者可能害怕自己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或者害怕出现一些不可预测的后果。
这种焦虑和恐惧感常常持续存在,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焦虑和压力强迫症患者由于频繁的强迫行为和思维,常常感到精神上的压力和疲劳。
患者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强迫行为上,导致其他重要事务的忽视。
这种压力和焦虑感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其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 抑郁和自卑由于强迫症的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患者常常感到沮丧和自卑。
他们可能对自己的强迫行为感到羞耻和无助,觉得自己无法摆脱这种困境。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4b639d7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9.png)
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与治疗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心理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强迫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成果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一、强迫症的定义和症状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指的是患者困扰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无法摆脱。
其主要特征包括:强迫思维,即无法摆脱的重复、多疑、强迫性念头;强迫行为,指的是不断重复进行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检查等。
这些症状对患者造成了明显的困扰,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二、心理学对强迫症的研究1. 发展背景: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对强迫症进行科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
心理学家们意识到通过深入研究强迫症可以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的一些关键问题。
2. 病因研究: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强迫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遗传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
遗传研究表明,个体对强迫症的易感性与基因有关。
环境研究则发现,个体在童年时期受到严重的创伤或者有高度压力的环境会增加患上强迫症的风险。
3. 个体差异:心理学家还研究了强迫症患者之间的个体差异,发现强迫症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特征,如强迫症患者的顾虑范围不同、强迫行为的形式和强度各异等。
4. 神经机制: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对于强迫症的神经机制也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发现,大脑内部控制、决策制定和情绪调节等相关区域与强迫症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三、强迫症的治疗方法1.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是目前最常见有效的强迫症治疗方法之一。
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克服强迫症症状。
其中包括暴露与反应防治(ERP)技术,通过暴露患者于强迫触发物,并阻止其采取强迫行为来减少焦虑。
此外,CBT还强调自我管理技巧的培养和情绪调节方法的应用。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强迫症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物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焦虑和强迫症症状。
强迫症的年龄差异
![强迫症的年龄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a100db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58.png)
强迫症的年龄差异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虽然强迫症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但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在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的年龄差异。
1. 儿童期强迫症儿童期强迫症是指在儿童时期出现的强迫症状。
儿童患者通常表现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如频繁洗手、反复检查、对称性追求等。
与成人相比,儿童期强迫症的症状可能更加多样化和特殊化。
儿童期强迫症的症状常常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学习、亲子关系和社交活动。
他们可能会出现强迫性学习、完美主义和对特定事物的过度关注。
此外,儿童期强迫症在社交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如社交回避、对他人评价的过度关注等。
治疗儿童期强迫症的方法通常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药物治疗。
CBT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管理他们的强迫症状,同时通过逐步暴露和反应阻止来减少强迫行为。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2. 青少年期强迫症青少年期是强迫症症状发生和加重的高危期。
青少年患者常常表现出强迫症状的明显增加和严重程度的加剧。
他们可能会出现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反思和强迫性反复检查等症状。
青少年期强迫症的症状可能与他们的身份建构和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他们对自己的外貌、社交关系和学业表现等方面产生过度关注,可能会出现强迫性运动、强迫性饮食和强迫性思维等症状。
治疗青少年期强迫症的方法与儿童期相似,包括CBT和药物治疗。
CBT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到他们的强迫症状是不合理的,并提供技巧来应对和减轻症状。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和塞来昔布,以减轻症状的严重程度。
3. 成年期强迫症成年期强迫症在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上可能与儿童和青少年期有所不同。
成年期患者通常表现出更多种类和更复杂的强迫症状。
他们可能会出现强迫性洁癖、强迫性计数和强迫性回忆等症状。
成年期强迫症的症状可能与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成年生活中的压力密切相关。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https://img.taocdn.com/s3/m/2ea5122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5.png)
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强迫性人格障碍: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强迫性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OC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完美主义和控制欲望。
本文将探讨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原因以及治疗方法。
一、强迫性人格障碍的特征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具备以下特征:1. 完美主义:他们追求完美,对自己和身边的事物都有非常高的标准,无法接受不完美的状态。
2. 控制欲望:他们渴望掌控一切,包括自己的情绪、他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变化等。
3. 刻板固执:他们有强烈的执着性思维和行为模式,丧失灵活性,难以接受突发变化。
4. 认为自己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他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观点和方式是正确的,难以接受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 过度关注细节:他们非常注重细节,常常陷入琐碎的事务中。
6. 困扰于无用的思维和行为:他们会反复思考某些问题或进行反复的行为,但却很难停止。
二、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原因强迫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并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 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表明,家族中有强迫症或其他心理障碍的人更容易患上强迫性人格障碍。
2. 生物学因素:某些神经递质不平衡或大脑结构上的异常可能与强迫性人格障碍有关。
3. 环境因素:儿童时期受到过度保护、严厉的教养方式和家庭压力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到人格的发展。
三、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治疗强迫性人格障碍的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1.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减少焦虑和强迫症状。
- 曝光与反应防止治疗(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通过暴露患者于触发强迫症状的情境,并阻止其进行相应的强迫行为,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对强迫症状的依赖。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57a5c725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ec.png)
强迫症的定义和特征引言: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这种疾病不仅对患者自身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对其家庭和社交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强迫症的定义、主要特征以及可能的原因,旨在提高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一、强迫症的定义强迫症,也称为强迫性障碍,是一种被列入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这些思维和行为对患者来说是不可控制的,且常常与现实情况无关。
强迫症的症状通常会导致患者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安,只有通过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才能暂时缓解这种不适。
二、强迫症的主要特征1. 强迫性思维:患者经常出现不受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如恶心的想法、不合理的怀疑、反复的念头等。
这些思维常常与患者的核心价值观和意愿相违背,但患者却无法停止或控制这些思维的出现。
2. 强迫性行为:为了减轻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患者常常会执行特定的行为或仪式。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数数等。
患者往往明白这些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抑制自己的冲动。
3. 强迫性恐惧:强迫症患者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恐惧感。
他们担心自己或他人会遭受到伤害,或者害怕自己会做出不可控制的行为。
这种恐惧感常常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
4. 重复性和持久性:强迫症的症状往往是重复性和持久性的。
患者可能会反复执行同样的行为,或者陷入相同的思维循环中。
这种持久性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强迫症的可能原因1. 生物因素:研究表明,强迫症可能与遗传、神经化学物质和脑结构有关。
某些基因可能会增加患者患上强迫症的风险,而脑部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也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可能对强迫症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压力等因素可能增加患者患病的风险。
3. 心理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也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734d33b6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8.png)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
心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种解读强迫症的视角,认为其根源在于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
1. 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强迫症患者常常有潜意识冲突,即内心存在着矛盾的欲望和禁忌。
这些冲突可能源于童年阶段的经历,如家庭教养方式、童年创伤等。
患者通过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试图控制自己的欲望和禁忌。
2. 冲突的象征化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强迫症的症状是一种象征化的表达。
患者通过强迫性行为来代替内心无法解决的冲突,将焦虑和紧张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表现。
例如,一个患有洁癖的人可能通过频繁洗手来减少对病菌的恐惧,这种行为成为了他内心冲突的象征。
3. 防御机制的运用强迫症患者常常依赖防御机制来应对内心的冲突。
心理动力学理论指出,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是一种防御机制的表现,通过将焦虑转移为特定的行为,患者能够暂时减轻内心的紧张感。
然而,这种防御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心的冲突,反而加剧了强迫症的症状。
4. 无意识的力量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强迫症的症状是无意识力量的表达。
患者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内心冲突的真正原因,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成为了无意识力量的外在表现。
这种无意识的力量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5. 治疗的心理动力学方法心理动力学理论提供了一种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即心理分析治疗。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心理分析师可以帮助患者探索内心的冲突和无意识力量,并逐渐解决这些冲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通过自由联想、梦境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
总结: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解读认为,其症状源于潜意识冲突的不解决。
患者通过强迫性思维和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紧张和焦虑,但这种防御机制并不能真正解决冲突,反而加剧了症状。
心理动力学治疗提供了一种探索和解决内心冲突的方法,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帮助患者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
儿童强迫症的病例分享
![儿童强迫症的病例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b5d4437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f.png)
强迫症被归类为一种精神障碍,它可能与焦虑、抑郁等其他心理问题 共存。
儿童强迫症的重要性
01
02
03
影响生活质量
长期影响
早期识别和治疗
儿童强迫症可能导致孩子无法正常学习、 交友和参与日常活动,严重影响他们的生 活质量。
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儿童强迫症可能在 成年后继续存在,对患者的社会功能和心 理健康造成长期影响。
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得到 提高,不再受强迫症症状 的困扰,家庭关系也更加 和谐。
04
病例分析
症状识别与诊断挑战
识别困难:儿童强迫症的症状可能 与其他行为障碍重叠,如ADHD或
多动症,增加了识别的难度。
掩饰性:儿童可能隐藏或掩饰他们 的强迫症状,使其不易被父母或医
护人员察觉。
缺乏自知力:儿童可能无法明确描 述自己的强迫症状,从而影响了准 确的诊断。
早期识别与诊断的重要性
强迫症通常在儿童时期就有迹象,但往往被忽视或误诊。早期识 别并准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
综合治疗方法
单纯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需要结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 )和教育干预等手段。
家庭和学校环境的调整
强迫症儿童常常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面临挑战。对这些环境进行适 当调整,减少焦虑源,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
02
病例描述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小明 性别:男 年龄:9岁
主诉பைடு நூலகம்
01
主要症状
小明主诉自己无法控制地重复 进行某些行为,如反复洗手、
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02
伴随症状
小明伴有明显的焦虑情绪,时常 担心自己的安全和健康状况。
病程发展
1. 起病时间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24dab6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88.png)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强烈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这些强迫思维和行为往往在个体的感知和行为中占据主导地位,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和痛苦。
本文将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对强迫症进行解读,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机制。
心理动力学是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强调潜意识的力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强迫症可以看作是潜意识过度掌控个体的表现,它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的表达。
强迫症患者往往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不安全感,通过强迫行为来满足内心需求,以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控制感。
在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中,人格结构是解释强迫症行为的基础。
强迫症患者通常有一个强烈的超我(superego),即内心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超我对个体行为进行约束和批评,导致个体对自身行为产生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个体产生了强迫行为,以减少内心的不安全感。
除了超我的作用,个体的冲突也是强迫症发展的重要因素。
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所有人都有潜在的冲突存在,这些冲突主要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
强迫症患者可能无法处理这些冲突,导致焦虑情绪的过度增加。
为了减轻焦虑,个体会产生强迫行为,以转移注意力和摆脱内心的冲突。
此外,强迫症也与个体的童年经历密切相关。
心理动力学认为,儿童期的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强迫症患者往往在童年时期体验到过度的约束和限制,导致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被束缚感。
为了获得一种掌控感和安全感,个体形成了强迫行为,以满足童年经历所造成的心理需求。
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解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但它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内在需求和心理机制。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动力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探索自身的冲突和童年经历,以解决潜在的心理问题。
通过理解强迫症的心理动力学机制,心理咨询师可以在治疗中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支持。
总之,强迫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其心理动力学解读揭示了个体内部需求和心理机制的重要性。
超我、冲突和童年经历的影响是强迫症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强迫症的孩子容易拖延
![强迫症的孩子容易拖延](https://img.taocdn.com/s3/m/c0aa12a5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0.png)
强迫症的孩子容易拖延强迫症的孩子容易拖延,因为他们总担心事情没做好。
近些年来,有许多父母向心理学家咨询,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
一、强迫症的表现如上课时关注黑板以外的事物,无法集中精力听课,有的孩子还会对书上的一些公式反复地想它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有的父母反映孩子上学前会一遍一遍地检查书包长达半小时之久。
二、强迫症的特点强迫症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强迫思维,即自己的行为不受自己控制。
孩子年龄越小,强迫症的症状表现就越明显,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大。
儿童强迫症有这样一些特点:患儿明知不必要,不过却又没办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越是努力抵制,越是感到紧张和痛苦。
轻微强迫症的表现:如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手抚摸路边的电线杆;有的孩子走路时喜欢用脚踢小石头;有的孩子喜欢反复计算窗栏的数目。
严重强迫症的表现:反复数天花板上吊灯的数目,反复数图书上人物的数量,强迫计算自己走了多少步。
强迫自己洗手,强迫自己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反复检查作业是否做对。
甚至睡觉前,不断检查衣服鞋袜是否放得整整齐齐,有的孩子则表现为仪式性动作,如要求自己上楼梯必须一步跨两级,走路必须一下走两步。
如果不让他们重复这些动作,他们就会感到焦虑,甚至生气。
父母应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不正常行为,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
三、父母的措施1.行为治疗。
当孩子的强迫症发作的时候,父母可以监督其有意识地通过外力的作用来阻止强迫症的发作。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仅是监督者,更是整个事情的参与者。
2.信心疗法。
父母需要给孩子树立信心,如对孩子考前焦虑症等轻度心理问题。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考前每个人都会紧张,不只是你一个人心情焦虑,以此来放松孩子的心情。
当孩子丧失信心的时候,父母要鼓励孩子,让其重新树立信心。
3.顺其自然。
孩子强迫症产生的根源是“怕”,正因为存在各种恐惧,才会导致他们不断重复地去做某事,即不要刻意去强化强迫症的观念,转移注意力,做应该做的事情,才会治愈强迫症。
小学生情绪情感类问题调查报告--强迫症
![小学生情绪情感类问题调查报告--强迫症](https://img.taocdn.com/s3/m/e7bdb226bcd126fff7050b33.png)
小学生情绪情感类问题调查报告----------强迫症所谓强迫症是一种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反复呈现的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儿童期,强迫行为多于强迫观念,年龄越小这种倾向越明显,本症多见于10-12岁的儿童,患儿智力大多正常。
一、案例基本情况分析:陈某,男,11岁,某小学五年级学生,独子。
父亲是某医院的药剂师,母亲是某商店的售货员,家里经济状况较好。
陈某遵守纪律,聪明温顺,从小就是班中的“尖子生”,尤其是数学成绩,几乎每次都97分以上。
但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要求也过严。
有时数学期末考了98分,在班里名列前茅,父母仍不满意,总认为丢掉了那2分不应该,呵斥他太粗心,并要求他做完试卷后,一定要仔细,逐字逐题地检查五六次,尚若成绩达不到满分,必须重抄试卷三次。
由于父母的过高期望,陈某心理压力很大,学习更加刻苦认真,每逢测验考试必然按照父母的要求仔细检查,丝毫不敢懈怠。
但从小学四年级初开始,他做试卷越来越慢,尤其是做数学试卷,看题目时,他必须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看,以防止自己看错或看漏题;解完题后,必须将计算结果验算一遍又一遍,有时甚至为一道题反复检查将近40分钟,否则就放心不下,以至无法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样,长时间地反复检查同一道题,使得陈某头昏晕,胸闷,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导致学习效率下降,数学成绩也下降到了60多分。
老师把陈某“在试卷上常留空白”的问题告知其父母,家长既后悔又心急,开始要求其子不要老是反复检查。
他也觉得自己的做法过于认真,却怎么也改不掉,心理焦虑万分。
现在就连作业也出现该症状。
二、案例分析:儿童强迫症成因介绍:1 .父母不良性格和教育方式。
调查表明,部分患儿的父母往往就有胆小怕事、过分谨慎和拘谨、遇事优柔寡断、事后爱反复检查等不良性格特征。
父母对于孩子过于苛求,如对清洁卫生过分要求、生活刻板规矩等,都可能是诱发本症的原因。
2. 儿童的先天素质。
有人发现一些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神经递质不平等可能与强迫行为有关,这说明患儿可能有易患强迫症的先天素质。
常见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
![常见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d8e5669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5.png)
常见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一、引言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现代社会中出现了许多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对儿童本身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影响其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的表现。
因此,了解并及时干预这些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二、常见儿童心理问题1. 分离焦虑症分离焦虑症是最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之一。
当孩子与父母或亲人分离时,会表现出过度担忧和悲伤,并经历睡眠困难、躯体不适等症状。
幼儿期是分离焦虑症最容易发生的阶段,但也可能在其他年龄段出现。
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ADHD 是一种注意力缺陷与过动行为紊乱的心理障碍。
受影响的孩子通常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以及工作记忆等方面的困难。
这些问题会干扰他们的学习和社交生活。
3. 强迫症强迫症指的是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儿童可能会被困扰于重复洗手、检查门窗是否关闭等强迫行为,如果无法完成这些行为,他们会感到极度不安。
此外,他们还可能出现过分关注事物顺序和整洁度等强迫思维。
4. 抑郁症儿童抑郁症与成人抑郁症有许多相似之处,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和食欲改变等。
抑郁症会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并可能导致自杀倾向。
5. 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对于评价和批评过度担忧。
受影响的儿童对于与陌生人或同龄人互动感到害怕,他们害怕出丑或被别人嘲笑,因此常常避开社交活动。
三、干预措施1. 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的关键。
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并尽量提供稳定、支持性和温暖的家庭环境。
家长还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帮助自己的孩子。
2. 心理疏导专业心理疏导师可以帮助儿童识别并应对他们的情绪问题。
疏导师会与孩子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困扰,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并教授应对技巧。
3. 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儿童心理问题干预的方法。
医生或治疗师会指导孩子参与一系列活动或任务,以逐步改变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什么是强迫症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障碍
![什么是强迫症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1aa0507b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1.png)
什么是强迫症了解这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强迫症,又称强迫性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和行为。
强迫症患者常常被不可控制的观念所困扰,他们感到必须要不断重复某种行为以避免发生恐慌或者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本文将介绍强迫症的症状、成因以及治疗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种心理障碍。
1. 强迫症的症状强迫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包括反复出现的、不受控制的固定观念或想法,如恐惧、怀疑和强烈的恶心感。
强迫行为则是患者为了消除强迫思维而无法抵抗的行为,如反复洗手、整理物品或者检查门窗是否关闭。
这些行为会显著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压力和困扰。
2. 强迫症的成因强迫症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神经生理因素。
研究表明,家族遗传史是强迫症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患有强迫症的亲属患病的可能性更高。
此外,生活中的压力、创伤事件或者个人经历也可能成为强迫症的诱因。
神经生理方面,大脑神经回路中多巴胺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活动与强迫症的发生有关。
3.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治疗强迫症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治疗中,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一种常用的药物,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减轻强迫思维和行为的症状。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通过逐步暴露和反应预防来减少强迫症状的发生。
此外,心理支持和家庭教育也是强迫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未来的研究与发展强迫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尚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例如,发掘更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以及发展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等都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此外,早期预防和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提高康复效果。
总结: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表现为强迫思维和行为的持续困扰。
了解强迫症的症状、成因以及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并支持患者。
正确看待孩子的“强迫症”
![正确看待孩子的“强迫症”](https://img.taocdn.com/s3/m/bf20939c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2.png)
家长学堂丨攻略正确看最近闺蜜经常跟我抱怨,说自己的儿子近来有些奇 怪,像是得了强迫症。
细问缘由.原来是孩子每次上完厕 所后都不让妈妈冲水,一冲就哭闹,怎么哄都不行,嘴里 还嘟囔着:"不让妈妈冲走便便”。
我问她除了这些,孩子还有没有其他异常情况,她 想了想告诉我:吃完饼干的包装袋.不让大人丢进垃圾桶,非要 放在地上:小板凳一定要以一种奇怪的角度放在客厅 中央,觉得角度不对,还会去细致地调整半天:打开的面 包一定要完好无损,否则就会哭闹地要求再打开一袋……我听完哈哈一笑,告诉她:“恭喜你,你的孩子正在 健康成长! ”其实.这些看起来类似强迫症的行为,正是 孩子“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现。
儿童“秩序敏感期”的突出表现秩序被破坏时哭闹不已,秩序恢复后立马安静,例如:衣服只能穿在身上,不能披在肩上;睡觉时一定要爸爸在左边,妈妈在右边;搭积 木一定要红色在上,绿色在下;玩具一定要固执地放在某一个地方等等, 如果没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就会哭闹不已,秩序恢复后马上破涕为笑。
难以理解的“直线式思维”。
例如:在和孩子玩躲猫猫游戏时,无 论玩多少次,即使当着他的面藏到另外的地方,他还是会去第一个地 方找你,因为他觉得你只属于第一个地方,这就是孩子心中“直线式” 秩序感。
变得执拗,一切要重来。
其实闺蜜孩子的哭闹并不是因为迷恋便便, 而是孩子在姥姥姥爷家中时,每次上完厕所都会自己按下沖水键,但是闺蜜忽略了这个细节,触发了孩子 内心的“秩序反常”,因此孩子会 哭闹不已,而当她引导孩子再按下 沖水键时,孩子立刻不再哭闹。
还 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让自己去给客 人幵门而大哭不已,直到让客人重 新回到屋外,自己再去幵一遍门才 作罢。
令人头疼的“秩序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是孩子成长过程562020.6攻略丨家长学堂 〇中的一段特殊时期,大多发生在孩子2-4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孩子对物品摆放的位置、动作发 生的顺序、事物的所有权等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没有按照心中的秩序模式来进行,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害怕、焦虑等,因此会 哭闹或发脾气,直到熟悉的秩序被还原,才会开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强迫症的形成原因
近年来,强迫症的发病年龄呈低龄化的趋势,上海神光心理咨询中心就接待过不少儿童强迫症方面的案例,有些孩子只有七、八岁,但强迫症状却非常严重,如果说成年人的强迫症与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有关外,那么儿童强迫症的发生又是由哪些原因引发的呢?心理专家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遗传或者生理因素一般来说,儿童的父母有一方患有强迫症,那么孩子的强迫症发病率为8%,远远大于一般人群的强迫症患病率。
强迫症患者的孩子具有强迫症,或者其它神经症的易感性。
另一方面,有关专家发现,脑部的部分神经递质的异常也可导致强迫症,如果儿童具有这种先天生理状况,成长过程中也极易引发强迫症。
二、父母的不当教养方式一方面,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家庭中缺乏温馨,父母关系不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被寄养、被抛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孩子有过大的压力、缺乏安全感等,在父母和家庭的压力下,孩子会以过分循规蹈矩、争强好胜、要求完美来取悦父母,从而易形成强迫症。
另一方面,孩子会习得父母对压力事件、危机事件的处理方式,如果父母性格易焦虑、紧张,孩子也会形成易焦虑紧张的性格。
三、儿童的性格因素儿童如果具有易引起强迫症的性格因素,如敏感、抗挫折能力低、过度要求完美、固执、不自信等,这些性格因素可能是孩子先天就具备的,也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生长环境有关。
四、环境刺激事件环境中对孩子造成心理冲击、过大心理压力、伤害的时间都有可能引发孩子的强迫症,如目击车祸、重要亲人或者同学的突然去世、考试不理想遭到父母的严厉训斥、在学校受到老师的严厉惩罚等。
上海神光心理专家提醒您:家长和老师一旦发现儿童有强迫症状一定要及时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越早治疗康复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