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以下是执业药师中药学科的一份大纲:
一、中药基础知识
1. 中药的概念与发展历史
2.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规范
3. 中药常用名词解释与定义
二、中药药材学
1. 中药药材产地、性味归经与功效
2. 中药药材的鉴别与贮藏
3. 中药药材的制剂与加工方法
4. 中药饮片的制备技术与质量评价
三、中药化学与药理学
1.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特点
2.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3. 中药药效物质的提取与分离方法
四、中成药学
1. 中成药的定义、分类与命名规范
2. 中成药剂型、成分与适应症
3. 中成药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
五、中药配方学
1. 中药配方的理论与实践
2. 中药配方的制备与使用方法
3. 中药配方的评价与优化
六、中药临床应用
1. 常见中药治疗常见病与多发病
2.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与相互作用
3. 中药治疗方案的制订与管理
七、中药药事管理
1. 中药处方的合理使用与审方技巧
2. 中药计量与制剂配伍的安全与质量控制
3. 中药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管理
此大纲只是中药学科的一部分内容,具体还需根据考核要求进行细化和完善,并且可能会因不同教育机构、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而有所调整。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学.doc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学.doc

2010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
中药学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
要,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编写特点及学术价值。

2.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内容及应用。

3.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

4.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包括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
用注意)。

5.18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
药物的来源。

6.12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
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7.60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8.72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教学目的❤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对应教材第12页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 5.《本草纲目》
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李时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 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 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 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 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 》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 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
1892 图1100余副,方11000余首;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特色; 按自然属性分类;对世界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草纲目拾 遗》
《中华本草》
清代赵学敏
921 新增716种;补充、修订《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分类
当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34卷
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的传统医学成就;共34卷 (10册)
中药鉴定学占60分
A型题:24道(1分一道)
B型题:48道(0.5分一道)
X型题:12道(1分一道) ——共计60分
中药化学占40分
A型题:16道(1分一道)
B型题:32道(0.5分一道)
X型题:8道(1分一道) ——共计40分
药事管理与法规
执 业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药 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是指研究中药的性质、功效、制备、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作为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药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对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药性归经等基本概念,以及中药的药理学、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理论知识。

其次,培养学生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和药物制剂的制备技术的掌握。

学生需要学习中药的质量标准、药材的鉴定方法、药物制剂的制备工艺等相关知识。

最后,培养学生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物安全的认识。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等内容,以及中药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防治措施。

中药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的基本理论、药材学、药物制剂学、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等方面。

中药的基本理论包括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药材的分类、药性归经等内容。

药材学主要包括药材的采集、鉴定、质量控制等知识。

药物制剂学主要包括中药的制剂种类、制剂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知识。

临床应用主要包括中药的适应症、用药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内容。

中药学的教学方法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理论教学方面,可以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实验、实习、临床观摩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制剂技术,以及中药的临床应用技能。

中药学的评价方式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对于理论知识的评价可以采用考试、论文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学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于实践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实验报告、实习评价等方式,测试学生对中药制剂和临床应用的实践能力。

总之,中药学的教学大纲对于培养学生的中药学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执业药师(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课程教学大纲

执业药师(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课程教学大纲

执业药师(药学类、中药学类)共用课程教学大纲G-1-01:生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共用课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生理学四、教学目的生理学是以研究生物机体的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其他医学课程、药学课程以及从事执业药师工作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

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强度和阈电位概念。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特点及其产生机制。

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三)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液凝固的概念。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能;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

(四)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五)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

肺表面活性物质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

(六)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

(七)肾小管滤过率、滤过分数、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系数、管-球反馈及滤过压平衡状态的概念。

(八)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换能作用、感受器的适宜刺激、适应现象)。

(九)经典突触传递机制及突触传递特征。

(十)内分泌及激素的概念,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六、研讨专题(一)老年生理。

(二)大脑的奥秘。

(三)消化生理新进展。

G-1-02: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大纲一、类别:共用课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基本理论以及在药学领域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牢固树立无菌观念、无菌操作及其在制药过程中防止污染的意义及方法。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

具体分配如下: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总成绩: 100%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执业药师大纲中药学综
合知识与技能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2010年执业药师考试大纲——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包括在实际工作中开展业务活动、从事药学服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集中反映了执业药师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解决和处理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内容的重要
组成部分。

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中医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基础知识。

2.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民族医药基础知识。

3.常用医学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以及检查结果的临床意义。

4.药学服务与咨询的基本内容。

5.中药调剂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

6.中药的贮藏与养护知识。

7.非处方药知识。

8.中药的合理应用与中药不良反应。

9.中医药文献与信息以及医疗器械的有关知识。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袁)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一、基础理论知识1.中药学概述1.1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中药学的分类和特点1.3 中药的来源和炮制方法2.中药的药理学2.1 中药的药理学原理2.2 中药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2.3 中药的毒副作用及禁忌症3.中药鉴别学3.1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与技巧3.2 中药鉴别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3.3 药材对比鉴别的实践操作二、中药学基本知识1.药材学1.1 常用中草药及其性味归经1.2 药材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1.3 药品中的优质特种药材2.方剂学2.1 中药方剂的定义和分类2.2 药物配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3 常见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3.药理学3.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2 中药药理学的热性理论和归经理论3.3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药理学对比三、中药制剂与药物分析1.中药制剂制备1.1 中药制剂的定义和分类1.2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要求1.3 常见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2.药物分析学2.1 药物分析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 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的药物分析方法2.3 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3.中药药代动力学3.1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原理和方法3.2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应用3.3 药代动力学评价中药的质量四、中药临床应用1.中药的临床应用1.1 中医药的临床诊疗体系和治则治法1.2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基本方剂1.3 中药的个体化应用和剂量调整2.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2.1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用药原则2.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互补与整合2.3 中药临床研究与证据医学的推广应用3.中草药保健与预防3.1 中草药的养生保健作用和方法3.2 中草药在慢性病预防中的应用3.3 中药在妇幼保健中的应用五、中药文献与信息检索1.中药文献的阅读和理解1.1 中医经典著作的解读和应用1.2 中药学术论文的阅读和写作1.3 中药文献检索方法与途径2.中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 中药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2 中药数据库及其应用2.3 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在中药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六、中药行业管理1.中药质量管理1.1 中药行业质量管理体系1.2 中药质量标准和监测要求1.3 中药生产与质量控制标准2.中药流通管理2.1 中药流通的定义和流通模式2.2 中药经营许可与药品销售管理2.3 中药流通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3.中药临床实践规范3.1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制定和实施3.2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意义和局限性3.3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总结:本大纲旨在全面介绍执业药师在中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附八角茴香) 了解:高良姜 参考:荜茇荜澄茄胡椒 实验:利水渗湿药、温 里药的识别与鉴赏
中药学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
4-h/.参考
学时
累 计 学 时

学 方 法
教学目标





论 第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
发展。
2
2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 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 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 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 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 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 则.


?
中药产地、采集两节。
1
1


1.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 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 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 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 用药的需要。
2.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 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 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 则。


?
中药的炮制。
1
1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 悉火制法等常用炮制方 法



?
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毒性五节。
4.攻下药、峻下药大多 作用峻猛,有的有毒,要 求掌握用法(包括炮制)、 剂量及禁忌,以保证用药
安全。



1祛风湿散寒药 掌握:独活木瓜蕲蛇(附 金钱白花蛇)熟悉:川乌(附:草乌)威灵仙
了解:雷公藤
参考:蚕沙老鹳草松节 乌梢蛇(附:蛇蜕)寻骨 风伸筋草海风藤路路通
2.祛风湿清热药 掌握:秦艽防己 了解:络石藤稀莶草 参考:丝瓜络穿山龙桑 枝臭梧桐海桐皮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教学大纲..doc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 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 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 85 味常用中药 ( 或有代表性 ) 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药学、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生理学教学大纲(physiology)(供四年制药学、中药学专业使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学院审订安徽中医学院教务处批准统一印发二〇一一年四月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理学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限修课程之一。

通过生理学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药学基础课和药学专业各课程奠定基础。

目的: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发生机制、意义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对它的影响,从而正确地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在教学进程中,应致力于加强对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讲授和训练;要注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适当介绍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药的突出而具有启发性成果;要适当介绍国内外生理学新进展,以能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生理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在理论课方面,本大纲所列的项目内容均是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

为体现教学计划、教学时数及本学科教学目的,本大纲内容按教学三级要求(掌握、熟悉及了解):要求“掌握”的内容,均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意义,包括必要的记忆,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运用;要求“熟悉”的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生理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了解其基本概念、应用性意义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实验课部分包括实习和示教两部分,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生理学实验方法及现代生理仪器的使用,验证、巩固和理解生理学的某些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课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作风。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生理学的先修课程包括《正常人体解剖学》,后续课程包括《药理学》以及药学相关课程。

学生必须在学习和掌握生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学习药理学和药学相关专业课程。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0052070课程名称:中药学学时:54 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药学开课学期:第5学期开课部门: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教学。

考核要求:以课堂面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考核形式为闭卷考试,其中笔试占80%,平时占2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高学敏主编中药学(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各类药物的含义、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和使用注意。

(3)、掌握112种常用中药的分类、性能特点、功效、应用、典型配伍;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了解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

熟悉105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主治、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了解108种常用药物的功效、某些药物特殊的炮制意义、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余药仅作参考。

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4)、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三、学时分配(总学时为54)章节教学内容学时数1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2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13 中药的炮制 14 中药的性能 15 中药的配伍 16 中药的用药禁忌 17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8 解表药 49 清热药 610 泻下药 211 祛风湿药 212 化湿药 113 利水渗湿药 214 温里药 215 理气药 216 消食药 117 驱虫药 118 止血药 219 活血药 320 化痰止咳平喘药 321 安神药 122 平肝息风药 323 开窍药 124 补虚药 625 收涩药 226 涌吐药 127 燥湿杀虫止痒药 128 拔毒化腐生肌药 1合计5419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中药性能和应用。

华北理工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田春雨)

华北理工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64学时-田春雨)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学课程编号:H15020英文名称:Chinese Materia Medica课程属性:必修课学时: 64学时学分:4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后续课程:方剂学适用专业:中医学专业一、课程简介《中药学》课程是中医药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开设在大二上半年,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前期基础课程的内容为支撑,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介绍功效、性能等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产、制、配伍、炮制等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介绍300多种临床常用和有代表性的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

通过对中药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使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融会贯通的思考能力得以巩固,同时为方剂学及其他中医药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建议学时数:1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

2.能力培养:介绍《中药学》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3.教学方法:讲授【重点】1.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代表著作。

2.本课程的学习方法【难点】无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建议学时数: 1 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道地药材的概念并举例2.能力培养:中药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中药采集的规律3.教学方法:讲授【重点】1.道地药材的概念、例子【难点】1.产地、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药材的多道地性;第三章中药的炮制(建议学时数: 2 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2.能力培养:炮制对中药功效的影响以及炮制的方法3.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举例式教学法【重点】1.中药炮制的目的;2.火制的几种方法【难点】用同一种辅料炮制中药材,所达到的目的可是多种;第四章中药的药性理论(建议学时数:4学时)【学习目的和要求】1.知识掌握掌握:1.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药师(中药学类)课程教学大纲Z-1-03:中医学基础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辨证的、合理的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基本技能;熟悉中医基础理论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指导作用;了解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关系;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及其与中药现代应用的相互关系,从而增强执业药师合理应用中成药的执业能力,提高其医药结合的基本意识和业务素质。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知识。

2.中医体质学说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及其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

3.辨病论治的基础知识。

4.辨病与辨证的基础知识及对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

5.中医治则、治法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6.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和中药现代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基本技能1.辨证使用中药的基本技能。

2.辨病论治的基本方法。

3.通过辨别体质和辨病,掌握使用中药的基本技能。

4.中医基本理论在预防中药不良反应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5.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的基本方法6.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辨证、合理、科学的使用非处方中成药。

7.中药现代研究的基本方法。

六、研讨专题1.中医与中药相结合的必要性、现状和措施。

2.中医基本理论在中药临床应用和中药现代研究中的指导作用。

3.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对合理使用中(成)药的影响。

4.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系的剖析。

5.中医基本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前景。

Z-1-04:药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三、课程名称:药理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临床常用药物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过程、临床应用及合理用药等内容。

为执业药师从事药学工作,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提高药学服务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二)药物的分类及各类代表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药动学特点、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其用药注意事项。

(三)药理学的任务和内容;各类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其主要不良反应。

(四)各类药物中其它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及其应用;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六、研讨专题(一)心血管系统药物治疗进展。

(二)呼吸系统药物治疗进展。

(三)常见药物滥用及诊断和治疗。

(四)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合理应用。

(五)细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Z-2-05:方剂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方剂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中药配伍、禁忌应用及方剂的组方原则,掌握100余种常用方剂的组成分类、性能、功效、应用、使用注意;能够比较鉴别同类中成药、方剂的共性与个性。

有能力运用中药配伍原则,科学、合理地配伍组织药物。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方剂学的概念及组方原则。

2.不同历史时期方剂学代表著作的主要内容、学术应用价值。

3.中药妊娠、饮食、证候禁忌对临床组方用药的指导意义。

4.方剂基本组成结构与原则、了解方剂的变化规律。

5.辩证与立法及遣药组方的关系。

6.方剂的常规用法。

(二)基本技能掌握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和解剂、去湿剂、温里剂、理气剂、消导剂、驱虫剂、理血剂、祛痰剂、安神剂、治风剂、治燥剂、开窍剂、补虚剂、固涩剂、涌吐等方剂的功效、组方与临床应用特点。

六、研讨专题(一)中药治疗应用研究新进展。

(二)中药配伍应用治疗疑难杂症探讨。

(三)方剂组方原则与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关系。

(四)方剂研究、应用新进展。

Z-2-06: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了解中药不良反应发展的基本历程及药物治疗中的两面性;了解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管理的有关条例与规章、国外植物药监控的措施与重点,使执业药师增强中药药源性疾病防治意识并具备一定鉴别药源性疾病的能力,增强中药不良反应/事件综合性分析的水平,为从事或参与临床药学工作、保证中药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论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着重介绍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概念、临床表现类型、发生原因与机理、防治基本原则与措施、我国及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现状。

各论重点介绍12个系统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防治。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

2.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基本类型和发病机理。

3.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

4.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5.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

6.呼吸、消化、循环、血液、泌尿、生殖、五官、皮肤、神经精神等系统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临床特征。

(二)基本技能1.我国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监控制度与措施。

2.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临床表现、报告及分析判断方法。

3.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方法。

4.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特点。

5.鉴别、综合性分析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能力。

六、研讨专题(一)中药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发生特点。

(二)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的研究趋势。

(三)国外植物药不良反应监控中的热点问题。

(四)中药毒性成分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探讨。

Z-2-07:中药药理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四、教学目的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理的一门学科,重点讲授中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现代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及现代应用,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掌握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阐释中药作用的规律及作用机理。

五、课程重点内容(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一)影响常用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环境因素)。

(二)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三)清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四)活血化瘀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五)补益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六)理气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进展。

(七)中药药效学研究方法(动物模型、有效性评价指标)。

六、研讨专题(一)中药药效与临床前评价。

(二)中药防治缺血性中风(或心肌缺血)的研究思路与进展。

(三)中药防治代谢性疾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及研究思路与进展。

(四)中药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思路与进展。

(五)衰老的病理生理研究及中药的抗衰老作用。

Z-2-08:中药治疗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类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治疗学四、教学目的中药治疗学是将中药学、中医学和临床中药药理学有机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中药治疗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介绍中药治疗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治疗方法与原则、中药药效及安全性评价、中药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产生的影响因素,概述特殊人群的用药、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等基本内容。

各论从疾病、证候、症状入手,针对疾病的发病、主要症状、诊断要点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

着重对中药的选用和评价、中药治疗用药特点,以及不同人群的个体化用药方案。

教学的目的是使执业药师有机地融合中医临床基本理论、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更深刻地认识中药治疗的关键是从病证状态出发,从病人出发,制订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选好药、用好药,以达到符合WHO提出的用药的四大原则(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为最终的宗旨。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1.中药治疗学的概念、任务及发展概况,药动学在中药治疗中的意义。

2.辩证与个性化给药依据与原则。

3.中药治疗原则、基本方法及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4.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中药使用原则(围产期妇女、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5.中药上市后疗效与安全性再评价标准、原则、要点。

6.药物经济学与药物流行病学的基本理念。

7.药物首次剂量的选择及中药体内代谢、效应动力学特点。

(二)基本技能1.各系统常见疾病中药用药规律、给药原则及用药方案建立。

2.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类疾病、代谢性疾病、肿瘤的中药治疗及中西药合用中的注意事项。

3.中药治疗效果检测与给药方案评价。

4.中药合理用药基本要素。

六、专题研讨(一)中药治疗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

(二)中药治疗学与中药合理应用。

(三)中药体内代谢动力学与中药疗效。

(四)中药药效与经济、安全性评价。

Z-2-09:中药商品学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商品学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能够应用中药鉴定学及经济学原理,从商品的角度阐述中药来源、道地产地、商品规格、质量的变化规律,掌握与中药商品质量相关的基本理论及经营管理基本知识。

为执业药师从事中药商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保证安全合理用药,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奠定基础。

五、课程重点内容(一)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为中药商品进行命名和分类的原则及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原则。

2.中药商业的经营特点,中药商品流通环节,中药市场的概念及管理方法,中药商品价格的相关法规及其制定方法,中药商品宣传广告的相关法规。

3.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制订及质量控制措施。

4.中药商品的包装要求、特点及中药商品的贮藏与养护方法的基本知识。

5.中药商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思路、措施等基本知识。

(二)基本技能1.应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知识,制订合理市场价格的技能。

2.综合运用中药商品鉴定、包装、贮藏与养护的方法和技术,保证中药商品质量的技能。

六、研讨专题(一)各类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划分的意义及依据。

(二)分析影响中药材、中成药商品质量的各种因素及探讨保证质量的各种措施。

(三)中药商品对外贸易的发展趋势。

(四)中成药注射剂、片剂、颗粒剂商品在流通、贮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五)中药商品的包装现状及发展思路。

Z-2-10中药分析教学大纲一、类别:中药学二、课程性质:专业课三、课程名称:中药分析四、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执业药师熟悉中药材与中成药的质量和标准,能够从分析化学的角度阐述中药材和中成药检查、鉴别、定量分析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影响其质量的主要因素,掌握对质量进行评价的基本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