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高考习题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素质低

B、人口老龄化

C、就业压力大

D、人口增长快

2、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大气污染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淡水匮乏

下图曲线为某国2000年不同年龄人口数量与0到1岁人口数量的比值连线。18~65周岁人口为劳动力人口,其余为劳动力人口负担的人口。假定

只考虑该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且该国从2001年起控制

人口增长,使每年新生人口都为2000年新生人口的

80%。据此完成3—4题。

3、该国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最重的年份分别是

A、2019年,2066年

B、2066年,2019年

C、2001年,2019年

D、2001年,2066年

4、出生人口的减少将最先影响该国劳动力人口的

A、数量

B、职业构成

C、性别构成

D、年龄构成

图示意我国不同生育率方案预测的2050年人口结构。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5.c方案与a方案的人口结构比较,差异最大的是()

A.人口性别比

B.老年人口比重

C.青壮年人口比重

D.少儿人口比重

6.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判断,三种生育方案()

A.a方案较合理

B.b方案较合理

C.c方案较合理

D.均不合理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

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

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

下图是世界人类大陆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各题。

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代表欧洲B.B代表南亚

C.C代表东亚和东南亚D.A代表北美东部

8.D只形成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其原因是该处

A.地处沿海,湿热多雨,人烟稀少

B.深居内陆,环境承载力低,难以形成大面积人口密集区

C.利用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发展水稻种植业,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D.自然条件优越,环境承载力强,形成人口稠密孤岛

9.关于C形成人类大陆的自然原因,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气候适宜雨热同期B.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

C.日照充足,河湖密布D.交通便利,工业发达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11.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完成下面小题。

12.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

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

C.城乡收入差距大

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3.“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城乡协调发展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14.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一②一③B.①一③一②C.③一②一①D.③一①一②

15.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B.人口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C.区域协调发展会增加流动人口增长D.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埃及沙漠广布,人口、城市主要集中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首都开罗人口约1800万,是埃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15年3月,埃及宣布在开罗以东的沙漠地区兴建新首都。

新首都作为政治中心,规划容纳500万居民,

提供175万个长期工作职位。下图为埃及略图。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7.推测埃及兴建新首都的首要目的是()

A.平衡地区发展B.提

升国家形象

C.分散开罗人口D.吸

引国家投资

18.与开罗以北地区相比,在开罗以东地区建设新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A.农业发达B.用地充足

C.基础设施完善D.交通便利

19.埃及新首都提供的长期工作职位,所属的主要部门为()

A.农业B.制造业

C.建筑业D.服务业

右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完成下题。

20: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A.缩短居民出行距离B.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加强各区之间的联系D.节省基础设施投资21: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A.①处和③处B.①处和④处

C.②处和③处D.②处和④处

图4是某城镇用地布局规划方案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

题。

22.该方案突出优点是规划中的

A.居住区紧靠旧城、临近铁路

B.居住区环境好、建筑工程量小

C.工业区靠近水源、铁路交通方便

D.工业区地势平坦、位于主导风下风向

23.适合布局在防护带的是

A.停车场、日用品仓库

B.幼儿园、日用品仓库

C.幼儿园、医院

D.医院、停车场

24.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右图为某市中心城区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根据材料,回答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

25.如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图中最有可能

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A. ⑥①②

B. ⑤③⑥

C. ③②④

D. ①④⑤

右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26~27题。

26.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7.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图2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中两个时刻的人口聚集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下题。

28.该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A.行政区B.工业区C.住宅区D.商务区

29.该城市的地域形态特点及其形成条件组合正确的是

A.团块状—平原地区B.组团状—丘陵地区

C.条带状—河谷地区D.星状—山地地区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径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2释义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下题。

30、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31、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监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2、该城市空间形态最优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右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33.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

长最大的是()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34.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35.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坏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B防止海水倒灌C减缓地面沉降D减弱酸雨污染

36.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

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7: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A.洪涝灾害更少B.淡水资源更多C.经济水平更高D.土地成本更低38:今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A.节约建筑用地B.缓解交通压力C.降低建筑耗能D.扩大

用地规模

39.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城市绿化建

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下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据图回

答问题。

1.简述规划绿地的分布特点。(4分)

2.阐述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原理。(6分)

4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根据新疆自然状况,分析对喀什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的影响。

(2)(2分)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3)(6分)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

BBABD BDBDA CCADC CBDBA

ADACB ACCBB ACDDC DCA

39.(1).城市中心为片状分布,边缘呈网状分布(环状分布,沿主干道呈楔形或条带状或放射状分布)。

(2.)吸附飘(浮)尘,吸收污染气体,释放氧气。

40.(1)(8分)有利影响:国界线漫长,有利发展边境贸易;新疆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采矿业、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地域广阔,有利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空间等。(6分)

不利影响:气候干旱,水源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不利于耗水工业的发展;(2分)(答案要求呈现因果关系,因果各1分,每一要点2分,有利影响回答满3点得6分。言之有理的可酌情给分)

(2)(2分)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山地降水补给(回答任意2点得2分)。

(3)(3分)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地区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人口与城市专题五年高考真题汇编(2014-2018年)

人口与城市专题选择题14-18年真题汇编 (2014全国1卷10-11)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2题。 1.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2014全国1卷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3—4题 3.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0 (2015全国1卷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5~7题。

5.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7.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2018全国1卷4-5)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8.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9.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 (2018全国2卷4-5)澳门丰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丰岛山丘分 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4~5题。 10.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 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B.西北部 C.东南部D.西南部 11.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B.曲折 C.坡大D.路面凹凸

2013 高三地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 要点串讲 ②对迁入地的影响

A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B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③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状况 3.人口问题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在人口问题现状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②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掌握以下四个城市相关要点 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专题五人口、城市、城乡规划

专题五人口、城市、城乡规划 一、知识联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C.约8亿一9亿D.约14亿-15亿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 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3~4 题: 3.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一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 相关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由人口流动产生的人口增长,叫人口的机械增长。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5~6题: 5.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 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呈上升趋势 6.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7~8题:

7.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8.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图5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 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9-10题。 9.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 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10.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 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备受关注。下面 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分布示 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铁使用量统计 图。 据此回答11~13题。 11.图甲中P地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 ) A.依山傍水,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附近有公路线交会,交通便捷 C.接近文化区,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2020年浙江高考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年浙江高三地理城市专题练习 一、单选题 近年来,我国某些区域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满足当地发展需要,需从其他区域购买建设用地指标(主要来自农村居民点整理后新增的耕地),这样可实现建设用地跨区域占补平衡。完成下列各题。 1.设定区域建设用地指标的根本目的是( ) A.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B.控制城市化增长速度 C.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D.提高建设用地的成本 2.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占补平衡可( ) ①改善城市的空间结构 ②优化土地资源空间配置 ③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④促进土地资源区际流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城市交通问题是指道路交通中带有普遍性的、经常性的和周期性的一种无效而有害的状态,据统计大城市70%污染都来自城市交通。下图反映了城市车速与污染程度的关系。 读图完成下面各题。 3.有关污染程度与车速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污染程度与车速呈正相关 B.污染程度与车速呈负相关 C.车速适中时耗能最少 D.车速中等时车流量最小 4.根据图示,减轻交通污染的主要措施是 A.推广新能源汽车B.鼓励公交出行 C.合理规划城市路网D.车辆限速行驶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问题。

5.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6.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为促进济南都市圈的建设,国务院于2019年1月10日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的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行政区划调整后,作为省会城市济南的 A.经济地位加强B.服务范围扩大 C.城市职能减少D.城市等级提升 8.济南行政区划的调整对济南城市圈建设的作用体现在 ①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 ②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③更好发挥省会城市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培优 第一编 专题七 人口和城市专题综合检测

专题综合检测7 人口和城市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广东百校大联考)2018年1月20日,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数为1 7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较2016年少出生63万人,其中一孩数量为724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249万人。下图示意我国2013~2020年育龄妇女(15~49岁)人数变化(含预测)。读图,完成1~3题。 1.图示期间我国育龄妇女( ) A.每年减少人数持续增加 B.死亡率不断增大 C.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D.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小 答案 C 解析据图计算可知,我国育龄妇女每年减少人数并非持续增加,A项错误;育龄妇女死亡率无法判断,B项错误;我国总人口上升,育龄妇女人数下降,故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C项正确;育龄妇女人数的变化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较大,D项错误。 2.造成我国一孩数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不断提前②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③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④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据图可知,育龄妇女人数呈现逐年减少趋势,是造成一孩数量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妇女初婚和初育年龄不断推迟、养育成本高、托育服务短缺、女性职业发展压力大均是影响一孩数量的因素。故B项正确。 3.我国一孩数量减少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人口老龄化速度降低 B.人口更替周期缩短 C.劳动力长期严重短缺 D.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答案 D 解析一孩数量减少,青少年所占比例降低,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上升;老龄化加剧,社会、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更替周期延长;我国劳动力人口短期内是充足的。 (2019·安徽合肥一模)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2018年户籍人口约30万。上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市。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B.政策因素 C.经济因素D.婚姻家庭 答案 C 解析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远比内地发达,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流入,故C项正确。 5.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 ) A.化隆县的人地矛盾 B.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 C.东部城市就业压力 D.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答案 A 解析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市可以缓解化隆县的人地矛盾;由于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故该现象可能加重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会加剧东部城市就业压力及东部城市的环境压力。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提升卷(20210210162152)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提升卷 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44分) (2017 ?皖东联考)读某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完成 1 ?下列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14岁人口比例1953?1964年递减 B. 0?14岁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较慢 C. 15?64岁人口比例1964?1982年增加较快 D.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最快 2. 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增长过快B .劳动力不足 C.文化素质偏低D .人口老龄化 (2017 ?陇西联考)读韩国1980?2005年不同年龄段生育率变化图,完成 每小题4分, 1?2题。 3?4题。 人口尅堆(万人1 人口 人口意截.414岁人.63岁且上人(万人) 口比例(%》口比M(%)

3. 此期间该国()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6. 影响贵州、湖南 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人口出生率 B .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 .人口密度 展夜均寒 (2017 ?成都二诊)读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 7?9题。 7?卧城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 ) A. 东部B .东南部 A. 各年龄段生育率均呈下降趋势 B .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 生育高峰年龄段发生明显变化 D .有推迟生育的趋势 4. 该国生育率变化将导致( A. 总人口数量减少 B .青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C. 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D .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201 7 ?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 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 图。读图完成5?6题。 ?- 7 6- ' FJrr K 常噸 £末 河 帕和- 江唏M "1O tffl r * -■a ?ir 宁 5. 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 A. 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 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 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届我沟少 昼参夜少 居少夜直

2019年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五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五)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 (五) 、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人 口容量nn蛭济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 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个 警 戒 值 人口 合理容量4 遨、 利用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 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 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 口) 个 合 理 值 环境 承载力 环 亍 人口規摸 邙济规绘 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一-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个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警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戒 的限制性因素值 历史时期不同,制 约因素也不一定相 同(不确定),故 具有不确定性;但 在具体时期,制约 因素相对不变的情 况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具 有相对确定性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一低一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 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一低一低”型 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一高一低”型T“高一低一高”型T“低一低一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5:专项突破练4 人口与城市练习题

专项突破练4 人口与城市 (2019·安徽六校联考)读“某国妇女生育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根据图中曲线变化,可以推测() A.社会劳动力充裕,就业困难 B.代与代之间年龄差呈现增大趋势 C.自然增长率呈现上升趋势 D.该国妇女寿命逐渐增加 2.育龄妇女生育高峰年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①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②“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③人口基数大,政策支持④妇女文化素质的提高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020·长沙雅礼中学模拟)读“重庆巫溪县望坪村人口现状统计表”和“该村人口迁往地区统计图”,完成3~4题。 人口总数(人) 常住人口(人) 0~14岁14 11 15~59岁49 7 60岁及以上16 14 合计79 32 3.导致该村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A.自然灾害B.经济发展 C.政府政策D.宗教信仰 4.人口迁移可能对该村产生的影响是() A.生态环境问题加剧B.城市化加快 C.公共设施负担增加D.留守儿童增多 (2019·齐齐哈尔模拟)下图为“台湾人口金字塔图”(含预测)。读图回答5~6题。 5.由图可知() A.1983年台湾少儿人口比重较低 B.2011年台湾人口数量最多的年龄段出生于1983年前后 C.1983年40~50岁年龄段人口即2060年相同年龄段人口 D.2060年台湾劳动力数量达到最高峰 6.台湾目前应当() A.逐步调整人口性别比例 B.推动人口外迁 C.大力发展劳动力导向型产业 D.发展科技,提高劳动效率 (2020·本溪模拟)再城市化是指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下图显示四个国家的城市化平均增长速度。据此完成7~8题。 7.图中1984~1989年处于再城市化阶段的国家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8.促进西欧部分国家再城市化产生的因素有()

2020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人口和城市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 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 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情报告]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 (2)B

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考向1 人口性别结构 (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

(浙江选考)201X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专题整合(五) 一、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 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 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 口)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历史时期不同, 制约因素也不一 定相同(不确定), 故具有不确定 性;但在具体时 期,制约因素相 对不变的情况 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 具有相对确定性 人 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 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 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 人口(最佳人口) 一 个 合 理 值 发 展 环境承载力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 的限制性因素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 关性表现 (1)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 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2020届高考地理课标版二轮习题:专题八 人口与城市 (解析版)

专题八人口与城市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1950—2050年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曲线图(含预测)。回答下面三题。 1.(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已实施计划生育国策,但80年代后期出生人数仍出现一个次高峰,主要的原因是() A.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B.多子多福生育观念 C.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成活率上升 D.60年代中后期出生人数多 答案D读图可知,60年代的出生人数高峰期与80年代后期相差20余年。到了80年代后期,60年代中后期出生的人口已经到了婚育年龄,带来了出生人数次高峰。 2.(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在开放二孩政策的影响下,我国近年出现了一次出生人数小高峰。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时间可能是() A.2010年1月1日 B.2014年1月1日 C.2016年1月1日 D.2018年1月1日 答案C读图可知,自2010年以来,2016年出生的人口数量最多,据此判断全面开放二孩政策的实施时间可能是2016年1月1日。

3.(2019四川广元第三次适应性统考)由图示信息可知() A.出生人数即将大幅度减少 B.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 C.人口死亡率即将持续下降 D.人口总数即将大幅度减少 答案A读图可知,出生人数即将大幅度减少;人口自然增长率波动变化;从图示信息中看不出人口死亡率的变化;我国人口总数仍在增加。 下表为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前五位省区的排序表。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第五位 甲湖南广西湖北四川江西 乙安徽江苏河南四川湖北 丙河北河南山东安徽黑龙江 4.(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甲、乙、丙分别为() A.北京、上海、广州 B.广州、上海、北京 C.上海、广州、北京 D.北京、广州、上海 答案B北京、上海、广州社会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人们为了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往往就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据此可判断甲为广州,乙为上海,丙为北京。5.(2019贵州贵阳适应性考试)近年来,上述省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回流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这些省区() A.产业结构调整 B.生育政策的变化 C.生态环境优良 D.农业专业化发展 答案A随着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上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加,一些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乡就业。

2019高考地理练习7人口与城市解析版

夯基提能卷7 人口与城市 夯基提能卷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河南中原名校四调]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是指人口中的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表示意1964~2010年我国某市各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据此完成1~ A.黄山市 B.北京市 C.成都市 D.乌鲁木齐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地区差异。2000年该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高达8.4%,即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且出现早,故该市应该是发达地区大城市,北京市最符合,故B正确;黄山市、成都市、乌鲁木齐市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不会这么早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故A、C、D错误。 2.1964~2010年该市人口特点是( ) A.人口老龄化程度先加重后趋于减轻 B.人口总抚养比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C.老年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 D.人口增长模式还未完成向现代型的过渡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格的能力。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该市老年人口比重一直在上升,说明人口老龄化程度趋于加重,故A错误;表中15~64岁人口比重一直上升,则老年人口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之和下降,推断人口总抚养比下降,故B错误;计算分析可知,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较1964年呈上升趋势,故C正确;0~14岁人口比重下降,说明出生率下降,该市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完成了向现代型的过渡,故D错误。 3.该市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 ) A.时尚产品销量大增 B.人均消费减少 C.少儿旅游业兴起 D.养老机构床位短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分析资料可知,少年儿童比重急剧减少,少儿旅游业会衰退,以青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时尚产品的销量不会大增,故A、C错误;人均消费可能增加,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重,也会给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带来一定压力,故B错误,D正确。 [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口迁移日益活跃,中、西部地区人口长期向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及京津地区集聚,但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出现了新的变化。下图示意2001年~2010年、2011~2015年两个时期我国部分主要城市人口增长统计。据此完成4~6题。

2019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语文

2019年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 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作业手册 专题限时集训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专题限时集训(六)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图Z6-1中的图(a)为我国某地区,图(b)为世界某岛国轮廓图。读图回答1~2题。 (a) (b) 图Z6-1 1.与图(b)中岛国相比,图(a)所示区域( ) A.人口密度小,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慢 B.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C.河流总长度大,水位季节变化大 D.石油加工工业更发达,发展条件更优越 2.水资源紧张是困扰该岛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导致该岛国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 ①年降水量十分稀少②国土面积小,使得河流短小,淡水的储存条件差③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变化很不均匀④人口急增与经济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 A.③④B.②④C.①④D.①② 图Z6-2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图上方为正北方。读图,回答3~4题。 图Z6-2 3.若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风 D.东北风 4.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下图为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表。据此回答5~6题。 国家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15 87 西班牙15 113 白俄罗斯15 93 匈牙利15 107

5.四国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D.匈牙利 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包括 ①劳动力短缺②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加重③死亡率回升,人口负增长④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读沪宁交通走廊与城市扩展关系图(图Z6-3),回答7~8题。 图Z6-3 7.如图所示,城市扩张的特点主要是( ) A.沿主要交通线扩展 B.垂直于主要交通线扩展 C.以老城区为中心,均衡扩展 D.向郊区航空中心扩展 8.图示城市扩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城市规模过大 B.人口过于密集 C.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恶化 D.城市连接成片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图Z6-4),回答9~10题。 图Z6-4 9.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10.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浙江选考)2019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五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强化练(20210211195509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专题整合强化练 匂中低档不丢分 (2017 ?余杭联考)下图是“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 该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增长快 B.人口素质低 C.人口老龄化 D.就业压力大 2. 与俄罗斯相比,属于图示人口增长模式的亚洲某国家,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 A. 淡水匮乏 B.能源短缺 C.水土流失 D.大气污染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980年本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就已经超过了7%且呈继续增大的趋势,即出现了明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2题,该国1980年就出现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所以该国为发达国家,在亚洲只有日本符合该情况。 与俄罗斯相比,其资源环境问题中能源短缺问题最为突出。 (2018 ?浙江台州教学评估)读“历史上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数据统计表”,完 成3?4题。 3. 甲、乙、丙、丁分别为()

A.亚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

B.亚洲 非洲 大洋洲 北美洲 C.大洋洲 亚洲 非洲 北美洲 D.北美洲 非洲 亚洲 大洋洲 4. 关于表中四个大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一人口容量先变小后变大 B. 乙一生产力水平先变低后变高 C. 丙一人口数量总体保持增长 D. 丁一环境恶化导致承载力下降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结合图中表格数据可知,甲大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最大,应该为亚洲, 乙次之,应该为非洲;丙大洲所占世界人口的比例逐渐增加, 而且所占比例较小, 应该为北 美洲,丁大洲的世界人口所占比重最小, 而且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应该为大洋洲,故答案选 A 项。第4题,人口容量受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等的影响。甲为亚洲,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人口容量逐渐变大, A 错误;乙大洲为非洲,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生产力也在不断发展, B 错误;丙大洲 为北美洲,人口的增长率较低,但是人口增长率为正值,人口数量总体保持增长, C 正确; 丁为大洋洲,属于发达地区,科技发达,资源丰富,承载力变化不明显, D 错误。 (2017 ?绍兴调研)2016年1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放开二孩政策。下图为“四个地区 2013年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5?6题。 0-14^ T 5?与我国目前人口统计情况最相似的是 ( ) A. 甲 B.乙 C.丙 D. 丁 制及tl 上 IHI 0 用34 右J 也皿 I-1_ L 女的知 ± 75-79 -1 硝* S5-59 J 舶-鶴 宅订立 5 ----- 曲 Y4 1 ; ? : I 2肝辭 1 ― 15-I 4? INI4 片 ,| (%) 6 4 2 ( )2 4 6(%) 砧岁及以上 年龄(妁 占总人【I 的口莎 比 乙 0 20 4() 60 i IKK 強)

2019高考地理试题汇编城市与城市化

城市与城市化 (2019·全国Ⅱ卷)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 海港规模大 B. 沿长江分布 C. 集聚长江口 D. 行政等级较高 2. 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 均衡性 B. 边缘性 C. 集中性 D. 对称性 3. 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 空间位置邻近 B. 发展模式相同 C. 城市性质相似 D. 产业部门接近

【答案】1. D 2. B 3. A 【解析】考查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特征、分布及变化情况。 【1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城市为上海、南京、合肥(注意常州2001年属于Ⅰ型, 但2016年已经下降为Ⅱ型);读右图,三个城市只有上海临海且海港规模大,南京、合肥没的有临海也没有海港,A错;上海、南京沿长江分布,但合肥没有沿江,B错;只有上海位于 长江入海口,合肥距离长江入海口距离较远,C错;结合右图图例可知,合肥、南京为省级行政中心,上海为直辖市,行政级别都较高,D对。 【2题详解】 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主要是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舟山等城市,其中盐城和滁州位于上海的西北部,安庆、滁州、宣城位于上海的西部,舟山位于上海的东南部,以上海市为中心,这些城市分布分散于长三角的不同地区、不同方向,总体分布为西部多、东部少,空间分布不均,也没有对称性,故A、C、D错;它们的共同点是处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的边缘地带,空间分布上都呈现出边缘性,B对。 【3题详解】 读左图,2016年呈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由Ⅱ型变为Ⅰ型)、扬州、嘉兴(由Ⅲ型变为Ⅱ型)、舟山(由Ⅳ型变为Ⅲ型)等;结合右图可知这些城市与长三角的其他城市相比,邻近上海,与上海距离都较近,A对;上海是长三角城市群中的核心城市(为直辖市),而这些城市中有省会城市也有地市级城市,因此职能、城市性质不同,C错;城市级别不同、规模不同,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部门往往也不相同,上海经济最发达,其发展主要是依靠位置、雄厚的经济基础、交通、科技优势等,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大,而扬州、嘉兴等城市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转移、劳动力资源、上海等城市的辐射带动等,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小,B、D错。 (2019·北京卷)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问题。

2019年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提升卷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提升卷

读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7~9.卧城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1)据图分析我国综合人口压力指数的空间分布规律。(6分) (2)上述分布规律与我国的人口密度规律呈现出什么关系?(4分) (3)以上现象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分布是否合理?(12分) 13.(2017·茂名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是与该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分不开的。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城市规划图(2009~2020年)。 (1)简述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标志。(8分)

(2)试描述珠江三角洲在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8分) (3)试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人口增加的主要方式及原因。(8分)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提升卷 1.C 读图中0~14岁人口比例折线可知,0~14岁人口比例1953~1964年呈上升趋势,2000~2010年呈下降趋势;1964~1982年,0~14岁人口比例迅速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变化不大,说明15~64岁人口比例增加较快;由图中65岁及以上人口折线曲线可知,在2000~2010年增加速度小于1990~2000年。 2.D 该市在2010年人口总数接近900万,总量大,且劳动力人口比重大,劳动力充足,青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人口增长速度呈下降趋势,统计数据中没有关于文化素质的数据,按一般发展规律,城市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在2010年该市老年人口比重已经接近10%,未来一段时间内,老龄化问题会加重。 3.D 根据图中曲线可知,25~29岁,30~34岁年龄段生育率呈波状变化趋势。人口生育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故人口自然增长在减慢。各个时段生育高峰年龄段仍主要出现在25~29岁之间,没有明显变化。2005年生育高峰年龄段在30~34岁的百分比增加,说明有推迟生育的趋势。 4.B 总人口数量变化由自然增长率决定,生育率影响出生率,图中生育率下降,说明自然增长率下降,说明人口增长变慢,青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在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在增加,但总人口变化还要考虑死亡率。生育率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明显。 5.A 上海、北京、天津是东部地区的超大城市,是城镇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故A项正确。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省区城镇老年人口比例在4%以下,比例较低。广东经济发达,其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口的比例都不高,还未进入老龄化阶段。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农村老年人口比例小于城镇,因而城镇老龄化现象更明显。故B、C、D项错误。 6.B 贵州、湖南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到东部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经商,导致农村老年人口比例高。 7.A 昼夜人口变化反映的是城市人们空间活动的变化。卧城的人口应该是昼少夜多,因为白天去上班,晚上回家休息。图中卧城应在③处,位于东部。 8.D ①处人口昼夜均少,说明人口分布、流动小,应是郊区;②处人口昼多夜少,应是人们工作区(比如工厂);③处为卧城(如上题所述);④处人口昼夜均多,应是商住混合区,白天来购物,晚上要睡觉。 9.D 在城市功能区布局时,风向对功能区布局影响较大。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对住宅区的影响,住宅区一般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地带。据上题解析可知,③以住宅为主,④中也有住宅区,因此当地盛行风可能为东北风或东南风。 10.A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伦敦城市人口减少,处于逆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向配套设施趋于完备的郊外、乡村和小城镇迁移,但城市用地规模并未缩小;东京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人口要向城区迁移,产业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