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全面概述

合集下载

电磁屏蔽原理

电磁屏蔽原理

电磁屏蔽原理
电磁屏蔽是一种能有效抑制外界电磁波干扰的技术,它通常用于电子设备的数据传输,保证信号完整无损地传输到目标位置。

今天,电磁屏蔽技术已经在电子行业广泛应用,比如电脑、手机、手表、汽车电子、数码产品等。

本文将着重介绍电磁屏蔽的原理,并分析其优缺点。

电磁屏蔽原理如下:一是屏蔽器,其作用是将有害的电磁辐射阻隔在室内,从而确保设备不受外界干扰;二是金属屏蔽器,其作用是把外来电磁波撞击在金属外壁上,使它们不能进入室内,从而减少了干扰;三是电磁屏蔽布,它可以有效阻止电磁波射透,并降低电磁波传播的距离,使室内内部设备有效地保护。

电磁屏蔽技术的优点是:一是保护性很强,可以有效防止外界电磁辐射对设备的伤害;二是可以减少电磁波的距离,并有效抑制电磁波的传播;三是能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确保信号可靠有效地传输到目标位置;四是为用户提供防止电磁辐射伤害的安全机制,保护用户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能有效减少一些由电磁辐射引起的设备故障。

而电磁屏蔽技术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电磁屏蔽技术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成本,而且可能要重新设计电子设备的外壳,从而增加了设备成本;二是电磁屏蔽的规格较高,在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技术问题,从而导致设备性能的降低;三是电磁屏蔽技术在某些环境中并不完美,比如在低频电磁场中,它可能无法有效阻挡外界电磁辐射,从而出现设备故障。

综上所述,电磁屏蔽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它可以阻挡外界的电磁辐射,保护室内设备的完整性,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环境。

但是,电磁屏蔽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而且在特定环境下也可能不能完全阻挡外界电磁辐射,因此需要设计者在进行电磁屏蔽设计之前,要对不同环境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电磁兼容解决方案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指各种电子设备在相互连接和共存的情况下,能够在无干扰和无辐射的条件下正常工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电磁兼容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电磁兼容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些解决方案。

一、电磁屏蔽技术1.1 金属屏蔽:利用金属材料对电磁波进行屏蔽,如使用金属外壳、金属屏蔽罩等。

1.2 电磁屏蔽涂料:在电子设备表面涂覆电磁屏蔽涂料,以提高设备的屏蔽性能。

1.3 电磁隔离设计:通过合理的电路布局和屏蔽结构设计,减少电磁辐射和电磁感应。

二、电磁干扰抑制技术2.1 滤波器设计:在电子设备的电源线路、信号线路等关键位置添加滤波器,以阻止电磁干扰信号的传播。

2.2 接地设计:合理的接地设计能够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如采用单点接地、分层接地等方法。

2.3 电磁屏蔽设计:在电子设备内部采用屏蔽隔离措施,减少电磁干扰的传播。

三、电磁辐射控制技术3.1 电磁辐射测试:通过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辐射测试,了解辐射源和辐射路径,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3.2 电磁辐射限制:根据不同的电子设备,制定相应的辐射限制标准,确保设备的辐射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3.3 电磁辐射抑制:采用电磁屏蔽、滤波器等措施,减少电磁辐射的产生和传播。

四、电磁感应抑制技术4.1 电磁感应测试:通过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感应测试,了解感应源和感应路径,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2 电磁感应限制:根据不同的电子设备,制定相应的感应限制标准,确保设备的感应水平在合理范围内。

4.3 电磁感应抑制:采用电磁屏蔽、隔离设计等措施,减少电磁感应的产生和传播。

五、电磁兼容测试技术5.1 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制定合理的测试方法,对电子设备进行电磁兼容测试,评估设备的兼容性能。

5.2 电磁兼容测试标准: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设备类型,制定相应的兼容性测试标准,确保设备的兼容性能达到要求。

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实验与优化

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实验与优化

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实验与优化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对传统燃油车污染的认识加深,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存在的电磁干扰,这种干扰会对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抑制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背景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动驱动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变得尤为重要。

电动驱动系统由电机、电控器、电池组等部分组成,其中电机是实现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核心部件。

然而,电动驱动系统的高频电流和电压信号会在系统中引起电磁干扰,影响系统的正常工作。

电磁干扰不仅会降低系统的工作效率,还会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下降,甚至对周围的其他电子设备造成干扰。

因此,研究如何有效抑制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对于提高系统性能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磁干扰的来源与特点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电机部分: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高频电流和电压信号,这些信号会通过电机的绕组和电缆在系统中传播,引起电磁干扰。

2. 电控器部分:电控器是控制电机运行的核心部件,其内部的功率变换部分和控制逻辑电路会产生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

3. 电池组部分:电池组中的大电流放电和充电会引起电磁干扰,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电磁兼容性。

电磁干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频谱宽: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频率范围广泛,从几十千赫兹到数兆赫兹不等。

2. 信号强度大: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信号强度往往较大,对系统和周围设备的影响较为显著。

3. 传播路径复杂: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信号通过电缆、绕组、导线等多种传播路径传播,路径复杂多样。

针对电磁干扰的来源和特点,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优化设计,才能有效地抑制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三、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系统中的电磁干扰问题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兼容性设计:通过对系统结构、布局、接地、屏蔽等进行合理设计,减小电磁干扰的产生和传播。

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电磁兼容技术研究

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电磁兼容技术(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是处理电子设备之间相互干扰的一门技术,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设备电磁干扰、敏感度、抗干扰性和其它兼容性问题。

在当今的高科技产业中,电磁兼容技术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市场需求也日渐旺盛。

电磁兼容技术的相关研究领域涉及电磁场理论、电磁波传播、电磁干扰发射、电磁辐射检测与测量、防护及抑制等。

它主要包括传输线路和接口中的信号干扰、设备内可靠性问题、对移动电话和其他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等方面,其研究目的是为保证产品在使用时不互相干扰,有效地提高设备的抗干扰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好的竞争力。

电磁兼容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电磁辐射控制技术电磁辐射是电子设备发射的电磁能量,对其他设备造成破坏和干扰的主要原因。

因此,为了减小电磁辐射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控制电磁辐射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之一。

电磁辐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屏蔽、过滤、接地和减少电磁场辐射等方法,来达到控制电磁辐射的目的。

二、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电磁干扰抑制是指在一定环境或一定条件下防止外部电磁场对产生干扰的设备或电子系统产生损害的技术。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传输线路和接口中的信号干扰、设备防护、抑制电磁波辐射等。

三、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电磁兼容测试技术是为了验证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能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以检测产品的抗电磁干扰和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目前在电子产品国际市场上,电磁兼容测试已经成为了一个必要的测试手段和技术要求。

四、抗电磁干扰设计技术抗电磁干扰设计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防干扰能力。

通过选用抗干扰组件、采用符合电磁兼容标准的电路设计、实施合理的布线及排布等一系列防干扰措施来提高电子设备的抗干扰能力。

总的来说,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趋势是辐射源控制和干扰标准化。

控制辐射源和制定适当的干扰标准,可以使得电子产品可以平稳地演化,并为新型电子产品的研究和发展创造条件,为电子设备在各种复杂的电磁场环境下工作提供稳定可靠的保证。

集成电路测试中的新型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集成电路测试中的新型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集成电路测试中的新型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随着社会高科技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的发展越来越快。

在集成电路制造中,运用先进的技术来测试芯片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芯片本身的特性和测试环境的不确定性,芯片电磁干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因此,如何在测试过程中有效地抑制芯片的电磁干扰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一种新型的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在集成电路测试中的应用。

一、什么是芯片电磁干扰?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芯片电磁干扰。

芯片电磁干扰(EMI)是指电器或通信设备在使用时由于电磁作用而产生干扰,使得其他设备不能工作正常。

芯片集成了许多电子元器件,如晶体管、电容、电感等,这些元器件都会产生电磁场。

由于芯片内部电路的高速运行、频繁的开关等特性,会产生高频电磁干扰,而这种电磁干扰会通过导线、电源等途径传播到其他设备上,影响到设备的正常工作。

二、传统的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方法在集成电路测试中,传统的电磁干扰抑制方法主要是通过屏蔽和滤波来实现。

屏蔽是指用金属或合金等材料将芯片包裹起来,从而防止电磁波通过芯片表面进入或从芯片内部逃逸出去。

滤波是指通过滤波电路来过滤掉芯片输出信号中的高频噪声,从而减少电磁干扰的影响。

然而,传统的屏蔽和滤波方法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是成本较高,需要使用昂贵的金属材料进行屏蔽,或需要加装滤波电路,这使得芯片的制造成本和测试成本都相应地提高。

其次是效果有限,屏蔽材料和滤波电路无法完全消除电磁干扰,仍然会影响到芯片和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因此,研究新型的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

三、新型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芯片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基于三维电磁仿真和设计的解决方案已经被提出。

这种解决方案是基于电磁理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针对芯片的特性和测试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优化芯片的电磁场分布和信号传输路径,从而实现电磁干扰的抑制。

该技术采用了三维电磁仿真软件,对芯片的电磁场进行分析和优化。

浅谈开关电源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技术

浅谈开关电源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技术

浅谈开关电源电磁干扰及其抑制技术摘要:开关电源以其重量轻、体积小、效率高、可靠性高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然而,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磁干扰问题涉及到的领域不断扩大。

特别是消费类电子电源的体积越来越小,功率越来越大,开关电源的功率密度越来越大,电磁干扰越来越严重,将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设备的运行。

因此,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一直是国内相关技术人员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开关电源;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引言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关电源以其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开关电源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发生电磁干扰,影响开关电源的使用体验。

解决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问题,促进开关电源的可靠稳定应用。

1.开关电源工作机理开关电源的主要作用是将电网交流电,转换为设备所需要的直流电,保证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转。

开关电源电路主要由以下的部分组成:一、输入整流滤波电路;二、反馈控制电路;三、初级功率回路;四、次级整流滤波电路。

其中输入滤波电路主要包括过滤电网杂波的输入滤波器,其能阻止开关电源本身产生的干扰影响到电网,同时也能滤除电网的干扰,保证开关电源正常运行。

整流电路,将电网交流电转化为脉冲直流电。

给控制回路提供能量基础;反馈控制电路是是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通过对输出电压电流的采样比较,反馈控制开关管开通和关断的时间比率,以实现稳定输出,来满足电气设备的要求,保证整个电气部分的正常运行。

初级功率回路主要由高频变压器、初级开关管、功率检测电阻等组成。

接受反馈控制回路的调节,将整流电路的脉冲直流电,通过高频变压器传递到次级;次级整流滤波电路主要由次级二极管,储能及滤波电容和恒流恒压控制电路组成。

和反馈控制电路相关联,将变压器从初级传递的能量整流后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以提供设备所需的直流电压和电流。

1.电磁干扰的危害开关电源内部出现的电磁干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干扰信号通过导线或公共电源线进行传输,互相产生干扰称为传导干扰;另外一种是开关电源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空间耦合把干扰信号传给另一个电网络或电子设备,称为辐射干扰。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分享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分享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分享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是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主要用于解决电磁干扰对系统正常工作造成的影响。

在当今高科技发展的时代,电子设备和通信系统广泛存在,电磁环境复杂多变,因此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电磁干扰是指电磁波在传输、发射或接收过程中与原正常信号相混叠而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现象。

电磁干扰可能来自各个方面,例如电源线、雷电、射频设备、微波炉等,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造成威胁。

因此,采取有效的电磁干扰抑制措施对于确保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电磁波屏蔽技术:通过采用金属屏蔽罩、金属板、金属丝网等材料,将设备或器件包裹在内部,有效屏蔽外界电磁波的干扰,保护内部电路不受外界影响。

2. 地线设计技术:地线在电磁干扰抑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合理设计和布置地线可以有效降低设备受电磁干扰的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滤波器技术:滤波器是一种具有特定频率传递和阻断功能的电路元件,通过合理设计滤波器可以屏蔽不同频率范围的电磁波干扰,保障系统的正常工作。

4. 耦合器设计技术:对于共模干扰和不同模干扰问题,耦合器设计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信号与干扰信号的耦合程度,降低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总的来说,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需要结合电磁学、信号处理、数字电路等多方面知识,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

仅仅依靠一个简单的技术手段或方法是难以满足电磁干扰抑制的需求的。

在实际应用中,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通信系统等领域,还可以应用于航空、军事、医疗等领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只有不断加强技术研究、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应对电磁干扰问题,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信息的安全传输。

综上所述,电磁干扰抑制技术是一项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技术,在当今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亟需加强研究和应用,以确保设备和系统的正常运行、信息的安全传输。

第7讲-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第7讲-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u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Ø
这在核测试时常常采用
Ø
瞬时干扰的出现时间无确定的规律,采用被动的时间 回避方法
u
u
在瞬时干扰前期征兆出现时,利用高速电子开关将信号通道、电源 切断,暂时停止工作。将存贮的信息迅速转移至存贮器中,待瞬时 干扰过去后,再重新恢复工作 对卫星、航天飞行器、飞行中的导弹的电子系统的防护特别有用, 因为很难采用屏蔽隔离等防护方法来有效减弱核辐射或者电磁脉冲
7.
平衡电路实例
VN 1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V3 Z1 = 1 Z1 + jωC 31
V3 Z 2 = 1 Z2 + jωC32
VN 2
7.
7.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平衡电路实例
共模抑制比(CMRR)
有时称为平衡系数 Ø共模抑制比 (Common Mode Rejectio隔离及抑制技术
不平衡电路转换为平衡电路
扭绞线平衡结构减小感性耦合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MK =
µ 0 l a14 a23 ln 2π a13 a 24
7.
平衡电路用于差分放大器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双端输入
单端输入
7.
差分放大器
辅助电源-VC和射极电阻RE都是为了稳定差分放大器的工作 电流,改善差分放大器性能而设置的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RE对共模EMI信号有很强的电流负反馈左用,RE阻值越大, 对共模EMI信号的抑制能力便越强 对要放大的差分信号VS没有影响
电磁干扰隔离及抑制技术 7.
Ø
Ø
共模抑制比(CMRR)
Ø
例如某平衡电路的CMRR是60dB
ü

磁通对消法-定义说明解析

磁通对消法-定义说明解析

磁通对消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磁通对消法是一种重要的电气工程技术,它通过改变磁场的分布,使得磁通在电磁系统中部分或全部对消,从而实现控制电磁场和电磁能量的目的。

这项技术在电力系统、电机、变压器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提高电气设备的效率和性能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磁通对消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案例以及其优势所在,以期为读者提供对这一技术的全面认识。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的介绍,指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各个部分的关系。

可以包括对于每个部分的简要描述,以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清晰地理解整个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同时也可以提醒读者在阅读时关注重点部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点。

请编写文章1.2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文章1.3 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磁通对消法在工程和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对磁通对消法的概述、应用和优势进行分析,旨在让读者了解到磁通对消法在解决问题和优化设计中的作用。

同时,本文也旨在展望磁通对消法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其重要性与未来价值的思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对磁通对消法有全面的了解,并在相关领域中能够更好地应用和发展磁通对消法的技术和方法。

2.正文2.1 磁通对消法概述磁通对消法是一种通过特定的方式来消除或减小磁通的方法。

磁通对消法是电磁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其原理是通过特定的电路或器件来控制电磁场中磁通的传播路径,从而使磁通得以消除或减小。

磁通对消法的原理是利用电流在导体中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从而使整个电磁系统中的磁通减小或完全消除。

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在电磁干扰抑制、电磁输电系统的设计和电磁场辐射控制等领域。

磁通对消法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有效地减小电磁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或辐射,保障了电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人体的健康安全。

同时,磁通对消法也为电磁系统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支持。

因此,磁通对消法在电磁学领域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开关电源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mo ep we u p y e p ep y mo e a d mo e a t n i n t t I h s p p r h a s f ee to g e i n e f r n e i d o rs p l ,p o l a r n r te t O i. n t i a e ,t e c u e o lc r ma n t i t re e c s o c a ay e n l z d,a d s me s p r s ig me h d r n in d n o u p e sn t o s a e me t e . o Ke r s l c r ma n t ;i t r e e c ;s p r s i n y wo d :e e t o g e i n e f r n e u p e so c
维普资讯
通 镶 电 碌 .
20 年 1 月 2 07 1 5日第 2 卷 第 6期 4
】 | :
No .2 ,2 0 ,Vo .2 .6 v 5 07 1 4 No
Te e o Po rTe h o o is lc m we c n lg e
摘 要 :电磁 干扰 对 开 关 电 源的 效 率 和 安 全 性 影 响 成 为 人 们 关 注 的 热 点 。 文 中分 析 了 开 关 电 源 中 电磁 干 扰 产 生 的 原
因 , 出 了抑 制 干 扰 的 有 效措 施 。 提 关键 词 :电磁 ; 扰 ; 制 干 抑 中图 分 类 号 : N8 T 6 文 献标 识 码 :A
Elc r ma n tc I e f r n e S p e sng Te h i ue e t o g e i nt r e e c up r s i c n q s o fSwic i o e Po rSu pl t h ng M d we p y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随着环境保护和能源消耗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重要选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干扰问题成为了影响其发展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一、电磁干扰的概念与危害电磁干扰是指在电路、设备或系统中,由于电磁能量的传递而引起的异常现象的出现。

新能源汽车中的电磁干扰往往表现为电子系统的噪音、抖动和故障等问题。

这不仅会降低汽车的性能和稳定性,还可能对其他电子设备产生干扰。

二、电磁干扰的来源与机理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干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来源:电源和电路、电动机和通信系统。

电源和电路的不稳定性以及功率开关设备的开关操作过程会引起电磁干扰;电动机的速度调节、启动和制动等工作过程也会对周围的电子设备产生辐射干扰;而通信系统中的数据传输以及通信模块的工作也可能引起电磁干扰。

三、电磁干扰抑制技术为了减轻新能源汽车中的电磁干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进行抑制。

1. 电源滤波器电源滤波器可以有效地过滤掉电源中的高频噪声,减少对其他设备的辐射。

常见的电源滤波器包括LC滤波器和RC滤波器。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可以达到抑制电磁干扰的效果。

2. 屏蔽技术屏蔽技术是通过使用屏蔽材料包裹电子设备或电路,阻挡电磁波的传播,从而减少电磁干扰。

常见的屏蔽材料包括金属薄膜和电磁波吸收材料。

合理的屏蔽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电磁干扰的问题。

3. 接地与分布电容良好的接地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电磁干扰。

通过合理的接地设计,可以将电路的地端保持在相同的电势上,减少不同电路之间的互联干扰。

此外,适当增加分布电容也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4. 敏感电路布局敏感电路的布局对于电磁干扰的抑制至关重要。

布局合理的敏感电路可以减少对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同时减轻干扰源对敏感电路的影响。

四、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应用实例各大汽车制造商都致力于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系统中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

抑制电磁干扰的方法有哪些

抑制电磁干扰的方法有哪些

抑制电磁干扰的方法有哪些
1 引言
任何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干扰和响应过程,可以用辐射和传导来描述干扰发生源,可以用辐射敏感性和传导敏感性来描述响应接收设备特性,因此,所有电磁干扰的抑制方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抑制电磁干扰源;
——切断电磁干扰耦合途径;
——降低电磁敏感装置的敏感性。

本文主要围绕这三个方面讨论提高电子设备电磁兼容性的措施,诸如选择抑制电磁干扰的电路,采用合适的工作状态;实施正确的搭接、接地、屏蔽、滤波、分层防护;采用合理分类布线等方法都能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或降低敏感。

各种方法在电子设备中不仅独立使用,而且相互之间又存在着关联。

下面主要从接地、屏蔽和滤波等方面概述对干扰的抑制技术。

2 接地
在电子设备中接地是抑制电磁噪声和防止电磁干扰以及保护人员和设备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要求电子设备时机座、金属外壳必须可靠地接地,这是为了保护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称为“保护接地”;另一类接地称为“屏蔽接地”,指为抑制干扰而采用的屏蔽层(体)的接地,以起到良好的抗干扰作用。

2.1 目的
接地的主要目的如下:
——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防止雷电危害和电源故障时发生电击;
——泄放静电荷,以免设备内部放电造成干扰;
——提高电子设备电路系统工作稳定性。

2.2 分类
2.2.1 悬浮地。

电磁干扰环境下的波形分析及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磁干扰环境下的波形分析及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电磁干扰环境下的波形分析及干扰抑制技术研究电磁干扰,简称EMI,对现代社会的电子设备和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日益频繁的无线通信、高功率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以及工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电气设备,电磁干扰所引起的问题越来越多。

该问题的解决对于确保现代生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如此复杂和多变的环境下,电磁干扰的波形分析和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显得极为重要。

波形分析是一种有效的电磁干扰分析方法。

在现代电子设备的设计和测试中,波形分析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

波形分析通过测量和分析信号的波形特征,确定电磁干扰的起源和性质,为干扰抑制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波形分析技术可以对信号的幅度、频率和时间特征进行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可用于判断信号源的类型和可能的干扰模式。

通过对电磁信号的波形分析,可以确定电磁干扰的频率范围。

因此,了解电磁干扰的频率特征对于设计有效的干扰抑制技术非常重要。

在电磁兼容性设计中,针对电磁干扰频率特性的分析和估算被称为频率谱研究。

频率谱分析可以通过测量电磁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获得电磁干扰频谱的信息。

为了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需要采用适当的干扰抑制技术。

在电子系统设计中,采用电子干扰抑制技术和电磁屏蔽技术对抗电磁干扰是最常见的手段。

电子干扰抑制技术主要依靠电路设计和滤波器设计来减少电磁干扰的引入和传播。

而电磁屏蔽技术则是通过屏蔽材料和几何结构来隔离电磁信号的传播和干扰。

当电子干扰抑制技术和电磁屏蔽技术无法解决电磁干扰时,可以采用特殊的干扰抑制技术。

一种常见的干扰抑制技术是差分信号技术。

当通过电缆传输信号时,差分信号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方式选择传输信号的幅度和相位来抵消电磁干扰。

除了传统的干扰抑制技术,还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抑制电磁干扰。

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通过滤波、仿真等手段,有效论证、设计和验证抑制电磁干扰的算法和系统。

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分析电磁干扰波形,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的算法来降低或消除电磁干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

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

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分析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是一种常见的无线通信方式,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广播、通信系统、雷达系统等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超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的影响,如电磁干扰、天气干扰、人为干扰等,这些干扰会影响通信的质量和稳定性。

为了提高超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进行干扰抑制和干扰对抗。

本文将对超短波无线电通信抗干扰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电磁干扰的抑制技术电磁干扰是超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干扰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电磁干扰和人为电磁干扰。

自然电磁干扰主要来自大气电磁波、太阳黑子、地球电场变化等,而人为电磁干扰则主要来自于电力线、电磁设备、电子设备等。

为了抑制电磁干扰,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如使用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有效的过滤器、采用频率捷变技术等。

1. 低噪声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是一种能够提供较低噪声因子和较高增益的放大器,可以有效地抑制电磁干扰对信号的影响。

在超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如果采用了低噪声放大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接收机的信噪比,从而抑制电磁干扰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2. 过滤器设计在超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中,过滤器可以起到抑制干扰信号和选择通信信号的作用。

设计有效的过滤器是抑制电磁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采用带通滤波器、陷波滤波器、带阻滤波器等不同类型的滤波器来实现对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干扰信号进行抑制。

3. 频率捷变技术频率捷变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信号的中心频率来实现对干扰信号的抑制的技术手段。

在超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可以采用频率捷变技术来实现对电磁干扰信号的抑制,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二、天气干扰的对抗技术天气干扰是超短波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另一种常见的干扰类型,主要包括大气传播损耗、大气多径传播、大气湿度散射等。

这些天气干扰会对通信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造成一定的影响,降低通信质量和稳定性。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及整改(五)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及整改(五)

《 军用设备和分系统 电磁发射和敏感 度要求 》 。本次测试
整 改 的 光机 电设 备 为 机 载 设 备 ,主 要 由摄 像 机 、直 流 电
机、 陀螺 、 字 图像 处理单 元 、 数 伺服 控制单 元 、 CD D /C变
换 器 等部 分 组 成 , 图 1 示 。 如 所
C 12属于 电源线传导发射试验 , E0 是测试 E T传导 U 发射到 电源线 上的干扰信号 。在 3 0k z5 1 z 0 H ,- 0MH 范
电 源 线
地线 LS IN

或缺 的环节 , 能避免设备 的误动 作 、 它 图像 噪声等 , 有效 提高光 电装备的产品性 能 , 延长光电装备的寿命周期 。
图 2 E一 连接一 UT测试 人一 心输一 直 流 图
1 设 备 电磁 试验 的分 析
军用 设备 的 电磁兼 容 性试 验 主要 参考 G B 1 一 9 7 J 5 A 19 1


目包括 C 1 1(5H ~ 0k z电源线传 导发射 )C 1 2 E 0 2 z 1 H 、E 0 (0 k z 1 z电源线 传 导 发射 )R 1 1 ( 5 H ~ 1 H ~ 0MH 、 E 0 2 z

10k z 0 H 磁场辐 射发射 )R 12 1 H ~8 H 电场辐 、E0 (0k z1 G z
整 改 措 施
下扰 , 经查足 D /C模块的开关频率 ; CD
( ) 验 波 形 巾在 5 1 z 嗣 内 有 较 多 频 点 干 2 试 ~ 0MH 范
扰, 经查属电路处理部分 的主要工作频点。
整 改 措 施
( ) 用 低 E I D /C电 源模 块 。 光 电 装备 采 1采 M 的 CD 该 川 的是 直 流 供 电 , 为达 到 隔 离 的 目的 , 使 用 输 出 和输 入 要 不 共 地 的 D / C模 块 ,由 于 D / C变 换 器 是 采 用 脉 宽 CD CD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导则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导则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导则一、引言火力发电厂作为重要的能源供应设施,热工自动化系统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电磁干扰的存在,热工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往往会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和应用电磁干扰防护技术对于确保火力发电厂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导则。

二、电磁干扰的概述2.1 电磁干扰的定义2.2 电磁干扰的影响2.3 电磁干扰的来源2.4 电磁干扰的特点三、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3.1 电磁屏蔽技术3.1.1 电磁屏蔽材料的选取3.1.2 电磁屏蔽结构设计3.2 地线设计技术3.2.1 地网系统的设计与建设3.2.2 地线布置技术3.3 设备抗干扰能力提升技术3.3.1 设备接地设计3.3.2 电磁兼容性设计3.4 回路排布技术3.4.1 电气布线的设计3.4.2 信号传输线路的设计3.5 电磁干扰监测与控制技术3.5.1 监测设备的选择与布局3.5.2 信号处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四、电磁干扰防护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4.1 案例一:某火力发电厂锅炉燃烧控制系统的电磁干扰防护4.2 案例二:某火力发电厂汽轮机自动控制系统的电磁干扰防护五、总结与展望本文章以”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导则”为任务名称,围绕电磁干扰的概述、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电磁干扰防护技术的应用案例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着重讨论了电磁屏蔽技术、地线设计技术、设备抗干扰能力提升技术、回路排布技术以及电磁干扰监测与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电磁干扰防护技术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技巧,对于保障火力发电厂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磁干扰分析及抑制技术

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磁干扰分析及抑制技术

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磁干扰分析及抑制技术摘要:电磁干扰问题是电力电子装置在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问题,根据大量的研究发现,电磁干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与功率开关器件的高速开关动作有关,当功率开关器件产生高速开关动作时,极有可能会引起电力电子装置中电压和电流的瞬间变化,从而也引起了电磁干扰的问题,共模电磁干扰是最常出现的一种电磁干扰。

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对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磁干扰问题及抑制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池干扰;抑制技术在电力电子装置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共模电磁干扰是一种经常出现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主要与功率开关器件的高速开关动作有关。

共模电磁干扰会对负载的正常工作产生极大的影响,如果共模电磁干扰长时间的存在,那么很有可能将会缩短负载的使用寿命,所以为了保障电力电子装置的正常运行,电力电子装置的维护人员必须对共模电磁干扰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要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抑制共模电磁干扰现象的出现。

1 电磁兼容概述随着近年来电力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磁干扰问题已然成为了一个设计电力电子装置时不可忽略的问题。

重视电磁干扰问题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由于电力电子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许多电力电子装置都在追求高频、高速和高灵敏度的目标,但是在追求这些目标的同时,电力电子装置容易受到电磁干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而且如果不加控制,电磁干扰将会对电力电子装置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的影响;二是与过去的电力电子装置相比,目前的电力电子装置的功率容量和功率密度都很大,而且由于电网的分布越来越密集,所以如今的电磁环境已经远远无法与过去相比,在各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如今的电磁环境已经遭受了一定的污染,这也导致了电磁干扰问题频频出现。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电力电子装置共模电磁干扰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电磁兼容性的概念。

电磁兼容性描述的是电力电子装置本身的一种性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1.电磁干扰概述电磁干扰是指任何能使设备或系统性能降级的电磁现象。

一个系统或系统内某一线路受电磁干扰的程度可用公式表示。

(1)电磁干扰类型有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前者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导电介质或公共电源线互相产生干扰;后者是电子设备产生的干扰信号通过空间耦合将干扰信号传给另一个电网络或电子设备。

(2)电磁干扰源分为自然和人为干扰源两大类,前者指自然界固有的与人活动无关的电磁干扰现象,如大气放电、地球磁场、太阳所发出的辐射等;后者指人类工业和社会活动产生的电磁干扰,如点火系统、输电线系统、电感性设备、变频设备、开关器件和继电器等。

2.电磁干扰的抑制不论电磁干扰如何复杂,电磁干扰的逻辑拓扑关系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存在电磁干扰能源;存在电磁干扰受体,当电磁干扰强度超出界限时,被干扰设备的性能将发生混乱;在干扰源和干扰受体间存在耦合通道传输电磁能量。

电磁干扰抑制技术就是围绕三要素,抑制干扰源、切断电磁干扰耦合途径、降低电磁敏感装置的敏感性。

(1)抑制干扰源确定何处是干扰源,靠近干扰源采取相应措施,抑制效果就比较好。

一般来说,电流电压发生剧变的位置就是干扰源,如继电器通断、电容充电、电机运转、晶闸管导通、IGBT工作、集成电路开关工作等。

另外,市电电源并非理想的50Hz正弦波,也是干扰源。

可采用低噪声电路、瞬态抑制电路、旋转装置抑制电路、稳压电路等;选择的器件尽可能用低噪声、高频特性好、稳定性高。

但抑制电路选择不适当的器件也可能成为新干扰源。

(2)切断电磁干扰耦合途径主要为传导和辐射两种,噪声经导线直接耦合到电路中最常见。

抑制传导干扰的主要措施是串接滤波器。

有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四种,根据信号与噪声频率选择相应的滤波器。

如噪声频率远高于信号频率,常用LC低通滤波器,结构简单,效果好。

但对于要求较高的产品,必须用穿心式滤波器。

此式滤波器也称为穿越式滤波器,有C型、T型和LC型结构,高频特性优良,可工作在1GHz以上,体积小、重量轻,允许电流大,可广泛用于各种场合。

无人机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无人机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无人机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无人机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人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从无人机的最初用途——军事与侦察,逐渐发展出民用领域,如配送、测绘、消防等。

然而,无人机在进行飞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波辐射,对周围设备产生影响,这不仅会对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干扰,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因此,无人机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无人机电磁辐射的危害无人机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飞行控制系统、通信系统和导航系统等方面。

这些系统会产生不同频段的电磁辐射,而这些辐射会对周围的设备和人产生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周围设备。

这些辐射会对周围的电子、通信等设备产生干扰,导致设备的工作失灵,比如影响无线电通信、导航、雷达等设备的工作,对军事装备和空管系统的干扰问题也相当严重。

2. 潜在的健康危害。

长期接触这些电磁辐射会对人的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对于无人机飞行人员、机场人员、低空飞行工人等靠近无人机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伤害风险,并且这些辐射也可能会对周围的居民产生影响,如对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身体健康危害较大。

无人机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为了解决无人机电磁辐射的危害问题,目前许多学者都侧重于无人机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电磁辐射特性分析。

进行无人机电磁辐射特性分析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实验仿真方式分析出辐射的特性,进而了解辐射的范围、辐射强度、辐射频率等特性,这对于无人机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技术手段研究。

鉴于无人机电磁辐射较普遍,研究人员们也想出了许多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改进无人机结构以降低电磁辐射,采取新型的遮蔽材料减少无人机辐射强度,采取电磁波干扰抑制技术等。

3. 电磁辐射监测设备研究。

通过研发先进、高精度的电磁辐射监测设备,可以对无人机电磁辐射进行实时监测,这样可以帮助运营商及其相关管理单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周边人员以及设备的安全。

电磁干扰和抗干扰措施

电磁干扰和抗干扰措施

电场屏蔽
通过接地金属导体将电场 隔离,以减少电场对其他 设备的干扰。
磁场屏蔽
通过高导磁材料将磁场隔 离,以减少磁场对其他设 备的干扰。
滤波技术
有源滤波器
通过电子电路技术,对信号进行 滤波处理,以减少电磁干扰。
无源滤波器
通过电感、电容等元件组成的滤 波电路,对信号进行滤波处理, 以减少电磁干扰。
接地技术
主要包括各种无线电设 备、电力设备、大功率 电器等人为产生的电磁
干扰。
传导干扰
通过导线和设备内部传 导传播的电磁干扰。
辐射干扰
通过空间电磁场传播的 电磁干扰。
电磁干扰的危害
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
电磁干扰会导致电子设备性能下降、数据传 输错误等问题,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
引发安全事故
在某些特定环境下,如飞机、轮船等,电磁 干扰可能导致重大安全事故。
电磁干扰源分析
分析可能产生电磁干扰的设备、电路 和系统,确定干扰源的性质和强度。
电磁干扰的测量
测量设备
使用专业的电磁干扰测量仪器,如频谱 分析仪、电磁场计等,测量电磁干扰的 强度和频谱特性。
VS
测量方法
根据不同的测量目的和场景,选择合适的 测量方法,如定点测量、移动测量等。
电磁干扰的评估
评估标准
辐射干扰
总结词
辐射干扰是指电磁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的过程,主要通 过空间传播。
详细描述
辐射干扰是由设备内部的高频电流变化产生的,如高频振荡 器、高频加热器等。这种干扰会影响周围空间的电子设备, 导致信号失真、通信中断等问题。
感应耦合
总结词
感应耦合是指电磁能量通过磁场变化感应到导线的电压或电流的过程。
安全接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電磁干擾抑制技術全面概述
提起電磁干擾(EMI)這個詞,人們或許還感陌生,但EMI的影響卻是幾乎每
個人都曾身經歷過的。

例如,觀看電視時,附近有人使用電鑽、電吹風等電器,會使電視畫面出現雪花點,所聲器裏發出剌耳的雜訊……這類現象人們早已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了,但是電磁干擾的危害卻遠不止如此。

事實上,電磁干擾已使民航系統失效、通信不暢、電腦運行錯誤、自控設備誤動作等,甚至危及人身安
全。

因此,加強電磁容性(EMC)知識的普及,提高EMI抑制技術,已成為當務之急。

所謂電磁相容性是指電子線路、系統相互不影響,在電磁方面相互相容的狀態。

對於EMC技術的研究,國外是從本世紀三十年代開始的,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如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德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VDE)、國際無線電干擾特別委員會(CISPR)等先後制定了一些指導性檔和規程,目前已形成一套較完整的體系,並得到嚴格遵守,美國電腦業即全面執行FCC規程。

我國電
磁相容性工作起步較步較晚,相關標準自八十年代才陸續出臺,應用方面則由於缺乏經驗和技術而舉步艱難。

如何儘快趕上國際先進水準,使我國電子產品能滿足日益迫切的國內需求並在國際市場占一席之地,已成為為大家關心的重大課題。

本文願就電磁干擾抑制技術談一點淺見,拋磚引玉,與各位共同切磋。

電磁干擾的定義,是指由外部雜訊和無用電磁波在接收中所造成的騷擾。

一個系統或系統內某一線路受電磁干擾程度可以表示為如下關係式:
N=G&TI mes;C/I
G:雜訊源強度;
C:雜訊通過某種途徑傳到受干擾處的耦合因素;
I:受干擾電路的敏感程度。

G、C、I這三者構成電磁干擾三要素。

電磁干擾抑制技術就是圍繞這三要素所採
取的各種措施,歸納起來就是三條:一、抑制電磁干擾源;二、切斷電磁干擾耦合途徑;三、降低電磁敏感裝置的敏感性。

下麵就這三方面分別作出介紹。

一、抑制干擾源
要想掏干擾源,首先必須確定何處是干擾源,在越靠近干擾源的地方採取措施,
抑制效果越好。

一般來說,電流電壓劇變即di/dt或du/dt大的地方就是干擾源;具體來說繼電器開合、電容充電、電機運轉、積體電路開關工作等都可能成為干擾源。

另外,市電電源也並非理想的50Hz正弦波,而是充滿各種頻率雜訊,是
個不可忽視的干擾源。

抑制方法可以採用低雜訊電路、瞬態抑制電路、旋轉裝置抑制電路、穩壓電路等;器件的選擇則盡可能採用低雜訊、高頻特性好、穩定性高的電子元件。

要注意,抑制電路中不適當的器件選擇可能會產生新的干擾源。

二、切斷電磁干擾耦合途徑
電磁干擾耦合途徑主要為傳導和輻射兩種。

雜訊經導線直接耦合到電路中最常見的。

抑制傳導干擾的主要措施是串接濾波器。

濾波器分為低通(LPF)、高通(HPE)、帶通(BPF)、帶阻(BEF)四種,根據信號與雜訊頻率的差別選擇不同類型的濾波器。

如果雜訊頻率遠高於信號頻率,常採用LC低通濾波器,這種濾波器結構簡單,濾除雜訊效果也較好。

但是對於軍用或TEMPEST技術以及要求較高的民用產品,則必須採用穿心式濾波器。

穿心式濾波器(Feed-thruFilters)也稱為穿越式濾波器,電路結構有C型、T型和LC型,其特點在於高頻特性優良,可工作在1GHz以上。

這是其“同軸”
性質決定的,由於它無寄生電感,提高了自諧頻率。

穿心式濾波器體積小、重量輕,允許電流大大,可廣泛用於各種不同場合。

對於通過供電電源線傳導的雜訊可以用電源濾波器來濾除。

只符合VDE0871標準的電源濾波器在30K-30MHZ範圍內插入損耗為20-100dB。

電源濾波器
不僅可以接在電網輸入處,也可接在雜訊源電路的輸出處,以抑制雜訊輸出,而且交直流兩用。

電源濾波器端口分高阻和低阻兩端,應根據輸入及負載阻抗不同來選擇正確的接法。

連接的原則是依照阻抗最失配,即高阻輸入端接濾濾器阻端,低阻負載端接濾波器高阻端;反之亦然。

對傳輸線路及印刷電路板的佈線設計,應注意進線與出線、信號線與電源線儘量分開。

對於重點線路可採用損耗線濾波器、三端子電容、磁環等器件進行干擾抑
制。

對於介面端,國外有帶濾波的D型、圓形、方形連接器產品,這類連接器
是在普通連接器上加裝電容或電感,構成濾波電路,其特點是不佔用。

PCB空
間,不增加體積,這對於現代元件高密度設計極為重要。

最近,國內也有廠家生產,品質不低於國外水準,可以替代進口。

對於輻射干擾,主要措施是採用遮罩技術和分層技術。

遮罩技術是一門科學,選擇適當的遮罩材料,在適當的位置遮罩,對遮罩效果至關重要。

尤其是遮罩室的設計。

可供選擇的遮罩材料種類繁多,有各種金屬板、指形鈹銅合金簧片、銅絲網、編織銅帶、導電橡膠、導電膠、導電玻璃等等。

應根據需要選擇。

遮罩室的設計應充分考慮門窗、通風口、進出線口的遮罩與搭接。

除靜電遮罩外,還需考慮磁遮罩以及接地和接大地技術。

三、降低電磁敏感裝置的敏感度
電磁敏感裝置的敏感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人們希望接收裝置靈敏度高,以提高對信號的接收能力;另一方面,靈敏高受雜訊影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因此,根據具體情況採用降額設計、避設計、網路鈍化、功能鈍化等方法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綜上所述,對於電磁干擾的抑制方法很多,可以選擇一種或多種綜合運用。

但不論選擇什麼方法都應從設計之初就著手系統電磁相容性的考慮,而不是亡羊補
牢。

據報導,若在產品開始研製時即進行電磁相容設計,大約90%的傳導和輻射干擾都可以得到控制。

根據可靠性、安全性、品質要求、環境控制、效/費權衡,選擇適當的電磁干擾抑制技術,這就是電磁相容性的研究內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