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制与对应的学生年龄
九年义务教育学制的思考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学制的思考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间的衔接、转换等;反映着各级各类学校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它又为制定教育计划、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乃至确定学校规模、布局、师资培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依据..パ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是教育制度中相对稳定、变化较为缓慢的部分..学制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制约;还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制约;反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而且与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水平和规律有密切的联系..1 学制的发展ノ夜历史上系统的现代教育学制始于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壬寅学制”;而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是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总年限上都规定为14年;最显着的差别是“癸卯学制”将“壬寅学制”中小学教育年限由10年缩短为9年..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六三”学制始于1922年北洋政府公布的“壬戌学制”;“五四”学制始于新中国成立初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虽然学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教育具有社会发展功能;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学制也会随之相应调整1..2 “五四制”与“六三制”的比较ピ诤斩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的基础包括了更为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等等..以下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两种学制的优劣;因为只有比较才有鉴别..2.1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ト说纳硇姆⒄咕哂幸欢ǖ慕锥涡裕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征..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发展的角度将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形成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但是此时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命名事物..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儿童在前一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已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具有了符号功能;能够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是此时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表象;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还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此阶段儿童开始能够凭借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儿童出现了“守恒”的概念..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此阶段儿童逐渐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而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这四个阶段彼此衔接而不能超越;个体的发展大体上与上述各年龄阶段特征相对应;但又存在个体差异;后三个发展阶段与学校教育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关系尤为密切2..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明文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我们以一般儿童6周岁入学为例来分析;“五四”学制使11-12岁的少年儿童及时进入初中;接受符合少年特点的教育;给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六三”学制把小学教育延长1年;延缓了学生身心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最近几十年;有关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大都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儿童身心发展普遍呈现出加快的趋势..儿童从11、12岁开始进入少年期;少年期是人生的第二个生长高峰;这一时期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有许多特殊规律;被称为“第二断乳期”;需要加以特别认真对待3..在这个时期;少年的注意、记忆、思维等许多心理素质都处于一个质变的临界状态;也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一个契机;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否最有效;与学生的成长及以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系..11、12岁学生正是从儿童期向少年期的过度时期;有实验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如留在小学则其身心发展将会受到抑制;延缓成长过程;如进入初中则能促进其身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壮的体魄..另外;“五四”学制使初中延长一年;教育时间充裕一些;就有可能对处在特殊发展时期的青少年给予较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对他们身心发展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避免或缓解三年制初中过分紧张给学生造成的一系列学业、思想、心理上的问题;更有利于规划措施和保证学生健康发展..2.2 从已有教育实验成果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上来分析ピ缭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以副校长肖敬若同志为首的学制改革研究小组;正式提出了“五四”学制改革方案;并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小学、北京景山学校、北京育英学校、上海建青学校、辽宁省实验学校、辽宁黑山北关学校、沈阳育才学校、天津实验中学、广东番禹化龙学校、山东诸城、掖县和莘县等等一些学校进行实验..随后正式成立“中小学学制、课程、教材、教法改革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并列入原教育部“六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之一4..该课题组吸收了北京、天津、辽宁、山东、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的教育研究部门;语文、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全国研究会;以及部分初级学校共同参加..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于198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普通教育改革一书;论证了在我国实行“五四”学制是符合当前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学校教育制度..“五四”学制用实践证明了用五年可以完成小学任务;用四年能更好地完成初中任务;而“六三”学制不需要说明六年能否完成小学任务;却显示出用三年完成初中任务的困难5..ゾ2004年的新闻媒体报道;从当年9月开始;上海市义务教育已全面实行“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全面取消小学六年级和初中预备班;原先准备上六年级的小学生都已一步跨入中学;成了一名初一学生..2005年;北京也将实施“五四”、“六三”双轨制;学校有权选择实行哪种学制..バ⊙Ы逃是基础的基础;从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看;早期教育的发展、优生优育的宣传和实施、生活水平和环境的改善等等;大量的事实都已经证明小学五年是完全能够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习任务的6..初中阶段3年时间太短;师生负担重;压力大;对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任务尚且感到困难重重;又何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中学习时间延长1年;使开设的科目分散;坡度减缓;使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学得更扎实;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学得更完整;政治、历史、地理、劳动技术等课程得到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都能够得到相应学习..同时由于四年制初中学生负担轻于三年制初中;学校可以利用充裕的自由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成兴趣小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既使学生受到某方面的特殊锻炼;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又为国家培养各种特殊人才打下了基础..四年制初中的教学有充足的时间;注重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为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7..2.3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访谈结果中分析ケ救烁咧惺保周围有“五四”制和“六三”制的同学;老师在讲课时提到初中的某些知识点;由于我们以往所用的课本不同;教材在编排上存在一些差异;有时就会出现部分学生感到迷茫的情况..在高中学习时;我们中不少“六三”制同学也提到过由于“六三”初中英语的学习时间比“五四”制少了一年;高中英语学习不占优势..随机访问了一些中学一线教师;他们也提出从小学到初中新增了好几门课;初中多一年可以有充足的缓冲时间去适应;再者目前农村小学的基础课程还很薄弱;特别是像音乐、美术、微机之类的课都没有专业的任课老师;而初中有更齐备的师资力量;如果适当增加初中的年限;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特长8..3 小结ソ逃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古往今来无论任何事物;都伴随着存在、改革与发展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教育也在不断调整以更加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五四”学制较之“六三”学制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它从心理学、从社会学、从课程设置等角度把有限的九年时间做了更为合理的分配;既保证学生在关键的初中阶段能科学合理地学习规定的学科任务;也保证了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课外活动实践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兼顾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也充分照顾到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然而最理想的学制还是现行的九年一贯制;但此学制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真正做到九年一贯;课程在编排上仍然是“六三”分段的形式;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需要在课程编排上作进一步调整;以便更好使学生循序渐进学好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科目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才能..。
我国基础教育统计指标解释
中国根底教育统计指标解释2021年6月20日定稿1、学年: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每年的九月一日到第二年的八月三十一日。
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年初〞指第一学期开学时,“学年末〞指第二学期结束时。
2、学校学校:学校是指经有关部门批准设立,招收适龄人口实施教学活动的教育机构。
设立学校和其它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根本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城市、县镇、农村:按学校所在地分类,各类学校可分为城市、县镇、农村。
城市、县镇、农村的划分以国务院关于市镇建制的规定和我国的行政区划为根底,以民政部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最小划分单元。
城市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包括不设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的市中,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县镇是指在城市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独立的工矿区、开发区、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农场、林场等特殊区域。
农村是指城市、县镇以外的其他区域。
学校办别:按学校办别分类,小学、普通中学、职业初中、特殊教育、工读学校可分为教育部门和集体办、民办、其他部门办三类:〔1〕教育部门办是指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学校;集体办是指校舍、师资、经费等主要由乡〔镇〕、村、街道集体单位负担〔辅以财政专项补贴〕的学校;〔2〕民办学校,是指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公民个人、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3〕其他部门办是指企事业单位等利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的学校。
学前教育〔幼儿园和学前班〕:幼儿园是指招收三周岁以上〔含三周岁〕学龄前幼儿,对其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单位;幼儿园以游戏为根本活动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动。
设立幼儿园须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审查合格,并予备案。
外国教育史 亚洲国家 初高中学制
外国教育史亚洲国家初高中学制
亚洲各国的初高中学制各有不同,以下是一些亚洲国家初高中学制的概述:
中国:中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小学毕业生参加小学毕业考试,之后进入初中阶段。
初中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继续普通高中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
新加坡:新加坡的小学教育也是六年制,小六学生需要参加小学离校考试(PSLE),这个考试的成绩对于申请中学非常重要。
新加坡的中学教育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通常初级中学为四年,高级中学为两年。
日本:日本的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六年和初中三年,高中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但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继续接受高中教育,高中通常为三年制。
韩国:韩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为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韩国的教育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在高考(大学修学能力考试)方面。
印度:印度的基础教育体系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通常包括小学五年或七年,初中三年,高中二年或三年。
总的来说,亚洲国家的初高中学制多样化,反映了各国教育政策和文化的差异。
在考虑比较时,需要注意到每个国家教育体系的特定背景和发展阶段。
第二节 民国时代的两次学制
民国时代,正式颁布过两次学制,即1912、1913年的壬⼦癸丑学制和1922年的壬戌学制。
⼀、壬⼦癸丑学制 民国元年(壬⼦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时,改⾰了清末1902年制定的壬寅学制,次年⼜作了部分修改,合称壬⼦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针。
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
在壬⼦癸丑学制中提出的许多改⾰,⼀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命民主派的进步要求。
主要有:(1)废⽌⼩学读经,禁⽌使⽤清学部颁⾏的教科书,废⽌给毕业⽣奖励出⾝的制度;(2)缩短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年限,把原来壬寅学制中初等⼩学5年、⾼等⼩学4年、中学5年改成初等⼩学4年、⾼等⼩学3年、中学4年,即缩短了3年;(3)开始承认⼥⼦受教育的权利,提出⼩学可以男⼥同校,可以设⽴⼥⼦中学和⼥⼦职业学校。
除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个系统。
师范教育有中、⾼两级,均是本科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分甲、⼄两种,均3年毕业,分农业、⼯业、商业等类,所居地位为初等和中等两段。
实业教育与师范教育⽐较起来,实业教育的要求较低,仅相当于三年制的⾼⼩和四年制的中学。
另外还有补习班与专修科和⼩学教员讲习所等,是上述各校附设或特设的。
在推⾏壬⼦癸丑学制的同时,教育部⼜于1912年九⼗⽉间颁布了《⼤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的、任务、课程设置、⼊学条件等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中学校令》提出中学教育的宗旨为:中学校以完⾜的普通教育,造成健全的国民。
规定学习的科⽬有⽣物、物理、化学等⾃然科学。
这样,课程的门类⽐过去合为⼀门就增多了,⽽中⼩学学习的年限却缩短,就使学⽣同时学习的课时增加。
另⼀⽅⾯,中学⽣毕业后不可能全部升学,这时学⽣年龄尚⼩,缺乏参加⼯作的能⼒。
这样的学制,对中学毕业后的出路带来了问题,就需要设法解决。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制
教育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制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的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
二、教育目的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表现为其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1.导向作用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取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育效果的评价,都是以教育目的为依据和前提的。
教育目的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活动因为有可以达成的最终目标,最终目标可反过来成为一种激励的力量。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1.宗教本位论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
其代表人物有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所以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意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指标。
其代表人物有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巴格莱等。
3.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教育目的的观点是:要从个人本位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广义的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途径。
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学校教育,似乎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5、终身教育: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6、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7、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8、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9、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0、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1、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12、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13、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1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5、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的年龄特征: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方法。
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榜样示范法:是利用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学制
第四章学制一九五一年十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新学制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向工农开门。
为此,取消原有的、小学初、高两级分段制,合为一级,实行五年一贯制,修业期限缩短一年。
很明显,其主要精神是克服旧小学学制的使城市和农村的劳动人民的子女不能受到同等的完全的基础教育的缺点,为工农子女接受完全的小学教育,进而接受较之工农速成中学更为广泛的普通中学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新学制系统中,作为李集中学前身的“大李集初级中学”属于普通中等学校的前段,学制为三年。
按常规,本段学生的年龄。
为12~15周岁。
由于本校地处集镇,面向广大农村,在农村远未摆脫“一穷二白”面貌的解放初期,农民子弟入学时间一般较晚,因而平均入学年龄不同程度地高于上述指标。
据资料,当时初一新生入学年龄一般为15周岁左右,个别竟达到20周岁。
新学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和条件的变化,作了必要的修改、补充。
鉴于师资、教材和其它条件准备不足,新学制规定的小学五年一贯制原打算自五二年度第二学期开始实行,后不得不延缓。
小学仍为六年,分初小、高小两段。
同时停办了工农速:成中学。
这样,就保证了那一时期本校新生的素质且扩大了生源的范围五八至六五年期间,在教育革命浪潮推动下,普通中学的学制又有所改变,呈现明显的“多元化”——有五年制、四年制、初、高中各三年的六年制和初中四年、高中两年的六年制。
本校的学制一直保持原来的状况,即初中、高中各三年制。
从五八年起,本校开办高中,成为一所完全中学,学制未变。
首届高中有27人提前毕业,但仍归属于三年制。
“文革”开始后不久,提出“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要求,以及“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的措施。
在六七年三月“复课闹革命”后,本校和其他同类学校一样,根据上述思想,同时也是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在学制上进行了重大的变革,从六九年起,学制改为初中、高中各两年的四年制,即将初、高中修业年限分别缩短一年。
古代小学学制与现代学制的不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古代小学学制与现代学制的不同导语:古人几岁开始上学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
现代家长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入学年龄,在古代最主流。
好多名人都古人几岁开始上学现在孩子一般六七岁入学,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
现代家长忌讳的“八岁八糊涂”的入学年龄,在古代最主流。
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
可见,先秦对入学年龄无统一要求。
明清时期,“大龄入学”传统一直未改变。
《嘉靖太平县志》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
《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而唐代孩子的入学年龄比其他朝代提前一两岁,与现在差不多,即六七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
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洛州总管独孤信见之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
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
甚至20岁读小学的都有。
明魏校《庄渠遗书·渝民文》称,“凡为父兄者,如有子弟年六七岁至二十岁未冠者,俱要送入社学。
”社学,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诏令所设的“乡村小学”。
还有30多岁读小学的特例。
据《魏书·刘兰传》,北魏人刘兰,便是。
第五章 现代学制
21
20
19
18
17
16
职业学校
15
(1.2.3年)
中间学校
14
(6年)
13 高等国民学校
12 (4年)
11
10
9
基础学校
8
(4年)
7
6
高等学校
古
文
实
典
实
科
文
中
中
科
学
学
中 学
9 年
9 年
9
年
预备学校或 家庭教育
20世纪初期德国学制图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高 等 大学 教 (4年 育 以上)
13
12
完 全
二、现代学校的产生、发展和现代学制的形成
3.小学 ❖ 早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欧就有了行会学校和基 尔特学校,教授本族语的读写、计算和宗教知识 ,这些学校就是欧洲城市最早的初等学校。在文 艺复兴时期,教会又办起许多小学。 ❖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这100多年里,欧洲发生 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 业技术革命。这场革命使以劳动人民子女为教育 对象的小学教育得到广泛发展。到19世纪后半叶 ,英、德、法、美、日都通过了普及初等教育的 义务教育法。在这个阶段,各个先进的资本主义 国家都先后普及了初等教育。
3
三、现代学制的类型
一、现代学制的概念
❖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指一个国家各 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 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 间的关系。
❖ 现代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施教机构系 统的总体结构,它规定着各个施教机构的性质 、任务、入学条件和学习年限,规定着各个施 教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学制的概念与要素
学制的概念与要素概念: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由国家颁布并保证实施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调整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分配关系的教育基本制度。
它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国家、学校、公民教育权力的分配关系。
学制,首先是一种制度,是国家规范教育行为的一种基本制度。
国家规范教育行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行政规章,教育制度等等。
学制仅仅是国家规范教育行为的基本制度之一。
其次,学制是国家调整教育关系的一种基本制度。
但是,学制对教育关系的调整只是限于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交叉、比例关系以及教育权力在国家、学校、公民之间的分配关系。
再次,学制是由国务院及其授权的教育行政机关制定的并由国家颁布保证实施。
其他的国家机关、单位、组织和个人均无权制定与颁布学制。
国家规范教育行为必然要涉及到国家教育权、学校教育权以及公民受教育权之间关系的问题。
学制构成的基本要素即学制构成内容的向度。
亦即学制构成的价值标准。
要素与组成部分或构成单位不一样,要素具有基础性、抽象性与概括性而组成部分与构成单位则是要素的组合,具有综合性与具体性。
那么作为一个完整的学制系统它是由哪几个要素构成的呢?一般来说,它是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即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也有人把它归为两大类,即学校的类别与学校的结构。
但是,无论是两要素与三要素,二者之间的内容向度是统一的。
学校的类型是指哪一种形式,哪一种性质的学校。
“类型”即学校实施哪种性质的教育,属于普通教育,还是专门教育,在专门教育中是专业型、技术型还是技能型。
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那么学校的类型也就不一样。
根据教育举办的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两类;根据教育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实施普通教育学校与实施职业教育学校等等。
学校的级别是指学校的层次水平,即学校在学制系统中所处的阶段以及在同类性质的学校中所处的地位。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教育学》形考任务2和3网考题库及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教育学》形考任务2网考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正确答案】修业年限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
【正确答案】19世纪末3.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正确答案】学校教育制度4.我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壬寅学制”以及“()”。
【正确答案】癸卯学制5.在课程实施之前,为预测学生已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准备程度而做的评价()。
【正确答案】诊断性评价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分科课程7.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地方课程8.一般在课程计划实施之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
【正确答案】总结性评价9.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相互整合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综合课程10.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校本课程11.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活动课程12.根据学校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是()。
【正确答案】学科课程二、多选题13.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正确答案】纳托普【正确答案】凯兴斯泰纳【正确答案】孔德【正确答案】涂尔干14.把满足个人需要视为教育根本价值的教育目的类型——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
【正确答案】卢梭【正确答案】萨特【正确答案】裴斯泰洛齐【正确答案】福禄贝尔15.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层次的多样性使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功能包括()。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母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也成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给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都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1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4.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是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学制的基本类型
学制的基本类型一、双轨制该学制出现在19世纪的欧洲,在当时的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分别称之为学术轨和职业轨;其中,英国就是代表国家。
学术轨:其特点是,当时的精英资产阶级的子弟先在家里接受家庭教育进行学习,等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去上大学,教育特点是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先上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然后再回来上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
这个轨道是针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属于精英教育,平民阶级的子弟无权参与,学术轨出来的学生学成后一般从事与学术相关的工作,故叫做学术轨。
职业轨:其特点是,当时的平民阶级的子弟所接受的教育,他们从出生开始,从小学到中学,但不能考大学只能读职业学校;教育特点是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先上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接着只能上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
这个轨道针对的是平民阶级,属于大众教育,平民子弟学成后一般从事服务统治阶级的职业工作,故叫做职业轨。
学术轨和职业轨之间的关系:两者是平行的系列,不相通也不相接,在一定层度上剥夺了在国民教育中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二、单轨制该学制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国家美国,其特点是,社会各个阶级的子弟在一样的学校系统中进行学习,上下贯通;其结构是:所有学生先上小学、再上中学、最后通过考试公平的进入到大学,这样就使得各级各类学校(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之间互相贯通和衔接。
该学制相比于双轨制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国民素质。
三、分支制该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代表国家有前苏联和中国,其特点是在所有学生在初等教育阶段接受共同的基础性教育;但是,到中等教育阶段可以选择职业教育(相当于现在的技校)和普通教育(上高中考大学)。
该学制相比于西欧的双轨制有一定的进步,例如单独设立职业技术学校的同时又照顾到了单轨制的特色。
是一个立体式的学制,突显出“上通下达”、“左右贯通”的特点,使教育得到了普及,又保持了学术性的较高水平。
各国教育制度
(二)美国的初等教育
美国的初等教育由小学实施,属义务教育阶段。美 国小学多为公立,6岁入学、修业年限多为6年,在 人口较少地区则多为8年。但也有四年制的小学, 与中间学校相衔接。
美国初等教育以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对社 会和自然的理解能力、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社会 活动能力为宗旨。小学一般采取分年级教学,也允 许根据志愿和能力同时学习几个年级的科目。此外、 还实行“弹性升级制”,即特别优秀的学生,可以 个别升级或跳级。
(三)日本的中等教育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分 别修业3年,也有六年一贯制中学。
初中属于义务教育的完成阶段,是所有12—15 岁的学生都必须受教育的场所。
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法》规定 高中教育的目的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适应学 生的身心发展,给他们以普通和专业的教育。
(四)日本的高等教育
一、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二、德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三、法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四、日本的学校教育制度 五、美国的学习教育制度一、英Biblioteka 的学校教育制度英国现行学制
一、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初等教育 (二)中等教育 (三)继续教育 (四)高等教育
(一)英国的初等教育
实施机构是小学和独立学校系统的预备学校。
(二)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的教育制度一般习惯的被简称为学制,它主要指的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 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 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三)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简称。它是教育行政 机构设置、隶属关系、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 称。
日本学制图
五、美国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前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教育学-名词解释-分类
8、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9、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
10、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德育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13、教学评价:指依据一定得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4、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3、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个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9、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好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一、义务教育:P128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二、教育:P26 狭义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三、教育学P1 是通过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
四、学制=(学校教育制度)P114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课程:P130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目的)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的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六、课程标准:P132-133 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七、班级授课制:P250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
八、教学:P161 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九、智育:P107 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
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德育:P107德育是引导学生领悟社会主义思想观点和道规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道德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