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针灸学》第二讲 (2)

《针灸学》第二讲 (2)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一)、提问:1 针灸学的定义以及针灸的特点是什么?2 经络学说的定义3 怎样学好针灸学以上问题酌情提问(二)、上次课内容梗概1.针灸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4.经络学说的定义及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一)十二经脉的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

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二)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2经络总论

2经络总论

带脉 环绕腰腹 状如束带
维脉
阴维:小腿内 阳维:足跗外 跷脉 阴跷:内踝下 阳跷:足跟外
下肢内侧 咽喉(合任脉) 下肢外侧 项后(合督脉) 下肢内 伴肾经 目内眦(会合) 下肢外 伴膀胱经 上额 项后
奇经八脉的功能作用
1.沟通、联络十二经 脉, 统摄气血,协调阴阳
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于大椎--“阳脉之海”--总督诸阳 任脉: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中极--“阴脉之海”--总督诸阴 冲脉: “血海” , “十二经之海” --涵蓄十二经气血 带脉:约束联系纵行诸经 阴维脉:会任脉,联络各阴经,主一身之里(阴) 主一身之 阳维脉:会督脉,联络各阳经,主一身之表(阳) 阴阳表里 阴跷脉 主司下肢运动 阳跷脉 司眼睑开合(会于目内眦-睡眠)
经脉 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 经络 络脉 是经脉别出的分支 (络,有网络的含义) 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 阴阳,调节人体 各部的通路
经 络
经 脉
①含义: ②地位: ③走行方向: 经:路径 粗大,主干 纵行(个别特殊)
络 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横、斜,纵横交错
厥 阴
少 阳


十二经别的概念和命名
概念: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 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 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为名。
十二经别分布规律
离:在四肢肘膝以上从本经分离。
四肢 向心性 头身(脏腑)
入:深入胸腹腔,多联系表里脏腑。 出:浅出于头项部(体表) 合:与表里经脉会合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上达头面 六合 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出 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阳经入于本经,阴 经合于阳经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A1型题 2. B1型题 3. B1型题 4. B1型题1.属肾络膀胱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属小肠络心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属心包络三焦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厥阴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属三焦络心包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5.属肺络大肠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6.属胃络脾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7.属肝络胆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厥阴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8.属胆络肝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9.属膀胱络肾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属心络小肠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1.属脾络胃的经脉是A.足阳明经B.足太阳经C.足少阳经D.足少阴经E.足太阴经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2.属大肠络肺的经脉是A.手阳明经B.手太阳经C.手少阳经D.手少阴经E.手太阴经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肝经B.脾经C.肾经D.任脉E.督脉13.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病候属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4.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病候属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足大趾端B.足次趾端C.足中趾外端D.足第四趾外端E.足小趾外端15.足太阳膀胱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6.足少阳胆经止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7.足阳明胃经止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足大趾上毫毛部B.足大趾末端C.足中趾外端D.足第四趾外端E.足小趾之下18.足少阴肾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9.足太阴脾经起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0.足厥阴肝经起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拇指内侧端B.食指末端C.中指端D.无名指末端E.小指内侧端21.手少阴心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2.手太阴肺经止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3.手厥阴心包经止于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目外眦B.耳中C.口中D.目内眦E.鼻翼两侧24.足太阳膀胱经起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5.足少阳胆经起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6.足阳明胃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拇指内侧端B.食指末端C.中指端D.无名指末端E.小指外侧端27.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8.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29.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目外眦B.鼻孔两侧C.目内眦D.人中E.至目外眦,转入耳中30.手阳明大肠经止于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1.手太阳小肠经止于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2.手少阳三焦经止于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B.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C.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髌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D.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E.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33.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4.手阳明大肠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5.手太阴肺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6.足太阴脾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B.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痛等C.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D.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E.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37.足太阳膀胱经的主要病侯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8.手太阳小肠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9.手少阴心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0.足少阴肾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A.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B.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C.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颔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D.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E.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41.足厥阴肝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2.足少阳胆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3.手少阳三焦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44.手厥阴心包经的主要病候是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学说不仅可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在临床上也常用于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同时对于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也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一)阐释病理变化在生理情况下,经络有通行气血、感应传导及联络脏腑组织等作用,而在发生病变时,经络也就成为病邪传播和反映病变的途径,故经络学说可用于阐释病理变化。

1.病邪传变的途径经络内属于脏腑,外联体窍,加强了脏腑之间、脏腑和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气血运行通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强健,则能抵御病邪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

而当经络功能活动失常,则经气不利,病邪易于乘虚侵袭。

在病理状态下,经络既可成为外邪由表入里的传播途径,亦可成为脏腑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媵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指出外邪侵犯体表,可通过经络的传导联系而内传脏腑。

其传变规律一般为皮毛f孙络一络脉一经脉一脏腑。

如外感寒邪,可由肌表内传肺、脾、胃等脏腑。

表里脏腑之间的疾病,可以通过经络互相传变。

如脾失健运,可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大肠传导失司,可致肺失宣肃。

非表里关系的脏腑之间,其病变也可以由经脉传变。

如肝失疏泄,可以影响脾胃运化,因为足厥阴肝经入腹后,挟胃两旁,属肝络胆;肾阳亏虚,气化失司,水湿泛滥,可致水气凌心、射肺,因为足少阴肾经入肺,并注入胸中而络心。

2.内脏病变反映于体表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周肢节、官窍等,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内脏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反映于体表的某些特定部位及官窍。

如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过腹,布胁肋,上连目系,故肝气郁结可见两胁及少腹痛,肝火上炎易见目赤肿痛,肝经湿热多见阴部湿疹瘙痒等。

又如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故胃肠积热可见齿龈肿痛。

胸痹、真心痛可表现为胸前区疼痛,且疼痛沿左侧手少阴心经循行路线放射至手臂内侧尺侧缘。

(一)指导疾病的诊断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规律,内脏病变常通过经络在相应的部位有所反映,所以可以根据经脉的循行部位以及所联系脏腑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来分析各种临床症状,以判断其病位、传变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诊断。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要点
1.经络的生理功能
(1)沟通联系作用经络沟通联系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与体表、脏腑与官窍、脏腑与脏腑之间,以及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2)运输渗灌作用经脉作为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而具有运输气血的作用,络脉作为经脉的分支而具有布散和渗灌经脉气血到脏腑形体官窍及经络自身的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

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

(4)调节作用经络系统通过其沟通联系、运输渗灌气血作用及其经气的感受和负载信息的作用,对各脏腑形体官窍的机能活动进行调节, 使人体复杂的生理机能相互协调,维持阴阳动态平衡状态。

2.经络学说的应用
(1)阐释病理变化及其传变①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由于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 因此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②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由于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通过经络密切相连,故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传导反映于外。

③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相互联系,所以一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2)指导疾病的诊断①循经诊断,即根据疾病表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经络循行分布部位及其属络脏腑进行诊断。

②分经诊断,即根据病变所在部位,详细区分疾病所属经脉进行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①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②指导药物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_8-经络学说
(二)经络学说的确立 《黄帝内经》成书是中医学经络学说形成的标志。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晋 •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宋 •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络脉
连属 经部分 络 系 统
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
十五别络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外连
十二皮部 内属—— 五脏六腑
十二经脉
(二)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 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面:“内侧前中后,太阴厥少阴”。但足三阴经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下的
分布,前中后部位依次是厥阴、太阴、少阴。 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面:“外侧前中后,阳明少太阳”。
(三)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
手三阴经从胸部走向腋下;
肝经
手三阳经循经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阴经行于胸腹部(前);
3 、脏为阴,腑为阳:阴经属脏,阳经属腑。
(二)具体名称
前 手太阴肺经 内侧 手三阴经 中 手厥阴心包经
后 手少阴心经

前 手阳明大肠经
手外侧
手三阳经
中 手少阳三焦经 后 手太阳小肠经

前 足太阴脾经 内侧 足三阴经 中 足厥阴肝经
后 足少阴肾经
前 足阳明胃经 外侧 足三阳经 中 足少阳胆经
后 足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一)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交手三阴经。
头(面)


腹 足
手之 三阴
足 之 三 阳
(二)交接规律
1、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接
手太阴肺经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中医基础理论总结-第四章 经络

第四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1.经络的基本概念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试运行全身气血,联络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脉:经,路径。

经脉是主干,纵行于固定的路径,多行于深部络脉:络,网络。

络脉是分支,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深浅部皆有2.经络系统的组成手足三阴经气血循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正经)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督脉,冲脉,任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经脉阳维脉。

有统帅,联络,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经脉和络脉十二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

有加强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作用。

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渗灌气血络脉孙络:细小的络脉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经络系统属:十二经脉各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内属络: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十二经筋:十二经脉所连属的筋肉系统。

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外连司关节运动的功能十二皮部: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皮肤的分区第二节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太阴肺经手厥心包阴经行于上肢前缘少阴心经内侧中线属脏阴:分布于四肢内太阴脾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厥阴肝经行于下肢少阴肾经阴阳阳明大肠经命名原则及手少阳三焦经行于上肢前缘具体名称太阳小肠经外侧中线阳:分布于四肢外阳明胃经后缘侧面的经脉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太阳膀胱经脏腑脏为阴每一条阴经分别隶属于一脏腑为阳,每一条阳经分别隶属于一腑手: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手手足足: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脚的经脉,在经脉名前冠以足2.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至胸,交于手三阴经。

3.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1).十二经脉相表里的阴阳两经在四肢末端相交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于食指端(商阳)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于中指端(关冲)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于小指端(少冲少泽)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于足大趾(隐白)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于足大趾后(大敦)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于足小趾(至阴)(2)同名手足阳经交于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于鼻翼旁(迎香)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于目外眦(瞳子髎)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于目内眦(睛明)(3)同名手足阴经交接于胸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4.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1)体内分布以纵行分布兼有或多或少的迂回曲折,交错出入,各经间及其与奇经和络脉之间多有交叉(2)体外分布头面部手足阳明经:面部额部手足阳经手足少阳经:侧头部手足太阳经:面颊部头顶头后部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手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阳明胃经行于前(胸腹面)足少阳胆经行于侧面足足太阳经行于后(背面)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自内向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胆经前缘:太阴阴经:在内侧面中线:厥阴四肢后缘:少阴前缘:阳明阳经:在外侧面中线:少阳后缘手少阴心经达目系手足阴经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中医经络学说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它自古以来在治疗疾病和康复医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

一、中医经络学说的理论基础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全身的经络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通过经络可以调节和调整气血运行,维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经络学说包括经络的循行规律、络络相通的关系以及脏腑经络的相互作用等内容,为康复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医经络学说主要包括“经络理论”和“经络治疗”两个方面。

经络理论是指中医学中关于经络的形态、循行、络络相通关系等方面的理论,经络治疗则是利用针灸、推拿、艾灸等手段调节经络,达到治疗和康复的目的。

二、1.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经络学说在康复医学中最常见和经典的应用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细针,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提升机体的自愈能力。

针灸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广泛用于疼痛管理、神经功能障碍康复、运动损伤康复等方面。

2. 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通过按摩经络和穴位来调理身体的方法。

通过推拿手法的运用,可以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紧张,提升神经功能。

推拿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康复、神经系统康复等方面。

3.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利用艾绒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温通经络、温补脏腑的作用。

艾灸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慢性疾病的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如针灸镇痛配合艾灸的疗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中药疗法: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根本上促进康复和治疗疾病。

中药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慢性疾病的康复、脏腑功能调节等方面。

5. 经络操疗法:经络操疗法是一种通过特定的体操动作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运行的方法。

这种疗法在康复医学中常用于关节和肌肉系统的功能康复,通过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与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一)联络脏腑、沟通肢窍《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由于十二经脉内属五脏六腑,外联四肢百骸,通达五官九窍,再加上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经筋、经别、皮部和浮络、孙络遍布全身,形如网络,纵横交错,人里出表,上通下达,从而把人体各脏腑器官、肢体官窍、筋骨皮肉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了各部组织器官在功能活动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统一,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络有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营养全身的作用。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和濡润,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而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系统的循环传注,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机能。

如营气之“调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从而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由于经络能“行血气而营阴阳”,营气运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使营卫之气密布于周身,加强了机体的防御能力,起到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故《灵枢·本藏》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一)经络的病候及其机制当经络生理功能失调时,即会产生相应的病理变化。

其病候表现除与经络气血的虚、实、盛、衰有关外,还取决于其脏腑器官属络关系及其循行所过之处的组织、官窍联系。

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实证:多见沿经脉所过处发生的肿痛,多由病邪壅阻或气血不畅所致,即所谓“血伤为肿”、“不通则痛”。

如手阳明经病的齿痛、上肢外侧前缘肿痛等。

虚证: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等痿废现象,或功能失常症状。

多因经气虚陷,气血不足,不能荣于经脉,经筋、皮部失于温养濡润,而见麻木不仁等感觉异常和功能失常,如“痿废”、“大指、次指不用”等症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系统,通过这些经络可以循环气血、调节身体机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以下是经络学说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常见内容:
1. 经络诊断: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脉象、舌诊、腹部诊等手段来观察综合评估经络的状态,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辨证施治。

2. 经络疗法:介入性手段中含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多种手段,旨在用刺、按、热等刺激手段来调节经络的气血流动和代谢,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3. 经络穴位按摩:通过按摩经络上的特定穴位,刺激经络系统以及相关器官组织,以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疼痛和恢复健康。

4. 艾灸疗法:通过热敷草药制成的艾绒或艾条,刺激经络气血流动和热力作用,起到调节身体机能,缓解疼痛,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总的来说,经络学说在中医临床应用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权衡利弊,避免漏诊、误诊以及其他可能的不良反应。

同时,中西医结合的应用,也是目前临床经验分享和探索的方向之一。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基础知识_中医经络常识 经络是运⾏⽓⾎、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各部的通道,是⼈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那么你对经络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经络知识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经络的分形 《黄帝内经》载:“经脉者,⼈之所以⽣,病之所以成,⼈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

”⽽经脉则“伏⾏分⾁之间,深⽽不见,其浮⽽常见者,皆络脉也”,并有“决⽣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故针灸“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营其逆顺出⼊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由此可见,经络理论对指导中医各科实践有着决定性的作⽤。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课题,也是⽼百姓⾮常想了解的奥秘。

⾄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的进展,但⽆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

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千五百年前,中国诞⽣了第⼀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发现⼈体上有⼀些纵贯全⾝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发现这些⼤⼲线上有⼀些分枝,在分枝上⼜有更细⼩的分枝,古⼈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黄帝内经》对经络的认识是从⼤量的临床观察中得来的,记载这些临床观察的⽂献,已在马王堆帛书、张家⼭⽵简和绵阳⽊⼈经络模型等出⼟⽂物中逐渐找到。

这些早期⽂献主要描述了经脉系统,并涉及了三种古⽼的医疗⼿段:⼀个是灸法,⼀个是砭术(即⽤⽯头治病的⼀种医术),另⼀个就是导引术(⼀种古⽼的⽓功),⽽经脉是这三种医术施⽤时借助的途径。

东汉的“⽅书之祖”,有着“救命活神仙”之称的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了经络学说。

他认为⼈所⽣的病是通过⼀条叫“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样的通路从体外向体内传输的,根据疾病所属的经络不同,要⽤不同的⽅法治疗。

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探讨

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探讨中医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针灸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经络系统是人体内部能量流动的通道,通过针灸手法刺激经络系统,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促进健康。

本文将探讨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

一、经络学说的基本原理中医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有12个经脉和8个奇经八脉,这些经络遍布全身,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络系统与内脏器官、组织以及身体表面相连,形成人体的整体调节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疾病常常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因此需要通过针灸手法来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恢复健康。

二、经络穴位与针灸治疗经络穴位是人体经络系统上的特定点位,具有独特的生理活动特征。

针灸治疗依靠刺激经络穴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中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大椎等。

这些穴位通过针刺刺激,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疼痛等。

三、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1. 调节气血运行: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系统,促进气血运行,加强脏腑功能,达到调理气血的作用。

比如经络学说认为手三阴经与胃脾有密切关系,因此在胃脾失调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可以选择手三阴经上的穴位进行刺激,调节气血运行,促进胃脾功能的恢复。

2. 改善心理状况:针灸不仅可以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还可以对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

根据经络学说,手太阴心经与心脏有关,因此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可刺激手太阴心经上的穴位,改善心理状况,减轻症状。

3. 缓解疼痛:经络学说认为,疼痛是由于经络气血不畅所致,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疏通气血,缓解疼痛。

例如足三里是一个常用的肌肉酸痛的穴位,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四、中医经络学说在针灸治疗中的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经络学说强调个体化治疗,针灸治疗符合经络穴位的特点,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

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

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

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

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

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

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
显的压痛,或结节、条索状等反应物,以及相应的部位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等变化。

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和按压等,可推断疾病的病理状况。

(二)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是指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指导下进行。

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项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督脉、足厥阴经有关。

这是根据头部经脉分布特点辨证归经。

临床上还可根据所出现的证候,结合其所联系的脏腑,进行辨证归经。

如咳嗽、鼻流清涕、胸闷,或胸外上方,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与手太阴肺经有关;脘腹胀满、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等,与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有关。

(三)指导针灸治疗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和艾灸等刺激体表经络腧穴,以疏通经气,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腧穴的选取、针灸方法的选用是针灸治疗的两大关键,均依靠经络学说的指导。

针灸临床通常根据经脉循行和主治特点进行循经取穴,如《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就是循经取穴的具体体现。

由于经络、脏腑与皮部有密切联系,故经络、脏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或皮内埋针进行治疗,如胃脘痛可用皮肤针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该穴皮内埋针;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以刺其络脉出血进行治疗,如目赤肿痛刺太阳穴出血,软组织挫伤在其损伤局部刺络拔罐等;经筋疾患,多因疾病在筋膜肌肉,表现为拘挛、强直、弛缓,可以“以痛为输”取其局部痛点或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