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线菌分离与筛选方法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拮抗香蕉枯萎病放线菌的筛选与AM2041菌株的鉴定

拮抗香蕉枯萎病放线菌的筛选与AM2041菌株的鉴定

拮抗香蕉枯萎病放线菌的筛选与AM2041菌株的鉴定本实验从海南各地采集土壤样本,从中筛选出具有对foc4拮抗作用明显的1株放线菌,并对其进行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的监督。

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菌株的分离菌株的分离采用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

在海南省海口、儋州、临高等地的8个香蕉种植园,选择香蕉枯萎病发病症状明显的香蕉树,在根系地表采集约20g土壤作为样本。

样本去除大块固体,放置在通风橱中风干10天。

每个样本称取1g,加入9ml无菌水,28℃、200r/min摇床上恒温培养一天,制成悬浮液。

静置1h后分别取上清100μl,进行101、102、103、104梯度的稀释。

稀释液分别取100μl进行涂板,每瓶重复3次。

培养皿28℃培养3天,挑取单菌落于平板上进行划线纯化,5天后进行观察。

2.拮抗菌株的筛选以本实验室所保存的菌液浓度约为109个/ml的foc4培养液作为检测样本,以琼脂挖块法进行初筛:pda平板上接种foc4培养液0.1ml,涂布均匀。

将分离得到的单菌落接种到新的pda平板上,28℃恒温培育2天,用5mm孔径的打孔器打孔,挑取带菌琼脂块放置于有foc4培养液涂布的pda平板上,每个菌株重复3次,28℃恒温培养36小时。

观察抑菌圈的情况。

筛选出的抗性作用明显且生长状况良好的菌株进行复筛。

将抗性菌株接种于snb培养液[11]中进行发酵,28℃、200 r/min摇床上恒温培养一天,室温静置1小时。

在pda平板上均匀涂布0.1ml foc4培养液后,将无菌的直径5mm滤纸贴在平板上。

取10μl抗性菌株的发酵液上清滴于滤纸中心,每个菌株重复3次,28℃培养1天。

观察菌落生长状况。

3.抗性菌株的分类鉴定形态学鉴定:将选出的抗性菌株分别接种于高氏一号合成培养基、甘油天门冬素培养基、土豆琼脂培养基、酵母粉葡萄糖培养基、燕麦汁培养基,28℃培养7天,观察记录菌株气生菌丝、基生菌丝的颜色及有无可溶性色素产生。

银杏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银杏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银杏内生菌的研究进展摘要:银杏,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食用和药用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人称“活化石”。

众多研究表明,植物内生菌作为微生物资源拥有巨大的潜力。

在此归纳了近年来银杏内生菌多样性、抑菌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今后研究做参考。

关键词:银杏内生菌活性物质抑菌活性引言银杏(Ginkgo biloba L.)属银杏目银杏科植物,又名白果、公孙树,出现在2亿年前,是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纲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灭绝,仅剩1目,1科,1属,所以银杏又有“活化石”和“植物界的熊猫”称号。

[1]银杏含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改善脑血流、神经保护、抑制血小板活性等多种药理作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症、动脉粥样硬化、癌症、哮喘、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的治疗。

目前从银杏中共分离到5类药用成分,包括黄酮类、内酯类、有机酚酸类、聚戊烯醇类和多糖类。

药理研究显示,银杏具有抗氧化、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降血脂、改善循环、保护心脏、提高免疫力、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抗衰老等作用。

近年来多家医药企业从不断改进银杏叶中提取银杏叶黄酮的方法,以提高药理作用。

银杏除已开发利用的银杏叶外,其种仁、外种皮中也含有药用成分,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有研究表明,内生菌与药用植物存在共生关系,内生菌能够影响药用植物活性成分的产生和积累,植物内生菌存在于各种植物中,抗菌活性菌株分布广泛,是抗菌物质的重要潜在来源。

一方面,有些内生菌能够分泌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抗菌物质,再者很多内生菌还是一个未开发的新领域,它们所产生的抗菌物质往往是新颖的,可能具有很好的应用特性。

目前对于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处于白热化状态。

内生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物资源来源,它们产生的内生菌产物极其丰富。

研究药用植物内生菌的活性成分、寻找合理的药物替代品、扩大药源,已成为当今药用植物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1银杏内生菌的多样性1.1细菌类荆卓琼等[2]从银杏的茎和叶中分离到一株对植物病原真菌拮抗谱较广、且抑菌效果较好的内生细菌菌株 HZ-6-3,范晓静[3]从银杏茎叶中获得了一株对植物病原菌物有良好防治效果的银杏内生解淀粉芽胞杆菌W5,均有抑制作用。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曲新颜等醯妇利用细胞周期抑制为抗肿 瘤活性指标,从其海洋来源的放线菌3295代 谢产物中分离得到i个具有抗种瘤活性的化 合物I,结构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化 合物I对小鼠乳腺癌温敏型tsFT210细胞 具有G。/G,期细胞周期抑制作用;李德海 等‘253在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筛选中,从
11014的发酵产物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包 括4个五元环内酯类化合物,8个酚类衍生 物和13个环二肽,采用SRB法测定了13个 环二肽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中环二肽10在 5 mg·L_1时有较强的体外抗肿瘤活性,1, 3,4,8,9,12具有弱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同时 发现这些环二肽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在5~ 100 mg·L_1范围内不具有浓度依赖性,其 它化合物未表现出体外抗肿瘤活性,朱天骄 等[263从一株海洋放线菌¥1001的活性部位 分离鉴定了1个异黄酮类化合物,1个苯甲 酸类衍生物,以及6个环二肽类化合物,并经 活性测试阐明了环二肽类化合物为该菌株的 主要活性相关成分。文献报道也显示环二肽 类化合物可作为免疫功能调节剂和抗肿瘤制 剂,并且体内体外试验证明均有效。测定了 化合物1~8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抑制 活性,结果表明环二肽类化合物4,5和7在 10 t比mol·L叫时即能表现出细胞坏死活性, 抑制率分别为15.4%,19.3%和18.6%,其 他化合物在100 gmol·L_1高浓度时也未检 测到相关活性。江红等口7]在筛选新免疫抑
摘 要:概述2000年以来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海洋细菌、海洋放线茵及海洋 真茵抗肿瘤活性物质取得的成果,并展望该领域研究的广阔应用前景。 关键词:海洋微生物;抗肿瘤活性物质}海洋细茵I海洋放线茵;海洋真茵 中图分类号:R931.77,R97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461(2008)03—0051—06

海洋放线菌研究的新进展

海洋放线菌研究的新进展

海洋放线菌研究的新进展首先,通过海洋放线菌的筛选和分离,研究人员已鉴定出许多新的海洋放线菌菌株。

这些菌株来自不同的海洋环境,如海水、海底地球化学活动区域等。

这些新菌株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生物活性,为进一步研究海洋放线菌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学活性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其次,对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研究已取得了突破。

研究人员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发现了一系列新的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

这些化合物包括抗生素、抗肿瘤药物、抗炎药物等。

例如,一项研究报道了一株从海洋中分离的放线菌菌株产生的新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这些新的代谢产物显示出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为新药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此外,对海洋放线菌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放线菌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揭示了许多海洋放线菌的次级代谢基因簇。

这些基因簇编码着合成特定代谢产物的酶和调控蛋白。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利用基因工程和生物合成技术,改造和调节放线菌的生物合成途径,增强目标代谢产物的产量和多样性。

这将有助于加速新药物的发现和生产。

最后,随着对海洋环境的深入了解,研究人员对海洋放线菌的生态学角色也表现出兴趣。

他们发现,海洋放线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参与有机物的降解和循环。

此外,海洋放线菌还与其他生物形成复杂的共生关系,如共生海绵。

这些共生关系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海洋放线菌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新进展。

通过对新的菌株的筛选和分离、海洋放线菌代谢产物的研究、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以及生态学角色的探索,我们对海洋放线菌的了解更加全面。

这将为新药物的发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与“放线菌”有关的知识例析

与“放线菌”有关的知识例析

枝状菌丝体构成细胞体,一般分化为基内菌丝和气生
菌丝。其中,基内菌丝又叫营养菌丝,主要用来吸收营
养,气生菌丝主要与抱子生殖有关(参考答案:A) $
2放线菌的营养方式
除少数营寄生生活的致病菌外,放线菌多为腐生
异养型微生物。放线菌的培养形式主要有固体培养和
液体培养两种形式。它们能够吸收和利用的碳源主要
是葡萄糖、麦芽糖以及淀粉等,并且能够以蛋白胨、牛
肉膏、硝酸盐以及铵盐等作为氮源。此外,放线菌在生
长代谢的过程中还需要各种无机盐和一些微量元素。
例 3 细菌、放线菌、真菌的共同特征是 ( )
A. 都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 都是单细胞生物
C. 都用抱子繁殖
D. 都没有叶绿体,必须进行寄生或腐生生活
解析:细菌没有叶绿体,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必
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只有少数硫化菌以分
D.分生抱子是最常见的放线菌抱子
解析:放线菌主要是通过抱子进行繁殖的,少数放
线菌还能借助菌体分裂片段进行繁殖(参考答案:8 $
例6下列有关生物的遗传现象和结论的叙述
中,不正确的是


A. 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两种细菌在
一起培养时发生了 DNA 重组
B. 子房壁发育为果皮,其性状由母本基因决定,
用来培养真菌;高氏一号培养基是用来培养放线菌的
合成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是一种培养细菌和真菌的
常用天然培养基(参考答案:C) $
3放线菌的繁殖方式
自然条件下,大多数放线菌是通过气生菌丝分化
形成各种分生抱子进行繁殖的,仅少数是通过基内菌
丝分裂形成抱子状细胞进行繁殖的。放线菌形成抱子
主要有以下两种途径:一种是细胞膜内陷,再由外向内

高温放线菌属研究进展

高温放线菌属研究进展

高温放线菌属研究进展冯慧军;翟磊;程坤;于学健;姚粟【摘要】The change of taxonomic status of Thermoactinomyces was reviewed herein.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axonom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rmoactinomyces were summarized.Classification status and functional research of Thermoactinomyces were also briefly summarized.%摘要回顾了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的分类学地位变迁,阐述了不同分类特征对高温放线菌属分类变迁的影响,并简要概述了高温放线菌属的分类现状和功能性研究情况.【期刊名称】《食品与发酵工业》【年(卷),期】2017(043)011【总页数】5页(P257-261)【关键词】高温放线菌属;分类变迁;功能性研究【作者】冯慧军;翟磊;程坤;于学健;姚粟【作者单位】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北京,100015;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北京,100015;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北京,100015;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北京,100015;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北京,100015【正文语种】中文高温放线菌属由TSIKLINSKY于1899年首次发现[1]。

该属菌株最适生长温度45~55 ℃,最适生长pH 7.0左右,好氧,化能异养型,革兰氏染色阳性,可产生大量的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在气生菌丝和基内菌丝上着生有单个孢子,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见于霉变饲料、稻草、堆肥和白酒高温大曲等环境[2-4]。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菌, 只有 E0 、 O6W05 0 1W O 、 8 的发酵无菌滤液有较弱的拮抗作用 , 其他菌株 的则无拮抗作用 。 关键词 : 灰霉病菌 ; 拮抗放线 菌 ; 筛选
中图分类号 : 4 6 4 2 1 ¥ 3 . 1 .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2— 3 2 2 1 ) 5— 18一 3 10 10 【0 1 0 03 O
洲品系的玉米及 野生玉米螟在受到危害时会 释放 引诱天敌线
虫 的挥发物 , 而美 国品 系的玉米不会 。本研究利用 改 良后
[] 4 魏建荣 , 忠岐 , 杨 杜家纬 . 天敌 昆虫 利用信息化学物 质寻找寄主
的“ 形嗅觉仪 来测定腰带长体茧蜂对转基 因及 对照玉米经 Y” 玉米螟咬食后释放的信息化学物 质的反应 , 以研究转 基 因玉 米是否对腰带 长体 茧蜂 的寄主 搜索 能力 构成 影 响。结果 表 明, 腰带长体 茧蜂对不 同玉米品种的反应差异不显著 , 明供 说

1 8一 3
江苏农业 科学
2 1 年第 3 01 9卷第 5期
李欣欣 , 袁树忠 , 钱兰娟 , 番茄灰霉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 [ ] 等. J .江苏农业科 学, 1 , ( ) 1 8 10 2 13 5 :3 — 4 0 9
番茄灰霉病 菌拮抗放线菌 的筛选
李欣欣 ,袁霉病( oric e aPt. 是一种真菌性病 害 , Bt s i r e ) y n e s 已
经成为许多作物特别是蔬菜作 物的重大病 害之一 , 也是番茄
前 , 用拮抗微 生物 的生物 防治方法被认 为是更 安全 、 利 更友 好、 更能在农业生产 中代 替或者至少 能作为减少 化学农药使
5 4. 7
生物区系 , 导致农 产品残 留严重超标 , 甚至危及人畜健康。 目

产杀虫活性物质的放线菌研究进展

产杀虫活性物质的放线菌研究进展
1 链霉菌亚 目
tri s化合 物 , 活性 成分 包含 5个组 分 , e od ) t le 其 由上海农 药 研
究所开 发。它对红 蜘 蛛 有较 强 的生 物活 性 , 而无 杀 卵 作用 ;
oh r te s,a d s e tmy e w sman a t o c tst a rd c d is cii a s b tn e n t po cs a i ci my ee h tp o u e e t d l u s c . r n n c a
K e r Is ciia :Acio c ts;Acies sa c y wo ds n e t d l c t my ee n tv ub tn e
摘 要 对放 线菌类群 中可 以产生杀 虫活性物质 的菌种 资源进行 了综 述 , 主要 包括 链 霉菌 亚 目, 球 菌 亚 日等 , 微 以链 霉茵 亚 目的链 霉 菌
为主。 、
关键 词 杀虫 ; 线 茵; 放 活性物质 中图分类号 S 8 文献标 识码 12

文章编 号
t ye gi u a.1 y n es ) o c r es r i a g ni 产生 的大环 四内酯类 ( ar— m s s v u s m co
的一个 目—— 放线 菌 目( c nm ctl ) A t o yeae 。放线菌 目包括 1 i s 0 个亚 目: 线 菌 亚 目( c nmyiee 、 球 菌 亚 目 ( co 放 A to c a) 微 i n Mi — r cciee 、 ocna ) 棒状杆 菌亚 目( oy eaeiee 、 C rn btr a ) 小单 孢 菌 亚 目 n ( coo soiee 、 酸杆 菌 亚 目( rpnnb c r ee 、 Mirnmopr a ) 丙 n Poioiat i a ) en 链霉菌 亚 目( t po yiee 、 孢 囊 菌 亚 目( t pop r— Sr tm cna ) 链 e Sr tsoa e nna ) 弗 兰 克菌 亚 目( rn iee 、 诺 卡菌 亚 目( su — iee 、 Fakna ) 假 Pe d ooadn a ) ncrie e 和糖霉 菌亚 目( l o c ee 。 目前 已投入 Gy myi a ) c n 使用 的微 生物 来源 的杀 虫 活性 物质 中 , 多数 是来 自真菌 , 还 有 昆虫 的病 原 菌—— 苏 云金 杆 菌 ( aiu h r ges ) 放 B c l tui i i ; ls n ns 线 菌来 源 的 较 少 。笔 者 就产 杀 虫 活 性 物 质 的放 线 菌 做 一 综述。

一株拮抗纹枯病菌放线菌的筛选及鉴定

一株拮抗纹枯病菌放线菌的筛选及鉴定

一株拮抗纹枯病菌放线菌的筛选及鉴定崔宇辉;王媛媛;汪鹏荣;高爱同;曹丽凌;蒋冬花【摘要】从采自金华市各地的68份土样中分离得到了放线菌406株,以水稻纹枯病菌为指示菌,利用平皿对峙法筛选到42株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放线菌菌株.其中,Sh-43菌株的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带宽度为28.3mm.根据培养特征、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Sh-43菌株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Four hundred and six actinomycetes were isolated from sixty eight soil sample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Jinhua. Forty-two strains had been proved to have antagonistic activity against Rhizoctonia solani by confronting cultivation on PDA plates. Among them, the strain Sh-43 exhibited the strongest antibiosis capacity with an inhibition zone of 28. 3 mm. The strain Sh-43 was identified as 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 on the cultural, morphological, physiologica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6S rD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期刊名称】《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5)004【总页数】5页(P441-445)【关键词】纹枯病菌;放线菌;拮抗作用;筛选;鉴定【作者】崔宇辉;王媛媛;汪鹏荣;高爱同;曹丽凌;蒋冬花【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331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为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尤以密植矮秆杂交稻的高产田发病最为普遍和严重,往往导致水稻叶片枯死、结实率降低、千粒质量减轻,一般发病田块能导致减产15% ~20%,严重时可达60% ~70%,甚至绝收[1-2].该病在早、中、晚稻上均有发生,危害性极大,在世界各稻作区普遍发生,且近年来有逐年加重的趋势[3].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云纹病,其典型症状是云纹状病斑和菌核[4].2010年,于艳敏等[5]筛选到一株芽孢杆菌属的生防菌R13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率为67.8%,可以导致正常的纹枯病菌丝体发生扭曲、变形、原生质外溢,并且明显延迟了菌核的形成时间.2011年,农倩等[6]从水稻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菌株B196对水稻纹枯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缺乏水稻抗纹枯病品种的情况下,生产中用的药剂有:井冈霉素、灭锈胺、苯甲丙环唑乳油等[7-8].其中,最常用的井冈霉素自1973年由上海农药研究所开发应用以来,一直是抗纹枯病的当家药品,但因长期连续使用,造成病菌抗药性增强,从而使防治效果不理想[9].所以,有必要探索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的新途径,筛选出更多的有应用价值的拮抗纹枯病的新菌种. 本研究对采自金华市各地的68份土壤中的放线菌株进行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对纹枯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Sh-43菌株,通过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鉴定Sh-43菌株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提供;苦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和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由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实验室保存.1.2 培养基放线菌的分离和保存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拮抗放线菌株的筛选及苦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的培养均采用PDA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 20 g,KNO31 g,NaCl 0.5 g,K2HPO40.5 g,MgSO40.5 g,FeSO40.5 g,琼脂 20 g,水 1 000 mL,pH 7.2 ~7.4.1.3 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将土壤自然风干,在28℃下放置5~7 d,用研钵磨细.采用稀释涂布法对土壤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纯化后的单菌落转接到高氏一号斜面培养基上编号培养,保存待用.1.4 平皿对峙法筛选拮抗放线菌将PDA培养基融化后,倒入灭菌的平板中冷却凝固,以平板原点为中心,中央接入直径为6 mm的放线菌菌饼,其周围等距离处接入3个直径为6 mm的纹枯病菌菌饼(见图1(b)),每处理3次重复,置于28℃恒温箱中培养,5 d后测量各筛选菌菌落边缘和纹枯病菌菌落边缘之间的抑菌带宽度.1.5 抑菌谱的测定以筛选到的抑菌作用最强的菌株作为目的菌株,与苦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3种植物病原真菌进行对峙培养,测定抑菌谱.1.6 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培养特征的测定待鉴定的菌株进行插片培养,将所观察到的形态结果显微照相.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参照文献[10],并记录各项指标.1.7 菌体DNA的提取、16S rDNA序列PCR扩增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图1 Sh-43菌株的菌落形态和对纹枯病菌的抑菌效果按照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K1201-UNIQ-10柱式细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样品的基因组 DNA.通用引物7f的序列为5'-CAGAGTTTGATCCTGGCT-3',1540r的序列为5'-AGGAGGTGATCCAGCCGCA-3'.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程序为:98℃预变性5 min,95℃变性35 s,55℃复性35 s,72℃延伸1 min 30 s,35个循环扩增;72℃延伸8 min.PCR产物纯化后经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完成测序.将测得的基因序列通过Blast程序与GenBank中核酸数据库(/blast)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 MEGA4以 N-J法绘制系统发育树.2 结果与分析2.1 放线菌菌株的获得在采集到的68份土样中,利用稀释涂布法,根据菌落形态、大小、色泽与生长速度等特征,分离纯化得到了406株放线菌.2.2 平皿对峙法筛选拮抗放线菌利用平皿对峙法测定放线菌株对纹枯病菌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分离到的406株放线菌中共有42株对纹枯病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见表1),占分离菌株总数的10.3%,它们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对纹枯病菌起到抑制作用,靠近活性菌株一侧的纹枯菌菌丝表现生长速度减弱;Sh-43菌株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带宽度为28.3 mm(见图1).表1 42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抑制作用的放线菌株菌株抑菌圈直径/mm 菌株抑菌圈直径/mm 菌株抑菌圈直径/mm Sh-3 13.4 Sh-188 11.5 Sh-287 6.3 Sh-4 12.7 Sh-190 10.2 Sh-294 17.2 Sh-11 9.3 Sh-193 14.7 Sh-301 10.3 Sh-28 12.6 Sh-196 21.2 Sh-305 12.7 Sh-43 28.3 Sh-201 7.3 Sh-311 21.4 Sh-6719.7 Sh-208 16.5 Sh-317 17.8 Sh-91 20.4 Sh-214 11.7 Sh-321 8.3 Sh-10320.3 Sh-229 14.6 Sh-328 15.6 Sh-131 18.9 Sh-232 9.5 Sh-336 12.6 Sh-147 17.9 Sh-242 15.6 Sh-341 15.4 Sh-153 8.6 Sh-247 13.8 Sh-349 11.9 Sh-163 7.4 Sh-265 11.2 Sh-352 10.2 Sh-165 18.9 Sh-272 7.4 Sh-389 9.3 Sh-173 16.3 Sh-281 10.4 Sh-403 6.72.3 抑菌谱的测定供试菌株的筛选结果表明,Sh-43菌株对纹枯病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利用对峙培养法测定Sh-43菌株的抑菌谱,结果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Sh-43菌株对苦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这3种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2.4 Sh-43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培养特征的测定菌株形态观察结果表明,Sh-43菌株能够在高氏一号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成熟后发育成孢子丝,孢子丝呈波曲或螺旋状(见图2).表2 Sh-43菌株抑菌谱的测定结果供试病原菌抑菌圈直径/mm实验组对照组苦瓜枯萎病菌19.3 0小麦赤霉病菌 35.5 0番茄叶霉病菌20.8 0生理生化实验结果(见表3)表明:Sh-43菌株可使明胶缓慢液化,可缓慢水解淀粉,牛奶不凝固,伏谱(V-P)实验呈阴性,可利用肌醇、麦芽糖、D-甘露醇、果糖、蔗糖、半乳糖、乳糖、可溶性淀粉等8种碳源.图2 Sh-43菌株的显微特征(×400)表3 Sh-43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结果注:“+”表示阳性或能利用,“-”表示阴性或不能利用;碳源利用结果氮源利用及盐适应性结果生长条件及其他结果乳糖 + 蛋白胨 + 在42℃ -肌醇 + KNO3 + 在pH 4环境 +麦芽糖 + (NH4)2SO4 + 在pH 9环境 +D-甘露醇 + 0.8 g/L NaCl + 明胶液化 +葡萄糖 - 1 g/L NaCl + 淀粉水解 +木糖 - 5 g/L NaCl + 尿素实验 -果糖 + 10 g/L NaCl - V-P实验 -蔗糖+ 35 g/L NaCl - 1%酪蛋白 -半乳糖 + 50 g/L NaCl -乳糖 +可溶性淀粉 +鼠李糖-2.5 16S rDNA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Sh-43菌株基因组 DNA的提取结果见图3.采用细菌的16S rD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一长度为1 388 bp的基因(见图3),序列测定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基于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是国际上通用的鉴定技术.一般认为:16S rDNA序列同源性小于98%,可以认为种不同;同源性小于93% ~95%,可以认为属不同[11].将Sh-43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通过Blast比对分析,Sh-43菌株与吸水链霉菌的遗传距离最小,同源性高达100%.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建立的链霉菌属系统发育树见图4.故将Sh-43菌株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图3 Sh-43菌株的电泳分析图3 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土样中放线菌的分离筛选,获得了一株拮抗纹枯病菌的Sh-43菌株.通过观察菌株的形态和培养特征,分析其生理生化特性,根据文献[12]确定Sh-43菌株为链霉菌属,再结合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聚类分析结果,最后将其鉴定为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图4 基于16S rDNA基因序列建立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系统发育树国内已有不少有关应用拮抗微生物防治纹枯病的研究报道.陈宏州等[13]从水稻根围土样中筛选得到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显著拮抗活性的放线菌菌株,其发酵滤液在稀释10倍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菌活力达46.21%.郑爱萍等[14]从健康的水稻植株、感染纹枯病水稻植株及根际土壤、秧田水、菌核上分离出了能拮抗纹枯病的细菌,从中挑选在实验室中作用效果明显的菌株,对其分别进行了抑菌率、致畸性、对菌核的萌发和形成的影响度等抗生性检测,并在液培条件下检测了其对水稻的出苗率、叶片及根系干质量的促生性,结果表明在田间试验中混合3种菌处理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生理生化实验显示,吸水链霉菌Sh-43菌株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抗菌谱测定结果表明,Sh-43菌株对真菌类病原菌表现出明显的拮抗能力.吸水链霉菌Sh-43菌株对纹枯病菌产生明显的抑菌圈,表明该菌可以合成某种抗菌物质并释放到周围环境,其对纹枯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Sh-43菌株有希望作为生防菌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但是,这些具有生物活性的抗菌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现在尚不清楚,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参考文献:[1]任春梅,高必达,何迎春.水稻抗纹枯病的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1,27(4):32-36.[2]李洪刚.水稻纹枯病的诊断与防治[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1(8):34.[3]Zeng Yuxiang,Ji Zhijuan,Ma Liangyong,et al.Advances in mapping loci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rice sheath blight and mining Rhizoctonia solani resistant resources[J].Rice Science,2011,18(1):56-66.[4]赖传雅.农业植物病理学[M].华南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1-27. [5]于艳敏,赵北平,高洪儒,等.生防菌R13对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1):3-4.[6]农倩,陈雪凤,黎起秦,等.水稻内生细菌B196的鉴定及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1,27(1):99-103.[7]Zhang Chuanqing,Liu Yinghui,Ma Xinying,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sensitivity of Rhizoctonia solani,causing rice sheath blight,to mepronil and boscalid[J].Crop Protection,2009,28(5):381-386.[8]但汉曙.赤壁市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10(6):15. [9]朱卫刚,胡伟群,陈杰.噻呋酰胺与井冈霉素复配对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增效作用[J].中国稻米,2011,17(2):54-55.[10]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放线菌分类组.链霉菌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11]Fry N K,Warwick S,Saunders N A,et al.The use of 16S ribosomal RNA analyses to investigate the phylogeny of the family Legionellaceae [J].Journal of General Microbiology,1991,137(5):1215-1222.[12]瓦克斯曼S A.放线菌:第二卷属和种的分类、鉴定和描述[M].阎逊初,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13]陈宏州,杨敬辉,朱桂梅,等.水稻纹枯病菌拮抗放线菌的筛选与生防潜能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09(5):141-143.[14]郑爱萍,李平,王玲霞,等.水稻纹枯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抗生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1(1):78-81.。

拮抗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的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

拮抗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的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

文章编号:1674-148X (2009)02-0143-04拮抗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的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收稿日期:2008-10-21作者简介:李雅华(1967-),女,吉林伊通人,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微生物资源研究。

李雅华,咸洪泉,李树文,樊连梅,高彩霞(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了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以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E r w i n ia caro tovora var .caro tovora)为拮抗对象,筛选拮抗放线菌。

根据抑菌圈的大小,初步筛选出F 10、F4、F5、F 11等有较强的拮抗作用的12株放线菌。

分别对这12个菌株进行发酵,根据发酵液和菌丝破碎稀释液的拮抗活性复筛。

复筛结果表明,12个菌株中,发酵液的拮抗活性F11最强,F1、F9次之;菌丝体破碎稀释液的拮抗活性F12最强,F3、F11、F 1、F 10次之。

不同菌株产生的拮抗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分布不同。

关键词:放线菌;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拮抗;筛选中图分类号:S482.2+92文献标识码:AIsolati ng and Screen i ng of Antagonistic Acti no m yces toE rwonia carot ovora var .CarotovoraLI Y a hua ,X I A N H ong quan ,LI Shu wen ,FAN Lian m e,i GAO Ca i x ia(College ofL ife S ci en ce ,QAU,Q i ngdao 266109,Ch i n a)Abst ract :The acti n o m yces against E r w onia carotovora var .Carotovora w ere iso lated fr o m soil by the m ethod o f plate d il u tion.A ccordi n g to the size of i n h i b iting circ le ,12stra i n s w ith stronger antagon is m,such as F10,F4,F5,F11and so on ,w ere obtained preli m inaril y .The 12stra i n s w ere f u rther screened by an tagon istic acti v ity o f t h e ir fer m entation br o t h and the dilution li q u i d of frag m entized m yce li a .The experi m ental resu lts ind icated that the acti v ity of fer m entation broth of F11was the strongest and better than F1and F9,and the acti v ity of the dil u ti o n li q u i d of F12fragm entized m ycelia w as the strongest and better than F3,F11,F1and F10.The d i s tribution of antagonis tic substance produced by different stra i n w as different i n ce ll and fer m enta ti o n br o th .K ey w ords :acti n o m yces ;E r w onia caro tovora var .C aro tovora;antagonis m;screening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E r w in ia carotovora var .caro tovora ),是植物细菌性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

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一、概述植物内生菌,指的是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在健康植物组织内部的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与宿主植物建立了复杂而微妙的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植物微生物互作认识的加深,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生物学、农业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的热点之一。

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大量的植物种类和丰富的植物内生菌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科研人员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功能挖掘和应用开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这些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植物内生菌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理解,也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本文旨在综述我国植物内生菌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鉴定技术、种类多样性、功能特性、生态分布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

通过系统总结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植物内生菌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1. 内生菌定义与分类内生菌(Endophytes)是一类在植物组织内部生活而不引起明显病害症状的微生物,它们存在于植物的健康组织中,与宿主植物建立了密切的共生关系。

这些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或放线菌,它们的生活史大部分时间都在植物组织内部度过,从中获取营养并进行繁殖。

根据分类学上的特点,内生菌可分为多种类型。

内生真菌是最常见的一类,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组织中,包括种子、叶片、茎干和根部等。

这些真菌与植物之间建立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产生重要影响。

内生细菌也是一类重要的内生微生物。

它们存在于植物的组织和细胞间隙中,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对植物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影响。

与内生真菌相比,内生细菌在植物体内的数量和种类相对较少,但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也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内生真菌和内生细菌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内生微生物,如放线菌等。

茶树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茶树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第2期(总第386期)2022年2月No.2 FEB文章编号:1673-887X(2022)02-0009-03茶树内生菌的研究进展张华琳,王科翰,陈雪冰,李东育,张欣欣(信阳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茶树内生菌对茶树的所处环境以及代谢情况影响较大。

目前,关于植物内生菌的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对茶树内生菌的研究不足,文章从茶树内生菌的分离鉴定、分布及生物学作用方面阐述茶树内生菌的研究进展,为茶树内生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为茶树内生菌的资源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茶树;内生菌;分离鉴定;生物学作用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887X.2022.02.003Research Progress of Endophyte in Tea PlantZhang Hualin,Wang Kehan,Chen Xuebing,Li Dongyu,Zhang Xinxin(Xinyang University,Xinyang464000,Henan,China)Abstract:Tea endophyte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metabolism of tea plants.At present,the research on plant en‐dophytes has been relatively rich,but the research on tea endophytes is insufficien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ea endophytes from the aspects of isolation,identification,distribu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tea endophytes,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and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of tea endophytes.Key words:tea plant,endophyte,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biological action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是一类生活在健康植株的各种组织或器官中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会导致宿主植物产生明显的病害症状,能够与宿主植物互惠共生、协同进化。

高温放线菌科最新研究进展小型综述

高温放线菌科最新研究进展小型综述
[1 ]
境, 如陆生性热泉 中存活 株
[7 - 8 ] [5 - 6 ]
[3 ]
[4 ] 、 高温大曲 、 堆肥、 稻草、 甘蔗
渣等, 内生孢子具有抗性, 可在土壤、 水或海洋基质 。另外, 疑似肺结核病人 在海洋沉积物、 唾液中也能够分离到高温放线菌科的相关菌 。 高温放线科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种类与生物活 洛克菌 性物质具有其独特的性质。 如嗜中温皂硫( Mechercharimyces mesophilus ) 产
mail: xianwendongwy @ 作者简介: 鲜文东( 1987 - ) , 男, 甘肃天水人, 硕 士 研 究生, 研究方向为高温放线菌资源及其应用价值评估 。 E163. com 0507 ; 修回日期: 20140714 收稿日期: 2014-
2
Wendong Xian et al. /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2015 ) 55 ( 1 )
MiniReviews
微生物学报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 55 ( 1 ) : 1 - 11 ; 4 January 2015 ISSN 0001 - 6209 ; CN 11 - 1995 / Q http: / / journals. im. ac. cn / actamicrocn doi: 10. 13343 / j. cnki. wsxb. 20140237
[2 , 17 ]
在深入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对该类
群分类研究的成果和未澄清的问题做了有价值的探 讨, 提出仅依据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分析对一个种或 属进行分类地位的确定是不够的 , 必须综合其表型、 基因型及系统进化分析等多相分类的结果来进行 , 并建议将该类群暂时定位于放线菌类群中的未定单 元内。 2002 年韩国学者 Yoon 等将当时高温放线菌属 2005 年 Yoon 又 内成员由之前的 8 个修正到 6 个, 对该属已发表的 6 个种做了分类地位的重新调整, 次年日本学者 Matsuo 等建立高温放线菌科。 目前 该科已有 14 个属 25 个种有效发表。其分类地位的 确定和所有微生物类群一样, 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 展过程: 由早期的根据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分类为 主, 到后来的化学分类, 再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兴起 的分子分类, 分类越来越细致, 越来越趋向合理 ( 2009 )

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龙亚飞【摘要】放线菌在酱香型白酒的酿造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的研究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的研究现状,包括放线菌特性介绍、酱香白酒酿造中放线菌分离鉴定以及功能研究,最后提出了目前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酿酒科技》【年(卷),期】2019(000)008【总页数】5页(P94-98)【关键词】酱香型白酒;放线菌;分离鉴定;功能微生物【作者】龙亚飞【作者单位】茅台学院酿酒工程系,贵州仁怀564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1.1;TS262.3酱香型白酒是中国特有的蒸馏酒,其生产工艺独特,酒体风味独到,以茅台酒为典型代表而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的知名度[1]。

同时其复杂的“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的生产工序中所蕴含的微生物代谢作用机理及物质变化过程一直是业内所研究的重点[2]。

随着现代微生物学中微生物分子遗传、基因克隆与表达、微生物育种等技术的发展,对酱香型白酒酿造的环境和生产酿造过程中各种类型微生物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对酱香型白酒中微生物群系的研究目前大量集中在对大曲、酒醅、窖泥中细菌、酵母菌、霉菌的分离及应用方面[3],而对放线菌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上[4-5]。

本文分4 个部分对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的研究进行综述,最后展望我国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酱香型白酒中放线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1 放线菌的特性放线菌(Actinomycetes)是一类具有显著社会经济价值和生物价值的原核微生物,具有独特遗传特点和新陈代谢特征,能够产生大量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6]。

其因产生丰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而著名[7],是微生物的一种重要的类群,在全球都有大量分布,包括欧洲、亚洲、北美洲、非洲等地。

放线菌是抗生素产生的主要微生物,至今已报道过的成千上万种抗生素中,大约70%是由放线菌代谢产生[8]。

植物内生放线菌及其生理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放线菌及其生理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HUANG Xio ln ,Z a— g o HOU S u n — ig h a g qn ,CHEN J— a g il n i
( go o olg ,H ia nv ri ,D nh u5 1 3 A rn myC l e an n U i s y a z o 7 7 7,C ia e e t hn )
应 用 前景 。
关 键 词 : 物 内 生放 线 茵 ; 性 物 质 ; 物 多样 性 植 活 生 中 图分 类 号 : 9 9 1 2 Q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5—13 (0 10 0 7 0 29 7 6 n e n e d p y i c i o c t s a d t er b o ci e me a o i s s a c d a c so n o h tc a tn my e e n h i i a t t b l e v t
植物 内生菌是指其生 活史 的一定 阶段生 活在 活体
植物组织 内、 又不引 起植 物 明显病 害 的微 生 物。 内生 菌从 形 态 上 可 分 为 内生 真 菌 、 生 细 菌 以 及 内 生 放 线 内 菌。由于内生放线 菌生 长缓 慢 , 离 比较 困难 , 分 因此 与 其他 两类 内生菌相 比, 总体 上对 内生放线 菌 的研 究相 对较少 。但迄今 的研究表 明 , 物 内生 放线菌不 仅宿 植 主分 布广泛 、 种类 丰富多样 , 而且 还产生丰 富的生理 活 性 物质 , 在农业生产 、 医药新药的筛选上显示 出广 阔的 应用前景 。本文 主要对 近年来 发表的植 物 内生放线菌 的生理 活性 物质及其应用 现状进行综述 。 1 植物 内生放线菌 的分布 与多样 性 植物 内生放线 菌几乎存 在于所 有 已研究 过的植物

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引言放线菌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针对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放线菌分离方法的研究现状、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实验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现状传统的放线菌分离方法主要包括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摇瓶法等。

这些方法在分离不同类型的放线菌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操作繁琐、分离效率低、难以获得纯培养等。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分离方法逐渐应用于放线菌的分离。

分离方法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们针对放线菌分离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其中,基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16S rRNA基因的克隆文库法、基于宏基因组学的直接培养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离效率和准确性,但需要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和较高的实验成本。

另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分离方法,如基于细胞表面展示技术的分离方法、利用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分离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和灵敏度,但需要制备特定的细胞系或抗体。

分离效果的评价为了客观地评价不同放线菌分离方法的效果,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离纯度:即分离得到的菌落中是否含有其他杂菌;2)分离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分离得到的纯度高且数量多的菌落数;3)操作简便性:即实验操作是否简单易行;4)经济性:即实验成本是否低廉。

通过对比不同方法的实验数据,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各种方法的优劣。

实验流程本实验采用传统的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摇瓶法以及最新的基于16S rRNA基因的克隆文库法进行放线菌分离。

首先,采集样本并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样本中放线菌的存活率。

然后,根据不同方法的操作要求进行接种和培养。

在分离过程中,需要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对分离得到的菌落进行纯化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我们发现基于16S rRNA基因的克隆文库法在分离效果上具有明显优势。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方法_郭丽娜 (1)

土壤中稀有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方法_郭丽娜 (1)

489放线菌是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一类微生物,作为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产生菌早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

目前,从微生物中发现10000余种抗生素,约70%为放线菌所产生。

不仅如此,放线菌还会产生酶制剂、氨基酸等有用物质。

因此,对放线菌资源的调查与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并且由于新物种具有产生新生物活性物质的潜力,人们开始尽可能寻找新放线菌,特别是用常规方法很少分离到的稀有放线菌。

根据Lechevalier最早的概念,稀有放线菌是指那些用传统方法分离时,分离频度远低于链霉菌的放线菌。

稀有放线菌在土壤中分布量少,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缓慢,有的还有特殊的营养要求,按一般的分离和培养方法,获得的菌量很少。

近年来即认为链霉菌属、小单孢菌属和诺卡氏菌属以外的为所谓稀有放线菌属。

分离这些稀有放线菌,不仅可以减少对产生已知生物活性物质菌株的重复分离,还可扩展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

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发现,稀有放线菌能产生众多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红霉素、利富平、马杜拉霉素、洋红霉素等抗生素、酶类、维生素等。

其中一些抗生素已商业化,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环境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微生物得到纯培养。

因此,分离未知放线菌是利用它们的首要前提之一。

1、土壤预处理绝大多数的放线菌来源于土壤。

采集好土壤后的第一步是土壤的预处理,即对土壤样品或刚收集的水生地样品进行特殊的处理,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来达到目地。

不同的实验室对于预处理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

江翠翠等研究了不同物理机械与化学分散剂结合及加热与化学物质预处理土样对放线菌分离效果的影响,以期提高放线菌检出率。

采用涂布平板稀释法进行放线菌的分离,为达到更好的分散效果,物理机械分散常与化学分散相结合,促进微生物与土粒的分离。

范丽霞等对最有利于土壤放线菌分离的自然风干时间展开了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土样放置7天和21天均适合放线菌的分离,放置7天的放线菌菌落较多,种类也较齐全,而细菌和真菌数量下降较快。

城市污泥好氧发酵菌种放线菌的初步筛选

城市污泥好氧发酵菌种放线菌的初步筛选

2:62-66.[6]S Inouye,T Ts uruoka,T Ito.Struc ture and systhesis of nojirimycin[J].T e trahed ron ,1968,23:2125-2144.[7]孙敏,何璧梅,隆泉,等.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SH-9766的研究,I.SH-9766产生菌的筛选[C] 第三次全国抗生素学术会议论文集 成都: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学会,2002 178-181城市污泥好氧发酵菌种放线菌的初步筛选龚维红1*,陈玮2(1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与园林系,苏州215008;2 河南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生化工程系,河南三门峡472000)摘要:目的:微生物好氧发酵处理城市污泥是解决我国大中城市污水厂污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放线菌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该研究尝试分离筛选降解污泥的放线菌。

方法:采用菌种分离方法,淀粉、蛋白质、纤维素水解实验进行进一步筛选。

结果:从城市污泥中筛选到8个放线菌菌株。

这些菌株对淀粉、蛋白质和纤维素都有一定的水解能力,其中A1和A7菌株分解淀粉和蛋白质的能力都比较强,淀粉水解实验的透明圈Up 值分别为9.0和11.1,明胶液化程度也最高。

A7和A8菌株分解纤维素的能力较强,透明圈Up 值均为4.0。

结论:A1、A7和A8菌株可以应用于城市污泥的好氧发酵。

关键词:城市污泥;好氧发酵;放线菌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1X(2005)02-0041-03Isolation of Actinomycete Strains for Sewage Sludge Aerobic FermentationGONG Wei-hong 1,C HE N Wei2(1 Suz hou Polytec hnical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Suz hou 215008;2 Henan Sanmenxia Vocational Technol ogy Ins ti tute,Sanmenxia 472000,P R China)Abstract:Objective :Sewage sludge can become organic fertilizer through microorgani sm aerobic fermentation.This is a very useful approach to deal wi th the sewage sludge.Actinomycetes play the key roles in this process.Method :This paper used the strains screening method and protein,starch and cellulose hydrolyzation experiments to separate Actinom ycete strains.Result :Eight actinomycete strain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ewage sludge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waste water treatment plants,all these strai ns had the ability to hydrolyze starch,protein and cellulose.Strains A1and A7are more suitable for hydrolyzing of starch and protein,and strains A7and A8are more suitable for cellulose.Conclusion :Strains A1,A7and A8can be used to treat sludge through aerobic fermentation.Key words:sewage sludge;aerobic fermen tation;A ctinomyces收稿日期:2004-09-01;修回日期:2005-01-17基金项目:国家 211 工程资助项目作者简介:龚维红(1966-),女,学士,高级农艺师,从事植物学、植物生理及微生物学教学及科研;*通讯联系人。

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几株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一、本文概述放线菌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其在生物发酵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研究几株放线菌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探讨其抑菌机制,以期为新型生物农药和生物防腐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放线菌的分类、特性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随后,通过筛选和鉴定几株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采用发酵工艺优化技术,提高其发酵液中抑菌活性成分的产量。

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分离纯化技术对抑菌活性成分进行提取和纯化,并运用多种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本文还将对抑菌活性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其抗菌谱、最小抑菌浓度、抑菌动力学等方面。

还将探讨抑菌活性成分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评估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对放线菌发酵液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新型生物农药和生物防腐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放线菌在农业、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二、材料与方法1 放线菌菌株:本研究选用几株具有抑菌活性的放线菌,通过前期筛选和鉴定,确认其具有较强的发酵产物抑菌能力。

2 培养基:采用适合放线菌生长的培养基,包括营养丰富的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

3 抑菌试验指示菌:选择常见的病原菌作为抑菌试验的指示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5 化学试剂:甲醇、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用于提取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成分。

1 放线菌发酵:将放线菌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在恒温摇床中进行发酵培养,定期取样监测发酵过程。

2 发酵液处理: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分离,取上清液用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得到抑菌活性成分的粗提物。

3 抑菌活性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或液体稀释法,测定粗提物对指示菌的抑菌活性。

4 成分分析:通过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分析方法,对粗提物中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

植物内生放线菌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植物内生放线菌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山西农业 大 学农 学 院 关 晔晴 张宝 俊 韩 巨才 刘 慧平


植 物 内 生 放 线 茵 是 一 类 新
随着 化 学合 成 农 药 的长 期 大 量 应
1 植物 内生放 线 菌种 类 . 1
的 生 防微 生 物 资 源 , 植 物 病 虫 害 的 在
用, 不仅费用增加 , 也使得有害生物抗
药 性 问题 日渐 突 出 ,对植 物 病 虫 害 防
自从 1 世 纪第 1 9 株植 物 内生放
线 菌—— 具 有 固氮 能力 的弗 兰 克 氏菌 属(r k ) 发现 后 , Fa i 被 na 目前 世 界 上 已 经 报 道 了大 约 8个科 2 个 属 ,约 20 4 0
防治中具有很 大的应用潜力。在查阅 相 关资料 的基础 上 , 对植物 内生放 线
关项 目( 0 7 3 0 9 2 1 0 1 0 8 2 0 0 13 . 00 3 13 )
合物或提供模板化合物。
单孢 菌( co oo oa 、 孢囊菌 属 Mi m ns r)链 r p
(tpo o ni S etpr gu 和 拟 诺 卡 氏 菌 属 r s a m) ( oa i s ) N cr o i 、拟 无 枝 酸 菌 ( m c— dp s A yo
率 最 高 的 ,是 水 稻 中 的优 势 放 线 菌类 群口 I 了链 霉 菌 以外 , 分 离 到很 多 。除 还 稀 有 放 线 菌 : 卡 氏菌 ( oad )小 诺 N cr a 、 i
基 金 项 目 山 西省 留学 基金 项 I l f
( 07 6 , 0 0 3 20 0 1 0 9 4 )和 山 西 省科 技 攻 2
文章 编 号 : 7 — 8 X( 0 )3 0 5 — 5 1 3 8 7 2 1 0— 0 2 0 6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漆酶的基因可以在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高效表达, 为获得更多的细 菌 漆 酶 蛋 白 提 供 可 能,但 细 菌 漆 酶 的 研 究 还 比较少,产漆酶细 菌 的 筛 选 方 法、细 菌 漆 酶 的 结 构 特 征、催 化 机理及细菌漆酶基因的克隆及外源表达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 强。随着筛选方法 的 不 断 改 善,将 会 有 更 多 的 产 漆 酶 的 细 菌 菌株被分离 到,克 隆 到 的 细 菌 漆 酶 的 基 因 中,将 会 有 水 溶 性 强、易于大量表达的蛋白被发现。另外,漆酶的氧化作用在介 体的参与下会增强,如 1 - 羟基苯并三唑( HBT) 或 ABTS 作为 介体应用于纸浆 脱 木 素,但 是 对 处 理 纸 浆 和 造 纸 废 水 的 介 体 研究得很少,有待 于 开 发 出 高 效 的 介 体 应 用 于 环 境 污 染 的 治 理及生物修复等众多领域中。
参考文献: [1]Baldrian P. Fungal laccases - occurrence and properties [J]. FEMS Microbiol Rev,2006,30: 215 - 242. [2]Steevensz A,Al - Ansari M M,Taylor K E,et al. Comparison of soybean peroxidase with laccase in the removal of phenol from synthetic and refinery wastewater samples[J].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2009,84: 761 - 769. [3]Younes S B,Mechichi T,Sayadi S.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laccase secreted by the white rot fungus Perenniporia tephropora and its role in the decolourization of synthetic dyes[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7,102: 1033 - 1042. [4]Rodríguez - Couto S,Osma J F,Toca - Herrera J L. Removal of synthetic dyes by an eco - friendly strategy[J].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 2009,9: 116 - 123. [5]Witayakran S,Ragauskas A J. Synthetic Applications of Laccase in Green Chemistry [J ]. 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2009,351: 1187 - 1209. [6]Khlifi R,Sayadi S,Belbahri L,et al. Effect of HBT on the stability of laccase during the decolourization of textile wastewaters [J].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2009,84: 1828 - 1833. [7 ]Alexandre G,Zhulin IB. Laccases are widespread in bacteria [J]. Trends Biotechnol,2000,18: 41 - 42. [8]Givaudan A,Effosse A,Faure D,et al. Polyphenol oxidase in Azospirillum lipoferum isolated from rice rhizosphere: Evidence for laccase activity in non - motile strains of Azospirillum lipoferum[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1993,108: 205 - 210. [9]Solano F,Garcia E,Perez De Egea E,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train MMB - 1 a novel melanogenic marine bacterium[J].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7,63: 3499 - 3506. [10]Susana CS,Gloria MD,Yaacov O. Laccase activity in melanin - producing strains of Sinorhizobium meliloti[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 2002,209: 119 - 125. [11]Aoife MM,Evelyn MD,Sarah B,et al. Bio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the coexisting tyrosinase and laccase in the soil bacterium Pseudomonas putida F6[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7,40: 1435 -
2010 年 20( 4)
生物技术
95
制了其应用范围,如真菌漆酶蛋白分子需要糖基化,不能用原 核表达系统来高效表达,真菌漆酶只在 pH 偏酸性条件下具有 活性而且热稳定性差,不能直接处理工业废水,因为大多数工 业废水排放时温度高、呈碱性,而大多数细菌生长在碱性 环境中,其漆酶在 碱 性 条 件 下 仍 具 有 活 性,而 且 热 稳 定 性 好, 可以直接用于处 理 工 业 废 水,在 环 境 的 生 修 方 面 发 挥 重 要 的 作用。
1441. [12]Brown NL,Barrett SR,Camakaris J,et al. Molecular gene and transport analysis of the copper resistance determinant ( pco) from Escherichia coli plasmid pRJ 1004[J]. Mol Microbiol,1995,17: 1153 - 1166. [13]Niladevi K N,Sukumaran R K,Jacob N,et al. Optimization of laccase production from a novel strain - Streptomyces psammoticus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09,164: 105 - 113. [14]Endo K,Hosono K,Beppu T,et al. A novel extracytoplasmic phenol oxidase of Streptomyces: its possible involvement in the onset of morphogenesis[J]. Microbiology,2002,148: 1767 - 1776. [15]Hullo MF,Moszer I,Danchin A,et al. CotA of Bacillus subtilis is a copper - dependent laccase[J]. Bacteriol,2001,183: 5426 - 5430. [16]Christopher Rensing,Gregor Grass. 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s of copper homeostasis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J]. 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2003,27( 2 - 3) : 197 - 213. [17]Ruijssenaars H J,Hartmans S. A cloned Bacillus halodurans multicopper oxidase exhibiting alkaline laccase activity [J ].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4,65: 177 - 182. [18]黄俊,王行国. Klebsiella sp. 601 细菌漆酶的鉴定及性质[J]. 化 学与生物工程,2006,23( 3) : 31 - 34. [19]Diamantidis G,Effosse A,Potier P,et al.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irst bacterial laccase in the rhizospheric bacterium Azospirillum lipoferum[J]. Soil Biol Biochem,2000,32: 919 - 927. [20]Senan R C,Abrahamt E. Bioremediation of textile azo dyes by aerobic bacterial consortium Aerobic degradation of selected azo dyes by bacterial consortium[J]. Biodegradation,2004,15: 275 - 280. [21]沈萍,范秀容,李广武. 微生物学实验[M]. 3 版. 北京: 高等教育 出版社,1999: 26 - 35,116 - 120. [22]武波,蒋承建,陈以涛,等. 一株产耐高温碱性蛋白酶菌株的筛 选[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01,27( 6) : 16 - 20. [23]Lan G Q,Ho Y W,Adbullah N. Mitsukella jalaludinii sp. nov. , from the rumens of cattle in Malaysi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amatic and Evolutional Microbiology,2002,52: 713 - 718. [24]Morio I,Shihomi I,Yasushi Y,et al. Paraliobacillus ryukyuensis gen. nov. ,a new Gram - positive,slightly halophilic,extremely halotolerant,faculantative anaerobe isolated from a decomposing marine alga [J]. Journal of General Applied Microbiology,2002,48: 269 - 279. [25]王远亮,杨瑞红,毛爱军,等. 采用未培养技术对荷斯坦奶牛瘤 胃细菌多样性进行初步分析[J]. 微生物学报,2005,45 ( 6) : 915 - 919. [26]黄正根,刘昕,高玉梅,等. 细菌 16S rDNA 基因 T 碱基特异的 PCR 产物片段化[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 4) : 317 - 319. [27 ]Held C,Kandelbauer A,Schroeder M,et al. Biotransformation of phenolics with laccase containing bacterial spores [J ]. Environ Chem Lett,2005,3: 74 - 77. [28]李旭. 大肠杆菌漆酶( CueO) 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 北京. 中国 科学技术大学,2006. [29]Lu L,Zhao M,Liang ,S C,et al. Production and synthetic dyes decolourization capacity of a recombinant laccase from Pichia pastoris [J].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2009,107: 1149 - 1156. [30]Jun H,Masako N,Haruhiko Y. Reaction of substituted phenols with thermostable laccase bound to Bacillus subtilis spores [J]. Biotechnology Letters,2003,25: 1609 - 1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