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 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党史一般将其定义为“反帝反封
建的爱国运动”,并以此运动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
年半。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
作的正式建立。

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
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革命得到全面迅速的发展,开创了中
国革命的新局面。

1925年孙中山逝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大革命的部分失败,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同时也宣告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失败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中国国民党称之为武汉分共,或视之为“清共”的一个环节)爆发于1927年7月15日。

在中华民国政府进行北伐(1926年至1928年)时,原先采取“联俄容共”的方针,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但在北伐期间,国民政府内部就容纳共产党与否的问题,于1927年分成南京(蒋中正等领导)及武汉(汪精卫等领导)两政府。

武汉方面最初仍主张容共,其后与共产党发生磨擦,再加上冯玉祥等军事实力派人士的表态要求分共,汪精卫乃于7月15日当日,在武汉召集会议,宣布停止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

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结束。

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

它指的是1927
年8月1日,中国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而发起的武
装反抗事件。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
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

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
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
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大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中秋节),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另一个是1927年中共党人发动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起义——广州起义)。

1927年底广州起义
中共党人发动的反抗国民党右派的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
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
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起义军民无比英勇的战斗精神,给了中国人民以新的鼓舞。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井冈山会师是指1928年4月28日(三月初九),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在井冈山的胜利会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根据中共湘南特委决定,两军会师后,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会师确保了革命的星星火种,乃至后来形成燎原之势。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北易帜是指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

此举标志着北伐的结束、国民政府完成统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

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

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

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

3月初,由于日军偷袭浏河登陆,中国军队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

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

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

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2年3月9日,日本正式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以溥仪为“执政”,以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年号“大同”。

通过这一傀儡政权,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东北同胞饱受了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此傀儡政权“领土”包括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全境、内蒙古东部及河北北部。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长汀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红军在长征途中,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王明等人,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会议上有关在各国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要求,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在莫斯科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八一宣言》[1]。

八一宣言是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着中共关门主义的结束,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开始。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

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党外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1]
1937年八一三事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事变以后,1937年8月13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淞沪会战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

中日双方共有约8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

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1937年平型关大捷
平型关大捷(也叫平型关伏击战)是指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115师于1937年9月25日在平型关附近伏击日本军队并取得抗日首胜的战斗。

这次胜利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加强了全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同时通过此次战斗,八路军进一步明确了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方针。

[1]平型关战斗中115师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

击毙日军中佐二人[2]。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
川会议是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

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

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1]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0年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
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
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万隆会议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