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的现状思考
伍隍中学屈小林邱远刚
我国是一个诗歌教育发达的国家,读诗写诗,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诗歌教育这一传统被忽视甚至遭遗弃了。当代中小学诗歌教学观念落后、方法陈旧,中小学生的诗意天分被有意无意扼杀了,中小学生的语言和创造潜能发展的一扇大门就这样在无形之中被关上了。
近几年来,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诗歌教学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新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34个单元中,诗歌有4个单元;整套教材169篇诗文(不含自读课本和教科书中的读背篇目)中,诗歌共42篇。篇幅的增加,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在提高。全新编教材大大增加了诗歌作品的数量,对中学诗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飞速发展的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漠视,也需要我们加强对诗歌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就高中语文课堂而言,诗歌教学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忘了“诗无达诂”之训,而自作聪明的“说文解字”屡见不鲜;不见声情并茂的激诵恬咏,而学究式的条分缕析随处可见;缺少诗情才艺的欢娱,而庄严肃穆的课堂气氛比比皆是。诗歌教学无诗意,已经冷了不少学生的心;高考作文多少年来的“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更是将诗歌教学降温至零下三十度,学生读写诗歌的兴趣多被扼杀。于是,处在诗一般妙龄的青少年学生们,青春在语文课上集体缺席,激情在语文课上全部请假。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反思、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便尽快革除教学中的弊端,探求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健步进入诗歌的殿堂。
诗歌教学的现状:
1、用作题方式解读诗歌,使语文课失去了生气和灵性。
我听过一位老师讲的《雨巷》,这原本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诗歌,可是连读都没舍得多读两遍,听完课后,兴味索然。他把课后练习及基础训练还有学生手里的两套资料中有关这一课内容的答案念给学生,甚至都没有启发学生思考答案的组织思路和正确性,就算完成了这一美文的教学工作。不从个体审美体验出发去拥抱作品,只把全部精力用在传授答案上,用冰冷的解剖刀,把一篇篇美文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对于古典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朱熹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诗歌作品教学本应该是最富生气和灵性的,现在却变得如此枯燥乏味。用这种毫无美感可言的方法教学,唯一的作用大概是使学生的诗歌“味觉”受到伤害,找不到读书的感觉,无法形成独到的见解,甚至导致思维的雷同和创造力的萎缩,导致学生的诗歌天赋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从而终身与真正的诗歌绝缘。对此,无论有多少理由可为我们开脱,我们自身都难辞其咎。
2、可怕的诗歌阐释习惯伤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好的诗歌作品都有丰富的内涵,它们以其多义与复杂向读者讲述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感受、思考与探索,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和深入思考,给读者以启迪。然而,“诗歌教育在诗歌之上,建立了一套顽固、强大的阐释体系。它刻板、教条、贫乏、单一,它把我们与诗歌的联系隔开了,它取
代了诗歌,在我们这个精神已经极度匮乏的社会里发挥着使其更为匮乏的作用。……我们无法体会小人物的辛酸处境,无法理解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我们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得到培养,那套阐释体系反而摧残了我们本来可能有的同情心。”(《世纪末的尴尬--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整齐划一、不允许有任何“异端”思想的阐释习惯作用下,学生失去了探索的兴趣,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失去了原本具有的鲜活思想。有人作过调查,40个中学生读《狂人日记》,他们的感受、认识竟然完全一致!不难推断,一千个这样的学生,恐怕也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红楼梦》称作爱情小说,或伦理小说,或社会小说,乃至广义上的历史小说。
人生的潇洒和惬意,人生那种彻底的享受,是诗歌和文化才能给予的。我恐怕我们的学生没有多少能享受到这种乐趣。相反,那种折磨人的诗歌阐释习惯,使得真正与诗歌有缘的学生在考大学后还需花费很大力气才能戒除。一位诗歌院的老师说:“需要对他们进行刮骨疗法。”如果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受的诗歌教育成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障碍,需要花很大功夫去清除,我们这样辛辛苦苦又所为何来呢!
3、搬用诗歌赏析文章、缺乏对作品渗透于自身血肉的独特把握
随着高考对诗歌鉴赏能力考查力度的加大,不少老师也增加了对诗歌鉴赏的关注,然而自己一向对诗歌并无研究,所背诵的诗词也少得可怜,缺乏对诗歌的兴趣,缺乏诗歌感知力与诗歌悟性,不能把诗歌作品中的人生形态、情感形态变成自己人生、生命形态的延长,于是只好生搬鉴赏辞典。我听过一位老师讲柳永的《雨霖铃》,也算是一字一板,抑扬顿挫,可是她熟练的背诵丝毫不能加深学生对词作的美感体验。缺乏自己真切感受的生硬转述,怎么可能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怎么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诗歌感知能力与诗歌悟性呢?她并不是不下功夫,只是把精力用在背诵他人的解析上,我以为这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做法。
其实,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教学中,哪怕我们只谈出自己很小的一点心得,也会使课堂顿时生辉。诗歌的讲授,应该是从教师的情感深处、从教师的心底流淌出来的,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触动、受到感染、受到启迪,从而提高他们鉴赏与创造的能力。中国是个“诗国”,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礼记·经解》曰:“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千百年来,“诗教”对形成中华民族温柔敦厚的优良传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蔡元培先生说得好:严格地说中国没有宗教,可以美学代宗教,而诗情便是美学的主体,可以诗歌代宗教。
改变语文没有“诗教”的现状已是迫在眉睫。就普通教师而言,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现行教材,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样刻不容缓。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诗歌教学设计中追求诗意!
二、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
1、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应试的功利心
王岱在《不仅仅是应试教育》中说道:“现行教育的弊端,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一种人文价值、人文底蕴流失的表现,是一种社会政治庸俗化、功利化的集中反映。”在这样的大气候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作品的教学也明显地带着功利性,总希望今天吃一块肉,明天这块肉的营养就会体现在某一块骨骼或肌肉上。这对学生诗歌素养的提高极其不利,我们应该明白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是高考,把学生训练成高考的机器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
2、教师自身素质较差,审美水平低
这是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语文教改的步履维艰与此有很大关系。(目前各级教育部门对此都很重视,大力开展师训工作,但真正的提高却不是十天半月的集训和一纸证书能解决得了的,它需要我们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钱梦龙说:“一个好语文老师可以把坏课教好,一个差语文老师只会把好课教坏。”这话很有道理。不敢想象,新教材中那么多优美的诗歌,教给一个对诗毫无感觉的人,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教学才能像润物的春雨,像夏夜的清风。才能使作品中含蕴的美质,转化为清洌的甘泉,去滋润荒芜的心田,荡涤污浊的心灵,陶冶品性,引发创造。
3、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方式不当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完全有理由把《红楼梦》称作爱情小说,或伦理小说,或社会小说,乃至广义上的历史小说。语文的魅力也正在于它表意的丰富性和不确定性,然而这道理不适用于很多诗歌作品考题。考题的选项设置或答案设置,基本上采用鉴赏辞典上原句,使教师在带领学生探究时戴上了金箍,不敢越雷池半步。诗歌教育,多么需要一种宽松、和谐、能激励人探求乐趣的氛围啊!
三、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
1、正确认识诗歌作品的教学目的
①提高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
诗歌作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含蕴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像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他们更好地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
②培养学生对诗歌作品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