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学生姓名:李永前指导教师:
摘要: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问世以来备受青睐,明代及后世的改编、译注和评论层出不穷。传统观点认为该剧作“奉旨团圆”的结局不过是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本
文笔者却从西方神话原型的角度,认为这是汤显祖在高举“至情”的旗帜下谱写的一曲爱情神话的赞歌,
并以此为背景对剧作大团圆结局进行新的解析。汤显祖“奉旨团圆”结局的安排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
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笔者还从汤显祖的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以及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兴起和
个性解放思潮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牡丹亭;团圆结局;神话原型;人文关怀;个性解放
戏剧《牡丹亭》是明代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
《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2]、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情况。关于大团圆结局,则历来的研究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圆”结局说起》[3]、《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4]、《中国传统悲剧“团圆”结局的人文阐述》[5]、《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6]和《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7]等,却没有具体地针对《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赋予作品的理想色彩,不过是伟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圆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索历程在大团圆结局安排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圆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
一、团圆结局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
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质上是一种英雄的历险是她灵魂的冒险尝试。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开篇之初就赋予了杜丽娘这种巨大的至情能力。《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从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桂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8] 神话原是人通往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社会和谐的指南。这一题词鲜明地揭示出了“至情”的杜丽娘入梦、觉醒、留念、死亡、灵魂找寻、复活和回归的整个历程;另一方面,同时也显示出了与世俗的“情”相抵抗的封建专制的“理”之强大和在几乎“情”之荒原上生活的杜丽娘的成长危机,这就形成了“英雄”历险探索的现实背景。而这次的历险任务艰巨、意义更为重大,它还象征着她青春期的心理转化和精神的成长。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还魂而生,并与之并肩来对抗社会礼教的巨大压制,且还通过“至情”来对礼教荒原进行救赎并带回挚爱的福音,以此来寻求对改变之后的社会的回归并与之和谐相处。因此,在“奉旨团圆”的结局安排之下,杜丽娘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使命和历险救赎的任务,也就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汤显祖高举“至情”的旗帜有力地谱写了一曲瑰丽而完美的爱情神话。
(一).逃出荒原与死亡
杜丽娘生活的社会现实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情感荒原。那是一片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严酷声音笼罩之下黑暗汪洋,海面甚至透露不出一丝“情”的光亮。在这样的社会里,杜丽娘的处境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加悲惨。莺莺身边陪伴着一个聪明伶俐、热情活泼的丫环红娘,关键时刻热心的红娘还为其出谋划策,传话语、递诗笺,甚至不顾严刑拷打在老夫人面前据理力争使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莺莺的母亲普救寺奔丧期间为免莺莺无聊寂寞在佛寺无人之际还允许红娘带领游玩;莺莺还可以在游玩之际巧遇痴情的张
生,并与其听琴赠诗。然而,杜丽娘终日只是呆在绣房之内,甚至会因女红之余绣房里闲眠而被父亲杜宝责骂,并被父亲拿“读诗书知礼”来规劝。更加残酷的是,连母亲甄氏都不确定自己生活多年的家里还有个后花园,她衣服上绣了成对的花儿也会受到安守礼教毒害的母亲的指责。在父母亲的严格管教下,杜丽娘连与男子谋面的机会都没有,爱好天然的情性也被严格压制。这种残酷的封建礼教的压抑是杜丽娘逃出情感荒原的客观现实背景。
杜丽娘在面临“年已及笄”的门槛之际,花园游春的打破禁忌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启发开启了她被礼教荒原封闭的心灵。自然之美和爱带来“情”的启蒙,唤醒了她的灵魂,使她发现了自我失去欠缺的自然生命。在姹紫嫣红和断井颓垣的鲜明对比中,她深深地意识到了礼教荒原中的生命危机。被唤醒的灵魂不再甘于沉睡,纵使荒原之中无法与男子谋面,她就转而在一场春梦中遇到了梅树下手执柳枝的秀才,并与他经历了“性”的启蒙和爱的温存。这番情欲启蒙显然是在礼教压抑下心理和生理的全面爆发,却引发她通往发现和追寻自我之路,杜丽娘已经开始了精神的成长。梦中之爱无所比拟,从此她拥有了自己的感觉和个体意识,这完全是一个内在的世界。灵魂之爱的体验使她不安于父母和社会的制约,但在礼教垄断的荒原上根本开不出绚丽的情花,更不可能结出一粒果实。在寻梦不得重返梦境而感伤时,她便以誓愿寄托情思。“偶然间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9]她为思念梦中之爱而病而死,她的生命看似在礼教的荒原上枯萎了,从反面更深层次来思考实则是一种对荒原的抛弃和逃逸,更是灵魂的一种自我保存之道。死亡是完全走向内在,变成了一场通往内在、自我肯定的考验,也是从严酷的危机与巨大的困境中逃遁的出口。写真的自画像留下了美丽生命的线索和信念,为不久后灵魂的探索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 寻找爱情的圣杯与回生
爱情神话理论中与心中所爱结为一体是一种神圣的仪式,意味着更进一步的心理与精神的转化。杜丽娘寻找爱情的圣杯同样也是她回生与成长的必经之路。而生前的写真自画像则是她寻求情爱之旅的线索和突破口。
像所有的历险英雄,生命在荒原上枯萎之后,她必须进入难以捉摸的黑森林,降到地狱深处与毒龙搏斗,消除内心的恐惧,增强自我的信心和勇气。因此从《冥判》一出开始的旅程刚刚起步,杜丽娘就在阴森的地狱里经受了胡判官的审判和十二花神的对证,才肯定了梦中情人柳梦梅的现实存在并确认与他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经过积极争取和大胆的询问追求,杜丽娘终于赢得了保持肉身的权利和寻找真爱的自由。心理转化后,杜丽娘在冥府三载主动而大胆地寻找柳梦梅。当在梅花观魂游时听到书生“姐姐、姐姐”的呼唤,声声真切感人,她就大胆地敲门而入,见到自己的画像确认了眼前的书生就是自己梦中所爱。一旦确认之后,便与他完成了性的结合、实现了寻梦死亡后灵魂一直找寻的爱的满足。终于,找寻到了礼教荒原中失落的爱情,也就克服了生命的危机。杜丽娘寻觅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就踏上了回生的路程。
回生前,心里转化后的杜丽娘也不曾忘记对柳梦梅的考验和锻炼。对柳梦梅的真实告白既是她对自己对爱人认知的考验也是对柳梦梅心理和情性的考验。几度结合之后,她不能忘记荒原上“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压制,在柳梦梅许婚为妻的前提下才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态表明自己非东邻之女而本是他的梦中情人。这是一步险棋,因为一旦柳梦梅迟疑或者拒绝,英雄历险将无法完成。然而痴情的柳梦梅并没有因她是鬼而被吓倒,反而在杜丽娘的嘱托下将真情付诸行动。他面临着私自开坟治罪的危险毅然而然的为杜丽娘开坟并为她还阳进行精心的呵护和照料。柳梦梅开坟象喻着杜丽娘在爱情中完全复活,她从黑暗的冥界走入了带有情爱亮光的现实,归返那曾经令她窒息而死的荒原世界。获得真爱就是获得生命,爱情神话的本质就是向阳的生机是光明与和谐。
(三).爱的救赎与团圆
神话中英雄冒险的真正目的是救赎,是对现实的救赎。杜丽娘寻找到爱情的圣杯之后,也必须超越欲望和恐惧,解放个人之爱的偏执,扩大自我的人性品格,从狂野的热情中生发出慈悲,将爱的救赎带回荒原,为荒原注入“情”的生机和活力,为现实创造和谐与光明。真爱真情的精神实质不是排斥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