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反思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3篇)
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1)在完成《认识一袋空气》这一课程的教学设计后,我深感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挑战性。
这节课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运用感官,结合之前学过的研究方法,去探究并认识空气这一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在聚焦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的学习方法和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以此作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之前学过的知识点有所遗忘,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的重要性。
在探索环节中,我设计了收集空气、观察空气以及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等活动。
这些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空气的特征。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收集空气时存在困难,无法有效地将空气装入塑料袋中。
这可能是由于我对实验步骤的讲解不够清晰,或者学生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验步骤的详细讲解和示范,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此外,在引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时,我发现学生能够运用之前学过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描述和记录来发现空气的特征。
然而,在描述空气特征时,部分学生使用的词汇不够准确或丰富。
这可能是因为我对科学词汇的教学不够深入,或者学生在运用词汇方面存在困难。
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科学词汇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科学词汇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总的来说,这次《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设计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需求和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知识的连贯性和复习的重要性,加强对实验步骤的详细讲解和示范,以及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词汇运用能力的培养。
同时,我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2)《认识一袋空气》是我在天津市和平区万全小学一年级科学课上进行的一次教学活动。
本课作为《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最后一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探究方法,对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认识物体方面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认识一袋空气》教科版(2017)
一、教学内容
《认识一袋空气》选自一年级下册科学教科版(2017)的第三章《我们周围的环境》第三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具有重量和占据空间的特点;3.帮助学生认识到空气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举例解释: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通过实验,如将一袋空气与一袋水进行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
-使用天平称量空气,让学生看到空气的重量,加深对空气具有重量特性的理解。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空气污染导致的雾霾、呼吸系统疾病等,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应该更加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有些学生在讨论中可能不够自信,我需要多给他们一些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我觉得在总结回顾环节,可以让学生们来总结今天学到的知识点,这样既能检验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都非常积极,这也是他们最喜欢的环节。通过亲自动手,他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提出了很多有关空气污染和环保的问题,这让我看到了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关注和思考。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对于教学难点,我需要找到更多有趣的比喻和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时,我可以准备更多直观的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更好地理解这一特性。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小学科学教科版17三年级上册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理解空气的质量概念,能够正确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空气的质量概念。
2.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正确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一袋空气、天平、纸片、砝码;2. 记录表、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猜谜语,引出空气。
2.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观察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板书完整的课题)(二)教授新知环节1:让学生思考怎样称出一袋空气的质量?给学生3分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后发现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让空气在袋子里呆一段时间再称;一种是找一个大物体,让空气充满袋子,称出重量再减去大物体的质量。
这两种方法都需要其他物质来充当标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密度的测定。
所以,这两种方法都不能采用。
环节2:引导学生寻找测量空气密度的方法。
教师介绍一些实验器材,介绍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生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1. 将装有空气的袋子挂在电子天平的挂钩上,待平衡时读出示数并记下来。
2. 取出袋子内的空气,再次称量并记录数据。
这时的差值就是空气的质量。
环节3: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一小袋空气的质量。
(三)随堂练习(四)小结作业1. 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空气密度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分层次作业:必做——测量一小袋空气的质量;选做——回家后,用同样的方法测出室内空气的密度。
五、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测量空气密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但其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课堂时间的把握、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等,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小学科学_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1.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1.小组(两两合作):透明塑料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
2.全班: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教师出示提问:“你能通过图片发现老师姓什么吗?”“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出示装水的杯子,问这是什么?“、出示空杯子,问这是什么?当学生说到“空气”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我们周围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如:“我们周围有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的。
”“空气是摸不着的。
”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预设10分钟)1.教师讲述:“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子里。
”(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课题)2.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两人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再扎紧袋口。
(出示相关图片)3.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4.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袋空气的特征。
5.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第7课《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7课。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能运用前面的探究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研究,发展自己在物体方面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建立科学探究的信心,激发对物质世界研究的兴趣。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描述一袋空气的特征。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从不同方面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对用固态和液态物质组成的物体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他们从关注周围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围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特别是在本单元的第5课,学生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认识物体特征的研究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学生对空气是很熟悉的,但是对空气的一些特点还有点模糊,如空气的颜色、气味,空气的流动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有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等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能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和大胆表达、耐心倾听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观察方法认识空气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观察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透明塑料袋,针筒,气球教师材料:透明塑料袋,橘子,木块,水,抹布,针筒、气球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之前我们认识了许多周围的物体,谁能来说一说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认识和观察它们?生1: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师:是呀!这就是我们科学课上经常用到的利用感官来观察物体,你记得可真牢固呀!生2:我们用乒乓球、小木块对比物体....师:真好!这也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借助简单的工具对比来观察物体。
科学《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三篇)
科学《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一)本周的课程来到了《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这一节。
在上周的课程中,已经通过称量小木块的质量,让学生学会了如何使用天平,并且总结出该如何去称量空气的质量。
所以在课程一开始就让学生直接利用天平去称量20桶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颗小绿豆?(由于实验箱中提供的绿豆数量有限,而提供的皮球质量又非常大,所以用部分小木块去代替绿豆。
)准备的实验器材实验结束后,大多数的小组都有了实验结果,学生用实验箱中的实验器材测得的20桶空气的质量相当于4-6颗小绿豆的质量。
因此,得出了空气有质量但是很轻的实验结论。
而我使用实验室标准的架盘天平测得的20桶空气的质量相当于2颗小绿豆的质量。
不同实验器材所得到的实验结果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学生也主动总结小组之间和老师的实验结果为什么差别如此大?可能是绿豆大小的差异,天平不够准确等等原因。
测量了20桶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粒小绿豆后,我又提出让学生估计100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粒小绿豆,许多学生都能够准确的说出是20桶空气质量的5倍。
接着我又提问,除了用小绿豆来衡量空气的质量,还可以是利用其他物体来衡量空气的质量吗?学生们提出可以用红豆、绿豆等豆类来代替,也有提出用大米来代替的,我也为他们补充了方案,如用回形针、乒乓球等。
但在课前实验中,我发现20桶空气是很难用一枚回形针来称量出来的,乒乓球更是困难。
所以在今后的授课中建议使用篮球、足球等可以装更多空气的容器来进行演示实验。
最后学生通过对比装了20桶空气的皮球和与皮球质量相当的绿豆,说出皮球中的空气和绿豆的质量相同,但是它们的大小不同。
科学《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二)这节课是承接上一节课《空气有质量吗》进一步探究怎样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根据上节课的实验,用气球来装空气并测量空气的质量时,有些小组的孩子们发现在空气球中打入空气后天平仍然是平衡的,授课后我想到可能是盛装空气的容器气球太轻了,空气本来也很轻,在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走动或呼吸也会带动周围空气流动从而导致气球浮动,减小了本身的质量。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摘要低年级儿童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肢体作为器官的组成部分,也发挥着思维的功能。
围绕低年级儿童科学课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儿童具身认知特征,设计适合儿童学习的活动,充分建构儿童对科学的理解,促进儿童科学思维的发展,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大脑是思维的发源地,身体的行为和感受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器官和通道。
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大脑的思维能力还不够发达,往往会借助身体的参与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例如,儿童借助手指和脚趾数量完成计数和计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因此,儿童不仅运用语言表达自己思考,而且也经常用肢体作为辅助性“语言”,儿童的身姿表现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
解读儿童身体和思维关系的奥秘,应该是教师的“第一专业”。
自低年级的科学课开设以来,科学教师普遍感到与儿童沟通困难,常出现“教师话语”和“儿童话语”难以兼容的现象。
读不懂儿童,读不懂儿童学习科学的方式,成为小学低年级科学课堂“教”和“学”过程中的难题。
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中,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儿童具身认知特征,设计适合儿童学习的活动,充分建构儿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聚焦”板块:隐藏“熟悉”,激发“好奇心”对儿童学习本质而言,好奇是启动学习的按钮。
面对身边诸多习以为常的现象,学生很多时候失去了观察和研究的动力。
学生只有感到非常好奇的时候,才有可能启动观察的欲望。
以教科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为例,空气这一物质对于一年级的儿童而言,非常熟悉,他们在前概念中认为空气就是空的、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气体。
“聚焦”板块的教学目的,是将对空气的零散认识集中起来,隐藏空气的熟悉认识,将空气的理性认识蕴含于感性的体验活动中,通过身体感受获得对空气性质的再认识。
为了将学生对空气的前概念认识,引导到科学课的观察活动中,教师设计了“猜礼物”的活动,教学过程如下。
师:(取出一个鼓鼓的牛皮纸纸袋)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什么礼物?生:薯片,爆米花,巧克力……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纸袋里的礼物呢?生:摸一摸,摇一摇,闻一闻,摔一摔……(教师请学生用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尝试,引导学生感受袋口捏紧或放松后袋子的变化)师:里面的东西一会儿是软的,一会儿是硬的,究竟是什么呢?美国认知教学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1.7认识一袋空气教案及反思
1.7认识一袋空气【学情分析】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慢慢开始关注我们周围的物体,能用一些方法和适当的词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然而,空气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无固定形状等特征,学生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一年级的学生对空气的原有体验和认识相对较少,这将成为“空气”相关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1.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到的空气,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2. 用已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描述空气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 对研究空气产生兴趣。
2. 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空气的特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观察记录描述空气的特征。
难点: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观点。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大黑色塑料袋、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塑料盒、水、食用油、木块小组1: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塑料盒小组2:水、木块、两只保鲜袋:【教学过程】一、聚焦:摸一摸,猜一猜(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大黑色塑料袋、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1. 今天老师带来几样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读一读(课件文字出示:保鲜袋、注射器、圆纸片、餐巾纸)2. 出示大塑料袋(把这四种物体装进塑料袋里),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
提问:你摸到的是什么物体?(预设:四种不同的物体先后展示)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根据形状、大小、软硬等判定)3. 这个袋子里还有物体吗?(四种物体都摸出来以后,可以请多位同学来摸一摸:空气)4.有同学说,袋子里没有物体了;有同学说:袋子里还有空气;提问:你们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呢?5.揭示课题:空气二、探索:感受空气(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1.课件出示:那我们周围到底有没有空气呢?提问:能否用这些材料来证明呢?(投影展示四种物体,先让学生静静思考15秒左右)2.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如果你们小组内已经有两种及以上不同的方法了,可派代表来领取材料进行实验。
中班科学认识空气教案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空气教案反思1、中班科学认识空气教案反思一活动目的:1.通过探索让幼儿了解空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2.通过讨论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醒孩子绿化树木可以净化空气。
3.培养孩子主动探索、发现和观察的能力。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能够大胆实践,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活动准备:塑料袋、充气玩具、空玻璃瓶、两支蜡烛、火柴等。
三活动过程:1、幼儿探索发现空气的存在:(1)请幼儿想办法把桌上的塑料袋、冲气玩具都鼓起来。
(不能装东西)(2)提问:它们是怎样鼓起来的?里面装的是什么?(3)请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空气,有什么感觉?总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嗅、无味的气体。
实验:将空瓶子瓶口朝下,垂直按到水底,然后慢慢将瓶子倾倒,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2、认识空气(1)让幼儿闭上嘴巴,捏住鼻子,说出有什么感觉?为什么?总结:人和动物都离不开空气,否则就会缺氧而死。
实验:空气助燃把两只点燃的蜡烛粘在平板玻璃上,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玻璃瓶同时到扣在两只蜡烛上,看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小结:空气能帮助燃烧,大瓶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小瓶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
实验3)实验操作和探索活动。
1.体内的空气是以团的形式存在的。
让孩子将吸管插入水槽,用力吹气,感受体内空气的存在。
并在记录表上记录下你所看到的。
2、土里的空气。
孩子们以小组的形式,将少量的泥土慢慢放入水槽中,观察会发生什么。
并在记录表上记录下你所看到的。
(四)幼儿集体讨论。
(1、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2.请各组依次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教师小结: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就会死掉,小动物和小花、小草,还有土也需要空气,可是有的工厂排放出来黑黑的气体,污染了我们的空气,就会影响我们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一起来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
2024年《认识空气》中班教案及反思
《认识空气》中班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2.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教具:塑料袋、气球、纸片、火柴、水杯等。
2.图片:空气中的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充满空气的气球,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形状和大小。
2.邀请幼儿上台尝试触摸气球,感受气球的弹性。
(二)基本环节1.认识空气(1)教师讲解空气的基本特性:无色、无味、无形状。
(2)邀请幼儿上台尝试闻一闻空气,确认空气无味。
2.空气的存在(1)教师演示将塑料袋装满空气,让幼儿观察塑料袋的变化。
(2)引导幼儿思考:空气在哪里?我们为什么需要空气?3.空气的性质(1)教师演示将气球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气球的浮力。
(2)讲解空气的浮力原理,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性质。
4.空气的用途(1)教师讲解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如:呼吸、传播声音等。
(2)邀请幼儿分享空气的用途,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动手操作(1)教师发放气球,引导幼儿将气球吹满空气。
(2)组织幼儿进行气球放飞比赛,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1.教师邀请幼儿分享本次活动的收获。
3.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空气的质量,保护环境。
六、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本次活动中,幼儿对空气的基本特性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幼儿的合作意识得到了提升。
2.教学不足在讲解空气的用途时,部分幼儿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
3.改进措施(1)在讲解空气的用途时,尽量使用生动的例子,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2)在动手操作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游戏,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是三年级上册第五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在第四节
《空气有质量吗》基础上继续探究空气的质量,学生已经对空气质量测量有一定的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清楚空气质量的测量方法,也知道10筒空气
的质量=5颗绿豆的质量,有了这些认识,同学们学实验材料习这节课就容易很多。
这节课首先由上节课的知识抛出这节课内容,除了用绿豆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物品吗?同学们纷纷举手说,可以用泡沫,用小积木,用纸,因为他们都很轻,见孩子们往正确的方向回答,我又问可以用乒乓球,塑料块,回形针吗?同学们想了想,回答道可以,因为他们也很轻。
然后我出示实验材料,准备做演示实验,这次我是一次打了20筒空气,我让学生们猜分别相当于几个回形针,几个乒乓球,有的说5个,10个……我抢回话题说道为了证明你们的猜想,
老师开始做实验了,经过两次演示实验,我们得到了20筒空气质量=2枚回形针
质量=1个乒乓球质量,学生们纷纷感叹,原来20筒空气只相当于1个乒乓球啊。
我接着又问,那如果是100筒空气呢,有的同学傻眼了,说道,100筒啊,这么多,袋子装的下吗?有的同学似乎在慢慢的计算着,过了一会,有同学举手说,100筒空气质量=10个回形针质量=5个乒乓球质量,这位同学真是聪明,我表扬道。
有的同学似乎没反应过来,我说,没关系,同学们下去用你们的数学知识慢慢推算。
在这节课里,学生只是通过看老师演示实验,没有自己动手实践,他们没有切
身的感受,对具体物品的感知效果没有那么明显,还有就是对于20和100中间的换算,对于小朋友来说,可能反应没那么快,这里我应该多加引导,以更加贴近生活的数量关系来帮他们转换。
教科版科学最新一下1-7《认识一袋空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对一袋空气进行初步的观察和描述,发展学生对气体的认知。
一年级的学生对“空气”这个名词并不陌生,空气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气体的典型代表。
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慢慢开始关注我们周围的物体,能用一些方法和适当的词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
聚焦板块是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样的物体?通过游戏,让学生对摸到物体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空气”;探究板块是感受空气。
通过提供生活中常见且有结构性的材料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体验我们周围是存在空气的。
空气虽然无法直接进行观察,但可借助其他物体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研讨板块是探究空气的特征。
用保鲜袋收集一袋空气,学生用已有的方法对空气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客观描述,运用观察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拓展板块关注“我们周围有空气,那水中是否有空气呢?”,让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的气体。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到的空气,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
用已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描述空气的特征。
对研究空气产生兴趣,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空气的特征,认识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大班科学装一袋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装一袋空气教案【含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掌握空气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空气三、教学准备教具:1.“手摇装空气”模型;2.气球一只;3.绘本《呼吸有节奏》;4.空气温度计;5.温度计;6.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0分钟)老师向学生出示绘本《呼吸有节奏》,带领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我们每天都要呼吸空气,并了解空气的作用。
通过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空气”这个课题的兴趣。
2. 知识掌握(15分钟)1.概念:问学生空气是什么?学生可以表述出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最终在黑板上呈现出来,确立“空气是一种透明的气体”这一表述。
2.练习:老师在教学桌上放上一只气球,让学生用鼻子吹气球,并问:“为什么气球会被吹大?”让学生自己思考,直到想出答案,老师再说:“是因为气球里面充满了空气。
”以此引出“空气不仅透明,而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3. 实验环节(30分钟)1.实验1:老师在桌子上放上了一个“手摇装空气”模型,仔细向学生讲解这个模型的制作原理并演示。
然后,把“手摇装空气”模型递给同桌,让大家一起试一试。
2.实验2:展示一个温度计和一个空气温度计,让学生知道它们的差别。
然后,带领学生对于环境空气和人体产生的空气进行温度的测试,并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比较。
4. 小结环节(10分钟)老师为学生总结今天所学,修正学生存在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对“空气”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老师也对今天的教学过程做出反思,并汇报给上级。
如何在下一次教学中更好的去指导孩子学习。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授课,我发现学生对于“空气”这一概念认知并不充分。
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该情况加强了导入而不是马上教授科学理论,同时重视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最终,整节课授课效果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空气对于生活的优质需求。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
《认识一袋空气》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是什么,了解空气的成分及重要性。
2. 学生能够利用实验方法探究空气的性质,能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3. 学生能够加深对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明白自己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成分、性质及重要性;空气实验的操作方法。
难点:环境污染和空气质量问题的认识。
教学准备:1. 实验工具:瓶子、蜡烛、湿纸巾、杯子、吸管、水。
2. 实验材料:一袋空气。
3. PPT课件:介绍空气的成分、性质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4. 教师备课:准备好实验演示的流程和讲解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关于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入话题。
2. 提问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引导他们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探究空气的成分(20分钟)1. 实验操作:a. 将一袋空气放在水中,观察一段时间后袋子的变化。
b. 用蜡烛点燃,吹灭后将蜡烛放入瓶中,将空气袋中的空气吹入瓶中,观察蜡烛重新点燃的情况。
c. 用湿纸巾捂住杯口,用吸管吹气入杯,观察杯子变化。
2. 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得出空气主要成分是氧气和氮气,可以理解空气在燃烧和生物呼吸中的作用。
三、探究空气的性质(30分钟)1. 实验操作:a. 将一袋空气充分吹气,封口后揪紧袋口。
b. 请学生尝试用手指戳破袋子,观察袋子的变化。
2. 结果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发现袋子被戳破后,空气会逸出,说明空气具有质量和体积。
四、环境污染与空气质量问题(20分钟)1. 通过PPT介绍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影响,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给学生展示一些关于环保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2. 与学生讨论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
课后作业:1. 回家后,观察家庭周围的环境污染现象,并写一份环保倡议书。
小学科学_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认识到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空气与木块、水相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观察和描述空气的一些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发展学生对探究水、空气等物质的兴趣。
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1.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教学难点: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1.小组(两两合作):透明塑料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水、木块。
2.全班:课件、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5分钟).教师出示提问:“你能通过图片发现老师姓什么吗?”“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出示装水的杯子,问这是什么?“、出示空杯子,问这是什么?当学生说到“空气”时,教师可以接着提问:“我们周围有空气吗?”“空气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认识,如:“我们周围有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的。
”“空气是摸不着的。
”二、探索1:用塑料袋收集一袋空气,从整体上观察它的特征。
(预设10分钟)1.教师讲述:“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想好好观察、认识它,可以把它装在袋子里。
”(出示一袋已经装好的空气,板书课题)2.教师指导学生用塑料袋收集空气:两人合作,其中一个同学打开袋子,在空中用力兜一下再收紧,再扎紧袋口。
(出示相关图片)3.教师提问:“你准备怎样用学过的方法去观察空气的特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比如: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用鼻子闻气味;用手摸一摸是否粗糙;用手捏一捏软硬;用天平去称一称轻重。
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予以肯定,并把这些方法以关键词的形式补充呈现在黑板上。
4.组织学生从整体上观察一袋空气的特征。
5.组织学生交流观察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教学反思(1)在完成了《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这一节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旨在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几点反思: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空气有质量,并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同时体验并理解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可能不同,初步感知物体密度的概念。
从课堂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记录,逐步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知识。
特别是在使用天平测量空气质量和比较不同标准物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较高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1.情境创设:我通过手持一袋空气直接提问的方式引入课题,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种情境创设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实验操作:在实验环节,我明确了活动要求,引导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并强调了细致操作和仔细观察的重要性。
学生们在实验中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天平,还体验了通过调节天平平衡来测量空气质量的过程。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使用多种标准物进行测量,以便更全面地理解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3.数据记录与分析:我要求学生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并制作班级记录表进行汇总分析。
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数据记录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系统地理解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时间分配: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部分小组由于操作不够熟练或记录不够及时,导致实验时间稍显紧张。
今后在备课时需要更加精确地预估各个环节所需时间,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确保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2.标准物选择:虽然学生们使用了多种标准物进行测量,但部分标准物的质量和体积差异较大,对实验结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未来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更加谨慎地选择标准物,尽量选用质量和体积相对接近的物品进行测量,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知识拓展:本节课主要侧重于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对于物体密度概念的深入解析稍显不足。
大班科学装一袋空气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装一袋空气教案反思1、大班科学装一袋空气教案反思一、活动目标1.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萌发孩子最初的科学意识。
引导青少年感知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引导和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3.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分析判断等初步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小科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4.培养合作探究和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和分享与同伴合作的成功经验。
二、活动重点激发幼儿探索欲望,萌发幼儿初步的科学意识。
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特点。
3.准备空盒子,每组一盆水,气球,眼镜,手帕,塑料袋,吸管,蜡烛等活动实验材料。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扮演蓝兔,带领孩子们参观精灵城堡。
城堡的大门是关闭的,孩子们必须获得一个海关代码才能进入城堡。
谜语:看不到,摸不到,抓不到,闻不到,你需要,我需要,离不开。
(空气)孩子们猜谜语,进入城堡。
(2)基础部分,引导和认识空气。
1、今天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蓝兔(老师扮)要送给大家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
(出示事先准备的一只空盒子)2、蓝兔(老师扮)请一个小朋友用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耳朵听一听,然后说一说礼物的特点,(眼睛)没有颜色、透明,(鼻子)没有气味,(耳朵)没有声音,(手)摸不到……)请大家来猜一猜,这个盒子里边到底装的是什么礼物?3、蓝兔(老师扮)问:“大家能猜测出我的礼物是什么吗?”(在幼儿自由发言后,把盒子打开,里面除了空气没有其它。
)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流动的。
(三)找空气,初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空气.1、请幼儿用塑料袋"装”一袋空气,将塑料袋握紧,塑料袋就会鼓起来。
(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气球,足球,篮球,游泳圈,蹦床,轮胎.)4、在透明玻璃杯中放多半杯水,提供吸管,启发幼儿用吸管吹气,看看有什么现象。
大班科学优质课认识空气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优质课认识空气教案反思1、大班科学优质课认识空气教案反思活动目标: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特性:看不见、摸不着;到处都有;空气能流动。
材料:几个透明塑料袋,积木玩具,每人一组图标和一张记录卡,铅笔,牙签,棍子等。
活动过程:首先,出示塑料袋,抽出空气。
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请来了一些小客人(出示塑料袋),提问:它有什么用呀?(装东西用)2.老师示范如何把苹果或玩具装在袋子里,让小朋友说袋子变鼓了,透过袋子看到里面是什么。
3、老师变魔术:不装东西,也能让袋子变鼓(装空气,不要让幼儿看见)4、幼儿尝试变魔术:不装东西,让袋子变鼓。
提问:什么原因?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引出"空气"这个概念)第二,孩子用塑料袋抓空气,证明空气无处不在。
1.孩子们在教室里呼吸着空气。
猜猜幼儿园哪里有空气?你能抓住它吗?当孩子们在说话时,老师展示图标并把它们贴在黑板上。
(如果孩子说的是幼儿园以外的地方,老师下次可以引导孩子去尝试那些地方)2、幼儿拿着袋子去图标所代表的地方去捉空气,捉到后把图标贴在记录纸上,从而验证空气到处都有。
3.幼儿根据图标逐一实验后,在黑板上展示幼儿的记录卡,并做总结。
这个空气朋友真淘气,它到处都藏,可是小朋友们可聪明了,把它们从水房、厕所、楼道……都找出来了,空气到处都有,有的小朋友还说在公园里,在家里等许多地方都有空气,那小朋友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一找,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朋友找到。
三、证明空气是流动的。
我们的好朋友空气说:"小朋友真聪明,我藏哪你们都能把我找到,你们把我装在袋子里,我可闷得慌了,我想出去亲亲你们的小脸蛋,还想和你们做游戏。
小朋友想想,你们不把袋子口打开,怎样才能让我(空气)流出来亲亲你们呀?"(让幼儿先猜用什么办法)小贴士:使用准备好的牙签、铅笔、棍子等。
来帮忙。
在包里打一个眼,然后把眼对着脸,就能感觉到空气流出来了。
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反思
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反思第一篇: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反思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反思在这节课里,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加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集体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首先在学生猜测的前提下,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强调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才能说明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动脑、亲自实践、体验。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又多了个为什么,在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后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关键,通过教师的提问,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再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原来真的是这样的,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的所在。
本节课,情景创设部分利用小实验把空气不容易被学生们发现和掌握的性质研究了出来,探究部分,让学生充分的动手研究,描述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提高。
第二篇:《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认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征。
2.空气的一些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描述的。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2.意识到可以利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征,也有一些相同的特征。
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
【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征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一袋空气的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里,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加上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集体精神。
科学探究活动首先在学生猜测的前提下,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我强调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才能说明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动脑、亲自实践、体验。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个环节对学生而言,又多了个为什么,在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后面,往往能找到问题的关键,通过教师的提问,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再经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原来真的是这样的,那么他们就比较容易找到答案的所在。
本节课,情景创设部分利用小实验把空气不容易被学生们发现和掌握的性质研究了出来,探究部分,让学生充分的动手研究,描述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