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防止片面强调本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完整性;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国际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等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基础课可进行模块化或融合式课程改革,有些内容模块可归到专业核心课程结合工作任务进行一体化教学;课程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开展自主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3.专业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对接职业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核心课程开发要进行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突破知识技能取向,通过与企业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
4.要充分考虑本课程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要创造条件加大校内外生产性(或仿真生产)实训比例;切实在顶岗实习中体现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保证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
5.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培养合作共事能力,增强自信。
基础课程要适应学生需要组织分级教学,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订及管理办法教[2008]21号(修订)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配置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加强课程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要遵循“设计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
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和素质培养。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防止脱离专业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
2、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既要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
公共课、基础课主要开展模块式或融合式学科课程改革,部分教学内容可设计为任务驱动或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部分内容模块可纳入到一体化方案的专业核心课程。
3、专业课(含专业实践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践性、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过程,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掌握实际工作的过程和方法,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部分主干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或项目化的核心课程。
4、专业核心课程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5、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可根据各自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制订相适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编制及管理办法为规范课程建设,确保学生学习成效持续改善,不断提升专业建设内涵及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课程标准内涵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专业领域内所属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和能做到什么程度的界定和表述,反映了学校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
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该学习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二、课程标准编制依据(一)在重构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各专业应该对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进行系统化、整体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具体确定专业课程体系门类和具体课程。
(二)在分析职业主要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标准。
各专业要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主要岗位进行调研和分析,主要包括:主要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和典型工作任务是如何被完成的。
三、课程标准编制格式与要求(一)课程标准要素与要求课程标准必须包含课程的管理信息,对课程的要求、规范等。
1.课程名称本课程确定的标准名称。
对于职业核心课程,课程名称与该项典型工作任务相同。
2.课程代码按照学校规定的编码规则对本课程进行编码。
3.适用专业指明该课程适用于何专业。
4.参考学时规定本课程的参考学时(含复习、考核评价学时)5.参考学分理论课、理实一体化课程按照每18学时为1学分确定课程学分;纯实践课程按照每周1学分确定课程学分。
6.课程性质与作用描述课程是公共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中的哪类课程,以及该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何种支持。
7.课程描述(职业行动领域、学习目标、工作与学习内容)该要素只针对职业核心课程,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描述。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核心课建设标准
辽宁某某职业学院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课程标准管理制度
课程标准管理制度一、总述为了规范学校内各类课程的设计、开设、实施和评价流程,保障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制定了《课程标准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全校所有课程的设计、开设、实施和评价,旨在建立科学、规范、有效的课程管理体系,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实现学校办学目标。
二、管理目标1. 规范课程设计。
确保课程设置符合学校办学特色和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内容完整,教学目标明确。
2. 保障教学质量。
监督课程实施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保障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3. 加强课程评价。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定期对课程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
4. 提升师资培训。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课程标准管理流程1. 课程设计(1)确定课程目标。
每门课程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与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相一致。
(2)编写课程大纲。
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编写详细的课程大纲,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
(3)审核课程大纲。
经过教研部门、教务部门、专家评审等程序,确认课程大纲符合学校教学要求。
2. 课程开设(1)课程审批。
新课程开设需经过学校相关部门审批,明确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授课教师等。
(2)招生安排。
根据学生选课情况、教师资源等,合理安排课程开设时间和人数。
(3)教材选择。
选用符合课程要求和教学需要的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全面、准确。
3. 课程实施(1)教学进度控制。
按照课程计划控制教学进度,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2)课堂教学管理。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课堂秩序。
(3)学生评价。
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
4. 课程评价(1)自评及督导评价。
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学校领导及专家也应对教学进行督导评价。
(2)学生评教。
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水平等进行评价,为后续改进提供建议。
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审核和教案评价管理办法课程标准及教案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教学指导文件,课程标准及教案的制定,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推动课程改革与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及教案的制定、修订与执行工作,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和《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切实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整体优化教学过程,积极探索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
二、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课程内容的选定、目标任务的要求、教学时间的安排、理论与实践环节的搭配等方面,要体现统一协调的原则。
既要考虑到单一课程的内在结构层次要求,又要考虑到单一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外在衔接作用。
2.创新性原则。
紧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探索将行业企业最新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职业岗位竞争的能力。
3.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行业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三、制定课程标准及教案的依据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
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原则一、简介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规范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课程标准制定的原则。
二、适应社会需求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向和人才培养的要求。
例如,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设置,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三、科学性和先进性制定学校课程标准需要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要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
学校应该密切关注教育改革的最新动态,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课程标准,使之与时俱进。
四、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特长,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五、权威性制定学校课程标准需要具备权威性,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
可以通过专家咨询、学科论证等方式,确保所制定的标准具备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符合教育规律。
六、多元化和综合性学校课程标准的制定应该注重多元化和综合性,针对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长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可以考虑将跨学科的内容融入其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性。
七、灵活性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学校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变化。
标准制定的过程中,要考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修订和调整,确保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八、资源保障学校课程标准制定需要提供相应的资源保障。
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支持,以及师资力量的培养和提升。
只有资源保障到位,才能保证学校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九、学校特色学校课程标准制定应注重学校的特色,根据学校定位和办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标准。
学校应积极培育自身的特色,建立起与其他学校有区别的办学特点,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十、持续改进学校课程标准制定不能一劳永逸,应该持续改进和完善。
在实施过程中,要时刻关注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标准,使其更加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汽车维修中等专业学校课程标准制定(修订)管理办法》是组织实施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具有指导作用。
,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定、修订和管理,制定本办法1、课程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法律法规,遵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和《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理念的更新2,课程目标是培养职业能力课程标准制定的一般依据是工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和完成专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有必要防止片面强调课程主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偏离培养目标。
公共和基础课程旨在应用和“必要和充分”。
首先,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二是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3,示范专业应选择3-5门专业核心课程,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与行业和企业合作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排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科学设计学习任务。
实施以实际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专业性其余199课程可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进行模块化和项目化,进行项目化、任务驱动、一体化教学或其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专业性。
既要满足“岗位人员”和“专业人员”的需求,也要满足“社会人员”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管理规定
*********学校课程标准的编写要求及管理规定(试行)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教学的性质、地位、目标、内容框架、考核方式、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要求的规范性文件,是组织教学、选用教材教参、评价和考核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程标准具有很强的目标指向作用和标准作用。
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南,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课程标准不但应该指导教师的“教”,而且应该指导学生的“学”。
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是加强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课程标准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本门课程培养功能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内容应反映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上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发展前景相适应。
(二)课程标准应按照国家及有关部委、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程或专业提出的规范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充分体现我校的课程特色。
(三)课程标准应切合高等教育教学实际。
明确有关先修课程基础,考虑后续课程需求。
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优化课程教学设计。
(四)课程标准应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充分体现教学改革成果,适当反映学科的前沿成果,为学生个性培养、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基本信息、性质和任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课程考核、课程实施和建议。
(一)课程基本信息主要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开课系部、课程内容、学分(理论与实践)、学时(理论与实践)、先修课程、后置课程、适用专业、课程标准研发团队等内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定位、课程设计及课程任务等。
(三)课程的目标目标和任务是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顶层设计问题,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部分内容。
1.课程总体目标总体目标是对学生课程学习预期结果的综合概括,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本课程的具体体现。
小学课程标准制定办法
小学课程标准制定办法一、背景介绍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办法是为了促进学校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质量保障,确保小学生获得全面、均衡、科学的教育。
本文将介绍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办法。
二、立项及组织机构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并组织相关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参与。
制定工作需要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专家团队,确保制定出符合实际、科学可行的课程标准。
三、调研与分析制定小学课程标准的第一步是进行调研与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小学教育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教育理论的研讨,全面了解小学课程的需求和发展方向。
四、制定原则在制定小学课程标准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综合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2. 可操作性原则:标准要符合小学教师教学实际,易于操作和实施。
3. 具体性原则: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要制定具体明确的标准。
4. 适应性原则: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确保标准的适应性。
5. 学生主体性原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力。
五、课程标准的设置小学课程标准的设置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结构和知识体系。
同时,还需要确定每个学段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
六、评价体系的建立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
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七、实施与监督小学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配备相应的教材、教具和教师培训等教育资源,并加强监督与评估工作,确保标准的贯彻落实。
同时,要及时收集学校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适时的修订和完善。
八、推广与应用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不仅仅是为了学校内部使用,还应该积极推广并应用于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教育研究机构,以促进小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九、总结小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办法的实施将对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
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课程,标准,制定,管理办法,,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中药化学》课程标准课程类别:专业适用专业:中药授课教研室:中药(营养)教研室学时:114编写执笔人:聂晓博审定负责人:编写日期:20XX-2-16审定日期: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发挥临床功效是其中某些化学成分起作用。
《中药化学》是一门运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学科。
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专业技能课,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本门课程要求在学习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学习,并为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及从事药物开发生产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中药化学》不仅是衔接中药基础学科和化学基础学科的主要桥梁和纽带,也是联系中药学科和西药学科的桥梁和纽带,是以现代的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对于促进中药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该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专业课。
它是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药理等课程不可缺少的基础,而学好中药化学又能独立从事中药有效成分、中药质量标准等研究与应用。
因此,培养学生在中药化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高我国医药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课程教学中注重突出职业教育与中药学专业的特色。
2.《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实践课,对于从事制药和科研工作的部分学生来说.它的学习结果可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上岗后的动手操作能力。
本学科总课时较多,其中实验课学时占大部分,实验课目的不仅仅是加强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为理论教学服务,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到一套系统完整的对中药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的方法,适应毕业后可能的就业岗位。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
大学编制课程标准和实践大纲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学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推进“教师全员课改计划”,创新课程体系和改课程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教学过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编制课程标准(一)课程标准的基本内涵。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框架,提出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考核要求的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教材选编、课程考核与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二)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1、系统规范原则。
按照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和课程提出的规范要求,着眼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确立知识、能力与素质“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统筹选取与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价形式,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比例等。
2、适用应用原则。
课程内容的知识深度、能力要求的范围、专业素养的结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需要。
教学安排、教学设计与运用,表现出较明显的应用性、行业性。
统筹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保持理论体系相对完整、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特别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知识应用环节浸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3、能力发展原则。
紧跟区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组织和设计与之相匹配的课程单元,将原课程内容进行增册并取、归类整合,形成清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从理论教学环节到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标准编制的基本依据1、学科发展依据。
根据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发展动态,改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明确课程考核形式与评价办法。
2、行业需求依据。
根据教育部学科(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专业和课程规范要求,结合行业资格认定标准和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以及本科后继续教育的要求,确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
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课程设计要遵循就业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服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2.课程目标是职业能力开发。
制订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防止脱离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
公共课、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是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根据专业整体改革思路,可以设置为模块式或融合式学科课程,也可改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针对性专业学习过程。
部分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或项目课程,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3.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和内容排序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镇江高专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是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依据教育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形成为重点而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标准,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体现职业性原则课程标准应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要求进行编写,参照职业资格标准编写,要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不能只凭编写人的主观想象,或只依据某一教材进行编写,更不能将教材的目录作为课程标准的内容提纲。
(二)突出能力原则以能力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组织教学、以能力形成为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以企业认可的能力指标体系评价学习成果。
突出能力就是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要将课程教学内容项目化,着眼于探索建立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三)可学习性原则“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以学生的现有经验为起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求。
(四)规范性原则课程标准的文字表达要规范,技术要求和术语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力求文字严谨、术语规范、简明扼要,公共基础课等有特殊要求的课程可对统一格式进行调整。
(五)可操作性原则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六)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1.课程标准的制(修)定由课程所属系(部)负责,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办法课程标准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编写选用教材、指导组织课程教学及考核、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了进一步规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制定(修订)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第一条要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要明确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在实现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明确本课程各章节的内容和深度,既要保证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和学习负担,要贯彻理实一体化的原则。
第二条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课程标准要以学科的科学体系和教学规律组成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力求反映本课程研究的新成果,并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实现教书和育人的完美统一。
第三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组合。
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间的互相联系与衔接,既要防止遗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四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程标准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与生产实际紧密集合,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第五条课程标准的格式(见附件)第六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一)课程类型在“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中选一种。
(二)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尽可能列出获省、部级以上获奖或高等职业院校的精品教材,以及由特色的公开出版的自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三)课程性质、目标和任务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概括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课程的任务。
在总的培养目标下着重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指出课程涉及的重点、难点。
“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
课程标准编制规范
课程标准制定规范课程标准是执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整合教学内容、组织教学、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决定对各类课程的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制定与修订。
一、制定与修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1.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精神及高职教育特色,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
2.课程标准要符合时代要求。
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来的“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3.课程标准要力求贯彻知识、技能、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工学结合、任务导向、项目教学、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方向。
4、课程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以工作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论证知识为辅。
关注“怎么做”和“做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关注工作过程的构成要素而不是知识的构成要素;关注知识的运用而不是知识的储存。
(二)基本原则1.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都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按各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所区别。
2.课程标准要体现高职教学改革精神,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
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重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有机结合。
4.在课程内容上坚持实用性与科学性的前提下,要体现学院的改革思路和办学特色。
课程标准编制与管理规定
课程标准编制与管理规定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为做好编制专业课程标准工作,特制订本规定。
一、编制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五年制高职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二、编制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
要着眼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切合五年制高职教育教学实际,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目标,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科学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实现课程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2.发展性原则。
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充分体现课程改革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实用性原则。
课程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反映本课程对学生素质、知识与能力等专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三、编制课程标准的依据1.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规定确定本课程任务、课程性质、定位和目标要求。
2.依据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找准职业岗位的工种、工序、工艺等技术核心能力;通过教学分析,确定本课程标准内容和评价建议。
3.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的基本要求,实行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评价办法。
四、编制课程标准的程序1.专题调研。
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开展行业企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所需的职业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调研,形成课程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医专教…2012‟5 号关于印发《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及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系(部)、处(室)、院(所):为全面提高我校课程建设水平,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开展课程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为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现将我校《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试行)》印发,请各系、部认真执行。
附件: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关于制订课程标准的原则及管理办法(试行)2.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 1 -3.基础类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二日主题词:学校课程标准△管理办法△通知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2012年3月22日印(共印15份)- 2 -附件1: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课程标准的制订原则及管理办法(试行)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标准是依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目标,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对教育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所做的具体描述,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制订,对于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教学过程,指导任课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课程标准的制订、修订和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一)功能定位原则各门课程标准制定要服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体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
(二)职业性原则制定课程标准的总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
从职业需要出发,规范课程的基本要求,选择课程内容,安排教学顺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防止脱离培养目标、片面强调本课程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是满足专业课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二是体现高职教育的高等教育属性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
根据专业特点及整体改革思路,可以设- 3 -置为模块式或融合式学科课程,也可改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既要满足“岗位人”、“职业人”的需要,又要考虑能生存能发展的“社会人”的要求。
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针对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选择实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针对性专业学习过程,提升职业能力。
部分专业课程应建设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或项目课程,让学生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三)工学结合原则积极与行业企业(医院)合作开发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取舍遵循职业性原则,从职业工作(或项目)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排序要遵循职业能力的成长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为一体,建立课堂与实训(实习)地点一体化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四)多样性原则同一门课程应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或者根据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要求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
(五)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体现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学生适应自身基础和智能特点发展个性。
课程标准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六)可操作性原则- 4 -课程标准要充分考虑本校及合作医院(企业)的教学资源条件,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可行性的关系。
课程标准的各项内容和要求应清晰明确,尽可能具体化、可度量、可检验,便于任课教师参照执行。
(七)创新性原则打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约束,构建适合现代职教理念的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满足学生就业、职业发展和个体职业生涯的需求。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开设的课程(包括实践教学环节),均应制订课程标准。
不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及格式要求见附件2、附件3。
三、课程标准的制订程序(一)课程标准由各系部组织相关教研室制订,在教研室主任或课程负责人主持下,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研讨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贯彻学校制订课程标准的各项原则和具体要求,准确理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提出课程标准编写的基本思路;成立课程标准制定小组,安排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负责执笔起草。
(二)教研室负责组织相关教师、行业企业(医院)一线专家,集体讨论修改,形成课程标准初稿。
系、部组织有关专家对课程标准初稿论证审议并提出修改意见,教研室再次组织修改后,经系、部主任审批签字报送教务处。
(三)教务处按本办法对课程标准进行审查、汇总后,由主管校长审批执行。
教务处应就制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要求进行宏观指导,对需要统一的部分,做出明确规定,协调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 5 -各系、部之间的关系,确保制订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质量标准。
四、课程标准的执行和管理(一)课程标准是学校具有法规性质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必须严肃认真执行。
各教研室要认真依据课程标准,选用教材或编写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组织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评价;学校各部门要为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各教学环节的进行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任课教师应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任课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各教研室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遇到问题应及时向系、部主任和教务处报告,研究并妥善解决。
(三)各系、部和教务处应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组织经常性检查,学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时,将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列入检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课程标准的完善与优化须经过多次实践检验和修正。
科技和经济发展及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化也要求适时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各教研室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时,应向系、部提出修订申请。
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和程序与制订的要求相同。
五、建立课程标准的注意事项(一)课程标准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课程标准必须充分反映培养目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二)要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既要重视外显化、行为化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过程性、动态性。
在强调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将职业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 6 -的培养纳入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课程标准应该是合格标准,而不是选拔标准。
课程标准的制定不应过分强调选拔与淘汰,而应强调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课程标准应理解为课程的基本要求,应有一定弹性。
为学生提出一个基本能达到的学习要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成长成才。
(四)课程标准应面向未来。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及其技术技能结构,应随着市场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深化。
适应未来的课程,必定是综合考虑现在和未来需要的课程,是把发展潜在能力与获得技能结合在一起,体现行业主流技术、核心技术,介绍行业的先进技术、未来技术的课程。
- 7 -附件2: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参考格式《××××》课程标准(黑体,三号,居中,1.5倍行距)一、课程概述(黑体,四号,加粗, 1.5倍行距。
下同)(一)制定依据(仿宋,小四号,加粗,首行缩进2个字符,1.5倍行距。
下同)本标准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制定。
(正文:仿宋,小四,首行缩进2个字符,行间距20磅。
下同)(二)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的性质课程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是×××专业必修课(选修课),是校企(院)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课程的作用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具体要体现: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要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要反映本课程与前、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
(三)课程设计思路主要指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工作任务的结构模式、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 8 -活动设计目的、课时安排说明、学习程度用语说明等。
可以结合专业提出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例如:针对行业特点,设计学习情境,实施“课堂+医院”、“课堂与车间合一”等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为导向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等。
(四)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如任务完成的需要、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等)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应该能够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对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二)分目标:突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要求,从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三方面入手。
要深化对职业能力的理解,既要重视外显化、行为化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要求,又要重视职业能力的内隐性、过程性、动态性。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四、课程实施(一)教学条件1、实验实训条件- 9 -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条件,课程对校内实验、生产性或仿真实训基地条件的要求,主要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要求。
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工学结合、社会资源等。
2、师资条件1)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的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资质的要求。
如:从事本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2)兼职教师职业能力、知识结构和资质的要求。
如:从事本课程教学的兼职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3)本课程教学任务由*******完成。
(二)教学方法建议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如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
(教学方法也可列入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表,与内容对应)(三)教材选用或编写教材选用或编写建议。
要对教材进行分析,其所起作用和特点,即为什么要选用该教材。
编写教材体现任务驱动、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教材编写与选用应符合本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