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鲁斯特:《追
忆似水年华》
内容梗概
小说共7部,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1913年出版)、《在少女们身旁》(1919)、《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和戈摩尔》(1922)、《女囚》(1923)、《女逃亡者》(1925)、《重现的时光》(1927)。

《追忆似水年华》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生画面。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

用法国文学评论家拉蒙费南岱的话来说,它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

作品所描写的活动场所并不多(主要就是他童年随家人度假的小城伊利斯耶、巴黎的社交界、犹太人的圈子),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带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场景,没有典型的人物性格,有的只是一些表层的生活现象和纷繁的身边琐事。

小说涉及面非常广泛,在这里出现的人物有他的祖父母、父母亲、兄长、叔舅、婶姨、中学同学、乡下的邻居、父亲的朋友、贵族沙龙中的体面人物、几个漂亮女人和一些下层的仆人。

在这部几百万字的小说中,比较集中的生活内容就只有我的童年生活、两个邻居斯万家与盖尔芒特家的家事,以及我的爱情经历了。

然而,作品正是通过主人公对以往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的日常
生活的自我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童年、初恋时感情的怀念、对下层人民的敬仰和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广泛地展现了这一被历史学家们称为黄金时代的种种世态人情,揭示了贵族的日趋衰落、解体和大资产阶级的腐败。

研究综述
普鲁斯特与乔伊斯、沃尔夫、福克纳一起,被文学史家誉为世界四大意识流作家之一。

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位天才作家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和评论始终没有停止过。

而我国评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对《追忆似水年华》及普鲁斯特在这部作品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基本持褒奖意见,观点相对集中,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小说的创作过程与作者的生活经历
柳鸣九在《普鲁斯特传奇》中指出,普鲁斯特是法国作家中少数智力高超、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正因为他具有异常敏感的禀能,及对细腻风格的爱好、研究与磨练,以某种感觉与联想为契机,才能谱写出如此的人生传奇。

不少研究者都描述过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

他曾热衷于社交活动,经常出入沙龙,广泛接触当时巴黎的上流社会,结交文艺界的名流,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普鲁斯特
对母亲有深厚的感情,母亲的去世使他深受打击。

他身体虚弱,怕风、怕阳光、怕噪音,只得整天闭门不出,《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在生命最后十几年墓穴式的生活中写成的。

从病榻生活的不眠之夜开始,到儿时在贡布雷时的环境风光、家庭琐事、亲友来往和内心感受,接着回忆转向新富的资产阶级斯万和传统的古老贵族盖尔芒特这两个家庭,最后以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意图、方法作为结束。

从1913年到1922年,又以我的爱情生活为主要素材,增补了四大卷。

二、关于小说的主题和主要角色
《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巨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主要角色是谁?对于这两个问题,不少评论家都认为是时间,如张寅德的《普鲁斯特小说的时间机制》、曾艳兴的《一张精心编制的时间巨网》、张新木的《用符号重现时光的典型》等文章。

张寅德在文章中指出:小说以时间开端和告终,以时间为轴心。

叙述者马塞尔年轻时热衷于社交生活,并几经爱情的波折,但他逐渐发现上流社会和爱情给他的幸福完全是虚幻的,不断流逝的时间在无情地消蚀着生活,吞噬着生命,于是产生了无以补救的痛苦,他在痛苦中寻找一条战胜时间的途径,那就是回忆。

回忆使时间失而复得,使过去的时日再现,使生命重新富有意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快慰。

他还分析了普鲁斯特小说对时序、节奏和频率给予的特殊处理,为从哲学或心理学角度来进行阐释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柳鸣九则认为普鲁斯特不仅创造性地实现了柏格森哲理中的实际时间向心理时间的转化,而且赋予心理时间以有形的永恒的艺术形式,真正实现了心理时间向艺术时间的转化。

三、关于小说的无意识联想
评论家们认为,《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但它不同于传统的回忆录作品,作者并没有对往事进行有条理的整理和分析。

而只是捕捉往昔在自己心头留下的并时时浮现在脑际的印象。

对作者来说,事情发生的先后是没有意义的。

现实是从回忆中形成。

通过回忆,既认识到现实世界,也认识到自我的存在,通过回忆解除了时间的束缚,获得了过去、现在的重迭、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忆结构。

柳鸣九在《普鲁斯特传奇》中特别提到普鲁斯特深知只有那种盖尔芒特家的台阶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式的无意识联想,才能在内心世界里充分地使过去的时光复活。

在这部长篇里最典型的一个无意识联想的例子就是著名的玛德莱娜点心:他在儿童时期,早晨起来喝热茶时把一块俗名叫玛德莱娜的甜糕点泡在茶里,一边喝茶,一边吃点心,觉得其乐无穷。

这股强烈的快感是从哪里涌来的?我感到它同茶水和点心的滋味有关,但它又远远超出滋味,肯定同味觉的性质不一样。

不用说,在我的内心深处搏动着的,一定是形象,一定是视觉的回忆,它同味觉联系在一起,试图随味觉而来
到我的面前。

等到他写这部作品的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时又重提这件事,好像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并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回想了起来。

显然,这种方法不同于传统小说中经过理性消化以后的有着明显今昔概念的回忆。

在文学史上,至今还没有一个作家对无意识联想有如此深切的感受,对自发性通感作过如此细致的描述。

许光华也在《普鲁斯特与他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指出:作者不象传统作家那样站在事物的外部来观察世界,而是将客观世界溶入自己的内心,然后再表现出来,是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来发现外部世界的价值。

作者所注重的是人物潜在意识的活动,而不是理性的思维,他将这些无数个潜在的意识细胞汇集起来,构成了一个意识的宏流,读者是从他的意识宏流中认识到世界价值的。

这部作品中有一位先生,他到处自称我如何如何,但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个我并不是传统小说中第一人称我,他在作品中,只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作者是通过这个我的观察、感受来引出其他人物,绘成绚丽多姿的画面的。

四、关于小说的语言风格
郑克鲁认为复杂繁复的长句和和谐多彩的句型是构成普鲁斯特语言风格的基本要素,并在《普鲁斯特的语言风格》一文中非常详细地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普鲁斯特非常善于从一个想法引伸出其他想法,有时分几个句子来表达,有时
用一个长句就涵盖一切。

小说中长达十余行的长句随处可见,或是从句并列叠加,或是关系从句连接穿插,或是用插入语、破折号、冒号、分号等来延长句子。

普鲁斯特还特别喜欢采用长段落,往往好几页都不分段。

这些层层叠叠、结构严密的长句因其容量巨大,相对短句而言,更适合于对内宇宙的描绘,能表达出思维的复杂层次,是表现意识流的有效手法。

与前人采用短句从多角度和侧面去描写人的心理不同的是,普鲁斯特力求在一两个长句中写出完整的心理活动过程,他的文字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不少创新。

郑克鲁将之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大量运用未完成过去时。

第二,普鲁斯特喜欢将三个名词、形容词或动词并列使用。

第三,普鲁斯特常常改变正常的词序,将关键的词置于意料不到的地方;它是句子的中心成分,整个句子的含意逐渐趋向这个顶点。

第四,普鲁斯特常常选用严格对称的词组,以造成一种平衡、匀称的语言美。

第五,普鲁斯特为某些情节的开头和结尾精心构造了一些句子。

同时,他也并非不注意语法,为了追求和达到语言美,他也是遵循某些语法准则的。

评论家们认为,普鲁斯特的语言继承了夏多布里昂的优美、巴尔扎克的丰富驳杂、福楼拜的精炼多变,蒙田的旷达高雅、塞维尼夫人的细腻婉转,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无限表现力的、繁丽、柔美、自然、机智的语言,自成一格,独领风骚。

总之,评论家们都一致认为《追忆似水年华》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文学创作上的新观念和新技巧。

而普鲁斯特的这种新观念和新技巧,不仅对当时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是一种突破,而且对日后形形色色新小说流派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