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公开课教案学习资料

《元日》公开课教案学习资料
《元日》公开课教案学习资料

《元日》公开课教案

河刘中心学校公开课

教学设计

课题:《元日》

执教人:唐凤先

教学时间:2018年12月21日

元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设计思路

1.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

2.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我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元日 教学设计 (详案)

元日 二小南校范胜男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屠苏”“曈曈日”“桃符”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古诗的大意。 4、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过年的快乐、热闹和喜庆,体会诗人在除旧迎新是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了解屠苏、桃符、曈曈日的意思,感受过年的快乐与喜庆。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一提到饺子、新衣服、压岁钱你会想到什么?(春节),能说说去年你家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吗?(放鞭炮、吃年夜饭喝洒、贴对联) 2、你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节?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 始的意思,那谁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春节的七言绝句,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96页,认真听老师读古诗,注意听清字音和停顿。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要读准字音和停顿。 3、同学们读的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诗。 4、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来。出示断句符号,再指名1-2名同学读诗。 三、随文识字、理解古诗 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看一看宋朝人是如何过春节的。(一) 1、出示“爆竹”:你知道什么是爆竹吗?爆竹就是鞭炮,出示爆竹图片,寓意竹报平安。学习”爆“: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吗?(加一加、组词、形声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呢?(师总结:爆竹用火点燃,点燃后火花四溅)

《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赵斌香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屠”字,重点指导书写“屠”、“符”字,并注意“屠”字是半包围结构。并正确读写“屠苏、瞳瞳”词语,尤其是“瞳瞳”注意是左边是日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难点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节日情景? 资料库 课前搜集:有关王安石资料(生平、作品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节,激趣导入 通过课件先后出示三幅图,图中提供了节日的习俗,让学生看图猜猜是什么节日,重点了解春节的习俗,也解决了课后的练习。再引入新课《元日》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设计,不仅满足低段孩子的好奇心,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为学古诗做好了情感和知识的铺垫。 二、分散识字,降低难度 本课打破以往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习惯,将识字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识字让学生在古诗中寻找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以小组的方式学习,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总结识字的方法。

第二部分识字是在了解诗意后,读成语来识字。 【设计意图】由合作识字,到自学识字,学生的识字有了层次性的变化,识字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诗,将识字、读诗、背诗紧密结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资料分享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分享课前搜集资料,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提升自信。有助于增强资源共享的意识,有利于形成团结互助的班风和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四、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元日》教学设计示例

《元日》教学设计示例 《元日》教学设计示例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元日》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创新教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公开课创新教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创新教案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设想】 初读课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要求,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读音,读通课文,扫除语言障碍,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新课。 出示纸船和风筝。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齐读课题(相机指导:“筝”单独出现时读一声,和“风”交朋友时读轻声。) 二、初读课文,识读生字。 1.出示“自学指导”,学生自由读文。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11个。) (2)检查识字情况。(多种方式认读,评价正音,适时补充多音字“扎”。)(3)检查生字词。 A.用“加一加”的方法问答“扎、抓”。 B.指名用换一换的方法识记“漂”。 C.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抓、扎”,找出这两个字的共同点:都有提手旁,与手有关,举出几个提手旁的字。 D.老师猜字谜:“才转身就被弓箭射中。”(张)

小结:识字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是最方便自己记忆的,就是最好的。(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词语“风筝”“松鼠”“抓住”“愿意”等词语。 3.学生再次读文,比比谁先把课文读流利。 三、品读感悟。 1.(1)学习第1自然段: ①文中的主人公是谁?松鼠和小熊的家到底在哪儿?指名回答。 ②松鼠和小熊离得这么远却成了好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同桌合作初读2-6自然段 ①“纸船是谁送给谁的?风筝呢?”指导学生把句子说完整。 ②齐读: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A.比较:“漂”和“飘”。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字的偏旁不同,意思不同;对应练习两个字的句子,补充多音字“漂”并口头组词。 B.去掉句中的“漂哇漂”和“飘哇飘”,与原句进行对比读,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生动形象性。 C.引导加动作读句子。 2.精读第 3.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小熊为什么乐坏了? (2)小熊也想送给好朋友礼物!想送什么呢?齐读: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3)松鼠也收到了礼物,它是什么表现? 齐读: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元日》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3

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诵古诗《元日》,理解古诗《元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3.能仿创古诗作品,学习写作自己的“新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趣导入古诗《元日》课题 1.你知道春节是什么时间啊?(农历正月初一)在古代,人们把农历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你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呢? 2.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读经典之作,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感受童趣粗读《元日》古诗篇章 1.出示《元日》古诗 请同学们自己去细读这首诗,给你提出三个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生自己连读)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谁敢来读给大家听听?(请一生读,随机点评)哪个同学认为比他读得还好?(再请一生读,师随机点评)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全班齐读) 3.古诗还以他特有的节奏美吸引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你们认为该怎样

读,才算读出了这首诗的节奏?(请一生说。课件示范)齐读。 4.读出了节奏,还要能读懂古诗的意思,要读懂古诗的意思,首先要先理解诗中一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反复去读读这首诗,通过你的朗读、预习你都读懂了哪些关键词的意思? 5.和同桌讨论讨论,一起来交流 6.老师也把这些关键词语的意思例举了出来,请一位同学读读。(出示这些关键词的意思) 7.再仔细读读,借助这些词语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先自己说说第1、2两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指名说。 3、4两句呢?自己试试,小组内说,指名说。 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小组内说,指名说。 三、了解掌握全首《元日》古诗大意 1.在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之后,我们还得了解一下诗的作者以及他写这首诗的背景,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所蕴含的意思。(指名读) 2.王安石不顾官僚大地主们的反对实行改革,推行新的政法,这样,既可以农民不再受大地主的剥削,日子比较好过一些,也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元日》这首诗就是他做宰相推行新法成功时写的,想象一下作者写这首诗时的心情,他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欣赏品味全课古诗特色 (一)分享童趣精读古诗要点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了几千年前的经典诗文,真是了不起!

部编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纸船和风筝》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11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感情,延伸到学生的自身情感上,引导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件礼物。(出示纸船)瞧,这是什么?(纸船) 2.师:另一件礼物藏在这里!(课件出示风筝)“风筝”的“筝”读轻 3.师:关于纸船和风筝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2 3 4.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接龙读,齐读。) 5.让学生自由举手分段读课文,巩固生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课文,把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们,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他们吵架之后,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理解课文 1.师:通过初读课文,你们知道纸船和风筝分别是谁的吗?(纸船是松鼠的,风筝是小熊的。) 2.师:松鼠和小熊是好朋友,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通过纸船和风筝,他们互相致意,互相祝福,成为了好朋友。) 3.师:他们是怎样互相祝福的?请你读一读课文中的相 4.师:松鼠和小熊拿到对方的礼物,看到上面的字后有什么反应?(乐 坏了)如果你就是小熊或松鼠,第一次拿起纸船或风筝时,你会怎么想? 5.师:你能把这种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 6.师:可是有一天,因为一点小事,他们吵了一架,然后纸船和风筝还存在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1)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让学生自由举手读) (2)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惋惜、难过) 7.师:你们难过,那小熊和松鼠怎样呢?( 你从哪儿看出他们都很难过?和同桌交流交流,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8.师:后来松鼠和小熊怎么样了呢?他们和好了吗?(和好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啦。他在一只折好的纸船上写了一句话:“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1)读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佩服松鼠,他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主动与朋友和解。) (2)如果你是松鼠,你会主动放这只纸船吗? 9.师:请你猜猜,小熊放风筝了吗? (傍晚,松鼠看见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 (1)松鼠看到风筝心情怎样?(高兴得哭了) (2)高兴应该笑,怎么会哭呢?(松鼠被小熊的行为感动了,喜极而泣。) (3)于是松鼠做了什么?(他连忙爬上屋顶,取下纸船,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元日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元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老师把春联放大些,这是古代时贴的春联,写的是繁体字,读的时候是从右到左,(读辞旧迎新)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现在的春联是从左到右读的,这是现在贴的春联,我们看这是同一副春联,这次你能来读一读吗?上下联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呢?我们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岁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三、四声的为上联,下联的年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一二声的为下联。 3、同学们,其实春节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在古代大年初一就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起、初的意思。元旦是哪一天?(板书元旦)(阳历一月一日)元日呢(板书元日)?(农历一月一日,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初一,板书正月初一)。这是2012年一月的日历(课件出示,指出元旦和元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这篇古诗,(板书宋王安石)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刚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古诗中的一些词语请了出来,你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 “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了。这个字与哪个字相似呢?(瀑)为什么它是火字旁,而瀑是三点水旁? 屠苏,这就是屠苏,是一种草名,所以苏是草字头。屠苏是指用屠苏草泡成的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以赐吉祥。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都在元日这天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日,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日就是指初升的太阳。古代的人喜欢大年初一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元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元日》教学设计 涧东小学王妮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设计意图:“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幻灯出示)炮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设计意图:本处设计这个让学生说说现在人们怎么过春节,是为了接下来的理解诗意作铺垫的,主要是为了帮他们理解诗中的“爆竹”、“屠苏”和“桃符”这几处词。其实古今时候,人们过春节的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说出了这些,这首的字面意思也就明白了一大半了。】 四、联系“春节”,想想“元日” 过渡:其实,古代时候,人们过“元日”的方式和我们现在没有太大区别,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古时候人们是

(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元日

元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迎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写会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元 日》教案

《元日》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结合文中插图,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感受过年的热闹喜悦的气氛。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屠苏”、“旧符”等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大胆表达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3.想象古诗描述的景象,把古诗描写的情景细致地写下来。 4.教给学生“知读音、明诗意、悟诗情”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让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1想象古诗描述的景象,把古诗描写的情景细致地写下来。 2.教给学生“知读音、明诗意、悟诗情”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让学生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三、教与学的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屠童换符 3.学生读生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解诗意、悟诗情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师告知: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环节三、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三年级语文教案)元日教案设计

元日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导方向: 1、可能正确、熟练、有情感地朗诵和背诵古诗《元日》。 2、学会9个生字。明白诗中重点的词义,明白诗句主要意思。 3、想象诗歌意境,理解诗情面绪。感悟“诗言志”的表达要领,开头掌握学习古诗的要领。 4、学会使用网络查找资料,依靠信息,自主学习。 教导经过; 一情境引入 (播放歌曲)一曲开心中国年把我们带进了过年的气氛中,方才你都看到了人们在过年时都在做什么啊?(放鞭炮,贴对子等),是啊,挂灯笼,放鞭炮,贴对联,年真的是令人高兴,高兴,本日我们就来学习十二板块:过年,那你知道吗?g年是从什么时辰开始,什么时辰完毕吗?老师小的时辰外婆常会年童谣给我听,你们乐意听一听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便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果沾,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头一满街走,正月十五,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过年便是指从小年开始

到正月十五完毕,本日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元日,看一看昔人是怎样过年的?板书元日,谁知道元日是指哪一天? 二自由读古诗边读边圈画出生字,可以借助课后生字的拼音,也可以问一问同桌。 三卡片出示生字;爆,余,除,屠,新,换,旧,付,符。开火车读哪一组读的正确,就仿照鞭炮的声音:怦啪,有错字就仿照哑炮的声音:嗤。然后大众帮她把错字订正过来。 四指读古诗 五老师这里尚有一些词语,有的可不是书里的,你能会读吗?不会也没相关,老师可以帮助你,出示词语:(课件出示) 迎春新年欢乐爆仗 红灯秧歌守岁除旧迎新 屠苏换桃符瞳瞳日眉开眼笑 年年多余 自由练读,指读,齐读 我发明了大众读的很高兴,不外有一个词老师发明它如同是多余的,别的词都是整整齐齐陈设的,只有它如同是多余的,剩余的,是哪一个词啊?你过年都有什么会剩余?这个字加上什么偏旁就组成了新字,真聪明,除可以组成什么

《元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高新实验小学范有凤 一、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桃符”等生词,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 2、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课前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乐曲及图片。 2、非常高兴今天能和我们四(1)班同学一起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来,齐读课题。 3、同学们,刚才课前你们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十分喜庆,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见到?(过年)提到过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词,[出示:新年]平时我们所说的“新年”一般有两个时间,你知道分别是指什么时候吗?[出示:元旦:阳历1月1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阳历的第一天,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 4、现在你知道课题什么意思了吧?(板书: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元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你们喜不喜欢过春节啊,让我们一起欢快地再读一次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2、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谁能接受我的第一个挑战[出示:挑战一]。指名读诗(2人),相机正音。 3、老师发现,刚才两位选手很了不起,尤其这几个生词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谁再来教教大家。指名1人读其他跟读。会读还要会写,我们再来记一记这几个生字的字形:三个生字结构都不一样,一起

《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杨秋利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句。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小组合作,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解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 2.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再过没多久,就要迎来大家都特别期盼的春节了,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2.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1)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2)吃年夜饭,喝洒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有一个新的、美好的未来。) (3)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小结:放鞭炮、贴春联、贴“富”字、贴窗花、拜大年等等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种风俗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风气习尚。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学习了王安石《元日》以后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自由朗读读准诗题、作者、读通每一句诗。 (3)抽生读检查字音及停顿情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将整首诗读得正确、流利 2.品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大家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前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提出来?(一岁除,岁,指年,除,去一年过去了) ②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放爆竹、喝屠苏) 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过年了,多热闹啊!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把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吗?请你试着读一读(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第23课《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11个生字,能够正确书8个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资料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开心和失落的心情。 4.熟悉课文脉络及描写的主要内容。 5.理解词语,学会本课生字词及正确读法。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能借助“写话卡”写话,送出自己的祝福。 【教学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课文内在人文因素的把握,即: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人物的幸福、失落、痛苦、喜悦之情,从而体会友情的珍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纸船”的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你们会叠吗?你们觉得它可以做什么呢? (回答问题:纸船。不同的回答:可以装饰我们的屋子等。) 出示“风筝”的图片,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看到它会想到什么? (回答问题:风筝。想到了自己放风筝时的乐趣等。)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纸船和风筝的故事——《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zhé zhǐ zhānɡ zhù 折纸张祝 zā zhuā dàn kū 扎抓但哭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 “祝”的偏旁是“礻” “张”的偏旁是“弓” “哭”的偏旁是“犬” “纸”的偏旁是“纟” (3)指导生字的笔顺。 以“纸”、“祝”为例指导。 2.学习组词。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小溪纸船风筝漂流 飘荡难过屋顶愿意 二、精读领悟

最新整理《元日》赛课教案资料讲解

《元日》 一、导入 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反映的是什么节日的场景吗? 我们说的“过年”指什么时候,谁知道?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宋朝大诗人、政治家王安石写春节的诗。题目叫“元日”[板书课题]。题目中的元日就是(大年初一、正月初一、春节) (我在字典里查了一下“元”的意思。1、开始的;第一;2、主要,根本;3、元素。让学生选择) 请同学打开课文,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两遍,读准字音,特别是红色的生字,把诗句读通。 二、读通全诗,感知课文 1、检查学生读诗情况(相机评价——响亮、准确;纠正读音) 2、请学生齐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 3、喜欢过新年吧,你们新年里都会做些什么呀?各地有各地的习俗。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诗中向我们描绘了古人过新年时的哪几幅画面? 三、理解诗意,读懂全诗 1、古人过年的画面 (1)放爆竹 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多喜庆热闹的场面啊! 爆竹——据说,古代人们把竹子放在火上烤会发出很大的响声,人们借此来吓跑野外的猛兽。(板书——所以爆竹的“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在火上烧烤竹子,就渐渐演变成在过年的时候燃放爆竹,去除过去一年里的各种灾祸、病痛等,新的一年就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那么,你现在知道“爆竹声中一岁除”的“除”是什么意思了吧?(除去)“一岁除”就是“旧的一年——”(生接“过去了”) 解释:旧的一年在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过去了。【相机板书:除旧】(2)喝屠苏(板书:指导学生观察“屠”的字形) 指着第二句,谁来读读这句诗?它描绘了什么画面? (屠苏:屠苏酒,古人在正月初一时饮用,用来避瘟疫。) 大年初一,天气还冷着呢,诗句中怎么用到了“暖”字呢? 解释:家人们围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喝着屠苏酒,身上暖暖的,心头也暖暖的,好像沐浴在春风里。 你们看,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举杯畅饮屠苏酒,给你什么感受?那就把你此刻的感受读出来。【师范读】诗中还描写了什么画面? (3)迎红日 (“曈曈”和“瞳瞳”老师感觉像双胞胎,老师也经常分不清他俩。请你帮老师分一分,诗中用的是哪一个?为什么?——课件出示)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 再读一读,这时在你眼前展现的是什么画面呀? (可以边问边做动作引导,推门推窗动作,还不会,再语言引导,千门万户都在干什么呀?)

《纸船和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排的,这个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非常贴近。 《纸船与风筝》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讲的是两个住的比较远的好朋友小熊和小松鼠之间发生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由于故事比较有趣,因此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而且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可以反思自己的言行,学会谅解和尊重。并且这篇课文中有优美的语言,还出现了排比句式,可以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 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评价欲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放声朗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中悟理,对于低年级好动的学生来说,比光听老师讲来得有趣,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词语“飘荡、漂流”。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预设切入点问题,培养思维想象力。把学后感受说出来和写出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喜欢维护友谊、主动和好的松鼠。小熊和小松鼠通过纸船和风筝表达祝福,传递谅解,同时告诉我们在与朋友的相处中也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宽容。让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四、教学重点、难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感知内容,感悟真情。让学生在读中真正悟出“乐坏了”和“伤感”的感情,明白当 1

公开课纸船和风筝j教学设计

公开课纸船和风筝j 教学设计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23、纸船和风筝 教学目标: 1、会认“筝、鼠”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纸”等8个生字,会写“纸船、松果”等9个词语。 2、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继续学习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 2、继续学习默读,对如何交朋友有所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房子、风筝、纸船 教学过程 一、猜读生字,导入新课 1、Ppt出示图片:纸船,猜一猜,读什么指导书写:纸 2、ppt出示图片:风筝,猜一猜,读什么你怎么猜出来的“筝”读轻声,怎么记住筝 3、出示课文图片:风筝高高飘扬在蓝天上,纸船悠闲地漂流在水中,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呀!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纸船和风筝,一起书写题目,齐读题目。 二、初步感知,识记生字 1、第一遍默读:试着不出声,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第二遍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画出,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哪儿他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三、随文识字,感悟体会 (一)学习第一段 1、小朋友们刚才读得非常认真,故事中的主人公小熊和松鼠也为大家感到高兴。(松鼠和小熊)出示图片。简笔画:老师边板画边描述:松鼠和小熊住在这美丽的山林里,这里有蓝蓝的天,高高的山,清清的水,茂密的树林,绿绿的小草,还有美丽的花儿,这是松鼠和小熊的家,谁愿意上来把他们的家贴在合适的位置 2、贴房子。你是怎么知道的(课文第一段) 3、你真会读书。你来读读第一段: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 4、看图猜读“鼠”,并组词。 (二)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1、(教师手指板画)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虽然距离很遥远,但是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默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生:纸船和风筝让他们成了好朋友(你说得真简洁,那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呢) 3、出示句子: A、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B、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具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解释题目 1、同学们,快要放假了,能想起来每年放假咱们在家里过得最大、最热闹的节日是什么节日吗?(春节) 2、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节日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3、教师板书课文,解释课文。(元旦就是元旦的意思)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古诗。 2、学生结合生字的认读,自读古诗。 3、同学间互相检查读。 4、指名读一读,其他评价。 5、集体读一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当点评。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学习生字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指名读,然后再交流读。 3、教师指导,强调要点。 4、互相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四、借助字典,理解诗意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字典,结合图说说古诗的意思。 4、集体反馈。(只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情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3、讨论:到底还要不要办春节晚会。(学生各抒己见)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0《纸船和风筝》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20《纸船和风筝》比赛获奖教 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坏、扎”等8个字,会写“坏、松”等8个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2学情分析 纸船和风筝对于孩子来说很常见,童话故事更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小学生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学生们共有的特征。故事中的曲折更加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令这些天真、善良的孩子们感受深刻。而且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充满童趣的故事有着浓浓的兴趣。他们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并能结合自己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的形成。 3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感情读文。 难点:让学生体会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时那种快乐、幸福的心情。和因为矛盾失去友谊时的那种难过失落的心情。并在松鼠和小熊的友谊中懂得好朋友之间应该友好相处。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直接导入 我们今天共同学习新课,(直接板书课题《纸船和风筝》) 指生读题再齐读,师发问:课文围绕纸船和风筝向我们介绍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设计意图: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容易让学生产生联想。让学生看老师板书,加深对生字的印象。而在两个生词之间的一个“和”字,就使得原本毫无联系的两个词语构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想象空间,未读其文,先有其景。既学习了生词又在上课伊始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2【讲授】初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⑴请同学们打开书92页,边读边画出本课不认识的字,并想办法认识它。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开火车读文) 活动3【活动】初步感知

纸船和风筝(参考资料)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时间:2课时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习: 1.昨天预习,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己试试吧!(自读) 3.生字宝宝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己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5.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 ~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 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 3 4 5 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 “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