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详解构造功能

古建筑详解构造功能
古建筑详解构造功能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 (略)

2、收分: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

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3、榫卯

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

(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

(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

(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

(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

(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

(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

(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缺点(相对与现建):某些榫卯形式伤及木理,消弱了构件的良好应变和应力,因此木材的选料要精致,这点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为重要。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没有那么的约束力了。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

4、上出

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其中2份为檐椽出头,一份为飞椽出头。

5、步架、举架

相邻两檩中到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为两檩中到中的垂直距离除以相应的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举,脊步七举。(举高:一般为相邻两檩的底面(平水)之间垂直距离来计算)

5 举架(补)

举架是中国建筑带坡屋顶的房屋用之屋顶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相邻两桁檩中至中协垂直距离称为举的高度。举的高度与步架的长度之比即为举架(即屋面坡度)。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举等名称,是指举架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为一常数,整个屋面轮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线,而古

建工程的举架,在每个步架内均不相同。由檐步至脊步逐步增加,使整个屋面轮廊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一般檐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飞檐为三五举。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如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或由设计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垫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无斗拱者按檩径或檩径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较高举架太小或檩数少,在建筑物近处不易看见屋脊,也可将平水加大。

6、上檐出

檐头挑出由飞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离称上檐出。大式带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飞椽前端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为总平出。无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其檐椽出挑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飞椽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两斗口为“吐水(出水)”。

7、梁

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传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与檐柱之间,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头梁,小式中叫插金柁,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并在金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结作用。廊深加大时,挑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组成一组梁架,下梁叫双步梁,上梁叫单步梁。双步梁除起联结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载。

挑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还有一条较小的只起联结作用的梁,与挑尖梁及抱头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随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间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两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带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梁的长短及架梁随着进深定。几架梁即几步架在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两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长的梁称为大柁,较短的一根称二柁,最短一根称三柁。大式做法则按梁架所负桁或檩子的总数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称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每层梁的两端均做出桁檩椀以承托桁或檩。另外还有四架梁、六架梁,这种双数的梁架多没有屋脊,脊部而多用过陇,做成园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宝脊。卷棚式顶部的梁叫月梁(即顶梁)月梁上的瓜柱为荷叶墩瓜柱。

8、桁檩、枋、垫板、角梁的构造权衡尺度:

桁檩放在各梁头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头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边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为檐檩,没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檩)、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檩,在脊桁(檩)与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间的都是金桁(檩),若有多数的金桁(檩)则以上、中、下别之。

在每条桁(檩)下,与桁(檩)平行的,有垫板或枋。正心桁与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檩下有金垫板和金枋。金枋是左右两架梁头下瓜柱间的联系材、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在桁檩下、枋子上的空当就是垫板,即所谓平水,就是梁头下皮至桁檩下皮之高度。脊桁檩下有脊垫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间的联系材。

一、垫板:长按桁檩长,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

二、挑檐桁:长按面阔一头加榫。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径再加拽架若干为长。径3个斗口。“径”是上金盘至下桁底为径,在放八卦线时必须注意加径。

三、正心桁:长同挑檐桁。径为四个半斗口。径的尺寸要求同上。

四、金(檩)脊桁:长按面阔。如有推山,外加出稍。径按檐柱径或按柱径的十一分之十,径同上要求。

五、扶脊木:长、径同脊桁檩。

六、脊桩:是用在脊上,安装正吻、正脊筒用。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桩。长按扶脊木径一径、脊桁檩径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长、宽按脊桁檩的1/3,厚按宽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

七、老角梁:长按檐步架,并加平出檐的2/3再加冲即二椽径,后加一个半檩径,如有斗

拱再加拽架,用1.414加斜,再用一一二加斜定长。高按三椽径或四个半斗口,厚二椽径或三个斗口。

八、仔角梁:重叠在老角梁上的梁为仔角梁,长按老角梁长,前加(平出檐的1/3,再加冲一椽径用一O六加斜,再用1.414加斜)再加套兽榫定长,高厚同老角梁。

九、由戗:长按金步架计算,按步架用1.414加斜再加举架高加斜定长,高厚同角梁。

注:举架高加斜按举架加斜法计算。

9、椽望及其他权衡尺度:

椽子有圆的方的两种,安放再桁檩与桁檩之间,方向与桁檩成正角。以承受屋顶的望板、泥灰背和瓦面。安在最上一排与脊檩扶脊木相交的叫脑椽,如卷棚式顶部是双脊桁檩时称为罗锅椽或顶椽。在各金桁檩上的椽子都称花架椽。因步架有九架、七架而步架有上、中、下金之分,椽子亦因地位而称下、中、上花架椽之别,最下一步(即檐头)的椽子称为檐椽,该椽一端放在金桁檩上(如重檐下层檐椽放在承椽枋上)一端伸出檐桁檩以外,檐椽的外上端,多有一排飞头。檐桁以外挑出的檐椽和飞头称为平出。

在檐桁檩上与桁檩平行,紧放在桁檩上面(即金盘)设有椽椀,椽椀是一块木板按着椽子排列的疏密、在上面做成一排圆洞,使椽子穿过,以免左右移动。在带廊子的金檩上做闯中板,在脊桁檩上用一断面成六角形的扶脊木,扶脊木前后向下两斜面上也做成一排圆洞(即椽窝)以承受脑椽用。檐椽的下端即檐椽头的上面用小连檐将各椽头连住。从小连檐往里钉望板,顺着檐椽的位置弹上墨线为飞头椽线,钉飞檐椽位,(即飞头)。在飞檐椽上面钉上大连檐。在每两根飞椽之间,并在小连檐上用一块小木板把飞椽空当封住,叫做闸当板,如果小连檐与闸当板连做时,而叫里口木,在大连檐上钉瓦口。

10、补其他尺寸:

翼角:建筑物四个转角处的檐头翘起部位称为翼角,是由老角梁、仔角梁、翼角檐椽、翼角翘飞椽等构件组成。

檐椽:长按檐步架2/3平出檐,按五举一一二加斜,再加半椽径即长,径按檩径的1/3或一个半斗口。

飞椽(即飞头):长按檐平出的1/3为飞头头部,按三五举一零六加斜,再加三尾(尾按头部尺寸,一头为一尾)即长,方按椽径或椽径的十分之九五。

踏脚木:用在歇山的山面檐椽上,踏着檐椽的上面。长按前后金桁中至中,加三个檩径即长。高为檩径一份,厚为高的8/10。

草架柱:安在踏脚木上面承托山花板及博缝板。长按踏脚木上皮至檩中为长。高厚按踏脚木高厚各一半。

穿梁:安在草架柱上。长按前坡与后坡步架的檩与檩中,外加两檩径为长,高厚同草架柱。

棋枋板:高按棋枋上皮至承椽枋下皮。宽按面阔,厚按高的1/10。

承椽枋:长按面阔、高按斜椽径三点三径,厚按高的8/10。(又法:高按金柱径,厚按高的8/l0。)

围脊板:高按承椽枋上皮至大额枋下皮,宽按面阔,厚按高的1/l0。(又法:高按琉璃瓦件定高(七样瓦件高一尺,每大一样即加高四寸)。宽按建筑物周长计。厚按高的1/10。)连檐:大连檐、长按通面阔。高厚同椽径,为了看檐头雄伟,可将大连檐加高(按高的1/10)。

小连檐:长按大连檐,高按望板厚的1.2倍为高,宽按一椽径。

瓦口:长同大连檐、高按下件定高,宽按高的3/10。

闯中板:长按面阔、高按椽径斜面,厚按高的1/10。

椽椀:长按面阔,高按椽径一份半,厚按高的2/10。

博缝板:长按椽长,外加榫即长。宽按檩径二份,厚按椽径一份或一斗口。

11、举架加斜法:

二五举一○;三举一○四:三五举一○六;四举一○八;四五举一一;五举一一二;五五举一一四;六举一一七;六五举一一九;七举一二二;七五举一二五;八举一二八;八五举一三一;九举一三五;九五举一三八;十举一四一。

12、大木结构的四种基本形式:庑殿、硬山、悬山、歇山

(1)庑殿:庑殿是屋顶前后左右四面都有斜坡的建筑物,它共有五脊。因为面阔长于进深,所以前后两坡相交而成一条正脊,左右两山坡同前后坡相交而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可称为五脊殿、四阿坡。庑殿的构架,其正身梁架和桁檩枋与一般梁架构造相同,在左右两坡上与前后坡各金桁檩的相应部位设有两山金桁檩,以承托两山的椽子。这两山桁檩与前后坡相应各步架的桁檩,在四条垂脊分位下,做成搭角榫成正角相交。在两山各层桁檩处,在前后坡每层金桁檩中线的垂直面内,在其下面并与之平行的设有各层顺扒梁。顺扒梁分为上中下层,每层都是一头放在山面桁檩上,一头放在正身梁架上,在顺扒梁上,承托山面径桁檩与前后坡金桁檩相交点的柁墩称交金墩,如为瓜柱则称交金瓜柱,各层桁檩搭角相交处是放由戗的位置,由戗是从角梁后尾做刻半榫相交,继续往上如不推山则相交在脊瓜柱上,由戗是四垂脊的骨架。但为了使垂脊在立面投影上形成曲线,一般在庑殿顶上多采用推山法,推山的做法是除檐步架为方角不推外,自金步架至脊步架按进探步架每步尺寸递减一成。如七檩屋架每山面为三个步架(即檐步架、金步、脊步)各步按四尺一步架、除第一步(檐步架)是方角不推山外,从第二步(金步)开始推,第二步按檐步尺寸(四尺)减1/10推四寸的山;,第二步架净尺寸为三尺六寸,第三步按第二步推的尺寸三尺六寸的1/10推山,第三步(脊步架)净尺寸为三尺二寸四分,即七檩推山应向外推的总尺寸为一尺一寸六分,山面经过推山通步架(即三个步架和)共净尺为十尺零八寸四分。如九檩、山面坡是四步架,各步架为四尺;第一步不推山外,第二步架推四尺的1/10(四寸)净三尺六寸;第三乡按第二步架的三尺六寸推1/10,净三尺二寸四分;第四步架按第三步架三尺二寸四分推1/10,净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脊步架(太平梁位置)为二尺九寸一分六厘。即九檩推山向外推出的总尺寸为二尺二寸四分四厘,即太平梁位置采用推山法以后,金脊檩桁檩都相应加长,使脊桁檩悬出脊瓜柱以搭在雷公柱上,因此须加太平梁。太平梁长是前后坡两脊步架位放在前后坡金桁檩上,再在太平梁上加作雷公柱以支承脊檩(2)硬山:硬山只有前后两坡,左右两尽端是砖砌山墙,山墙内部有前后檐柱,金柱正中有山柱,山柱上端托脊檩,在缝里的大柁同水平高的位置,有插柁由檐柱直插到山柱上,构成梁架,称为排山柁架,排山各梁架有单步梁、双步梁乃至三步梁,其构造方法与单步梁,双步梁相同。

13.1大木的制作:

一、斩砍:古建工程均为木结构,所有的木构件的用料都较大,一般的用料要比设计实用尺寸都要加大(约大5—6厘米)称为荒料。为了安全起见制作时一般说不用锯锯开。而多用奔斧砍荒,必经过奔斧砍凿这道工序。从砍凿的声响中即可发现木材的疵病(如新料髓心腐朽,以及采伐时出现的摔伤,从表面都不易看出)。这就是对木料的审验的主要一种方法。

二、打截法:任何一件大木,必须先打截,也就是根据丈杆的尺寸在两端留出榫,划出实用线将两端锯齐,才能进行放线,划线和砍刨等工序。

三、大木划线的标记:每一件大木上的划线,弹线截线等线是比较多的。为了避免把线认错,各种线都有一定的标记来代表,说明此线的用处,常用的线有以下几种:(一)中线:中线在大木上是主要的线,所有的一切大木都离不开中线。在中线上写一个“中”字或中字符号代表中线。

(二)升线:(即侧脚线)在升线上划四个横线代表它是升线。

(三)截线:就是去长短的线,在线上划三个斜线代表截线。

(四)用用的线:就是这条线是正确的线,在线上划上一个叉子,代表这条线正确的线。

(五)不用的线或是错线:就在线上划一个圆圈,代表这条线是不要的线。

14、柱类的制作

檐柱:

(1)、打截料:首先选料,看直顺和园径大小,但要以寸木不可倒立的要求来确定柱子的上下头,根据丈杆的尺寸(包括上下榫)并适当留出荒料。进行“打截料”。所谓“打截料”就是把毛料两端锯齐平整,以便划线。

(2)、划线:划线的次序及作法如下:首先看根部立木不可倒立,哪头作上,哪头作下,根据打截好的园木,用垫木垫稳。

接着园毛料的直径尺寸分出中点。放十字中线。先按点出的中点吊垂直线,在垂直中线分

中再用弯尺划出十字中线。园木两端同样作法。但在放线时柱上头(柱头)放出柳(收分)线。

(3)、放八卦线:凡是园柱体在现场操作均用放八卦线。八卦线有“四一四”分八方,和“四方套四方十字坐中央”等做法。一般比较简单的都用“四一四”分八方法来放线较快。在放线时,根据十字中线,如柱径一尺(指柱脚,即柱根径)。那就在中线两边各分零点二零七寸。并把各点连成八角,即为八卦线。

注:实用直径尺寸乘以四一四系数等于八方的一方尺寸。

(4)、砍八卦线:根据两端放出的八卦线。顺着弹出直线,先砍出一面,糙刨刨出光面来,再弹上另一面再砍刨。直至把八面砍刨完。再在每面平分为四份。靠角边上一份,与另角边上的一份,连接弹上线为十六辫线(俗说砍十六方线)。十六方砍完,改为三十二方,直到基本砍园为止。

(5)、柳(收分):柱子有柳(收分)就是柱子上小、下大,柳的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收分一寸。在放八卦线时,柱脚是根据设计尺寸,而柱头根据收分比例尺寸放出八卦线。

(6)、中线和升线:这两种线是在园柱径刨光以后进行。根据端点十字中线,弹出“中”线,同时标记该柱子的位置及方向。一般说,在柱子里面即向室内标记,将标记号写在柱子下端。按着柱子的方向弹出升线(即侧脚线)。侧脚线尺寸,按柱高的百分之一,即柱高一丈侧脚一寸。弹线时要注意,柱头上部对准中线,柱脚下部按记算出的侧脚线尺寸(侧脚线向里返)弹一顺线,这条线就是“升”线。

角柱“升”线:角柱按前后檐来说,它应往里,侧面按山面来说它也应往里侧,它是两面都有“升”线。所以角柱的四面都弹侧脚线,弹线法同前。

(7)、榫眼划线:柱子本身的榫眼都按柱中线来划,决不能按升线划。因为枋子等都随柱子侧脚往里侧。所有的榫眼位置都按丈杆的尺寸进行划线。

柱脖和柱脚:柱脖和柱脚划线都按升线划,因它随柱子侧脚有倾斜。柱脚在四面划出撬眼,以备安装时拨正之用。划线时必须按丈杆,将丈杆放在柱子上,将各榫、眼、长短尺寸用划签点好(划签最好为竹子制作的),用弯尺比着中线划齐交圈。(如大式)做法,就不在柱头上做馒头榫。(因为它有平板枋,而是用木销相交)。

(8)、榫眼规格:柱子的馒头榫和柱脚的管脚榫,尺寸为柱径的十分之三见方(一般为两寸,6-8厘米)长同方。枋子榫一般都用银锭榫(燕尾榫)。如大式额枋榫,有两种作法,一种是银锭榫,一种是带有袖的银锭榫,榫高按枋子高,宽等于柱径的3/10,长为柱径的1/4。带袖肩的榫,高同枋子,宽为柱径的3/10,长为柱径的1/4(包括袖肩在内),袖肩是方形长为柱径的1/8。注:以上所说的榫眼尺寸,都按榫眼所在柱子位置的柱径

尺寸计算。

插金枋及穿插枋榫,均为大进小出的作法。榫高同枋子高,宽(厚)按柱径的1/3,长一个半柱径。柱子的看面(即前面)出半榫,露出柱外部榫长等于半柱径。

15、梁的制作

如上所述:梁有九架、七架、五架、三架梁、双步梁、单步梁等。

a、七架梁:(小式作法):做梁和做柱子一样,先用丈杆打截料;在梁的两端头划迎头立线(即直垂线)根据立线,找出底皮线和两肋线。即梁的底皮线和梁的宽窄线;由底皮线往上返8/10檩径(或一个檩径)为“平水线”,这条线就是檩的底皮线。从这条平水线再往上返半个檩径划一线,即“抬头线”这条线与檩中线平。也就是梁头的上皮线。所以梁头高为一点三檩径(或一个半檩径),再从抬头线往上加零点二檩径划一线为“熊背线”。这就是七架梁实用高的尺寸,合一个半径高(或一点七径)。但熊背可根据材料加高。划两肋线即梁宽窄线,梁头宽窄按柱径加一为梁宽,如柱柱径一尺梁宽应为一尺一寸,按梁的垂直中线两边均分,划出两肋线,即宽窄线。根据两端的底皮线,在梁的两侧面(梁身)弹出直顺线,进行刨光,但要求刨到齐线止。根据两端的立线,弹出两侧的平水线,底面中线和熊背面(上面)的中线,按着丈杆划出檐中线(即檩中)和步架中线。在柁底的檐檩中线划出“海眼”一般为二点五寸见方,深二寸即可。为了安装时不架马,将海眼四周硬楞作倒楞。梁的底楞作圆馒楞,按梁面的1/10弹出圆楞线(同额元馒楞)进行操作,凿眼,刨光。再将水平线、抬头线及各步架的中线划好。

根据檐檩中线用檩椀子样板即“叉子样板”,在水平线上皮划出檩椀子。檩椀子尺寸为半个檩径。

作法:将样板的直边对齐檐檩中线,上边对齐抬头线,样板檩底对齐平水线,进行划“檩椀”弧线。再翻过来同样划另一半弧线,形成半个檩径圆(即成为檩椀)。再把檩径线过到梁头上面来,划鼻子线,俗称“大鼻子”,鼻子宽等于梁的二分之一,在做完檩椀子的同时,将垫板口子作出。口子深为一寸,宽同垫板。梁底和梁两肋都已完成,将梁摆正,熊背朝上,在步架的中线划出瓜柱眼(海眼)也就是瓜柱的管脚榫眼。长按瓜柱径,宽按瓜柱的1.5/10进行凿眼。最后用锯盘柁头(即锯柁头),将两头留的荒料锯掉,并把原迎头的各线从新划好备安装时用。要将柁头一锯锯齐。

注:“一盘柁头,二锯檩,三锯柱子立的稳” 一盘柁头就是一锯将柁头的荒料锯掉,不要翻身再对着锯。因一锯锯下来柁头平整,没有台和凹凸现象。二锯檩因檩作刻半榫要求半檩径一锯,所二锯就锯平了。三锯柱子立的稳,是根据三点落地较稳,所以要求盘柱根时锯三锯,锯完之后用斧子锤锤中间。全部做完后,熊背上标写梁的部位及名称。(如东缝西缝某架梁等)。

b、五架梁:作法同七架梁。按丈杆打截料,划平水线、抬头线、宽窄线、熊背线;作鼻子、凿海眼,倒圆馒楞、凿檩椀等项操作。如小式不作一檩三件,前后檐可做檩枋(檩仿作银锭榫)。金步可做替木口,宽深同垫板口,高为4厘米。圆馒楞,凿檩椀等项操作。

c、三架梁:作法同七、五架梁。抬头线按七、五架梁的尺寸乘以0.8即可。为使梁头减小,不致与椽子相碰。

d、双步梁(即大膀子):打截料放线,等作法同七、五架梁,但一端做柁头、另一端做榫插入中柱内。榫宽为梁宽的3/10,高同梁高、榫长为柱径的二分之一或大进小出。梁头比七、五架梁头可小,看材料的情况临时定。如:双步梁用在排山,梁头作小鼻子,一面做檩椀;靠山墙面可不作檩椀。后尾榫用掐退法进行操作。

e、单步梁:同双步梁作法。

f、月梁(顶梁):月梁是用在卷棚式建筑上。作法同梁的作法。以丈杆打截料、放线、划平水、抬头、檩椀线等。但不要熊背。凿海眼、檩椀、做圆馒楞。月梁托双檩。梁长为四个檩径,也可按下梁的1/5。檩上钉罗锅椽子,椽子两头搭在两檩的外金盘线上。由于罗锅椽下口是平底,按举架罗锅椽不够高度,可在椽子下口加脊枋条。罗锅椽的弧度,是由两檩的上皮上拱架起一椽径梁下。用瓜柱或荷叶墩支承。

g、插金柁及抱头梁:用在廊深,一头作柁头,一头作榫插入金柱(老檐柱)内。先打截料、放线、找平水线、抬头线、宽窄线、划海眼、檩椀垫板口等同梁的作法。作大进小出榫,用抽板掐退,榫的作法同插金,抱头梁的后属插入老檐柱内部分,应加铁活拉牢。

h、扒梁(又名顺扒梁):扒梁用在庑殿屋顶的两山坡或歇山的山面,承托檩及采步金等,(或用在杂式亭子等建筑物上)。做法:按计算的丈杆打截料,四面刨光。放线、划线,不要熊背,高按檩径一个半径(大式按正心桁一个半征),宽按高的8/10。长按步架中到中加机面长,在扒梁下后一头往上返半个檩径放抬头线。檩里皮上下各锯四分之一檩径,作刻半,在刻半的中作刻半榫,宽2寸。扒梁出头部分与檩的外皮平或与外金盘线平,在出头部分高出屋面影响钉椽子,故须将高出的部分按坡度锯齐,再按椽子断面尺寸凿出椽窝。扒梁下楞作圆馒楞。上部作瓜柱眼,后端交在七、五架梁上。

i、抹角梁:抹角梁随所处的位置不同和长度不同(宽窄相同),其做法也不相同:

1、安装在檩子上,两端做斜刻半,而刻半榫是正榫。刻半榫是由檩中线用拐尺找方划正。长按两个步架加一个机面,用一四一四加斜,外加本身厚的一份即长。

2、如有斗拱交在平板枋上(即坐斗枋)。长按两步架加一正心桁厚,用一四一四加斜,外加本身厚即长。

3、如带有柁头,长按两个步架中,加半个柁头宽,一个柁头长,用一四一四加斜,即连柁头长,高厚同扒梁法。其柁头作法同七、五架梁。

g、太平梁:太平梁是用于有推山的庑殿顶上。如无推山的庑殿不用此梁。梁上承托雷公柱。四方亭也有用太平梁的。太平梁的作法和三架梁相同,但两端因交待在檩上,故不做海眼,不做檩椀,扒在金檩上,但不做鼻子。熊背上凿雷公柱管脚榫的海眼,同三架梁。

注:雷公柱有带脊桩和不带桩两种。

太平梁两端扒在金檩上,作法按扒梁法。

k、踩步金柁:采步金同七、五架梁平行。梁底比七、五架梁高一平水,它的高宽尺寸与五、七架梁同。作法:打截料、放线、划线。梁的中部按步架作海眼等。两端不作柁头,而按檩作法进行划线,做圆檩头,在采步金外肋(外侧)按檩的椽花尺寸丈杆排出椽窝。踩步金的下皮是平水线,椽花按五举找斜、凿椽窝,踩步金檩头与前后坡金檩用搭角檩刻半制作相交。

另一种作法,长按步架中,两头各加半个檩径,一个角梁厚即长,高按金檩径一份,椽子斜径一份半(五举斜)如扣金作法,每长一丈,加高一寸五分,厚按高的8/10。踩步柁,凡四面有廊子建筑均用踩步柁,它的作法同七、五架梁,梁高按七、五架梁高加斜椽径1.5~2径为高,长、宽同七、五架梁。前后做梁头桁椀,不作檩圆头,其他作法同踩步金。

l、踏脚水:踏脚木用在歇山(小红山)的推山,山面檐椽上,上承托草架及山花板。长按山面中间中至中,加两个檩径即长,高按金檩一径,宽按高的8/10。作法:按丈杆打截料,放出中线,在踏脚木上皮留一椽径,下皮尺寸不定,踏脚木下皮按椽子的五举斜作出斜面,两端相交在角梁上。在踏脚木上面按步架分出草架柱位置,划出眼线。

m、老角梁:长按檐出加檐步架,用五举加斜,再加冲:)老角梁加两椽径,仔角梁加一椽径;或老角梁加三椽径,仔角梁不加)用一四意思加斜,再在角梁后尾加一个半檩径(三岔头)为长。

如重檐角梁为刀把角梁,长按以上方法;角梁后尾加金柱径半径按柱径的3/10或按角梁1/3开榫做角云头,为长。

又法:老角梁,长按檐椽长加一个半檩径,用一四一四加斜法,再加冲二椽径即长。

老角梁、仔角梁的高为三椽径或4.5斗口,厚均为二椽径或三个斗口。老角梁作法:按以上计算出的尺寸排出丈杆。或按足尺大样的样板进行打截料,刨光、划线;先弹出中线,划出檐步和金步老中,里外由中,金步檩在角梁上皮。檐步檩在角梁下皮,在里外由中划出搭角檩线,按檩径的3/10 ,找出金盘线,并划出斜桁檩椀。(里外由中,就是檩中,金盘线就是檩底线)然后将这些线用三拐尺按五举加斜法,拐到角梁的两侧面。檐步在侧面的外由中,用斜檩椀样板,在角梁下皮往上返半个檩径,划出斜桁椀槽线。

金步金檩在角梁上皮,同上法作。将各线过到两侧,其作法与檐步不同的是斜桁檩椀的下皮至角梁的下皮,在里由中的位置上,往上返一个半椽径,是斜桁椀的下皮。用拐尺在里由中线上划一垂直线。在这线上划出斜桁椀槽线。两面划法相同。在桁椀内,作闸口榫。

●仔角梁(又叫角梁盖)作法:高宽同老角梁。仔角梁的起翘,由老角梁往外翘平,翘平的高度由老角梁上皮往外至大连檐下皮,一般为四个椽径。也可在四个椽径往上再加二寸(5厘米)抬头。

仔角梁与老角梁叠在一起,按老角梁的各线及斜桁檩椀都过到仔角梁两侧,并作斜桁椀,合为一个整斜桁椀。这即为“扣金”作法。仔角梁头作法:高为三个椽径分为三等份,上边的一等份留出连檐位置,下两份在两份的中线分作套兽榫。仔角梁往外加长两个椽径就是套兽榫长,高是一椽径,外加鼻子高为半个椽径。

仔角梁与老角梁的椽槽部位。一点在金步里由中的外金盘线檩椀上部往上返一径;另一点由老角梁头上皮往下返一个椽径,在檐步和金步将这两点相连接,弹一线就是檩槽线。槽深在金步为半椽径。

放角梁足尺大样:老角梁及仔角梁平面翻样步骤(以柱高3m,不带斗拱的建筑为例)。

1、弹一水平线,长度较角梁略长,即做为老角梁和仔角梁的中线。

2、通过计算或制图的方法做出檐、金檩老中,老角梁头尾及仔角梁头在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及各搭角檩中线。

①如用做图的方法确定以上所说各点位置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在角梁中线的适当位置,点出搭角檩的老中(A点)。

第二、过老中线与角梁中相交成45度角的檐檩中线两条,即搭角檩中线。

第三、在檐檩老中向角梁后尾做一条与檩中线垂直的线段,在此线段上量出檐步架的水平距离为1.5m得一点(B),由(B)点做一条直线与AB线成90度交角梁中线于(C)点,即为搭

角金檩的老中,在C点划两条与角梁中线成45度的直线,即为两根搭角金檩的中线(即由中线)。

第四、由B向后1.5檩径(45厘米)得E点,由E做垂线与角梁中交于F,即为角梁后尾。

第五、同样在AB的延长线上,向前量出檐椽平出(60厘米)加冲2椽径(20厘米),共80厘米得G点,由G点做垂线交角梁中线于H点,即为老角梁的前端,HF即为老角梁的通平长。

第六、同样自G点向外量出飞椽平出(38厘米)加冲一椽径(10厘米)共长40厘米得I 点,由I点做垂线交角梁中于J点,即为仔角梁头的位置。再加套兽榫共计全长。

②用计算方法确定以上各点位置。

第一、步架宽5.1×1.414=2.121m即为檐檩老中至金檩老中的水平距离(A至C)。

第二、一个半檩径45厘米×1.414=63.63厘米即为金檩老中C至老角梁后尾F的水平长度。

第三、2/3上檐出加椽2径80厘米×1.414=113.12厘米,即为檐檩老中A至老角梁头H 的水平距离。第四、1/3上檐出加1椽径加斜40厘米×1.414=56.56厘米即为由老角梁头H至仔角梁头J的水平距离。

③、按照角梁中线各和割搭角檩中线划出角梁宽(26厘米)搭角檩的平面投影(檩径30厘米)及金盘线(3/10檩径)位置。

◆老角梁与仔角梁翻样步骤:

1、画檐檩中的平水线,将平面图上的老中及由中、金盘线、檩外线与角梁侧面的交点引至平水线上。

2、在水平线上沿搭角金檩老中位置D向上按举架高(五举)量出C1点,C1D长为75厘米。

3、从平面图上搭角檐檩与角梁相交的最外一点K向上做垂线和立面图相交于一点K1,连接C1K1两点成一斜线,再以斜线上由K1点做一直线,并在此垂线上截30厘米(三椽径)长,得出L1点,连接C1L1线(使K1LC1角为90度),并延长它,即为老角梁上皮线同样由C1点向下做直线并截取30厘米(三椽径)的M点(使K1MC1角为90度)连接L1M两点并延长之即为老角梁下皮线。

4、由平面图老角梁后尾F点引垂直线与立面老角梁后部金檩老中的水平线相交于F1然后按照规定做三岔头,即为老角梁后尾。

5、再由平面图老角梁头H点引垂线与立面老角梁上皮线交H1,格方后按规定做霸王拳,即为老角梁头。

6、以立面图上檐檩的里外由中为中心。以檐檩中的平水线为基线(K1D)放好斜檩椀样板,以样板为准即可将老角梁两侧面搭角檐檩的斜檩椀画出。

7、斜檩椀作法:椭圆的1/4即斜檩椀样板。

8、由老角梁头H1点引水平线,由平面图J点引垂直线交于J1点,再由J1点向上5厘米左右的p点,连接H1P线即为仔角梁下皮线,做平行于PH1HC1且等于仔角梁高(3椽径)的线,即为仔角梁上皮线,将角梁头沿H1P锯下补在上面,并按规定开大连檐口子,做套兽榫即为仔角梁梁头。

9、同上的金檩中的平水线为基线以里外由中为中心,按斜檩椀样板放出在老角梁和仔角梁上的斜檩椀线,再按规定画出仔角梁后尾形状。

10、由角梁头H1点退回3厘米左右(为雀台子)得N点,由N下返一椽径(10厘米)得Q 点,做Q及金檩上面外由中的外金盘线O点的连线为翼角下皮线。由N做一条距OQ为一椽径的水平线即为翼角的上皮在翼角椽位置由金檩外皮位置开始至搭角檐檩老中为止凿椽槽,椽槽由檐椽老中处开始,由浅而深,至椽槽后尾最深处为半椽径。

11、画翘飞椽子位置:由仔角梁头退回约3厘米得R由R向下一椽径得S,连接S及翼角椽头N

枋类的制作

1、檐枋(即檩枋):枋高为一檩径或按檩径的8/10,原为高的8/10,长按面阔减半柱径。两端头做银锭榫(即燕尾榫)银锭扣。榫宽按枋子高,厚按柱径的3/10,长按柱径的1/4。划枋子长及榫头,用抽板掐退法作。枋子作完后要弹上中线,在立架安装时用。四面作馒楞均按各面的1/10 。

2、额枋:大式(带斗拱)叫额枋。小式(不带斗拱)叫檐枋。长按面阔尺寸减半柱径,高

宽按斗口计。刮刨光平,弹出中线,两端作银锭榫(带袖或不带袖),按掐退法进行划线,枋子四面作圆馒楞。按每面的1/10。

3、箍头枋(即搭角枋):此枋用在山面前后转角处。前(后)面与山面搭接相交。长按尽间面阔,山面按廊深各加一檩径半即长。一端做银锭榫,榫做法同前。一端作箍头榫和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作法,长宽同坐斗枋出头。

4、小额枋:小额枋位置在大额枋下面。作法同前用丈杆打截料、找方、刮料、弹中线、作榫或(银锭榫),榫宽3/10。

搭角小额枋:是用在转角处。作法基本同上,但其不同之处,只是角柱榫眼是通直榫。尺寸与穿插榫相同。榫是大进小出,出头榫为枋子高的1/2,伸出柱外榫长为柱径的1/2,即将榫的上部减去一半,出下半部榫。山面小额仿,作法同上,但出柱外的半榫,是在上半部,而将下半部榫减去1/2。

5,由额垫板:是用于大额枋与小额枋中间,如没有小额枋,也就不用由额垫板。板的榫同板厚,宽两个斗口,插入柱内,深为一斗口。板长按面宽减半柱径。

6、坐斗枋(即平板枋):安在大额枋上面,坐斗枋与额枋用销子联接。按丈杆打截料、找方、弹中线。两端作银锭榫。枋长按面阔。宽三个半斗口。高二个斗口。搭角处长与大额枋的霸王拳一齐。搭角作扣榫与山面相交。

7、重檐大额枋:用在重檐(上层檐)上,长按面阔。稍间按面阔,加半个柱径,再加出霸王拳,按本身宽的一半(二分之一),高按金柱径加一,厚按童柱径9/10 。作法同大额枋。

8、承椽枋:按大额枋的高厚各加一斗口。两端直榫,其余同大额枋。

又法:长按面阔,稍间收一步架。高按三点三斜椽径(即下皮往上一个半斜椽径,椽位一个斜椽径,由斜椽上皮至枋子上皮为零点八斜径)。厚按高的十分之八。

做法:两端直榫宽3/10柱径,榫长柱径的1/4,四面作圆馒楞。按木杆的椽花,由柱中到柱中排好椽子距离,划十字线(即椽子中线),根据椽子的中线用划出椽窝位。在凿椽窝时,要往上按五举斜,凿出斜椽窝,椽窝深为半椽径。

檩类的制作

1、檩(檐檩、上、下金檩及脊檩):长按面阔中到中再加1/4柱径即长。径按柱径或十一分之十柱径。

作法:按面宽丈杆打截料放线,檩径按金盘檩底为径,而不是横向尺寸。放八卦线,砍刨圆。按檩径的3/10,作出檩底和金盘。两端作刻半。一端作银锭榫,一端作银锭口子,均按径的3/10。榫长按檩径的1/4。在划檩榫的同时按丈杆将椽花排上,为安装时钉椽子用。

2、两山尽间及稍间的金檩、脊檩(带歇山的)按面阔加榫计长外,再加出稍(即推山的长度)。作法同前。

3、搭角檩:用在转角处,在转角处作搭角檩。长按面阔再加一个半柱径即长。作法除搭角外其余同前檩。搭角在转角处作搭角刻半榫按檩径四等分,中间留两分作刻半榫,搭角榫进深压面阔,檩出头为一个檩径。

4、扶脊木:用在脊檩之上。长、径同脊檩尺寸。扶脊木不作圆形,而是不规则的六方形或上半部作圆形。如按丈杆打截料,迎头放十字线,按檩径的3/10找出檩底及金盘线,按直径垂直中线分为五分,下部占3/5,上部占2/5,与金盘与檩底的外线相连一斜线按线砍刨光平。

扶脊木两侧斜面,按面阔丈杆排出椽花,划出椽位,用圆规划出椽窝,按脊部举架加斜。凿出椽窝,深为半椽径。在扶脊木上半部分出脊桩眼,眼的尺寸按金盘见方。在房部凿出销子眼与脊檩,用暗销相连。

板类的制作

1、垫板:垫板是用在檩下边。两端交待在柁头两肋的垫板口子上。板长按面阔,板高同平水,厚大式为一斗口,小式为檩径的4/10。

2、山花板:山花板是用在歇山(小红山)的山面的山花上。板长自踏脚木至扶脊木中。宽按踏脚木长为宽。厚一般为一斗口或椽径的6/10,板拼缝采用错口缝(高低缝)。山花板一般用立板,下边交待在踏脚木上,背后交待在草架上,大式的山花板有雕刻(乾坤寿带、梨花寿带和金线风带等)。

3、傅缝板:长随步架加举斜,宽为两檩径或七个椽径,厚为一椽径(宽1.8柱径,厚1/4柱径)。

作法:根据步架举架加斜法,用三拐尺来划线(三拐尺使用说法:五举拿头,见举举说,增、减、彻)。

另一种作法是先放大样,起样板。如按步架长博缝板接头

做头缝榫,在下边口做托舌。如悬山博缝板,在檐头的头部做博缝头。博缝板交待在檩上及边缘上。边缘长按正身椽长、宽、厚为1.5椽径或两椽径。板的背后凿椽窝,深为板厚的1/3或半椽径。交待完后在椽位(步架位)钉七星钉。

4、围脊板:用在承椽枋上皮至大额枋下皮为板长,宽按面阔柱径两肋的柱里皮计算(数块板拼即全宽),厚按高的1/10。作法:拼缝采用错口缝(即高低缝)。单块安装钉梗条。

5、棋枋板:长按挑尖梁上口至承椽枋下口为长;宽、厚同围脊板,作法同上。

6、挂落板挂檐板、滴珠板(又名挂檐板):是挂檐板的一种。而滴珠板是用立板制作。板长(高)自斗拱第一挑的上皮计算至压面石止。板厚是一椽径或一斗口,宽根据建筑物的一周计算。作法:有带雕刻的,有不带雕刻的两种。如有雕刻,板宽可根据雕刻要求分块及板宽窄而定(雕刻一般为如意头即云头)。

挂落板为立板平面,不做雕刻为挂落板。

挂檐板是用横向板不做雕饰,有要求做彩画的。

瓜柱类的制作:

1、瓜柱:用在梁上,承托上一个梁用。按瓜柱丈杆打截料。瓜柱丈杆是根据举架高(即下梁的平水线至上梁的平水线为举高),减去上梁的平水加两端头榫为瓜柱高。具体作法:放十字中线,弹四面中线。将瓜柱立在梁的熊背的瓜柱眼位上,瓜柱的面中线对准柁的中线及步架中线。吊直,用岔子板岔活(岔子板就是檩椀样板后带岔子板),岔子尖一个靠熊背,一个粘墨针,在瓜柱周围划上线(为岔活),并将瓜柱的管脚榫按眼划出。根据岔的墨线及划的各线进行操做。管脚榫要用锯开榫,榫要与眼紧密,最好是安装(栽瓜柱)时用斧子。瓜柱作完将它栽到柁上。用木杆从平水线往上返出瓜柱的实际高度,并作出馒头榫,剔枋子口,枋子口为银锭口,宽为3/10。

2、脊瓜柱:脊瓜柱作法基本同瓜柱。有角背用双管脚榫,无角背可用单管脚榫。脊瓜柱上端作檩椀子,用檩椀样板进行划线。正身(缝里)脊瓜柱作通檩椀,山上用的脊瓜柱在檩椀内做小鼻子,同山柱法。脊瓜柱凿垫板口子及枋子银锭口子。脊瓜柱高按脊步举高加半檩径即高。

3、雷公柱:雷公柱是用在有推山的庑殿屋顶上。放在太平梁上;也有悬空的作法如四角钻天,六、八方事等约有雷公柱子,下边做垂莲头或风摆柳等雕刻。雷公柱,一般都带脊椿,上做宝顶用。庑殿的雷公柱作法基本同脊瓜柱,但在山面有由戗眼,由戗眼根据脊步举架加斜,划线剔凿,尺寸与脊瓜柱同。

4、交金墩:交金墩是用在瓜柱位。由于此处不能用瓜柱,而采用墩。交金墩高按举架高,宽同瓜柱,长一般为两个柱径。

作法:基本同瓜柱,但柁墩是纵木纹受压,扒在柁背上,所以不作榫,而做暗销栽榫,上面栽馒头榫。

5、角背:角背为了瓜柱的稳定(一般在大式房屋上用的较多)。长为三个柱径,高为一檩径,厚按檩的3/10。上承托瓜柱中间刻出1/4口子,瓜柱双榫穿过角背,插入梁上。下口栽有销子。

钉望板:翼角椽及老檐顶完后在连檐以内满钉望板一层。露明部位应刨光。缝子应做柳叶缝。第一块望板的柳叶缝应压住连檐里边。

翘飞部位的安装:

1、缥大连檐:先钉好正身飞头椽子。在仔角梁头刻大连檐口子,将大连檐一端固定在仔角梁的连檐口子上。另一端散着头用钉子卡在正身飞头上。将大连檐沿纵向锯成四等份,并在水中浸泡透,然后再缥大连檐。

2、排椽花:在翼角椽位上即望板上面按翼角位弹出翘飞椽的边线。在大连檐上按数排出椽花。

3、钉翘飞椽:按弹好的椽位线,将翘飞椽后尾粘在翼角椽的望板上不要钉死。粘(钉)翘飞椽时应使翘飞母(闸当口子)一律在小连椽外皮以内不要超出。粘完翘飞以后与翼角椽较正(上下冲)进行老檐,即将翘飞钉在大连檐上完后再盘头,盘头按大连檐外皮约2—3cm左右飞头头格锯齐。

4、闸档板安装:以翘飞母为准,用方尺格方确定闸挡板口子位置,然后将闸档板口子剔好,安装闸档板。闸档板长为椽档加两个榫深,宽1椽径,厚同望板。靠角梁的几根翘飞椽间空隙很小,可以不做闸档板而用三角木堵严代替闸档板。

5、钉望板:最后在翘飞椽及飞椽上面铺钉望板一层,望板应一律做柳叶缝,檐头露明的望板一律刨光。(后尾压尾望板可不刨光)。

望板:在古代建筑的望板有两种,一种横望板,一种是顺着椽子钉的顺望板。横望板一般为2.5—3cm厚;顺望板厚为半椽径。

小连檐:长按大连檐定。宽为一椽径,高按望板厚。如用里口木(可代小连檐)则里口木长按连檐,高按椽径一份,加望板厚一份为高。厚为一椽径。

如不用里口木,可用木板作闸档板。长按椽档加两榫,高按飞头高,厚与望板同或2cm厚。

6、草架用在歇山(小红山)的山面:

(1)草架柱:长脊部按踏脚木上口至脊檩为长。金步按踏脚木上口至金檩中为长。每檩一根。宽厚按踏脚木高厚的一半。

(2)穿梁:由前金檩至后金檩加两檩径为长。宽厚同草架柱。作法:草架柱脊步上端作檩椀子,顶在出稍檩(高步作榫)。下端作管脚榫交在踏脚木上,在金步架处与穿梁作刻半相交。穿梁作法,两端作檩椀,中间在金步作刻半与草架柱相交。

7、衬头木:用在翼角椽下,衬着翼角椽往上翘起。长按步架长,高按两个椽径,厚为一个椽径,左右各一块。两块对角锯开。上面按五举作斜面。交待在角梁两侧面,上口与椽槽下口平。

如有挑檐桁,在挑檐桁的脊面上加一块衬头木,长按步架加一拽加为长,高厚同上。

古建筑木装修

古建筑分为大木作和小木作。所谓大木作是指梁架、柱、斗拱、椽望等。

小木作是指室内外檐装修而言。古建木装修在古建筑木构造中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表现中国民族形式的重要手段。古建筑装修包括房屋的室内外所有的门窗、槛框。外檐装修有槛窗、支摘窗、夹门窗、照壁门,撒带门、棋盘门(攒边门)、实榻门、木栏杆(栏杆还有用铅铁皮做花心)等。内檐装修即室内装修有木板墙隔断、木顶隔即天花等和各种罩、橱、博古格等,这些均属细木装修即小木作。制作这种装修在用材上是比较讲究,一般采用红木、黄花梨、楠木、秋木等材制作。另有一种包镶作法,是用杉木制作外面用较高级的木材包镶。这些均属内木作,在清乾隆时盛行。内檐装修的形式构造与外檐装修完全相同,但是它不受外界的气候限制,而式样繁多如壁纱橱(是全槽槅扇隔断)、几腿罩、落地罩(包括落地花罩)、栏杆罩、炕面罩、书格、博古格等还可施用各种花饰雕刻;还可施用铜制雕龙刻凤的角叶、人字叶、杏叶钮头圈子等。所以在古建装修上自成一体。

外檐装修

一、槛框、槅扇的权衡尺度

古建木构造的门窗一般是在建筑物的柱、枋、梁之间安装。在檐柱上安装的叫“檐里安装”,在廊子里的金柱(老檐柱)上安装的叫“金里安装”。木装修槛框即安装料、槅扇、槛窗等的具体制作均各有分数。每槽(间)的槛框、槅扇、槛窗等都是随间安装,与大木间架、面阔、檐头的高低均具有密切关系。根据《清工部工程做法》和《清式营造算例》规定,槛框、槅扇边框抹头、棂心、裙板和各种门窗、大门等的断面尺寸和高宽及长度的定制均以檐柱的高低,檐柱、金柱径的大小为标准计算。

例如:下槛即下坎以径的十分之八定坎高,厚按本身高的二分之一或按柱径的十分之三定之。上槛(中枋)高按下槛高的十分之八来定。抱框宽按下槛高的十分之七定,厚均同下槛厚。

又如:槅扇边挺、冒(抹)头的断面尺寸按槅扇宽的十分之一或按抱框宽面的二分之一定看面,按看面的一点一倍或一点二倍定进深尺寸。如双面起线应按看面的一点四倍定之。槅扇

有四、五、六冒(抹)头之分。绦环是按槅扇边的看面的尺寸两倍定宽,裙板是按槅扇冒(抹)头的根数由槅扇通高四六分之减去绦环定裙板高。槅扇四六分法是按槅扇全高、槅扇的上冒(抹)头的上皮起至上中冒(抹)头上皮占全高的十分之六,由上中冒(抹)头上皮至下冒(抹)头下皮占全高的十分之四。按几冒(抹)头减去绦环余尺寸即裙板高度。另一计算法是由槅扇通高减去所用的冒(抹)头根数和绦环的块数,所余尺寸按四六分之,槅扇心占六、裙板占四分定之。另还有其它计算方法;总之要考虑到室内通风,采光的要求。

槅扇通高确定方法:随檐里安装或金里安装的位置来定。如檐里安装定高按檐柱高减檐枋,下檐定高。如金里安装则以廊步桃尖梁下的随梁枋或穿插枋为准。上槛(中枋)下皮与随梁枋或穿插枋下皮平,上槛至下槛上皮为槅扇高。上槛即中枋以上安眉子横披、替桩。次间、稍间槅扇、槛窗高低边框等断面尺寸与明间同。

槛窗:上槛即中枋以上与明间取平,上槛即中枋以下、槛窗的上冒(抹)头与槅扇的上冒(抹)头平,由上槛即中枋往下翻至槛窗的下冒(抹)头下皮与槅扇中下冒(抹)头的下皮取平。槛窗以下即风坎。

槅扇与槛窗定高总要以通风、采光的为主。立面设计尽管明、次、稍间面阔尺度不等,分扇宽窄不一致,但通体高度必须保待一致,否则破坏了立面,影响了建筑的美。

槛框即安装料的名词、位置:由于槛框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各有名称。下槛(下坎、门限)是安在两柱之间,紧贴地面的横木。中槛(中枋、跨空枋)安装在槅扇高的位置上是悬空的枋子。上槛(提装)安在檐枋的下口,但也有不用此枋子的。抱框是抱在园柱子上,作为立框用,因柱子是园面不好安装门窗,所以加做抱框。间柱:是安在两窗户之间即中间,因窗扇过宽大须分两扇,故中间用间柱隔开。风槛即风坎,是安在槛墙上或安在榻板上。榻板:安装在槛墙上(即窗台板)。

大门的种类:根据要求和使用,大门有棋盘门(拈边门)、实榻门、撒带门等等。门的尺寸是根据门口而定,门口的尺寸是按“门光尺”排出,在工作实践中工人师付得出“街门二尺八,死活一齐搭”这也是在人民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一说法。门光尺即八字尺又门尺。门光尺长等于营造尺一尺四寸四分,一门尺全长分为八份(每份为营造尺一寸八分),门光尺又分为四吉四凶。即财(贵)、义、官、吉(福),这为四吉,病、离、劫、害,为四凶。门口的尺寸应选四吉,称为吉门口,吉门口的尺寸是用门光尺排出如门口高七尺八寸,宽五尺八寸;高七尺三寸,宽五尺八寸;高六尺四寸,宽三尺六寸;高六尺五五分,宽三尺一才六分;高六尺六寸,宽四尺二寸;高五尺七寸,宽二尺三寸;高五尺八寸,宽二尺八寸等等。以上的尺寸均属“财、、义、官、吉”根据门光尺自二尺一分至十一尺六分共可排出一

二、槛框作法与安装

(一)下槛:长按面阔减半柱径或减一柱径外加榫长即长,高为柱径的五分之四,厚按本身高的二分之一或按柱径的十分之三定之。先按面阔柱子的里皮至里皮(落空尺寸)或门口尺寸分出中,按中排出(分出)门口宽的尺寸对照门光尺;两端锯出抱豁肩并剔溜肖口子;下槛上面凿出各框眼,如有余塞板者可留出余塞板槽及抱框眼。

安装时,按柱顶石古镜找平,由古镜往上找下槛尺寸位,按古镜平往下至地面的距离尺寸做一叉板根据这一叉板一面靠地面一面贴下槛进行叉活即下槛的实际高的尺寸。再进行分作门枕位置定出口子尺寸(代袖)。在下槛两端上口抱框位凿出眼或钉溜销榫。如下槛中间做活坎时应在门枕石位让出金刚墙做为销口子。活下坎做法:两端作榫,坎前脸安提环两个,在里面穿两根带,带的位置应作在门扇的下冒(抹)头下口扇的中位置上。

(二)中槛(即中枋):长按下槛加两端倒退榫为长,高按下槛高的十分之八,厚按下槛厚。根据门口高,在柱子上号出(量出)中槛位置,往上返量出中枋断面尺寸。(因中枋安装是采取倒退活,所以中枋一端作单榫,另一端作双榫),同时在中枋下面按下槛划出各槛框眼的线。

中槛做法:先分出开间的中(即门口中),该中线对准下槛中线,将门口位尺寸,抱框位置线过到(划到)中槛下口面上。中槛立面(即看面宽面)根据中线分出门簪位置,并根据门簪尺寸划出眼,因门簪下口需要带袖榫,在中槛上按门簪下口模划出刻袖线落槽。中槛安装是用倒退榫,一端做成双榫,榫长为单榫的两倍(约8公分,另一端做成单榫。中槛上口靠柱子位用小抱框(小抱框的断面尺寸同大抱框),中槛上安迎风板(即走马板)故枋子上口做槽或裁口,

里钉梗条。眼榫做完之后,在前面起线(即双线)。

中槛安装:根据门口高划出的中枋眼线,凿出眼来,将中枋的双榫对准先插入眼内,再将单榫对准位,用撬棍撬双榫处,将单榫拨入眼内,以中枋的门口中线对下槛中线为准。拨完吊垂直即找平后用木楔将中枋背实。

注:1、吊垂直就是按下槛开间的中对准中枋的中即是中枋平正。

2、在凿柱子上的中枋眼时在眼的上口要凿出涨眼,为安装抱框时用。

3、如没有门簪就不凿眼但门龙(连楹)用钉子钉即可。

(三)上槛(即提装):长按中槛长,高为中槛高的三分之二,厚同中槛。上槛安装在檐枋下口。上槛下口做法同中槛上口,小抱框,小间柱眼和迎风板槽。前面在下口起一口双线。两端作抱肩(同下槛抱肩作法)。

(四)抱框:长按门口高加两头榫长即长,宽同门框或按下槛的十分之七,厚同中槛。抱框是贴在柱子上。先将抱框长短(让出两头榫)锯出来,做榫、起线,如有鱼腮板做好槽或裁口、剔肩凿眼;将抱框按着下槛抱框位置立直对准中槛抱框位置用线垂吊直(吊抱框里口),如果抱框大出位置线的时候,要求上下一致,量出位置线与抱框相差多少按着差数做一块叉子板进行叉活。叉活的方法是:将叉子板一边贴紧在柱子面上,另一边用划签(铅笔也可)贴紧叉板,顺着抱框从上往下划出相差的部分即为叉活。根据叉好的抱框线,进行砍做抱豁。抱豁做法是根据所画线,用裁口刨子裁下多余部分(即差活),中间用鍽铲剔凿或用斧子砍。如果严格要求抱豁还要刨光。

(五)门框:长为门口高加两头榫长即长,宽为下槛宽的十分之七,厚同下槛。

做法:先按门光尺排出门口高的尺寸划线,两端各按3公分长划榫,前脸上端肩或做膘实肩,下端做榫直插(墩)在下槛上,在口里看面起双线如果带余腮两口均起双线并同时打槽裁口做线肩。安装同抱框先将中枋提起门口就位。

(六)榻板(窗台板):长按面阔减半柱径,宽按槛墙厚加两边盘头(约2~3公分)或按一点五柱径定宽,厚零点二八柱径或按宽的四分之一。

做法:先将榻板刨光(刨一个好大面、两个小面)落出薄厚宽窄尺寸,按槛墙中(柱中)顺板长弹出中线再按面阔在板上分出中;用两根卡杆掐出柱与柱的里皮落空的实际尺寸,按开间中将掐的尺寸过到榻板上并号出长短尺寸线同时让出抱豁肩;圈活:备约30公分长的灰板条数根,用灰板条围圈柱径的半径园形,用手卡住过到榻板的开间长度尺寸线上,先将榻板架起,(最好按间的位置放),用掐来的半园柱径的灰板条,将板条靠贴柱中即榻板中线,将圈的园对准面阔落空的尺寸线上,用划签按灰板条一一点上,用线连接为半柱径即园抱豁。根据坎墙的宽度和柱径尺寸退出八字(八字按六方尺划线)。在榻板外上口楞倒小八字楞。

注:制作榻板时先将板用架在每间的原位避免兔错位,做完号上每间的号位,如东次间,西次间等或作完一间安装一间。

(七)风槛(即风坎):风槛是用在各间的榻板之上,长按下槛,高为下槛的十分之七,厚同下槛。

做法:先按榻板上口的板面位置掐出长的尺寸(同榻板作法);将掐出的尺寸划在风坎上,两端作出抱肩(同下槛方法);下口与榻板应有暗销(裁榫)与榻板

三、门扇制作与安装(棋盘门、撒带门、实榻门)

(一)棋盘门即攒边门:棋盘门分为两扇对开,用子室外或室内,四边框采用攒边、装板心,背后穿四根带。门扇的高宽根据门口而定。如门扇的高度的计算,按门口高外加上下碰头(按传统做法是上碰七,下碰八来计算)现可按上下碰头各为2.5公分计,共为门扇高的实用尺寸。门扇宽按门口宽外加门肘和掩闪(门肘按门边厚计,掩闪按七分即2公分)共计为宽的实用尺寸。

1、打截料:门边长按门口高加下槛高共长,宽按门口的口料宽的十分之七,厚按边宽的五分之三。上下冒(抹)头,长按门口宽加门肘和掩闪共凑长,宽、厚同边。门心板长宽均按门心计算,板厚为边厚的三分之一。穿带料长按门扇宽外加一个边宽为长,宽按门边厚,厚按门边厚的三分之二。

2、做法:划线,根据以上计算配料打截料,刮料。先划门边划线时要打对,避免一顺,带

有门肘的边用合角肩城,不带门肘的大边用大割角线,分出穿带眼的位置;门带分法:按门心高的尺寸分为四份,中间占三份,两端各占半份,同时划出插关眼;抹头划线,抹头长按以上计算的尺寸,一端划合角肩线,另一端划大割角看线,可作漂肩或实肩),在抹头的里口作打槽(即头缝槽)。门心板:先将门的四边框攒起来即攒边,找好皮楞、串角、四角要求严实。根据门心的宽长打截拼板,先将门心板的大面刨出一个大面,按门心尺寸进行掩心板,作头缝榫,将门边攒上,看门心板是否严密,再进行穿带(穿带的尺寸位置按门边的眼位过到门心板上即穿带尺寸)。穿带之前不要把带的两端榫做出来,等穿完带再开榫,带要穿紧、严实,要用斧子往里贯带,最后攒边使胶夹楔净活。

3、安装:先将门扇安好,倒出门肘,安装上下套简(有铁制的、铜制的之分)并将踩钉钉牢(踩钉位很据门肘中钉);按门扇的位里尺寸,根据踩钉稳海窝(即铸海窝,可用白矾或树脂胶贴牢)。

(二)撒带门:所谓撒带门是一边有门边,另一边没门边,所有的带均撒着头,故称撒带门。一般用在街门和屋门,门高、宽的尺寸同棋盘门。

做法:撒带门使用一根门边,不用上下抹头,只用穿带交门心板与之连接。撒带门的长、宽、厚同棋盘门计算、划线、分带、凿眼,计算上下碰头、门的掩闪、让助等均勺均同棋盘门。只是穿带一端作榫,另一端撒头。

(三)实榻门:此门一般使用于城门、宫门,实榻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做框两面包镶,另一种是没有边框,里外均用同一厚度板拼装组成实心门,称为实榻门。做法:有门口(槛框)的,高、宽尺寸按棋盘门计算法。如没有门口。可按门洞尺寸加肘,加掩闪和上下碰头来计算高、宽尺寸,门厚根据棋盘口的门边厚计算。

实心板缝的拼缝一般采用龙凤榫,组装是用暗带较多,但也有用明带的作法。暗带作法首先考虑门钉的路数来定带数及带的位置,均凿透眼,暗带用抄手楔对穿。

实榻门一般都用门钉,门钉分为五路,七路、九路,在清代要求是按建筑物的等级来确定路数,有着严格规定的,不得任意使用。如最高级的建筑物上用纵横各为九路,其次是纵横七路。最少的为纵横各五路。门钉的直径和钉的高度计算是根据钉的路数而定。如五路门钉间距为两个门钉的直径,如七路门钉间距为一个半门钉的直径,如九路门钉间距为一个门钉真径。

计算门钉是以大门的门扇宽减去里大边的尺寸来定门钉的直径和门钉的高。

如大门扇宽减去大门里边宽及钉路数加钉路空当除以门宽,等于钉的直径。门钉的直径等于门钉的高。

(四)屏门:屏门一般为四扇,有方形口、有圆形口(即月亮门口)。屏门用木板制成,屏门的板厚是根据门高来定的,门高一丈,得板厚二寸。

做法:屏门高按口高定之,宽按口宽分四份加错口定宽。上下冒(抹)头,冒(抹)头作头榫及头缝榫。板的背面穿屏带(一般为四根带,带的位置与棋盘门带同)。带的用料一般要求坚硬干燥的好料,屏门按传统要求不用合页,而用额项、碰铁、海窝,前脸钉吊环。

屏门口上一般都带有凌角木,凌角木相交于口的上坎上,并承托过木。

注:穿带用料一般用干燥坚硬的木料(或竹子)。避免木材变形。头缝榫两边榫要求用在割角处;中间榫应尽量赶在板的拼缝上,如拼缝较多可加一个榫。穿带的位置根据门高均分四份,中间分为三份,两头各分占半份。穿带料要求要厚一些,带穿完再用刨子刨平;穿带时,先插入槽口内用脚踩着一端(以防翘起造成劈裂),另一端用斧子往里贯,贯紧为止。

凌角木做法:凌角木有两种作法,一种带峰,另一种不带峰。凌角木的尺寸:平顶花墙头的墙厚为凌角木长,高同上槛高;坡顶墙帽两出水,按檐出至檐出定长,高从檐头至上槛的中定高,再加山步板。

四、装修(槅扇、帘架、槛窗等)

(一)槅扇即槅扇门:常使用在一个房屋的明间和次间的开间上。每间可为四扇、六扇,要看开间大小而定。但在重要的建筑物上,常将几间房子都用作槅扇,看起来很是庄严美观。

1、槅扇按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如前所述檐椽定高办法外,槅扇高按柱径一尺得门高八尺五寸六分。但在(明计成著)中所述:“古之床槅棂板,分位定于四六者,观之不亮,依时制或棂之七八板之二三之间,谅槅之大小约桌几之平高,再高四五寸为最”这就说明定槅扇

高要考虑到采光的问题,根据开间(减去槛框)的尺寸定槅扇宽。

2、槅扇的做法:先定边框,有四抹头、五抹头、六抹头之分。槅扇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单面室内糊纸或装玻璃,另一种是两面夹纱作法(高级作法)。槅心的种类很多,有:步步锦、龟背锦、冰裂纹、正搭斜交、四方格、一马三箭、四方棱花、六方棱花、盘肠、套方等等。根据房间的使用要求,还有一种比较更高级的槅扇作法是落地明(不用绦环裙板,而上下全用玻璃都是透明作)。

3、槅扇心与裙板高的比例为四六比即四六分槅扇之说。虽槅扇四六分,但也有两种计算方法:①按槅扇全高计,由上抹头的上皮至上中抹头的上皮为六,由上中抹头的上皮至下抹头的下皮为四,即四六分之。另一种计算方法是按槅扇全高减去上中下抹头以及绦环,所有的余数用四六分,槅心占六,裙板占四。但不管如何计算,下部都不能低于坎墙。

4、绦环均以两个抹头的看面定宽。

5、槅扇边框的断面尺寸的计算,大边的看面(即小面)按槅扇每扇宽的十分之一定之,大边的进深面(即大面,宽面)如单面起线而一面活,宽按边的看面的尺寸一点一或一点二定之;如果双面起线双层心者,按大边看面的尺寸一点四定之。槅扇一般都采用仔边,仔边的断面尺寸计算:仔边的看面尺寸等于槅扇大边的看面尺寸的五分之三,仔边的进深面(即大面)为大边的进深面的十分之七。

槅扇划线:

排抹头及绦环尺寸,根据槅扇高加出上下碰头尺寸共计长,按槛框空当高为槅扇高让出上下分缝为上下抹头的外皮尺寸,按此尺寸用四六分槅扇法定出中抹头位,再按两个抹头的看面定出绦环位,分出裙板即可。上下抹头均用大割角,而中抹均为合角肩线。槅扇边均用双榫双卯。凡有绦环、裙板的均打槽装板,但槅扇心的安装上应作上顶下落(即在上、中抹头打槽)装槅扇心仔边。边框起线、槅扇起线分为内檐和外檐,内檐一般都起窝角线,外檐起线较多,盖面两柱香,窝角线,盖面等,但凡窝角线均起(内外)两口线。绦环及裙板作法:有平面的,还有雕饰木纹等。

绦环及裙板计算,绦环长按槅扇心宽加入槽深即长,宽按抹头的看面两倍加入槽即宽,厚按边的进深面宽的三分之一定。裙板长按四六分的尺寸加入槽定长,宽、厚同上定法。

槅扇心棂条断面尺寸(按单扇单面计),棂条面尺寸看面为仔边看面尺寸的五分之四,深为仔边深的五分之四。如做两面夹纱(玻璃)按深的折半(即深的二分之一)定。

步步锦、龟背锦、冰裂纹等棂条一般定为六、八分即看面六分,深为八分,此棂条起线一般为盖面,即圆面,制作均采用漂肩作法,而不可用实肩。

凌花棂条,四、六分,凌花条起线,平面两柱香。

室内槅扇棂条一般为四六分。即看面为四分,进深为六分。

注:①在槅扇划线时要注意:槅扇、槛窗宽窄要留出分缝(因中式槅扇边框的进深面尺寸太宽如不留分缝会造成开关不灵活,比如槅扇的大边宽(进深面)为15公分,槅扇每扇宽为103公分,分缝要按料宽的十分之一减槅扇宽,这扇槅扇实际作成实宽为100公分,开关起来就好些)。②仔边做法:边、抹头不凿眼,“拉三道线”即做夹皮榫并带销子眼,上下作顶落榫。⑧槅扇肘:古建槅扇开关是不用合页,而是用肘(轴)开关。门肘计算按门高即槅扇高一丈即得方一寸四分。如槅扇高增减一尺,肘方增减一分。

(二)帘架:帘架是用在明间槅扇的外面(但也有次间用帘架的)。帘架是以横批、眉子、脸子、风门所组成。帘架高按槅扇,宽按两扇槅扇宽加一槅扇大边宽定宽。两大边上下两端用莲花楹斗及荷叶墩安装(在莲花楹斗内用兜绊,有铜制或铁制的)。做法:帘架大边长按槅扇大边长加一下槛高定长。宽、厚同槅扇大边。划线时定风门高、宽(按门光尺定),如用在金柱位,定出横披高(横披高按槅扇高的十分之一定)如风门加横披高有余数即为眉子高。②眉子,立边凿眼,上下抹头出榫,榫要求一端榫长出边一寸,作为销子榫用。立边有一根凿眼安装时用。

2、腿子的做法:扇高按门高,扇宽按帘架里口尺寸减去风门宽,用二除为扇的宽。一般用四抹头,上抹头凿眼,下抹头及中抹头作榫,中作绦环,下用裙板。两立边上端开榫,下端凿眼,上端榫长出上抹头作为销子榫,下抹头凿销子眼,待安装用。中式装修安装一般不用钉子,依靠销子,榫的安装主要装卸灵活,腿子的下抹头两端同中抹头作双榫。

3、风门做法:一般用四

抹头(上抹头一根

(三)槅扇及门窗棂条花心作法:

1、步步锦作法:步步锦有单顶心和双顶心之分。有用耐老的,有用卧权的,还有用“工字卧权打围”的。不管卧权还是耐老,它的长度均按步步紧横顺空当计算。①步步锦心划线时,先按四边框的高、宽尺寸排一根线杆,首先排空当(横当)确定几根顶心条和空当的尺寸,按规定横当按“一棂三空定之”,所谓一棂三空即按条子看面的三倍为空当。再排立当,排立当时,先从两头(上下)往中间排,排得中间剩下的尺寸就是顶心条的长。②根据排好的线杆进行划线。步步锦条(棂条)断面尺寸为六分×八分,条的看面为六分,进深为八分。所有条的交接点都用榫接,使用合角梁肩作法。条的榫眼均为二分半槽子。③凿眼、开榫、盖面(起线)。凿眼:条子眼均为半眼,要求眼的尺寸准确。引肩:先用小锯,将合角肩线及背面肩线引(锯)好。盖面(起线):盖面要求盖正,不得偏,盖的深浅一致,否则安装时合角肩会劈裂。开榫:在开榫时先锯个卡口钉在工作台上(卡口尺寸按条的尺寸定)。操作人员用小锯平端开榫,在开榫的同时进行漂肩,漂肩时,为了防止合角肩劈裂,用大拇指顶住要漂的肩皮,再进行漂锯。肩漂完,进行剔夹皮。如是两根条子相交时,应作马蚌腰。

2、凌花心:凌花有四方的,有六方的,四方的又分为正四方和正搭斜交的,六方凌花制作:

①首先弹实样(足尺大样),按实用的尺寸备一块平板刨平或用三、五合板均可,②根据实际尺寸放出高、宽的仔边外皮线;③按宽的尺寸线,弹出仔边(立边)的看面尺寸线;④按仔边的里口尺寸(即内高宽尺寸)均分几当(即横当,立着得条子),仔边两端不凿眼,锯三道线,即夹皮榫;⑤根据横当的尺寸,用加斜法排出立当(加斜法即一一五六剩,就是立当比横当每一寸加一一五六的意思),比如横当是10公分,那立当就为11.56公分,但注意仔边的上下抹头宽的尺寸。根据实际算出的立当尺寸排在样板上并定出上下抹头宽,再加上顶下落入榫即上下抹头的实际尺寸。两立边即仔边,根据分当后立边的宽再如半个凌花瓣的实际立边的尺寸;⑥浪据横当线与立档线相交连起来为“中线”,在这中线上按棂条子宽减去凌花瓣,余的尺寸往两边分出腰子的看面尺寸线。⑦划线:先将心条(棂子)放在样板上,对准样板把“三交”的六方腰子线点在心条的两个小面上,(注意:心条的大面比样板腰子的尺寸大,不要按心条宽的尺寸划线),再将点好的腰子线,过到大面上来即可。⑧做一块凌花瓣的样板,板宽与心条宽,厚约1公分即可,在背面按两柱香线的高宽打一道槽并在该板上划出凌花瓣式样以备划线时用。

⑨起线:先将心条上的各线(腰子线)用小手锯引出线,再进行起线。凌花心条一般起两柱香线。⑩搜活:先将起好线的心条,按凌花瓣样板划上各凌花瓣,按着划好的花瓣线用搜弓子进行搜活,再用木挫挫活。(如有条件还可用机器做花瓣棂条)。

组装:以上各工序均完成后,按样板进行组装,组装完在各三交点的六方腰子上安凌花扣,(凌花扣有两种,一种是梅花形,一种是圆形)按凌花扣的外圆尺寸模划在三交点上,用圆凿子刻槽将凌花扣落实,并用凌花扣钉将凌花钉牢。

四方凌花心分为正四方及正搭斜交四方凌花心。正四方凌花做法可不放大样,四周的仔边均带凌花瓣,凌花心条及仔边的花瓣均同六方的划法。正四方腰子用的是十字扣腰子相交,划线及各个工序均同六方腰子的划法。

正搭斜交四方凌花心:先放大样,在四周的仔边上分出横立档,找出腰子尺寸及花瓣的尺寸,用方五斜七(即一点四一四加斜法)在仔边的边框上分出横立档,划出花瓣及腰子,腰子做法同正四方腰子,划线及各道工序均同六方做法。

注:三交即三根棂条交在一点上即六方腰子。

(四)槛窗:槛窗又称坎窗,槛窗作法同于槅扇,但没有裙板,此窗是安装在槛墙上(即坎墙上)。槛窗的使用一般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但在园林的“栏槛钩窗”也用此槛窗。槛窗分有三抹头、四抹头。边框及槛窗花心棂条的断面尺寸均同于槅扇,但如用于“栏槛钩窗”之上则花心式样是多样的,有:套方、冰裂纹、龟背锦、雕刻等纹样。

槛窗的三抹头作法是将绦环使用在下边与槅扇中绦环同一尺寸高的水平的位置。四抹头绦环用在槛窗上,下与槅扇的上中绦环平。

(五)支摘窗:支摘窗一般用在殿堂的次、稍间前后檐,庭馆及民宅房间。窗心花样繁多,特别是民间的支摘窗的花样有寿字、福字、禄字和万年青等纹样,各地区有各地区的风格。一

个开间分做上下左右共四扇,又为双层。上扇为支,下扇为摘,均用在外扇,上支扇糊纸,里扇糊冷布或钉纱。下摘扇有糊纸的,有做薄板的为护窗板,里扇为大玻璃(大玻璃分为有大玻璃框带仔边的,有夹杆条夹玻璃的等)扇,还有其它的,但一般均采用上下扇窗心为步步锦。支窗的里扇一般做纱篦子扇即四方格式的心条。支摘窗的边框断面尺寸的比例依柱径而定。如窗扇的看面边为柱径的零点二二四定边的看面以内檐装修内檐装修是在室内,同属小木作类。在木构造建筑上是有它独特风格。它给人一种舒适而美的感觉。我们常见室内装修,有隔扇隔断(即壁扇橱);木板墙隔断,此隔断带有雕刻诗文如花卉等,但也有平板糊纸的;博古架、屏风、花罩、落地罩、栏杆罩、鸡腿罩,炕面罩等等。这些装修有个特点都可移动,这是中国建筑装修的特色,使用很是灵活。

内檐装修是比较讲究的,在制作的技术上、用料上要求都是比较高的。

一、材料的使用和配制:①用材料,内檐装修的用料,多是高贵的花梨、紫檀、红木、金丝楠木、桂木、黄杨、柏木、香杉木等。②材料配制,虽然用的都是较高贵的木材,但在使用上还要考虑到艺术性,因为室内装修基本上不做油漆,而都喜用木材本色打蜡出亮。所以在使用料上要讲究。比如内檐槅扇使用金丝楠木制作边框,那就要考虑裙板,花心的用料,是否都用楠木制作,要考虑室内的光线和色彩是否协调等等;这些都要考虑。如格扇边框采用楠木,槅扇花心及绦环、裙板可用黄杨或黄柏木制作,用这自然木色配色的艺术处理为好。当然也有一色的如紫檀、花梨等均是一色。还有一种做法要求较高的就是边框使用杉木,再用红木、紫檀包镶或边框使用硬木镶嵌。③作法:因内檐装修,一般都是露木纹打蜡不上油漆,所以在技术上、操作上要求是较高的。如槅扇心采用万字灯笼框心,肩角均采用“擦床”进行操作是比较细致。而质量要求也较严格。

二、内檐槅扇、隔断、壁纱橱(槅扇隔断)在进深或面宽柱与柱之间满作槅扇的为槅扇隔断即壁纱橱。定槅扇宽是根据柱与柱之间的距离尺寸,定出六扇、八扇、十扇等槅扇数量(室内槅扇均为偶数)及槅扇宽的尺寸。中间两扇隔扇为开扇,在开扇的位置上,为了挂帘子而须作帘架,此帘架与外檐帘架不同,没门扇不要腿子扇和眉子,只有横披。

槅扇花心的式样较多,有卡子花灯笼框、万字灯笼框、冰裂纹,更高一些的仔边雕刻;不曾采用什么花心,槅扇一般以双面活较多即二面夹纱的作法(有夹纱的、糊纸带书写、绘画的)。卡子花灯笼框即周围用卡子花等均是雕刻各种花纹。万字灯笼框也用卡子花。绦环、裙板一般都起凸和雕刻的作法。

三、落地罩:落地罩在古建筑的内檐装修中是常见的一种装修,安装位置同于壁纱橱,但只用两扇槅扇,安装在两边柱子的抱框上,下边没有下槛,而采用须弥座承托槅扇,槅扇上顶部高在中槛上,再上用眉子,眉子均用单数三、五、七樘。槅扇与中槛交接用榫交接不得用钉子,外口安花牙子或小花罩。

四、几腿罩:几腿罩同落地罩位置,但不使用槅扇,上有眉子,中槛以下靠柱子面安装抱框,下端墩在柱顶石的古镜上,上安花牙子。

如不安花牙子,还可做花罩。花罩分为大花罩和小花罩。大花罩两边花腿落地,形似落地罩,下安在须弥座上,须弥座应同作雕饰,但也可作素的不雕刻花纹。小花罩不落地,上部形似大花罩。

五、栏杆罩同落地罩的位置安装,但不用槅扇而用栏杆。

做法:柱子上安装抱框、中槛、上槛、眉子等,在柱与柱之间的四分之一位置安间柱,在抱框与间柱之间作栏杆。在间柱里口安装花牙子。

二、古建筑术语

[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

[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五瓦”即五层瓦条子。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三踩交麻叶斗供] 清式斗拱组合名称。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万拱] 清式斗拱构件名称,宋法式》称“慢拱”其中位于位于坐斗两侧的第二层横拱又叫“正心万拱”(《宋式》称“泥道慢拱),位于翘头或昂头上第二层横拱称“单材万拱”或“里(外)拽万拱”(《宋式》称“瓜仔慢拱”最长9。 2斗口,拱头卷杀分三瓣(清式)。万拱或慢供也统称为蔓供。

[上昂] 古建筑宋式斗拱构件名称。宋《营造法式》将斗拱组合中的主要部件昂分为二类,即下昂与上昂。从功能上看、上昂的作用与下昂相反*它是专门应用于殿身槽内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适应于在较短的出跳距离内.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籍以创造—定内部空间的特殊构造。从外观看,上昂是一根’昂头外出,昂身斜收向里,并通过柱心”的木枋,其断面高宽一般相当于一单材。昂下供材用偷心重拱造,昂底并用靴楔承托。按照《营造法式》规定,上昂昂脚应立于下跳拱心之上,因此,上昂适用于五铺作五铺作以上斗供组合之小。上昂构造实物遗存很少,江苏45直保圣寺大殿、苏州玄妙观3清殿 (南宋)都是其早期的珍贵实例,元代建筑中仍然偶有使用,明清斗供后尾则仅存上昂遗痕。

[天井] ①墀头看面正身墙上端部至大连檐里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②四合院的十字甬路的牙子外口至散水牙子外口之间的空距

[天沟] 出现在两座建筑并列相交的屋面上。两座屋面相交时,前面建筑后坡与后面建筑前坡交汇处。两坡雨水也汇于此。为将雨水排走、需在这个部位做出通道,即所谓天沟。为使排水流畅,应作出3%的坡度*响两端逐渐倾斜,而两坡瓦垄也就沿着天沟越高越向后退缩,显后形成1个“枣核形”,故称“枣核形天沟”。

[五花山墙] 悬山式建筑山墙常见的一种组砌形式。《清式营造则例》:“悬山山墙k部随排山各层梁及瓜柱之阶梯形结构。”山墙沿校和瓜往砌成阶梯形,每级之上沿抡之下皮做签尖.总数为“五”,故称五花山治。五花山墙无盘头、山尖,其结构比硬山简单,厚度与硬山山路大体相同。

[飞昂] 宋式斗供组合构件名称。据宋《营造法式》:“飞昂:其名有五。一曰,二曰飞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今通称为“昂”。昂的发生.其最早根源被认为是半穴居和干阑棚架的长椽.商周时的大叉手被看作它的雏形。东汉汉赋中已可见到“昂”的名称,汉代建筑考古资料说明,最迟在东汉时昂已组合在斗拱中。从结构上看,昂是斗供组合中前后斜置,两端承载.起杠杆作用的木枋材。按《营造法式》所载,飞昂可分为“下昂”与“上昂”

两大类。其中上昂仅适用于殿身槽内里跳及平座外檐外跳.实物罕见,应用小多,其作用是在较短的山跳距离内,有效地提高铺作总高度。藉以创造一定的室内空间。下昂的作用与上昂恰恰相反.主要用于檐下斗拱,实物既多,应用亦广,其作用是可以在尽可能少增加铺作高度的前提条件下,有效地增加檐部挑出深度,藉以适应屋面坡度的变化。学术界根据昂在斗拱组合中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为“真昂”与“假昂”两类。上昂,下昂皆属真昂,在斗拱组合中起前后悬挑、承托荷载的杠杆作用.唐、宋、辽、金各时代建筑斗拱中大多数采用真昂结构。昂式华拱或插昂,实质上只是徒有下昂形式的假昂头,其昂头以里或为拱身,或为梁袱.仍然是单纯的受弯构件,故称之为假昂。假昂宋代已有,但使用较少,元代建筑中常真、假昂混用。明代建筑多用昂,清代则几乎全用假昂,使原来真昂的结构意义丧失殆尽。昂一般是单材构件,角内昂多用足材。一般说来.在构造上下昂昂身大致与屋面平行,其昂头上承檐檩荷载,昂尾宋代或压丁草袱之下,或上承平檩荷载,通行“挑斡、叉、压”二种构造方法。铺作内外荷载皆由昂身承受并向下传递.以使斗拱内外得到平衡,昂的这一作用在补间铺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下昂前端通常制成尖嘴状,宋人称之为昂尖(清式称“昂嘴”),是集结构功能与艺术造型为一体的特殊部位。历史上各时代的昂尖体现出不同的时代风尚和艺术追求。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的东大殿柱头铺作中有国内现存已如最早的批竹昂实例。宋代建筑除此之外还广泛地使用琴面昂。元代出现象鼻形昂,但盛行于明清。元以前真昂昂底常垫有华头子,假昂不仅昂底线为隐刻线,下部华头子亦为隐刻花纹,习称“假华头子”,明末清初盛行龙头、象鼻形昂,后期又出现云卷头及各类雕花昂,是刻意追求华丽,片面强调装饰的产物。

[飞檐椽头] 清式建筑木构件名称,属椽类之一。位于檐椽之上,向外跳出,挑出部分为椽头,故称飞檐椽头。头长为檐总平出的三分之一乘举架系数。后尾钉附在檐椽之上,形成楔形,头与尾之比为1:2.5。飞椽径同檐椽,断面通常为方形。主要起跳出作用.并使建筑外观更加雄伟。

[叉手] 宋式木作构件名称。在平梁梁头之上到脊搏之间斜置的构件。其功能是稳固脊搏,防止滚动。从南北朝到唐宋的绘画、雕刻与实物之中可以看到曾普遍使用过,唐代建筑平梁之上有叉手承托脊博,而无侏儒柱.叉手用材较大,宋代平梁之上设置了侏儒柱以承脊博,但两侧仍挟以叉手,叉手规格开始变小。宋《营造法式》规定“造叉手之制,若殿阁广—材—契,余屋广随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广三分之一”*元代叉手断面已经变小。明清多不用叉手,仅山西部分地区仍沿袭旧制。

[叉柱造] 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

[切几头] 宋式大木作营造术语。拱头长度不足承受一斗,也不按拱头卷杀,仅作成一入瓣或两卷瓣的形式,宋人称这种加工方法为切几头。常用于梁、袱、方子等的出头上。

[支搞窗] 古建筑门窗的一种形式。适用于明清殿堂的次间、稍间或小式建筑物上。在每—开间的中线上增加一根立框(间柱),形成上下左右四扇.均双层。上扇为支窗.下扇为摘窗。支窗外扇上边安合页,下边两侧安铁销子.抽开销子可向外开启并用链钩支撑,里扇钉窗纱或糊纸。摘窗外扇下面用两个木销与蹋板接交,两侧立边上端用铁销子。并且糊纸或用木板做成护窗板,里扇是玻璃。

[天花枋] 清式木构件名称。支承天花板、贴梁及支条的构件天花枋两端交于金柱柱中[开拱口之法] 宋式斗拱拱心卯口的制作方法。不同种类的拱与其它构件有不同的卯榫交接方式,这决定了各类拱卯口开凿的位置、大小、深浅程度各不相同。宋《营造法式·卷四》“拱”条对此作了详细的规定。如华拱.在拱底面开口,口深五分。.宽二十分。[分。是衡量建筑和建筑构件的最小模数单位,参见“分“’条],口上中心两向各开子阴(浅宽的凹槽),俗称“开下口”。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在拱上面开口,俗称“开上口”。转角足材列拱,拱上下面均开口,俗称“上下开口”.这种具体而明确的规定,对于拱口的制作起到了规范的作用。

[井口枋] 清式大木作构件名称,位于斗供的里翘厢拱之上,并与之平行的枋木。其作用为承托天花,井口枋高三点五斗口(与挑檐桁径同),宽一斗口。

[太平梁] 清式大木构件名称。用于庑殿推山顶构架中,其位置在山面坡顶最上一层的短梁(扒梁)。方向与平梁相同,功能与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仅能通过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悬挑梢端。其梁两端下面刻榫,分别与前后上金搭交檩悬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与搭交檩中线取乎,故其梁高于平梁,称为太平梁。

[厅堂] 建造在建筑组群纵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常作为正式会客、议事或行礼之所。《营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厅堂、余屋三类建筑,规定各种构件材份。殿堂材份最大.厅堂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标准建筑,厅堂次之,余屋又次之。在建筑构造上.厅堂按横架竖直划分结构层次,其内柱一般都随檩生起,室内空间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内柱控制,铺作仅仅起调节檐部高度与联结内外柱的作用。厅堂房屋每—间缝用梁柱的形式和柱网平面布置的形式,是互为因果的。每一座房屋的每1间缝,可以采用不同的柱梁组合形式,所以厅堂除每间前后用一根檐柱外,屋内柱的多少及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南北朝以前厅堂屋面下的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方法,第一种在柱头之上用拱承檐枋及横梁,第二种是在柱头之上用头拱承通联数间的纵架。第三种是在柱头之上用斗拱直接承托纵架,使纵架与檐柱的联系加强。

[厅堂梁袱] 宋式建筑大木座构件名称。即厅堂类建筑内所用梁袱。《营造法式·梁》所规定的设计制做原则是:“五椽,四椽,广不过两材一契:3椽,广两材。余屋量椽数,难此法加减。”

[中金桁] 消式古建筑大木构件名称。在5架梁上,位于老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金桁与下金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面重量的作用。消式大木作构件名称。在5架梁上,位于老檐桁与脊桁之间;在九架梁上,位于上金桁与下金桁之间,都起承托和传导屋面重量的作用。

[中金顺扒梁] 消式古建筑大木构件名称。梁尾搭插在七架梁上.粱头扒在下金桁(檩)上,用用以承托中金桁(檩))的扒梁

[内柱] 宋式建筑大木作构件,泛指建筑室内立柱。情式建筑称“金柱。中国古代建筑以4根柱子所组成的空间称为“间”。为“问”。唐宋及辽初较大型建筑的内柱多横纵成行*排列规整。辽代中叶以后为创造特定的室内空间.往往在室内的间缝上减去某些内柱。称“减柱造”。山西上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问进深4间、殿内仅用四根内柱,是减柱造的典型实例。但明清以后的大型建筑“减柱造”之法罕有所见

[内四界] 指 1座单体建筑的中心部位,即五架梁下两柱之间的位置。五架梁上正好是四步,又称四界,在建筑的内部,称为内四界。

[方直椽] 木构件名称,指方形断面的正身檐椽,多用于游廊、亭、榭等较小建筑中。

[斗接柱] 大木作构件名称。斗接柱是指多层建筑中叉柱造做法中的上层柱子。这种做法是自下而上.一层柱框.一层斗拱相重叠,上层柱根叉于下层斗拱的大斗之上,也即是下层斗拱的大斗所接托的上柱,称为斗接柱。明情建筑中用两段、或三段木材施以暗榫墩接成的柱[瓦条] 古建筑构瓦作件名称。①板瓦纵向截成的直线形窄条。②布瓦屋脊瓦件之一。用板瓦开成的叫“软瓦条”,用砖加工而成的叫“硬瓦条”。

[瓦垄] 《清式营造则例》:“屋顶上之瓦,上下赓续排到谓之垄。”屋面凸出的垄称盖瓦垄.凹进则称底瓦垄。

[瓦口子] 古建筑屋顶部位名称。又称当勾。位于瓦垄与脊交接之处,由于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别,如在正脊部位又称正当勾,在戗脊部位又称斜当勾。

[五大线] 古建筑彩画技术术语。指清式彩画图案的骨架轮廓大线。即枋心线、岔口线、皮条线、箍头线、盒子线。

[五彩遍装] 宋《营造法式》中建筑彩画作制度之一。彩画中最华丽的一种,用于等级最高的建筑物上。其特点是把建筑的木构件从头到脚都用彩绘的图案花纹来装饰,以达到五彩绽纷、华丽高贵的效果。这种彩画以暖色调为主,使用的颜色有青、绿、红、赤、黄.每个木构件绘制图案成花纹的构图手法基本相同。其细部设色顺序为:在梁、额枋、斗拱的外梭(即外边)皆留缘道,用青绿或朱叠晕。内心画五彩花纹。颜色使用的规律是对比色相间品配,例如青地上的花纹,用赤、黄、红、绿相间,外棱用红叠晕勾边,叠晕从内向外由浅入深。又如红地上的花纹则用青、绿相间,花心染红,外棱用青或绿叠晕。图案式样繁多,大型构件还在华纹、琐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二) 二、柱网的地盘分槽形式 柱网的分槽形式即是柱网的布置形式。按照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殿堂结构”,可分为四种地盘分槽形式。 (一)、金厢斗底槽 由内外两圈柱组成相似“回”字的柱网形式叫做金厢斗底槽。其梢间内侧设有中柱。 (二)、分心斗底槽 沿建筑物面阔方向只用一列中柱将建筑物等分围前后两部分的柱网 形式叫做分心斗底槽。这种柱网形式常用于门庑建筑中。 (三)、双槽 用两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为大小不等的三区,一般中间进深较大,前后两区进深小且常常相等的柱网布置形式叫做双槽。 (四)、单槽 仅用一排金柱将建筑物平面分成不相等的两区的柱网形式叫做单槽。除了上述四种地盘分槽形式外,在唐代长安大明宫麟德殿中使用了“满堂柱”的柱网布置形式。 在建筑物四周用柱网形成周圈回廊的称做“副阶周匝”,简称“副阶”。这种形式常用于较隆重的建筑物上,如宫殿、塔等。 另外,在秦、汉时期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发现有仅在平面中央设一根柱子的,汉文献中称为“都柱”。估计这可能是人类半穴居时代的遗风。当然这种建筑的规模都是不大的。

三、柱的“生起”与“侧脚” (一)、生起 建筑物檐柱的柱高有当心间向两端逐渐升高,使檐口呈一缓和、优美的曲线,这种做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中称为“生起”。《营造法式》规定当心间柱不生起,次间柱升二寸,以下各间依次递增。即五开间建筑物的角柱比当心间柱高四寸,七开间高六寸。这种做法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尚未采用,宋、辽建筑却广泛采用,到明、清时期也就少见了。 (二)、侧脚 为了加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中国古代建筑常常把最外一圈柱子(即檐柱)的柱脚向外移出一定尺寸,而柱头位置保持不动,使最外一圈柱子略向内倾斜,这种做法叫做侧脚。宋代规定面阔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进深方向的檐柱向内倾斜8∕1000,角柱则两个方向均倾斜。这样,就形成柱脚和柱头位于不同的平面位置的情况。楼阁式多层建筑的楼层柱,在下层柱侧脚上在加侧脚,并逐层依此向内收进。侧脚只有外圈的檐柱才采用,里面的金柱、中柱是不采用的。 四、柱的“收分”与“卷杀” (一)、收分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圆形木柱,除去瓜柱等矮短的柱子外,一律做成上端(柱头外)直径小,下端(柱脚处)直径大的形式,这种做法叫做“收分”,又称“收溜”。做出收分的柱子显得稳定、轻巧、视感舒

古建筑形制构造尺寸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 2、收分: 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 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 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木结构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采用木结构比较普遍,主要是当时木材资源比较丰富,木材易于加工,所以使用较多,但是木结构的主要问题是易蛀、易燃,很多古建筑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消失了。现存的还有部分古建筑,十分需要加强保护,对古建筑木结构的有关知识需要了解,这里介绍的是古建筑的构件名称。 古建筑的构件名称有宋式和清式两套,这些图上的标注是遵照《营造法式》的宋式名称,适用于早期木结构建筑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我把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 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 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一座金代建筑。 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铺作是由斗拱组成的构造单元,分为三种,立于柱头的称柱头铺作;立于两柱之间阑额或普拍方上的是补间铺作,立于转角处角柱上的叫转角铺作。附图是座歇山顶建筑,前檐可见两朵柱头铺作、三朵补间铺作、两朵转角铺作。如果是悬山顶,则没有转角铺作。(山西沁县普照寺正殿)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演示教学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

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

中国古建筑构造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 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 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 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浅析中国古建筑大木结构的榫卯形式 ----------吴其钢徐州市园林技术工程处摘要: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 关键词:榫卯功能分类名称使用部位 我国古代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通过一定的建筑艺术形式和一定的工艺技术表现出来的。有人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大木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夸大的说法,但如果单指大木结构的榫卯则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又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中国古建筑是一门独具风格的建筑科学,中国古建筑又以木结构为主,木构件间的联接又以榫卯组合为主。 而今国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清代(明代)居多。通过近几年施工和设计的仿古建筑,剖析其结构形式与工艺技术,得悉其构件联接以榫卯组合为主。通过对马炳坚先生所著的《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井庆升先生所著的《清式大木作操作工艺》,及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榫卯技术的形式和多样化以及其功能。 1、榫卯的功能 1.1榫卯是相辅相成,相互对应的。榫:就是小于构件断面凸出的部分,俗称公榫,卯:就是指与榫相结合的另一构件凹下去的部分,俗称母榫。 1.2榫卯的功能,在于使千百件独立、松散的构件紧密结合为一个符合设计要求和使用要求的,具有承受各种荷载能力的完整的结构体。木结构榫卯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应用并逐渐发展,到唐宋时期榫卯技术的

应用以达到如火纯清的程度,应用的更加纯熟和讲究。到明、清时期古代的工匠们将其形式简化,但仍保留其固有的功能,从中充分体现榫卯结构的可靠性。 如一座大型的宫殿式木构建筑要由成千上万个单件组合而成,一座小式的构造简单的古建筑,也要由数以百计的木构件组成。在这些建筑的木构件中,除椽子和望板外,其余构件几乎全部是用榫卯结合在一起的。木结构的形式和榫卯结合的方法,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主要结构特点。 2、榫卯的分类 木构件榫卯种类很多,形态各异,这些种类和形状的形成,不仅与榫卯的功能有直接关系,而且还与木构件所处的位置,构件之间的组合角度,结合方式以及木构件的安装顺序和安装方法等均有直接关系。根据榫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六类: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水平构件与垂直构件的拉结相交使用的榫卯;水平构件互交部位的榫卯;水平或倾斜构件重叠稳固所用的榫卯;用于水平或倾斜构件叠交或半叠交的榫卯;用于板缝拼接的几种榫卯。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木构件榫卯的种类、形式及使用部位。 2.1、固定垂直构件的榫卯; 在古建筑中垂直构件主要柱子,柱子又分为落地柱和悬空柱两类。落地柱即柱脚直接落在柱顶石上的柱子,如檐柱、金柱、中柱、山柱都属此类。悬空柱即落脚在梁架上或被其它构件悬空挑起、捧起的柱子,如童柱、瓜柱、雷公柱等都是悬空柱。这些垂直构件不管用在什么部位,都要用榫卯来固定它的位置,如管脚榫、套顶榫、瓜柱柱脚半榫。 2.1.1、管脚榫用于固定各种落地的柱根部,童柱与梁架或墩斗相交处,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构件详解 中国传统古建筑结构复杂,这套木结构建筑扫盲图依照北宋李诫所着《营造法式》标注,结构各构件位置及名称一目了然,值得收藏。 解释下四椽栿,栿(fú)就是梁,建筑的纵向主要承重构件,栿上面横向的构件是槫(tuán),现在称为檩条,槫上面纵向搭的小木棍是椽(chuán),两条槫之间的椽子称为一架椽,照片中这条栿托了四架椽子,称为四椽栿。同理托六架椽子的就是六椽栿。(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还是刚才那梁架,主要构件的名称都标了出来,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各代在构件的样式和使用上会有区别,这些区别是根据建筑形式断代的主要依据,但整体构架千年没变。(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脊槫:屋架最高处的槫,位于正脊下叉手:脊槫两侧,平梁之上的斜撑平梁:又称平栿,梁架结构里最上层的梁,长两椽,其上蜀柱、叉手承托脊槫(山西芮城广仁王庙正殿)

这是一张六椽栿的结构图,六椽栿即托六架椽的梁。六椽栿以上用平梁和劄牵错落搭配,托举出房子的山间尖,早期木结构中用六椽檐栿通搭的实例很少,这个梁架结构来自山西平顺淳化寺正殿。劄牵:长一椽的梁 古建筑的梁架结构有多种组合,这也是一座六椽檐栿通搭的建筑,结构与上图有很大不同,六椽栿上用四椽栿,四椽栿上用平梁(两

椽),逐层递减,形成中国式房屋的山尖。(山西泽州西四义普觉寺) 阑额是柱头间的联系构件,安装于柱头,上皮与柱齐平,有些建筑柱子最下端也有一道这样的联系构件,称为“地栿”。普拍方安装于柱头阑额之上,压于栌枓之下。普拍方与阑额的断面呈“T”字形。早期建筑一般不用普拍方,现存十几座唐和五代建筑中只有平顺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方,宋以后开始应用广泛。(山西沁县大云院正殿)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由于古代建筑是以木结构为骨干的,因此房屋的设计也归属大木作。 历史渊源由《考工记》所载"攻木之工七",可知周代木工已分工很细,以后各代分工不同。宋代房屋的附属物平暗、藻井、勾阑、博缝、垂鱼等的制作,归小木作,明清时则归大木作。宋代大木作以外另有锯作,明清也归大木作。木构架房屋建筑的设计、施工以大木作为主,则始终不变。 设计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在唐初就已经定型化、标准化,由此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宋《营造法式》中,已载有一套包括设计原则、标准规范并附有图样的材份制(即古代的模数制,见材份)。材份制一直沿用到元末。明初,大量营建都城宫室,已不再用材份制。清初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基本上使用了斗口制(见斗口),仍可看出材份制的痕迹,但在力学上已不如材份制严谨,各种构件的标准规范也无一致的准则。实质上是旧的设计制度已被废弃,而新的设计制度还不完善。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其余8类为:柱,额枋,梁,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替木,椽和襻间,阳马(角梁),椽,飞子(飞檐椽)。以上各类构件中,柱、椽、椽多为圆形截面,余为矩形截面。宋以后各代对构件截面,按结构形式(殿堂、厅堂、余屋,或大木大式、大木小式)都详尽地规定出高、厚尺度。其高厚比早期多为3:2,间有2:1的,至明清则多为10:8。

柱,又称柱子,古代文献中又称为"楹"。为建筑中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纵长形构件。一般竖立,用以支承梁、枋、屋架。常用木材、石材、砖等制成。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或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以及墙柱、中柱、山柱、瓜柱、童柱等。有些柱不承受轴向压力,主要起构造作用,如望柱、垂莲柱、雷公柱。根据样式不同,以有圆柱、八角柱、方柱、瓜楞柱、蟠龙柱等多种。按构造又有单柱、拼合柱之别。古建筑柱子一般均有收分,即柱径上小下大呈直线轮廓收分。北齐、五代、宋、明建筑中又有一种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杀成梭形的,称为梭柱。清代多用直柱、仅于柱端稍作卷杀。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古建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的一些名词解释 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一般用于高级建筑。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 卷纹饰,力神。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 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 “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 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 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17.侧脚: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住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在两个方向都倾斜。 18.都柱:秦汉宫室遗址与崖墓中,有的平面中央仅设一根柱子。 19.金厢斗底槽:内外两圈柱。见佛光寺大殿 20.单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山西晋祠圣母殿) 21.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22.分心槽:用中柱一列将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23移柱法:宋辽元金, 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减柱法) 24.副阶周匝: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应用于 比较隆重的建筑。 25.额枋(阑额):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传于内柱间的叫 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 26.平板枋:(普柏枋)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27.雀替: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可以用于柱间的花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结构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 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 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 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

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 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古建筑特点及主要结构形式分析 中国古建筑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形成了深厚的建筑文化和精巧的建筑结构特点,外观雄浑壮观,结构符合现代力学与结构的设计原理,在结构的搭接、抗震能力方面都表现出优良的特质。本文对古建筑的历史发展、仿古建筑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了古建筑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并总结了其模数特点。 古建筑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绵延几千年历史,木结构和砖石结构是其主要的结构特点。根据建筑材料以及结构的复杂程度,古建筑发展几个阶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阶段,七千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这阶段人类社会处于石器时代末期,原始社会建筑也渐渐从半居穴到地面建筑转变,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方向过渡。木材材质方面,初期的榫卯结构出现,但其连接比较简单。第二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阶段,即夏朝至春秋时期,木构造技术中的榫卯结构日趋完善,斗拱这一建筑的重要构件也随之出现。第三阶段,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80年,经历战国、秦、两汉、三国朝代替换,虽然战乱纷争,但斗拱却被人们广泛认可,迅速发展为建筑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结构方式已经趋于完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的结构形式已经形成。第四阶段,公元265年至589年,两晋、南北朝时期,木构造建筑作为主流建筑类型应用越来

越广,随着佛教的兴起,古建筑木结构技术在佛教建筑中的应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第五阶段,公元581至960年,历史正处于隋、唐、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大量使用,殿堂式木结构建筑体量趋于庞大。同时砖石建筑也随着木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很快,整体的建筑形象气势磅礡、雄浑豪健,特别是帝宫建筑更显耀眼,民居也呈现出比较多方位的元素。第六阶段,为公元960至1279年,此时历史处于宋、辽、金时期,建筑规模总体呈缩小的势态,但建筑精致精巧,结构变化丰富,各地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北宋官方还颁布了关于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发展。也标志着中国古建筑发展到了较高水平阶段。第七阶段,为公元1271至1840年,此时历史为元、明、清时期,明、清到了古建发展的最后时期。建筑形式和结构特点发展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形式分为五种:庑殿、歇山、硬山、悬山、攒尖五种基本形式,同时还存在形形色色的复合式建筑形式,使得此时期的建筑色彩更加多样,形式更加巧妙和合理。各朝代的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再加上南方建筑的精巧和北方建筑的厚重大气,官家和民间建筑的华丽庄严和简朴实用,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历史画面。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上七个时期,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元到多元、从单色到多色的发展历程,越来越成熟。从使用方面材料考虑,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且选用高强度、高韧度等材性较好的木材,同时辅以相关的加固措施和其它材料等手段,结构形式主要有梁、架、檩、柱、斗拱、雀替等单构件和复合构件,通过构件本身的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

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又称挑山顶。) 歇山式:是紧随其后的高级的屋顶形式。这样的屋顶也好辨认,从侧面看,向下的两条脊好像是在半路上歇了一下,然后就改变了方向,折向另一个方向延伸出去了,所以侧面的上半部形成了一个类似三角形的样子。歇山式的屋檐也分单檐和重檐,达官贵人的府邸和重要的建筑物多采用这种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的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的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的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的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的几何图案式的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的结构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的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类型与型制 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主要形式 (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再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中国古建筑概述

中国古建筑概述(论文)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赵县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它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它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象一部部石刻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时它也是一种可供人观赏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木构架的优点是: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中国古建筑结构 抬梁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当中最主要的是抬梁式构架。这种构架式台基上立柱,然后再沿房屋的方向进行架梁,而且梁上会有一些短小的矮柱,而柱上面再加一些短小的梁,如此叠加,形成了中国古代的抬梁式构架。在每相邻的两组构架之间都会有垂直方向的构架,整体看起来就是把两组梁构建组合起来。这种建筑方式在我国北方是非常常见的,但由于它的木材用量比较大,耗材比较多,所以房屋看起来非常的大气,奢华。 穿斗式结构: 穿斗式结构是由柱距较密落地柱直接承接而成的,这种落地柱不会沿房屋进深方向设架空设梁。而是采用一种穿的仿木,把柱子组成排架,然后用排架与排架直接相连,直接进行横向的连接,这种方式就可以节省木材,由于它的柱距比较密。因此可以作为一种非常好山墙,而这种结构的抗风性能就比较好,这种结构的房屋多出现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而且历史是比较悠久的,大概在我国的汉代就已经成型了,而且非常成熟。 井干式结构: 这种结构它并不是用柱和梁的结构,而是使用原木,或者是一些方形矩形的断面木料层层叠加,在转角处又是用木料的端口相互交叉咬合,构成壁架,这种结构叫做咬哞结构。通常是非常的结实,而且这种结

构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是比较长的。早在我国的商代就已经使用了,但是这种建筑它的耗木量比较大,而且建筑的绝对尺度是比较受到限制的,仅在我国的一些林区在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中国古建筑构造解释(详细)

中国古代建筑地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地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独立发展,形成独具特色地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地木构架建筑体系. 2.保持构架制原则,中国古代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地木构架建筑体系,实质上是将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开地构架体系. 3.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地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地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地造型而成为建筑地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地构件.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 5.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置.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地庭院.这样地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地:内部开敞而富于

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地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地平衡. 沿轴线作多层次地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地一个鲜明地特色,有着丰富多彩地庭院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体建筑定型化造成地单调感.这种建筑群体组合地手法,甚至影响到城市规划,并取得辉煌地成就. 只有园林建筑是个例外.中国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与欧洲地几何图案式地园林建筑布局绝然不同. 6.灵活安排空间布局. 构架式地结构为室内空间地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地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 7.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木构架地一个突出缺点是易腐.易燃.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地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地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 中国古代建筑地主要类型与型制 一.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地主要形式 (一).抬梁式构架(又称“叠梁式”)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浅谈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 一、中国古建筑木结构形式的基本演化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构架 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准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迭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透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有铺作时,透过它传到柱上)。 抬梁式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唐代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营造法式》的大木作部分主要讲的是抬梁式构梁,明确提出较重要建筑的构架有殿堂型、厅堂型两个类型,并用图说明两者的差别。 2.穿斗式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一种形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这种构架以柱直接承檩,没有梁,原作穿兜架,后简化为"穿逗架"和"穿斗架"。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 穿斗式构架以柱承檩的作法,可能和早期的纵架有一定渊源关系,已有悠久的历史。在汉代画像石中就可以看到汉代穿斗式构架房屋的形象。 穿斗式构架用料较少,建造时先在地面上拼装成整榀屋架,然后竖立起来,具有省工、省料,便于施工和比较经济的优点。同时,密列的立柱也便于安装壁板和筑夹泥墙。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各省,保留了大量明清时代采用穿斗式构架的民居。这些地区有的需要较大空间的建筑,采取将穿斗式构架与抬梁式构架相结合的办法:在山墙部分使用穿斗式构架,当中的几间用抬梁式构架,彼此配合,相得益彰。 3.井干式结构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部分构件名称介绍--中国古代木构架

额枋(宋称阑额),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栿、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柱上用于连接柱头或柱脚、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之前多置于柱顶, 隋唐后才移到柱间。西方古典建筑中,类似的部件称为architrave。额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列上的联系构件,承托斗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稳定。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上,承托斗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宋《营造法式》称上层楣为阑额,下层楣为由额,阑额以上又平放一厚木板,称普拍枋;而称隋以前压在柱头上的旧做法为檐额。阑额、檐额用于内柱上的称屋内额。清式称阑额、由额、普拍枋为大额枋、小额枋和平板枋,有时在大额枋或小额枋下加垫托的雀替,以加强柱和枋之间的联系(见大木作)。《营造法式》规定檐额两端要伸出柱头外,下面用形如长栱的绰幕枋承托。这种做法在相

传为五代时卫贤绘的《闸口盘车图》中可以见到。实物有河南济源济渎庙龙亭和陕西韩城的一些元代建筑。屋内额用在内柱柱列间,当宋式厅堂型建筑各间梁架用柱数不同时,为求内额连成一列,无柱处内额架在梁架的驼峰或蜀柱之间。厅堂型建筑屋内额往往与柱头枋、襻间和檩用斗栱连成一体,起增强构架纵向稳定的作用。这种做法可以从宋初建的福州华林寺大殿和宁波保国寺大殿中看到,是古代用纵架的残痕。明清时襻间改称枋,并在它与檩间空隙处加竖板,称垫板。檩、垫板、枋联用是明清官式建筑通常做法。《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所载的额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构架稳定,但从现存大量宋至清代的实物看,其作用远不止此。现存用檐额的建筑,檐额除长1间者外,还有长到2、3间的,多用整圆木制成,压在柱顶上,断面远大于《营造法式》的规定。它的梁架、斗栱先压在檐额上,再传至檐柱。一般檐柱即在梁下,但也有梁架位置不动而把明间2柱向左右移远,以加大明间宽度的,这时檐额承梁处下面无柱,成为纵向的梁,斗栱排列与柱位也往往不相应。北京故宫养心殿就是用檐额的建筑,明间柱外移的实例则有天水市明代所建玉泉观前殿。屋内额除一般做联系构件外,也有用长2间或3间的圆木的。它架在内柱上,下面省去一至两根内柱,由它来承托被省去的柱上的梁架。1137年所建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面阔7间,殿内用6道厅堂型“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的梁架,原应有12根内柱,但在殿内用了3根长3间的内额和两根长两间的内额(见图),省去8根内柱。1309年所建山西洪洞广胜寺下寺大殿内用了4根长3间的内额,省去6根内柱。这种做法,减少了内柱数量,加大内柱柱距,可以满足室内布置上的特殊要求。有些长2、3间的内额,往往在其下再加一道额,类似阑额之下的由额。在内额、由额之间,用蜀柱 和斜撑联系,形成近似平行弦桁架的组合内额,承担横向梁架。这种组合内额,在近年研究著作中,有时称为“纵架”。实物可在佛光寺文殊殿、崇福寺弥陀殿中看到。枋,两柱之间起联系作用的横木,断面一般为矩形. 梁,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劄牵(单步梁),长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