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登小阁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原文+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楼记洛中旧游》原文+赏析【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睛。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最初多咏水仙。
故名。
后用作一般词牌。
又名《谢新恩》、《雁后归》、《画屏春》等。
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别体甚多,皆用平韵。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
据《新唐书·裴度传》载,裴度曾建别墅于午桥,号绿野堂,用作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宴饮吟唱之所。
③新晴:指雨后初晴时的月色。
④渔唱:即渔歌。
【赏析这是一首抚今追昔、伤时感世这作。
上片“忆昔”领起,所展现的是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这正是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
而画面的中心视点则是约会饮于“午桥”之上的“豪英”。
“坐中尽是豪英”,表明同游者无不英气逼人,豪气干云,为一时豪杰。
不难想象,欢饮之际,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何等兴会淋漓。
“长沟流月”三句刻画这群“豪英”欢会的环境,而着力凸现其静谧与幽美,以烘托与会者的雅趣和逸兴。
“沟”前着一“长”字,使空间得以拓展;“天明”前着一“到”字,又使时间得以延伸,见出作者等人欢饮达旦。
同时,不说月光映水,而说“长沟流月”,造语即更为生动、奇巧,又平添出几分幽约与朦胧;而“去无声”,则隐然若有华年盛事悄然而逝的象征意味。
“杏花”句巧妙在不着浓墨重彩,而致力于对“杏花疏影”的淡勾轻勒,以切合午桥的地域特征和月夜的时域特征。
涉笔至此,桥中豪英,桥下长沟,桥畔杏花,桥上明月,已构成一幅动静制宜、形神兼备的雅人高士夜饮图,而彻夜競吹的笛声则是它的余韵悠远的画外音。
下片折回现实,对靖康之变所造成的旧交零落盛会难再的局面深致慨叹。
融入其中不只是作者个人身世的感伤,更有国土沦丧、时局危殆的忧愤。
“二十余年”,点明下片所追记的已是二十年多年前的往事。
“如一梦”,则喻示了作者身经浩动、如历恶梦的真实心境。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原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的句子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概括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写下的感慨深沉的句子是: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的词句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4、《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使之超越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而把目光转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的词句是: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简答题1、结合全词,试分析“闲”字流露出的词人的情感。
答:词人在作品开头回顾了往日豪酣欢乐的生活,而现在只剩此身,这个“闲”字正表达了流亡中的孤独和对北方故土的怀念之情;词人面对山河破碎的现实,无可奈何,这个“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历尽磨难的自我解脱。
2、“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欣赏、课件
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欣赏、课件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及注释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一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临江仙》陈与义
赏析 闲登小阁看新晴
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 心情。
“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 妙地将回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 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 体现。
赏析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两句大大地拓展了感慨的内涵,超越 了自身的经历和友情的范围,把目光转 向历史和人生,去作哲理性的思考,将 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看淡烟 云的旷达之情。
小结
上阙;忆旧 下阙:感怀
这首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 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 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 长。
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①对美好往事的深切怀念。 ②对二十年身世颠沛、交游零落的伤感。 ③对国事兴衰、历史沧桑感慨。
译 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 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 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 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 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 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 夜里当歌来唱。
赏析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 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 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 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 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 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 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写作背景
本词大概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 时所作,年四十六或
“忆”字开篇点题,回忆当年豪饮 欢乐的生活画面。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 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 的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 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 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陈与义
陈与义诗词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 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徐年如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这是陈与义晚期的作品,经历了靖康之乱,看透了官场,明白了统治者对于失地的收复根本性的消极,他决定了辞官归隐,这时候的陈与义离他最后的离去已时日不多,寓居于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塔下的他这时的作品主要是思乡,这首词就是通过回忆以前的美好,写出今日的景象,表现自己对故土的思念,词中词人的无奈与心酸表露无遗。
上阙几乎都是在回忆,紧扣“忆昔”二字, 追忆二十余年前在洛阳午桥之上与朋友豪酣欢饮的生活画面,这也是词中“忆洛中旧游”的含义,“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即唐代宰相裴度所居的绿野堂,二十多年前的陈与义正是青春年少,加之他才华横溢,当时天下太平,词人在这种地方与好友酣畅豪饮必定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少年豪情、得意非凡。
那种美好怎会不令人记忆至深,估计回忆时候的陈与义也是带着笑的吧。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多么美好恬静的画面,酒到酣时,夜也深了,聚会的欢畅让大家忘了时间,这里的月光与流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清晰、美丽、清幽、雅逸,让人不自觉的沉醉于那种安逸、闲适。
酒宴过后,一切都安静了许多,月光倾泻在杏花上,落下稀疏斑驳的树影,一个友人抽出一支竹笛缓缓吹起,虽有笛声悠扬,却让人感觉到了一种不一样的宁静,有“鸟鸣山更幽”之感。
历来词论家对该词上片的写景都推赏备至。
胡仔评之为造语“奇丽”《若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沈际飞《草堂诗徐正集》曰“‘流月无声’巧语也, ‘吹笛天明’爽语也。
”的确, 坐中豪英、长沟流月、杏花疏影、笛声悠扬,共同构成了一幅境界优美、情韵幽雅的高士夜饮图, 静与动、光与影、色与香融为一片, “真是自然而然”张炎《词源》。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宛然在目。
但所有的一切再怎么美好也抵不过一个“忆”字,这个字就像一把刀,在诗人的心上慢慢的划下,让诗人哭着回忆那些美好,笑,却又带着悲戚的眼泪。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翻译、解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创作背景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
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
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
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
陈与义《临江仙》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其家自曾祖陈希亮时迁居洛阳。
陈希亮字公弼,苏东坡曾为之作传。
陈与义是苏轼之后陆游之前,北宋末至南宋初年这一时期最优秀的诗人。
有《无住词》一卷,虽不以词名,词存于今者亦仅十八首,却别具风格,有相当高的成就。
其词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应该是受到了欧阳修、苏轼的一些影响。
黄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评其词说:“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
”大概陈与义和苏轼都是极优秀的诗人,所以不仅在以诗为词上,而且在其它一些方面,他们的词都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他们的诗歌创作。
著有《简斋集》。
饶宗颐言词与禅之关系,说“宋人词集,始取名于禅。
陈与义曰《无住词》,杨无咎曰《逃禅词》。
”但是杨无咎词集以逃禅为名,是因为他号逃禅老人。
而无住虽是禅语,可陈与义词集以无住为名,却应该主要是由于旧国已亡故家难归,自己只能漂流于江南的感慨,其实都与禅语本来的意思关系甚浅。
这首《临江仙》词是陈与义词的代表作品,也是他的词里面公认最好的作品。
具体写作年代不详,但应该是1131年夏陈与义到达绍兴的此后年间所作。
旧说此词为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1136)陈与义退居青墩镇时所作,但证据不算是很充分。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赏此词曰:“《简斋集》后载数词,惟此词为优。
”并称赞词的上片“语奇丽”。
当然这首词的成功不仅在于语言的奇丽和明畅自然,而且它意味深长,是属于特别耐看的那类作品。
大诗人元好问是称赞它隽永、意在言外、“能起人妙思”。
词的上片所回忆的大概是1113年作者二十四岁中进士前在家乡洛阳的时候。
也有可能是从政和六年(1116)八月辞去开德府教授归家,到政和七年(1117)春晚赴汴京当中这段时间里的事情,不过这种可能性好像不太大。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译文]入夜,月光随着无声的河水静静地流逝,我在那杏花疏影里吹起短笛,不知不觉已曙色满天。
[出典]南宋陈与义《临江仙》注:1、《临江仙》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成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2、[注释] 1.午桥:桥名,在洛阳县南十里外。
2.长沟:此句即杜甫《旅夜书怀》“月育大江流”之意,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
3.渔唱:打渔人的歌儿。
这里作者叹惜前朝兴废的历史。
4.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5、豪英:此指文人雅士,作者的友人。
6、长沟流月:月光随波流去,也比喻时光流逝。
7、堪惊:可惊。
8、看新晴:雨后初晴的月夜景色。
3、[译文] 回忆起昔日在洛阳午桥上的痛饮,座客大多是豪杰英雄。
长河上倒映的明月,像是随着河水悄悄地流动。
我们同坐在杏花的疏影下,长笛一直吹到天明。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宛如一夜长梦。
虽然此身还在人世,一想到国破家亡,朋友流散,仍然感到心惊。
闲来无事时登上小楼观赏雨后的晴空。
古今多少兴亡成败,都好像融进了三更时的渔歌之中。
4、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
他生于哲宗元祜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国的爱国诗篇。
存词19首。
陈与义性格沉重,不苟言笑,待人接物谦虚谨慎。
被他推荐和提拔的官吏很多,他从来不向外人流露,也不向被推荐、提拔的人表白,更不提出任何要求。
因此,他在士大夫阶层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朝臣们多愿向他坦露心迹或请求指正迷津。
当时,丞相赵鼎在朝廷放言:“人多谓中原有可图之势,宜便进兵,恐他时咎今日之失机。
南宋-陈与义《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
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南宋-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翻译: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
长沟流月去无声。
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临江仙,词牌名。
洛中,指洛阳。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旧游〕昔日的游览。
〔洛中〕指洛阳一带。
〔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临江仙·夜登小阁
临江仙·夜登小阁临江仙·夜登小阁引子临江仙,这是一首古风词曲,词调婉转游扬,情感绵绵,以描写仙人般的人物在夜晚登上小阁,凭栏远望江河景色为主题。
小阁是一种建造物,常见于江南地区的园林中,普通建于池塘边或者小河边,供人歇息、观景之用。
内容1. 登上小阁夜幕低垂,月亮高悬,一位临江仙人,在这静谧的夜晚,登上了一座小阁。
小阁位于江边,几级石阶铺陈而成,通往小阁的石阶上弥漫了青苔,若不是带着月光的指引,几乎难以辨认。
仙人轻盈地上了阁楼,这时候,月光带着微风也漫过了树梢,掠过了脸庞。
2. 远望江河站在小阁之上,临江仙人远望江河。
江水清澈见底,静静地流淌,宛如一面明镜,映射出夜空中的明星。
仙人细细品味着江水带来的宁静与悠远,宛然在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
那江河两岸烟雨朦朦,翠竹丛中宛如隐入云飞的小径。
远处的山川宛如云霞般悠然,给人一种秀美的感受。
3. 心灵自由在这样的夜晚,临江仙人的心灵变得自由起来。
远离尘嚣的喧嚣和繁忙,进入这样一个宁静的世界,让他感受到了真正的自我。
他闭上了眼睛,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心中的烦恼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
4. 忆往昔仙人站在小阁之上,不禁回顾起往昔的种种。
曾经的红尘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仙人淡忘了自己的仙境身份,宛然又回到了尘世中的某一个时刻。
他想起了那些温馨的瞬间,那些夸姣的回顾,那些曾经给他带来过快乐的人和事。
5. 迷恋梦境夜晚的小阁给仙人带来一种神奇的梦境般的夸姣感受。
仙人感觉自己宛然置身于一个古老神奇的仙境之中,这个梦幻般的美景使他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他沉浸在这个漂亮的夜晚,享受着夜晚带来的宁静和美妙。
总结临江仙·夜登小阁,这首古风词曲以描写一位仙人在夜晚登上小阁,凭栏远望江河景色为主题。
词曲婉转游扬,情感绵绵,通过描写仙人的心灵自由、忆往昔和对梦境的迷恋,诗人希翼表达人们远离喧嚣,追求内心宁静和自由的憧憬。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共含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临江仙夜登小阁记洛中旧游》的阅读答案与赏析[南宋] 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这首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南宋高宗绍兴五年)陈与义退居浙江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时所作,追忆了二十多年前(北宋亡国之前)宋徽宗政和年间在洛中与好友们游乐的往事。
②午桥:在北宋河南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
陈与义:两宋重臣,生于北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历靖康之难。
绍兴五年(1135)五月,作者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寿圣院僧舍。
②新晴,雨过初晴的月色。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描绘出“旧游”中怎样的美好情境?请作简要分析。
(2)全词如何围绕“闲”的心绪,发出怎样的感慨?(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
(4分)(4)请从语言、意境、结构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5)请简要分析此词中所包含的复杂情感。
(6)词的上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表达了#的心情,下片“闲登小阁看新晴”表达表达了#的心情。
(2分)(7)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①动静结合。
② 借月色迷蒙、疏影斑驳和豪英坐饮、流水无声、笛声阵阵来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动静结合:碧空中,月色迷蒙;花丛中,树影斑驳(静);午桥上,豪英坐饮(动);长河中,流水无声(有动有静);杏花里,笛声阵阵(动)。
构成一幅人与景、情与境相谐和的优美游乐图。
(2)从洛阳旧游到现今偏寓江南(湖州)之“闲”,感慨国事的盛衰兴亡;从昔日与豪英交往到如今此身独在之“闲”,感慨个人知交零落;从二十多年的转瞬即逝到夜登小阁之“闲”,感慨时光飞逝而功业无成。
陈与义《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②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③闲登小阁看新晴。
④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①洛中:指今河南洛阳,北宋时为西京。
②午桥:在洛阳城东南。
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洛城之东南午桥,距长夏门五里,蔡君谟为记,盖自唐已来为游观之地。
”此句句法本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
” ③“此身”句:意谓自己虽然健在,但想起国家的残败和友人的亡故仍不免心伤。
④新晴:雨后放晴,月色晶明。
【译文】想从前相聚在午桥桥上饮宴,在坐的都是豪杰英雄。
明月倒映在河沟水里,河水带月流去悄无声踪。
在稀疏的杏花影里吹起短笛,欢饮歌乐直到日上东峰。
二十多年犹如一场梦,我虽大难不死仍然健在,但蹉跎岁月已使我心惊。
闲散无聊登上小亭观望,雨过天晴月色分外明。
古往今来有多少兴亡事,都化作半夜三更渔夫的歌声。
【集评】宋·胡仔:“此数语奇丽,《简斋集》后载数词,惟此词最优”(《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
宋·张炎:“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
……至若陈简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
金·元好问:“陈去非《怀旧》云:‘忆昔午桥……’。
诗家谓之言外句,含咀之久,不传之妙,隐然眉睫间,惟具眼者乃能赏之。
”(《遗山先生文集·自题乐府引》)。
明·沈际飞:“意思超越,腕力排奡,可摩坡仙之垒。
”“‘流月无声’,巧语也;‘吹笛天明’,爽语也;‘渔唱三更’,冷语也。
功业则歉,文章自优”(《草堂诗馀正集》)。
明·李攀龙:“‘天地无情吾辈老,江山有恨古人休’,亦吊古伤今之意。
”(《草堂诗馀隽》)。
明·王世贞:“子瞻(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习题及答案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词】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作者】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以诗著名,有《简斋集》;词虽然不多,但大都语意超绝,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有《无住词》,收词18首。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赏析】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
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
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赏析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原文、译文及赏析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宋代:陈与义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及注释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
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注释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
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
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
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
晴,这里指晴夜。
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赏析1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全文及赏析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回忆往昔洛中游历的词。
全文如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这首词的上阕忆旧,回忆了往昔与好友在午桥畅饮的豪爽之情,以及伴着月色和杏花疏影吹笛到天明的浪漫之景。
下阙感今,感叹二十余年如一梦,虽然此身还在,但已历经沧桑,受惊扰颇多。
最后以“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作结,将古今多少悲欢离合都融入到渔人的歌声中,余味无穷。
整首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家国沦陷的悲痛之情,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变幻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这首词意境苍凉悲壮,语言含蓄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词的意境深邃,情感含蓄,通过对往昔和如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家国沦陷的悲痛和对人生变幻的感慨。
上阕通过回忆往昔与好友在午桥桥上畅饮的豪爽之情,以及长沟流月、杏花疏影、吹笛到天明的浪漫之景,营造出一种清幽、高远的意境。
下阙则通过抒发作者历经沧桑后的惊恐和无奈,以及古今多少事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悲壮、苍凉的意境。
整首词意境交融,既有清幽高远之美,又有悲壮苍凉之情,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临江仙·夜登小阁
临江仙·夜登小阁临江仙·夜登小阁夜深人静,我独自登上小阁,远眺江面,皓月当空,星光闪烁,美景令人陶醉。
在这静谧的夜晚,我心潮起伏,忍不住写下这份文字,记录下这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刻。
第一章夜晚的江面在月光的映照下,江水波光粼粼,犹如银河倒映。
微风轻拂,带来阵阵清新的空气,江面上的涟漪荡漾,宛如一幅水墨画般美丽动人。
第二章小阁的风景小阁位于江边的高处,四周被茂密的树木环绕,在这个角落里,可以远眺江景,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小阁内设有舒适的座椅和茶几,供人放松身心,品味自然之美。
第三章夜幕下的城市在小阁上,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夜景。
高楼大厦灯火辉煌,繁忙的车流与行人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
城市夜晚的喧嚣与安静交错在一起,构成独特的夜间风景。
第四章诗意的思绪站在小阁上,我不禁陶醉于这美妙的夜景之中。
思绪起伏,对人生的意义和追求思考良久。
夜晚总是让人们感到平静和思考,它给予人们一个反思自己、感受内心深处的机会。
第五章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考附件部分。
附件一:________夜晚江面照片附件二:________小阁内部照片附件三:________城市夜景照片附件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描述的场景。
法律名词及注释1.民事诉讼法:________是我国专门规定民事诉讼的法律,是指在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之外,用于解决民事纠纷和保护民事权益的法律。
2.合同法:________是我国专门规定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是指规范民事主体行为,约束合同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3.著作权法:________是我国专门规定保护著作权法律,主要用于保护著作家对其著作的权益,维护文学艺术事业和科学技术事业繁荣发展的法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二十余年如一梦,此生虽在堪 惊。”两句如何理解? 答:这两句概括了二十余年里国家和个 人命运的激剧变化,身世之感和家国之 痛油然而生。
4、“闲登小阁看新晴”句有何作用?
答: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
5、如何理解“古今多少事,渔起唱三更”? 答: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 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 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 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 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 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 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 古伤今的主题。
② “弄”字用的好,“弄”有“赏玩、抚弄” 的意思,紧承“闲”字,以乐事写哀,从视觉、心 理等多个角度写出百无聊赖、感情无处寄托、愁绪 无处排遣的无可奈何之情。“弄”字借“新晴”呼 应上阕“长沟流月”,将现实与往事联系起来,情 感表达更为复杂,内涵更为丰富。
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了 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 析。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 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 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 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 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 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 午夜。
答:①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 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 动景,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 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 的游乐情形。
4、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4分) 答:上阙以“忆”字领起,(1分)点 出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 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 (1分);下阙折回现实叙“夜登小阁” 所见所闻,(1分)抒发二十多年无限 国事沧桑之感。(1分)
主 旨
•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 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 四方的寂寞。 •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 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 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相关考题示例
1、“长沟流月去无声”一句描写的景物 有何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分)
答:无声无地映在流水上,并随流水悄悄 地流逝,写出了环境的明净、幽美、清寂、 静谧,隐谓时间如流水般逝去,既有“欢 乐不知时日过”的感慨,又有年华盛事悄心寂寞 悲凉的心情。
重点词句分析
1、首句“忆”字有何作用? 答: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 事展开来。
2、“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 笛到天明。” 写景叙事时用了什么手法? 答: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 衬动。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 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 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 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 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 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 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 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2、“闲登小阁看新晴”,有人将“看”改为 “弄”,你认为哪个字更为妥帖?(4分) 答:① “看”字用的好,“看”前与“闲”字呼 应,后与“新晴”搭配,从视觉角度写出月色的牵 人眼目,以淡语写哀,表达出闲极无聊、无处排遣 愁绪,只能将心绪寄托在观看月色之上的无奈之情。 “看”写出闲来无处安放心绪时的无所适从,更突 出“闲”极无聊的处境。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代: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 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 唱起三更。
背景简介: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 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 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 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 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 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 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 里,吹笛到天明。
译: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 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 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 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评析:忆旧,表现出作者充满闲情 逸致的生活情趣。
下片: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 三更。 译: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春梦,我 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百无聊 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睛的景致。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 夜里当歌来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