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详解构造功能

合集下载

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解释说明

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解释说明

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古代房屋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建筑智慧。

它们的设计和结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居住需求、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观。

在古代房屋中,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功能。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包括门户部分、墙体部分和屋顶部分。

在门户部分,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门楣、门框和门扇。

门楣是门口上方的横梁,承载着门框和门扇的重量。

门框是门楣下方的构架,固定和支撑着门扇。

门扇是门框中间的移动部分,常用于进出房屋。

墙体部分是古代房屋的支撑结构,主要包括墙角、墙柱和墙面。

墙角是墙体的转角处,通常用于加固墙体的结构,并且具有装饰作用。

墙柱是墙体中的立柱,起到支撑和加固墙体的作用。

墙面是墙体的表面,可以用不同的材料进行装饰,如木板、砖石等。

屋顶部分是古代房屋的顶部覆盖结构,主要包括屋梁、屋面和屋脊。

屋梁是支撑屋顶的横梁,起到承重作用。

屋面是覆盖在屋梁上方的顶部材料,用于防水和保护房屋内部。

屋脊是屋顶的顶端部分,连接两片屋面,并起到固定和装饰的作用。

总结起来,古代房屋的各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称呼和功能,包括门楣、门框、门扇、墙角、墙柱、墙面、屋梁、屋面和屋脊。

通过了解这些称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房屋的结构和特点。

古代房屋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建筑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在设计和建造现代房屋时,我们可以参考古代房屋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更加安全、舒适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建筑作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古代房屋各部分的称呼。

引言部分旨在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古代房屋的背景和重要性。

本文将以古代房屋的各个部分为线索,深入探讨它们的称呼及其特点。

正文部分将按照大纲的顺序详细介绍古代房屋的各个部分的称呼。

首先,将讨论门户部分,包括门楣、门框和门扇。

然后,将关注墙体部分,包括墙角、墙柱和墙面。

接着,将分析屋顶部分,包括屋梁、屋面和屋脊。

中国传统古建筑特征解读构造图解及中分

中国传统古建筑特征解读构造图解及中分

中国传统古建筑特征解读构造图解及中分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木结构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木结构建筑体系在中国,无论南方与北方气候条件的明显差异,还是平原与山区在地形地貌上的显著不同,以及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巨大区别,这种木构建筑均被广泛采用。

无论是木材充裕的地区,抑或是木材缺乏的地区,人们都以木构建筑为最高等级标准,即使一些采用砖石砌筑的建筑也常采用模仿木构建筑的样式,表现出木构建筑所具有的无可撼动的主体地位。

木构架结构本身具有取材方便,加工便捷,组装灵便的特点,可以自由灵活的扩展和收缩,亦不受地形限制,即可组合为平展舒放的宽宅大院,又可以组合为高下错落的吊脚楼。

不需要坚实的地质地基条件,也不要求平整开阔的地段前提,这一点对于以山地居多,地形地貌环境复杂的中国西北、西南地区尤为重要。

对于华南、东南、西南气候潮湿的地区,在缺少成熟的隔湿防潮技术之前,采用干栏式的木结构建筑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中国的木构架建筑是一整套完善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标准化、程序化特征,技术的应用和艺术的表现都在于遵守这一整套技艺的规定,而非匠人主观的发挥创造。

这套系统大至院落组合方式、建筑间的呼应关系、建筑单体的造型;小至建筑的各种比例和尺寸关系,建筑的结构形式和构造方式,建筑营造的程序和方法,建筑装饰的施用及题材等等。

这一体系有一整套规范,在官方控制的范围内成为工程监督和验收的标准,在地方成为民间共同信奉和遵守的约定。

构架,这里指建筑的结构框架,是中国古典木结构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华夏建筑体系里,它并没有被隐藏,重点部位反而被刻画强调,直观地表现在外观上。

这种对结构构件及其关系的真实表达是华夏建筑文化的一大特征,也因此通常认为这些木结构的古建筑是非常“建构的”。

从剖面上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木构架的重要性。

这里以建筑史书上最经典的两个剖面为例子:佛光寺与太和殿。

佛光寺剖面图太和殿剖面图粗看上去,这两个剖面都由四个部分组成,由下至上依次是:基座、柱子、铺作层以及屋面层。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木构架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特色,其基本构成单位是木构架,由柱、梁、枋、檩等构件通过榫卯连接而成。

这种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较大的跨度,能够满足古代建筑对空间的需求。

2. 抬梁式结构:抬梁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常见的木构架形式之一,其特点是在柱上架设大梁,再在大梁上架设较小的梁,以此类推,将重量逐层传递到柱子上。

这种结构常用于宫殿、寺庙等大型建筑。

3. 穿斗式结构:穿斗式结构与抬梁式结构相似,但其柱子直接穿过枋,不需要大梁。

这种结构常用于民居、楼阁等小型建筑。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特有的构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出挑的部分。

斗拱由斗、拱、昂等组成,通过榫卯连接,具有装饰性和结构功能。

5. 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包括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

屋顶的坡度和曲线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能够排水和遮阳。

6. 台基:台基是中国古建筑的基础部分,用于抬高建筑,防止水淹和
潮湿。

台基通常由砖石制成,表面铺设石板或砖石。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

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简谈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结构性能一、木结构古建筑的结构形式以木结构作为主要骨架的中国古代建筑开创了新结构形式,并且产生了和这种结构形式相配套组合的各种平面布置方式和外观结构性态。

我国古代建筑从原始社会末期起,到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朝,一脉相承,循序渐进,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结构形式。

纵观我国五千年的科学技术发展史,可以把我国古代主要的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分为三种不同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各具特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在不同的工程领域,并且对于某些大型建筑还釆用混合结构形式。

这三种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具体介绍如下所述:(1)、抬梁式抬梁式结构在西周末年已形成雏形,后来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备的做法。

这种木结构架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结构架。

在相邻两道屋架之间,于各层梁的外端架擦,上下擦之间架椽,形成屋面呈下凹弧面的两坡屋顶骨架。

每两道屋架间的室内空间称“间”,是组成木结构架房屋的基本单位。

在我国古代,一座木结构建筑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组成,结构平面布置多数沿着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形平面形式。

另外,还可以把这种木结构架结构做成三角、方形、六角、八角、圆形、扇面、十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单层平面建筑,和多层的楼阁与佛塔等组合结构。

(2)、穿斗式穿斗式木结构架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一组组的构架。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构架。

这种特有的木结构架建筑结构形式的建造方法在汉朝基本成熟,流传至今,在中国江南多省还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此外,也有在房屋两端的山面用穿斗式,而中央诸间用抬梁式的混合结构法,例如四川建于明万历年(公元年)的万年台,歇山顶,穿斗抬梁式结构;始建于道光16年(1836年)的湘西凤凰古城中的杨家祠堂,也为穿斗抬梁式结构。

古代建筑中的构造和装饰技术

古代建筑中的构造和装饰技术

古代建筑中的构造和装饰技术一、木结构建筑1.榫卯结构: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连接方式,通过凸出和凹入的部位相互吻合,达到紧密连接的效果。

2.柱梁体系:古代建筑中,柱子与梁枋相互连接,形成承重体系,支撑整个建筑的重量。

3.斗拱:位于柱头和梁枋之间的结构,既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又可以分担梁枋的承重力。

4.屋顶结构:包括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等,具有通风、遮阳、防水等功能。

二、砖石结构建筑1.砖石砌筑:使用砖石材料进行砌筑,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防火性能。

2.拱券结构:利用砖石券砌成拱形结构,常用于桥梁、隧道等建筑中。

3.砖石塔: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塔类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建筑装饰技术1.彩绘:在建筑表面绘制各种图案和颜色的装饰画,具有美化建筑、防腐防虫等功能。

2.雕刻:在木材、石材等材料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增加建筑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3.砖雕:利用砖材料进行雕刻,多用于建筑的墙体、门楼等部位。

4.木雕:在木材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应用于建筑的梁柱、家具等部位。

5.石雕:在石材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和形象,常用于建筑的基座、柱子等部位。

6.琉璃装饰:使用琉璃材料制作的各种装饰品,如琉璃瓦、琉璃砖、琉璃构件等,用于建筑的屋顶、墙面等部位。

四、建筑材料1.木材: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较好的承重性能和可加工性。

2.砖石: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防火性能。

3.瓦:用于建筑屋顶的覆盖材料,具有防水、隔热等功能。

4.琉璃:一种有色玻璃材料,用于建筑装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5.铁:用于建筑结构的连接件和装饰品,如铁钉、铁链等。

五、建筑布局与规划1.庭院式布局: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布局形式,以庭院为中心,围绕庭院布置建筑。

2.轴线对称布局:建筑群按照中轴线进行对称布局,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3.建筑群布局:由多个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关系进行布局。

4.园林布局: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布局,注重自然和谐、山水景观的营造。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木构架、斗栱、墙体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的构件和构造古建筑下分概述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从构成机能上看,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

台基一般为砖石包砌的夯土平台,起着保护基础、防水避潮等功能,同时在建筑造型和建筑等级标志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陆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古建筑下分-基础构造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结构部分,它承受并传递着建筑物的压力,是保证建筑物稳固的重要部分。

古建筑的基础是指木柱以下的部分,有柱础、磉墩。

通常也将磉墩下面的人工地基算在基础之内。

基础有很多种类型,有夯土基础,碎砖基础,灰土基础,天然石基础,桩基础,砌筑基础。

如下:古建筑桩基(地朾)的排列形式古建筑桩基(地朾)构造知识点1:古建筑地基处理方法需要清楚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几类古建筑地基处理一般比较简单,主要为原土夯实。

当遇到软弱地基时,常综合采用多种处理手段,从已掌握的实物资料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换土法,另一种是密实加固法。

(1)换土法,换土法即将基础底面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软弱土层、杂填土层挖出去,换填无侵蚀性的低压缩性散体材料,分层夯实,作为地基的持力层。

在实例中有局部换土的,如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唐)、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宋)只在柱础下局部换土。

北京故宫北上门的基础是大面积的碎砖黏土层构成一个整体的基底作为持力层,它的稳固性和承载力都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称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建筑中,不仅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外观,还有精妙的结构设计。

这些古建筑结构名称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巅峰,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1. 基础: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包括基石、基座和基坛。

基石是建筑物的基础石料,用于支撑建筑物的重量。

基座是基石之上的称台,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基坛是比较高的基座,一般用于庙宇或宫殿等重要建筑。

2. 柱子:柱子是支撑建筑物屋顶、吊顶、楼层等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柱子包括方柱、圆柱、多棱柱等。

这些柱子的顶部通常会装饰有雕刻精美的柱头,如鼻梁、斗拱、骨角等。

3. 横梁:横梁是连接建筑物柱子之间的横向结构,起到支撑和固定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横梁包括大梁、次梁和次横梁。

大梁位于柱子上方,次梁位于大梁下方,而次横梁则连接次梁与墙壁之间。

4.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具有独特形状和结构的拱门。

它由两个对称的拱脚和一个拱背组成,可以分为圆形斗拱、多重斗拱和深斗拱等。

斗拱起到了分散和支撑建筑物重力的作用,同时也为建筑增添了美感。

5. 双檐:双檐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的一种形式,由两个以上的层次檐砌成。

檐是屋顶的悬挑部分,可以保护建筑物免受雨水的侵蚀。

双檐不仅起到了排水的作用,还能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装饰效果。

6. 垂脊:垂脊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上部的装饰性结构,位于双檐之间,起到了装饰和加固屋顶的作用。

垂脊多为木制,形状各异,常见的有如蟠龙、凤凰、狮子等。

7. 门楼:门楼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门前的一种独特建筑,用于标识出入口的重要性。

门楼一般由两个矮墙、两个拱形门和上面的檐组成,可以作为建筑物整体结构的引导和装饰。

8. 板壁:板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外墙的一种构造,用于围合建筑物的空间。

板壁由多块木板拼接而成,搭接密实,可以防止风雨侵袭。

板壁的外表面常常会进行彩绘或雕刻,增添了建筑物的艺术和装饰效果。

中国古建筑结构(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建筑结构(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国古建筑结构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计心造:跳头上置横栱.偷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昂:式斗拱中斜置的构件,起杠杆作用。

由上下昂之分。

以下昂使用为多,上昂用于室内,平坐斗拱或斗拱里跳之上。

跳: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出一跳叫三踩(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五铺作)一般建筑(牌楼除外)不过九踩(七铺作).上图是双抄双下昂七铺作里转。

山或歇山的出际部分屋废(出际):檩头伸到山墙以外的那一段。

推山:庑殿(四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方法。

由于立面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45度斜直线变为柔和的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步架距离斗步一样长。

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

见佛光寺大殿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

(山西晋祠圣母殿)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移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建筑。

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完整版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完整版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完整版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

中国古建筑结构详解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中国建筑结构详解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我国的先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建筑文化。

中国建筑在世界的东方独树一帜,它和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博大精深的中国建筑文化,在古代以中国为中心,以汉式建筑为主,传播至日本、朝鲜、蒙古和越南等国,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泛东亚建筑风格”,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古建中国小编带你了解复杂的中国古建筑建造结构,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名称注解详细。

建筑结构详解之四椽栿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

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

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

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

(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建筑结构详解之脊槫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

建筑结构详解之六椽栿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

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劄牵:长一椽的梁)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

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

建筑结构详解之六椽檐栿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

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建筑结构详解之阑额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

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

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墙体和⽊构架)中国古建筑从造型上看⼀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个部分。

⼀、下分——基础、台基、地⾯⼆、中分——屋⾝墙体、⽊构架、⽃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上篇介绍了古建筑的下分,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由墙体、⽊构架、⽃栱(仅在⾼等级建筑中使⽤)等部分组成。

屋⾝构造按照受⼒⽅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1)承载作⽤,主要应⽤于砖⽊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于传统⽊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式⽊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堂⼆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作⽤,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坯、⽯等,其防⽕性能远⾼于⽊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发⽣⽕灾后⽕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出屋顶设置,形成防⽕⼭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砖⽯结构来替代⽊结构,也是利⽤了砖⽯结构良好的防⽕性能。

还有⼀些⼤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多的墙体专门⽤作防⽕墙。

(4)装饰作⽤,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艺要求,不同的墙⾯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

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1、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

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

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

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

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

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

中国古建筑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古建筑的屋身构造)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

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二、中分——屋身墙体、木构架、斗栱三、上分——屋顶四、装饰装修本篇介绍古建筑中分——墙体和木构架。

古建筑中分概述古建筑屋身由墙体、木构架、斗栱(仅在高等级建筑中使用)等部分组成。

屋身构造按照受力方式有①梁柱造(梁柱承重,墙体只起分隔作用而不承受屋顶重量);②承重墙构造(屋架落在墙体上,墙体承受屋顶的全部重量);③混合构造(梁柱和墙体共同起承重作用,一般后檐为墙承重构造,前檐为梁柱构造)。

古建筑墙体作用(1)承载作用,主要应用于砖木混合结构的房屋中,常见做法为:后檐墙不设木柱,屋架荷载由前部木构架和后檐墙共同承担,或者整个建筑均不设木柱,屋盖和楼盖重量直接搁置在砖墙上。

(2)围护与分隔空间,主要应用于传统木构架结构的房屋中。

房屋主体结构为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

外墙为围护结构。

内墙为分隔结构,通常将室内或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形成“一堂二内”的基本格局,也有少数建筑除了左右划分外,还进行前后划分,在建筑内部形成前堂后寝的格局。

(3)防火作用,古建筑墙体材料多为砖、土坯、石等,其防火性能远高于木材,在古代城市建筑中,尤其是沿着商业街道两侧,建筑相互毗邻建设,为了防止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常常将相邻两幢建筑的边墙高出屋顶设置,形成防火山墙。

另外在古代凡有藏书要求的建筑,也常常采用砖石结构来替代木结构,也是利用了砖石结构良好的防火性能。

还有一些大型的建筑群,如北京故宫,由于两侧的庑廊过长,在庑廊中部还设置了厚度达3米多的墙体专门用作防火墙。

(4)装饰作用,古建筑在墙体砌筑中有着严格的工艺要求,不同的墙面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

干货!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建筑扫盲图(最详细)唐宋建筑构架分件1、脊槫,又称脊檩,架在木结构屋架上面最高的一根横木。

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2、襻间,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构件。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

明清时期檩下只用垫板、枋,合称一檩三件,废除襻间。

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

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

山西平顺王曲天台庵大殿(唐)殿内梁架结构殿的两缝梁架之间在各条檩下都加一条平行于檩的木枋,放在蜀柱上的大斗口内,与平梁相交。

这种枋在宋代叫“襻间”,用作梁架间的联系,以加强构架的纵向稳定性。

在现存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也仅此殿用了襻间,是研究唐代厅堂型构架特点和发展演变的重要例证。

3、丁华抹颏栱,脊部叉手上角内,横向出耍头的栱。

颏kē,脸的最下部分,下巴。

一般在平梁之上用蜀柱、叉手与丁华抹颏栱拖脊槫。

捧节令栱,跟丁华抹颏栱有点类似,位置也差不多,承槫下替木之令栱。

山西陵川礼义镇南吉祥寺前殿(宋)殿内梁架结构4、蜀柱,即瓜柱,蜀柱是宋代名称,又叫侏儒柱,意思为短柱。

早期只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而在其他承梁处用斗栱、矮木和驼峰。

蜀柱头也安斗,柱头间用襻间,柱角处装木㭼。

5、叉手,自平梁两端背上斜支向脊槫的枋木。

叉手也用在平梁上支撑脊槫,实际是一对人字型的支撑。

叉手的上述用法通用于汉至唐,晚唐五代起,逐渐改用蜀柱支撑脊槫,叉手成为托在两侧的加强稳定的构件。

明清时期,各梁均用瓜柱支撑,瓜柱下用角背,取消了叉手。

6、平槫,除脊槫和檐槫以外,跟脊槫平行的槫子。

7、合㭼(tà),置于平梁上与蜀柱交接处,可加固梁与柱的连接。

明清称角背,缴背或脚背。

8、平梁,宋式建筑称谓,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

明清称三架梁,太平梁。

山西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五代)梁架结构“串”这一构件在《法式》厅堂等屋的大木作里用得很多,主要起联系柱子和梁架的作用,这和江南常见的“串斗式”木架中的“串枋”和“斗枋”的作用是相同的。

古代建筑结构名称

古代建筑结构名称

古代建筑结构名称古代建筑已经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建筑的结构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古代建筑中,有很多重要的结构名称,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些名称,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古代建筑的结构和特点。

1.柱子(zhù zi)柱子是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它被用来支撑建筑物的重量,并且作为建筑物的主要装饰元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柱子的种类非常丰富,包括木质柱子、石柱子、砖柱子等等,它们的形状和风格也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2.房梁(fáng liáng)房梁是横跨在柱子之间的横梁,它们起支撑和分散建筑重量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房梁通常由木材制成,也可以使用石头或砖块。

房梁可以分为普通梁和檩子,普通梁用于支撑房屋的重量,而檩子则用于固定屋面的瓦片或其他材料。

3.龙骨(lóng gǔ)龙骨是房屋屋顶的主要支撑和构造,它是由木材或竹子制成的,通常是椭圆形或半圆形。

龙骨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屋顶重量和支撑屋面上的瓦片、石板或其他材料。

4.榫卯(sǔn mǎo)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结构,它是用于连接不同部件的结构,使整个建筑结构更加牢固和稳定。

在使用榫卯时不需要使用钉子或螺丝来固定,只需要通过特定的加工方式将两个不同的部件精确的连接在一起。

5.抬梁(tái liáng)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抬梁通常被用于连接柱子和房梁,它的作用是为悬挂在房梁上的物品(例如瓦片或灯笼)提供更稳定的支撑。

抬梁的形状和材料也因各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6.内檐(nèi yán)内檐通常被用于连接房梁和龙骨,它们的作用是承受屋顶的重量以及向外展开的力量。

内檐的形状和装饰也因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7.翼角(yì jiǎo)翼角通常被用于连接屋檐和屋顶之间的转角,使建筑物的角部更加美观。

古建筑中的力学原理

古建筑中的力学原理

古建筑中的力学原理
古建筑中的力学原理包括:
1. 拱:古建筑中的拱是最基本的力学结构,具有良好的承重性能。

拱的构造能够把压力转移到两端的柱子上,并使整个结构保持稳定。

2. 悬索结构:悬索结构是古建筑中非常常见的结构形式。

它是通过悬挂重物来产生张力,从而支撑桥梁、楼房等建筑物。

3. 抗风结构:古建筑中的抗风结构主要依靠屋顶形状和墙壁结构来抵御风力。

屋顶采用叠层颈瓦,斜角较小,墙体采用倾斜的拱墙或石拱门等结构形式,以增加建筑物的抗风性能。

4. 对称结构:古建筑中的对称结构能够保持建筑物的平衡和稳定。

对称结构不但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承重能力,还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5. 薄壳结构:薄壳结构是古建筑中较为常见的构造形式。

它采用坚硬的材料,如石板、瓦片等作为壳体,依靠材料的弯曲、弯扭等性能,实现了建筑物的大跨度覆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 (略)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缺点(相对与现建):某些榫卯形式伤及木理,消弱了构件的良好应变和应力,因此木材的选料要精致,这点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为重要。

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没有那么的约束力了。

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4、上出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

其中2份为檐椽出头,一份为飞椽出头。

5、步架、举架相邻两檩中到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为两檩中到中的垂直距离除以相应的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举,脊步七举。

(举高:一般为相邻两檩的底面(平水)之间垂直距离来计算)5 举架(补)举架是中国建筑带坡屋顶的房屋用之屋顶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

相邻两桁檩中至中协垂直距离称为举的高度。

举的高度与步架的长度之比即为举架(即屋面坡度)。

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举等名称,是指举架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

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为一常数,整个屋面轮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线,而古建工程的举架,在每个步架内均不相同。

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个屋面轮廊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

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

一般檐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

飞檐为三五举。

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

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如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或由设计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

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

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垫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无斗拱者按檩径或檩径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较高举架太小或檩数少,在建筑物近处不易看见屋脊,也可将平水加大。

6、上檐出檐头挑出由飞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离称上檐出。

大式带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飞椽前端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为总平出。

无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

其檐椽出挑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飞椽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两斗口为“吐水(出水)”。

7、梁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传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与檐柱之间,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头梁,小式中叫插金柁,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

并在金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结作用。

廊深加大时,挑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组成一组梁架,下梁叫双步梁,上梁叫单步梁。

双步梁除起联结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载。

挑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还有一条较小的只起联结作用的梁,与挑尖梁及抱头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随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间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两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带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

梁的长短及架梁随着进深定。

几架梁即几步架在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两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

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长的梁称为大柁,较短的一根称二柁,最短一根称三柁。

大式做法则按梁架所负桁或檩子的总数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称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

每层梁的两端均做出桁檩椀以承托桁或檩。

另外还有四架梁、六架梁,这种双数的梁架多没有屋脊,脊部而多用过陇,做成园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宝脊。

卷棚式顶部的梁叫月梁(即顶梁)月梁上的瓜柱为荷叶墩瓜柱。

8、桁檩、枋、垫板、角梁的构造权衡尺度:桁檩放在各梁头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头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边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

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为檐檩,没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檩)、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檩,在脊桁(檩)与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间的都是金桁(檩),若有多数的金桁(檩)则以上、中、下别之。

在每条桁(檩)下,与桁(檩)平行的,有垫板或枋。

正心桁与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檩下有金垫板和金枋。

金枋是左右两架梁头下瓜柱间的联系材、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

在桁檩下、枋子上的空当就是垫板,即所谓平水,就是梁头下皮至桁檩下皮之高度。

脊桁檩下有脊垫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间的联系材。

一、垫板:长按桁檩长,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

二、挑檐桁:长按面阔一头加榫。

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径再加拽架若干为长。

径3个斗口。

“径”是上金盘至下桁底为径,在放八卦线时必须注意加径。

三、正心桁:长同挑檐桁。

径为四个半斗口。

径的尺寸要求同上。

四、金(檩)脊桁:长按面阔。

如有推山,外加出稍。

径按檐柱径或按柱径的十一分之十,径同上要求。

五、扶脊木:长、径同脊桁檩。

六、脊桩:是用在脊上,安装正吻、正脊筒用。

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桩。

长按扶脊木径一径、脊桁檩径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长、宽按脊桁檩的1/3,厚按宽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

七、老角梁:长按檐步架,并加平出檐的2/3再加冲即二椽径,后加一个半檩径,如有斗拱再加拽架,用1.414加斜,再用一一二加斜定长。

高按三椽径或四个半斗口,厚二椽径或三个斗口。

八、仔角梁:重叠在老角梁上的梁为仔角梁,长按老角梁长,前加(平出檐的1/3,再加冲一椽径用一O六加斜,再用1.414加斜)再加套兽榫定长,高厚同老角梁。

九、由戗:长按金步架计算,按步架用1.414加斜再加举架高加斜定长,高厚同角梁。

注:举架高加斜按举架加斜法计算。

9、椽望及其他权衡尺度:椽子有圆的方的两种,安放再桁檩与桁檩之间,方向与桁檩成正角。

以承受屋顶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面。

安在最上一排与脊檩扶脊木相交的叫脑椽,如卷棚式顶部是双脊桁檩时称为罗锅椽或顶椽。

在各金桁檩上的椽子都称花架椽。

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称下、中、上花架椽之别,最下一步(即檐头)的椽子称为檐椽,该椽一端放在金桁檩上(如重檐下层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檩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飞头。

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飞头称为平出。

在檐桁檩上与桁檩平行,紧放在桁檩上面(即金盘)设有椽椀,椽椀是一块木板按着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圆洞,使椽子穿过,以免左右移动。

在带廊子的金檩上做闯中板,在脊桁檩上用一断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后向下两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圆洞(即椽窝)以承受脑椽用。

檐椽的下端即檐椽头的上面用小连檐将各椽头连住。

从小连檐往里钉望板,顺着檐椽的位置弹上墨线为飞头椽线,钉飞檐椽位,(即飞头)。

在飞檐椽上面钉上大连檐。

在每两根飞椽之间,并在小连檐上用一块小木板把飞椽空当封住,叫做闸当板,如果小连檐与闸当板连做时,而叫里口木,在大连檐上钉瓦口。

10、补其他尺寸:翼角:建筑物四个转角处的檐头翘起部位称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翘飞椽等构件组成。

檐椽:长按檐步架2/3平出檐,按五举一一二加斜,再加半椽径即长,径按檩径的1/3或一个半斗口。

飞椽(即飞头):长按檐平出的1/3为飞头头部,按三五举一零六加斜,再加三尾(尾按头部尺寸,一头为一尾)即长,方按椽径或椽径的十分之九五。

踏脚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着檐椽的上面。

长按前后金桁中至中,加三个檩径即长。

高为檩径一份,厚为高的8/10。

草架柱:安在踏脚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缝板。

长按踏脚木上皮至檩中为长。

高厚按踏脚木高厚各一半。

穿梁:安在草架柱上。

长按前坡与后坡步架的檩与檩中,外加两檩径为长,高厚同草架柱。

棋枋板:高按棋枋上皮至承椽枋下皮。

宽按面阔,厚按高的1/10。

承椽枋:长按面阔、高按斜椽径三点三径,厚按高的8/10。

(又法:高按金柱径,厚按高的8/l0。

)围脊板:高按承椽枋上皮至大额枋下皮,宽按面阔,厚按高的1/l0。

(又法:高按琉璃瓦件定高(七样瓦件高一尺,每大一样即加高四寸)。

宽按建筑物周长计。

厚按高的1/10。

)连檐:大连檐、长按通面阔。

高厚同椽径,为了看檐头雄伟,可将大连檐加高(按高的1/10)。

小连檐:长按大连檐,高按望板厚的1.2倍为高,宽按一椽径。

瓦口:长同大连檐、高按下件定高,宽按高的3/10。

闯中板:长按面阔、高按椽径斜面,厚按高的1/10。

椽椀:长按面阔,高按椽径一份半,厚按高的2/10。

博缝板:长按椽长,外加榫即长。

宽按檩径二份,厚按椽径一份或一斗口。

11、举架加斜法:二五举一○;三举一○四:三五举一○六;四举一○八;四五举一一;五举一一二;五五举一一四;六举一一七;六五举一一九;七举一二二;七五举一二五;八举一二八;八五举一三一;九举一三五;九五举一三八;十举一四一。

12、大木结构的四种基本形式:庑殿、硬山、悬山、歇山(1)庑殿:庑殿是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物,它共有五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