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浅谈
现代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
现代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现代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浙江稠州商业银行陈小其内容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信贷扩张,商业银行网点、业务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企业内部控制、监管等多方面的需要,赋予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更多的责任和意义,同时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由于商业银行电子化的发展,以及小企业的市场定位,银行的电子化数据与客户量都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审计资源的要求,传统的审计已很难再适应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发展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利用科技化手段来提高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非现场审计已成为了现代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非现场审计的作用、面临的困难、工作组织、系统建设、模型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非现场审计介绍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审计方法。
与现场审计比,非现场审计具有全面性、时效性以及成本低、效率高和规范性强等诸多优势,近年来的审计实践表明,非现场审计已成为内部审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一)扩大了覆盖面,确保时效性,审计的深度、广度、精度增加。
一是扩大了审计覆盖面。
传统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某一时期或某一项业务进行审计,有一定的阶段性或间断性。
非现场审计依托高科技手段,可以远程调集所有机构的有关业务数据并进行监测,有助于全面把握分支机构和各项业务的风险状况,确保审计的全面性。
随着非现场审计系统在商业银行的广泛深入应用,审计发现问题的广度、深度和精度都得到了质的提高,特别是针对具有量大、重复性强的负债和个人资产业务效果则更为显著,在发现小概率、高风险事件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确保审计时效性。
借助计算机系统,非现场审计可以做到连续地收集数据并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隐患,有效控制和制止,有助于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甚至将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适应了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的要求,这是传统审计无力做到的。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律 法 规 进 行 甄 别 、梳 理 ,充 分 考 虑 银 行 、企 业 和 市 场 需 求 ,
有废 有 立 , 推 陈 出 新 ,加 快 支 付 工 具 创 新 步 伐 ,推 动 网 上
传 培 训 工 作 ,使 企 业 财 会 人 员 知 悉 新 的 管 理 要 求 ,熟 练 掌
( 辑 编 朱 锋)
用 度 。其 次 ,要 加 大 支 付 丁 具 宣 传 的 广 度 和 深 度 , 特 别 是
在 新 的 票 证 版 式 或 管 理 办 法 出 台 后 ,要 及 时 做 好 相 应 的宣
商 业 银 行 分 支 机 构 非 现 场 监 管存 在 的 问 题 及 建 议
握 和 使 用 新 式 票 证 , 养 成 良好 的 票 证 习 惯 , 防 止 或 减 少 人 为 因 素 造 成 的 票 据 退 票 。 第 三 ,银 行 部 门 要 主 动 加 强 与 企
银 行 、移 动 支 付 、卡 基 支 付 等 新 兴 支 付 工 具 的 推 广 应 用 : 适 时 修 订 有 关 支 付 结 算 办 法 ,修 改 和 完 善 传 统 支 付 工 具 。
性 的 要 求 .而 当前 监 管 部 门 、统 计 部 门 等 多 个 部 门 负 有 非
现 场 监 管 的 职 责 . 由 于 对 非 现 场 监 管 没 有 统 一 的 规 范 和 标 准 ,实 际工 作 中 因 监 管 人 员 对 非 现 场 的 理 解 不 同 ,做 法 也
不 同 ,往 往 因 部 门而 异 、因人 而 异 .缺 乏 统 一 性 和 规 范 性 ,
本 票 “ 票 即付 ” 见 ,解 决 途 径 为 实 行 本 票 加 编 地 方 密 押 ,使
对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目 ,以增 强 统 计 及 分 析 工 作 的 针对 1
适 用性 。
对 非现 场 监 管 的建 议
( )尽 快 完 善 法 人 机 构 软 件 接 一 口设 置 ,全 面 完 整 地 汇 总分 析 全 口径 数 据 。数 据 的 完 整 性 是 非 现 场 监 管 工 作 的 基 础 ,也 是 保 证 数 据 准 确 性 的 前 提 。 随 着 金 融 改 革 步 伐 的 加 快 ,及 时将 新 组 建 法 人 机 构 纳 入 原 有 程 序 ,修 订 原 有 汇 总
式 、频 率 和 程 序 等 进 行 了具 体 规 范 ,标 志 着
银黧
非 现场 监 管工 作 基 本 睛况
( )非 现 场 监 管 的 概 念 及 内 一 容 。非 现场 监管 是 监管 当局运 用 现代 化
非 现场 监 管迈 出关 键 一 步 。
非现 场 监管 工 作 存在 的问题
( ) 一 步 完 善 风 险监 测 评 1 三 进 警 机 制 。就 非 现 场 监 管 信 息 系统 的 :
预 测 功 能 考 虑 ,应 进 一 步 增 强 非 现 j 管 信 息 系统 的 自动 化 分 析 功 能 ,加 I 善 风 险 监 测 评 价 预 警 机 制 ,使 系统 f 用 性 得 到 充 分发 挥 。 一 方 面 ,减 少 j 中 手 工 操 作 的数 量 ,完 善 自动 化 功 f
对 非现场监管工作 的几J 考 点 嗯
非现 场监 管常 常能反 映 出银行 潜在 的问题 ,特 别是现 场 检查 时期发 生 的问题 ,从 而提 前发现风 险 并在其 恶化之 前迅速要 求银 行拿 出解 决办法
一 商晓秋 /文
机 构 客 户端 、非 现 场 监 管应 用 系统 和 安 全保 障 系 统 三 大部 分 ,并 逐 级 细 化 为 1个 功 能模 5
浅议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
浅议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摘要:当前银监局的监管手段主要是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随着商业银行的改革、管理、风险控制的逐步到位以及国际上的通行做法,非现场监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银行非现场监管监管一、非现场监管的概念及内容所谓非现场银行监管,是指监管当局运用现代化的监管工具,建立科学合理、符合国际银行业监管标准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对银行机构的经营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判断和预警,以及时掌握银行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状况、风险因素和突出问题,并采取防范和纠正措施的监管行为。
非现场监管作为一种事前监管,其目的在于认识、监测与控制银行业务的内在风险。
通过非现场监测,阅读和分析审计报告、统计报表及其他包括公开信息在内的有关信息,审查和分析银行的财务状况等手段,监管当局可以实现对银行经营与风险状况及发展趋势的持续跟踪。
非现场监管常常能反映出银行潜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场检查间隔时期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发现风险并在其恶化之前迅速要求银行拿出解决办法。
由此可见,非现场监管是贯穿于整个银行业监管流程的主线,也是构建持续性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基础手段。
2004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着手建立统一规范的非现场监管工作标准和程序,不断强化非现场监管功能。
二、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概况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督,主要是银行机构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业务经营状况的资料和报表,监管当局对银行机构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分析,写出监管报告。
根据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非现场稽核暂行规定》,我国的非现场监督制度主要包括风险性和合规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风险性监督,主要考核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流动性、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状况。
(2)合规性监督,主要核查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额、资产负债比例的执行情况等。
我国的非现场检查非常重视对银行的风险性监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现场监管在这方面的缺陷。
我国银行的非现场监督制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内部不同部门来分工实施的。
商业银行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审计报/2013年/6月/26日/第008版内审文苑商业银行运用非现场审计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杨松乔杨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财政监督检查局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总审计室当前,在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中面临很多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是系统中加载的数据资源存在误差或丢失,前台操作人员在电脑录入信息时随意性大,部分信息录入不全面,或信息格式不统一,造成审计人员在筛选和查证时被垃圾数据误导,影响对数据分析判断的准确性。
二是非现场系统运行所需硬件要求与实际水平不匹配,系统运行缓慢,延长了数据筛查时间,拖慢了审计工作的进度。
三是各大银行非现场系统不能有效衔接,针对可疑资金流向外行的情况,不能进一步深入查证,审计存在壁垒。
四是部分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
五是审计模型设计缺乏深度和针对性,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日新月异,舞弊手段多变,各家机构间数据结构存在差异,需要及时对原有审计模型进行持续的改进优化,但目前对模型的改良未能实时跟进。
六是非现场审计系统缺乏对项目的常态化监测与预警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建议:首先,要加大对银行的数字化信息系统的投入。
针对非现场审计系统的服务器需求增加资金投入和系统管理人员的配置,规范各系统之间数据格式,实现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统一化,规范前后台业务数据录入流程,减少垃圾数据和数据丢失的情况。
同时应注意各家银行数据资源的衔接,建立重大风险的预警交流平台,及时发现可疑资金的流向,把风险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系统内部培训、跨部门培训或组织审计人员去其他业务部门跟岗实习,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索质,更新员工的金融知识,及时了解新的金融产品、相关业务流程及其风险,鼓励审计人员参加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等审计类职业资格考试。
在培训的基础上建立考核制度,提高审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打造一支综合索质较高的非现场审计队伍。
浅析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发展趋势
( 一 )监测及时、预警有效 。商业银行定 期从会计 、信贷 管理等系 统导人 数据 , 或 与生产系统数据库 直接建立数据链接 ,实现了对信息 系 统全流程时时风险监测 ,能够对商业银行 日 常经营操作中 的违规危及行 为做出迅速反应 ,防范资金风险、信用风险等 。 ( 二 )全面防范审计 风险。审计人员通 过通用审计 软件 ,结合审计 人员对 内控风险的全 面分 析 ,及 时 审计 分现 场 审计模 型 ,按 期 ( 年、 月 、日) 、 按机构、按风险等级揭示经 营管理 的系统风险、操作 风险等 , 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现全流程监控。 ( 三)逐步提升审计的准确性 。非 现场审计通过计 算机系统 ,直 接 调阅被审计对象的经 营管理信息及数据 , 通 过非现场审计 系统进行 梳理 分析 ,目标用户是所有 审计人员 ,而不局限于非现场审计 人员 ,从 数据 的采集上 ,规避了被审计行人 为调整、修改等 风险 ,信息全 面、真实、 有效 。 ( 四 )逐步提高 了审计的独立性 。非现场 审计 通过计算机 系统 ,远 程调 阅被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信息 及数据 ,与被 审计 行没有 物理 接触 , 并且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具有 主动性 、灵活性 ,规避 了信息 收集 及传递过 程中的道德风险 ,规避了以往依靠对被审计行提供资料 的信息 的独立性 风险,降低 了审计风险。 三、非现场审计与传统审计相 比具备的特点 : 1 .审计方式的特殊性。随着商业银行 规模化 和信息化发 展 ,现场 审计 的传统审计方式显得浪费且低效 。信息技术的发展 使远程审计程序 即非 现场 审计 的实施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的实施地点 不是在被审单位 现场 ,而通常是在远 离被审机 构 的其 他审计 工作 场所 ,即所谓 的非现 场。这种不在被审单位现场办公的特殊方式是将非现场 审计与传统审计 区分开来的首要特征 。 2 .审计手段 的先进性 。以往 的审计通常是在 被审现场通 过调 阅大 量报表 、账 目、文字记录等相关资料来手工查找风险点 ,在庞大 的数 据 网络面前已显得力不从心 。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 、网络 、远程 等现代 化信息处理和传递方 式,实现了计算机海量存储 、高速处理与 审计 分析 模型 的有机融合 ,使大部 分审计工作 从纷 繁复杂 的账表 资料 中解脱 出 来 ,实现审计的非 手工操作 ,节约 了审计时间,提高 了审计效率 和审计
银行非现场监管思考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银行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发现 潜在的风险点和监管漏洞。
智能化监管报告
利用智能报表和可视化技术生成监管报告,提高监管效率和准 确性。
跨部门合作与信息共享
跨部门信息共享
加强银行监管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 享,提高监管协同效应。
跨部门合作机制
完整的数据,提高数据质量。
特征提取
02
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如时间序列、财务指标等,用于构
建模型和进行预测。
关联规则学习
03
通过关联规则学习,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为风险预警
和识别提供支持。
风险模型构建
风险识别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风险模型,识别银行面临的各 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高非现场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总结词:监管政策的协调性是实现有效非现 场监管的关键,需要确保不同监管部门之间 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
1. 政策协调: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政策需要 协调一致,避免出现政策冲突或重复监管的 情况,提高监管效率。
05
非现场监管的发展趋势
智能化监管技术
智能化风险评估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银行风险进行实时评估,包括信 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银行非现场监管思考
2023-11-07
目录
• 银行非现场监管概述 • 非现场监管的主要内容 • 非现场监管的技术与工具 • 非现场监管的挑战与对策 • 非现场监管的发展趋势 • 银行非现场监管案例分析
01
银行非现场监管概述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银行非现场监管是指监管机构通过收集各银行机构的业务数 据和相关信息,运用相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以反映银行机构的业务状况和风险程度,从而达到有效监 管的目的。
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行业,银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评估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
我们需要认识到的问题是,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存在着不够深入的情况。
虽然银行监管机构在制定各种政策和法规时会考虑到银行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但是在实际监管过程中,却存在着对某些重要领域或细节的忽视。
这种情况导致了监管的不完备性,使得一些风险和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的问题是,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存在着不够全面的情况。
当前,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业的业务范围和形式日益多样化,涉及到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
然而,现有的非现场监管模式仍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金融业务的监管上,对于新兴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创新存在着监管空白。
这种情况导致了一些新兴风险和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银行业非现场监管的力度,确保监管政策和法规的完备性和有效性。
这包括加强监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监管部门应及时跟进金融科技的发展,并制定相应的监管政策和措施。
这包括建立监管沙盒制度,支持金融科技创新,但又能有效控制风险。
另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银行业风险管理和内控制度的监管,确保银行业的稳健运营。
个人观点和理解上,我认为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应当更加注重深度和广度的平衡。
深度主要指的是要对银行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进行深入监管,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
广度主要指的是要将监管的范围扩展到新兴金融业务和金融科技创新,促进银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银行业的非现场监管存在着不够深入和全面的问题。
为了推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我们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并提出改进建议。
只有在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都取得平衡,才能真正实现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监管的有效性。
课题研究论文: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银行管理论文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连续地收集、整理商业银行的财务会计、业务数据资料,运用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利用辅助审计工具实时检查和评价,以此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帮助企业加强风险管理,实现组织目标的独立性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一、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的特点非现场审计是我国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研究试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在国外,非现场审计又称联网审计或连续审计。
它主要是通过建立一定的内部系统,实现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控和审计的目的。
与传统的审计方式相比,非现场审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成本、扩大审计工作范围,实现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它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依托网络信息资源优势,通过数据库对银行各类经营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分析,可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监测。
它是信息技术在银行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二是通过建立的内部信息系统,审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各分行的各类经营指标进行风险检测与定性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和不足,及时改进。
三是非现场审计能够从基础层面上完善传统审计工作的不足之处。
传统审计一般是银行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对本单位内部开展审计工作。
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使整个审计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计算机系统可以对整个审计进行监控,从而提升了审计工作的效力。
四是对被审计单位定期进行非现场分析,审计分析有连续性和科学性。
二、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审计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1.与传统审计相比,非现场审计的优势体现在:一是可以提前预警苗头性倾向性的风险。
与传统审计相比,它能够及时发现具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风险,及时跟踪业务发展情况,观察其变化趋势,尽早地发现风险隐患,向相关单位及部门提出风险异动预警,促使相关单位及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防范和化解业务风险。
二是非现场审计工作效率更高。
非现场审计是依托庞大的银行经营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和评价,与传统人工审计相比,信息准确度更高。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情况。
首先介绍了非现场审计的概念与特点,然后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现状进行了分析。
接着探讨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式及其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比实际案例和数据,本文得出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具有重要意义,将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非现场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用研究、概念、特点、现状分析、应用方式、优势、存在问题、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结论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非现场审计的应用还相对较少,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也不足。
有必要深入探讨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以推动银行审计模式的转型和提升审计效能。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是指本研究对实际应用和理论探讨方面的重要意义。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银行业务的复杂化和全球化,传统的现场审计已经无法满足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和合规性的审计需求。
研究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式,对于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具有实际意义。
通过对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银行内部审计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和策略提供参考,促进银行内部审计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高审计效率和降低成本,更在于为银行业构建健康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研究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效果。
通过研究,旨在揭示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提供参考和建议。
非现场监测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与探讨
非现场监测、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技术概述、应用、影响因素、案例分析、价值、发展趋势、结论总结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进行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传统的现场监测方法存在诸多不足,如时间成本高、效率低、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非现场监测技术被引入到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领域。非现场监测技术是指通过数据采集、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手段,对银行业务进行监测和评估,从而实现有效监督和管理。
非现场监测可以降低风险。由于监测过程是通过技术手段完成的,可以避免人为操作带来的错误和误差,有助于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非现场监测可以增强监督力度。利用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追踪,可以有效防范风险和违规行为,对商业银行的经济责任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审计。
非现场监测技术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应用将为审计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风险和更强的监督力度,有助于保障商业银行的经济责任,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包括对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信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性及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进行审核。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流动性风险管理报告、合规性报告等资料进行检查,以了解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情况及经营状况。审计人员还需要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内控制度、合规机制等方面进行抽样检查,以评估其是否符合监管要求。
非现场监测技术的主要特点包括远程监控、实时数据传输、自动化处理和报警功能等。通过这些特点,监测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对监测对象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中,非现场监测技术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实时获取银行的经济运行数据,监测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识别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及时进行预警和处理。通过非现场监测技术,审计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银行的运作情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三) 非现场监管的风险分析不够系统。我国尚未建立 系统的商业银行风险分析模型和预警系统, 对银行的风险 分析重点仍放在监控指标的合规性上, 没有着重于采用动 态分析手段来揭示银行风险变动趋势及对潜在风险和未来 风险的预测, 对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的分析局限于简单的 数据汇总分析和经验判断, 难以起到早期预警和指导现场 检查的作用。一是注重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 而对 表外业务和新业务的监管较少。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 担保等表外业务, 监管体系虽有所涉猎, 但仅限于表面分 析; 对于代客理财、外汇交易等新业务, 监管体系尚未涉 及。二是注重对信贷资产的监管, 而对非信贷资产的监管 较少。监管部门每月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监测分析, 但是 对债券投资、抵债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非信贷资产分析较少。 三是注重对单个指标的考核, 忽视对指标间联系的分析。 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指标间缺乏互动性的分析指标, 如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比例的关系、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 率的关系等。
金融实务
律法规进行甄别、梳理, 充分考虑银行、企业和市场需求, 传培训工作, 使企业财会人员知悉新的管理要求, 熟练掌
有废有立, 推陈出新, 加快支付工具创新步伐, 推动网上 握和使用新式票证, 养成良好的票证习惯, 防止或减少人
银行、移动支付、卡基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的推广应用; 为因素造成的票据退票。第三, 银行部门要主动加强与企
!!!!!!!!!!!!!!!!!!!!!!!!!!!!!!!!!!!!!!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非现场监管存在的 问题及建议
刘青 ( 山东银监局, 山东 济南 250001)
【
一、我国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 问题
( 一) 非现场监管缺少清楚和详尽的工作流程。监管部 门对非现场监管工作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重视, 对于非现 场监管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 实际工作中因监管人员对 非现场的理解不同, 做法也不同, 随意性较大。如目前银 监会仅对商业银行监管信息收集内容以及信息的处理和监 管报告作了规定, 对风险评价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没有规范 性的要求, 而当前监管部门、统计部门等多个部门负有非 现场监管的职责, 由于对非现场监管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 准, 实际工作中因监管人员对非现场的理解不同, 做法也 不同, 往往因部门而异、因人而异, 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致使非现场监管工作随意性较大。
银行非现场服务检查工作总结报告
银行非现场服务检查工作总结报告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银行非现场服务检查工作总结报告篇1在这里,我们每天早上召开班前小组会议,每个组的小组长会从昨天的外呼和呼入情况中总结一些错误,在第二天强调今天外呼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这里,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组长和学员之间互相做案例,从一个个案例中发现我们的不足之处,强化我们的标准话术,让我们在面对各种刁难的客户时都能游刃有余;在这里,我们每个组商讨各队的板报设计,每位学员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意见,齐心协力完成板报的设计到制作。
在这里,我们每天下班之前会召开大组会议,楼层组长会对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员予以表扬,对有进步的学员进行鼓励;在这里,每天都会发生许多好人好事,这些事虽小,但从这些小事中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我们电话银行__中心大家庭般的温暖;在这里,我们每天会记录下自己当天的工作感言,记录我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在__银行电话银行__中心企业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我……这紧张忙碌的气氛,使平日里有些懒散的我感到有些压力。
但老坐席和新学员们的热情、欢迎、微笑感染了我,使我轻松起来。
听着老员工们亲切熟练的话语,看着他们娴熟的操作,体味着他们在工作时的认真和笃定,青春的浮躁也与之褪去,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
从这几月的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几点:一、立足本职,爱岗敬业作为客服人员,我始终坚持“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每当遇到繁杂琐事,总是积极、努力的去做;当同事遇到困难需要替班时,能毫无怨言地放弃休息时间,做好工作计划,坚决服从公司的安排,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二、勤奋学习,与时俱进记得石主任给我们新员工上过的一堂课的上有讲过这样一句话:“选择了建行就是选择了不断学习”。
作为电话银行__中心的客服人员,我深刻体会到业务的学习不仅是任务,而且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
这几个月以来我坚持勤奋学习,努力提高业务知识,强化思维能力,注重用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锻炼自己。
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模式探索
瞭望观点摘要: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的不断涌现,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大数据开始蔓延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逐渐渗透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将大数据应用于银行审计实务,开展非现场审计,既是一种创新思维,又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一、审计创新转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伴随大数据时代而来的是各行各业的信息争夺战,谁获得的信息更准确更优质,谁的赢面更大。
在此契机下,我单位利用信息化审计技术实施创新转型,借助系统运行全行业务数据,比对筛查出风险点及可疑线索,将分析结果应用于现场审计判断及非日常预警监测,从而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精准”审计。
(一)审计思维转型:理念创新驱动内部审计视角变迁。
由关注“已发生的问题”向关注“已发生问题和潜在问题并重”转变。
由“以揭示问题为主”向“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重”转变。
由“着重提升查证分析能力”向“提升全面服务转型发展能力”转变。
(二)审计职能转型:设立专职非现场检查岗位,负责日常风险预警监测,处理预警信息,提高审计时效性,实时防范风险。
(三)审计模式转型:审计流程标准化,融入大数据分析思维。
一是各审计组在进场前,利用数据分析,对被查单位全量业务进行筛查,拟定现场检查的样本和审计重点;二是建立了审计文书模板库,涵盖各审计业务环节的统一文件范本;制定了统一的问题词条,切实保证了问题定性的准确和规范,保证了审计分析的准确性。
(四)审计延伸转型:监测经营情况,开展动态分析。
建立了分支机构主要业务监测报表,将同一类型分支机构的经营指标数据信息整理、归纳、对比;并对单一机构各类指标进行横向、纵向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拓宽审计视野、提高审计视角,为现场审计提供全面、动态的信息,为审计对象、审计重点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二、审计转型的预期效果(一)由抽样审计转变为全量审计。
利用大数据优势,通过搭建模型对全量数据进行多角度的筛选、挖掘、整理,将审计抽样方式由传统的人工判断转变为全量筛查,提高了审计抽样精准度、拓宽了审计检查范围、避免了人工排查死角、加大了风险管控力度、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
浅谈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
浅谈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浅谈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思想汇报/sixianghuibao/所谓非现场审计也就是指审计人员充分运营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对审计资料进行远程访问,并按照审计的相关原则,来对这些资料进行审核,从而做到降低组织发展风险的目的。
事实上,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电子数据环境的来临,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的时效性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使得信息技术与审计技术结合成为非现场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商业银行的非现场审计也就是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当中的充分利用。
一、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的特征对于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而言,非现场审计能够带来更为优越的效果,当然这也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审计工作不同的地方,由于非现场审计工作一系列特质存在的缘故,导致了其成为审计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体来说,这种特质包括着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非现场审计的本质在于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组织审计工作当中。
目前,我国关于审计工作的信息化开展尚缺乏一套较为成型的网络体系,但这并不影响非现场审计给予审计工作理念所带来的推动。
非现场审计实现了信息技术在不同规则、不同行业等的融合,从而使得审计工作当中的信息技术具备较为完善的指导理念,而这也扩充了信息技术在设计工作当中的使用范围。
毕业论文第二,非现场审计工作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为突出。
信息技术的使用环境具有多种层面,这使得其在审计工作当中的使用就必须具备充分的柔性,而这也使得非现场审计工作具有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对于审计环境进行必要的适应,而这种适应性也使得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可以更为有效的开展。
第三,非现场审计能够从基础层面上完善传统审计工作的不足之处。
就商业银行而言,传统意义的审计工作在银行内部是一个较为独立的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对控制自身经营风险的考虑。
伴随着信息技术逐步融入审计工作当中,整个审计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计算机网络也通过信息平台的相关技术对整个审计环节进行控制,从而从根本上提升了审计工作的工作效力。
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浅谈
第八讲: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郭雳【学科分类】经济法【出处】金融法苑【写作年份】2002年【正文】非现场检查是指金融监管机关通过对金融机构定期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有关资料,依法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掌握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金融市场的变化状况,及时有效地把握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改进政策方针,使金融机构的运作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受到各国重视并被广泛采用,有着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规模庞大、体系复杂的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令监管当局原有的现场检查应接不暇,然而要增加雇员、添置设备必然引起监管成本的上升;况且“蜻蜓点水”式的现场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问题,更不要说加以解决了。
其次,数据通讯、处理技术的革新,显著地降低了信息传递、处理的成本,为非现场检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样一来,监管人员就无需再事倍功半地在金融机构间疲于奔命,而可以气定神闲地按动鼠标,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进行监控,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了。
一、非现场检查的法律依据和内容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日本银行规定,在其开户的金融机构必须定期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以反映其经营、财务、损益、资产负债比例等情况。
根据提交的报表资料,日本银行按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原则,重点分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如银行经营策略、适应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新业务的开辟及资产负债表外交易、为达到资本充足性标准所采取的措施等。
此外,日本央行还要监控被检查银行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借此准确判断银行整体经营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我国引入非现场检查的时间不长,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如商业银行的数量较少,对非现场检查的需求不足;金融电子化的水平较低,无法充分满足技术上的要求等等。
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如监管风格趋向保守,对新生事物不够敏感。
不过,进入90年代,非现场检查在我国仍有长足的发展。
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标题: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数据安全、合规风险、监管技术、监管体系等多个方面展开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银行业监管水平的不断提升。
目录1. 引言2. 现状分析2.1 数据安全问题及挑战2.2 合规风险的日益增加2.3 监管技术的滞后与落后2.4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3. 改进建议3.1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3.2 加大合规风险管控力度3.3 提升监管技术水平3.4 完善监管体系4. 结语引言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和挑战,亟待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促进监管水平不断提升。
本文将围绕数据安全、合规风险、监管技术和监管体系等方面展开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我国银行业非现场监管的完善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现状分析2.1 数据安全问题及挑战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业非现场监管面临着数据安全问题和挑战。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拥有大量敏感客户数据,一旦数据泄露或被攻击,将对客户和银行自身造成巨大的损失。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亟需完善和加强,以确保客户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2.2 合规风险的日益增加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拓展和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推出,银行面临的合规风险也日益增加。
非现场监管需要更加精准地识别、评估和管理合规风险,以避免因合规问题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
2.3 监管技术的滞后与落后银行业监管技术应用的滞后与落后也是当前非现场监管面临的问题之一。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监管技术水平和手段不断更新迭代,而银行业监管技术却相对滞后,导致监管效果不佳,监管工作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4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当前我国银行业监管体系仍存在不少问题,包括监管制度不够完善、监管标准不够统一、监管职责不够清晰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监管工作的碎片化和不连贯性,亟待进行系统性的完善和优化。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
在分析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在详细介绍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基本概念、优势、具体应用案例,以及挑战及解决方案,还讨论了未来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效果和对审计的启示,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提升审计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存在着挑战需要解决。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不断完善审计体系,实现更好的审计效果。
【关键词】非现场审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用研究、基本概念、优势、具体应用案例、挑战、解决方案、未来发展趋势、应用效果、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行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存款、贷款、结算等核心功能。
由于银行业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审计效率低下、成本高昂、覆盖面有限等问题,因此需要引入新的审计方式来提升审计效果和效率。
1.2 研究意义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审计效率和精度。
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存在审计周期长、覆盖不全等问题,而非现场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并进行全面的审计分析,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精度。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有助于发现潜在风险和问题。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非现场审计可以发现各种异常情况和风险信号,有助于及时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非现场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还有助于提升审计的前瞻性和预警能力。
通过对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综合分析,非现场审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预警信息,帮助商业银行更好地制定战略规划和风险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机制的完善
试论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机制的完善摘要:非现场审计对于商业银行发挥内部审计对风险防控的保障性作用和现代公司治理实践中的专业性作用至关重要。
而目前非现场审计机制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完善,其发挥的效能和运用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转变职能和创新模式,整体提升审计监督能力。
关键词:非现场审计持续监测风险评估数据信息分析工具非现场审计是指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审计人员通过连续地搜集被审对象业务经营管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监测被审对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一种远程审计方法。
如何推进并完善非现场审计体系,大力推动非现场方法技术的创新,是内部审计未来提升履职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机制面临的挑战近年来各商业银行非现场审计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信息平台不断完善,方法体系日益全面,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但由于受审计理念及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制约,非现场审计并未充分体现了”远程监督,精确制导,有效审计”的特点,在工作实践中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审计理念更新的挑战由于受传统审计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对非现场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形成现场审计应建立在非现场审计基础上的现代审计理念。
非现场审计需要较高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数据提炼分析能力,因而一部分人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上消极观望,给开展非现场审计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到非现场数据信息的采集,导致审计涵盖面窄,手段单一,很难通过恰当的方式全面监测并及时发现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二)审计职能转变的挑战根据国际内部注册审计师协会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
也就是说,内部审计具有确认和咨询两项职能,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三个领域中发挥着作用,目的在于增加价值、改善组织的运营、帮助组织实现目标。
未来一个时期,商业银行在业务结构、资源布局、风险管理格局都面临着深刻变革和全面考验,许多业务将面临着走出去或重新整合,许多新产品将会研发投产,对内审工作而言,这其中有许多是未知的领域,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作职能发挥的空间非常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讲:对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郭雳【学科分类】经济法【出处】金融法苑【写作年份】2002年【正文】非现场检查是指金融监管机关通过对金融机构定期提供的各种财务报表、统计报表等有关资料,依法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了解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掌握金融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和金融市场的变化状况,及时有效地把握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改进政策方针,使金融机构的运作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
本世纪70年代以来,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非现场检查受到各国重视并被广泛采用,有着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首先,规模庞大、体系复杂的金融机构大量涌现,令监管当局原有的现场检查应接不暇,然而要增加雇员、添置设备必然引起监管成本的上升;况且“蜻蜓点水”式的现场检查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发现问题,更不要说加以解决了。
其次,数据通讯、处理技术的革新,显著地降低了信息传递、处理的成本,为非现场检查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这样一来,监管人员就无需再事倍功半地在金融机构间疲于奔命,而可以气定神闲地按动鼠标,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进行监控,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了。
一、非现场检查的法律依据和内容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日本银行规定,在其开户的金融机构必须定期提供有关财务报表,以反映其经营、财务、损益、资产负债比例等情况。
根据提交的报表资料,日本银行按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原则,重点分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及银行的整体经营活动,如银行经营策略、适应金融自由化的措施、新业务的开辟及资产负债表外交易、为达到资本充足性标准所采取的措施等。
此外,日本央行还要监控被检查银行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借此准确判断银行整体经营状况,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
我国引入非现场检查的时间不长,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如商业银行的数量较少,对非现场检查的需求不足;金融电子化的水平较低,无法充分满足技术上的要求等等。
同时也有主观原因,如监管风格趋向保守,对新生事物不够敏感。
不过,进入90年代,非现场检查在我国仍有长足的发展。
《商业银行法》第61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定期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其他财务会计报表和资料。
”以此为依据,中国人(银发[1995]]95民银行在1995年4月5日发布的《非现场稽核监督暂行规定》号,以下简称为《暂行规定》)中对非现场检查进行了比较具体的规范。
《暂行规定》强调,商业银行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定期报送有关业务经营情况的资料,中国人民银行按规定程序对金融机构报送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分析,写出稽核报告,对于发现的违规现象或经营不善问题,经质询、核实后作出稽核结论和处理决定。
由此可见,我国非现场检查的执行机关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而作为监管对象的商业银行包括依法设立的中资、外资和合资银行。
此外,《暂行规定》还指明了非现场检查应适用的原则,即全国统一组织领导、统一管理、统一监督内容、统一监测指标以及分级监控。
有关非现场检查的内容,各国大都将其分为合规性检查和风险性检查两部分。
前者主要是检查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和金融政策的要求,强调更多的是“合规性”,所以商业银行经营中的潜在风险及是否稳健安全不是其考虑的重点。
风险性检查则旨在通过检查,观察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及其业务活动是否在合理的风险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确认经营风险所在,并督促商业银行制定出控制风险的措施和办法,从而避免商业银行承担过大的风险而导致经营失败,确保金融业的谨慎稳健经营。
我国的非现场检查也遵循了以上的分类原则,其中对合规性的检查包括:(一)信贷规模、限额及资产负债比例的执行情况;(二)同业拆借情况;(三)向人民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和财政性存款的情况;(四)其它合规性内容。
风险性检查的要素则是:(一)资本充足性;(二)资产质量;(三)资产流动性;(四)盈利状况;(五)经营管理水平。
二、非现场检查的资料报送和程序规定非现场检查能否成功实现,关键是看有无广泛、真实的资料来源,因此严格遵守检查制度,及时、准确地填制、报送有关报表材料成为各国对非现场检查的共同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应按规定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向央行报送下列材料:会计月计表或业务状况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非现场稽核监督补充报表以及其它有关资料和文字情况说明。
通过审核会计月计表或业务状况表,央行可以掌握商业银行年度内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以及各项流动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
资产负债表则反映商业银行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以及各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据此检查资产负债结构是否合理,考核各项资金计划的执行情况,为分析各项银行业务,预测发展前景提供数据和信息。
记录会计年度期间内收入、支出、净收益(或亏损)的损益表,是总结和反映全年营业收入、管理费用,营业外收支及利润等情况的重要资料,央行可以通过对它的审查,比较收支、考核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出盈亏变化的原因。
一些国家的法律对商业银行资料报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美国联储规定须提交的报表还包括:反映资产负债表特别项目的有关附表,如存贷款明细表、逾期贷款明细表等;资产负债表上未能反映的报表,如表外项目明细表;有关特别经营的报告,如各项存贷款统计报告、内部借贷统计报告、信托业务统计报告、消费信用统计报告、现金交易统计报告等。
在我国,根据《暂行规定》,报表资料可以采取直接报送报表、报送计算机存储介质或进行数据通讯等方式传递。
为确保有关材料真实、充分,除商业银行应对其报送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外,央行有权要求受检银行提供由外部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证明,也有权直接对这些材料的真实性进行核查。
非现场检查的程序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一)资料收集审查阶段。
人民银行总行及其分行收到被检查单位报来的资料后,对其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查,必要时还可到现场予以核实。
(二)计算整理阶段。
对被检查单位报送的资料进行计算、整理,制成非现场稽核监督表。
(三)分析质询阶段。
对计算处理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对被检查单位经营管理上存在和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质询,被检查单位应按规定时间和方式对质询事项作出说明,并提供有关资料。
通常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前者是对同一银行不同时期的比率分析比较,以观察一定时期该项比率的变化趋势;后者则是利用不同银行间的资本充足程度、资产质量、收益及流动资金等方面的对比,衡量经营水平,判断风险状况。
(四)报告处理阶段。
即根据非现场检查的结果,按有关规定写出非现场稽核监督报告,并按规定对被检查单位做出稽核结论,必要时可作出处理决定,监督被检查单位执行。
(五)信息反馈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稽核监督部门应及时将稽核结论、处理决定和其它有关分析报告向本行行长和上级行稽核监督部门报告,对非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写出专题报告,提出采取的措施、意见和建议,必要时,中国人民银行可向社会公布非现场检查的结果。
三、与现场检查的比较及我国在非现场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不难看出:与现场检查相比,非现场检查具有这样一些优点。
首先,低成本、高效率。
尽管非现场检查系统建构之初可能需要较大的投入,以更新设备、培训人员,但一旦进入正常运作阶段,其在人力、物力上的耗费要比现场检查小得多。
因此从整体而言,非现场检查显得更为经济,也更符合未来社会以电脑代替人脑处理数据,以信息流代替实物流实现沟通的发展趋势,同时有助于推动监管技术的进步和监管思维的更新。
其次,非现场检查有着很强的及时性、准确性、连续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金融监管机关可以籍此对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经常性监管,特别是对于风险性的监管。
此外,非现场检查数字传递、微机处理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检查结论的客观性,更好地体现了金融监管公正独立的原则,有利于遏制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腐败现象的产生。
当然,任何人、任何事物、任何制度,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非现场检查再一次证明了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监管方式的两大缺点。
第一,单纯依靠静态数据资料,只能分析问题的表面,很难揭示问题深层次的内容。
毕竟,纷繁复杂的现实不能为简单的“1、2、3、4、……”或者“Yes or No”所全部涵盖,再出色的计算机语言也无法精确地描绘我们身处的多彩世界,更何况这里所谈的又是其中最为摄人心魄的部分——金融。
要想全面地把握商业银行的运营情况,仅仅依靠其自己报送的若干数据资料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在非现场检查中,如果不能辅之以一些直接的查、访、问,对有些问题就难于取证、定性,从而影响到检查的效果。
尽管金融监管当局对不按规定报送资料及报送材料虚假不实规定了严厉的罚则,但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那些因胆大妄为或是心存侥幸而企图瞒天过海的行为,况且商业银行面临的形形色色的风险也并非全都能反映在央行所规定的那几个报表中。
不难看出,非现场检查与现场检查的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而应是你中有我、彼此配合。
非现场检查可以用来弥补因现场检查不易频繁进行而造成的监管真空;而现场检查又能对在非现场检查中暴露出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调查。
作为金融监管者的“双手”,两者缺一不可,取长补短方能相得益彰。
联系我国金融监管的实际,首要的问题是对非现场检查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央行在监管中更多地是强调合规性,在监管方式的选择上也倾向于现场检查(现场检查作为传统方式也是形成央行偏好的原因之一)。
应当说,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国情使然,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大量存在着帐外经营、变相拆借资金等违规活动,决定了规范银行行为的必要性;合规性检查作为监管重点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而放松乃至放弃风险性监管,就实在是顾此失彼,大错特错了。
风险性监管所具有的及早发现风险、及时预防控制风险的功能在金融业务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风险日趋多变的情况下,已为许多国家所认识,亚洲金融风暴中东南亚各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更令人触目惊心。
因此,为保证商业银行稳健、安全、高效运营,保障金融业的稳定,我国必须高度重视风险性监管,同时也应高度重视作为其重要监管手段的非现场检查。
其次,我国立法就非现场检查的规定仍不够严密,如对于境外中资金融机构,非现场检查如何操作等问题,就有必要针对各自特点,结合实际情况给予较为详尽的指示。
另外,可否参照适用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公布的《对国际银行及其跨国机构监管的最低标准》、《关于银行海外机构的监管原则》,也应加以明确。
此外,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商业银行报送不及时、报表不规范的情况也阻碍着非现场检查作用的发挥,需要我们引起注意并加以改正。
现场检查也好,非现场检查也好,都只是金融监管的手段,而金融监管本身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手段,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金融机构将外界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由被动到主动地遵守“游戏”规则,防范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