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摘要:《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该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M

关键词:周易;阴阳;美学

Aesthetics in Zhouyi金亨

Abstract: The idea of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Earth and Human, and the categories of Yin & Yang, hardness & softness, spirit, sensation, image, connotations and so on in Zhouyi have been based on by aesthetics to interpret different artistic phenomena and theories・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manifestation of beauty, beauty of harmony, beauty of changes, beauty of masculineness and that of softness and so on, attempting to illustrste its profound and ever拟lasting influenceo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studies and artistic creation.

Key words: Zhouyi; Yin & Yang; aesthetics

《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

“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就以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

来论,不但大量地引用《周易》,而且它的四十九篇文艺论说和一篇序言,也是取义于《系辞》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即“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己。”《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朱熹曾非常感叹地说:“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涵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刘勰就曾说:“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周易》己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中国的美学理论皆滥觞于《周易》,尤其是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之气和拟物制象等哲学思想内涵,从而生发岀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正如王夫之所说的,美是

“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两间,指天地之间。所以在艺术上要求“默契天真,冥周物理”。《周易》的美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里仅就《周易》中所蕴含的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潼

一、阴阳不测之谓神一一美的表现

菖在《周易》中提到“神”的地方非常多,但对它的解释却极少含有神秘色彩,基本上不是指具有人格的神一一上帝、鬼神等,而侧重于天、地、阴、阳的交感和神奇的变化。《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泰•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否•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彖》),所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这是一个

全称判断,实际上否定了在天地万物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东西,从而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也就是阴阳相交变化,“易”就是讲变易。然而阴阳变易,天地交感有着神奇作用,似乎不可捉摸,使人觉得神秘莫测,所以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系辞上》)

萬那么,真是不可捉摸、不可认知吗?《周易》是可知论者,它并不认为阴阳变易是不可认识的,而认为通过“知微知彰,知柔知刚”,达到

“穷神知化”,就能揭示出阴阳交感变化的神秘性。即是既要知道它彰明卓著的变化,更要探知它隐幽细微的变化;也就是既要掌握它矛盾的质的突变、飞跃,又要体察它渐变和量变的过程,以及矛盾的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这样就不再是“不测” 了。也就是《系辞下》所谓的“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从而“通神明之德”。“通神明之德”的宗旨,《周易》突出在一个“用”字上,“民咸用之谓之神”。《系辞下》根据这一宗旨,例举了一些现象:如尺蟆之屈,是为了前进;龙蛇的冬眠,是求得生存,这种欲伸则屈,欲生则蛰的似乎反常的现象,正是“精义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这说明了掌握微妙的变化规律,就是为了“用”。为了实现“利用安身” 的目的,也就体现出阴阳交感变化的德性。最后《周易》还是把它归结到人,关键还是在于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总而言之,正如

《系辞下》所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说明“几微”并不神秘,只是事物变化的初始和隐蔽阶段,人们要掌握住时机,就“吉无不利”。《周易》的“神” 就是要服务于“人”。当然《周易》的作者免不了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完全排斥鬼神的存在。“易数”本身是一种占筮的方法,具有先天的神秘性,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讲到

“天佑”、“神佑”之类的神秘观念。二、保合太和乃利贞一一中和之美菖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木,故“大和”。“大和”也叫

“太和”,“大” “太” 一声之转。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清代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三统历》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易例•上》)聶在每一卦六爻中,都以二、五为“中”。二是阴之“中”位,五是阳之“中”位。二、五为“中”,相应为“和”,有“中和”之美。在六爻的关系上,又确定了柔居二位、刚居五位,是刚柔得位得“中”又相应,体现着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和谐无偏胜,完全合乎规律性。一般都得“大吉”、“元吉”和“贞吉”。如果柔爻居五位,刚爻居二位, 虽未得位但却得“中”而相应,可以互补而协同,仍保持着对立而的和谐与稳定。同样可以得吉辞。如果二、五之位的刚柔既不当位又不相应,虽然不协同,但按《易》例规定,“中”大于“正”,在一定卦时的制约下,柔得五之中位又意味着柔有阳刚之助而不过柔,刚得二之中位又意味着刚有阴柔之补而不过刚,刚柔互补而适中。同样,可以得吉辞。据统计,《彖传》言“中”者共有45处,涉及到37卦。《象传》言“中”者共有52处,涉及41圭卜。对“中”的称谓又有39种之多,如“中正”、“正中"、“得中”、“刚中”、“柔中"、“中行”、“使中”、

“在中”、“中直”、“大中”、“积中”、“中道”、“行中”、“未岀中”、“久中”、“位中”、“中未变”、“中有庆”、“中不自乱”、“中心为正”、“中心为实”等等,最后又强调“时中”。所谓“时中”就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