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迎佛骨表赏析
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
2017.11文从公文写作角度剖析韩愈《论佛骨表》○陈 玥摘 要:《论佛骨表》是一篇逻辑性强、观点鲜明的奏议文书,但从效果上看却是一份失败的谏书。
从公文写作的角度剖析《论佛骨表》一文,对其论证方法、技巧和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探寻其失败的原因,对于我们今天写作公文依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文写作 《论佛骨表》 借鉴韩愈(768-824),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评价其“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其散文熔炼百家,出神入化,尤其是崇儒反佛的文章,纵横捭阖,气势恢宏。
元和年间,藩镇平定,大唐中兴。
而这时京城佞佛风气盛行,佛教势力渗入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百姓焚顶烧指、解衣散钱,老少奔波、弃其业次,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派人到凤翔府法门寺迎接佛骨入大内供奉。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韩愈在宪宗迎佛骨事件中挺身而出,随即书呈《论佛骨表》劝谏,因言辞激烈,惹怒宪宗,后为崔群、裴度所救,才得以保全性命。
单从行文方式看《论佛骨表》的确是一篇好的文章,但从结果看却是失败的公文。
《论佛骨表》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奏议公文。
全文严格按照议论文三段论的结构方式进行议论,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例证充分得当,十分具有说服力。
文章开门见山地揭示“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并通过一系列例证悉数前代并无佛法的帝王在位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的社会现象,与下文国内出现佛法后,各朝却“乱亡相继,运祚不长”“事佛渐谨,年代尤促”的现象形成对比,论证“佛不足事”的观点,巧妙地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说完“为什么”,韩愈笔锋一转开始分析“是什么”的问题。
他巧妙地提出高祖处理佛道的方法,指出宪宗违背先人之志,违背传统儒学观念,甚至“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直戳宪宗心底痛处。
接着又引出“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的严峻的社会现象,直言佞佛的风气“伤风败俗,传笑四方”,已然影响到了百姓的正常生活。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
韩愈谏书《论佛骨表》评析《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作品,韩愈虽有爱民忧国之心,而且《论佛骨表》,切中肯綮,但所用言辞过于偏激,因而触怒当朝皇帝,宪宗所言并非毫无道理:“愈言我奉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论佛骨表》选自《昌黎先生集》卷三十九,是韩愈所作的一篇著名的反佛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长安城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伽文佛(即释伽牟尼)指骨一节,……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这年正月,宪宗李纯命中使杜英奇率宫人及僧众持香花到法门寺迎接佛骨,“自光顺门人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就连平民百姓中,也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韩愈时年52岁,正在长安作官,任刑部侍郎。
他素不喜佛,认为这既有悖于先王之道,也不利于国计民生。
于是他不惜触怒宪宗,上疏切谏,写了这篇《论佛骨表》。
宪宗看了这篇表章,果然“龙颜大怒”,对裴度、崔群等说:“愈曰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必欲杀之而后快。
后经裴度、崔群等人说情,才免其死罪,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到潮州后,又上表(即《潮州刺史谢上表》)谢恩。
“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天(应为“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欲复用愈”。
唐代社会佛、道、儒三家并行,其中以佛教最为昌炽,寺院林立,大批僧尼游手好闲,“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直接妨害了国计民生,严重地触犯了唐王朝的利益。
韩愈的《华山女》诗中,曾有一段描写佛寺讲经时的盛况:“街东街西讲佛经,撞钟吹螺闹宫庭,广张罪恶恣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可见当时佛教之盛行。
在这种情况下,宪宗还要大事铺张地迎佛骨,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再次掀起崇佛浪潮。
在一片崇佛佞佛的喧嚣声中,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独挽逆流,冒死劝谏,揭露崇佛的危害,批判宪宗的佞佛行为,宣扬自己的反佛主张。
谏迎佛骨表原文_翻译及赏析
谏迎佛骨表原文_翻译及赏析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韩愈 谏迎佛骨表
韩愈谏迎佛骨表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
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
三年后北归。
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有《王昌龄集》。
谏诤之路韩愈曾与、刘禹锡同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地区大旱。
韩愈查访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
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
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上报朝廷说,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
这激起了韩愈的一腔怒火。
他奋笔疾书,向皇上递交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反映真实情况,并请求减免这一地区的租税。
韩愈这一举动不仅没有引起唐德宗的重视,反而在小人谗言之下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元和十四年(819年),早已被调回长安的韩愈又以一篇《论佛骨表》上疏直谏,对兴师动众、耗费巨资,掀起迎拜佛骨狂潮的宪宗加以劝诫。
他在文章中恳请,将佛骨“投之于水火,永绝根本,以断天下后世的迷信疑惑”“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一切灾殃,由臣承担,上天鉴福,绝不怨悔”。
可唐宪宗读后大为震惊,要对韩愈处以极刑。
多亏一众官员为韩愈求情,他才幸免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
被贬后,韩愈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表达了他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文死谏,武死战”,这是中国古代为官者的最高境界。
韩愈曾写道:“愿辱太守荐,得充谏诤官。
”可见,他的仕进理想就是做好一名谏官。
论佛骨表中的千古名句
论佛骨表中的千古名句及赏析在唐代文学的瑰宝中,《论佛骨表》无疑是韩愈笔下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韩愈深刻的哲学思考,还展示了其犀利的文笔和坚定的立场。
其中,有几句千古流传的名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事佛求福,乃竟得祸”。
这句话犹如当头棒喝,提醒人们佛教并非是求福之所在。
韩愈在文中通过列举历史事实,如南北朝时期对佛教的过度崇信导致社会动荡、国家衰败,从而强调了佛教并不是一种值得信赖的信仰。
这种对佛教的批判和否定,显示了韩愈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坚定的立场和敏锐的洞察力。
其次,“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这句问话,实际上是韩愈在委婉地批评唐宪宗。
在文中,韩愈不仅指出唐宪宗迎奉佛骨是一种愚昧的行为,更进一步指出,即使是普通百姓也不会相信这些怪力乱神之说,更何况是英明的君主呢?这样的表达方式,既维护了君主的尊严,又提醒他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迷信所迷惑。
再者,“凡在二品以上,非卿监及刺史之职,皆来而宿。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迎奉佛骨的盛况。
不仅参与的人员众多,而且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整个朝廷的高层官员。
这样的描述,一方面突显了唐宪宗对佛教的极度重视和虔诚;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佛教在社会中的影响之大、之深。
整体而言,《论佛骨表》中的这些名句,都是韩愈经过深思熟虑、
反复推敲后得出的结论。
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在思想上给予了后人深刻的启示。
在欣赏这些名句时,我们不仅要品味其语言的优美,更要领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初中课文 《论佛骨表》
初中课文《论佛骨表》
《论佛骨表》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写的一篇文章,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中。
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唐宪宗的奏章,主要内容是反对宪宗迎佛骨入朝。
韩愈在文章中指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悠久,但佛教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
他认为,宪宗迎佛骨的行为不仅违背了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也会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论佛骨表》以其犀利的言辞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同时,这篇文章也反映了唐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之间的冲突和交融,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经典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意:我本想替圣上除掉有害的事情,岂肯因为年迈衰老而顾惜自己的老命呢?这两句是说,我反对迎佛骨,是为朝廷去除弊政之举;尽管招来一场大祸,我仍将老而益坚,坚持自己的主张,决不顾惜这来日无多的生命!诗句用流水对,浑成一体,抒发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
胆气豪迈,如见其刚直不阿之态。
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⑴一封朝奏九重天⑵,夕贬潮阳路八千⑶。
欲为圣明除弊事⑷,肯将衰朽惜残年⑸!云横秦岭家何在⑹?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⑺,好收吾骨瘴江边⑻。
【注释】⑴据日本藏《又玄集》,此诗题作《贬官潮州出关作》。
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
[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
[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
[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公元823年(穆宗长庆三年)登进士第,官大理丞,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⑵[一封]指韩愈《谏迎佛骨表》。
封,指谏书。
[朝(zhāo)奏]早晨送呈谏书。
[九重(chóng)天]指皇帝。
⑶[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县。
[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⑷[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明]一作“朝”。
[事]一作“政”。
⑸[肯]岂肯。
[衰朽]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⑹[秦岭]即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
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⑺[汝]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应,一作“须”。
⑻ “好收”句意思说,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代后事。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蹇叔哭师时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韩愈用其意。
[瘴(zhàng)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
韩愈论佛骨表译文
韩愈的《论佛骨表》译文如下:如今听说陛下命令大批僧人到凤翔迎接佛骨,陛下自己则亲自登楼观看,将佛骨抬入宫内,还命令各寺院轮流迎接供奉。
我虽然十分愚蠢,也知道陛下一定不是被佛所迷惑,做这样隆重的道场来敬奉,希望求得幸福吉祥的。
不过是由于年成丰足,百姓安居乐业。
顺应人们的心意,为京城的士人和庶民设置奇异的景观,以及游戏玩乐的东西罢了。
哪有像您这样圣明的天子,而去相信佛骨有灵这种事呢?然而老百姓愚昧无知,容易迷惑难于清醒,如果他们看到陛下这样做,将会说陛下是真心诚意信奉佛法,都说:“天子是无所不通的,还一心敬奉信仰佛,老百姓是何等样的人。
怎么可以更加吝惜身体、性命而不去献身为佛徒呢?于是他们就会焚灼头顶和手指,成十上百人聚在一起,施舍衣服钱财,从早到晚,辗转着互相仿效唯恐落在后边。
老少奔波着,丢弃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和本分。
假如现在佛骨还在世的话,奉行他本国的命令,来进京朝拜天子,陛下您以礼接待他,也不过就是宣政殿让他拜见一次,礼宾厅设一次酒宴,赐给他一套衣服,卫士们送他出境而已。
不让他迷惑百姓就行了。
更何况他的尸骸骨已经死了很长时间了,已经枯朽了,留下的不过是凶恶污秽的鬼神之类的东西罢了!难道应该让这种东西进入宫禁吗?孔子说:“要敬鬼神而远离他们。
”古时候的诸侯到自己的国家去吊丧,尚且叫巫祝先用桃茢等东西来避邪,然后才进入别人的家里。
佛是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也不同;他不讲先王之道言,不穿先王之法的衣服;不懂得君臣之间的义理关系和父子之间的情感。
像这样的夷狄之人死了很长时间了,枯朽的尸骸骨和凶恶污秽的鬼神之类的东西难道可以让他进入宫禁吗?希望陛下您收回命令,把这具佛骨交给有关部门处理。
扔到水火里去,永远断绝天下人对它的迷惑和怀疑。
这样天下的人才会知道您对大道的理解和执行远远超过一般人万倍!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这难道不令人高兴吗?如果佛真的有灵验的话能够降下灾祸的话那么所有的灾祸都让我韩愈一个人来承担吧!上天的眼睛是雪亮的。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哀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案】(1)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对比。
“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解析】【分析】(1)结合这两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韩愈一心为国家利益着想,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由此看出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情感。
(2)结合诗句内容即写作背景分析,这两句诗的大意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都形成对比鲜明。
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后经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诗人早上时还是朝廷重臣,想着如何体皇上分忧,到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地方,突出表现了诗人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诗人本来是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还想着为国家献计献策,但如今却是这样的下场,因此这里也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
谏迎佛骨文言文翻译
臣某言:伏以佛骨者,佛国之宝,流传于世,非同寻常。
然陛下若欲迎之,臣恐非益而反损,故敢竭忠尽智,冒死上谏。
自古圣贤,皆以民心为重,以天下为己任。
陛下嗣位以来,仁德昭彰,万邦景仰,实为万世之英主。
然佛骨之事,臣以为不可不慎。
夫佛骨者,非世间之物,乃佛祖之遗骨,其神圣不可侵犯。
迎佛骨,非小事也,乃国家大事,关系民生福祉。
陛下若迎佛骨,当以何礼待之?以何物供奉?以何人护持?此三者,皆不可不慎。
一曰礼遇。
佛骨至我国,当以国宾之礼接待。
然而,礼遇过厚,恐失我国威仪;礼遇过薄,又恐佛骨受损。
陛下宜慎思之。
二曰供奉。
佛骨至我国,当以香火供奉,以示虔诚。
然而,供奉之物,当以何为贵?何为尊?此中亦不可不慎。
三曰护持。
佛骨至我国,当有专人护持,以防不测。
然而,护持之人,当以何人为宜?此亦不可不慎。
臣闻之,佛骨迎至我国,必有一番盛况。
然而,盛况之下,必有隐患。
陛下若不慎之,恐生不测。
且佛骨非我国之物,迎之易,送之难。
一旦迎入,如何送出?此乃一患。
再者,佛骨迎至我国,必引起民间信仰之纷争。
百姓信仰各异,若因佛骨而起纷争,恐民心不稳,国家不安。
此乃二患。
臣以为,陛下宜深思而行。
佛骨之事,关系国家兴衰,民生福祉。
陛下若决意迎佛骨,当先定礼遇、供奉、护持之策,以防后患。
若陛下认为佛骨非我国之物,不宜迎入,则当止此议,以免生乱。
臣闻佛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陛下若迎佛骨,当以诚信为本,以民心为重,以国家为念。
如此,则佛骨之事,方能善终。
臣不胜忧惧,谨以此谏,望陛下三思。
臣虽死无憾,愿陛下以国家百姓为重,勿以一时之欲,而忘万世之利。
臣某顿首再拜,上奏陛下。
愿陛下圣明,审慎决策,以安天下,以福百姓。
谨此。
(注:本文为虚构文言文,以表达对迎佛骨一事的担忧与建议。
)。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翻译及赏析(优秀10篇)
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文翻译及赏析(优秀10篇)创作背景篇一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
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
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二原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潮州一作:潮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一作:本为;圣明一作:圣朝;肯将一作:敢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注释:一封朝(zhāo)奏九重(chóng)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圣明除弊(bì)事,肯将衰朽(xiǔ)惜残年!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优选稿
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韩愈:谏迎佛骨表及译文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人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谏迎佛骨表
谏迎佛骨表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后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
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
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
臣尝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
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
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
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于佛岂合惜身命。
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
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
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行,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于众也。
韩愈冒死谏迎佛骨
公元819年,唐朝刑部侍郎韩愈冒死向唐宪宗上《谏迎佛骨表》,攻击佛为“夷狄之一法”,反对朝廷推助佛教在中原的传播。当时官府民间,均重佛事,凤翔县的法门寺里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收藏着一节指骨化石,僧人们纷纷传说是释迦牟尼佛的遗骨,被称为“佛骨”。唐宪宗派人到法门寺迎佛骨到皇宫供奉,又在长安城内各寺院轮流公开展出,一时间搞得满城风雨。韩愈这时上书,唐宪宗十分恼怒,坚决要杀死韩愈,幸亏有宰相裴度等大臣极力劝谏,才免了韩愈的死罪,贬他到南方海边的潮州做刺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封《谏迎佛骨表》当时似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但他敢于据理力争,已冲击了许多人的心灵。
课文链接:韩愈《师说》
【素材运用】
韩愈好为人师,以复兴儒学为己任,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当时,佛法思想麻痹着广大人民,求神拜佛闹得社会一片乌烟瘴气,特别是皇帝总是多方寻求所谓“不死之药”。韩愈对此深恶痛绝,他上表进谏,斥责这种无聊的迷信,慨叹皇帝的愚蠢,不顾自己的官职和性命,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担当!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
韩愈《论佛骨表》原文及译文赏析论佛骨表韩愈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旬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
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茢祓除不祥,然后进吊。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6.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舁入大内舁:抬B. 徇人之心徇:顺从C. 焚顶烧指顶:头顶D. 弃其业次次:等第【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
业、次同义,生业,工作。
《国语.晋语》韦昭注:“次,业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鉴赏及译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鉴赏及译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潮州一作:潮阳)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欲为一作:本为;圣明一作:圣朝;肯将一作:敢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注释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在蓝田县南。
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长庆三年(823年)进士,任大理丞。
韩湘此时27岁,尚未登科第,远道赶来从韩愈南迁。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欲为”二句: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雪拥”句:立马蓝关,大雪阻拦,前路艰危,心中感慨万分。
拥:阻塞。
蓝关:蓝田关,今在陕西省蓝田县东南。
马不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汝(rǔ):你,指韩湘。
应有意: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
“好收”句:意思是自己必死于潮州,向韩湘交待后事。
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创作背景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韩愈谏迎佛骨表的故事
韩愈谏迎佛骨表的故事
韩愈谏迎佛骨表的故事发生在9世纪的唐朝。
故事中,韩愈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对社会风气和政治现实深感忧虑。
当时,唐宪宗皇帝计划迎请佛骨到达首都长安,并准备在皇宫举行盛大的迎佛仪式。
这引起了韩愈的强烈不满,他坚信国家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人民的福祉和国家发展上,而不是浪费在虚无缥缈的宗教儀式上。
韩愈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向皇帝表达了他的意见。
在表中,他批评迎佛骨的计划是奢侈浪费,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和孝敬父母的精神。
他指出,国家应该关注百姓的疾苦,加强农业、教育、修路等实际事务,而不是沉溺于虚幻的迷信。
然而,这一谏言并没有得到宪宗皇帝的接纳和支持。
他对韩愈的批评非常愤怒,并下令将《谏迎佛骨表》烧毁,并流放韩愈到遥远的岭南地区。
尽管遭到皇帝的不接纳和惩罚,韩愈的勇敢和坚持让他在后世被广泛称赞。
他的表状被视为古代中国士人对政权提出批评的典范,并体现了他对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关切。
这个故事展示了韩愈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正直之心去谏诤的精神,以及他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的强烈执着。
他的行为和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并为其树立了正直而又勇敢的
榜样。
诗词赏析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词赏析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必考名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译文】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注释】左迁:降职,贬官,指作者被贬到潮州。
蓝关:在蓝田县南。
湘:韩愈的侄孙韩湘,字北渚,韩愈之侄,韩老成的长子。
一封:指一封奏章,即《论佛骨表》。
朝(zhāo)奏:早晨送呈奏章。
九重(chóng)天:古称天有九层,第九层最高,此指朝廷、皇帝。
路八千:泛指路途遥远。
八千,不是确数。
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肯:岂肯。
衰朽(xiǔ):衰弱多病。
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
圣明:指皇帝。
秦岭:在蓝田县内东南。
拥:阻塞。
汝(rǔ):你,指韩湘。
瘴(zhàng)江:指岭南瘴气弥漫的江流。
瘴江边:指贬所潮州。
潮阳:今广东潮州潮安区。
【赏析】公元819年(唐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
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
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
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
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
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屈、愤慨、悲伤。
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
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不是第一位振臂疾呼反佛道的朝臣,也不是仅有的信念坚定的反佛道朝臣,但是他却是第一位对君主迷信佛道采取激进方式对应的朝臣。
.一、从信佛道动机看.
严格说来,虽然事佛(道)动机不应成为思想家反对宗教信仰的依据,但是君主与一般百姓所废寝忘食,摩顶放踵的佛道信仰,在韩愈眼中是迷信中毒太深。
因此韩愈欲打破君主对迷信的虚妄的执著,减轻佛道对社会、文化的伤害,首先就从崇奉佛的动机进行无情的抨击。
表中云:「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佛,以祈福祥也。
」驽钝的下臣尚且能洞彻宗教的信仰,不过是以蛊惑手法蒙蔽信徒,圣明的国君又岂能意图藉此求福得福!韩愈在此用的是反激法。
为了诱导君主回归华夏本土正统,他同样企图以寿考祚久来利诱君主,《谏迎佛骨表》云:.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文中主旨在指出佛法未入中国前,古史上不乏春秋遐龄,在位逾甲子的帝王。
韩愈于此之所以列举先王们夸张的春秋,目的是在突显「事佛渐谨,年代尤促」的不足取。
再相对照之下,韩愈得到的结论是「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二、从文化层面看.
唐朝文化恢宏浩瀚,闳中肆外,如百川汇注为汪洋,吸取了许多邻邦外族文化的特质,因此,生活中广泛显露出异族情调。
《谏迎佛骨表》一开始,韩愈首先单刀直入地揭出「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后段则强调「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製,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文中「夷狄」一词充满了鄙夷与排拒感,这种情结实在是因为佛教势力已凌驾中国文化之上,再不採取拨乱反正的激烈手段.说不定真的会出什么问题。
其次,维护社会善良风俗,也是保存固有文化所不可忽视的。
韩愈表中刻画元和迎佛骨时,百姓「焚顶烧指,千百为群,解衣散钱,……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这种朝野颠狂的情景,不但是伤风败俗的行为,更是文化堕落的象征.
三、从社会责任看
韩愈上表时,国家税收来源已大不如前,供税户仅天宝年间四分之一,而这一百四十四万户除了要负担八十馀万军士衣食外,「其馀浮为商贩,度为僧道,……奉七分坐衣待食之辈。
」不事生产的人口比例既是国家的沉痾,僧尼问题的严重性也就因而更加突显了。
. .当韩愈眼见佛道势力不曾因历来朝臣的劝阻而稍减其势,反而种种不良的影响逐渐渗透社会各阶层时,不满情绪日益高张,《谏迎佛骨表》就是这种情绪达到最高峰的表现。
实在是因为佛道盛行后所显现的社会乱状,及对本土文化的危害,使得韩愈兴起了强烈的危机感与责任感。
而这一切社会乱相与文化的迷失,在韩愈认为,都是因为君主带头佞佛道所使然,所以一旦把握到上谏的机会,他才会在谏表中以几近犯上的口吻严加抨击。
.由此可见,韩愈及其《谏迎佛骨表》对这一时期唐朝社会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