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虚词概况

合集下载

第八章 虚词

第八章    虚词
(1)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 语·周语上》
(2)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 水》
(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 公二年》
二、副词
副词是表示行为、性状的某些特微的词,如 “愈”、“益”等。
副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名 词性谓语,在句子中作状语。
古代汉语副词数量较多,各种语法著作对副词 内部的再分类意见颇不一致。我们依据意义把全部 副词分为六类,即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否定副词和谦敬副词。
代词我、予、余,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吾”在先秦时期多做主语和定语,在否定句中可以 作宾语,在一般句子中作宾语比较少见。“朕”在秦 以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并非皇帝专用,如“朕皇考 曰伯庸。”
2、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若、而、乃 如:(1)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左传.成公十
三年》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3)必欲烹乃翁。(《汉书 . 陈胜项籍传》) 其中汝、尔、若作主语、宾语,乃作定语。
“然”和“尔”作为指示代词,常用作谓 语,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可译为“这样” 或“如此”。例如:
①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②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汉书•陈 胜项籍传》
“焉”常用作补语,可以理解为“于+是 (之)”,“于”是介词,“是(之)”是代词, 多指代人物或处所。因此,“焉”也称兼词。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意思是 “必有我师在其(三人)中”。
▪ 古代汉语常用连词有:与、及、而、则、以 、虽、然、抑、故、苟、若等
五、助词
▪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虚词,主要 有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等。
▪ 结构助词附着在词、词组的面前或后面,用以 表示句子的结构关系。古汉语中常见的结构助 词有“之”、“者”、“所”等。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古文虚词知识点总结一、虚词的基本概念1、虚词的定义虚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种语法现象,它具有虚化、削弱的特点,常常不带实际的语义,只起到一定的语法作用。

2、虚词的种类古代汉语中的虚词种类繁多,包括句末助词、语气词、连词、副词、语气词等。

这些虚词在句子中起到了连接、衔接、修辞等作用。

二、句末助词类虚词1、句末助词的功能句末助词常用于句末,起到了限定、体现语气、加强语气、表示情态等作用。

常见的句末助词包括“也”、“乎”、“哉”、“罢”、“耶”等。

2、句末助词的用法句末助词的用法多种多样,通常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确定其具体的语法作用。

在古文阅读中,理解句末助词的用法是十分重要的。

三、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常用的虚词,它具有表示语气、情感、态度等功能。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可”、“兮”、“矣”、“也”、“夫”等。

2、语气词的作用语气词在古文中常常用于表示感叹、否定、肯定、疑问等语气,使句子的语气更加准确、生动。

理解和掌握这些语气词的用法对于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四、连词类虚词1、连词的作用连词是古文中常用的一种虚词,它用于连接句子成分、衔接逻辑关系,起到了“并列”、“承接”、“转折”、“因果”等作用。

常见的连词有“而”、“乃”、“则”、“故”、“因”等。

2、连词的使用在古文中,连词的使用经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和句意来进行理解和确定。

掌握这些连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理解至关重要。

五、副词类虚词1、副词的功能副词是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的词语,它在古文中具有重要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常见的副词包括“已”、“复”、“竟”、“皆”、“一”等。

2、副词的使用在古文中,副词的使用要注意上下文和句意,理解其具体的修辞和语法作用。

掌握这些副词的用法对于古文阅读和翻译至关重要。

六、语气词类虚词1、语气词的概念语气词是古文中一类语气和情感修辞手法,用于表达说话者的情感、态度、语气等。

常见的语气词包括“诚”、“敢”、“甚”、“蒽”、“诚然”等。

古代汉语虚词概述

古代汉语虚词概述

通论五古汉语虚词
第一节古汉语虚词概说
一、什么叫虚词?虚词的范畴?
二、虚词的作用:具有结构句子,表达语气的作用。

刘淇《助字辨略》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

盖以文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轾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三.古汉语虚词的研究
1.辞训式的研究;如:《说文》“乎、语之余也。

”“兮、语所稽也。

”“者,别事词也。

”“宁、愿词也。

”“乃、曳词之难也”“皆,俱词也。

”……
2.语法的方法
吕叔湘《文言虚字》;
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
3.虚词来源的研究
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
4.历史比较的方法
如:丁声树:释弗不;
四、掌握古汉语虚词的方法:三定: 定性【词性】、定义【语法和词汇意义】、定用【在句中的用途,翻译】。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什么是虚词虚词是一类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其意义较为模糊,经常用来表达一种关系、语气或做结构衔接等功能。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了一些常用的虚词,本文将对其中的18个常见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虚词的分类文言文中的虚词可以按照其功能和用法进行分类。

常见的虚词包括连词、副词、介词等。

连词1.而: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

2.兮: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啊”等语气助词。

3.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就”等词。

4.又:表示递进关系,连接两个或多个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副词5.甚:用来加强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十分”。

6.其:用来指代前文提到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他”。

7.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全”。

8.未:表示尚未进行的动作或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还没有”、“尚未”。

介词9.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便”、“为了”。

10.为:表示目的或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因为”。

11.以至:表示程度或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至于”、“以致”。

12.以及: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3.之:用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14.之乎者也:用来引述他人的话或观点,表示说话者对他人言论的复述、叙述和引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据说”、“众所周知”。

15.乎: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16.焉:用来表示处所、位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在那里”。

17.自:表示主体的自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本身”。

18.至:表示程度、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到”、“直至”。

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下面将对每个虚词进行具体的用法解释,并给出相应的例句。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Y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 | 继续了)I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 I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Y 云梯之械(这样的)。

I l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 .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弋代物:问其.主] [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I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C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W (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1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J 者「代词 「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 I 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 -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 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 -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 不算是国家呢?)所C 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I “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都是不定代词〔 或J 或曰 (有人说 )w I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 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 “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都有副词用法 •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一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 f “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 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 善莫大焉.(于之)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 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L "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读者(所读的书) 所仰望而终身也 吾先子所畏也 欲以所事孔子,事之焉 L都是合音词 诸丿于疋 语气词用法:“ —亠 ” a 于之 ,“之乎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虚词,是语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在语言中没有具体意义,但在语句中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或者用来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关系等功能的词。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的使用相对较多,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用法。

本文将对古代虚词的种类、用法及例句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古代虚词的种类1.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者情感的词,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调整语气或者表达感情的作用。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气词有“吗、呢、罢、乎、矣、哉、耳、也、兮、矣”等。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阅微草堂笔记》)“而心中徘徊矣!”(《庄子·逍遥游》)2. 关联词关联词是用来连接词语、词组或者句子的词,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转折、对比等。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关联词有“之、于、乃、者、所以、其、而、以、乎、则”等。

例如:“李白作诗,善庆‘天门中断楚江开’,伯量‘宝剑霍霍向湖心’,……”(《文心雕龙·后序》)“一言而不合,懭然而归。

”(《庄子·齐物论》)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句子的语法成分、功能和作用的词,用来帮助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的、之、乎、者、所、所以、以、以及、尔、也、啻”等。

例如:“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卷耳》)“我且偷生,生发不禁。

”(《后赤壁赋》)4. 离合词离合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来表示句子疑问、否定、感叹等语气的词语。

常见的离合词有“未、仍、故、却、邈、荏、恶、庶、麋、亦”等。

例如:“我视其人,未有不喜者。

”(《韩非子·解老》)“将登华屋,故暂盘桓。

”(《吕氏春秋》)以上就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虚词种类,这些虚词在古文阅读中经常出现,了解这些虚词的种类及用法对于古代诗文的理解和赏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古代虚词的用法古代虚词的用法多种多样,不仅有语气词用来表示语气,还有关联词用来连接句子成分,助词用来表示句子的功能和作用,离合词用来表示语气的疑问、否定、感叹等。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18个文言虚词详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详解《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

一、而(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

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④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荆轲刺秦王》)并列关系的特点是,连词两侧的词语原则上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

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④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④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公输》)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韩非子》)③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⑺表修饰关系(间隔修饰语与被修饰语,即间隔状语和中心词,也可称偏正关系),可译为:地、着、来,或不译。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虚词总结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

初中文言文虚词总汇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一类没有实际意义但对语言结构和语法有很大影响的词语。

虚词大多数起到连接句子成分的作用,用以标明关系或修饰性质,使句子更加严谨、完整、一致、流畅。

虚词在汉语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其中有很多常用词汇,但也有些较为生僻或容易混淆。

下面我们将会一一介绍虚词的分类和用法。

一、连词类1.和:表示并列、且、一致、加入等意思。

例如:百度和谷歌都是网络搜索引擎。

2.与:主要用于文言文,表示并列、串连、转折等意思。

例如:如今臣与君俱老,老以重忆之,欣以相劝之。

3.以:表示手段、条件、方式、动作等,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以目送别,哀不自禁。

4.虽:表示转折,意为“尽管”的意思。

例如:虽然我不想去,但是我还是答应了他。

5.然: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的意思。

例如:我很想帮你,然我真的没有时间。

6.若:表示条件,意为“如果”的意思。

例如:若不是你帮我,我一定做不到。

7.既:表示同时、二者都、已经等意思。

常与“而且”连用,表示双重含义。

例如:我既喜欢运动,而且也喜欢看电影。

8.亦:表示也、同样等意思。

例如:你喜欢看书,我亦是如此。

二、助词类1.的:表示所有、修饰意义和他关系密切。

例如:这是我的书,不是你的。

2.地:表示方式、方法等。

常在副词后面使用。

例如:慢慢地走,不要着急。

3.得:表示结果、程度等意思。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他跑得非常快。

4.了:表示完成、变化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你已经考过了,不用再担心了。

5.过: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经历。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昨天我去过了你家。

6.吗:表示疑问。

例如:你是不是喜欢他?7.呢:表示提问、询问、强调等意思。

例如:你那天在哪里呢?8.罢:表示责备、劝止等。

常与动词连用。

例如:别玩了,都快放学了,都该回家了罢。

三、介词类1.在:表示位置、场所、状态等。

例如:他在教室里学习。

2.中:表示处在两个、幾个当中、在一段时间里、在行为或活动中等。

例如:他站在人群中心。

古代汉语虚词概况

古代汉语虚词概况

重点副词:稍、少、颇。
少——稍微、略微 稍——逐渐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齐大夫子尾多次受齐君封邑,
但他逐渐把土地还给了齐君。齐君认为他忠,对之更宠。) 《左传·昭公十年》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项羽本纪)

“稍”具有“稍微”之意,在唐代就有了。
蔡邕《独断》卷上:“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 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 达尊之意也。”据此,“殿下”、“阁下”、“麾 下”亦同此用法。 对一般人尊称用“先生、子、夫子、君、公、 卿、吾子、大王、足下”等。 足下:刘敬叔《异苑(yuàn)》晋文公臣下介 之推不愿封禄,隐迹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介之 推抱树不出而被烧死,仅存残木,文公拊木哀嗟, 伐而制屐。每怀割股之功(文公流亡国外时介之推以己 之股肉为文公充饥),俯视其屐曰:“悲于足下!” 足下敬称始于此。
很、甚 颇
稍微、略微
绛侯得释,盎(à nɡ)颇得力。(绛侯周勃能够
释放,袁盎非常有功。)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叔孙通对汉
高祖说:“我愿意略微采取古代的礼节,与秦代的礼仪杂糅 在一起来制定汉代的礼节。”) 《史记·叔孙通列传》
二、范围副词:
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的副词。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有道德修养啊这个人!崇
尚道德啊这个人!) 《论语·宪问》 河凶亦然。(黄河以东闹饥荒也这样 [供粮移民]。) 《孟子·梁惠王上》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思妇接到丈夫赠物,感叹: 离开我万里之遥,可他的心居然还是这样。) 《古诗十九首》
2、远指代词: 用来指代那些距离说话人较远的人或物。 主要有“彼、夫”等。作主、宾、定。译为“那”、 “那个”。 彼一时,此一时也。(那是一个时候,这又是一个时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字的用法总结一、文言虚词概述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用于构建表达方式和语气的一类辅助词。

它们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但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使得文言文更加严谨、精细,给文章增添了韵味和特殊的美感。

下面将就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二、表示转折关系的虚词1. 然而:用于表示转折或让步。

例如:“然而人以夙沮至,则不能相救矣。

”(《墨子·非儒墨》)2. 虽:表示让步,“虽有急!」(《左传·庄公十三年》),表达强调与否定。

3. 而:偏正关系、“不扬而有翼”。

如“其民去父兄而不复返者,十五年”(《管子·股肱之段》)。

三、表示程度强调的虚词1. 甚:用于程度副词前,加强修饰作用。

如“日夜孜孜求索,思之甚多。

”(《史记·淮阴侯列传》)2. 颇:表示偏向或程度较深。

如“非深思熟虑,不可颇任天下。

”(《汉书·陈平传》)3. 宜:表示适当、应该的意思。

如“今者.”四、表示目的或结果的虚词1. 以:表示以某种手段达到某种目的,也可表伴随。

“以守土地则存亡未定。

”(《中庸》)2. 乎:表目标对象.“子行三则乎耳”( 子行三次,都出自其口)。

五、表示方式和方向的虚词1. 如何:用于疑问句中,表示询问方法或方式。

“刺王母疾,人问成龙曰:‘如何治之?’”(《后汉书》)2. 所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部分省略时可用。

3. 是以:因此。

“是以圣人去就而不重。

”六、表示时间关系的虚词1. 载:“言之无文,行有余力,则载” (《射覆篇》)2. 初:“太初有娀氏姓孤氏”(封神演义)七、表示肯定与否定的虚词1. 亦:“画地而趋,步未及舆;亦即牛山。

”(屈原《离骚》)2. 不已:不断、一直。

“好而言其美者也,则以好称之,不已。

”(《论语·学而篇》)八、表示语气的虚词1. 啊:“文君兮归来!”(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一》)2. 兮:斥责。

如“出门入门,凶言相嗢”中是句维明显成分)、着急的样子。

古代汉语虚词概说

古代汉语虚词概说

古代汉语虚词概说一、关于虚词的定义《说文》:詞,意内而言外也。

曾,詞之舒也。

/尒,詞之必然也。

/只,語已詞也。

/皆,俱詞也。

/者,别事詞也。

/寧,願詞也。

/矣,語已詞也。

颜师古《汉书注》:於戏,叹声也;於读曰乌,戏读曰呼。

《司马迁传》:於戏!余维先人常掌斯事,显于唐虞。

《五行志中上》:鲁侯曰: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注:抑,发语辞也。

《哀帝纪》: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

注:也,语终辞也。

元代卢以纬《助语词》是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语虚词专书。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用“虚字”命名的虚字专著。

《虚字说序》《虚字总说》:虚字者,语言衬贴,所谓语辞也。

缘其字本为语中衬贴之声,离语则不能自立,故只有声气可寻耳。

清代康熙年间人刘淇《助字辨略·自序》: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盖文以代言,取肖神理,抗坠之际,轩辕异情;虚字一乖,判于燕越,柳柳州所由发哂于杜温夫者邪!且夫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讨论可阙如乎?清代嘉庆年间王引之《语词误解以实义》:经典之文,字各有义;而字之为语词者,则无义可言,但以足句耳。

虚词:与实词相对。

指没有独立的词汇意义,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用以表示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语法关系的词。

二、关于虚词的分类1988年马建忠《马氏文通》:“形式主义的吸收外国东西”“已有体系的语法观点来研究古汉语虚词”《马氏文通·正名卷一》:“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

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

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

”(实字:名、代、动、静、状;虚字:介、连、助、叹)。

杨树达《词诠》:介、连、助、叹、代名词、内动词、副词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何乐士《古汉语虚词词典》分虚词为八大类:介、连、助、语、叹、副、代、不定数词。

王力《汉语史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单位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

王力《古代汉语》专题:代词、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文言虚词归纳总结精选全文完整版

1.句末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例:壮士,能复饮乎?
(三)乎
(2)反问语气,答案明确在句中,译为“吗、呢”。 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猜测语气,译为“吧”。 例:其皆出于此乎?
(4)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形容词+乎】 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宜:适宜的,正确的。)
5.固定结构
【何其】译为“多么”。 例: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5.其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 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 “羊数詈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 (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 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 六 ) 且


2.副词。 标志:主语+且+谓语。

(1)表动作行为的暂时,译为“暂且、姑且”。

(且+动词)
例:且偷生。且放白鹿青崖间。
(2)表动作行动或情况在不久以后,译为“将要、将”。 (且+动词) 例:不出,火且尽。
(3)表示数目接近,译为“将近、几近”。 (且+数词) 例:年且九十。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 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 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 “凭 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 “怎 么样”、“怎么办”。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高中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高中

古代虚词总结知识点高中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类,它在句子中没有实际的名词或动词功能,但它在句子结构中有特殊的作用,比如表示关系、连接句子成分、表示语气等。

在古代汉语中,虚词是语法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本文将从介词、连词、助词这三个方面对古代虚词进行总结,并对其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介词介词是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汇之间关系的虚词。

在古代汉语中,介词主要用于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原因、目的等方面的关系。

下面我们分别以这几个方面来介绍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介词。

1、表示处所古代汉语中表示处所关系的介词有“在、于、中、内、外、前、后、东、西、南、北”等。

比如,“在”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发生的处所,“于”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发生的处所或时间,“中”表示某个事物所在的位置,“内”、“外”表示某个事物的内部或外部,“前”、“后”表示某个事物或时间的前后顺序,“东”、“西”、“南”、“北”表示某个方向。

2、表示方向古代汉语中表示方向关系的介词有“向、往、至、至于、于、对、对于、朝、向着、往来”等。

比如,“向”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的方向,“往”表示向某个地方走去,“至”表示到达某个地方,“至于”表示到某个地方或到某个时间,“于”表示在某个地方,“对”表示朝向某个方向,“对于”表示关于某个事物,“朝”、“向着”表示朝向某个方向,“往来”表示去来往往。

3、表示时间古代汉语中表示时间关系的介词有“在、内、中、于、以、于、当、周、经、随、为、为着、践、自、至、自从、自朝”等。

比如,“在”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内”表示某个时间段的内部,“中”表示某个时间段,“于”表示在某个时间,“以”表示某个动作的时间,“当”表示某个时间,“周”表示周围时间,“经”表示经过某个时间,“随”表示随着某个时间变化,“为”表示为了某个时间,“为着”表示为了某个时间,“践”表示某个时间,“自”表示从某个时间开始,“至”表示到某个时间,“自从”表示从某个时间开始,“自朝”表示从某个时间开始朝着某个方向。

古代虚词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虚词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虚词知识点总结大全一、虚词的概念虚词是一种语法上的词类,它通常没有实际的意义,不具备实际的物体或抽象概念,主要用来构建句子的结构、表示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辅助性作用,能够明确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二、虚词的分类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名词或代词之间的关系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方位、时间、方式、原因、目的等关系。

例如,"在"、"从"、"向"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条件等关系。

例如,"和"、"而"、"但是"、"因为"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表示词语之间关系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时态、语气、语法等关系。

例如,"了"、"着"、"过"、"的"、"地"等。

4.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情感或感叹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喜怒哀乐、惊讶、祝福等情感。

例如,"哎呀"、"嗯"、"哈哈"、"诶"等。

5.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语气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肯定、否定、疑问、命令等语气。

例如,"啊"、"呢"、"吧"、"呀"等。

6. 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人、事、物的指代或代替作用。

例如,"他"、"她"、"它"、"这"、"那"等。

7.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的一种词语,主要用来表示程度、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

介词的省略
省略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介词会被省略,只留下其他词语。这种用法可以简化句子结构,使 语言更加简洁明了。
语境省略
在某些情况下,介词的省略可以通过语境来补充,使句子更加完整和通顺。这种用法需 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理解介词的含义。
介词的替代
替代介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一个介词可以被另一个 介词所替代,以避免重复或强调某种意义。 这种用法可以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句子更 加灵活多变。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都用于表示时间、地点、方向和方式等关系,起到连接词与词、句与句的作用。
不同之处
古代汉语中的虚词介词用法更为丰富多样,有些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意义发生了变化。
语义的变化
语义的扩大与缩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语义范围有所扩大或缩小,与现代汉语相比,其意义可能 更为具体或更为宽泛。
表示比较关系,如“比”、“ 与”、“和”等。
介词的语法功能
引入动作行为的涉及对象
通过使用介词,可以将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 象清晰地表达出来,使句子语义更加明确。
表达时间、地点、方向、比 较等关系
介词的使用可以明确地表达出时间、地点、方向和 比较等关系,使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
构成介词短语
介词可以与其他词语一起构成介词短语,用 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进一步明确动作行为 或状态的特点和属性。
02 古代汉语虚词介词的用法
表示时间
介词“于”表示时间,相当于现 代汉语中的“在”、“到”。
“在”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当”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时”表示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 “到”。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

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

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

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 也”、被动句的“为............. 所 ..... ”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十八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是“实词”的对称。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可以把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见“《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副词能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

介词不能单独充当谓语;经常附着在名词、代词、动词前边组成介词结构;有些介词可附着在动词后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

古代汉语的虚词用法
臣、朋友、夫妻) 谦称:寡人、孤、不榖(国君、诸 侯);小人、不才、不佞、愚某、 卑职(一般人)
第二,称人爵位身份,或称人的近 旁,处所; 尊称:大夫、将军、公子、豫州、 陛下、足下、左右、阁下、殿下、 执事、侍者; 谦称:臣、仆、走、下走、牛马走、 贱子、贱妾、弟子、婢子…。 第三,称人以字,称己以名。
尊称:李太白、杜子美、苏东坡、 严沧浪(羽)、司马君实(光);
古人名字之间多有联系。详王引 之《经义述闻》卷22—23“春秋 名字解诂”。如: 卜商,字子夏;颜高,字子骄; 百里视,字孟明;宰予,字子我; 颜回,字子渊,冉牛,字伯耕, 屈原,字平(屈正则,字你”或“您”。如: (1)冀君实或见恕也。【您】 (2)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 心。 (3)不然,籍何以至此。 (4)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 之。 (5)君将哀而生之乎?
《中山狼传》
第三,单数后面加数量词。 (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 者,徒以吾两人在耳。《史记》 (9)此天以卿二人助孤也。《资
治通鉴》
(10)与樊哙、夏侯婴、靳强、 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史记》
(三)人称代词的活用
1、 陆贾出所使越分三子,十日一家, 带随从宝剑歌妓等,约曰:“过汝,汝
给吾人马酒食,极欲,十日而更,所死
第二节 古汉语代词的用法及特点 一,人称代词的用法 (一)第一人称代词: 《尔雅·释诂》:“卬、吾、台、予、
朕、身、甫、余、言,我也。” 《尔雅·释诂》:“台、朕、赉、畀、
卜、阳、予也。”
例证: (1)人涉卬否,卬须我友。《诗·匏有 苦叶》 (2)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汤 誓》 (3)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离骚》 (4)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 (4)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葛覃》 (5)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谷风》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而常用的虚词数量并不局限于18个。

然而,为了简化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最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的归纳:1.之:·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或“这”、“那”。

·用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用作动词,表示“去”、“到”等意义。

2.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处所、时间等。

·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3.者:·用作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作助词,表示提顿,引出下文。

4.所:·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所……的人”。

5.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凭借、原因等。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6.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7.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8.乃:·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等关系。

9.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用作副词,表示暂且、将要等意义。

10.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

11.或:·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用作副词,表示有时、或许等意义。

12.虽:·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13.然:·用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4.与:·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用作介词,表示对象、共同行动者等。

15.因:·用作介词,表示原因、依据等。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

语文文言文虚词归纳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多变,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起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虚词的归纳。

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中的“之”代指曹刿。

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助词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音节助词,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1、用作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表递进,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三、“其”1、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们(她们、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在句中作主语,可译为“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或咎其欲出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表程度偏低:“少、稍、颇”——稍 微、逐渐。
重点副词:稍、少、颇。
少——稍微、略微 稍——逐渐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齐大夫子尾多次受齐君封邑,
但他逐渐把土地还给了齐君。齐君认为他忠,对之更宠。) 《左传·昭公十年》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项羽本纪)
中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三、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时间的副词。
重点副词:曾、再、仍。
1、尝、曾——曾经: 表示时间已经成为过去。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卫灵公曾向孔子问及军事,孔子说:“俎豆[砧zhēn板、 祭盘]一类的礼器,我曾经听说过,带兵打仗的事,我不曾 学过。”) 《论语·卫灵公》
吕叔湘《文言虚词》则将代词、副词归为虚词。
因代词、副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故黄伯荣、 廖序东将其归为实词,中学教材将代词归实词,副 词归虚词。吕叔湘将代词、副词均归虚词。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郭锡良《古代汉语》则将代 词、副词归为半实半虚的词。因它们不能单独表示一 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副词又不能用作句子 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也不能作宾语、定语,这 是它同其它各类虚词相近的一方面。(p308)
现代汉语“再”的用法古代汉语用“复”,是“又 一次”的意思。
3、仍——频繁、重复多次: 晋仍无道而鲜胄。(晋国频繁多次地做不道义的事,因而
子孙繁衍很少。) 《国语·晋语》
四、情态副词:表示一定情态或语气的副词。
重点副词:且、固、盖。 1、且——姑且、尚且:
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齐人蒯通劝韩信反刘
古代汉语虚词概况
主要内容:介绍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 基本特点;以“字”为纲,重点介绍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及特点。
教学要求:切实了解各类虚词的特点 和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在文 句中辨认常用虚词,解释其用法,并 对文句做准确今译。
虚词重要专著
清·袁仁林《虚字说》 清·刘淇《助字辩略》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杨树达《词诠》 尹君《文言虚词通释》 何乐士等编《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流声) 《木兰诗》
现汉:但愿如此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只有善心却不推行
之不能治理好国家,只有好法度却不公之于众也不能独自推 行。) 《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
辨也。(既然如此,那么人之所以作为人,不只是因为是两
只脚并且没有毛,而是因为人有分辨能力。) 《荀子·非相》
( 赵高说:“我想谏阻君王修阿房宫,但我的地位低贱,这 是 你李斯[李斯封真君侯]的事,你怎么不谏阻君王呢?” 李斯说:“本来如此,我想谏阻君王已经很久了。” 《史 记·李斯列传》
3、盖 (1)表提示和推测性论断语气:不译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天下万物产生了,没有不死的。) 《史记·孝文本纪》
学习古汉语虚词,一般应回答三个问题: 1、词类; 2、语法规则(语法功能); 3、翻译。
副词
副词的基本 功能是修饰 动词和形容 词,作状语 或补语。可 分六类:
程度副词 范围副词 时间副词 情态副词 否定副词 表敬副词
一、程度副词(P308) 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副词。
1 表程度偏高:“最、太、至、尤、 颇”——很、非常、特别。
何谓虚词?
《辞海》:“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但同句子的 语法结构密切相关。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不能单独充当句子 成分,它们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这种 词叫虚词。虚词可分为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叹词是特殊的实词。”
《辞海》避开副词、代词不谈,而黄伯荣、廖序东则 是将副词、代词归入实词之中。
梁王以此怨盎,曾使人刺盎。(梁王因此怨恨袁盎,曾
经叫人刺杀袁盎。)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曾”的另一用法是作情态副词,加强否定语气。 读zēnɡ,译“居然”、“竟”。
2、再——两次: “再”在古代汉语中不是副词,而是数量词,一般 专指两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激发起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 衰落了一点,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泄尽了。) 《左传·庄公十年》
“稍”具有“稍微”之意,在唐代就有了。
很、甚 颇
稍微、略微
绛侯得释,盎(ànɡ)颇得力。(绛侯周勃能够
释放,袁盎非常有功。)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叔孙通对汉
高祖说:“我愿意略微采取古代的礼节,与秦代的礼仪杂糅 在一起来制定汉代的礼节。”) 《史记·叔孙通列传》
二、范围副词:
邦,韩信说:“你姑且等一等吧,我将考虑你的话。”) 《史记·淮阴侯列传》
2、固——本来、当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固”与“也”结合成凝固形式,相当于“本来如 此”、“当然如此”,常用于应答。
(赵高曰)“臣欲谏,为位贱,此真君侯之事。君 何不谏?”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也。”
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的副词。 重点副词:但、徒、特、直、第(弟)、仅。
(1)表总括:“皆、悉、尽、毕、咸、并、具、 俱、既”——都、全;“凡、共”——总、共。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多的贤者都来到这里,年轻
的年老的都聚集一堂。)王羲之《兰亭集序》
“义明康乐宫”广告词:“群贤毕至康乐宫,少长咸 集卫星湖。” (2)表限制:“但、徒、特、直、第(弟)、 仅”——仅、只。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jiàn水疾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孙子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
赌注,我能叫您赢。”)《史记·孙膑》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齐王逃到莒国去,只免掉
礼貌自身的死亡。) 《史记·乐毅列传》
注意:上古“仅”只有 “只”的意义,但到了唐代 又产生了“几乎、差不多、将近”的意义,读jìn,一 般只用在数词前。王力《汉语史稿》:“‘仅’字 在唐代是‘差不多到达’的意思。它是甚言其多, 不象近代的‘仅’字甚言其少。” 初守睢(suī)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 且数万。 (张巡当初据守睢阳城时,士兵将近一万人,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