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
读书育人文_申剑飞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中的美学元素教学解读摘要:《易经》博大精深,神妙莫测。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对《周易》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中国美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形象思维、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以及形神统一观等诸多理念,都源出《周易》。
如果说:古希腊的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篇最有系统的美学论文的话,那么,产生于我国商周之际的《周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中国乃至东方美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关 键 词:国学;通识选修课;周易;美学元素;解读《周易》是一部千古奇书,博大精深,奥秘无穷,神妙莫测。
它是中华文化之母,由此演绎出阴阳五行、天平地支等玄妙法门,孕育出中医、风水、术数、兵法、美学以及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剧艺术等诸多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仅从美学的角度,对《周易》中所蕴含的美学元素进行一些探索与研究。
首先,《周易》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为中国美学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提供了哲学依据。
《周易》中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坤,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而反映在社会人伦上则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就表现出了人事与自然的吻合统一。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在不停的运动变化着,生存在这个自然环境中的人类,只有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人必须顺其自然,做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统一,这是艺术和审美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周易》既肯定自然的东西(天)必然合乎社会伦理(人),同时又肯定社会伦理的东西也必然合乎自然,首次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相通一致的亲密关系。
《周易》中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仅为中国美学追求主体(人)与客体(天)浑化合一的审美心境和艺术境界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后世诗、书、画、印完美结合的艺术态势指明了方向。
其次,《周易》的“象论”对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言不尽意”到“无言之美”——论析《周易》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
从“言不尽意”到“无言之美”——论析《周易》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李麟凤赵雪莹王冬梅冯燕超欧倩(曲靖市第二中学高三六班)指导老师:陈仁华(曲靖市第二中学)摘要:中国美学讲究深刺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情意,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
中国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于“言不尽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言之美”三方面论述了这一美学观念的产生厦发展演变,探讨了其基本内涵厦对后世艺术作品审美追求的影响。
与西方上古时期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如哲学、史学、科学、文学、美学等就已界限分明不同,我国上古时期由于民族思维习惯和思维模式不同,各种社会意识形态却往往混杂交织在一起,很难“径渭分明”,《周易》可谓一个典型。
《周易》初系卜盆之书,但后人多“取其义不取其占”,把它作为一部哲学着作,而“《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易·系辞》),同时又包含了其他诸多学科的内容。
朱熹曾非常感叹地说:“至哉,易乎!其道之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周易本义·序》)《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含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
鲁迅先生就曾指出倘要弄中国上古文学史,还得看《易经》。
郭沫若也提倡“从《易经》中寻出当时的艺术。
”(《中国古代社会))由此看来,《周易》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
因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弱水三千,取一飘饮”而已。
关键词:周易;审美;言;象;意一、言不尽意中国美学讲究深刻地体味事物内在意蕴和作者内心的情感,强调“意”,与西方古典美学中的模仿说根本不同。
中国古典美学的这一审美观念,早在《周易》中就已萌芽。
《周易·系辞》说:“书不言尽,言不尽意。
”这一命题的提出,说明我们的先人已经开始正视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态势的矛盾。
《论语》中孔子几次提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其言也切”。
这一方面的确说明“言意”矛盾的事实,承认有些内心体验、奥妙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但另一方面也是孔子为避免馗尬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技巧。
《周易》美学观及其对中国美学之影响
流 , 视 浮 云 翔 。 曹 丕 诗 : 俯 视 清水 波 , 看 明 仰 ” “ 仰
月光 。 曹 植 诗 : 俯 降 千 仞 , 登 天 阻 。 王 羲 之 ” “ 仰 ”
21 0 0年
殷 都 学 刊
l5 2
《 易》 学 观及 其对 中国 美 学 之 影 响 周美
祁 志 祥
( 海财 经 大 学 国 学 所 , 海 20 3 ) 上 上 0 4 3
摘 要 : 周易》 《 的美 学思想要言不烦 , 中体 现在《 集 易传》中。《 易传》 出“ 提 仰观俯 察” 的审美观 照方式、 立 “ 象尽意” 的审 美表达方 法、 参伍错综” “ 的文饰美规律 、 极饰返素 的形 式美理 想、 美在其 中”的心 灵美追 求、 刚 “ “
和卦爻 辞 , 卦爻 辞 是对 卦象 含 义 的解 说 和人 事 吉
凶 的判定 。而传 部则 是对 易 经 卦爻辞 的诠 释 和发 挥 。一 般认 为诞 生 于春 秋 时 期 , 孑 子 及 其 弟 子 是 L 所 著 02秦始 皇 焚 书 坑 儒 的 时 候 , 斯 将 其 列 为 [ 3 李
详备 , 由于 《 易》 儒 家 经 典 中 的 领 袖 地 位 , 但 周 在
如《 论语》 《 、庄子》 《 、左传》 只称《 。《 易》 周易》 之 名最 早见 于《 礼》 周 易 》 括经 和 传 两部 分 。 周 。《 包 经部 的作 者传说 是周 文 王姬 昌 。姬 昌原 为商末 诸 侯 首领 , 称 西北侯 。商 纣 时期 封为 西伯 , 国于 史 建 岐 山之下 , 积善 行仁 , 化大 行 。后 被纣 王 囚于羡 政 里 ,史记 》 载 “ 伯 拘 羡 里 而 演 《 易 》 , 周 《 记 西 周 ”《 易》 就是 时为西 伯 的周 文 王 被 囚禁 在 羡 里期 间根 据夏 代 的《 山》 、 连 易 商代 的 《 归藏 》 易精 心 结撰 的 部 易经 。 菱 里 城 位 于 安 阳市 区 南 十公 里 处 。 《 易》 周 的诞 生 地 就 是 现 在 的世 界 遗 产 城 市 安 阳 市 。唐代孑 颖达 《 易 正 义 》 为 “ ” 指 岐 阳 L 周 认 周 是 地名 , 是周 朝 的代 称 。经 部包 括六 十 四 卦 的卦 象
周易之阴阳和谐美学思想
周易之阴阳和谐美学思想正如《庄子·天下》篇所云:“易以道阴阳。
”一部《周易》实质上是向人揭示宇宙阴阳对立统一客观规律的书,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周易》理论体系的灵魂。
尽管《易经》本身并没有出现“阴阳”与“和谐”等词语,但其思想却贯穿于《周易》理论系统的始终。
《易经》六十四卦中,除乾、坤两卦之外,其余各卦都是由阴、阳二爻的重叠组合而构成。
阴、阳既是宇宙生命运动中两种基本要素,同时其相互作用又构成宇宙运动的内在动力。
阴、阳不是孤立自存、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这种对立与统一促进了事物的发展与变化,也构成了《易经》的基本精神。
而《易传》所确立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更是把阴、阳提升为一对可以解释一切现象的最高哲学范畴,并把阴阳变化规律看作是统率天地万物及社会人生的一个最为普遍的规律。
在《周易》作者看来,阴阳的相互作用是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系辞下传》),也是化生宇宙万物生命机体的两种根本性力量:“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同上)而在阴与阳的内在关系中,协调、统一与和谐是基础,和谐既是宇宙万物的最佳状态又是其基本状态。
《周易》认为,阴与阳在本质上是相互和谐的:“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乾·彖》)乾为刚,坤为柔,双方互相亲附,就会带来欢乐;双方互相对抗,就会带来忧患:“乾刚坤柔,比乐师忧。
”(《杂卦传》)由此看来,要求对立双方的和谐统一是《周易》的基本原则。
钱大昕云:“尝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一言以蔽之,曰中而已矣。
”(《潜研堂集·中庸说》)钱氏这里虽有夸大之嫌,但《周易》具有鲜明的尚中观念却是勿容置疑的。
“中”在《周易》中出现126次,《经部》有13次,有5处把“中行”作为名词,具有行中道之意。
有2处用作判词,如“中吉”,处中则吉,明显地表明了尚中思想。
浅析《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
浅析《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发布时间:2021-04-26T11:20:23.320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5月下作者:张亚靖[导读] 《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思想,“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中包含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元典,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张亚靖 610039摘要:《周易》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体无意识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仁德思想,“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中包含的中国人的空间意识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周易》作为中国文化元典,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而其中以“动”说明宇宙人生,也正与中国艺术精神相表里。
本文则主要通过对《周易》的理解来探索其中存在着的中国人的美学源头,以及这些源头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
关键词:《周易》;美学;集体无意识;建构作用引言集体无意识理论是指并非是由个人获得,而是由遗传所保留下来的一种普遍性的精神机能,是由人类世世代代的发展过程中所累积起来的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经验。
这种心理经验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存在于人类的精神结构之中。
对于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经验是不可胜数的,它们在无意识中对我们的行为观念起到支配作用。
而作为儒家源头的《周易》对中华民族心理结构的建构更是不言而喻的,而其对后世的审美心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构建作用。
本文主要通过《周易》中的“动”、《周易》“以象立意”的特点、《周易》对平衡的追求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卦辞对《周易》中的美学对中国人“美”的思维的建构作用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周易》中的“动”《系辞下传》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这足以说明《周易》对于“变”的重视。
而这样万事万物不停地进行变化的观念对中国的艺术创作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则是中国的书法。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
《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周易》与“中和”的美学观淡泊自然等级:狐法师送礼物发消息楼主“中和”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美学概念之一。
它的形成,与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有着密切联系。
“中和”的思想,最早是由于音乐要求音声和谐而提出的,到《礼记·中庸》,则将其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般认为,所谓“中和”,它所强调的是位置的守中、行为的适中与恰到好处,以及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我们知道,《周易》先有八卦、六十四卦卦画,次有卦爻辞,最后才有《易传》,从而构成《周易》的完整体系。
如果将这几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其中有关“中和”的哲学—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天人合一”。
《周易》的所有思想,都是从“天道”中来:卦画的基本要素“—”与“—”,是对日月运行的某种形式的记录;三画的八个经卦,象征八种基本的自然物。
然而这个“天道”不是孤立、异己的“天”,由八卦推衍到六十四卦,即已构成象征人和自然的有机整体。
例如《乾》卦由“潜龙勿用”到“亢龙有悔”的发展过程,象征的便是“君子”或“大人”由隐到显、由穷到达的生命历程。
再发展到《易传》,则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理论化和体系化了。
《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有人认为,《周易·上经》三十卦明天道,《下经》三十四卦明人道,实际上就《易传》的阐述而言,上、下经都是由天及人、天人不分的。
其原则是要求人的行为符合天道,做到与天无违、以德立世。
《象辞》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类的表述,便都是遵循这一原则。
显然,在《易传》看来,人对天地自然的效法,是至善至美的“大德”,并由此进而提出了“三才”理论。
《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论_周易_的美学观念
[收稿日期]2002-03-20[作者简介]崔波(1965 ),男,河南省邓州市人,郑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 周易 与古代文明方面的学习和研究。
论 周易 的美学观念崔!波(郑州大学图书馆,河南郑州450052)!![摘!要]通过对 周易 中美的表现和中和之美,通变入神和变化之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等的有益阐述,试图说明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关键词] 周易 ;阴阳;美学观念[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330(2002)06 0088 03!! 周易 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
这里仅就 周易 中所蕴含的美的表现和中和之美、通变入神和变化之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等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美的表现与中和之美周易 强调中和之美。
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本。
∀大和#也叫∀太和#。
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
∀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
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叫∀中和#。
清代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
三统历 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 易 尚中和。
#( 易例∃上 )在 周易 的每一卦的六爻中,都以二、五为∀中#。
二是阴之∀中#位,五是阳之∀中#位;二、五为∀中#,相应为∀和#,有∀中和#之美。
在六爻的关系上,又确定了柔居二位、刚居五位,是刚柔得位得∀中#又相应,体现着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和谐无偏胜,完全合乎规律性。
这种情况,一般都得∀大吉#、∀元吉#和∀贞吉#。
如果柔爻居五位,刚爻居二位,虽未得位但却得∀中#而相应,可以互补而协同,仍保持着对立面的和谐与稳定,同样可以得吉辞。
周易视角下的时尚与美学
周易视角下的时尚与美学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典籍,被誉为“易经”的经典之一。
作为一名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探讨了时尚与美学的关系。
首先,从周易的角度来看,时尚是一种变化与流行的现象,而美学则是对美的追求和审美的理论。
在周易中,变化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万物不断变化,时尚的流行也是一种变化的体现。
而美学则是人们对于美的感受和理解,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
因此,时尚与美学在周易的视角下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周易中的“易”有着“易于变易”的含义,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与周易中的“易”有着相似之处。
时尚的流行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断更新和演化。
正如周易中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时尚的变化也需要人们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
再次,周易中的“易”还有“易于理解”的含义,强调了对变化的理解和把握的重要性。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也需要人们去理解和把握。
时尚的流行并不是盲目的,它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经济等。
只有深入理解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时尚的变化规律。
此外,周易中的“易”还有“易于应对”的含义,强调了对变化的适应和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时尚的流行也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
时尚的变化往往是快速的,只有具备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时尚的变化中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时尚与美学在周易的视角下是紧密相连的。
时尚的流行是一种变化的现象,而美学则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时尚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而美学则是对美的追求和理解。
时尚与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时尚美学体系。
总结起来,从周易的视角出发,时尚与美学是紧密相关的。
时尚作为一种变化的现象,需要人们具备适应和应对的能力,而美学则是对变化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时尚与美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开放和创新的时尚美学体系。
论《周易·乾卦》的美学思想
论《周易·乾卦》的美学思想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周易》作为一本充满智慧的古籍,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众多的审美规律。
本文仅解读《周易·乾卦》,乾卦之象与卦、爻辞不仅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的哲学意识,而且也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它构成了中华民族美学思想发展链条上的重要一节。
本文拟分析乾卦中蕴涵的易象之美、意象之美、阳刚之美、中和之美等诸多美学思想。
《周易》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因为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因为它的美学价值。
《周易》之《乾》、《坤》二卦历来被尊为“《周易》之门户”,故儒家作《文言传》用来文饰乾、坤二卦,以此进一步解释阐述乾、坤二卦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乾卦》作为天道的代表,是《周易》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
《乾》卦有鲜明的主旨,主张刚健而不争,中立而和谐,同时“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乾》卦中蕴涵的富余的美学思想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要点。
一、易象之美——包罗万象《易》即是象,从《周易》的根基阴阳二画起,直至八卦、六十四卦,乃至三百八十四爻,无一非象,各种卦序,无论传统的、八宫的、马王堆的,无一非卦象之序。
所以《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韩宣子出访鲁国,观赏文献时,不称《周易》为《易》,而名之为“易象”。
象是《周易》的根本属性。
《易》之辞生于象,正所谓“凡易辞无不生象”,“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即就此而言。
如乾卦卦辞之“元、亨、利、贞”,是表现天所具有的“始、通、和、干”四德等六个纯阳之象而系上的文辞,辞从象生。
乾卦的卦象为三道遒劲笔直的横线,乾卦的正象为乾三连,即乾所具有的代表性的象是上、中、下三爻皆为阳爻的象,乾卦不仅在上为天,在地为龙、为马、为金、为玉,在人为君、为父、为君子等:集天地人三才于一身,《乾》名虽小,取类甚广。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
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浅析《周易》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
《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分为《经》《传》两个部分。
据专家考证,《经》产生于殷周之际,而《传》产生于战国时期,是用以解释《经》的。
长期以来,《周易》不只作为具有占筮之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影响,因其中蕴含着较完整的美学思想,多年来它也被作为一部美学意义上的重要书籍。
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其重要的美学思想之一。
一、天、地、人三才――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易传》指出“《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三才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
它认为六画卦就是三才的化身,卦中的五、六两爻代表天,三、四两爻代表人,初、二两爻代表地。
这说明一个道理,即天、地、人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但它们又各具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对人来讲,其行动是否能获取成功,关键看他的行为是否与天地之道相符合。
当然,它认为,一般人很难能主动地去适应天地之道,去寻找天地之道的。
所以他主张“圣人以神道设教”,“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同上)。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境地。
《易传》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
《文言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所谓“先天”,是说先于天时到来而行动,即能预测天时的变化,为天时变化之前导;所谓“后天”,是说天时到来之后又按天时的变化而行动,即在自然变化既已发生之后,又注意适应。
此种天人合德说,不只是顺应自然,而且是利用和控制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也即“裁成辅相”说。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就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努力,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以成就自然化育万物的功能。
《周易》美学中的“中”-“和”
试论《周易》美学中的“中”\“和”摘要:《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不偏不倚,均衡适度的“中”处处渗透到中国古典建筑等艺术领域;“和”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和和谐匀称的美学诉求。
关键词:《周易》;美学;均衡;和谐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20-01《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儒家,道家都从中汲取营养,支撑自己的学说,被称为“万经之首”,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活水。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也曾主张“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从《易经》中寻出当时的艺术。
”传统的美学范畴,如阳刚与阴柔、交感、象与意等在《周易》中都得到充分地诠释,而“中”、“和”的美学观呈现出统领的姿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体系中,调和着“阴”、“阳”,使天地万物处于和谐地运动变化中。
一、“中”的含义和美学意义《周易》里多次出现“中”字,《彖传》有45处,《象传》有52处,如“正中”、“刚中”、“中道”、“时中”等。
“中”的含义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中”是指爻位,第二爻和第五爻都处中,是一个均衡的状态,大凡处于这两爻的,“吉”、“利”、“无咎”居多。
第二爻是以阴为正位,第五爻是以阳居正位,彼此呼应,则更为吉利,体现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和谐无偏差。
其次,“中”指中心或内心,如“中不自乱”(《履》),“中心愿也”(《泰》),“中心得也”(《谦》)。
再次,“中”是指行为的适度,不偏激,既“不过”和“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朱熹注《周易本义》)。
后来儒家发展了这一层涵义,强调节制欲望,约束行为。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所以,只有做到“大中至正”,“不偏不倚”才是合乎礼仪道德的。
从审美上看,首先,“中”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完美的均衡状态,不偏不倚,给人以视觉上的和谐,不会倾塌,容易获得安定的统一,具有整齐、单纯、寂静、庄严等优点。
试论《周易》美学中的“中”“和”
试论《周易》美学中的“中”\“和”作者:陈婧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4期摘要:《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
不偏不倚,均衡适度的“中”处处渗透到中国古典建筑等艺术领域;“和”体现了生命的律动和和谐匀称的美学诉求。
关键词:《周易》;美学;均衡;和谐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20-01《周易》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儒家,道家都从中汲取营养,支撑自己的学说,被称为“万经之首”,它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活水。
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也曾主张“揭去后人所加上的一切神秘的衣裳,”“从《易经》中寻出当时的艺术。
”传统的美学范畴,如阳刚与阴柔、交感、象与意等在《周易》中都得到充分地诠释,而“中”、“和”的美学观呈现出统领的姿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体系中,调和着“阴”、“阳”,使天地万物处于和谐地运动变化中。
一、“中”的含义和美学意义《周易》里多次出现“中”字,《彖传》有45处,《象传》有52处,如“正中”、“刚中”、“中道”、“时中”等。
“中”的含义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中”是指爻位,第二爻和第五爻都处中,是一个均衡的状态,大凡处于这两爻的,“吉”、“利”、“无咎”居多。
第二爻是以阴为正位,第五爻是以阳居正位,彼此呼应,则更为吉利,体现出了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和谐无偏差。
其次,“中”指中心或内心,如“中不自乱”(《履》),“中心愿也”(《泰》),“中心得也”(《谦》)。
再次,“中”是指行为的适度,不偏激,既“不过”和“中者,其行无过不及”(朱熹注《周易本义》)。
后来儒家发展了这一层涵义,强调节制欲望,约束行为。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所以,只有做到“大中至正”,“不偏不倚”才是合乎礼仪道德的。
从审美上看,首先,“中”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完美的均衡状态,不偏不倚,给人以视觉上的和谐,不会倾塌,容易获得安定的统一,具有整齐、单纯、寂静、庄严等优点。
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
学年论文论文题目: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学生姓名:韩永燊学号:0703060220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 0702班指导教师:张勇完成日期:2010 年10 月 10 日目录一、论文摘要 (1)二、关键字 (1)三、正文 (2)(一)变化之美 (2)(二)天人合一 (3)(三)阳刚之美 (4)(四)阴柔之美 (5)(五)阴阳和谐 (6)参考文献 (8)浅论《周易》的美学思想内容摘要《周易》中蕴含的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中和等的美学概念,开启了中国美学的传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思维源头,本文对《周易》中的变化之美、天人合一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阴阳和谐之美做了一定的阐述,并试图对《周易》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做更深的挖掘。
关键词:周易美学天人合一阴阳刚柔序言《周易》被认为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后世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科技、文学、建筑、绘画、武术无不可以在《周易》中找到思想渊源。
同时,《周易》中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周易》几千年来始终为人津津乐道,不仅仅在于它的占筮或其它功能,更在于其美学价值。
《周易》象征着华夏文明的发端,它在总结我国先民的早期审美活动的同时,并奠定了后来华夏传统美学的基石。
《周易》中直接阐述美学思想的文字并不多,但它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中的卦辞里含有很深厚的美学意蕴,对后世的文艺美学思想有着重大启示作用。
一、变化之美《周易》中蕴含的变化之美不仅表现在其具体内容里,还体现在其书名上。
“易”字之义,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意,似乎应为“蜥易”。
《说文》云:“易,蜥易、蝘蜓、收宫也。
象形。
”1其篆文字形,正像蜥易之形,蜥易即壁虎类动物,以其能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
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
浅谈_周易_中的美学思想
2011 年 12 月 第 30 卷第 12 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doi: 10. 3969 / j. issn. 1001 - 7836. 2011. 12. 042
Dec. 2011 Vol. 30 No. 12
3.“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
发于事业,美之至也。”[3]62“黄中”即坤卦传文“黄裳元吉,文 在中也”。黄为美丽尊贵之色,言黄即言美。裳是内服,黄裳 借比美在内心,“黄中”为内含之美。“理”指《说卦传》: “昔 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 顺 性 命 之 理”。 “通 理 ”即“顺 性 命 之 理”,使美符合正道。“黄中通理”为内含之美需符合正道之 意。“女正位乎内,男正 位 乎 外,…… 父 父、子 子、夫 夫、妇 妇 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也。”[5]可解“正位”; “居体”即“立 身处世”。“正位居体”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按应行的正 道立身处世,约束规范 自 身 行 为。 “美 在 其 中 ”即“黄 中 ”通 理为真正的美; “畅于四肢”即君子在日常生活行为中以“正 位”立身处世。“发于事业”指美的最高表现,将美同“君子” 治国平天下的功业密切相连。
4.“坎为水。……其余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 薄蹄,为曳。”[6]《说卦传》载“乾为马”,坎卦的中央一爻为阳 爻,如马之脊骨在中,而乾为阳,又是美的,故称“美脊”。阳 具有中正刚健 的 特 性,《汉 上 易 传 》引 郑 康 成“凡 骨 为 阳,肉 为阴”。与“刚 健 ”之 美 相 连。 此 条 之 美 是 指 能 引 起 人 的 美 感的一种自然形式。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
《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周易》与美学的若干思考易学与美学是有机统一的。
以易学观美学,美学处处是易学;以美学观易学,易学样样是美学。
近十年来,笔者开始进入文艺学(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领域,也连续多年给本科生讲授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周易>与中华审美文化》,因此在易学与美学的关系上有所思考和体会。
令人困惑的是,如何把易学和美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更好地解决这原本属于不同的学科在比较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设想,如果我们既能用美学的思维来阐释易学,又能用易学的思想来阐释美学,或许能对两个学科都有启发和指导作用。
当然,要正确理解易学与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重要的不是论述彼此历史上的联系,也不是对两种学科思想作机械的比较和联系,而是应该更客观地从大哲学、大理论的高度把握两者之间共通不悖的事实。
在此,笔者只是希望能够通过对两个不同学科之间的互观,来发现一些被人忽视和遗忘的东西,也借此阐述一下研究易学与美学关系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美”字的易学解释(一)“美”字源于八经卦中的兑卦。
在中国研究美学,首先难免要问及的便是“美”字的意义,也就是涉及到对所“审”之“美”字的理解。
时至今日,人们对“美”字基本上已形成普遍的看法,正如百度百科对“美”词条的解释:“美měi,会意。
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
本义:味美。
另外羊是象形字,象征人佩戴羊角、牛角,古人认为这样很美。
”这种说法的雏形至少可以远溯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美,甘也。
从羊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意。
”直到清代《康熙字典》也仍沿用《说文》的理解。
古人的说法,有两点是明确的:一是羊大则美,另一是美与善同意。
值得注意的是,“美”与“善”在古代中国,不仅都是对审美境界极致状态的形容,而且都与“羊”字相关。
可见,要理解“美”和“善”,离不开对“羊”字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这也是现当代以来,我国许多美学家都从“羊”的角度来理解“美”的原因。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摘要】《周易》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引言、《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周易》中的美学核心观念、美学思想的实践应用、当代意义以及社会影响等五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
通过对《周易》美学思想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美学观念,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和影响,为我们认识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周易》美学思想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为我们把握美的本质和内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周易,美学思想,历史渊源,核心观念,实践应用,当代意义,社会影响1. 引言1.1 引言《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一,其包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
在《周易》中,美学思想是一种贯穿始终的主题,涉及到人们对美的认知、追求和实践。
美学思想在《周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核心观念、实践应用、当代意义以及社会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周易》中的美学思想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巨大影响。
在深入探讨《周易》美学思想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其历史渊源。
通过对《周易》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美学思想的本源和特点。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周易》的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周易》美学思想的历史渊源《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美学思想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美学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易经》的形成阶段,此阶段主要体现了《易经》对于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观察和认识。
《易经》将宇宙万物的变化看作是一种无常的循环运动,主张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美的境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周易》逐渐发展成为了一部涵盖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等多方面内容的经典著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美学思想刍议摘要:《周易》中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象、意等范畴的阐述,成为从美学上解释各种艺术现象和理论的依据。
该文对《周易》中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作了有益的阐述,并试图说明它们对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M关键词:周易;阴阳;美学Aesthetics in Zhouyi金亨Abstract: The idea of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Heaven, Earth and Human, and the categories of Yin & Yang, hardness & softness, spirit, sensation, image, connotations and so on in Zhouyi have been based on by aesthetics to interpret different artistic phenomena and theories・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manifestation of beauty, beauty of harmony, beauty of changes, beauty of masculineness and that of softness and so on, attempting to illustrste its profound and ever拟lasting influenceon ancient Chinese aesthetics studies and artistic creation.Key words: Zhouyi; Yin & Yang; aesthetics《周易》是我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典籍之一,为“六经之首”,“三玄”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不仅在于它的哲理性、科学性,还在于它的美学价值。
就以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来论,不但大量地引用《周易》,而且它的四十九篇文艺论说和一篇序言,也是取义于《系辞》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即“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己。
”《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朱熹曾非常感叹地说:“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 《易》无所不包,当然也包涵着文学、艺术,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活动。
刘勰就曾说:“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
”《周易》己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识,并揭示出不少审美规律。
中国的美学理论皆滥觞于《周易》,尤其是关于天地人三才的关系、天人合一,阴阳、刚柔之气和拟物制象等哲学思想内涵,从而生发岀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范畴,奠定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正如王夫之所说的,美是“两间之固有者,自然之华,因流动生变而成绮丽。
”两间,指天地之间。
所以在艺术上要求“默契天真,冥周物理”。
《周易》的美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里仅就《周易》中所蕴含的美的表现、中和之美、变化之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试作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潼一、阴阳不测之谓神一一美的表现菖在《周易》中提到“神”的地方非常多,但对它的解释却极少含有神秘色彩,基本上不是指具有人格的神一一上帝、鬼神等,而侧重于天、地、阴、阳的交感和神奇的变化。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交感而生,所谓“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泰•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 (《否•彖》),“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彖》),所以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
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序卦》)盈天地之间唯万物,这是一个全称判断,实际上否定了在天地万物之外还有其他什么东西,从而否定了人格神的存在。
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感也就是阴阳相交变化,“易”就是讲变易。
然而阴阳变易,天地交感有着神奇作用,似乎不可捉摸,使人觉得神秘莫测,所以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系辞上》)萬那么,真是不可捉摸、不可认知吗?《周易》是可知论者,它并不认为阴阳变易是不可认识的,而认为通过“知微知彰,知柔知刚”,达到“穷神知化”,就能揭示出阴阳交感变化的神秘性。
即是既要知道它彰明卓著的变化,更要探知它隐幽细微的变化;也就是既要掌握它矛盾的质的突变、飞跃,又要体察它渐变和量变的过程,以及矛盾的既统一又对立的关系。
这样就不再是“不测” 了。
也就是《系辞下》所谓的“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从而“通神明之德”。
“通神明之德”的宗旨,《周易》突出在一个“用”字上,“民咸用之谓之神”。
《系辞下》根据这一宗旨,例举了一些现象:如尺蟆之屈,是为了前进;龙蛇的冬眠,是求得生存,这种欲伸则屈,欲生则蛰的似乎反常的现象,正是“精义入神,以至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这说明了掌握微妙的变化规律,就是为了“用”。
为了实现“利用安身” 的目的,也就体现出阴阳交感变化的德性。
最后《周易》还是把它归结到人,关键还是在于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总而言之,正如《系辞下》所说:“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说明“几微”并不神秘,只是事物变化的初始和隐蔽阶段,人们要掌握住时机,就“吉无不利”。
《周易》的“神” 就是要服务于“人”。
当然《周易》的作者免不了时代的局限,不可能完全排斥鬼神的存在。
“易数”本身是一种占筮的方法,具有先天的神秘性,因此不可避免地要讲到“天佑”、“神佑”之类的神秘观念。
二、保合太和乃利贞一一中和之美菖阴阳之“大和”是天地大化流行的根木,故“大和”。
“大和”也叫“太和”,“大” “太” 一声之转。
所谓“大和”,就是阴阳对立面力量均衡无偏胜,矛盾双方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事物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故曰“乃利贞”。
“和”字之用是有其确切内涵的。
矛盾双方的“大和”状态又叫作“中”,所以“大和”又作“中和”。
清代惠栋说:“天地位,育万物,中和之效也。
《三统历》曰:阴阳虽交,不得中不和,故《易》尚中和。
”(《易例•上》)聶在每一卦六爻中,都以二、五为“中”。
二是阴之“中”位,五是阳之“中”位。
二、五为“中”,相应为“和”,有“中和”之美。
在六爻的关系上,又确定了柔居二位、刚居五位,是刚柔得位得“中”又相应,体现着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和谐无偏胜,完全合乎规律性。
一般都得“大吉”、“元吉”和“贞吉”。
如果柔爻居五位,刚爻居二位, 虽未得位但却得“中”而相应,可以互补而协同,仍保持着对立而的和谐与稳定。
同样可以得吉辞。
如果二、五之位的刚柔既不当位又不相应,虽然不协同,但按《易》例规定,“中”大于“正”,在一定卦时的制约下,柔得五之中位又意味着柔有阳刚之助而不过柔,刚得二之中位又意味着刚有阴柔之补而不过刚,刚柔互补而适中。
同样,可以得吉辞。
据统计,《彖传》言“中”者共有45处,涉及到37卦。
《象传》言“中”者共有52处,涉及41圭卜。
对“中”的称谓又有39种之多,如“中正”、“正中"、“得中”、“刚中”、“柔中"、“中行”、“使中”、“在中”、“中直”、“大中”、“积中”、“中道”、“行中”、“未岀中”、“久中”、“位中”、“中未变”、“中有庆”、“中不自乱”、“中心为正”、“中心为实”等等,最后又强调“时中”。
所谓“时中”就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而执“中”,以达到灵活运用。
这些事例足以说明,“中”,即阴阳对立面的统一和谐,不单是理论的问题,而是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方法而被加以普遍应用。
中行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保合太和乃利贞”。
《周易》认为天地万物是绝对的,它们无论何时何地无不处于变化之中;但又并不否定事物相对稳定和对立面的统一。
《乾•彖》:“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说:“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
”变化本身己包含着相对稳定性和统一性。
“保合太和”更说明了这问题。
保,即保持;合, 即合成;太和,即阴阳二气会合;贞,即正。
这句话完整地解释是:天道变化,阴阳二气交感会合,由此而产生万物,并使它们保持着各自的特性。
《系辞上》第一句话,就说明了这问题:“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句话在变化的大前提下,包涵着三层意思:一是事物的规律性,二是事物的稳定性,三是事物的差异性。
三、神无方而易无体一一变化之美1《易传》认为,爻象和事物变动不居、往来无常,其变化有其规律性,但并无一定模式。
如爻象于六位之中可上可下,时居中位,时不居中位,有时有应,有时无应,并不是按照一个固定格式变化的。
因而,爻象及爻象象征的事物的变化对一般人来说是难以预料的。
《系辞上》说:“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 阴阳不测之谓神。
”以乾象征天,以坤效法地,因蓍草数目占问未来之事,以通事物的变化。
而数的奇偶和爻象的刚柔变化无穷,难以推测, 如搽蓍求卦时不能事先预定某爻象的阴阳老少性质及其变化。
《易传》把事物变化莫测的这种性质称为“神”,即神妙不测。
1《系辞上》不仅以“神”表示蓍草数目和爻象变化的莫测,而且以“神”为整个筮法的特质。
它说“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认为占筮体系的神妙变化具有预知未来变化的性质和功能。
《系辞》进而提出:“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认为《周易》之法则涵盖了天地万物,包容了一切幽明生灭的变化原理,可以预知各种事物的吉与凶,卦爻象的变化无固定的方所,《周易》本身的变易并不固定于一定的格式或体制,其变化神妙、不居一格。
这是说,阴阳、天地的变化是普及万物与万事,而依据天道创作的“易”、或易象概括了天地之化,并贯穿昼夜之道而运用于万事万物,判断吉凶、休咎,所以神无方而易无体,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
“神无方而易无体”正是强调“神”表示《周易》变化莫测的性质。
M《说卦》发挥了此种观点,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
”这里所说的“神”与前述一样,都是在变化莫测的意义上使用的,它不是指某种超验的实体,而是指宇宙万物变化不定的属性。
以“神”为万物变化不测的本性,这一思想十分深刻地影响了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一方面使思想家十分注重事物变易的内在木性;另一方面,为从“泛神论”或“无神论”角度解释“神”提供了基础。
M《周易》的核心是变易,“生生之谓易”即是由变易而生,生命在变化中诞生。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系辞上》)“设位”即是“天尊地卑”“卑高以陈”,天地、上下、刚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遍及于自然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