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https://img.taocdn.com/s3/m/71735e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68.png)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一、教学大纲1. 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课程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单元: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2.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4. 宋朝与元朝的中兴5. 明朝与清朝的变革3. 教学要求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2. 建立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正确理解;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4. 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实地考察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1. 概念解释: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起源2. 研究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重要事件和人物:夏朝的尧舜禹,商朝的商汤和武丁,西周的周武王和周公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1. 概念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和影响2. 研究内容: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成就;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3. 重要事件和人物: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张骞出使西域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1. 概念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2. 研究内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重要事件和人物:司马炎,杨坚,唐玄宗,王维,杜牧第四单元:宋朝与元朝的中兴1. 概念解释:宋朝与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 研究内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元朝的统治制度、社会状况和科技进步3. 重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元世祖忽必烈,钱钟书,马可·波罗第五单元:明朝与清朝的变革1. 概念解释:明朝与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2. 研究内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清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3. 重要事件和人物: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顾炎武,郑成功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内容概述,具体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与调整。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2018.12.25日整理
![2018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2018.12.25日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502d8286c85ec3a87c2c55c.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一、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1.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元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之一。
2.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3.北京人(识记3页的“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4、5页的北京人、山顶洞人复原头像)。
(1)时间:距今约70万—20万年(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3)体质特征: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但他们已经能直立行走,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生产生活: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
4.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使用人工取火。
5.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山顶洞人的面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山顶洞人仍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这从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可以看出来;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山顶洞人已经开始佩带装饰品;已经会人工取火。
有爱美意识(6页插图),还会埋葬逝者。
二、星罗密布的氏族聚落1.最具代表性的氏族和聚落是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黍、粟和水稻的国家。
为人类文明作出重要贡献。
4.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社会出现了私有财产,贫富分化现象出现。
三、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1.炎帝是神农氏,黄帝是轩辕氏。
2.华夏族的形成约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炎帝、黄帝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黄二部族联合,后来,炎帝和黄帝在逐鹿联合打败了蚩尤部落,不断繁衍,形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黄子孙”。
3.炎帝的发明(见15页),黄帝的发明(见15—16页)。
4.尧舜“禅让”黄帝之后,人们不再通过频繁的战争,来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推举继承人,这种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后人称之为“禅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2018新版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全册教案教案(2018新版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bf3c5230453610661ed9f438.png)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元谋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和发现的历史意义。
(2)知道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发现地点、体质特征、发现的意义以及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3)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和了解我国境内其他古人类遗址。
2.过程与方法(1)识读《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等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方法,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2)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培养查阅历史资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北京人。
难点:理解北京人生产、生活状况。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的特征。
第一部分内容与第二、三部分内容是包含关系,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了北京人;第二和第三部分递进关系,先介绍北京人的发现,再阐述北京人的特征和发现北京人的意义。
我国目前已发现旧石器古人类遗迹三四百处,遍布全国大多数省市。
事实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我国境内已确认的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左右。
我国早期人类遗址中最著名的就是北京人遗址。
北京人的发现内容丰富,大量的遗骨、石器和用火遗迹,证明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联系对比法。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图片等。
学生:自学教材。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展示女娲抟土造人、亚当与上帝、古猿人的图片,问题:1.人类是怎么产生的?2.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谁?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93a275c0360cba1aa811daed.png)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科目名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授课教师:沈世平王琼张艳艳授课时间:24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课程目标】1.史前时期●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结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官宦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周(8月31日——9月4日)导言课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课时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1课时第二周(9月7日——9月11日)第3课华夏之祖 1课时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课时第三周(9月14日——9月18日)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化 1课时第四周(9月21日——9月25日)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1课时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1课时第五周(9月28日——10月4日)国庆节放假第六周(10月5日——10月9日)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1课时第七周(10月12日——10月16日)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 1课时第一、二单元练习 1课时第八周(10月19日——10月23日)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秦王扫六合” 1课时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1课时第九周(10月26日——10月30日)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1课时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 1课时第十周(11月42日——11月6日)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课时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课时第十一周(11月9日——11月13日)期中考试第十二周(11月16日——11月220日)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1课时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1课时第十三周(11月23日——11月27日)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 1课时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1课时第十四周(11月30日——12月4日)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1课时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1课时第十五周(12月7日——12月11日)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1课时第三、四单元练习 1课时第十六周(12月14日——12月18日)——第二十三周(元月25日——元月29日)期末复习【课程实施】(一)学情分析1、七年级新生充满活力,对历史知识和故事充满了渴求的兴趣,保护好学生的这些天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于学好本册教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2018新版教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2018新版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3b4d313a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4.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2018新版教材)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2018秋季最新编辑教案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学习目标:1、了解元谋人生活的年代、发现的地点以及发现的意义;2、知道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发现过程、特征和生产、生活状况;3、了解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发现的地点以及生产生活;4、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理解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北京人、元谋人的特征。
难点: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导入新课:(通过神化故事“女娲造人”和“上帝创造亚当、夏娃”来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之称,但是在五千年之前的远古时期,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是也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
譬如,我们人类的祖先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同学们,有谁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讲述,老师总结并补充《圣经》中关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娲造人”和“亚当、夏娃”的图片)神话只能是神话,那么人类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对,很多同学知道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人们从地下发掘出来的化石,证明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一种从古猿转变而来的。
而英国学者达尔文创立的进化论,也论证了人类的起源。
(展示“人类的进化”图片)类人猿是一种近似于人的古猿,它们经过漫长岁月的劳动、演变、进化、发展成现代人。
那么在远古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居民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板书)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展示“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请同学们观察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归纳我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特点。
教师补充总结,引出我国是世界上发现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引出话题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展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p2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元谋人,(学生展示成果,老师明确板书要点,强调知识点)(展示“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除了元谋人,往北在北京市还发现了一处人类遗址---北京人遗址,引出北京人的发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https://img.taocdn.com/s3/m/2c8e7b54ad02de80d4d840cd.png)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标准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1)说出元谋人距今的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并知道元谋人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2)说出北京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情况。
(3)识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及分布特点,了解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4)说出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山顶洞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尝试从体质特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火的使用等方面与北京人进行比较,了解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初步了解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初步了解聚落、氏族、农耕文化的概念。
(2)说出半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半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3)说出河姆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河姆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4)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5)识读“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的分布,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6)说出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大汶口遗址的位置,讲述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知道什么是史实、什么是传说,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并能辨别。
(2)知道炎帝、黄帝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主要活动。
(3)知道禅让制的含义,能说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4)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8新教材)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8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c95263e6941ea76e58fa04cc.png)
2018年秋最新编辑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6年秋改版最新审定教案说明:本教案是2016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
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学科:;任课班级:;任课教师:;年月日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科目历史教学班级七年级教科书名称及册数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每周节数节总授课节数节时间单元教学内容计划节数实授节数出入原因第一单元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2、原始农耕生活3、远古的传说2222第二单元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5、青铜器与甲骨文6、动荡的春秋时期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8、百家争鸣22222第三单元9、秦统一中国10、秦末农民大起义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3、东汉的兴亡14、沟通中外闻名的丝绸之路15、两汉的科技和文化2222222第四单元16、三国鼎立17、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19、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0、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21、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222222222期末复习期末考试期末复习期末考试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
[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第 1 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
【VIP专享】人教版历史课程纲要
![【VIP专享】人教版历史课程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c0eaf8a67375a417876f8f62.png)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一、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能力与方法目标:能够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较为清晰地叙述相关的史事,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1、概述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当指河姆渡与半坡。
炎黄战蚩尤、黄帝时期的发明创造、尧舜禹等,神话与传说成分较浓,考古证据不足)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此乃夏朝的地位,另外,它还创立了王位世袭制)。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指“三代”,夏、商、西周)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战国时期的历史,堪称唯物史观的经典演绎: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社会存在的变化也在社会意识上得以充分展现。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可以作为专题进行课程整合),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与罗马帝国同时)。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外戚与宦官专权)。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上学期教学大纲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上学期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21ca0f2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50.png)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上学期教学
大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主要事件;
3. 理解历史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3.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4. 世界古代文明的衰落和新兴文明的崛起。
三、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事件;
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 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4. 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衰落和新兴文明的崛起。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与听讲相结合的方法;
2. 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3. 小组讨论、个人研究等合作研究方法;
4. 实践活动、观察实地考察等体验式研究方法。
五、教学评价
1. 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2. 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把握能力;
3. 考查学生对历史影响的思考能力。
以上为《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上学期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具体教学过程和资源准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教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3e226bdd0c22590102029d44.png)
科目
历史
时 间
单元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教学 班级
七年级
教科书名称 及册数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每周 节数
节
教学内容
总授课 节数
节
计划 节数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 2
人
2
2、原始农耕生活
2
3、远古的传说
2
实授 节数
出入 原因
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
5、青铜器与甲骨文
2
6、动荡的春秋时期
工具的制造方法
如何获取食物
北京人
山顶洞人
作为地球上的高级生物——人类,当我们在思考自我,思考社会,世界与未来的 时候,我们必须先了解我们的起源。生物进化的规律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优胜劣 汰”的法则,元谋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而北京人则向我们还原了人类最 真实、最残酷的生存环境,在与自然界的不断斗争过程中,不断磨合,一步步走 向进步,走向文明。
(1)北京人的存活时间、脑容量特点。
(2)寻找丢失头盖骨的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并完成探究表格。
探究内容
探究结果
体貌特征
食物,如何食用
社会组织形式
使用工具
工具的制造方法
如何获取食物
主要依据
结论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之比较
身体结构、工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活环境等等
探究内容
元谋人
体貌特征
食物,如何食用
社会组织形式
使用工具
2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2
8、百家争鸣
2
9、秦统一中国
2
2018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2018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47740ddd4028915f804dc26b.png)
(3)战争结果: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4)影响: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第 8 课 百家争鸣
★★ 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一、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
二、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2、手工业:规模扩大。 3、商业: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
二、王室衰微:
1、原因: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现:(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导致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3、结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一、我国古代关于农耕的传说:
第 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1)伏羲氏:结网捕鱼,创立八卦; (2)神农氏:教民播种,尝遍百草。
二、半坡人的生活和河姆渡人的生活:
原始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
距今年代
距今约 6000 千年
距今约 7000 千年
生活地区
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
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
房屋样式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三、诸侯争霸
1.背景: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开争斗;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 2.经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影响(结果):
初一历史(人教版)课程纲要
![初一历史(人教版)课程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41c017d36f1aff00bed51edf.png)
七年级《中国历史》(人教版)课程纲要一、学生、教材及其它资源背景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学生刚从从小学升入初中,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
四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5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
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2、教材特点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上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
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3、教材内容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22课。
本教学材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课文个性鲜明、异彩纷呈。
克服了注重教法轻视学法的弊病。
注意了学生活动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饶有趣味。
教材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人类文明的起源,共三课,从最早的人类讲起到华夏族的形成。
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单元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
第三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单元讲述了政权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4、教材重点、难点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纲要
![2018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94b449cbd1f34693daef3eb9.png)
¥
课
程
评
价
.
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⒈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回馈学习信息。
⒉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
⒊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内容要个性化,评价的语言要具有导向性 。
(二)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
`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进行辅助性教学。
: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课
程
内
容
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课时
、
5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课时
8.百家争鸣
1课时
课
程
>
实
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2018教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2018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3a8b2aae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97.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案(2018教材)2018秋季最新编辑教案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历史的起源,指导元谋人是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2.了解北京人发现的过程,指导根据化石推测北京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情况,初步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着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期遗址中的紧张地位。
教学重点:北京人教学难点:劳动创造人本身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研究。
教学过程:活动教师活动图片导入XXX猿身像及XXX真实画像设问:1.引导学生观察第一幅图片的特殊之处?学生活动学生窥察图片,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个猿身像的头是谁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提早查阅资料,相识XXX文暨生物进化论。
设计意图设疑导入,从XXX猿身像导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
环节课程导入2.观察第二幅图片,认识XXX及XXX 文的生物进化理论。
1.多媒体资料:人类进化示意图学生认真窥察图片,描绘人类进化的过程。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浏览资料讨论并回覆。
学生通过研究及讨论,认识元谋人已经会利用工具。
学生仔细阅读资料并观察图片,发现两种人类在牙齿上的区别,并逐步认识北京人相比元谋人的变化。
学生浏览资料并回覆以下问题:(1)北京人的存活工夫、脑容量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bbd9de2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f.png)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概述
本文档旨在概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课程内容和研究目标。
1.课程目标
了解和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教材结构
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章节
每个章节涵盖了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
3.教学内容
单元1:古代文明
章节1:人类起源和早期文明
章节2:古埃及文明
章节3:古希腊罗马文明
单元2:中世纪的伟大文明
章节1:拜占庭文明
章节2:伊斯兰文明
章节3:中国古代文明
单元3: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兴起
章节1:非洲的各大文明
章节2:美洲的古代文明
4.研究方法
阅读教材文字材料,并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
观看图表、地图和多媒体资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完成作业和考试,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评估方式
平时考核: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
单元测试:对每个单元的知识和理解进行检验
总结性评估:结合全年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估
6.教学资源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多媒体资源:图表、地图、图片和视频等
辅助教材:参考书、题集等
7.注意事项
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和阅读任务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学生应做好笔记,及时复和整理知识点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的内容概述。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2018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
![2018学年度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人教新课标版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bb285649011ca300a6c39039.png)
2018-2018学年度七年级(上)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 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1、距今时间: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2、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3、生产生活状况: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4、结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1、距今时间: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3、体质形态: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手脚分工明显,能直立行走)。
4、生产生活状况:(1)会打制石器(2)过着群居生活(3)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
三、山顶洞人:1、距今时间:距今约3万年2、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3、体质形态: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4、生产生活状况:(1)会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2)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渔猎为生。
(3)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
(4)使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5)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
第2 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大汶口文化: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答: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黄帝贡献:1、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建造宫室; 3、制作衣裳; 4、挖掘水井; 5、发明舟车。
三、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答:1、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
2、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他的属下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因此,后人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https://img.taocdn.com/s3/m/24eb247e01f69e31433294f9.png)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授课教师:授课课时: 22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课程目标1.知道我国境内的生活的远古居民、国家产生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及所取的成就,学习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的优秀口碑,知道我国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3.知道秦始皇、汉武帝等人的主要事迹,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学习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4.知道王朝和政权的更替,分析王朝和政权更替的原因,知道民心向背对王朝兴衰的影响。
5.知道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情况,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识读相关的历史地图,正确计算历史年代。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学模式:范例导学,自主提升教学模式。
(3)活动资源: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口头信息以及稿纸、学习园地等。
(4)单元测试: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单元测验试题,个别内容相近的单元可以合并。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3.学习方法(1)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教材、视频、歌曲、网络资源学习。
(2)收集老照片、老物件,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历史遗迹遗址等,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
(3)举办故事会、读书会,观看相关历史影片和电视剧。
(4)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类,让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
·课程评价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权重:40%)(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名称
白寨二初中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七年级历史组
适用年级
七
总课时
5
设计日期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从原始社会结束到到秦朝建立以前的历史。,内容包括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战国结束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两种社会形态。主要讲述奴隶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及社会的变革,使学生深刻认识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对人类文明的进步的影响。
(二)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进行辅助性教学。
第4、7课讲述的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全盛和解以及封建制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内容,第6课讲述的是奴隶社会、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第5、8课讲述的是先秦文化即中华文明的勃兴。
课
程
目
标
1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
2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⒋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
⒌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检测,及时互评。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关系,不能忽视或夸大教师教学行为在学生取得好的成绩的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多个维度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教学档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行为和敬业精神与态度等。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课
程
评
价
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⒈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回馈学习信息。
⒉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⒊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内容要个性化,评价的语言要具有导向性 。
人教版 (教材版别) 历史 (学科)
七 年级 上 学期 一 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白寨二初中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七年级历史组
适用年级
七
总课时
3
设计日期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主要讲述中国境内人类活动,共三课,从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原始社会后期,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出现有了部落有了我们的远古祖先。使学生统分认识了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的生活面貌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关系,不能忽视或夸大教师教学行为在学生取得好的成绩的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要从多个维度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教学档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班级经营与辅导、研究发展与进修行为和敬业精神与态度等。
人教版 (教材版别) 历史 (学科)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通过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
程
评
价
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⒈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回馈学习信息。
⒉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⒊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内容要个性化,评价的语言要具有导向性 。
⒋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实践活动,撰写活动报告。
⒌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检测,及时互评。
教师教学行为评价
课
程
目
标
1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课
程
内
容
4.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课时
5.青铜器和甲骨文
1课时
6.动荡的春秋时期
1课时
7.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课时
8.百家争鸣
1课时
课
程
实
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课
程
内
容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课时
2.原始的农耕生活
1课时
3.远古的传说
1课时
课
程
实
施
(一)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二)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三)实施对策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
程
目
标
1.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2.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人教版 (教材版别) 历史 (学科)
七 年级 上 学期 三 单元《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白寨二初中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
七年级历史组
适用年级
七
总课时
7
设计日期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主要讲述秦汉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使学生从学习中认识秦汉对后世的影响。
本单元主要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封建王朝。第9、10讲述秦的统一和灭亡;第11、12、13课讲述大一统的汉朝和两汉经济发展情况。第14课讲述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第15课是关于汉领先世界的文化的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