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
麻醉生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麻醉生理学是麻醉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主要研究麻醉过程中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为临床麻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麻醉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从事麻醉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麻醉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麻醉过程中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调控机制;3、熟悉常用麻醉药物的生理作用及不良反应;4、了解围术期常见并发症的生理机制及防治措施;5、培养学生对麻醉生理学研究的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4学时)1、麻醉生理学的定义与任务;2、麻醉生理学的发展历程;3、麻醉生理学在麻醉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章:麻醉与呼吸系统(8学时)1、麻醉对呼吸功能的影响;2、呼吸衰竭及其防治;3、围术期呼吸管理。
第三章:麻醉与循环系统(8学时)1、麻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2、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评估与防治;3、循环系统的调控与维护。
第四章:麻醉与神经生理学(4学时)1、麻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2、围术期神经系统的保护与治疗;3、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生理机制及防治。
第五章:麻醉与内分泌系统(4学时)1、麻醉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2、应激反应的生理机制及调控;3、围术期代谢紊乱的防治。
第六章:麻醉与免疫系统(4学时)1、麻醉对免疫功能的影响;2、围术期感染的预防与治疗;3、免疫调节在围术期中的应用。
第七章:特殊病人的麻醉生理学(4学时)1、老年病人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2、小儿病人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3、妊娠期妇女的麻醉生理特点及处理。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2、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3、开展实验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4、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课外辅导,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Microbiology课程编码:27A11405 学分:5.0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计划学时:104 其中讲课:56 实验:48适用专业:生物技术系推荐教材:沈萍著,《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参考书目:周德庆主编,《微生物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及其控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熟悉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及其调控、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在感染与免疫中所发挥的重要性,了解微生物的广泛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一次期末考试和多次的章节作业以及课程问题讨论等;课程研究工作包括研究活动和小论文撰写等;课程参与程度与课堂表现等。
课程教学致力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改革。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概念、特点,熟悉微生物学的概念、分科,了解微生物发展史及发展趋势史。
[教学重点与难点] 微生物的概念、特点。
[授课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和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1.1微生物和你。
§1.2微生物学。
§1. 3微生物的发展和微生物学的发展。
§1.4 20世纪的微生物。
§1.5 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微生物的分离和显微技术建议学时:4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无菌技术的概念,熟悉用固体和液体培养基获得纯培养的常用方法,了解单孢子分离和选择培养,掌握Gram染色的原理、方法和结果,熟悉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方法,了解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6-第五章(微生物的生态)
• 协同是指生物之间相互选择、相互协调的现象或过程; • 是一种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另一种生物的协助才能完成或两种
生物相互协同生存的一种生物关系。
一、能量流动
• 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动植物身上的寄生微生物消耗 及利用活寄主的一小部分化学能,而腐生微生物则利用动植物 残体中的能量,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还原于自然界。 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及微生物分解消耗后, 最终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被贮存起来。
一种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了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了 环境条件,从而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现象; • 酸菜、泡菜的制作:乳酸杆菌产生大量乳酸,导致环境变酸,
即pH值的下降,抑制了其它微生物的生长; • 产生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能抑制一些革兰氏阳性细
菌,链霉菌产生的制霉菌素能够抑制酵母菌和霉菌等。
有机酸和无机酸作用下转变为可溶性的磷酸盐; • 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的过程中同时也降解了其中所含的有机磷
化物,许多微生物具有很强的分解核酸、卵磷脂和植酸等有机 磷化物的能力,它们转化、释放的磷酸可供其它生物吸收利用。
•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摄取营养进行生 长繁殖,同时使后者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
• 前一种生物称为寄生物,后一种生物称为寄主或宿主,如噬菌 体和细菌的关系;
• 专性寄生物:离开寄主就不能生长繁殖,宿主是其唯一获得营 养物质的来源;
• 兼性寄生物:可随环境条件随时进行寄生生活(活体寄生)或 腐生生活,如蜜环菌。
许多工业产品是部分或全部由有机物组成,因此易受环境中 微生物的侵蚀,引起生霉、腐烂、腐蚀、老化、变形与破坏,即 使是无机物如金属、玻璃也可因微生物活动而产生腐蚀与变质, 使产品的品质、性能、精确度、可靠性下降,给国民经济带来巨 大的损失,因此工业产品的防腐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微生物生态》课件
微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和生态平衡
微生物种群的相互作用
03
微生物与环境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作用
分解有机物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将有机 物转化为无机物,为其他生物提 供能量和营养。
转化能量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担任生产者 和分解者的角色,通过光合作用 和化能作用转化能量。
促进物质循环
微生物参与碳、氮、磷等重要元 素的循环,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 、大小、数量等特征,了解微
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培养基分离培养
利用不同种类的培养基,分离 培养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 纯培养和鉴定。
生理生化实验
通过生理生化实验测定微生物 的生理生化特征,了解微生物 的代谢和生长特性。
生态学实验
通过观察和研究微生物在自然 环境中的生长、繁殖、代谢和 相互关系,了解微生物的生态
感谢观看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
微生物资源的应用领域
包括生物医药、农业、环保、工业等领域,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深入,已经从传统的发酵工业扩展到了 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领域。
微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3
碳循环
微生物在碳循环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分解有机 物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参与全球气候变化。
第6,7章微生物的生态-PPT课件
水的富营养化
藻类等过量生长,产生大量的有机物
异养微生物氧化这些有机物,耗尽水中的氧, 使厌氧菌开始大量生长和代谢 分解含硫化合物,产生H2S,从而导致水有难闻的气味, 鱼和好氧微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出现大量沉淀物和异常颜色
上述过程又称富营养化作用,它是水体受到污染 并使水体自身的正常生态失去平衡的结果。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二、菌种资源的开发
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微小、
代谢营养类型多样,
适应能力强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微生物的分布
生境的特征
微生物的分布是生境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在某些生境中,高度专一性的微生物存在并仅限于这种 对微生物的限制、选择的结果。 生境中,并成为特定生境的标志。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海水:
平均含盐量:3.5%,密度大、渗透压高、冰点低 微生物组成: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多嗜盐、河口处有耐盐菌, 嗜盐菌:低嗜盐菌,适于生活在盐浓度2~5%; 中等嗜盐菌,适于生活在盐浓度5~20%; 高嗜盐菌:适于生活在盐浓度20~30% 形 态:多有鞭毛,常见多形性、可变为球形、弧形、丝状及 螺旋状,个体小; 生 理:兼性厌氧,生长慢,能在低营养下生活,常产色素, 分解蛋白质能力强,解糖能力低,多嗜冷,对热敏感; 分 布:不均匀,与水深成反比, 0~10米——少 10~50米——呈上升变化 50米以下数量减少 海底沉积物上——多 常见菌种:假单孢菌、弧菌、螺菌、无色杆菌、黄杆菌
几个概念
生物圈: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结合、相作 用、相调控而成的动态系统。群落:同一环境中两个以上种群由于生活繁殖上 的连锁而构成相依赖、相制约的生物集团。 种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同种个体组成的能繁 殖集团。与同种别地的种群有隔离、有界限。
原核类细菌
第1章 绪论(2学时) 第2章 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10学时) 第3章 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与功能(4学时) 第4章 病毒(4学时) 第5章 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6学时) 第6章 微生物的代谢(4学时) 第7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6学时) 第8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11学时) 第9章 微生物的生态(3学时) 第10章 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2学时) 第11章 传染与免疫(2学时)
损失估计达3.49亿美元 ,1997年5月,
香 港 禽 流 感 , 直 接 损 失 达 8000 万 港
币
。
2003年3月,荷兰禽流感,波及最广
的爆发,荷兰南部海尔德兰省800个
Hale Waihona Puke 农场已经受到禽流感的影响,已蔓
延到比利时与德国边境附近。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 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 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 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它给人类 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 到人类的生存。
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路福平.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主要参考书:
沈萍.微生物学 (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诸葛健.微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沈萍, 彭珍荣主译.微生物学(第5版) [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物除污。3.生物环境技 术。
四、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 微生物的发现 1.1 影响认识微生物的四大障碍: 1.1.1 个体过于微小 1.2.1 群体外貌不显 1.3.1 种间杂居混生 1.4.1 形态与其作用的后果很难被认识
微生物学-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
步骤:
菌悬液通过微孔滤膜,细胞吸附其上;反置滤膜,以新鲜 培养液通过滤膜,洗掉浮游细胞;除去起始 洗脱液 后就可 以得 到刚刚分裂下来 的新生细胞, 即为同步培养。
4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ÿ
二、单细胞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1.平板菌落计数法
最常用的活菌计数法。将适当稀释的菌液倾注平板 或涂布在平板表面,经适当温度培养后,以平板上出 现的菌落数乘以稀释度就可计数出原菌液的含菌量。 直径9cm 的平板上出现菌落数一般以50~500个为 宜。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样品菌落数总数测定的计数 原则,以平板菌落数在30~300个之间为报告依据。 适用范围: 中温、好氧和兼性厌氧、能在营养琼脂上生长的微 生物。
生长曲线概念: 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 实验曲线,称为生长曲线。 生长曲线的制作: 把少量纯种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 中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如果以细胞数目的对数 值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就可以绘制出分 批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每种细菌都有各自的典型生长曲线,但它们的生长 过程却有着共同的规律性。一般可以将生长曲线划分为 四个时期,即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技术要求: 样品充分混匀,操作熟练快速(15~20min完成操 作),严格无菌操作; 注意事项: 每一支吸管只能用于一个稀释度,样品混匀处理, 倾注平板时的培养基温度; 误差: 多次稀释造成的误差是主要来源,其次还有由于样 品内菌体分布不均匀、以及不当操作。
2. 液体稀释法
对样品做10倍连续稀释,从适宜的3个连续稀 释度 中各取5ml 试 样,接 种 3组共9 支装有培养液 的试管中(每管接入1ml )。经培养后,记录每个 稀 释 度 出 现 生 长 的 试 管 数 , 然 后 查 M.P.N. 表 (most probable number,最大可能数),根据 样品稀释倍数就可计算出其中的活菌含量。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第一部分总则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性质:微生物学是是研究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科学,是高等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2.目的:在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以后学习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生物学教学、读研、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生物学方面的工作,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准备。
3.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以及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在工、农、医、环保、卫生等方面的实践应用知识。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选择使用能反映微生物学新成就和发展方向的新教材,以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
2.采用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按简明易懂,重、难点突出,逻辑性、系统性强的要求讲授课程。
3.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传授实验技能,着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使用教材】周德庆著,《微生物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参考书目】1.沈萍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黄秀梨主编,《微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杨文博译,《微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闵航主编,《微生物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四、课程结构和学时分配第二部分各篇、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2、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及微生物学的发展趋势4、掌握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5、了解微生物学的建立,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微生物”与“微生物学”的概念;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及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一、什么是微生物二、人类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过程1、一个难以认识的微生物世界2、人类揭开微生物世界奥秘的历史3、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的贡献,柯赫定理三、微生物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1、在医疗保健战线上的六大“战役”2、微生物在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六个里程碑3、微生物学促进了农业的进步4、微生物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5、微生物学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四、微生物的五大共性1、体积小,面积大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适应强,易变异5、分布广,种类多五、微生物学及其分科第一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6学时)【教学目标】1、掌握球菌、杆菌、螺旋菌的概念、分类;2、了解细菌细胞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3、掌握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方法4、掌握夹膜、芽孢的构造5、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及二分裂繁殖的过程6、掌握放线菌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7、了解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的形态结构及特征【教法提示】1、讲授、多媒体演示2、重点和难点: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结构及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放线菌的形态构造。
《微生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生物生态学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生态学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 学时 2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国内外研究的近期进展、如何为人类生活、生产、经济建设服务等。
了解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及生活和活动的规律、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和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和环境污染的关系及环境修复中的机制。
学习微生物生态学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学生树立起为保障人类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
二、课程教学要求1、按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地把握好课程深度、广度、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2、要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注意掌握学生的听课动态,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注意听讲、说话、睡觉、搞小动作、使用通讯工具扰乱课堂教学秩序的现象要坚决制止。
3、遵守课堂纪律,执教期间应坚守岗位,按课表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得迟到和提前下课,不得自行更改上课时间或地点。
在课堂上应关闭通讯工具,严禁接听、拨打电话、收发信息等。
4、课堂讲授应当做到理论阐述准确,概念交代清楚,教学内容充实,详略得当,逻辑性强,条理分明,重点、难点突出。
5、任课教师应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
尽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6、任课教师要熟练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授课,必须能够熟练操作程序,多媒体课件应做到图、文、声、像并茂,达到增大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先修课程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普通生态学、生物化学、遗传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微生物生态学的有关基本概念,微生物与其他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二)教学难点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工艺等知识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与启发式教学。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微生物学》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课程编码:〔36067〕承担学院: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制定〔〕制定日期〔2022年〕审核〔专业指导委员会〕审核日期〔2022年〕批准〔二级学院(部)院长〕批准日期〔2022年〕(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必修课(2)课程任务:主要针对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选育及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等岗位开设,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选育、微生物发酵生产、管理及质量控制以及微生物检测等相关的操作能力。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后续课程有发酵技术、生物制药技术。
2.学习目标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菌种鉴定和选育、微生物的生长计数和控制以及微生物检测等相关的操作能力。
使学生在微生物发酵、微生物检测等岗位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并能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专业问题,以及在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独立思考、吃苦耐劳、勤奋工作团结协作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知识目标: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
熟悉微生物营养物质的运输掌握微生物的特点,形态构造,菌落特征、繁殖方式。
掌握微生物的营养及营养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代谢、遗传变异等掌握微生物分离、培养、控制等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的进行微生物的染色操作,具有一定的菌种鉴定技能。
能够熟练的进行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操作。
掌握简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机制能够运用革兰氏染色方法进行菌种的鉴别能够恰当的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并能熟练的对微生物进行消毒灭菌操作。
具有一定的菌种选育能力。
(3)素质目标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具备获取、处理、传递、利用信息的能力。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态
2020/5/21
3. 来源
(1)动物排泄物及尸体 (2)污水:灌溉、渗入 (3)固体废弃物
4. 分布特点
(1)受到营养物、含水量、氧、温度、pH 等因子的影 响,并随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很大变化
(2)受季节影响 (3)与土层的深度有关,一般土壤表层微生物最多,随
着土层的加深,微生物的数量逐步减少。
2020/5/21
图: B.subtilis(A)和B.cereus(B)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拮抗作用
微生物肥料:由一种或数种有益微生物、培养基质和添加 物(载体)培制而成的生物性肥料,通称菌肥或菌剂,是 一种间接性的无公害肥料。
2020/5/21
捕食植物:
2020/5/21
• 猪笼草
叶在延长的卷须上 部扩大成一瓶状体 (捕虫袋),上面 还有半开的盖子, 在瓶口附近及盖上 生有蜜腺,用来引 诱昆虫,使它们跌 入“陷阱”;
2020/5/21
本来不能在含青 霉素的平板上生 长的受体菌在转 化子(含有Ampr 质粒)周围形成 卫星菌落(b-内 酰胺酶分泌到胞 外所致)
2020/5/21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间的共生 ------形成根瘤共生体
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气态氮为植物提供 氮素养料 豆科植物的根的分泌物能刺激根瘤菌的 生长,同时,还为根瘤菌提供保护和稳定 的生长条件。
2020/5/21
2)氮循环( nitrogen cycle):
1、生物固氮 2、硝化作用 3、反硝化作用 4、氨化作用
2020/5/21
1、固氮作用:
通过生物固氮,每年可为植物提供大量的可利用 的氮素肥料。据估计,地面每年固定的氮素约有 2.4×108吨,而85%是由微生物进行固氮的。
模块四微生物的生态4学时
(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 布
• 淡水生境:以土著性的光能或化能自养微生物为主;江、河微生物种群受流经区域的影响; 水体较深的湖泊微生物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带
• 海水生境:特点是耐盐(2-4%)、耐低温和耐压;以藻类、G-需氧性或兼性厌氧细菌为主 • 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可被水体吸附和沉降,接着被微生物及其他生物降解,
使水体逐渐恢复到原来状态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 (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 (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 •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
布
• 大气圈微生物:大气圈含有微生物,但因营养物质和水分的缺乏、紫外线辐射等影响 并非微生物生长繁育的良好场所;多数以孢子和休眠体形态吸附在尘埃上,通过气流 进行传播
• 根圈效应:同根圈外的微生物群落相比,根圈中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表现 出一定特异性
• 根土比(R/S):即根际微生物数量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比值; R/S值一般为 5~20,有时可高达100以上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 • (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 • (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 • (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 •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 土壤暂居微生物:以芽胞杆菌、青霉、曲霉、镰刀菌和毛霉等为主;它们以动植物的分泌 物、排泄物和残体为营养,一旦离开生物残体后不能生活较长时间
典型花园土壤不同深度每克土壤 的微生物菌落数/CFU
深度/cm 细菌 放线菌 真菌
藻类
3-8 20-25 35-40 65-75 135-145
9750000 2080000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组长:总学分值:总学分:2学分,其中理论2学分,实验实践0学分。
总学时数: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32学时,实验实践0学时。
适用专业:酿酒工程先修课程:食品生物化学后续课程:食品微生物学实验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定位: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科学,根据课程特点,理论课部分主要讲授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特征,微生物生理,微生物生态,各类食品上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造成的危害和各种食物中毒,食品保藏的原理及方法等。
微生物实验技术部分主要开设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学分析基本方法等。
该课程是粮食、食品加工、储藏、食品安全检验,饲料加工、储运等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2、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基本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了解食品防腐、保藏和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技术措施,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控制学、食品保藏学等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3、教学重点与难点:微生物的形态和构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代谢和发酵、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微生物的生态、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食品中存在的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有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保藏等过程引起的腐败、预防和消除;有益微生物在食品生产中的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等知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微生物2.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微生物学及其研究内容和任务3.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教学要求:1.要求掌握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概念及微生物所包括的主要类群2.了解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的发展阶段和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概况。
重点:微生物的特点。
难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第二章原核细胞型微生物(4学时)教学内容1.细菌⑴细菌的基本形态和大小⑵细菌的细胞结构(详讲)①细胞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结构与功能、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革兰氏染色的方法和机理。
2024-微生物的生态
表9-2 农田土壤上层15cm处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
微 生 物 土壤中的数量(个/g) 生物量(g/m2)
细菌
9.8×107
160
放线菌
2.0×106
160
真菌
1.2×102
200
藻类
2.5×204
32
原生动物
3.0×104
8
二、微生物在水中的分布
水具有微生物生命活动适宜的温度、pH、氧气等,水体中也具备微 生物生长繁殖的其他条件,因此成为微生物栖息的又一天然场所。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一、土壤圈及其微生物 (一)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由于土壤具备了各种微生物生长发育所 需要的营养、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 等条件,所以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 其他任何生态系统无法比较的。
〔1〕土壤的矿物质成分,提供微生物需 要的矿质养料;
〔2〕土壤中的动植物残体,以及耕作土 壤中有机肥料,源源不断地供给微生物碳素 养料和氮素养料;
(四)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 通过水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霍乱弧
菌等。因此,做好水的卫生学检查至关重要。
影响水体微生物分布的因素
有机物含量 温度 水的深度 日光与水体的溶解氧量
淡水的pH值变幅从3.7到10.5,多数为6.5-8.5, 因而适合于多数水生微生物的生长。
海洋微生物具有耐压、嗜冷和低营养要求的特点。
5,000
宿舍
2,000
畜舍
1,000,000-2,000,000
不利于一般生物生长的特殊环境称为极端环境。主要有极端 高温、低温、高盐、高压、高酸、高碱等。例如火山与温泉、极 地或高山冰川、盐湖、深海底层等。 1.高温环境中的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微生物的生态(2学时)一、判断正误(每小题1分)1、一种微生物寄生于其他微生物时没有选择性.。
2、细菌不能寄生于细菌,真菌不能寄生于真菌。
3、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唯一因素。
4、土壤微生物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土壤肥力又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5、根瘤是真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的共生体。
6、地衣是藻类和真菌的共生体,是微生物之间典型的互惠共生关系。
7、根际微生物对于植物来说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共同竞争有限的营养或造成病害。
8、根际不是微生物生活特别旺盛的环境。
9、根际微生物对于植物来说都是有益的,因为可以提供更多的矿质营养。
10、根际微生物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发生某种影响。
11、土壤不是微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环境。
12、空气是微生物栖息繁殖的良好环境。
13、青霉素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因此青霉素产生菌与这些细菌构成了非特异性拮抗关系。
14、青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是一种特异性的拮抗关系。
15、在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中只有原生动物是捕食者。
16、微生物作为寄生物对于寄主并不有害。
17、微生物之间的竞争仅仅是为了营养。
18、根土比是指根外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与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之比。
19、内外生菌根兼有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的特点。
20、菌根是细菌与植物结合形成的特殊共生体。
21、在菌根中不仅是菌根菌对植物有利,而且植物对菌根也有利,因为这是一种共生关系。
22、菌根除了吸收矿质营养外再无别的功能。
23、内生菌根的真菌可进入根的皮层间隙和细胞内部,在根外较少,不形成菌套。
24、内生菌根的真菌由于在根内部,因而这些真菌对植物无促进作用。
25、外生菌根并不能代替根毛的作用吸收水分和养料。
26、细菌是原生动物的唯一捕食生物对象。
27、噬菌体是细菌唯一的侵染寄生物。
28、原生动物可以捕食细菌,因而细菌不能成为原生动物的寄生物。
29、固氮蓝细菌生存于红萍特有的腹腔中,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寄生关系。
30、越是贫瘠的土壤,微生物根土比越大,相反亦反之。
31、叶面附生微生物以放线菌为主,细菌是很少的。
32、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对于根际微生物无选择作用,而只有富集作用。
33、植物根系对根际微生物的选择作用,仅是植物根系单方面的影响。
34、亚硝化细菌将NH3氧化为NO2-硝化细菌将NO2-氧化为NO3-这是一种接力关系。
35、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互为对方创造了有利的生活条件,因此它们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
36、土壤中纤维分解菌可以为固氮菌提供碳源和能源,而固氮菌可以为纤维素分解细菌提供氮源,因而构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37、内生菌根真菌和外生菌根真菌都可侵入皮层细胞间隙形成哈蒂氏网。
38、乳酸发酵后的牛奶可以保存相对较长的时间,这种乳酸菌与其他牛奶腐败细菌之间构成了一种特异性的拮抗关系。
39、腌制酸菜、泡菜和青贮饲料不是利用叶面附生的乳酸细菌而是另需人工接种。
40、土壤中细菌是活跃的生物因素,而放线菌和真菌则不是。
41、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只有互利或互害的关系。
42、叶面附生微生物的数量远远较根表微生物数量大。
43、兰科植物的种子萌发离不开菌根真菌,其原因是兰科植物种子的萌发需要共生真菌提供营养。
44、江河水体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受流经两岸土壤的影响很大。
45、细菌也寄生于原生动物细胞内,并从原生动物获得营养,但这并不是原生动物对细菌的捕食。
46、极端环境仅指高温、高压、高酸、高碱环境。
47、夏天太阳照射的沙漠、岩石表面以及家用热水瓶都是极端环境。
48、由于极端环境中的条件太苛刻,因而在极端环境中无微生物生存。
49、能在10-15% 盐浓度下生长的微生物是极端嗜盐菌。
50、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也可以在普通条件下生存。
51、火网菌属是目前已知的最耐热的嗜热菌,其最适生长的温度为105℃。
二、选择(每小题1分)1、在制作酸菜或青贮饲料时,一般并不人工接种乳酸菌,这是人们利用了植物的:A. 根际微生物B. 叶面附生微生物C. 与植物共生的根瘤菌D. 寄生于植物的微生物2、指出下列中不是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的是:A. 根瘤B. 菌根C. 叶瘤D. 叶面乳酸菌3、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在有新鲜有机残体进入时便大量发育占优势,而新鲜有机体被分解后迅速衰退,这类微生物称之为: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答:( )4、土壤中有一部分微生物对于新鲜有机物质的进入并不敏感,常年保持在某一数量水平上,这部分微生物称之为:A. 发酵性微生物区系B. 土著性微生物区系C. 清水型水生微生物D. 腐生性水生微生物5、好氧性微生物与厌氧性微生物共栖时,两者可形成:A. 互利共栖关系B. 偏利共栖关系C. 拮抗关系D. 寄生关系6、酸菜腌制后可以保存相当长的时间,这是人们利用了微生物之间的A. 捕食关系。
B. 寄生关系。
C. 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D. 专一性拮抗关系。
7、弗来明发现青霉素是由于观察到在产黄青霉菌菌落周围不见有革兰阳性细菌生长,而再深入研究创造奇迹的。
这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的微生物之间的。
A. 寄生关系。
B. 捕食关系。
C. 专一性拮抗关系。
D. 非专一性拮抗关系。
8、红萍与蓝细菌之间不仅在营养上互生,且蓝细菌生存于红萍腹腔内,它们之间是一种:A. 互生关系。
B. 共生关系。
C. 寄生关系。
D. 竞争关系。
9、下列属于微生物学研究范围的是:A. 土壤质地。
B. 微生物在海洋中的分布。
C. 湖泊水文。
D. 地球化学。
10、空气并不是微生物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因为:A. 缺乏营养。
B. 高pH。
C. 夏季高温。
D. 无固定场所。
11、下列细菌种群可以选择作为土壤熟化度的指示微生物的是:A. 自生固氮菌。
B. 梭状芽孢杆菌。
C. 硝化细菌。
D. 硫酸盐还原细菌。
12、微生物寄生于植物时一般易造成:A. 植物病害。
B. 植物疯长。
C. 植物正常。
D. 植物营养缺乏。
13、下列微生物不是原生动物捕食对象的是:A. 细菌。
B. 放线菌孢子。
C. 真菌菌丝体。
D. 真菌孢子。
14、生长于下列海水水域中的微生物应认为是极端环境微生物的是:A. 近海海水微生物。
B. 远洋浅层海水微生物。
C. 远洋深处海水微生物。
D. 表面海水微生物。
15、土壤的下列特性与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无关的是:A. pH 值。
B. 水分含量。
C. 有机质含量。
D. 比重。
16、在分解复杂大分子有机物时,往往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协同完成的,乙种微生物以甲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食物,丙种微生物又以乙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食物,这种微生物之间的关系称为:A. 互生关系。
B. 接力关系。
C. 共生关系。
D. 寄生关系。
17、地衣中的藻类( 或蓝细菌) 为真菌提供碳源,能源和O2,而真菌则为藻类提供矿质营养,CO2和水分,它们之间构成了:A. 互利共栖关系。
B. 共生关系。
C. 偏利共栖关系。
D. 竞争关系。
18、植物根系对根际微生物最大的影响是通过:A. 植物遮荫。
B. 根系分泌各种有机物。
C. 根系富集水分。
D. 根系伸长过程中造成土壤通气。
19、植物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不仅受土壤类型的影响,而且受下列因素的影响:A. 植物种类。
B. 土壤其他生物。
C. 种植时间。
D. 播种方式。
20、下列土壤微生物类群中被称为土壤生物先行者的是: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藻类。
21、土壤微生物区系分析不研究土壤中A. 微生物种类。
B. 微生物数量。
C. 微生物参与物质循环的代谢强度。
D. 微生物对动物的致病性。
22、多种微生物生存于营养丰富条件良好的同一环境时,会竞争:A. 营养物质。
B. 水。
C. 空气。
D. 空间。
23、植物根系因种类不同而分泌不同的物质,因而对于根际微生物具有:A. 生长促进作用。
B. 种群选择作用。
C. 生长抑制作用。
D. 不显示影响。
24、两种微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后,不能够:A. 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分工。
B. 象一种生物一样繁衍。
C. 由其它微生物任意代替其中的任何一种微生物。
D. 组成一个结构统一的生物体。
25、两种微生物之间形成共生关系具有下列特性的是:A. 形成一个特殊的共生体。
B. 在生理代谢上各不相干。
C. 其中一种微生物可以逐步杀害另一种微生物。
D. 其他微生物可以任意代替其中的一种微生物。
26、海水中的微生物具有的特点是:A. 嗜酸。
B. 嗜碱。
C. 嗜热。
D. 嗜盐。
27、微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具有:A. 随意性。
B. 可代替性。
C. 高度专一性。
D. 适应性。
28、纤维分解菌与自生固氮菌之间由于前者为后者提供碳源,后者为前者提供氮源而构成了:A. 偏利共栖关系。
B. 互利共栖关系。
C. 共生关系。
D. 寄生关系。
29、厌氧有机物降解中,产氢产乙酸菌对产甲烷细菌提供了生长和产甲烷基质,而产甲烷细菌则解除了抑制产氢产乙酸菌的高氢分压,使降解得以继续,构成了:A. 拮抗关系。
B. 互利共栖关系。
C. 共生关系。
D. 偏利共栖关系。
30、下列水体中微生物数量最多的是:A. 池塘水。
B. 海洋中部。
C. 大湖中心。
D. 地下水。
31、下列水体中微生物数量最少的是:A. 近海海水。
B. 河水。
C. 湖水。
D. 长期降雨的后期水。
32、下列环境中对江河水体的微生物种类影响最小的是:A. 沿途两岸土壤。
B. 江河水体上部空气。
C. 动植物残体及排泄物。
D. 沿途工厂废水和生活污水。
33、1 克种植多年的菜园土中的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A. 103B. 104C. 105D. 10834、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基本特点之一是:A. 水田土壤中真菌较旱地土壤中多。
B. 熟化土壤中微生物数量较生荒土中少。
C. 耕作层土壤中数量最多,心土层中较少。
D. 酸性土壤中放线菌较多。
35、微生物寄生于高等植物具有:A. 随意性。
B. 适应性。
C. 专一性。
36、甲种微生物较乙种微生物更喜高温生长,一旦环境温度有所提高,就会出现:A. 甲种微生物渐占优势。
B. 乙种微生物渐占优势。
C. 甲、乙两种微生物都受到抑制。
D. 甲、乙两种微生物的比例维持均势原状。
37、微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A. 一种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对另一种微生物的抑制或毒害。
B. 一种微生物与另一种微生物利用同一营养而造成一种微生物的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C. 一种微生物进入另一种微生物体内并依赖于后者生存。
D. 一种微生物捕获吞食消化另一种微生物。
38、土壤淹水后有利于下列微生物的生长的是:A. 兼性厌氧细菌。
B. 专性厌氧细菌。
C. 好氧性细菌。
D. 放线菌和霉菌。
39、VA 菌根是指:A. 真菌菌丝包围植物幼嫩的吸收根形成的菌套。
B. 真菌菌丝进入植物根皮层间隙或细胞内形成泡囊一丛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