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及其儒学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
孔子对我们的影响是什么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那么孔子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对我们的影响,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对我们的影响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对社会,对政治,对文化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孔子的儒家思想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准则,为品德树立标杆,可谓是深深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一:诚信做人孔子曾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话就是告诉人们如果没有信誉,那么还能干什么呢。
孔子在教育的时候注重4面,文行忠信,就是文献,品行,忠诚与诚信。
孔子在教学的时候以身作则,认真教学,从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有教无类在那个时代,孔子开创私人讲学,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在教育上打破传统教育,认为人人都有学习的机会,教育无阶层,无论贫富贵贱都能接受教育。
这种早在千年的教育理念与现世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也被称为是“万世师表”。
三:仁爱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仁政仁德,要学会爱人,人人之间多点爱,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更加的和谐,这种爱可以涵盖到社会中,爱老人爱小孩,为世人树立一个道德的标杆。
在政治上施行仁政,爱百姓,这样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历史上对于孔子的评价春秋战国之时百家齐鸣,孔子的儒家虽是显学大家,但是远远没到后世儒家独尊的一家独大局面,所以当时对孔子的评价是好坏不一,最为客观的。
孔子的儒家门人对孔子极尽推崇,把孔子奉为圣人,是凡人遥不可及的存在。
但是当时的主流观点是认为孔子是一个博学的学者。
战国时期的荀子认为孔子的圣德是不可企及的,他极力的称颂孔子的学说和品行。
墨家则批评孔子儒家思想的繁琐礼仪,并且说孔子宣传自己的思想但是没有亲自去实行,是述而不作,仅仅只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
道家的无为之道为与孔子的礼教格格不入,所以对孔子的礼教是大加蔑视。
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浅析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儒家思想又被称作为儒学,是由孔子所创立的一个思想体系。
从古至今,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都是无所不在的,特别在中国古代的时候,这一思想体系更是主流意识,对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针对儒家思想,探讨了其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影响意识形态儒家是古代诸多思想学派之一。
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子。
儒家思想的出现打破了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由“学在官府”到“私人讲学”的转变,使得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传播到整个民族。
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了儒家思想有了强大的民族群众基础,对旧时代的整个社会而言,儒家思想已深入人心。
儒家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极为复杂,其内涵也极为丰富。
在早期,儒家思想是由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的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和讲华夷之辨。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礼乐,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变迁儒家思想起于春秋战乱年代。
中国文明史经历了夏、商、周的近1700年之后,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所创立。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一)儒家思想的兴起早在汉武帝之前,秦朝、汉朝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政权的统治思想。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
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
此时,孔子已死百余年。
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但也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民本等价值观念。
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良知、善恶、诚信、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儒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主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论语》中的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孝、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立身行事中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思想、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的文化回应、100、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容。
张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化”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孔子的仁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一、孔子简介
• ㈠孔子的资料: •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 月11日):子姓,以孔为氏,名丘, 字仲尼。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 4月11日,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 时期鲁国人。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 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 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 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 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 • •
•
•
• •
㈡、孔子对旧时东方国家的影响 至明中叶以前,中国的经济、科技、文教的发展水平都居世界前列, 在不少方面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不靠 武力,不靠政府政治背景,仍能远播海外,以伟大的人文精神 — 人 道、仁道、和谐、中庸之道义圭臬,幅射到周边国家,形成了广大的 儒教文化圈。这充分说明了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 明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西元一世纪,孔子文化南下越南,东渡日本。 早在明朝初年,朝鲜就创设成均馆於汉城,祭孔於文庙,促进了文化、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儒学对日本社会和文化影响很深,尤其在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突出王阳明的儒家精神、孔子思想,并与现代化 相结合,造就了今天的日本,国强民富,社会安定,人民康乐长寿, 国情国体充满东方浓厚特色,弘扬传统宗教与文化,不受外来的极左 极右势力冲击与分化、分裂,及意识形态的困扰。 二次世界大战后,虽更换了十多位首相,但从未引进外来势力打自己, 所以人民团结爱国。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利用儒家思想得出来的最佳成 果。 但最大的污点是日本曾侵略亚洲,造成亚洲大灾难,还未能透彻认识 孔子的「仁者爱人」的精神。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 • •
6、教与学主张八原理: (1)勤于学习,广于见闻 当代教育,既应教导学生,更应要求教师自己, 即“群体观”,摆正教师群体中个人位置,取长补短才大有裨益。 (2)学而时习,温故知新 师生都应学而时习,培养温故知新,用教改新名 词谓之“反刍”和“迁移”,要防死记硬背,纸上谈兵,要注重培养的是牢 固掌握知识,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思并重,以学为主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学以致用,言行相符 当今教育也存在学用分离的问题,比如语文教师 写不好文章,说不好话(结巴、不畅、不规范、口头禅),学生识读、书写 水平低,会背条条不会应用等等。 (5)虚心求学,奋发不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师成 为教书匠,往往就是缺乏奋发不息的求学精神,故作玄妙,装得神秘,实际 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使自身渐渐老化、僵化、退化。 (6)启发思维,举一反三 当今教改强调的就是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自 学;语文单元教学重在举一反三,实现纵横迁移。 (7)因材施教,从实际出发 备课要备学校、备教师、备学生、备教材。照 本宣科,满堂灌实际是惰性的表现。学生观“天生其人必有才”。 (8)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要认真领会“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为人师表须有强烈的角色意识,当 然另一方面也应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独立人格意识。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历史和现代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孔子的理念:仁爱、中庸,同时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成为了后代儒者追求的目标。
儒家思想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秩序、五常八德等道德准则。
首先,从历史上来看,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封建王朝时期,女性地位低下,贫富悬殊,官员贪污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关系稳定和和谐。
在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倡导“中庸之道”,通过强调自我修养和道德自律,使人们学会尊重伦理道德,爱护亲人,尊重老年人。
这些道德准则的传承和推广,大大促进了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社会秩序也得到了一定的维护和稳定。
其次,从文化传统上看,孔子的影响可谓是深远而广泛,几乎渗透到了中国整个文化传统体系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走向独立发展,就是因为儒家思想成为了其核心内容。
孔子南巡,讲学三千弟子的前后经历以及值得学习的人格魅力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进一步的,儒家思想还具有先锋性,成为中国传统性文化在世界上传播的主要思想和工具。
儒家思想推崇人类团结,追求道德提高,特别是提出“仁”的概念,对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这种特殊的精神体现让其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如小说、戏剧、电视和电影等。
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存在,帮助人们塑造了具有高度文化价值的人文艺术。
再者,孔子和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继续扩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循儒学的道德准则,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
在商业社会,人们更将尊重顾客、竞争受食人之美的精神贯彻到现实中;在传媒业,更需要体现诚信、忠诚、专业精神等基本儒家道德准则,才能使得自己的事业更好的发展和稳定。
再次,对于我们每个人,儒家思想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注重自身操持,提高自我道德境界,保持道德纯洁。
另外,认真学习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准则,即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在人际交往中增强互信和亲近之感,从而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后世的政治、教育、道德、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政治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主张以仁爱治国,强调统治者的德行和人民的道德修养。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统治思想和政治理念的重要基石。
儒家的政治思想还对东亚地区的各国产生了影响,例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都受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2. 教育影响: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以经世致用为目的的实用教育。
儒家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观念。
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广泛传承,并影响了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
儒家的教育思想也对其他东亚国家的教育体系产生了影响,例如,朝鲜的儒学教育和日本的儒学教育都受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
3. 道德影响: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儒家的道德观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感,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儒家的道德思想对中国社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观。
儒家的道德思想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例如,日本的“礼义廉耻”思想和韩国的“忠孝”观念都与儒家道德思想有关。
4. 家庭和社会关系影响:儒家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主张以家庭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
儒家的家庭观念强调孝道和家族的传承,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责任感。
儒家的社会观念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重视社会的等级和秩序。
这种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影响了东亚其他国家的家庭和社会关系。
孔子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对世界的影响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
文化名人”之首。
1.对政治的影响:孔子的政治学说的核心是“仁政”,其思想经过荀子
完善,至西汉,孔子思想成为历代王朝的治国思想。
2.对社会的影响: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悌”“忠恕”等等伦理思想
博大精深,对社会行为影响深远。
3.对古代教育的影响:孔子打破了春秋时的教育垄断,
兴办私学。
提出因材施教等教育观念,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4.对亚洲和世界的影响:孔子思想对东北亚的韩国、日本影响深远,西方思想家把孔子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看做是
未来世界的希望。
孔子,被大多数人奉为圣人一言一行可谓各大多数人带来极大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1.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2.孔子的仁说,体
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3.孔子首
次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享有受教育的的权利。
对世界的影响1.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2.孔子、儒家思想还启发了欧洲
启蒙思想家,在思想启蒙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儒学早在汉唐时期便超出中国范围,向东南亚和东北亚国辐射,形成"儒教文化圈。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新洲一中何细华儒家文化,又称儒家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汉代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在绝大多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华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其在历史上也影响了诸多东南亚国家。
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世界上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标记。
在现当代社会,儒家文化在东南亚国家日益传播发展的同时,其现代价值越来越来被世界诸多国家所重新发掘,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随着中国的崛起而日渐扩大。
一.儒家文化的形成儒家文化亦称儒家学说初步形成于中国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00年前后。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孔子第一次打破了以往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改变“学在官府”而为“有教无类”,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以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更趋成熟。
汉武帝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采纳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成为国家信仰,中国进入儒家社会。
以后,儒家学说又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区,在这些地区发展,并成为官方学说。
以至于后来逐步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因儒学的影响尤为深远,所以也称“儒家文化圈”。
二.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深,其精神内核主要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孔子的历史贡献与负面影响
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贡献(徐复观的观点):1、打破社会政治上的阶层限制,传统阶层上的君子小人转为品德上,使得可由每个人的努力加以决定,使君子成为每个努力方向上的标志,而不复是阶层上的压制者。
2、由孔子开辟了内在的人格世界,以开启人类无限融合及向上之机。
3、由孔子而开始有学的方法之自觉,因而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
4、教育价值之积极肯定及对教育方法之伟大启发。
5、总结整理了古代文献,而赋予新的意义,从文献旧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
6、人格世界的完成。
孔子主观想法和做法对历史负面的影响:1、通过周礼试图救治时弊。
礼崩乐坏不是人为结果,而是失去分封制的载体,孔子却错人为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要重新过上严格意义上的尊尊亲亲生活。
而复古主义价值祈向,无疑培植了中国人墨守成规的思想,使“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之类的伦理规范成两千多年的行为准则。
2、依周礼的文化模式,将礼与乐结合,将乐完全赋予一种伦理性功能,即是对乐的损害,又是历代专制王权效法之榜样,汉民族此后不再有能体现生命活力的歌舞艺术,甚至不再有浪漫主义的人生态度、讴歌生命的艺术传统,英雄主义气质。
变得文雅而懦弱古板而又虚伪,周公虽始作俑者,孔子的作用却为最大。
即他使汉人变得愈为理性,却以牺牲人的感性生命为代价,其艺术服务于政治,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歌功颂德的歌舞,是后世的不好榜样。
3、为人文教化对古籍大面积删改,对古代文化传承同样不利,甚而是中国文化第一场劫难,秦火退为二。
4、“因史记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但过重史学的社会政治价值,将之提至“以史代法”,这使得统治者用史学为己歌颂涂抹,并以史整人诬人或杀人。
摘自启良的《中国文明史》。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
概括孔子之道的影响孔子之道,即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孔子之道的主要影响:一、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孔子之道促进人类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5000年前,孔子创立了儒学,孔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在于对以前数千年文化的继承总结、凝练提升。
孔子提倡“天下为公”的观念,指人的公德意识和公共意识,强调人的社会性存在。
儒学注重人性和人的价值,考虑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处理人情和人义、天理与人欲的关系。
二、传播仁爱精神孔子之道促进仁爱精神的传播。
儒家注重“人道大伦”,希望推衍爱与敬。
儒家的仁爱精神、敬畏观念,对于人的道德培养,尤其对于青少年的是非观、价值观培育有重要价值。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孔子之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建构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孔子之道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体系强调道德修养,提倡人们在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以达到个人品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共处。
五、影响书法艺术发展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书法,产生了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
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以及真、善、美等美学理念,不仅影响到统治阶层,还体现到了日常的文化生活中。
书法艺术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风格。
综上所述,孔子之道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社会行为和艺术审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
孔子以其丰富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到广泛传承。
本文旨在探讨《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传承。
1.1 概述《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儒家之宝、华夏之经”。
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博大精深的孔子教育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探索其教育思想对于后世所带来的启示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章由引言、讨论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探究后世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影响与传承以及当前社会如何传承和发扬孔子教育思想等章节组成。
将从不同角度阐述孔子教育思想在不同时代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其传承与发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探讨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和传承。
希望通过深入分析,揭示其对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为当今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2. 论语中孔子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2.1 尊重师长和家庭教育: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尊重师长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尊重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并接受他们的教诲与指导。
孔子强调,师长是学生学习道德品质和树立正确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
他的学说中反映了对家庭关系的重视,提倡儿女尽孝道、父母尽责任。
2.2 培养仁爱之心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中倡导培养仁爱之心,即待人处事应充满亲情、友情和社会关怀。
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目标,体现了个人修养与家庭、社会和国家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2.3 注重实践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孔子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和道德修养的统一。
他强调通过实践来培养人的道德品格,认为光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是无法真正做到人格完善和能力提升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传统道德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在家庭、社会和国家中的责任。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提出了大量的思想观点和道德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孔子的思想观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仁德、仁政,主张“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仁”,这影响了后世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
孔子还提出了社会上下级、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主张以仁为中心,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这对后世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准则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孔子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孔子提出了“教而优则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等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应该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
这一教育理念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学生编纂的《论语》成为后世儒家教育经典之一,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孔子对中国文化、哲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被整理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提倡尊重传统、注重礼节和仪式,崇尚中庸之道,提出了一系列与宇宙、人性、道德和政治等方面相关的观点和道理,这为后世的中国思想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最后,孔子对全球范围的影响不容忽视。
孔子的思想逐渐传播到东亚地区,影响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文化和思想发展,孔子儒学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文化和思想传统。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和其他途径传播到了欧洲和其他地区,对当地的哲学、教育和宗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被誉为“东方的伟大哲学家”。
总之,孔子对后世的影响非常重要。
他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文化观点以及全球范围的影响,使得他成为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孔子的思想及其儒家学派的发展,为后世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和参考。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论孔子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9-09-14 08:07:00 ] 作者:程嘉宏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当代社会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儒家思想至今还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发扬光大。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
是人道的启蒙者。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百姓日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结晶。
孔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是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
他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化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
伦理道德的规范所据,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价值。
早在公元一世纪,孔子儒家思想就传入东亚地区。
先后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产生广泛的影响。
到十七、十八世纪后,孔子及儒家思想又影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曾掀起一股“孔子热”,当时人们就尊称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为欧洲的孔夫子。
2l世纪的今天,人类在经过了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和二次世界大战血的洗礼以后在思想上已经进入一个迷茫时期。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挑战中。
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人类自身的道德水准,西方学者因此提出了“全球精神危论”。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高度的物质文明,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其价值取向更趋于复杂和多元。
人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弱化和道德的下滑。
这样就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人正常的发展轨道。
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就说过:“人类如果要在2l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4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究竟体现在哪几方面呢?下文将详细阐述。
高中历史《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教案
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备课纸准考证号:姓名:所在考场:学科:抽题时间:1.题目:孔子对后世的影响2.内容: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
除《乐》毁于秦火没能流传下来,其他五部经典传承至今,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由于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不论贤君还是昏王,几乎都尊崇孔子,加封孔子各种溢号,利用孔子的思想统治国家。
以仁、礼、义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他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他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
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孔子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翻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也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3.基本要求:(1)请在10分钟内完成试讲内容。
(2)讲清楚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3)有必要的板书设计。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简述孔子的成就,掌握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2.通过阅读史料,提高分析史料、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3.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出示孔子的图片,并询问图中所呈现的人是谁?说一说你心目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孔子的生平教师出示孔子对于自己一生的评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并提问:孔子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对自己作出这样的评价?请同学结合教材及材料进行思考。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
春秋时期由孔⼦创⽴,仁是孔⼦思想体系的核⼼。
战国时期经过孟⼦、荀⼦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百家中的蔚然⼤宗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3、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称“三教合⼀”,唐初,统治者奉⾏三教并⾏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5、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发展。
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陆王⼼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就是“理”的主张。
创⽴“⼼学”。
明朝中期王阳明成为⼼学的集⼤成者。
宋明理学历经⼏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儒学受到批判。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孔⼦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8、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民主⾰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学说——儒学运用至今。
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
他认为政治是为了人民服务的,主张君子治国,即贤明的领袖应该为人民做出最好的贡献。
在他的思想中,君子应该以德治国,而非以权力治国。
这样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体制,如汉代制度较为完善的科举任用制度,就融入了孔子的思想。
这一制度促进了人民的文化进步,保证了官员的能力和资质。
中国政治的发展历程中,孔子的思想贯穿了各个时期,他被尊奉为圣人,直至今天,他的思想仍在政治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文化影响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
孔子不仅创立了儒家学派,而且以他的高尚人格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他尊重道德、文化和知识,他的思想强调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和精神财富的积累。
孔子认为学问是人类最伟大的财富,也是人类最高贵的品格。
他的思想深入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孔子的思想体系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千年不衰。
三、教育影响孔子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他创立了古代中国的师生制度,注重培育人的品德和修养。
孔子提出“教人不严,其师必严”,强调师生关系中的严格要素,指出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
孔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到今天,他的思想在中小学教育中仍起着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
结语孔子及其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教育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政治、文化、教育方面展开探讨不仅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孔子思想的影响,更能够在今天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迪。
孔子毕生致力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培养人才,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其中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孝、悌、忠,核心思想是“仁”。
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备受统治者推崇,经孔子及其学生的不断完善及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形成的。
但是,每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必有其对当时社会的有用之处,儒家文化对当代社会,也必然会有相当的影响。
一.儒家文化的内在特质1.人本主义思想:在西方的神话传说中,宇宙万物是各种神创造的在神之上有一个统而管之的上帝。
在中国神话故事中,创造宇宙万物的不是神,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而是人世间的伟人:盘石、女娲、伏氏、神农氏、燧人氏、有巢氏,等等。
也就是说,一开始,中华民族就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主体性地位。
儒家思想中的“仁”,是儒家人本精神的实质,仁者爱人,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对自己之爱、对亲人之爱推广到对一切人之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
这种精神鼓舞了历史上的中国人创造了古代中国的灿烂文明。
2.“内圣外王”思想:在积极肯定了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之后,儒家提出了现实生活的理想原则,这就是著名的“内圣外王”思想。
“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
《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
“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一门学问。
“内圣外王”皆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其中“仁”“礼”在“内圣外王”两个层面中的根本意义相同,但在两个层面上有不同的具体解释和具体效用。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
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
孔子的思想包括方方面面,非常广泛,我们应该对他的思想进行逐一的了解,了解其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关键字孔子论语儒家仁礼一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与礼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
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
他把“仁”作为行仁的标准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
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标准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说文解字》中仁是一个会意字,从人,从二。
“二”即“一加一”。
“人”与“二”联合起来表示“一个中国之人加一个四夷之人”,或“一个文明人加一个野蛮人”。
本义:文明人同化野蛮人。
转义:人与人相互亲爱。
说明“仁”字中的“二”就是“云”字中的“二”。
“云”字从二从厶,意为“复制自我”、“拷贝自我”,而其中的“厶”可以指“我自己这个文明人”,那么对文明人进行“复制”、“拷贝”的结果就是扩大了文明人群体的数量,到达天下大同,同一于中华文明的最高目标。
儒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儒家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儒家学说以“仁”为核心,发展了三纲五常,仁义智信等各种思想和人类行为准则,提出了君子的标准,对中国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中国现在提的和谐社会,奥运会的“和”字,都与孔子的思想分不开。
中庸之道,现在仍然大有市场。
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处处可见孔子思想的影子,特别是在汉代以后。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创立,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及其儒学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出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更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博大精深,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生活。
儒家思想在当今更具有世界意义。
【关键词】仁学文学教育政治思想孔子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他的言行被他的学生写成创世巨作《论语》,他是儒学的创始人,我们相信,与基督教、佛教同在轴心时期出现,影响人类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以其对人生、人性的深刻理解,注定会在21世纪绽放新的光彩。
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那么,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呢?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针对不同主体对象,孔子所阐述的“仁”的含义是不完全一样的,这样一来,就给不同的价值主体在施行“仁”的过程中造成了理解上的自由空间,任何一种学说都可以从孔子的论述中找到其需要的理论根据。
1.那就具体来说说孔子的“仁学”吧:1.1对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应该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做了,那么就会得到“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表明孔子认为“为仁”是某种自觉的内在情感行为,任何人是无法替代的,只要自己态度端正,就可以实现“仁”的要求。
孔子对“仁”的思想的重视,表明“仁”的思想和学说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1.2“仁”的价值内涵,“仁”的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已立立人,已达达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从理论源头上考察,孔子的“爱人”观点来自周初的“保民”、“敬民”思想。
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一切都奠定了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思想家的地位。
不仅如此,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所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仍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永恒价值。
1.3“仁”的表现方式。
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只有内心以“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仁”的境界来考察自己的思想,是达到真善美崇高境界的前提条件。
孔子“仁”的表现方式还体现在时时处处以人为主,以人为研究和关注的对象,一切围绕“人”的思想行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
1.4“仁”的实践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这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理性的体现,而是对一般民众人格升华、人性解放的终极关怀。
还有“杀身成仁”成为后世一些知识分子报国捐躯的行为准则,多少“仁人志士”在此原则的指引下奋不顾身地为国家、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
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2.孔子对文学上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我国传世的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是由孔子整理成书的.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三千余篇,孔子删除其重复的,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形成了三百零五篇的《诗经》文本. 孔子还对《诗经》的主旨,作用和若干篇章作了重要解说.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更是最近发现的孔子诗论文献. 孔子对《诗经》的解说, 涉及到文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层面,其中的一些重要思想,理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孔子整理的《诗经》和孔子的诗论,就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源头活水".他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的作者. 《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鲁国历史. 孔子修《春秋》,是有感于"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而作.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正义治史精神.文学是指孔子所传之诗书礼乐文章。
孔门四科之一。
《论语·先进》载:“文学:子游,子夏。
”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
文学,指博学古文。
此孔子指个人的文学修养。
亦指文献经典,转义为治经之儒生。
孔子弟子子游,子夏皆为传经者,子游则传礼,故东汉徐防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
”作为文学辞章之“文学”,即孔子所谓“专对”,“辞令”乃春秋时代士大夫所必需具备的才能技艺,属孔门四科中言语之科,与当时政治,外交紧密联系,而与后世个人文学创作之“文学”,意义迥异。
3.孔子对教育上的贡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1孔子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
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
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
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
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
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
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
孔子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
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
当时好像没有学藉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么名什么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
孔子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指导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教育,而且在今天看来,仍与东西方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合.3.2人文教育教育如何偏重人才训练,那么学生专于一技一艺,可以在社会上谋职安身;如果强调人格培养,学生可以进而反求诸已,辨明人生的本末轻重,选择自己的立命之道。
但是一个若想“见多识广,通情达理,温和自持,群己相融,涵泳文艺与创作不息”,就还需要人文教育。
试以孔子的观点为例,子路请教何谓“成人”时,孔子说:“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由此可知,人才与人格皆有基础时,还须“文之以礼乐”。
孔子也曾勉励弟子:“兴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是使一个人的内在本性与外在表达合二为一的必要条件。
如果“礼乐不兴”,一般百姓将“无所措其手足”。
孔子回答颜渊问仁时,也说“克以复礼为仁”,可见仁与礼相互对应,不可独行。
因此,我们切不可把礼乐仅仅看成外在规范,却应该视之为人的内在要求之合情合理的表达方式。
不但如此,礼乐还可以延伸开展人的生命向度。
礼的宗教性格,使人领悟宗庙祭,朝会往还的意义,对于“慎终追远”,皆有直接启发;换言之,礼使人进入一个不同时空,感受永恒的临在,在提升生命的内涵。
乐的艺术性格,则助人点化当下的生命困境,悠然自得,达到与人感通,与物相应,甚至与天地共鸣的境界。
礼乐正是人文教育的内涵。
它使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是一个人立身处世,行其所当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
得志时,可以兼善天下;不得志时,独善其身。
孟子盛赞孔子为“圣之时者”,出处进退无不合宜。
孔子自认异于前代许多贤人之处,是他“无可无不可”,因为他经过一生的学思历程,抵达“从心所欲不瑜矩”的境界了。
人文教育之难学与难教,亦可以由此想见。
孔子的音乐生活十分丰富。
我们读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可以想象他平素喜欢以弹琴唱歌来养性,以及术志遣怀。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然后和之。
”他的悦乐精神表现无遗。
纵使面临生命危急时,如在陈绝粮数日,他依然“眩歌不辍”;及至走到生命终点,他也唱出心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每个人的智慧才性不同,慧根器识不同,生活际遇也不同,因此必须参考前哲往圣的典范,通过宗教与艺术的熏陶,依据本身的亲切体证,然后自己走出一条“人文化成”的道路,自己体会“文质彬彬”的平衡点,面对生命的每一时刻,由教育而走入自由成全之境。
4.孔子对政治上的贡献及其影响孔子的政治思想,从"仁者爱人"出发,以"恕"为手段,坚持以人为重, 实行仁政德治, 始终将社会的公正,秩序,诚信和人与人的和谐摆在第一位. 提倡选贤与能, 贤能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主张为政以德,宽猛相济,德主刑辅. 孔子认为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德治优于法治德治是以民为本的政治. 孔子的“以和为贵、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长期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民本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格、舍身取义的节操等,成为中华民族奋进不止的精神动力。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治国主张,则成为历代领袖治国的方略。
远的不必说,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便足可见基于孔子学说。
孔子把“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作为自己最高的政治理想。
他认为夏,商,周三代,也只是“小康”之世。
只有太古时期,人人为“公”,才是”大同“之世。
据《礼记·礼运》所在孔子之言,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是对被美化了的原始公社制度的向往。
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
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是,他提出的大同思想,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影响很大。
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思想家,曾提出过不同内容的大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