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行为义理的准则。
如当今博得世界赞叹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家理论和实战经验的总结,其将阴阳义理在军事行为中运用至极,已达到出神人化的境界。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中医学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阴阳学说,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把钥匙。
“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
中医学用阴阳学说阐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实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一)阴阳的含义1.阴阳的哲学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
气一物两体,分为阴阳。
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和阳之间有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阴阳不仅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而且与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具体学科相结合,—并成为各门具体学科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各门具体学科的发展。
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和转化构成了阴阳的矛盾运动,成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与矛盾的区别:阴阳虽然含有对立统一的意思,但是它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有着根本的区别。
这种区别表现为:(1)阴阳范畴的局限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对立都是矛盾。
2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切诊
以脉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至(起)者为阳,去 (伏)者为阴。 以至数分,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态分,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 为阴。
2、证候分阴阳
八纲中以阴阳为总纲,表、实、热属阳; 里、虚、寒属阴。
“阳胜则热”是指阳偏胜会引起热 象。由于阳主热、主动,所以阳盛则 热。临床可见发热、面赤、心烦等。
“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会损 伤阴液,引起阴的不足。由于阴阳之 间存在着对立制约的关系,阳盛制阴 太过,引起阴的损伤,出现口渴、尿 少、尿赤等。
阴偏胜是阴超过正常水平引起的病 理变化。
阴偏胜的病理变化是“阴胜则寒” 和“阴胜则阳病”。
应用
解释自然现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气上 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 气。”王冰注:“阴凝上结,则合以成 云;阳散下流,则注而为雨。雨从云以 施化,故言雨出地;云凭气以交合,故 言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浊亦 如是也。”
解释人体 生理:气血关系;兴奋与抑制关系。 病理: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背腹分阴阳:背属阳,腹属阴。
脏腑分阴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胸腔)属 阳,肝、脾、肾位于下(腹腔)属阴。
(二)说明生理功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三)说明病理变化
▪ 1、说明疾病发生 ▪ 2、病因分阴阳 ▪ 3、概括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3)阴阳转化
病证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 发生转化,阳证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 可以转化为阳证。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
阴阳学说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存在阴阳之分,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阴阳的盛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疗。
例如,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象沉迟等表现为阳虚,中医会采用温阳补虚的方法进行治疗。
阴阳学说还与中医药物的运用密切相关。
中药按照其性味归属于阴性或阳性,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例如,寒性的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阳虚证,而热性的中药则适用于治疗阴虚证。
阴阳学说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也有广泛应用。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来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了解和应用阴阳学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中医,维持身体健康。
同时,阴阳学说也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和哲学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精华版】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它将宇宙间的事物和现象归纳为阴阳两种相对的属性,并通过五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标志,阴阳失调则会导致疾病。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将事物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促进作用,相克关系表示事物之间的制约作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脏腑经络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1.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将人体分为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并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
脏腑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脏腑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将人体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它们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经络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病因学说和病机学说。
1.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内外因素密切相关。
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脏腑功能失调,外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疫疠。
病因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因,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由于人体气血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失调、经络阻滞等原因引起的。
病机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整病机,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它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环节。
【全文】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的 两类特定的相反 趋向
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
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源自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
实寒证(阴胜则寒)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阳盛 伤阴
实热证(阳胜则热)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阴不制阳
阴虚
虚热证(阴虚则热)
不能生阳 阳虚(阴损及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不能生阴
阴虚(阳损及阴)
阳偏胜 阳偏衰
阴偏胜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窍:
肾在体合骨。 肾——骨 肾其华在发。 肾——发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 肾——耳
4、液: 6、志:
肾在液为唾。 肾——唾 肾在志为恐。 肾——恐
7、通于冬气
五脏之间的关系
主血
心
生血
脾
生血
统血
血
血液生成 血液运行
血液 心—肝
神志
心主血—主持血液运行 肝藏血—储藏调节血量
心主神志—主宰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
五脏 — 肺
生理功能:
主气 主宣降 主通调水道 朝百脉 主治节
位置:
生理功能
1、主气
(1) 肺主呼吸之气 (2)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宗气的生成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生成
自然清气 水谷精气
肺脏
宗气
元气
肺气的运动推动并调节着一身之气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足阳经 手三阳经足三源自经五、病因(一、)概念
1.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 2.分类:六淫
疠气 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病理产物等
(一)风邪
(一)六淫
1.含义: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致病特点: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 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热、动、燥 病机趋向:“阳胜则阴病”
(二)阴偏盛
1.含义: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 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临床特点:寒、静、湿 病机趋向: “阴胜则阳病”
气机阻滞 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疼痛(胀、窜、攻痛) 气塞不行—胀闷(气行则舒)
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
表现
实有力等。
精气夺则虚 含义 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
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
特点
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
形成 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
(二)十二经脉
1.走向
头 手三阳经
胸
手三阴经
手 足三阳经
腹
足三阴经
足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二)十二经脉
2.组成
手足阴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阴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表现: (1)重阳必阴,热极生寒。
(2)重阴必阳,寒极生热。
小结:交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前提,互藏是交感 的动力根源,亦是消长转化的内在根据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是阴阳之间最普遍 的规律(对立统一),说明了事物之间相反相成 的最基本关系。 消长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形式,是在阴阳对 立制约、互根互用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由量变到质 变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及消长转化来维系的。
制约太过
阴盛则阳病
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虚弱,无力抑制另一 方而致其相对偏盛,称为“制约不及” 阳虚则阴盛 制约不及
阴虚则阳亢 阴虚---手足心热, 五心烦热
阳虚---畏寒怕冷
(二)阴阳互根互用:
1、涵义: 阴阳互根,比如:上下,寒热。
阴阳互用,比如:气血。
2、应用:阴阳学说运用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广泛地 用来阐释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生命活动。 (1)自然界:云雨的转化。 天气―云
(2)医学中严格规定的“阴”和“阳”:
本体阳:是指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气
化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本体阴:是指对人体具有滋养、濡润、抑制、凝
聚等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
(四)事物、现象阴阴属性的划分 阳 阴 运动的 静止的 外向的 内守的 温热的 寒冷的 无形的 有型的 兴奋的 抑制的 明亮的 晦暗的 上升的 下降的
中医基础理论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二、阴阳概念的形成 三、阴阳的特性 四、阴阳的关系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阴阳及阴阳学说的概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
《黄帝内经》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 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2、相对性:事物的阴阳是相对
的,而不是绝对的。
阳
阴阳的基本内容
1、对立制约:
对立制约是阴阳相互作用的形式之一。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相反的。如上与 下、天与地、明与暗、水与火、寒与热、动与静、出与入 、升与降、昼与夜等等。实际上,只要有阴阳,它们的属 性就是对立的,因此阴阳的对立具有普遍性。 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相互约束、相互抑 制、互为胜负。
常用药物的阴阳属性
药物阴阳属性归纳: 阳: 温热 辛甘(淡) 气 阴: 寒凉 苦咸酸 性温:麻黄、桂枝、紫苏、细辛、生姜、葱白、香菜 血 苍耳子、厚朴、苦杏仁、佛手、黄芪、五味
子
陈皮、龙眼肉、熟地、何首乌、当归、刺五
加等
性热:附子、干姜、高良姜、吴茱萸、肉桂等
常用药物的阴阳属性
性凉:薄荷、竹茹、鱼腥草、银柴胡、罗汉果、麦冬、
THANK
YOU
SUCCESS
2019/5/13
阴阳在临床运用
“阳胜则阴病”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耗人体的阴液。 而表现为口渴、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这是基于阳能制约 阴的原理。 “阴胜则寒”指阴邪致病,或阴邪留滞体内导致机能 障碍,呈现为阴的实性偏盛。由于阴的特性是寒,故而表 现出一派寒象,如恶寒、面白、局部冷痛、舌 淡 、脉迟或紧等。由于是病邪有余的寒 证,故属实寒证。 “阴胜则阳病”指阴胜的病变 最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表 现为踡卧、脉迟无力,这是 基于阴能制约阳的原理。
阴胜则寒 阴虚则热
阳虚则寒
实寒证 虚热证 虚寒证
阴阳两虚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必背原文汇总(建议收藏)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必背原文汇总(建议收藏)中医基础理论(下文简称“中基”)是我们所有中医类考生踏入中医之门的第一门课,但它也是很多考生在考试中非常头痛的科目之一。
中基概念性的知识点多,易混淆;尤其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部分会考察很多中医经典书籍中的原文。
接下来马老师就将“阴阳学说”中最容易出现混淆的“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转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方便大家学习。
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的属性相反的两个事物之间会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所以,如果我们在原文当中,看到一些关键字眼,像“制、胜、虚”,这些都是在反应阴阳的对立制约的。
比如“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阳对立制约“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二、阴阳互根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所谓“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如果阴阳互根的关系被破坏,则会形成“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情况。
阴阳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即所谓“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如果某些情况下,阴阳相互为用的关系破坏,阴阳不得相互资助,则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的病变。
三、阴阳相互转化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对⽴制约 ⾃然界的⼀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的阴阳两个⽅⾯。
对⽴的阴阳双⽅时刻都在相互对⽴的状态中相互制约着。
如寒凉与温热,⽔与⽕相互对⽴;同时温热可以驱散寒冷,冰凉可以降低⾼温,⽔可以灭⽕,⽕可以蒸化⽔液等。
温热与⽕属阳,寒冷与⽔属阴,这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
阴阳双⽅制约的结果,使事物取得了动态平衡。
就⼈体的正常⽣理功能⽽⾔,功能之兴奋为阳,抑制为阴,兴奋制约抑制,抑制制约兴奋,兴奋与抑制相互制约,从⽽维持⼈体功能的动态平衡,这就是⼈体的正常⽣理状态。
(⼆)互根互⽤ 阴阳互根是指⼀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着的阴阳两个⽅⾯,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或阳任何⼀⽅都不能脱离另⼀⽅⽽单独存在,每⼀⽅都以相对的另⼀⽅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所谓上。
兴奋属阳抑制属阴,⽆兴奋就⽆所谓抑制,⽆抑制也就⽆所谓兴奋。
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也就⽆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所谓热等等。
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中医学把阴阳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称为“互根”。
阴阳的互⽤是指阴阳之间还存在着相互资⽣、相互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主动属阳,⾎主静属阴,⽓能⽣⾎、⾏⾎,⾎能载⽓、养⽓。
故有⽓为⾎之帅,⾎为⽓之母之说。
《素问·阴阳应象⼤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就是对阴阳互根互⽤关系的⾼度概括。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阴阳双⽅这种互根互⽤的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独阳不长”。
就⼈体⽽⾔,机体物质与功能之间的互根互⽤关系失常,机体⽣⽣不息的功能也就遭到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乃绝”⽽死亡。
(三)消长平衡 “消”是消弱、减少:“长”是增强、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相互依存的阴阳双⽅,不是处于静⽌不变的状态,⽽始终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所谓“消长”,是说⼀⽅增长,会削弱对⽅的⼒量,导致对⽅相对不⾜,即“此长彼消”;或⼀⽅的不⾜,导致对⽅的相对亢盛,即“此消彼长”。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PPT课件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聘用关系,建立和 完善适 应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体制的 事业单 位工作 人员聘 用制度 ,保障 用人单 位和职 工的合 法权益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等。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如《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如《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所以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白昼和黑夜,气候晴朗和阴雨、炎热和寒冷、运动状态的躁动和静止,等等。
由于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和阳的对立统一矛盾运动的结果。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交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神明,也就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
阴和阳代表着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事物属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
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一般他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如以天地而言,则“天为阳,地为阴”,由于天气轻清故属阳,地气重浊故属阴;以水火而言,则“水为阴,火为阳”,由于水性寒而润下故属阴,火性热而炎上故属阳;以动静而言,则“静者为阴,动者为阳”,由于阴主静故相对静止的事物属阴,阳主动故剧烈运动着的事物属阳,以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则“阳化气,阴成形”,即是指当某一物质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阳的功能,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属于阴的功能。
(完整版)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1.阴阳的基本含义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阴阳的内涵:(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代表爭忧厘性]!陆着貝体争切说明』 水火为阴阳之征卷口不指貝怀事切.(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 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 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 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阴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的一体观2. 阴阳对立制约3. 阴阳互根互用4. 阴阳交感互藏{5. 阴阳消长6. 阴阳转化7. 阴阳的自和平衡 1. 阴阳一体观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① 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 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 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 对立制约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3. 互根互用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 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 交感互藏交感一一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一一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医学课件】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
202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课件•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阴阳学说•中医五行学说目录•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中医养生法01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起源于先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起源汉代,张仲景、华佗等医家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
奠基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医基础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出现了众多医学流派。
发展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发扬古代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现代发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用阴阳两极的矛盾运动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内的各种现象,包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主要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病理变化等,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性质来类比人体内各个脏腑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1 2 3中医基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助于人们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防病治病的能力。
培养正确的健康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弘扬中华文化02中医阴阳学说阴阳是事物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可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具有普遍性、相关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涵义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彼此依存和制约。
阴阳对立统一阴阳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
阴阳相互转化阴阳两个方面在动态变化中维持着平衡关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则表现为调和状态。
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03指导养生保健阴阳学说指导养生保健,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调理等。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
中医基础理论--阴阳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观察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运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被运用到中医学中,成为理解和分析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重要理论。
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阳理论。
《易经》中认为,宇宙万物在生命运动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阴与阳。
阴主寒凉、内敛、负极、静态,阳主热燥、外露、正极、动态。
阴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形成了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基本原理。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运用到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分析和诊断上。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都是通过阴阳的失衡来表现出来的。
阴阳失衡可以表现为阴盛阳虚、阳盛阴虚、阴阳互损等病理变化。
例如,肝火旺盛、阴血不足导致头晕目眩、口苦口干等症状;脾阳不足、寒湿内生导致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通过运用阴阳学说,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诊断疾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阴阳学说在中医治疗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医认为,阴阳的失衡是疾病的根本原因,而治疗疾病的核心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运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例如,应用温补药物调理脾肾阳虚的患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阳气,从而治疗腹泻、食欲不振等病症。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和治疗,还可以运用到其他方面。
例如,中医通过观察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来预测气候的变化,从而指导农事生产和人们的生活。
阴阳学说也可以被运用到心理学等其他领域,例如阴阳与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等。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万物生命运动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既可以解释和诊断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又可以指导中医治疗疾病。
阴阳学说不仅适用于中医学,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可以运用到其他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的概念及属性
1.阴阳的基本含义
阴阳的含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
阴阳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如天地、日月、上下、内外等。
阴阳和矛盾的关系
阴阳说明的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
2.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相对性:阴阳中复有阴阳(可分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
(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
阳
阴
细目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一体观
2.阴阳对立制约
3.阴阳互根互用
4.阴阳交感互藏
5.阴阳消长
6.阴阳转化
7.阴阳的自和平衡
1.阴阳一体观
含义: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表现:
①阴阳虽然对立,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②统一体中的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2.对立制约
含义: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个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举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3.互根互用
含义: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资生、相互为用。
举例:“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4.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任何一方中都蕴含有另一方。
5.阴阳消长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或比例上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
“阴消阳长”的过程。
自然界阴阳消长示意图
6.相互转化
含义: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内在因素:阴阳互藏是转化的内在根据。
消长平衡是转化得以发生的前提。
条件:“极”、“重”、“甚”。
即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生热,热甚生寒。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体现的是阴阳转化。
7.自和平衡
含义:自和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平衡阴阳之间的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之间的关系图示
细目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
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在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方面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阳表上左外侧腰背背胸六腑心肺手足三阳经阴内下右内侧胸腹腰腹五脏肝脾肾手足三阴经(2)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①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胃气-气血津液)
阴精(阴)---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胃气)
②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③功能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兴奋(阳)抑制(阴)
2.在病理方面的应用
3.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
阳阴
色泽鲜明晦暗
声息高亢宏亮低微无力
症状热、燥、动寒、润、静
脉象数、浮、大、洪、滑迟、沉、小、细、涩病变部位表、外、上里、内、下
其它…………
总之,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
4.在疾病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应用
(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原则——调整阴阳为总则
(3)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
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
四气温、热——阳
寒、凉——阴
五味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
作用方向升、浮——阳
沉、降——阴
【A1型题】
1.《内经》中关于区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征兆”指的是()
A.寒与热
B.水与火
C.明与暗
D.左与右
E.动与静
『正确答案』B
2.阴阳的相互转化是()
A.绝对的
B.有条件的
C.必然的
D.偶然的
E.量变
『正确答案』B
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其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相互转化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对立制约
E.交感互藏
『正确答案』D
4.四时阴阳的消长变化,从冬至到立春为()
A.阴消阳长
B.重阴必阳
C.阴长阳消
D.重阳必阴
E.阴阳互用
『正确答案』A
5.阴阳消长和转化的内在依据是()
A.阴阳交感
B.阴阳制约
C.互根互用
D.阴阳消长
E.阴阳互藏
『正确答案』E
6.下列各项中,对人体阴阳划分不确切的是()
A.上部为阳,下部为阴
B.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C.六腑为阳,五脏为阴
D.腹部为阳,背部为阴
E.心为阳,肾为阴
『正确答案』D
7.导致虚热证的阴阳失调是()
A.阳偏盛
B.阴偏盛
C.阳偏衰
D.阴偏衰
E.阴盛阳病
『正确答案』D
8.所谓“阴中求阳”的内涵是()
A.壮水之法,以制约阳亢
B.扶阳益火之法,以制约阴盛
C.在补阴剂中适当佐用补阳药
D.在补阳剂中适当佐用补阴药
E.阴阳双补
『正确答案』D
9.属于阳的症状为()
A.语声低微无力
B.少言而沉静
C.呼吸微弱
D.多言而躁动
E.身寒喜暖
『正确答案』D
10.下列药用五味中属阳的是()
A.辛、甘、酸
B.酸、苦、咸
C.辛、苦、甘
D.辛、甘、淡
E.辛、淡、咸
『正确答案』D
【B型题】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1.“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理论根据是()『正确答案』B
2.“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的理论根据是()『正确答案』D
A.寒甚生热
B.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阳胜则阴病
E.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3.可以用阴阳互根说明的是()
『正确答案』C
4.可以用对立制约说明的是()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