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凯恩斯经济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0e41d79ebb4cf7ec4afed0c8.png)
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作者: ————————————————————————————————日期:ﻩ简述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要思想,并对其评价食品科学学院 3115818020马建彬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
刺激经济。
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凯恩斯认为生产和就业的水平决定于总需求的水平。
总需求是整个经济系统里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的总量。
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自动地使总需求趋向于充分就业的水平。
凯恩斯指出当时生产和就业情况迅速恶化的现实,指出理论说得再好,事实上这个自动调节机制没有起作用。
问题的关键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数量。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
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它还有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3.平均消费倾向(APC)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凯恩斯主义的推演逻辑是从充分就业开始的: 1.以往假设的充分就业均衡建立在萨伊定律基础之上,其前提是错误的,因为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的分析结果显示,通常情况下的均衡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2.之所以存在非自愿失业和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其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因为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就业量就取决于总需求;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即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的对资本未来收益之预期”; 4.政府不加干预就等于听任有效需求不足继续存在,听任失业与危机继续存在;政府须采取财政政策刺激经济而非货币政策,增加投资,弥补私人市场之有效需求不足。
凯恩斯经济伦理思想探析
![凯恩斯经济伦理思想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788c48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a7.png)
三是国家应当通过调节消费倾向提高有效需求。“我们不能单靠我们的劳力 来完满地保持我们的文明……我们必须依靠我们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来维持我们的 生存”。“消费不足主要是由于过高的所得要求和过高的利率造成的……消费不 足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和通过改变所得的分配来加以纠正”。四是国家应当通过调 节收入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四、结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伦理思想是20世纪经济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 他的思想为后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对市场机制 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思想强调了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 后来的社会政策和福性
凯恩斯认为,国家干预主义经济伦理思想是符合道德原则的。他认为,政府 应该承担起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公正的责任。因此,他主张政府应该采 取措施来改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 伦理思想的评价
1、对经济危机的解决起到了积 极作用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经济伦理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发挥了重 要作用。他的政策主张有效地缓解了危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此外,他还为后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参考内容
庇古福利经济伦理思想是20世纪初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提出的一种 经济伦理观念。这种观念强调经济活动的道德层面,寻求经济与道德的和谐发展。 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庇古福利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核心问题以及对当代社会的 启示。
庇古福利经济伦理思想主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 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庇古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公平、公正、互惠 的原则。同时,他强调了社会合作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合作可以增进整体福利水 平。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庇古认为,人们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为社会 做出贡献。
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
![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31a86c005087632311212be.png)
论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思想摘要: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学说,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的学习与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情,进一步了解凯恩斯主义对我国经济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字:《通论》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思想193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重要的经济学著作《就业、利息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出版,奠定了凯恩斯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并与亚当·斯密一道为后人所敬仰。
在《通论》中,凯恩斯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提出了全面挑战和批判,建立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从而解决经济危机,实现充分就业的理论体系,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早年信奉经济自由主义,而导致经济崩溃的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促使凯恩斯由研究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的研究转向研究如何防止经济危机和挽救资本主义,这也促使他放弃了经济自由放任的传统观点,转而支持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1]《通论》的出版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防止经济危机与失业为目标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凯恩斯主义,从而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
一.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通论》共分为五编。
第一编为引论,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凯恩斯对《通论》的“通”做了解释,“这一命名的目的在于使我的论点和结论能与古典学派对同一问题的论点和结论加以对照”①,古典学派的假设前提有两个,其中第一个是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而第二个是当就业数量为既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数量时的边际负效用。
凯恩斯在本编中还对有效需求原理作出了解释,所谓有效需求即是指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交时的总需求值。
第二编为定义与观念。
在该编中,凯恩斯解释了单位选择以及预期决定产量与就业的作用,还给出了收入、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并得出了投资与储蓄相等这样一个关系。
第三编与第四编分别是消费倾向于与投资诱导,而第五编凯恩斯为我们阐释了货币工资与价格,第六编是概述,作为最后的章节,凯恩斯略论了经济周期、重商主义以及消费不足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现代西方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现代西方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7ec75a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0.png)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的思想和理论对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凯恩斯的主要观点,并探讨他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贡献。
一、凯恩斯的主要观点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尤其是经济衰退。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政府应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来刺激需求,并通过货币政策来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二、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1. 凯恩斯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他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的概念,即每增加一单位收入,个人倾向于消费的比例。
凯恩斯认为,通过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可以提高整体消费水平,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2. 凯恩斯对失业的解释凯恩斯对失业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他认为,失业的根本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即企业无法销售全部生产。
凯恩斯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刺激需求,从而降低失业率。
3.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凯恩斯对货币供应和利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流动性陷阱”概念。
他认为,当利率已经降至零下限时,通过进一步增加货币供应无法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三、凯恩斯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影响凯恩斯的理论对现代西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改变了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引发了对政府干预经济的重新思考。
凯恩斯的思想对西方各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政府普遍采取凯恩斯主义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的观点也激发了对经济周期和失业的深入研究。
许多学者在凯恩斯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拓展和实证研究,形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框架。
尽管凯恩斯的理论在西方世界广为接受,但也引起了一系列争议。
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政策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限制了市场的自由发展。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2ffade6866fb84ae55c8d7e.png)
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认识凯恩斯主义从产生到现在已发展七十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凯恩斯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学派、新凯恩斯学派。
而后三个学派都是在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象征着真正意义上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标签:凯恩斯经济学核心思想缺陷一、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和学术背景。
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1.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1929年~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在大战期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
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学,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
凯恩斯经济学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学,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3.凯恩斯经济学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被西方称作为“新古典经济学”。
而凯恩斯经济学批评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二、浅谈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凯恩斯在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一书标志着一个新经济学时代的开始。
凯恩斯《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足均衡理论。
被凯恩斯称之为“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一直断言在自由竞争下的市场力量会使经济趋于充分就业均衡,这也就是市场自动调节论作为经济自由主义一个重要理论支柱的表现。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35f1616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6.png)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一、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概述凯恩斯主义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迅速崛起。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时可以通过干预来提高整体经济状况,这一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市场,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后世的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在各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
二、中国供给侧改革概述2015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解决过剩产能、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减少政府对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改革思想与传统的需求侧政策相比,更加强调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旨在解决产能过剩、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目标。
其与中国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和影响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强调通过财政政策来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生产效率,即通过财政政策来保障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顺利进行。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创新投资。
可以说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为中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基础和支持,帮助中国政府更加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还在于其理论指导作用。
凯恩斯主义提出的需求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指导了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凯恩斯经济学观点
![凯恩斯经济学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a24800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7c.png)
凯恩斯经济学观点咱今儿个就来唠唠凯恩斯经济学观点,这可不是啥高深莫测的东西,跟咱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你想啊,咱平时忙得像陀螺似的,挣点钱不容易,花钱的时候也得掂量掂量。
凯恩斯这老哥儿的理论,就像是给咱经济这把火添柴加薪,让它烧得更旺。
话说凯恩斯这人啊,年轻时候是个文艺青年,写诗画画,搞艺术。
后来一转型,成了经济学界的大佬。
他提出的经济学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当经济不景气,政府就得出来撑场子。
就像咱村里有个大叔,家里养了不少猪,猪肉卖不动了,他就得想办法把猪肉卖出去,不然猪都得饿死。
凯恩斯说,经济萧条的时候,政府得像那个大叔一样,花钱去买东西,搞建设,搞基建,让大家有活儿干,有钱赚。
就像咱村里修个桥,修个路,不光是给大家提供工作机会,还能让村里的人气旺起来,商贩们也愿意来卖东西。
不过,凯恩斯这理论也不是说政府随便花钱就行,得有章法。
政府花钱要像个大厨做菜,得有谱儿,得有计划。
否则,钱花得像流水一样,啥也没干成,那可就成了笑话。
你看,凯恩斯这理论里有个词儿叫“乘数效应”,就是说政府花一分钱,能带动好几分钱的经济活动。
就像咱村里修个桥,花了十万块钱,但这十万块钱能带动村里人买材料、买吃的、买用的,搞得热热闹闹的,整个村子都活了。
当然了,凯恩斯这理论也不是万能的。
有人就说,政府花钱太多,会不会搞得像个大胖子,吃得太多撑着了?这时候,凯恩斯就得出来解释了,他说,经济好了,政府就得收手,让市场自己调节,就像咱村里大叔,猪肉卖得好了,就得少养点猪,不然又得压价卖。
还有个问题是,政府借钱花,欠的债怎么还?凯恩斯说,经济好了,税收自然就上来了,债务就能还上,就像咱村里大叔,卖猪肉赚了钱,就能还上之前借的钱。
不过,这理论也有它的局限性。
就像咱村里大叔,有时候猪肉卖得好,钱赚得盆满钵满,但有时候卖不动,亏得一塌糊涂。
凯恩斯经济学也是这样,有时候能救经济于水火之中,有时候却可能让经济过热,搞得一团糟。
凯恩斯这理论还有个词叫“流动性陷阱”,就是说当经济真的很差,政府花钱也带不动经济,就像咱村里大叔,猪肉卖不出去,再怎么降价也没人买。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9fd4949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4a.png)
凯恩斯和马克思对经济的观点凯恩斯和马克思是经济学界两个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经济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观点进行简要比较分析。
首先来看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是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名字命名的,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经济波动和失业等问题。
他主张通过国家干预来调节市场,以避免经济危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总需求不足论”,它主张通过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
凯恩斯认为,国家的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和增加社会福利支出等方式来增加总需求。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也被称为“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个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剥削工人阶级的体系,它通过控制生产资料来获取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张,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公正。
从以上两个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凯恩斯和马克思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中最显著的是在政府干预经济以及生产体系方面。
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以避免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波动和危机等问题。
相比之下,马克思则认为,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工具,无法解决剥削和压迫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建立共产主义的经济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方向,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所有人都能平等地分享社会资源和财富。
总结起来,凯恩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两者虽然都是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但是其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
凯恩斯主义建议通过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来解决市场波动和不稳定,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根本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要通过消除阶级矛盾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确立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浅谈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
![浅谈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817ad2d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2.png)
浅谈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浅谈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作者:杨倩云 11120804 指导老师:刘康兵[内容摘要]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第一次提出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理论,拯救了当时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其许多理论也成为后来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本文就凯恩斯本人生平,凯恩斯主义里的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乘数效应三个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三方面对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关键字]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引言]2008年起于美国的经济危机,2011年的欧债危机让我们情不自禁地联想起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
提到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就会想到有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开创的凯恩斯主义。
[正文]一、“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的生平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1883年6月5日凯恩斯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
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
对于凯恩斯人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一定程度上,经济学家的名声掩盖了他在其他领域的贡献。
凯恩斯通晓数学,是机敏而稳健的理财专家,曾担任政府财政顾问,并经营过大型保险公司,均有成就。
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
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从师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
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即应征入英国财政部,主管外汇管制、美国贷款等对外财务工作。
1919年初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在剑桥任教同时,不仅撰写了大量经济学文章。
1940年出任财政部顾问,参与战时各项财政金融问题的决策,并在他倡仪下,英国政府开始编制国民收入统计,使国家经济政策拟订有了必要的工具。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定义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46249a7a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67.png)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定义凯恩斯,这位在经济学领域犹如璀璨星辰般的人物,对经济学有着独特且深刻的定义。
经济学在凯恩斯的眼中,就像是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生态系统。
它不是简单的数字和图表的堆砌,而是关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一门学问。
想象一下,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村庄,村庄里的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劳作、交易。
经济学就像是这个村庄里不成文的规则,指导着人们如何合理地分配资源,怎样让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凯恩斯认为经济学应该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源配置与就业情况等。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要考虑如何分配家里的食物、住所等资源,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过上好日子。
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都像是这个大家庭里有独特技能的成员,如何让他们的技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作用,这就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一部分。
在凯恩斯之前,传统经济学可能更关注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就像只关心家庭里某个成员自己的小算盘。
而凯恩斯则站得更高,他看到的是整个社会这个大集体的利益平衡。
他深知,如果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不合理,就像村庄里的水源分配不均,那么有的地方就会干涸,有的地方就会泛滥。
这在经济上就表现为经济危机,一部分人失业,一部分资源闲置浪费,而另一部分人却需求得不到满足。
他的这种对经济学的定义其实也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
经济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
就如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整个社会也是如此。
凯恩斯的经济学定义就是在探索如何让这个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如何让资源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人群之间合理流动,就像水在不同的田地间流淌,滋润每一块需要的土地。
凯恩斯的经济学定义也提醒我们,经济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少数人的利益。
就像一场拔河比赛,如果只有一方用力,另一方被忽视,那么这场比赛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
在经济这个大舞台上,各个阶层、各个产业都是参与者,只有大家都协调发展,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分析
![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eed0fb04a1b0717fd5dd0d.png)
凯恩斯经济政策观点的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
凯恩斯要求扩大政府职能。
他在这里所说的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
调节消费倾向,目的是刺激消费;调节投资引诱,目的是刺激投资。
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组成的,刺激消费和投资,就是刺激有效需求。
不过,凯恩斯强调,不能太着重于增加消费,而应着重于投资。
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凯恩斯主张国家部分地通过税制,部分地通过限定利率;部分地通过其他手段对消费倾向施加导向性影响。
凯恩斯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会影响消费和储蓄,所得税、资本利润税、遗产税等,都同消费和储蓄有关。
如果政府有意识地把财政政策作为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工具,财政政策对消费倾向的影响就会更大。
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认为,在长期中,利率的重大变动会影响消费倾向;在短期中,利率的变动对消费没有多大的直接影响,而只有间接的影响——利率变动使证券或其他资产增值或贬值,从而引起当前消费的增加或减少。
在刺激投资方面,凯恩斯一方面主张国家采取措施提高资本边际效率,以刺激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主张投资社会化,由国家直接组织投资。
在凯恩斯看来,货币政策对刺激投资有一定作用。
但是仅仅利用货币政策不足以达到最优投资率。
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大幅度波动不是利率的有限波动所能抵消的。
在政府不能直接控制国内利率和其他投资引诱的情况下,增加贸易顺差是政府增加国内投资的惟一的直接办法,也是政府降低国内利率、提高国内投资引诱的惟一的间接办法。
但是,凯恩斯强调的是扩大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对投资的控制。
他的结论是,不能把提供当前投资的职责留在私人手中。
国家能从长期观点并根据一般社会利益计算资本品的边际效率,应更多地承担直接组织投资的责任,设法提高并补充投资引诱。
凯恩斯主张实行“中央控制”,推行“投资社会化”,认为这是获得接近充分就业的惟一办法。
不过,为了让资产阶级放心,凯恩斯特别声明,投资社会化并不是生产资料国有化,而是实行国家权威和私人主动性合作。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4eb21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9.png)
凯恩斯主义基本观点
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经济学流派,主要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发展。
该流派认为市场经济并不总是能够自我调节,需要政府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
1. 总需求不稳定: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总需求水平不稳定,导致了经济周期的发生。
他认为经济的波动是由于消费和投资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不稳定性引起的。
2. 政府需要干预:为了稳定经济,政府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或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来遏制通货膨胀。
3. 需要刺激消费:凯恩斯认为在经济下行期间,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增加生产,那么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消费来刺激经济。
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或提高社会福利支出来增加消费。
4. 全民储蓄总量较大:凯恩斯观点认为,全民储蓄总量较大,有可能导致经济萎缩和失业。
因为如果人们不消费,生产企业没有销售,会
逐渐减少生产,雇佣的工人被迫下岗。
5. 政府需要减少失业:凯恩斯认为,政府应该帮助创造就业机会,以减少失业人口。
政府可以通过给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或者实施失业救济计划来刺激经济。
总之,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在经济周期中干预经济。
政府可以通过控制税收、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等方式来稳定经济。
同时,政府应该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机会,以减少经济中的失业和萎缩现象。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684732f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8c.png)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及其影响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经济学思想对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并探讨其对经济政策和理论的影响。
一、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简介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凯恩斯主义,他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地干预经济,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周期性波动,繁荣与衰退交替出现,并且在衰退期间会存在失业问题。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时期,市场无法自动实现复苏,因为企业和个人会缩减支出,导致需求不足。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加。
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即总需求中货币支出部分对于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二、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干预方面。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并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以提高总需求。
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应该通过减少公共支出和增加税收,以控制通货膨胀。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货币政策是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凯恩斯认为,通过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支出,从而提高总需求。
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措施,以确保经济稳定和就业增长。
此外,凯恩斯主义也对经济增长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凯恩斯批评了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供给决定需求,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他指出,需求不足是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供给不足。
凯恩斯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率增加”的概念,强调了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理论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对经济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学和经济政策制定的影响。
浅谈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
![浅谈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1a124d5dad02de80d4d84060.png)
经济研究导刊
E C0NOMI C RE S EARC H G UI DE
N o - 3 3. 2 0 1 3
总第 2 1 5 期
S e ia f l No . 2 1 5
浅 谈 凯 恩 斯 主 义 经 济 思 想
熊 华
( 南京政治学 院 , 南京 2 1 0 0 0 3 )
可 以说整个 2 0世 纪 3 O年代 的资本 主义社会呈 现 出一
种“ 大萧条” 的状态 。 到1 9 3 1 年经济危机最为严重 的阶段 , 垄
断组织为 了维持 商品的垄断价 格 , 把大批未售出 的商 品( 粮 食、 牛奶 、 咖啡 、 水果 ) 倒人海 中。根据统计 1 9 2 9 - - 1 9 3 3年期
德 国在 1 9 2 9年前 以机器制造和钢铁工业作为 主导经济
部门 , 在危机 前夕( 1 9 2 9年春 、 夏) 就 已经表现出 了产量忽高
典 派经济学 , 在当时居 于正 统地位 , 提倡“ 自由放任 ” 、 “ 自由
竞 争” , 认为政府 只应 当充当 “ 守夜人 ” , 并坚信萨伊定 律 , 即 “ 供给会 自动创造需求” 。 然而 由生产过剩造成 的经济危机却 给了新古典派经济学者们 当头一棒 。
“ 政府干预得 太多 了!” 其 中的一个代表就 是 , 阿尔文 ・ H . 汉
森( A l v i n H . H a n s e n ) 。他怀疑政府调节措施的作用 , 认为如果 政府接管经济 , “ 在计划经济上走得太远 了, 确实有可能直接
导 致 完 全 走 向社 会 主义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9 — 2 5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93b797ed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b4.png)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凯恩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宏观经济政策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中。
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调节经济波动,实现全民福利的最大化,这一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本文将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方面进行探讨。
一、就业率
凯恩斯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就业率,他认为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在经济衰退期间,失业率会上升,导致社会不稳定,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降低税收等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从而降低失业率,维持社会稳定。
二、通货膨胀率
凯恩斯认为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不利因素,会导致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等问题。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凯恩斯主张通过调节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等方式来控制通货膨胀率。
三、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刺激消费等方式来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从而实现经济繁荣。
四、财政平衡
凯恩斯认为财政平衡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政府应该通过控制公共支出、增加税收等方式来实现财政平衡,避免财政赤字过大导致经济不稳定。
五、收入分配
凯恩斯主张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他认为收入不平等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政府应该通过税收政策、社会保障等方式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综上所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包括维持就业率、控制通货膨胀率、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实现财政平衡和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这些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通过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实现,从而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85e8176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e3.png)
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浅谈凯恩斯主义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读《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有感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于经济管理学院的学生来讲,是不得不读的经典经济学著作中的经典。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被凯恩斯大师的思想所折服,这本书所创造的价值以及留下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计的,包括对当今的中国。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
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一、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封为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通论》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以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即使是在“大萧条”最严重的年份,这一理论仍然把经济的崩溃解释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产的机制。
所以合适的办法是将劳动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就会回升。
没有作为工资付出的资金将会转化为投资,也许是在其它的产业。
关闭工厂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须采取的办法。
其它关键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国家预算,或者通过增加税率,或者通过削减财政支出。
二、凯恩斯主义的成功《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主义及其税收思想在西方世界风行了半个多世纪,不少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曾奉若神明。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aee14ea9284ac850ad02422b.png)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1.货币的本质在货币本质观上,凯恩斯是一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
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
所谓“计算货币”,是指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
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不具有实质价值。
本身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是国家凭借权力创造的,并有权随时变更。
2、货币的职能凯恩斯强调的货币职能有两个:一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
这里的贮藏财富职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贮藏手段”职能是不同的。
3.货币的特征凯恩斯认为现代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生产弹性,凯恩斯是指生产货币人数的变化率除以购买货币人数的变化率。
凯恩斯认为,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或者实行管理通货的国家,纸币的生产或发行都由国家严密控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生产纸币权力,货币的生产弹性只能等于零。
(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替换弹性,凯恩斯是指当货币的交换价值上涨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的比率。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这种替换弹性等于零。
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
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却没有一种商品具备这种效用。
因此,人们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货币的交换价值越高,人们越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换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
(3)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用低的特征凯恩斯认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周转灵活性。
这是由于货币较其他商品有更大的流动性,周转便利,既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又可以储藏起来,以防日后的不测之需,还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资产的投机;同时,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货币工资又常常是相当稳定的,所以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的估计也是乐观的。
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dc0f7766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3d.png)
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兴起的一种经济学思想体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
而西方经济学则是指在西方国家推行的市场经济体系,注重市场自由和个体自由,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经济。
1. 引言凯恩斯主义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思想,它们在对待国家干预经济和市场自由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理论观点、政府角色和经济政策等方面探讨这两种经济学的异同点。
2. 理论观点凯恩斯主义强调经济波动的内生性,认为市场机制无法自动稳定经济。
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形成的总需求可能不足以支持全面的就业和生产水平,因此需要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
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能够自动调整供求关系,通过价格信号来激励生产和消费。
3. 政府角色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在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财政政策进行积极干预。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凯恩斯主义也强调政府在调节经济周期中的作用,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稳定经济。
而西方经济学则主张政府的角色应该相对较小,重视市场机制的自由作用。
西方经济学认为市场能够自动协调资源配置,政府干预往往会引发经济扭曲与效率损失。
4. 经济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凯恩斯主义支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积极调控。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
而西方经济学则更加注重市场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主张降低政府支出和负税以提高市场效率。
西方经济学倾向于放松货币政策,以保持低通胀和稳定的货币价值。
5. 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凯恩斯主义和西方经济学都曾被不同国家采纳并实施。
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实施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并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而在上世纪以来的许多年中,许多西方国家更加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6. 结论凯恩斯主义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思想,它们在对待国家干预经济和市场自由方面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政府角色。
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
![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7b0847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0.png)
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凯恩斯经济学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石之一,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波动,并且强调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对经济增长和失业率的影响。
以下是凯恩斯经济学的主要观点:1. 总需求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总需求,包括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和净出口。
他强调,很多时候生产者会生产比市场需要的产品更多,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消费和投资支出,保持总需求足够强大。
2. 失业主要是由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凯恩斯坚信,经济活动的总需求对失业率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如果总需求不足,那么企业和厂商将不得不抑制生产,降低工人的工资,或者削减员工来适应市场需求,并且这种情况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凯恩斯的政策建议是通过增加总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
3. 货币政策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为了提高总需求,凯恩斯认为货币政策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他主张货币当局应该采取低利率政策,这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增加借贷和消费。
此外,货币政策也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刺激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也可以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当经济不景气时,政府可以提高支出,例如积极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市场需求,这可以拉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低潮期,政府应该进行积极的财政支出,反过来在经济高涨期需要适度的财政紧缩。
5. 宏观经济政策需要灵活性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主张,在不同经济状况下采用适当的政策措施。
他反对一成不变的经济政策,主张为不同的经济状况和不同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
这要求政府通过监管机构、产业政策、公共投资、税收和支出等多种方式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灵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动偏好,又译作灵活偏好,是凯恩斯所说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指的是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关于流动偏好的起因,凯恩斯认为是来自三种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交易动机是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持有现金的愿望。交易动机又分为收入动机和营业动机。谨慎动机是指为了防止以外事故和抓住没有预见到的有利的购买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投机动机是指为了专著有利的投资机会而持有现金的愿望。
凯恩斯的二分法实际上是主张把经济思想分为两个部分:微观经济思想和宏观经济思想。这种二分法对后来的经济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经济思想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在凯恩斯以前,剑桥的经济思想家,例如庇古,把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两个范畴,认为包含了全部失业。凯恩斯接受了传统经济思想的摩擦性失业和资源性失业两个范畴,不同的是,他提出了第三个失业范畴:非自愿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处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流动偏好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大致取决于经济体系的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经济活动和货币收入水平,对利率变动的反映不很灵敏。
货币供给有中央银行决定。货币供给量分两部分:一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需要,一部分满足投机动机的需要。
六、货币工资和价格
(一)货币工资
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货币工资有伸缩性,存在失业时,货币工资会自动下降,失业将随之减少,直至恢复充分就业。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思想的上述观点。在假定货币工资和价格不变时,凯恩斯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不是取决于货币工资。
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总消费量对总收入量之比,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增量对收入增量之比。
凯恩斯认为,影响消费倾向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人性的心理因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客观因素有:货币工资的改变、收入、净收入的改变、资本价值的意外收益的改变、利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和预期的改变。
面对着空前严重的危机和失业,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不再欣赏那种否认危机和失业的可能性的传统经济思想,而是希望出现一种新经济思想,这种新经济思想要承认危机和失业,但不要承认危机和失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要论证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防止危机和失业,而不要只是空泛议论;要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而不允许任何转向马克思、转向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存在和蔓延。
新古典综合派正是战后经济发展变化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古典综合派虽然是在二次大战后形成的,但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学说的综合起始于战前。
(二)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1、IS—LM模型
IS—LM模型又称为希克斯—汉森模型。1937年,希克斯第一次提出了IS—LL分析。20年后,汉森提出这一分析工具,并将LL曲线改称为LM曲线。
凯恩斯有关利率的理论有两个缺陷:一是利率的不确定性,二是货币市场均衡无法保证商品市场也达到均衡。希克斯、汉森的IS—LM模型修补了凯恩斯理论的缺陷,把凯恩斯的收入决定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起一般均衡模型。
(1)IS—LM一般均衡模型
在商品时常中,投资I是利率r的函数,I随着r递减而减少.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S是Y的递增函数。希克斯认为,将I=I(r)和S=S(Y)合在一起,就得到收入与利息率的另一种关系,形成IS曲线。下式决定了均衡收入:I(r)=S(Y)
(一)凯恩斯经济思想——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震撼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了所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关于货币工资降低是否增加就业量的问题,凯恩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第一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效率三者不变时,货币工资降低是否直接趋向于增加就业量。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否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消费倾向、资本家边际效率或利率受到货币工资降低的影响时是否存在增加就业量变的直接趋势。对此,凯恩斯的回答是肯定的。
四、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所说造成有效需求不足大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凯恩斯的资本边际效率,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凯恩斯把资本资产的未来收入看作是预期的这项投资的未来一系列年收入,把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看作是预期的资产的重置成本。而且,他认为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凯恩斯在《通论》中用相当多的篇幅讨论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理论是他的就业通论的最重要的部分。按照凯恩斯的看法,只有资本资产的预期收益超过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过重置成本,继续投资才是有利可图的,才能对资本家产生投资引诱。
另外,凯恩斯还不赞成传统经济思想关于通过降低货币工资以增加就业的政策主传统经济思想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增加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价格水平。而凯恩斯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货币数量增加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1)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只要存在失业价格就不会受任何影响。,(2)当货币数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变小,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仍然很大,这时增加产量就会遇到一系列“瓶颈”现象。(3)当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已经达到时,增加货币供给就会直接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
(二)乘数
凯恩斯利用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建立投资乘数理论。
乘数概念是凯恩斯的学生卡恩在《国内投资与失业关系》一问中首先提出来的。按照卡恩的就业乘数,当净投资增加时,总就业增量将是初始就业增量的一个倍数。
凯恩斯接受了卡恩的乘数概论,提出了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表示投资增量和收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的系数。乘数是建立在消费倾向这一主观心理因素的基础上的。凯恩斯认为:乘数是公众心理倾向的函数。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的定义是:总需求函数和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被称为有效需求。凯恩斯指出只有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投资等于储蓄时,利润才达到最大,产量、收入、就业才达到均衡状态。只有这时的总需求才是有效需求。
三、消费倾向和乘数
(一)消费倾向
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指的是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函数。在通常情况下,总消费量主要取决于总收入量,而消费倾向本身的变化是次要的。
论文题目:
浅谈凯恩斯经济思想
姓名:
黎鑫
学号:
0802010260
指导老师:
刘荣春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完成时间:
2010年6月5日
一、
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和学术背景
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经济根源。它是“30年代大萧条”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
新古典综合派是在二次大战后新的经济历史条件下,在诠释、扩展凯恩斯主义的过程中,融合新古典经济思想而形成的。
凯恩斯的《通论》问世后,西方经济思想家们对其大加推崇。为了使凯恩斯主义更易为经济思想界所接受,较好地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服务,不少被成为“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思想家们开始发表研究、解释《通论》的论著,对它进行修订和理论扩展工作。对《通论》的拓展研究因二次开发大战后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得日益迫切。
凯恩斯经济思想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思想,它是1929——1933年大危机的直接产物。
(二)凯恩斯经济思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
面对着迅速发展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希望一种新经济思想,要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要讲“一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要只讲“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要维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要在理论上论证在实践中已经在做的事,而不是持反对或批评立场。
刺激消费和投资,可以采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凯恩斯认为,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很难奏效,主要应当依靠财政政策。关于财政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思想保持国家预算平衡的观点,而是认为赤字财政有益。关于货币政策,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经济思想保持国内价格水平稳定的观点,而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无害。
九、新古典综合派
新古典综合派(Neoclassical Synthescs),又称后凯恩斯主流派(Post-Keynesian Mainstream),是产生于美国的现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试图在凯恩斯的总量经济范畴基础上,用新古典的个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去构造一个所谓和谐统一的新经济思想殿堂。
(一)经济学的二分法
传统经济学把经济理论分为两个部分:经济学原理和货币学原理。凯恩斯不同意这种二分法,在批评的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新的二分法。他说:把经济学分成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另一方面是货币理论。我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分法。我想,正确的二分法应当是。一方面是单个行业或厂商理论以及既定数量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之间的分配和报酬理论,另外一方面是从整体来看的产量和就业理论。
凯恩斯经济思想正是在这样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愿望的新经济思想,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
(三)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思想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思想。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思想。后来西方经济思想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思想”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思想。
凯恩斯从繁荣后期危机突然发生说起。他认为,在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当繁荣还在持续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发生怀疑,或者由于新生产的耐用品存货不断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现下降或怀疑的征兆,因而幻想破灭。在衰退其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