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合集下载

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20分)1. 阅读教学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阅读文章等文字材料的所有行为方式。

2. 语文教学原则依据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处理好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法则。

3. 目标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获得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4. 中学语文学科测试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范围和方式, 对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水平进行量化的考察和检测。

5. 语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合为之称“语文”。

二、简答题(30分)1. 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应注意哪些问题?要点:1)运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内容, 应是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和教学的关键。

2)应是非电教媒体表达不清或难以表达的内容。

3)用语言能表达清楚, 但效率较低的内容。

4)适合发挥电教媒体优势的内容。

2. 作文批改的原则是什么?要点:1)容与形式兼顾的原则2)点拨、启发原则3)赏识原则4)因材施教的原则3. 新世纪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有哪些?要点:1)爱祖国的语言2)运用语言的能力3)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4)培养学生的个性5)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三、论述题(50分)1. 谈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理解。

要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学生应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看电视、看报纸、上网、与他人交往等)去学习语文。

学生的回答应从各方面举例说明。

2. 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和这次课程改革?要点:从下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名词解释(20分)1. 语文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合为之称“语文2. 文道统一文, 指文章形式, 道, 指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通过文章形式体现出来。

3. 阅读能力指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阅读文章等文字材料的所有行为方式4. 语文自学能力学生在课外自己学习语文的各种能力。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是指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目标、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论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探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
1. 语文:指的是汉字的语言文字和汉字所组成的语言文字系统。

在教育中,语文通常指的是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

2. 教学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所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和规范。

常见的教学原则有启发式原则、综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它们指导着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3. 教学方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定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它们为教
师规划教学内容和评价学生学习提供了依据。

5. 教学内容:是指语文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除了上述名词外,语文教学论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名词的解释,如评价、素养、课堂管理、教学评估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名词的含义和作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语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语文教学论是指研究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下面是对一些与语文教学论相关的名词的解释:1. 语文:语文是指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学科,包括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理解和鉴赏等。

语文教学论研究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

2.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

语文教学论研究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与方法。

3.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达到的状态或能力,指导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成果。

语文教学论研究如何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语文能力。

4.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方式。

语文教学论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态度的影响。

5. 学科与跨学科教学:学科教学是指将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语文教学论探讨如何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

6.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完成实际的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语文教学论研究任务型教学对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作用。

7. 教材与教辅:教材是进行教学的教育资源,包括教科书和其他辅助教材。

教辅是指配套教学的辅助材料,如习题集、教学参考书等。

语文教学论研究如何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和教辅,提高教学效果。

8. 评价与考试: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估,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考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方式,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语文教学论研究如何进行准确和全面的语文评价和考试设计。

以上是对语文教学论中一些常见名词的简要解释,这些名词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重要的理论参考。

《语文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文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语文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语文教学论试卷(A卷)一、名词解释(20分)1.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2.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指语文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献身于语文教育工作的精神追求。

3.教学原则:是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教学规律确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理、法则。

4.愉快教学法:就是在整个读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控制各种影响因素,如师生关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过程等,使学生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

二、填空(10分,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1.本质;规律2.作业练习法;观摩评教法;教育实习法3.语文训练;智力发展;情思审美教育4.合理取舍;厚积薄发;熟读课文;作者情思;例;类三、简答(30分)错一处扣2分,扣完为止1.(1)教书育人,贯彻执行教育方针;(2)依据大纲,进行语文教学活动(3)不断创新,推进语文教学改革;(4)培养情操,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1)从实际出发,多就少改;(2)恰当表扬,慎重批评(3)顾及全面,突出重点3.(1)抓住线索,理清结构;(2)突出揭示作者的思路(3)突出意境教学;(4)语言分析和读写训练4.(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3)形成浓厚的阅读兴趣;(4)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5.(1)确定目标,教学有旨;(2)熟悉学生,目中有人;(3)钻研教材,胸中有书;(4)制定策略,教学有方;(5)编写教案,教学有谱四、论述(20分)各10分,文面各1分,每点3分。

1.(1)品德素质;(2)才智素质;(3)身体素质2.(1)在备课过程中贯彻;(2)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贯彻(3)必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五、评点王立志课堂教学实录《就是那一只蟋蟀》(20分)文面2分,每点3分(1)教态(2)语言(3)板书(4)知识(5)教法(6)效果语文教学论试卷(B卷)一、名词解释(20分)1.语文教师的职业品格:就是指语文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所具有的个人的思想品质。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考研真题及参考答案(2010——2015)非官方,非标准答案,仅供参考!2010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10年、14年、15年考察):“语文”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

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

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建国以前亦把语文称为“国文”或“国语”,1949年叶圣陶主持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工作,将新中国实施听说读写教育的学科正式定名为“语文”。

2、模块:“模块”原本是外来词,其基本内涵是在一个系统内若干个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教育学意义上的模块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福多提出。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试行)》将模块解释为:“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

其基本特点是(1)综合性。

每一模块以特定主题为核心,所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设置。

(2)相对独立性。

它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围绕特定内容,对学生经验与社会生活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

(3)相对开放性。

它改造了原有课程内容组织的梯状序列。

课程内容得以纵横沟通,相互连结。

(4)灵活性。

我们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和教学要求,在每一组模块系列中选择从任何一个模块开始学习。

具有一定独立性,完整性同时又有一定联系的部分。

“模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打破学科界限壁垒,更好的适应工业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

自然风光、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是一种综合听、读、说、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注重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发展性评价(10年、14年考察):所谓的发展性评价是指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

是相对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而言的。

它有以下原则: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多元化原则、激励性原则情感原则、可行性原则。

它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的活动,它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2011年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

它既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帮助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同时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

单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就是要把语文看作是一种符号系统。

“工具性”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之一,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交际双方或多方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特定的交际目的,借助标准的有胜于言和相应的姿态语言进行听、说互动,双向或多向交流的一种实践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在口语交际活动中,规范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口语交际素养的教学叫口语交际教学。

3、语文课程资源(10年、11年考察):是指能够转化为语文课程和服务于语文课程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广泛的,形式是多样的。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等等。

(完整word版)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完整word版)10045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及重点问答题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括三个方面:1 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 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 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

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

(完整版)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语⽂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语⽂课程与教学论》绪论⼀、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少有两层含义:在⼴义上,课程指的是⼀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作或学习进程;⽽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相互作⽤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的共同发展。

3.语⽂课程与教学论:语⽂课程与教学论是⼀门研究语⽂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课程与教学现象,揭⽰语⽂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课程与教学实践。

⼆、试论述语⽂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课程与教学论是⼀门研究语⽂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课程与教学问题,语⽂课程与教学论以语⽂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教育⼯作者⼤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盾和理论疑难。

语⽂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课程⽅⾯的问题,如:语⽂课程标准、语⽂课程内容、语⽂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教学⽅⾯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的问题,如:语⽂课程的性质、语⽂课程的⽬标、语⽂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的问题,如:语⽂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教学⽅法的选择、语⽂学习⽅法的指导,等等。

语⽂课程与教学⽅⾯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语⽂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课程与教学设计、语⽂课程与教学实施、语⽂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语⽂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的问题,如:语⽂知识与语⽂能⼒之间的关系、语⽂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式⽅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于语⽂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的问题,如:语⽂的⼯具性与⼈⽂性、⽂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读,等等;有产⽣于两种或⼏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的问题,如:语⽂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及答题要点

最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及答题要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 。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 、 和 系统。

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 、 、 、 。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 、 、 。

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1.语文课程目标2.阅读教学技能3.情景作文训练4.课文复述三、判断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装订线装订线四、选择 (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 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B 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 社会需要。

D 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 引入B 介入C 展开D 结束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 促进学习B 选择C 排名次D 反馈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 语法修辞知识B 文学知识C 文体知识D 读写听说知识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 典型讲评B 综合讲评C 专题讲评D 重点讲评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A 现代汉语修养B 古代汉语修养C 文章和文学修养D 语文教育史修养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B 容易组织和管理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小学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小学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小书名解1、课程:是一个含义广泛且在发展变化的概念,一般认为,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

这里“教育内容的总和”,既包括学科课程,又包括活动课程的环境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又包括隐性课程。

2、教学大纲: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学校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教材纲目和老实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它是师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

4、素质教育: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所规定的教育目的,面向全体受教育者,着眼于他们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5、审定制:指编制教科书允许自由竞争,但必须经过审定组织的审查。

审定组织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人员组成。

6、国定制:是由国民政府规定内容,组织编辑成书,由各学校使用。

7、语文基本功: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统一体,具体包括理解、表达、观察、思维等基本功。

8、自觉能动性:指人所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

这种能动作用表现现:一是能动地认识世界,二是能动地改造世界。

9、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各种有效的教育形式,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0、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

能力是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11、智力:通常叫智慧,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智力通常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等方式表现出来。

1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反映过程。

它反映事物的一般特征、内部联系和规律。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

其中分析和综合是基本过程。

思维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

13、小学语文教学原则:是小学语文教师认识教学、从事教学的准则。

它反映了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对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一、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20 分)1. 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 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 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8年自学考试《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学考试《语文教学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课程: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切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

2.教学:教学视频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的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其研究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的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所谓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的归属分类,有语文课程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有语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有侧重理论方面的问题,如: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等等;有侧重实践方面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设计的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方面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来源分类,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的问题,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设计、语文课程与教学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等等;有来自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同理论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语文智育与德育的关系、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方式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产生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内部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文本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认识、教读与自读,等等;有产生于两种或几种课程与教学理论之间对立的问题,如: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方面的问题、继承传统与借鉴外国母语教育经验的问题,等等。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材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教材部分)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课程: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2.现代课程论: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其中包括两大类:一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是激发动机、课程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4.教学论: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中国古代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一部教育学。

)5.语文课程现象:是指语文课程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课程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6.语文教学现象:是指语文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是语文教学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

7.语文课程规律:是指语文课程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8.语文教学规律:是指语文教学及其构成要素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9.三百千: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主要作用是用韵语化的方式集中识字。

10.五经:汉代以后以“五经”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即经过孔子整理的《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包含了古代政治、教育、文化、哲学、伦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封建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11.四书:宋代以后以“四书”为主要课程的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教育。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教学论》试题与答案讲解

语文学科教学法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0分)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

A.语文素质 B.语文素养 C.语文能力 D.语文知识和能力2.在我国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语文课程是从()年开始的。

A.1904 B.1919 C.1949 D.19784.教学活动中,备课常有要“吃透两头”之说,这两头指的是()。

A.教材和大纲 B.课程标准和教材 C.教材和学生 D.课程标准和学生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明培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A.习惯 B.意志 C.兴趣 D.态度6.提出“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教学模式的是()A.于漪 B.钱梦龙 C.宁鸿彬 D.上海育才中学7.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A思想性和文学性的统一B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C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D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8.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A.自主、独立、探究 B.自主、合作、探究 C.独立思考、勇于探究 D.自立、提问、研究9.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是()年开始的A.1999 B.2000 C.2001 D.200210.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是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在课程总目标下,把九年分为(),分别提出阶段目标。

A.小学、初中两个阶段 B.初小、高小、初中三个阶段 C.义务教育一个阶段 D.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1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个。

A.2500 B.3500 C.2800 D.30001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

A.综合性学习 B.合作学习 C.探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13.语文新课程把一二年级的写作叫()A.写作 B.习作 C.写话 D.创作14.语文新课程把“听”和“说”两个教学系列合在一起,改为()。

语文教学论考试题目

语文教学论考试题目

语文教学论考试一、填空二、判断三、名词解释1. 对话教学法指新课改以来形成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训诲型、传授型的新的,通过师生之间多面对话,探讨并理解某一主题并获得新知,师生共同提高的教学活动和过程。

2. 话题作文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题一般不含有明确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

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或:是最近几年出现的一种要求学生写出与所提供话题有关的内容的作文方式。

要求学生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作。

其特点是:立意自由,选材广泛,写法灵活。

)3. 说课老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依据教程、课表、教学理论、教学实际,运用口头语言向领导、评委、同行或专家述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以及设计的依据的教学活动。

四、论述题:1.按照语文新课标理念编写的语文实验教材有何特点,该如何使用语文新教材?(结合课例)语文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有: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生活世界,重视言语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实验教材努力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教师在使用语文新教材时应注意:(1)审慎选材,领会编辑意图。

①根据主观条件教学。

主要根据老师的爱好和特长,首先问“我能教好什么”,然后才会是“我要教好什么”。

②根据客观条件教学。

学校的环境设施如何,还有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因素也要考虑进去。

③根据教材结构、原则和特点教学。

(2)总揽全局,点面统筹。

主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3)依纲守本,用活教材。

充分发挥师生自主性和创造性,弹性使用,教师在用教材的方法方面也要适用,对传统的经典篇目,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将其生活化,老师对课文可以自主设计,但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4)总结反思,研究教材。

教师要转换角色:要由被动地教教材,转变为主动地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2.谈谈你对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语文学习方式的理解。

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5篇]

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5篇]

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大全5篇]第一篇:教学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教学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教育学大将军一、名词解释(共4道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形成教学思想,以及运用最优化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的一门学科。

2.教学现象教学现象是课堂教学中物质环境、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方式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直观映像或直接呈现。

3.教学教学是教师引起、指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其基本功能是传授知识、培育能力、涵养品性、助长生命,整体地促进学生成长。

4.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来以指导教师教学实际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5.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事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它规定了当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变化。

6.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规定的,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总和。

7.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依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变形的纲要性文件。

8.教科书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一定教材理论编制的系统阐释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可以说,教科书是学校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9.分科课程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或叫显性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各门科学中,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

10.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它是打破科目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1.教学资源所为教学资源,就是指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蕴含了特定的教育信息,可以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学习的各类信息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学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教育学科,它是以语文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也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教育“目的”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成员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体现的是较长时期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
教育“目标”通常是指社会对教育的子系统(如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的质量规格提出的比较具体的要求,体现的是较短时期内阶段性、局部性的具体价值。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元认识指人们对自己认识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包括三个方面:1元认识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元认识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3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活动进行积极调控、相应调节以迅速达到的预定目标。
注意力是对一定事物保持警觉、进行选择的指向与集中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卫生。
概括:是在思想上将事物的共同特征或一般的、共同的属性归结在一起。思维的显著特性是概括,概括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也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
联想:是从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能力,是侧向思维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克服两个事物概念、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结合起来,产生新的设想和新的匹配关系。联想通常表现为:时空接近联想、特征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四种方式。
评价鉴赏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是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鉴赏,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评价,是读者对文章的优劣发表自己的见解,偏于理性的褒贬;鉴赏则带有更多的个人主观色彩和趣味,偏于形象的直觉,感情上也是爱憎分明的。
阅读技巧的运用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阅读也是一样,读多了,揣摩多了,便能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技能。
审美感知能力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指由审美感觉上升为审美知觉的能力。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三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育方法是实现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师生共同完成语文教育任务的途径、方式和手段的总和,是施教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
教育测量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教育目标或目标的实现程度。
知识系统:指的是语文教材所提供的语文基本知识系统,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听说读写知识、文学史知识、文学鉴赏知识、文化知识、逻辑知识等。
讨论课型:组织学生通过共同讨论来探索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课型。
参观课型:这是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通过组织学生到一定场所参观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获得实际知识或作文素材的一种课型。
课文系统:指的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规定的选文标准或选文原则所选取的课文系列。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助读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课文提示、注释、题解、作者介绍等等。
作业系统:指的是教材为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培养提高语文能力而有计划提供的各种思考与练习,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教育评价一般是运用科学方法搜集有关教育现象的数据资料,分析所得结果并作出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
认读能力:就是对文字符合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辨认文字符号的能力,正确、流利地把语句、语段读出来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阅读就无法进行。
理解能力:是在认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准确把握的能力,只有理解了才算真正把文章读懂了。如果只能认读而不能理解,等于白读。
求异思维:是一种广开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思考、探求解决问题新途径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多端、变异、独创是它的主要特征。
直觉思维:是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迅速识别、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部分。
灵感思维:是大脑经过紧张思考和专心探索之后产生的思维质变,表现为紧张思考着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突然获得解决的一种心理过程,产生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和设想。
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学科规定性、范围普遍性、阶段预期性和实施可行性。
教学,是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的共同活动,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积极地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并从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教育活动。
纵横勾连法:通过瞻前顾后和迁移渗透来认识同类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异类知识相互作用的方法。
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的基础。
记忆力:是人们对事物进行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的能力,它是智力的仓库。
思维力:凭借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认识事物本质规律的能力,它是智力的核心。
想象力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构成事物新形象的能力。它是智力活动的羽翼,是全部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
朗读,就是出声的读。默读,是不出声阅读,在阅读教学中同样重要,因为默读在实际生活中用的机会最多,也是最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
精读是逐字逐句深入钻研,咬文嚼字的一种阅读。略读,是从文字当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又称“浏览法”或“速读法”。
标准化考试,是指考试的编制、实施、记分、分数的解释等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规定进行的,使所有被试者考试条件一致。
无意注意是由注意对象本身所起和维持的。有意注意是由人的意识严格控制的,是人的意志的表现,是一种高级的注意。
综合型语文教材:将语文科多方面的内容综合编排在一起的教材。综合型教材的优点是可以兼顾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训练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听说读写的相互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文道统一的原则:一篇文章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智育、德育、美育的统一;语文老师要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知行”结合是指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过程应该把学生的认知、理解、练习、运用紧密结合起来。
比较分析法:对不同项目的知识进行对比或者对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认识语文知识间的异同点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