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2021-2024年辽宁新高考历史真题考点分布汇总
2024年辽宁新高考历史真题考点分布汇总题号题型知识点核心素养1题单选题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史料实证、时空观念2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史料实证3题单选题隋唐科举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题单选题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历史解释、史料实证5题单选题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史料实证6题单选题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7题单选题民族危机的加深时空观念、历史解释8题单选题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9题单选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0题单选题抗美援朝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1题单选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史解释12题单选题古代希腊文明历史解释13题单选题中古时期的日本历史解释14题单选题启蒙运动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5单选题战后非洲的民族独立历史解释116单选题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7材料题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18材料题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古代罗马及罗马帝国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9材料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0论述题局部抗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五计划史料实证、家国情怀、历史解释22023年辽宁新高考历史真题考点分布汇总题号题型知识点核心素养1题单选题分封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题单选题两汉的文化史料实证、唯物史观3题单选题文学艺术(魏晋-隋唐)时空观念、历史解释4题单选题金朝入主中原历史解释5题单选题疆域的奠定历史解释6题单选题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7题单选题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8题单选题敌后战场的抗战时空观念、历史解释9题单选题恢复国民经济历史解释10题单选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1题单选题古代西亚、非洲文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2题单选题中世纪城市自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3题单选题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14题单选题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历史解释315单选题斯大林模式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6单选题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历史解释17材料题宋元文学艺术,史学研究方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18材料题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明清科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9材料题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20论述题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42022年辽宁新高考历史真题考点分布汇总题号题型知识点核心素养1题单选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题单选题两汉的文化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题单选题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题单选题金朝入主中原历史解释5题单选题宋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6题单选题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7题单选题百日维新时空观念、历史解释8题单选题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9题单选题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0题单选题抗美援朝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1题单选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历史解释、时空观念12题单选题古代埃及文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3题单选题王权的加强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4题单选题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时空观念、历史解释515单选题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6单选题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7材料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18材料题日本明治维新,清末新政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19材料题美国内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论述题疆域的奠定,华夏族的发展和华夏认同,少数民族内迁,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62021年辽宁新高考历史真题考点分布汇总题号题型知识点核心素养1题单选题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题单选题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历史解释3题单选题中外文化交流(魏晋-隋唐)历史解释4题单选题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5题单选题沉重的赋税和力役,明清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6题单选题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7题单选题土地革命的内容和影响及根据地建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8题单选题历史和历史的“重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9题单选题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历史解释、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0题单选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题单选题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2题单选题文艺复兴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3题单选题一战的影响,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时空观念、历史解释714题单选题经济危机的发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15单选题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过程和表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历史解释16单选题欧盟的建立时空观念17材料题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8材料题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19材料题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论述题科技进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8。
2023年高考辽宁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2023年高考辽宁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1. 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
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
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
这反映出()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2. 鸦片战争后满汉官僚对于《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都能接受,倒是条约中提及今后双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令他们很不满。
这表明清政府()A.具备近代外交意识B.践行抵御外辱精神C.固守传统外交理念D.抛弃夷夏之防观念3. 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此条约使中国()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D.君主专制制度彻底崩溃4. 一位历史学家写到:“《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
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的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
”对于该说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五口通商诱发政府担忧情绪B.列强实现对国人的心理征服C.清政府缺乏国家平等的观念D.传播中体西用的新思潮受阻5. 鸦片战争期间,清宗室耆英在奉天部署海防,提出“严守口岸”“以守为战”的战略防御措施;鸦片战争之后,耆英在江南整军经武,提出“水陆并重”“改革水师定制”“师夷长技”等海防思想。
上述材料说明()A.鸦片战争推动晚清制度变革B.近代海防观念已初步显现C.清廷军事装备深受西方影响D.洋务派国防实践成效显著6. 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高考历史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社会,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从文化传承到科技创新。
掌握以下必背知识点,将有助于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1)夏商周的更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商朝的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政治上,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瓦解;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思想文化上,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秦汉时期(1)秦朝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2)汉武帝的统治:政治上,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局势:政权更迭频繁,长期分裂对峙。
(2)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相互交流、融合。
(3)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
4、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和制度创新:隋文帝统一全国,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2)唐朝的繁荣: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5、宋元时期(1)宋朝的政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二府三司制。
(2)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坊界限被打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6、明清时期(1)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二、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答案详解版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见到各种珍奇少见之物,各种工匠的活计都存在,这反映出元代商品贸易较为发达。元人“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的诗句,反映其商业区繁华热闹的景象,A项正确;“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记录的是元上都的风物人情,以及元上都这座草原生态城市的繁荣,排除B项;“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和“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描写的是自然风景,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材料提到敕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敕书诏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敕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敕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敕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敕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2023辽宁高考历史 考点
2023辽宁高考历史考点
2023年辽宁高考历史的考点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中国古代史:包括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及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运动;秦统一中国及其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成就;三国时代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发展;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宋辽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发展;明代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制度及文化成就;清代政治制度、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等。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等。
3. 世界史: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等。
以上仅是可能的内容,具体的高考历史考点要以教育部门发布的官方信息为准。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中国现代史(政治部分)必修一专题四、专题五第1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的国家,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1)建立发展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②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③新阶段: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2)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人代会职能,1954年后起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确立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规定了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及义务。
②特点: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是我国人民革命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极大地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2)建立:1954年宪法确认,先后建立蒙(1947)新桂宁藏五个自治区;(3)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1)民主法制遭破坏的表现①各项法律名存实亡,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任意践踏(冲击、批斗、抄家、刘少奇冤案)。
②“全面夺权”的展开,各级党政机关遭到破坏,社会秩序遭严重破坏。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必刷试卷含解析
辽宁省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历史必刷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贞观政要》载:贞观三年,唐太宗强调,中书、门下官员“若惟署诏赦,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皆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这说明唐设三省的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B.分散宰相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加强中央集权2.新中国资本短缺,而劳动力丰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本较低。
然而,我国的工业化却从突破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入手,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
有学者认为,这种“工业化次序和工业化方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由此可推断出A.计划体制违背了经济规律B.政治环境影响中国建设方式C.新中国工业化的成本太高D.新中国应该优先发展轻工业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
”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D.以过往历史的角度阐释历史4.如图为欧盟盟旗。
欧盟委员会对其内涵的解读是:“12使我们同时联想起《圣经》中的12使徒、雅各的12个儿子、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赫拉克勒斯的12项业绩……最后,圆形的排列代表了联盟。
辽宁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辽宁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0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18高二上·思南期末) 《“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
该丛书的出版()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A . ①②B . ②③C . ②④D . ①③2. (2分)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外交关系。
图二反映的外交关系与图一的不同在于()A . 缔结军事同盟B . 坚持独立自主C . 加强友好磋商D . 结伴而不结盟3. (2分) 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A . 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B . 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C . 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 . 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4. (2分) (2017高二下·南沙月考) 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A . 日内瓦会议B . 万隆会议C .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5. (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沈阳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
沈阳高三历史知识点汇总在沈阳的高三历史学习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的总结和回顾,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以下是沈阳高三历史知识点的汇总:一、中国近现代史1. 辛亥革命及其影响: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中国逐渐从封建社会进入近代国家,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历史。
2. 五四运动及其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标志着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开始,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经过长期斗争,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4.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 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二、世界现代史1.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冲突之一,给欧洲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动。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最严重的战争,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 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是二战后两个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相冲突的大国之间的对抗与竞争,后冷战时期则是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的调整和变革。
4. 国际组织与全球化:国际组织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对经济、文化和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历史思想与文化1. 古代中国思想: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在古代中国影响广泛,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重大变革,宗教改革则对欧洲宗教体系和社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
3. 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科学革命是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启蒙运动则是18世纪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复习教案:中国现代史部分(一)1949
第十章中国现代史高考复习(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考纲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建设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总结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课标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4.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5.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6.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专题学习进度:3课时◆授课提纲:1.特征:处于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2.政治: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宏观概要中国现代史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故又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此期从1949年10月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两大历史时期。
传统史学一般把共和国史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
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
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第一节过渡时期(1949-1956年) 阶段特征本阶段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
经济上,经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舣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
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知识整合一、政治1.民主法治建设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通过。
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辽宁新高考历史知识点
辽宁新高考历史知识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高考已经成为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大变革。
作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辽宁省在高考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创新。
为了让学生适应新高考制度,辽宁省在历史科目中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进行了调整。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辽宁新高考历史知识点。
首先,辽宁新高考历史知识点中,依然包含了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两个部分。
中国历史部分主要包括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三个时期的历史内容。
古代中国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如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近代中国则包括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历史,主要涉及到的内容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战争年代和新文化运动等。
现代中国则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如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等。
在世界历史部分,辽宁新高考历史知识点着重强调了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
一战和二战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两场战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很多,如凡尔赛条约、君士坦丁堡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和结果等。
冷战时期的历史事件则包括了苏联和美国之间的角力以及东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南斯拉夫解体等。
除了基本的历史知识点,辽宁新高考历史也注重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研究方法。
学生需要具备运用历史概念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复杂关系。
同时,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能够阅读和解读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进行历史事实的考证和探究。
这不仅考验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更考察了学生的历史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另外,辽宁新高考历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学生需要了解历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能够认识到历史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历史文化的修养,学会欣赏和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
因此,历史名人、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等都是辽宁新高考历史考试的考点。
辽宁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辽宁高三历史知识点总结一、辽宁地理与历史概况1. 辽宁地理特点: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临渤海,西接内蒙古,南濒黄海,北界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 辽宁历史沿革:辽宁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其后历经辽东地区、辽阳地区、东北行省等政权更迭。
二、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夏商周三代:夏朝是中国历史上迄今为止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封建时期的王朝。
2.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度极高;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大力推行儒家思想。
三、世界古代史知识点1. 古埃及文明:古埃及是世界上最早的正式国家之一,其独特的封建制度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其在古代世界有着重要地位。
2. 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政治、哲学、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罗马帝国是导致古代文明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影响着后世。
四、中国近代史知识点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开创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新纪元。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爱国运动,为中国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提供了动力,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中国现代史知识点1.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对抗日本侵略的一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
六、辽宁近代史知识点1. 辽宁民主革命:辽宁地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战略区域,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辽宁地区消灭国民党武装力量的重要战役。
2. 辽宁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后,辽宁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沈阳、大连等地成为了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
辽宁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辽宁省高考历史一轮基础复习:专题2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 (2016高三·海口期中) 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它的数量远超过汽车,达到五六万辆之多,在城市中来往穿梭。
材料从侧面反映出()A . 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级慢B . 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C . 近代中国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D . 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2. (2分) (2017高二下·甘谷期中)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在中国境内,最早的中文报刊出现于()A . 鸦片战争前B .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C . 洋务运动时期D . 戊戌变法时期3. (2分)右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 . ①②B . ①②③C . ②③④D . ①②③④4. (2分)据《花图新报》载:“中国自设之电(报)线……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
”这一记载说明中国()A . 最早出现有线电报是在福州B . 最早的电报线出于商业目的C . 最初架设电报线依赖于外国D . 最初发展无线电报得不偿失5. (2分)“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
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②③④D . ①②③④6. (2分)“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辽宁省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
辽宁省历史高三知识点总结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旨在研究人类历史与文化演进的学科,在高中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辽宁省的高三学生来说,历史知识点的总结是备考复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将对辽宁省历史高三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
1. 清朝的建立与变法清朝建立于1644年,由满洲人建立。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他们致力于巩固统一的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
2.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此后,中国开始进行启蒙运动,包括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旨在借鉴西方的科学、文化和制度,使中国从根本上摆脱落后状态。
3. 辛亥革命与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
此后中国进入民主革命阶段,通过建立共和国、提倡三民主义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的独立、民主。
4.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二十一条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中国加入战争,中国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
战后,日本通过二十一条要求,企图将中国转变为其势力范围,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次严重的外国侵略。
5. 中共建党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开始。
党员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奋斗,最终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6.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在1978年被提出的,从此中国开始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并引入外资和技术。
改革开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一员。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治国理政经验的总结和创新发展,也是指导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理论。
以上是对辽宁省历史高三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对于辽宁的高三学生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历史知识点是提高历史学科成绩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高考历史复习:中国现代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3题;共26分)
1. (2分) (2017高三·昆明月考) 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新纪元”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 扭转了反侵略战争的屡败局面
B . 国家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
C .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D . 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2. (2分) (2016高三下·习水期中) 近年来,我国在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钓鱼岛十二海里正常巡航、南海等问题上进行的有理有节的外交斗争,得到民众的认可。
就连外交部的领导到中央党校讲课时都说,给外交部寄钙片的人越来越少了。
之前我国外交被民众误解为“太软”,主要是因为()
A .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 . 新时期我国以国内经济建设为中心
D . 我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多边外交
3. (2分)(2018·浙江模拟) 有学者认为:“它的意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也不仅仅限于赶跑了一个皇帝,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多数中国人的信仰……”这位学者所说的“它”是指()
A . 戊戌变法
B . 清帝退位
C . 辛亥革命
D . 北伐战争
4. (2分) (2017高三·昆明月考)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了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A . 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B . 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 . 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 . 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5. (2分) (2018高三上·汕头月考) 据统计,截止到1979年上半年,全国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高达两千多万人。
到1982年,全国城镇集体和个体劳动人数比1978年增加了35.6%,其中个体劳动者人数为1978年的8.8倍。
这一变化反映出()
A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大量劳动力
B . 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提供了就业岗位
C . 就业压力助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D . 国企改革的深化推动城市所有制变革
6. (2分) (2017高一下·阿拉善盟期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A . 着重发展重工业
B . 实行“一五计划”
C . 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D . 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7. (2分)(2017·衡阳模拟) 下表是摘编自陈蕴茜、叶青《论民国时期城市婚姻的变迁》,该表反映()
A . 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 . 政府保护男女婚姻自由的行为
C . 西方文明影响人们婚俗观念
D . 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自由平等
8. (2分)尼克松在1969年1月20日就任总统,当时《人民日报》发表了尼克松就职演说的全文,而且全国所有报纸通通转载……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让一切国家都知道,在本政府当政时,我们的对话线路是敞开的……一个国家不管其人口多少,都不能生活在愤怒的孤独状态之中。
”这说明()
A . 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
B . 中美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
C . 中美意识形态的分歧基本消失
D . 中美谋求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9. (2分)(2017·江苏会考) 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90万美元,出口更是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达3230万元,对华出口为6020万美元。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 中美两国顺利建立外交关系
C .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得到改善
D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0. (2分) (2018高二下·攀枝花期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海防使命任务不断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反映在:从维护国家生存拓展到维护和平发展;从单一的军事防御拓展到防卫、管理并重;从专注于应对传统安全威胁拓展到兼顾非传统安全问题;从沿岸防御到近岸防御再到近海防御;从管辖海域到涉及国家利益的公海大洋。
这取决于()
A .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 . 我国坚决维护领海主权
C .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 . 我国海军实力不断增强
11. (2分)学者熊月之在《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指出:自上海开埠以后,人们时常会说到上海在传递西学、文明输入方面的作用,称上海为“新文明之出张所”“陶冶人才之文明渊薮”。
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近代上海这一独特地位的有()
①李鸿章主持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②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③梁启超主笔《时务报》,宣传变法图强④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倡导民主和科学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2. (2分) (2017高一下·惠来期末) 1977至1978年度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活动比前一年度增长了27%。
从出访领域看,科技教育类增长率最高,从出访国家看,发达国家和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明显增多。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完善
B . 改革开放决策形成的历史背景
C . 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积极影响
D . 打破僵局掀起建交热潮的表现
13. (2分) 1980年和1981年连续两年,中国农用机械产销大幅度下降。
1981年农机总产值比1979年下降
28.8%。
1982年以后,农机工业开始回升,1985年总产值比1980年增长78%,这些变化反映出当时()
A . 政府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力度
B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反复
C . 农机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D . 农村经济活力增强
二、非选择题 (共1题;共15分)
14. (15分)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1953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情景
材料二 1959年谷物产量下降了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
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千克下降到1960年的163.5千克,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下降了23.4%。
材料三 1959~1964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请完成:
(1)材料一所述历史事件的实质是什么?这一事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重要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简要指出材料三体现的经济发展特征,并分析其中增长趋势出现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3题;共26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
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
考点:
解析:
二、非选择题 (共1题;共15分)答案:14-1、
答案:14-2、
答案:14-3、
考点: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