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跨者不行(《老子·第二十四章》) ⑦民之从事(《老子·第六十四章》) ⑧埏埴以为器(《老子·第十一章》) ⑨自见者不明(《老子·第二十四章》) ⑩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第六十四章》) ⑪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墨子·兼爱》) ⑫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墨子·兼爱》)
答案 ①虚饰,浮夸。②一旦。③老师对学生的称呼。④萌芽,发端。 ⑤伤害。⑥走不远。⑦做事。⑧来做。⑨不能明察。⑩接近(差不多)成 功。⑪卿大夫的封地。⑫鼓励。 分为两类:一类是单音节的,有“史、端、贼、家、劝”;一类是双音 节的,有“一日、小子、不行、从事、以为、不明、几成”。对于前者, 千万不要以今律古,要结合语境确定其义,并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掌握。 对于后者,要注意两点:一是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一字一词,很少 有双音节的;二是碰到与今天形似的词语,不可等同于今天的双音节词, 须拆成两个词来理解、翻译。
答案 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 是说,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 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 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 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 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宽恕待人。倘若自己不想要的,硬推 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 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要关注他人的存在,人 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首先,培养爱人如己的仁爱精神。要有爱护一切生命的博大胸襟,人与 人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友善。这对于大学生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和各 种矛盾冲突有重要意义。 其次,培养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诚信观念。一个人能否立足于世,关 键在于是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是不是有信用。而当今社会诚信危 机日益严重,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作风也屡见不鲜。所以,大力提倡 和弘扬诚信的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培养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代年轻人应该具有自我 奋发、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勇气,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恒 心和毅力,发扬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克服心浮气躁、眼高 手低的不良习惯,静下心来踏实认真地做事。
老子以实例作论证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 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在车 轴、陶器、户室等事物中,因为有了空虚的“无”,才具备器物的 “有”,足见“有”与“无”的互相依存与难分。又如善恶相近、难易 相成、福祸相倚、大智若愚等,都表明相反事物的内在相通性。 反面因素是人们最易忽视的因素,老子从反面认识事物的思想是深刻而 极富影响的。人们对于存在于自然、社会、人生之道中的正面因素特别 关注,这很容易通过直接观察和简单联想便可得知。比如,在现实生活 中,人们往往对成功者歌功颂德,而对失败者冷淡待之;对成功、富贵、
返回
学段二 任务二 梳理诸子学说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其现实意义
活动1 梳理课文中的立身处世之道 本单元的诸子之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请梳理出各家所讲的道 理,填出下表。
篇名 《论语》十二章
立身处世之道 敏慎好学;亲仁;重义轻利;勇于担当;行恕; 学礼;学《诗》。
大学之道
树立崇高目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遵循四条途径: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 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
⑤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修饰
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第六十四章》) 连词,表修饰
⑦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五石之瓠》)
连词,表因果
⑧故亏父而自利(《墨子·兼爱》)
连词,表目的
①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
介词,把
②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
应具有“四端”“四心”:仁端——恻隐之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义端——羞恶之心;礼端——辞让之心;智端—
—是非之心。
重视反面的因素;贵有自知之明;无为,为之而非 《老子》四章
强为;慎终如始。
五石之瓠
既知“有”用,更知“无”用。超越世俗之用,用 心发现物的最大用处。
兼爱
人与人之间应兼相爱。
活动2 思考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诸子之说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其思想学说对今天我们立德树人、 修身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思考下面诸子主要思想的现实意义。 (1)谈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2.词类活用是学习文言文时常遇到的现象,本单元中也出现了不少词类 活用的现象。请对下列各句中加颜色词语的活用情况作一梳理、分类, 并解释加颜色词的意思。 ①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②见贤思齐焉(《论语·里仁》)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④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⑤是以圣人欲不欲(《老子·第六十四章》) 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大学之道》) ⑦先齐其家(《礼记·大学之道》)
提倡恻隐之心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 这三个和谐社会标准的起点。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爱心对人对物,那么构 建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理想就会实现。 提倡恻隐之心是实现仁政的基础。孟子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 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不忍人之政”即是孟子所主张的仁政。它 的实现,就是把个人的不忍之心外扩放大的过程。 无论何时,提倡恻隐之心都是营造一个有爱心的社会所必须的。
(3)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 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 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先向内引发心的触动, 并以最终的外向行为为终点。正由于恻隐之心的存在,才为我们的向善 提供了可能性。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做出 善的举动,使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安抚,并使内化的仁端真正上升为仁德。 在今天,提倡恻隐之心是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根本。儒家主张通过修己 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仁。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使人重 新发现自己内心都有向善的追求。以此由己至人,由小到大,在实践过 程中实现人性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最终以达到儒家理想的成圣成王的目的。
⑧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⑨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五石之瓠》) ⑩故亏父而自利(《墨子·兼爱》) ⑪故乱异家以利其家(《墨子·兼爱》)
答案 (1)形容词的活用:②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与……一样;④形 容词用作动词,纠正,匡正;⑥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⑦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使……整齐有序;⑨形容词用作名词,硬度 (2)名词的活用:③名词用作状语,在内心;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欲;⑧名词作形容词,长寿;⑪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3)动词的活用:①动词的为动用法,为道而死;⑩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受损失
(4)老子总是在提醒世人重视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其论说有很强的思 辨性。试分析老子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答案 老子洞察天道,指出“反者道之动”,认为天道的本性是变动; 变动的本质在于相反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这一理念奠定了认识事 物的前提。 在论述思想时,老子列举了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相反属性,如有无、 难易、高下、大小、美丑、轻重、静躁、刚柔、强弱、胜败、存亡、进 退、福祸、得失、爱恶、贵贱、智愚等等,他归结说“万物负阴而抱 阳”,认为世界万物都包含着内在联结而又相互对立的趋势,对立趋势 推动事物的变化,又寓含着变化的结果。
因此,重提“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一,通 过道德的修炼,实现道德自律,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坚守道德底线, 人与人之间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便有了基础。从某种 意义上说,实现人际和谐,是人类社会一切和谐之源。然而,要做到人 际和谐,首先要在实现个人自身和谐上下功夫;其二,树立人与天地万 物共生共荣的大和谐思想,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 载物,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 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重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从当代年轻 人的角度出发,有必要从三个方面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
学段二
单元统整学习
任务一 语言梳理与积累 任务二 梳理诸子学说中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其现实意义 任务三 归纳概括诸子论辩风格 任务四 依据本单元经典语句,写一篇论述文
学段二
任务一 语言梳理与积累
活动1 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 1.古今异义是学习文言文最常遇到的现象,本单元也存在着大量的古今 异义词。请对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作出解释,然后梳理、分类, 并说明如何分类学习。 ①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 ②一日克己复礼(《论语·颜渊》) ③小子何莫学夫《诗》(《论语·阳货》) 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⑤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修身治国平天下”在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 现实意义。 现在有一些年轻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 服务、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这种状况与对理想教育的漠视、 自身修养的缺失密切相关。这些人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 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然而这种追求必然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每人都满足自己的欲 望,于是,不满或失望就产生了,从而导致一些年轻人社会公德观念淡 薄,甚至出现了心理扭曲现象。
⑦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⑧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第六十四章》) 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第六十四章》) ⑩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⑪剖之以为瓢。(《庄子·五石之瓠》) ⑫此所谓乱也。(《墨子·兼爱》)
答案 (1)固定句式:①“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 么办呢”;③“不亦……乎”,“不也……吗”。 (2)宾语前置句:②“自”作“省”的宾语前置;③正常语序为“以仁为 己任”;⑩“自”作“胜”的宾语前置。 (3)判断句:⑤“也”表判断;⑥“也”表判断;⑦无标志的判断句; ⑫“也”表判断。 (4)省略句:⑪“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5)状语后置句:④正常语序为“于天下明明德”;⑥正常语序为“于孺 子之父母内交”;⑧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于未乱治之”;⑨正常 语序为“于毫末生”。
介词,用
③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子·人皆有不忍人 助动词,可以
以 之心》)
④以盛水浆(《庄子·五石之瓠》)
介词,用
⑤剖之以为瓢(《庄子·五石之瓠》)
介词,把
⑥或以封(《庄子·五石之瓠》)
介词,凭借
⑦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墨子·兼爱》)
介词,用
活动2 梳理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是学习文言文时常遇到的现象,本单元中也存在不少特殊句式。 请对下列特殊句式的情况作一梳理、分类,并简要解析。 ①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③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礼记·大学之道》) ⑤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⑥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大学》“修身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人生信条。试分析其现实意义。 答案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来源于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养性”指的是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问题, 道德的自律并非与生俱来,而有赖于后天的修养。“治国”和“平天下” 说的是使社会和谐的问题。“治国”,即整治国家,就是通过调整人与 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实现和谐。“平天下”,寻 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大学》里是这样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治 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 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
3.“而”和“以”是文言文中的高频虚词,在本单元中出现的次数也较 多。请列表整理、归纳这两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答案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①人而不仁(《论语·八佾》)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连词,表顺承,就
③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连词,表递进,而且
④知止而后有定(《礼记·大学之道》) 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