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新版)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3431eda2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11.png)
中/医/文/化
文/化/传/承
叁
中医护理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
中医护理
中 医 护 理
入请入请 文单文单 本击本击 内此内此 容处容处
输,输 入请入
中 医 护 理
文单文
本击本
内此内
容处容
,输,
请入请
单文单
击本击
此内此
处容处
输,输
内击文请 容此本单
处内击 输容此 入,处 文请输 本单入 内击文 容此本 ,处内 请输容 单入, 击文请 此本单 处内击 输容此 入,处 文请输 本单入
标 题
的本
说栏
明的
分具
项体
内文
容字
,
中医文化
壹
这里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简单文字概 述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输入里这里输 入简单的文字概述
贰
这里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简单文字概 述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输入里这里输 入简单的文字概述
中医文化
中医文化
请插入您的文本内容请插入您的文本内容请插
输入标题
这里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简 单文字概述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
输入标题
这里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输入简 单文字概述输入简单的文字概述里
中医文化
输
简点 入
明击 扼输 要入
标 题
的本
说栏
明的
分具
项体
内文
容字
,
输
简点 入
明击 扼输 要入
标 题
的本
说栏
明的
分具
项体
内文
容字
,
输
简点 入
明击 扼输 要入
本此本此本此本此本此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1acb5b3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3.png)
中医养生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医养生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中医养生注重平衡和谐,强调以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锻炼身体等方式来维护健康。
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使中医养生更加深入人心、生动有趣,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生活方式。
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是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平衡。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均有两个相对的方面,如阴阳、寒热、虚实等,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
而五行学说则将自然界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强调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人体也需要保持五行的平衡,才能保持健康。
二、中医养生的方法和技巧1. 饮食调理:中医重视饮食健康,根据人体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选择适宜的食物进行调理。
如在春季,可以多吃一些温补食物,如糯米、桂圆等,以保护人体的阳气;在夏季,可以多吃一些清凉的食物,如苦瓜、西瓜等,以消暑解渴。
2. 运动锻炼:中医鼓励适当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太极拳的动作缓慢、柔和,有助于舒缓压力,增加气血循环。
3. 心理调节:中医强调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通过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等方式来保持心理平衡。
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中的诗词、音乐等形式,舒缓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三、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融合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融合,丰富了养生的内涵,使其更有深度和广度。
在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养生经验和智慧,如饮茶、打太极等。
1. 饮茶: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和谐”和“清净”的象征。
中医认为茶性凉,有清热解毒、生津解渴的功效,适量饮茶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清理内脏,提高免疫力。
2. 打太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视为身心养生的一种方式。
太极拳动作缓慢柔和,强调意念与动作相结合,可以平衡人体的阴阳气血,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预防和缓解多种疾病。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519629f0c22590102029d73.png)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养生之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 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其之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据古代文献,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之间有密切关联。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
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共气,禀之自然,非绩学所能致也。
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于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摘自岱康《岱中散集》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 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 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 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 并通过自己的劳动, 努力创造条件, 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 人们吃熟食, 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 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 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 (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ppt课件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9debbee89eb172dec63b71b.png)
平安、无奔波、无大的曲折合病灾,才能寿终正寝。 坐化与老化是理想的终结方式
宗教与医学能否互补
现代人病死在医院——变正常现象为不正常 惧怕死亡是人生难题之一 安乐死是一种进步
躯体的不适与心灵的归宿
(六)养生的目的是什么?
1、什么是养生
养生:养护生命。即根据生命活动的规律,通过
一定的方法,以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
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
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 板块。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 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
影响寿命的主要因素:
意外、疾病和衰老。
衰老
生理性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
2001年为71.8岁
而1981年为67.77岁,20年间增加了4岁。
1949年前,仅有35岁。
据联合国人口处公布的《世界人口前景:2000年修订版
》,目前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而发展中国 家则为63岁。这表明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接近发达国 家的水平。2000年上海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8.77岁 ,其中男性为76.71岁,女性为80.81岁。
(四)一个人寿命的长短由何决定?
寿命:
寿命: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发育、成长、 成熟、老化,最终到死亡,其间所生存的时间 。以年龄来衡量。
气数
一个人或一个政权的寿限。 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15日,一年24气。
相当于脏腑使用的有效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东南大学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东南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4da37c7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b9.png)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东南大学1.寒气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
()答案:对2.雅趣养生,要求认真的态度、坚韧的毅力,争取在娱乐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取胜几率。
()答案:错3.食物没有药用价值。
()答案:错4.中医养生强调恬淡虚无和与世无争,不主张立志和奋斗。
()答案:错5.针刺保健,只能选用单穴,不能同时选用几个穴位进行针刺。
()答案:错6.汉语里的“文化”是个多义词。
()答案:对7.总体而言,养生的目的是()答案:健康地活着###精力充沛地工作学习###尽享天年8.“寒证”往往提示人体机能处在()的状态。
答案:减退###沉迷###低下9.幽默养生的三重境界是()答案:欣赏幽默###传播欢乐###创造幽默10.关于睡眠养生,《论语•乡党》指出()答案:曲肱而枕之###寝不尸,居不容###食不语,寝不言11.体质与疾病的关系表现为()答案:调理体质,可以预防疾病。
###调理体质,可辅助治疗疾病;###不同体质的人易患不同的病证;###患病会对体质造成影响;12.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特点有()答案:年纪轻,有朝气###常熬夜,有闲暇###动脑多,运动少13.中医治病八法中,“和”法的涵义有()答案:补泻合剂###表里双解###寒热并用14.以下属于生活方式病的有()答案: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15.气郁体质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答案:失眠###胸闷###头痛16.大米粥是营养价值高且又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但对于下列哪一类病人不适合()答案:糖尿病17.适合血虚质服用的中成药是()答案:归脾丸18.关于养生,道家看重的人生三宝不包括哪一项()答案:血19.“动形达郁”是哪家养生的主要主张()答案:杂家20.适合阴虚质服用的中成药是()答案:六味地黄丸2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 ( )答案:儒家文化22.小腿的皮肤干燥,尤其在冬天皮肤干燥裂纹,象蛇皮样,多见于()答案:瘀血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健康睡眠的内容()答案:上床就打鼾,不易惊醒24.春捂秋冻的原则主要适应于()答案:初春和初秋25.八段锦中,能够调理脾胃的动作是()答案:单举26.总是感觉咽喉部位象有东西堵在那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10e6bfa80029bd64783e2c3b.png)
2013-7-20
23
二、生生不息的五千年 中医养生智慧
上以疗君亲之疾, 下以救贫贱之厄, 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上医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 中医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 下医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24
2013-7-20
(一)天食人以五气, 地食人以五味
“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 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 展道路 对污染环境者要“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从我做起,从我心做起,树立环保意识
2013-7-20 3
道则相通
术则盛极一时,道则流行千古。 醫者仁術,「仁」= 人 + 二,古字 「二」的上下兩橫等長→意為「眾生 平等」。《中庸》:「仁者人也,親 親為大。」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进则济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必 做良医。良医功同良相。
2013-7-20 4
道不遠人,大道至簡
2013-7-20 29
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周书》:“黄帝始烹谷为粥”。 粥,既易消化,又富营养,是人类健康必不 可少之物。清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 把粥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千金方》、《食疗本草》、《本草纲目》 等,都有用粥治病的记载。我国最早的一部 药粥专著当数清代黄云鹄《粥谱》一书,载 粥方247首等。
(每天3km,不少于30min)、游泳、太 极拳、八段锦等。运动中心率(次/分) 小于(170-年龄) ,5次/周。
2013-7-20
37
最好的运动--拜祖先
使脑血流量充足,促进脑脊液流畅 调节脊神经,使内脏功能处于最佳状态 防治颈、腰椎病(拉开紧张的脊椎) 矫正脊柱,消除腰酸背痛 引发彻底呼吸,增加肺活量,吐尽陈积 废气,吸入清净空气。 摄心、动身,心身共调
2020《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网课答案题库-中国大学mooc王长松
![2020《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网课答案题库-中国大学mooc王长松](https://img.taocdn.com/s3/m/15f9b4b35901020207409cc9.png)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69、精力充沛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十项标准之一。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70、手脚暖和是气血充足、血脉畅通的表现。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71、中医养生强调恬淡虚无,因此不主张立志、奋斗。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72、健康人不会感到口渴。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57、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天年大概在
A、120岁
B、70岁
C、180岁
D、没有极限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58、“健”的基本含义是
A、强壮有力
B、安宁安乐
C、心情愉快
D、社会适应良好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C、食不语,寝不言
D、寝不尸,居不容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79、“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体现的是孔子的( )养生理念。
A、仁者长寿
B、乐善好施
C、忠贞不渝
D、乐而忘忧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80、“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体现的是孔子的( )养生。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7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体现了孔子( )的养生方法。
A、乐而忘忧
B、仁者长寿
C、大德必寿
D、助人为乐
答案:见公众号【大学答案帮手】
78、关于睡眠养生,《论语•乡党》没有提及的是
A、东首而卧
B、曲肱而枕之
D、心、肝、肾
答案:A
20、以下不属于生活方式病的是
A、禽流感
B、肿瘤
C、糖尿病
国学养生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国学养生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3927d75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16.png)
国学养生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国国学养生将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医智慧和传统文化一直是人们关注健康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从中医智慧对养生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养生的作用以及二者结合所带来的益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在中国,中医智慧是国学养生的核心。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阴阳平衡。
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和自然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讲究调节阴阳平衡,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国学养生中,人们追求内外兼修的境界,通过修身养性、调理饮食和锻炼身体等方法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传统文化也对养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和谐关系。
在中国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早就意识到了环境和自身的和谐是健康的重要保障。
例如,中国传统节气中有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应的养生方法,如冬至时要补充营养,夏至时要清凉解热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德行和道德观念,提倡善良、诚信、谦逊等美德。
这些道德观念对于身心健康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养生方式,带来了许多益处。
首先,中医智慧注重预防保健。
与西医治疗疾病不同,中医更加注重调理身体的平衡,避免疾病的发生。
通过中医的养生方法,人们可以提前预防疾病,并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其次,传统文化的精华深深植根于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之中。
中医养生的方法通常都结合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传承,使得养生方法更具有文化内涵和传统特色。
再次,中医智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通过养生方法的实践,人们培养了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道德观念,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和压力。
总之,国学养生中的中医智慧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中医智慧以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为核心,传统文化以和谐与道德为支撑,二者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养生指导。
中医药和中华传统文化养生之道ppt课件
![中医药和中华传统文化养生之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ccd5910ba0d4a7303763a0c.png)
太极拳
太极剑
少
林 功 夫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不不救安
明知疾身
药食之立
性宜道本
者者惟必
不缺在需
能乏于于
以以药食
扁 鹊
除全,, 病生
。,
--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习惯 药食两用 饮茶养生
中医药学养生方法
饮食养生
饮食习惯
陈立夫〔101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多食果菜,少食肉类;物熟始食,水沸始 饮……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应注重调摄精神
不良的精神情志活动可减弱人的抗病才干, 干扰脏腑气血的机能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引 发疾病,加速病症恶化
<吕氏春秋·展数>: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淮南子>: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嵇康·<养生论> :故须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防患乃医学之要道 中医学以为人的“天年〞,即正常寿命延 续的时间
大约在100-120岁
<内经>提出 “春秋皆度百岁〞的长寿境界 <灵枢·天年>:“人之寿百岁而死,……百岁乃 得终。〞并详细论述了各个阶段的生理、体态、 行为和性情等方面的特点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防患乃医学之要道
唐代名医王冰在注释<内经>时说:“度百岁, 谓至一百二十岁也。〞
中医学的养生观
养生应注重调摄精神
庄子·<庚桑楚>篇中指出: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容易扰乱人的意志;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容易束缚人的心灵; 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容易影响人的品德; 去、就、取、予、知、能六者,容易阻塞人的大道。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那么正,正那么静,静那么明, 明那么虚,虚那么无为而不为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fdc16c4d6edb6f1afe001f57.png)
•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 1.以文化人。 2.中医养生源于道。
3.中医养生据于德。
精选ppt课件
2
•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 1.医易同源。 2.天人相应。3.阴阳之道。
4.道法自然。5.中庸和合。6.生生不灭。 •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1.爱护环境。2.和生万物。3.尊时守神。
精选ppt课件
51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4.五谷为养。
精选ppt课件
52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5.身心同养。
精选ppt课件
53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6.四季养生。
精选ppt课件
54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7.先乐后药。
精选ppt课件
55
四、中医养生的具体运用: • 8.积精全神。
33
精选ppt课件
34
精选ppt课件
35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1.以文化人。
精选ppt课件
36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2.中医养生源于道。
精选ppt课件
37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3.中医养生据于德。
精选ppt课件
38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 1.医易同源。
25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3.中医。
精选ppt课件
26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4.养生。
精选ppt课件
27
精选ppt课件
28
一、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 5.中医养生。
精选ppt课件
29
精选ppt课件
30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精编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之医药养生文化(精编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b3577beccc22bcd127ff0c25.png)
葛洪,字稚川,自号
抱扑子,是丹阳句容
(今江苏省句容县)人。
医学家、道家、炼丹家
和药物学家。著《肘后
备急方》,随身常备的
实用书籍。
精品课件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字通明,南朝人,经 历了宋、齐、梁三个朝代,丹 阳祙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十岁时,最喜欢读葛洪的《神 仙传》,立下修身养生的志向。 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做了官, 仍很少与外人结交。退隐后以 炼丹修道为主,到句容山潜心 修炼,研究学问。皇帝与
者之所好也。”
精品课件
第一部中医药养生学经典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包括 《素问》、《灵枢》,共18卷,162篇。
主要成就:一、引进阴阳五行学说,建立医学整 体观念。二、引进精气神学说,强调精气神是构 成人体的三宝。三、对人体生理进行了研究探讨, 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四、 强调早期治疗的预防思想。五、提出天人相应的 养生原则和创立经络学说,为中医养生和气功养 生建立了理论基础。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食物养生《皇帝内经》有阐述,东汉王充有《养性书》 16篇,是我国最早的养生学专书之一。唐代孙思邈《千 金要方》专列第26卷研究食养食治,是现存最早的食养 专篇。孙思邈汇集成册《补养方》,后其门人增补为 《食疗本草》,我国第一本食养食疗专著。
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中,记载了许多
食疗的内容。陈直《养老奉亲书》两卷,上卷专门介绍 老年养生食养食疗。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精,品课戒件 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 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三曰法时, 四曰却疾。”
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
![中医养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b70f9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26.png)
3、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中医养生和传统文化研究的跨领域交流与合作。 这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通过学术研讨会、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 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4、发挥实践的指导作用,将融合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将中 医养生方法融入日常饮食、起居和运动中,将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理念应用于 家庭教育和社会治理中,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总结与启示
中医养生内涵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中医养 生学的独特理念和丰富实践不仅为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有益的方法,同时也充分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医养生正逐渐 受到更多人的和认可。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传承中医养生学的宝贵遗产,结合现 代科技和方法,将其发扬光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此外,藏象理论也是中医养生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象理论认为,人体 内部器官和外部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应该通过调节自身 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维护身体健康。这个理论也被广泛应用于道家修行和修 炼中,帮助人们调节身体和心理状态,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总的来说,道家与中医养生思想在历史上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 的文化体系。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我们应该从 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在维护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也应 该进一步研究和发掘这两种思想的内涵和精髓,为现代社会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中医养生学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 统文化之中,与哲学、伦理、艺术等领域有着密切的。中医养生强调天人合一、 形神兼备,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这些理念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相契合,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介绍课件PPT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医养生介绍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e439e75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9.png)
• 6、疖子的防治 • 症状:疖子初起时,在汗毛孔部位出现小的脓疙,可很快发展成黄豆大到蚕豆大小的紫红色坚实结节,往
往不止一个,疼痛较明显。 • 本病的预防,首先是注意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天天洗澡换衣。家里要防暑降温,注意室内通风,使孩子
中医养生—药物保健
药物保健原则
3、“冬病夏治” 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说明之:一是伏针(埋针); 二是灸治;三是敷贴穴位;四是中药内服
柒 防病保健
中医养生—防病保健
1、感冒防治 感冒易在冬寒春冷季节流行 常见症状是流涕、鼻塞、打喷嚏,甚至于发热,同时又 汗流泱背,还有的恶心、呕吐、腹泻。 防治:注意手的清洁卫生;避免体力过度消耗
夏季食补原则
• 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具体的措施 :要注意生吃爪果的消毒;要注 意食品的保鲜 ;不要忽略了家庭案板的消毒 ; 要适当多吃些大蒜
肆
起居保健
中医养生—起居保健
• 夏季作息,一般他说,宜晚些入睡,早点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 • 睡眠卫生:饭时不要立即躺卧,应稍事活动一下,以利饮食消化。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
伞,穿长衣衫,颜色以白色或浅色为宜,还可戴变色镜或墨镜;还有,应保持皮肤的湿度,防止皱纹的产 生。
—【中医养生•以人为本】—
中养生医
的地方睡,亦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并在腹部 盖点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中医养生—起居保健
• 夏天睡眠需要注意:睡眠时不可让电扇直吹,最好关掉电扇,若太热,可让电扇往天花板上吹;夜 里睡觉不宜在外面睡,因为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开放,机体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严重 的能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病。睡觉前也不要乘凉大晚,更不宜长时间在水亭中、树荫下、过 道中、凉台上乘凉。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https://img.taocdn.com/s3/m/85bfa13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8.png)
自然界对病理的影响
季节性多发病
春 多温病 夏 多泄泻 秋 多疟疾 冬 多伤寒
昼夜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旦慧 、昼安夕加、夜甚
地方区域:地方不同多发病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以文化人。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中医养生源于道。
二、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中医养生据于德。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医易同源。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养生。2.社会生态变化导致的问题。
三、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的智慧源头:
天人相应。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养生。2.社会生态变化导致的问题。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我们是如何认识养生的。
心与身、人与环境的统一。
自然界与疾病防治
养生防病
“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避其毒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治疗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子午流注针法
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
西北燥寒 ---- 少用寒凉之品东南湿热 ---- 少用辛热之品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
主讲:李佑玺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人文环境变化导致的问题。 社会生态变化导致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认识养生的。整体医学观与系统思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前言:我们为什么要养生。
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基本认识:中国。 2.传统文化。 3.中医。 4.养生。 5.中医养生。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关系:以文化人。 2.中医养生源于道。 3.中医养生据于德。
01
“宇”(无限的空间)和“宙”(无限的时间)不可分
02
宇宙是有层次的
03
人与不同层次的宇宙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身之要,在于使气血充盈,五 脏安和,自然身体日益健壮。
治国之要,在于富民教民,使民 安居乐业,养生送死无憾。
身与国同构,民与国一体。
平天下 天人合一 世界大同
天人合一的境界
夫大人者,与天地何其 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 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 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 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 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正心
正己之心(念头) 三心:良心、人心、肉心; 诚于中,而形于外。 内圣;外王。
良心
人心 肉心
五伦
父子有亲:父慈、子孝 君臣有义:君礼、臣忠 夫妇有别:夫义、妇顺 长幼有序: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朋友诚信
八德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人 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
安从来。” “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
之能害。”
寂
照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换位思考
感同身受 知行合一
致知
悟本(道)而后,明了宇宙万物之
成住坏灭的规律。
了知事物的发展,过程,结果。
性光(智慧)已现,灵明觉知启 用。
良知良能,净化灵魂。
诚意
诚意者妙分别启用(净二意) 遵循事物规律做事。 尽人之性,尽物之用。 孟子持“人性本善”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 告之认为“人性亦善亦恶”
善养生者,必知养气。
明代张景岳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
汉代王充《论衡》中说:夫禀气渥wò 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其体 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易经》: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宇 宙的运动产生气。
(二)天人相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天有阴阳,人有脏腑; 天有四季,人有四肢;天有五行,
礼运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 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医道无穷
天下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治不好 病的大夫。
内圣:格物、 致知、正心、 修身;
外王:齐家、 治国、平天下。
格物
格物者见性也 只有性光(智慧)才能点亮心光。
如如不动之本体(道) 明心见性
既得本,何愁末。 除身心灵中的贪嗔痴
修心养性
仁者寿(与天地合德)
自静其心延寿命,无求于物长精神。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
(一)医易同源
群经之首,原点文化。 “易道广大,无所不
包”。 医易相通。 天下万象生于一方一
圆。 天下万数处于一奇一
偶。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
医。
《易》与养生 简易复杂问题简 Nhomakorabea化,生 活化
变易
顺应四时,三因制宜
交易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不易
生活规律,以不变应万 变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义与忠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是道德 灵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价值导向;
道是本原:“有 物混成,先天地 生”。
道是规律:“大道泛兮”,“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 发展的永恒规律。
道是法则:“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 知古始,是谓道纪”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道之谓教,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可 离非道也。
道流千古。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是道德 核心,是道德自觉意识和价值目标;
诚与信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是道 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 价值;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是道 德品质,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经济 价值;
礼与廉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是道 德品质,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文明 价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是道 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现和政治 价值;
传统文化 与
中医养生
中医学与传统文化的源流
同根同源,一脉 相承。
唇齿相依,共生 共荣。
中医是世界上唯一
有五千年连续发展史的 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的结晶,国粹 之首。
在天言象; 在地言形; 在人曰仁义;
医与道相通
老子说道可道也, 非恒道也。
道是过程:道生 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寒宜食温,热宜食凉,有粗有细,先汤 后食,先热后凉。
睡不厌踧cù ,觉不厌舒。
睡易蜷,觉易舒。
屈膝侧卧,益人气力 修养家所谓“狮子卧”
人有五脏;地有江河,人有血脉。
(三)阴阳之道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 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 阳而已。”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 散无穷 。”
“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 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也。”
心要静,身要动,头要凉,脚要热
孝与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是道 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础和价值 动源;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是道 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础和价值 选择。
修身
心明了,可 以观照行为, 去掉一起不 利于事物发 展的各种因 素。
修身者调身、 心、灵。
齐家
家和万事兴 推己及人 家:不但指自己的家人 六度万行(布施、持戒、忍
辱、精进、禅定、般若六种法 门)。
治国
《抱朴子》说“一人之身,一国之 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 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 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气犹民 也,故知治身,则能治国。”
丹经说“国富民强”,国就是一个 人的身体,而民则是气血,气血不 旺盛,身体如何强壮?国民若不康 泰,则国家怎么能叫强盛?
进则济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 必做良医。良医功同良相。
中医理论的超前性、开放性、包容 性。
上医医未病之病,谓之养生; 中医医欲病之病,谓之保健; 下医医已病之病,谓之医疗。
一、传统文化是中医养生智慧的源泉
1. 医易同源 2. 天人相应 3. 阴阳之道 4. 道法自然 5. 中庸之道 6.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