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治指南目录

一、背景

(一) 流行病学

1. 患病率

2. 疾病负担

(二) 历史与现状

1. 历史

2. 现状

(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

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 临床表现

(二) 诱发因素

三、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

(一) 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

(二) 偏头痛的诊断

1. 诊断流程

2. 病史采集

3. 体格检查

4. 预警信号与辅助检查

5. 偏头痛诊断标准

6. 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

7.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三)评估

四、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

(一) 防治原则

1. 基本原则

2. 患者教育

3.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

(二) 急性期药物治疗

1. 急性期治疗目的

2. 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

3. 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

1) 非特异性治疗

a) NSAIDS

b) 其他药物

2) 特异性治疗

a) 麦角胺类

b) 曲谱坦类

c) Gepant类药物

3)复方制剂

4. 急性期治疗药物推荐

5. 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6. 部分特殊情况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1) 严重偏头痛发作或偏头痛持续状态

2) 偏头痛缓解后再发

3) 儿童偏头痛

4) 妊娠、哺乳期偏头痛

(三) 预防性药物治疗

1. 预防性治疗目的

2. 预防性治疗有效性指标

3. 预防性药物治疗指证

4. 预防性治疗药物评价

1) β受体阻滞剂

2) 钙离子拮抗剂

3) 抗癫痫药

4) 抗抑郁药

5) 肉毒毒素

6) 其他药物

5. 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

6. 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

7. 部分特殊情况的偏头痛预防治疗

1) 儿童偏头痛

2) 月经期及月经相关偏头痛

3) 妊娠及哺乳期偏头痛

4) 慢性偏头痛

(四) 其他(替代)治疗

1. 中医治疗(中药针灸推拿)

2. 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3. 外科治疗

偏头痛诊治指南

一、背景

(一) 流行病学

1. 患病率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各国报道的年患病率女性为3.3% ~32.6%,男性为0.7%~16.1%[1]。美国的偏头痛年患病率较高,约为12%,18%的妇女和6%的男性在前一年中至少有一次偏头痛发作。偏头痛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首次发病多于青春期。青春期前的儿童患病率约为4%,男女相差不大,男孩略高。青春期后,女性患病率增高远较男性为著,大约到40岁左右达到高峰。欧洲与美国的偏头痛患病率较为接近[2],非洲和亚洲略低,如日本为

6.0~8.4%,我国台湾为9.1%。

2. 疾病负担

在欧美国家,偏头痛的平均发作频率大约为每月1.5次,每次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4小时,至少10%的患者每周发作超过1次,25%的患者头痛持续时间超过2天。发作前,许多患者可有多种前驱症状,约10%~25%的患者有先兆体验。超过80%的患者的头痛程度达中重度,2/3以上的患者有恶心,1/3有呕吐,绝大多数的患者伴有畏光和畏声症状。大多数患者的头痛影响日常生活,半数以上的患者头痛时工作和学习效率有一半以上的下降,近1/3的患者因头痛缺工或缺课。

偏头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前20位,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3]

(二) 历史与现状

1.历史

70多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对头痛问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临床研究。许多中西医的医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头痛,尤其是偏头痛进行深入细微的观察,先后发表几千篇的文献(至2009年底)[4, 5]。许多真知灼见指导了当时的偏头痛的临床工作,推动了偏头痛临床的医疗工作。具体表现在:1)及时将国外最新理

论和治疗进展介绍给国内;2)对头痛临床症状的细微观察,使人们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区分不同的原发性头痛[6];3)各种中药和医疗技术器械,改善了偏头痛临床治疗,例如:羊角丸和电刺激仪[7];4)建立相关的学术组织,定期进行学术交流。

2.现状

近10年来,我国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2006年“偏头痛诊治共识”的出版,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对偏头痛认识和诊治达到新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积极从事偏头痛的医疗工作中。主要表现在:1)偏头痛的概念更加普及;2)偏头痛对人类的健康影响更受到各方人员关注;3)各种专业学术会议上有越来越多的相关文章发表和交流;4)加强了国际间的交流,加入国际头痛联盟组织;5)第一次完整准确地调查了全国各地偏头痛患者情况;6)成立中国国际头痛临床中心和30家全国头痛中心;7)各个层面上的偏头痛临床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尽管如此,依然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1)偏头痛理论与相关临床知识并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教育;许多医务工作者依然习惯于用旧的知识去处理偏头痛病人;2)不能及时更新和正确是使用循证医学的依据去指导临床工作;3)不能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临床和正确分析临床资料,致许多发表的论文谬误甚多;4)许多新版教科书和专著中没有及时更新内容,使落后的方法和治疗依然盛行。

(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

为进一步规范偏头痛诊治,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国际头痛学会中国分会组织长期从事头痛临床工作的部分神经病学专家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神经内科医生、全科医生、内科医生及疼痛科医生等。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对偏头痛的诊治做出恰当的决策,而非强制性标准。鉴于偏头痛的病理生理过程尚未明了,且患者的身体状况、社会心理状态亦不相同,故对具体患者的处置,应参照本指南,并结合现有医疗资源、患者的具体病情及意愿。

本指南的制定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考虑到国际头痛学会的分类诊断标准为1988年颁布,1990年左右在国内开始推广,故确定检索自1988年后的国外文献和1990年后的国内文献。通过对设计合理、较具价值的研究文献进行总结分析,按照“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The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GRADE)系统的要求将证据质量分为4级[8]:Ⅰ级证据(高质量证据):未来研究几乎不可能改变现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Ⅱ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