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合集下载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3、水旱灾害
播放1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图片展示: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
①气候原因:夏季东南季风势力的强弱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那等条件的影响。②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中游的围湖造田等。
旱灾:
展示图片: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分析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台湾的火烧寮
原因:①台湾岛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②台湾岛位于热带太平洋,极易受到台风的影响,加大了降水量。③火烧寮地处台湾山脉的迎风坡,上升气流易形成地形雨。
分析降水最少的地方:吐鲁番盆地托克逊
原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受山脉的阻挡,水汽难以到达。
②从图中观察,汉朝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
③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寒潮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
④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
2、台风
分析: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①台风经过的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
②大风回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发洪水,形成洪涝灾害等,但也可缓解当地的旱情,如缓解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C.处为准噶尔盆地 ,西部有缺口,且天山北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
3、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及原因
(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
展示图片:我国气候类型图,上海、北京、海口的降水柱状图。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时间分布特点一:季节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且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
原因分析:夏秋季节受来自太平洋的东南风影响降水较多,冬春季受西北风影响,降水较少。

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

中国的气候-第3课时

《中国的气候-3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学地理组___号考生。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对《中国的气候》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条件,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接下来,我对学情做简单分析:通过之前对于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是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仍有待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节课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清楚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通过对地图和材料的分析,掌握从地图和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难点: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在教学中采用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和手段,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并于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下面,我重点谈一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更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将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播放冬季黑龙江省和海南省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相同的时间,为什么黑龙江省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海南省则是“森林翠绿,鸟语花香”呢?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两地气候的不同,从而顺势进入下一个环节:环节二:新课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从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个部分展开教学:第一部分:气候复杂多样我将通过多媒体呈现我国不同地区相同季节自然景观图,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区分别处于哪种气候类型区。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本节教材注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入,结合联系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把抽象的天气、气候知识引入课堂,使教材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觉亲切、实用。

气候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教材先从气温进行探讨,教材安排了1幅春节期间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图,和2幅冬夏气温分布图,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是本节的重点,其中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是难点,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影响气候因素的知识,结合我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特点,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温度带的划分是以积温为标准,积温值的大小与农作物的生长期长短一致,从而体现出农作物不同熟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识记1月0℃等温线的分布和温度带的分布。

2、了解我国冬季、夏季气温分布特点。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等温线,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特点的形成原因。

2、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生动活泼的自主探究,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形成能力框架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2.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用科学态度认识各地的农时和因地制宜推广新的农作物。

三、教学重点、难点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温度带划分。

――重点冬季我国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

――难点四、教学突破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中国气候的认识。

采用“设疑---探究- -----小结”展开教学。

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
洪涝
(展示一幅洪涝的图片)
1 .请同学们思考洪涝会带来哪些危害?
引导学生总结:威胁人身安全、破坏基础设施、破坏农业生产等。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2 .看图思考洪涝多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区?
引导学生总结:主要出现在降水集中的夏秋季节和我国东部的平原、盆地地区。

活动:
1 .我们的家乡宿州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旱涝灾害频发,播放2018年宿州市因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视频,以城市内涝为例,让学生探讨,中学生应如何做好防灾减灾?
先播放视频再引导学生总结。

过度:除此以外我国还有哪些特殊天气可能会带来什么危害?
寒潮

E
(指导学生理解寒潮的概念、标准、天气现象以及危害)
学 过1.读图2-23,说出寒潮主要影响我国哪些地区?
程引导学生回答: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以及广东、台湾、海南受寒潮影响
较小,大部分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大。

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地区受寒潮影响小的原因是什么?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地势较高);四川盆地(受山脉阻挡);广东、台湾、海南(纬度较低)。

2 .讲解台风、梅雨、沙尘暴的概念、多发时间、影响地区以及它们带来的危害。

情感教育:多难兴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

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

多难,兴邦。

只要我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人们在面对灾害天气时就会更加从容。




结。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

中国的气候 初中教案

中国的气候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让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中国的气候特点。

2. 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

2. 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的气候》。

2. PPT课件。

3. 地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外面的天气,询问学生对天气和气候的理解。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中国的气候。

二、教学内容(2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2. 讲解中国气候的特点: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特征明显。

3. 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让学生绘制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

2. 强调气候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气候类型,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在课堂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划分和特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中国的气候优秀教案《中国的气候》是八年级上册中国的自然环境中的一节,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以下是本人为你整理的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3.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4.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5.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6.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二、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生学起来感到亲切、实用。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本节教材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标准”指向十分明确:一是能运用气候资料,包括地图(如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气候直方图、气候统计资料、示意图等,归纳出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含气温和降水特征);二是能简单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是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本节中专指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

按照“标准”要求,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1 第二节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候 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 ,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

三、本节教学目标设计:三、本节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了解我国冬夏气温的特点,初步学会分析其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初步掌握看图的步骤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图,初步掌握看图的步骤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温与人类的生活、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温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生产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地理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学习第一章《中国的疆域》时我们就了解到当黑龙江冰天雪地时,时我们就了解到当黑龙江冰天雪地时,海南省已经春耕大海南省已经春耕大忙了,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北气候差异大而形成的自然人文景观。

南北气候差异大而形成的自然人文景观。

南北气候差异大而形成的自然人文景观。

这节课我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中国的气候》,首先我们学习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探讨我国的温度带。

,首先我们学习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探讨我国的温度带。

二、新授1、看第32页图2-222-22“我国“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月平均气温图” 观察:观察:①、找出0℃等温线。

说出它大体通过的山脉与河流名称。

℃等温线。

说出它大体通过的山脉与河流名称。

②、找出一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区域。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案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

2.了解中国大陆性特征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教学重点1.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

3.中国大陆性特征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1.中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2.夏季风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
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

第3课时课时数3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导入新课(1′)
〖师〗指导学生阅读P41“中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材料,教师设疑:这是为什么呢?(与季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承转〕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了解我国的又一气候特征—季风气候显著。

二、讲授新课(25′)
〖师〗〔展示〕多媒体展示课本P40图2-30“中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讲授〕什么是季风?季风是指一年内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变化的风。

冬天盛行的风叫冬季风,夏天盛行的风叫夏季风。

那么,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是什么呢?
〔展示〕多媒体展示“世界政区简图”。

〔讲授〕我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位置差异显著。

(海陆因素和纬度因素)
那么,影响我国的季风有哪些呢?。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原因;2.能够描述中国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理解气候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地理位置的关系;2.理解中国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最终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0分钟)老师可使用中国地图,让学生对中国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其气候区域进行初步了解,并让学生探讨气候对当地人们、动植物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2 气候的概念及形成原因(20分钟)通过教材,让学生掌握气候的定义及其形成的原因。

老师可以使用气象或地理的图片、动画、实物等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发现共同点、差异点,并尝试形成自己的思考。

3.3 中国不同气候类型(40分钟)通过教材与互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等,并分析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气象现象及其对地区影响。

3.4 影响气候的因素(20分钟)通过教材、媒体,让学生了解不同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包括地形、海洋洋流、经度纬度等等。

并且让学生在对不同因素有所了解后,可以尝试制作海报或简单调研报告,展现自己对于气候影响因素的探究。

3.5 总结(10分钟)回归到学习目标,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思考,总结气候对人文、社会、经济、物种等方面的影响。

并让学生就教学的过程给老师以反馈,帮助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四、作业1.调查当地气象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2.利用互联网、书籍等资源,调查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的气候状况,并尝试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3.在海报上展现自己学习气候的过程,并且尝试表现出气候对人类、动植物以及经济的影响。

五、教学师生互动方式老师通过分组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并且可以加入一些小组竞赛的环节,来让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六、教学方式本教案讲授时,既可以采用“直播+互动”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抖音短视频”、“小程序”、“线上战队PK”等互联网方式的教学方式。

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使学生理解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和分布。

2. 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图片。

2. 地图和地球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性。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吗?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等。

2. 结合地图和地球仪,展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域。

3. 讲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如雨热同季、夏季风的不稳定等。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其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

2. 分析河南省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如地跨暖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形相对平坦、耕地面积广阔等。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我国气候的特点是什么?2.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总结。

五、课后作业(5分钟)1. 绘制我国气候类型分布图。

2. 撰写一篇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件、地图和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在案例分析环节,以河南省为例,让学生了解地势特点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3课时)

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发、读图分析法、微课展示教学指导: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上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2.1《中国的气候》教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判读、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图册、图文结合法、微课。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中国的气候》教案——第3课时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中国的气候》教案——第3课时

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精品资料《中国的气候》教案第三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知道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主要的气候特征。

2、知道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和划分依据,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给我们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二、过程方法通过了解季风气候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难点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图析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课前准备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布图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是什么?那么我国究竟有哪些气候类型呢?让学生读图P38图2-28,指导学生看图:1.我国东半部大范围地区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从南向北依次为哪些气候类型?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气候类型共分为多少种?结合前面的内容,说明了我国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分析理解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的优越性?、地域文化各具特色。

有利于:多种多样的生物的生长——动植物资源多;多种经营,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我们这一节课来了解我国气候的第二个特征。

二、新授[板书]:季风气候显著①提问:学校所在地夏季常吹什么方向的风?冬季又常吹什么风?在我国,冬季有来自于北方的冬季风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夏季有来自于南方的温热的夏季风影响我们。

这种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活动的现象就是季风气候最显著的现象。

我们从冬、夏季风的形成、移动、消失等过程来证明这个气候的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②学生看图P40材料,思考:为什么我国的季风气候显著?显著的季风气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③老师结合投影分析其成因:冬季,在蒙古和西伯利亚形成冷高压中心,强冷气流南下,形成寒冷干燥的冬季风;夏季,在海洋上形成了高气压,来自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湿润空气北上来到内陆,形成了温和湿润的夏季风。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第四节中国的气候主备教师:备课时间:2011.9.16.组长签字:授课教师:授课班级:【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方法与过程:运用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运用等降水量线图,说出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读冬夏季风风向图,知道什么是季风和季风区,知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和影响。

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气候的特点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重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难点】:各种气候资料的分析【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教学目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运用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2.运用等降水量线图,说出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及主要成因。

3.读冬夏季风风向图,知道什么是季风和季风区,知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和影响。

4.记住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记住我国五个温度带、四个干湿区和一个高原气候区的名称,并在图上指出其分布的范围,知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

5.在气候分布图上,记住我国气候类型的名称和分布,在图上指出其范围和主要地区。

知识准备(课前小测):1. 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是_______和_______2.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月,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月,因此习惯上用他们分别代表我国的_______季气温和_______季气温3.通常用_______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

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地_______相同,受不同因素的影响,等温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弯曲。

知识点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一)读P31图2.13《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1、图中按气温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了_______颜色2、这些不同颜色的区域是以_______作为分界线的?3、图中共有_______条不同温度的等温线?4、每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_______摄氏度?(除漠河地区以外)5、比较下列地区一月的平均气温:哈尔滨:约℃;北京:约℃;武汉:约℃;广州:约℃。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初中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审核教师授课周次授课时间课题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划分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中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析,了解其经过的地区。

4.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我国的温度带。

2.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1.我国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

2.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与
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学准备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

第1课时课时数 3课时
课堂教学实施设计复备内容或集体备课讨论记录(标、增、改、删、调)
一、导入新课(1′)
〖师〗出示哈尔滨的冰雕展和广州的花卉展图片。

〔提问〕请学生观察这一组图片,回答:它们分别在哪里举行?什么时间举行?
〖生〗思考,作答。

〔续问〕相同的时间,广州和哈尔滨却举办了两种不同的展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思考,作答。

答:两地的气候差异很大。

〖师〗经过上述思考,同学们或许对我国的气候有了一个初步印象,但要真正了解我国气候的具体特征,还需要我们对“中国的气候”这节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25′)。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

中国的气候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使学生理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1. 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2.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图。

2. 气候类型图片。

3. 气候现象产生原因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球仪或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的位置和地形。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影响呢?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a.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b.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温和少雨。

c.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e. 高原气候: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结合地图和气候特点,分析一下这些气候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吗?三、课堂探究(15分钟)1. 讲解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a. 纬度位置: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导致气温差异。

b. 海陆位置:海洋和陆地的热容量不同,导致气温和降水差异。

c. 地形:山脉的阻挡和海拔高度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d. 人类活动:生产、生活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气候变化。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举例说明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吗?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a. 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b. 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合茶树生长。

2. 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例说明气候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吗?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 强调环保意识,提醒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本节课标内容要求】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及原因、对农业的影响【本节教材内容分析】季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雨带移动与雨季【本节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了解季风的知识(发源地、风向、性质、成因)。

2、掌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范围。

3、夏季风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生活当中处处有地理,处处有学问。

在生活中学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因为季节不同而风向发生变化的风叫季风。

由于大陆相对海洋增温快,所以在夏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更高,那风就从海洋吹向陆地,称之为夏季风。

而在冬天的时候,大陆相对海洋温度很快降低,那风就从陆地吹向海洋,我们称之为是冬季风。

二、新授1、读图2—30“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

思考:?可以看到,夏季风停止前进的地方就是一些山脉,他们分别是什么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正是由于这一些高大山脉的阻挡,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得夏季风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所以以这一系列的山脉为界,把我国分为了东北的季风区和西北的非季风区。

③、“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其中的春风就是夏季风,而玉门是西北甘肃省的玉门市。

真正受季风影响比较显著的区域就是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正是由于季风的影响,使得在时间上,季风区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降水较少。

那我国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还是由冬季风带来的?(夏季风)3、为什么说季风影响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因为我国各地产生降水的水汽主要由夏季风从海洋上空吹来,所以各地的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受季风影响明显的夏秋季节,而冬春季节降水较少;这样就产生了降水的季节变化;又由于各地每年受夏季风影响的强弱不同,就产生了降水的年际变化;再加上夏季风对不同地区影响的时间早晚和强弱都不同,因而形成了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中国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中国的气候》的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第二课时《中国的气候》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等。

-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能够阅读和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2.教学难点:-影响中国气候的因素分析。

-气候图的阅读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影响因素。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气候图,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影响中国气候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不同地区气候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中国气候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介绍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等。

-讲解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气候图,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你所在的地区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这种气候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中国气候的多样性对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4.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气候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以及气候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课后练习题、撰写小论文等,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

《中国的气候》参考教案

《中国的气候》参考教案

《中国的气候》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气候是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也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关系十分密切。

教材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并且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我国气候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气候这部分内容即使重点又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气温分布的特点;⑵.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及依据;⑶.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2.能力目标:⑴.掌握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的形成原因;⑵.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初步形成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认识;⑵.对我国气候资源形成正确认识,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我国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2、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3、我国的气候特征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复习课,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但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气候特征掌握得很差,所以需要进一步讲解记忆。

对于有一定的基础学生,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成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实例分析法;2、读图分析法;3、讨论法;4、分小组比赛法六、课前准备相关气候图七、课时安排: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师生共同展示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资料,如东北黑土地上的滚滚麦浪、长江三角洲的河网水田、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悠悠驼队、青藏高原的雪山冰川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差别,探讨原因:这些景观的差别除了由于地形因素造就之外,还与什么原因有密切关系————气候。

教师启示:一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因素决定,因此气候的差异也就体现在气温与降水的差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 1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中国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 通过对中国温度带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温度带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等温线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温度带图等图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分析总结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2. 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发、读图分析法、微课展示教学指导: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能采用设置情境、协作活动、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即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见上图),就可以有效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讲解:除山地外,我国1 月等温线大体与纬线平行,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

1 月0℃等温线大致东起淮河,经秦岭至105°E 处,沿四川盆地西缘折向西南,穿过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从“中国1 月平均气温分布” 图上来看,台湾岛南部和海南岛的气温在16℃以上,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气温低于-24℃,南北温差在40℃以上(实际温差约50℃)。

讲解: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南北纬度位置的差异是形成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

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方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且白昼时间短,所得太阳光热少。

而南方则相反,所得太阳光热多;二是冬季风的活动加剧了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

冬季风发源于高纬度的大陆内部(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寒冷干燥,而我国北方紧邻冬季风的发源地,受冬季风影响时间长、强度大,故加剧了冬季北方的严寒,南方则由于重重山岭的阻挡,冬季风势力逐渐减弱,降温幅度不大(云贵高原、青藏高原、海南岛、台湾岛等地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并板书——冬季等温线分布密集,南北温差大。

做好思维导图笔记。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小结淆这两种作物的分布)(3)用彩色笔描绘各温度带的界线,看一看各温度带与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关系。

说明:通过读图、填图,以加深对温度带空间分布的了解,以及对温度带划分依据的理解。

有关积温和作物熟制的关系,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积温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但并不要求记住积温的数值。

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等值线图的判读方法:等值线图是表示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一种常用方法,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

判读等值线图,首先要理解等值线的特性:①同线等值——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

②同图等距——两条等值线数值可以相等,也可以按变化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间隔相等。

(因地图用途的某种特殊要求,有时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的间隔也可以不一样)③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会相交,但可重合(如陡崖)。

④等值线一般应是闭合曲线,但在局部图中可以不闭合。

⑤等值线密集处表示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大,等值线稀疏处表示单位水平距离的差值较小。

⑥等值线平直表示该区域与相邻区域受到的影响因素单一,等值线弯曲反映出影响该地理事物分布的因素较复杂。

其次是把握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步骤与方法(以等温线为例):看版图回顾,注意方法回顾。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1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 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归纳出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通过对中国干湿区分布图的判读,知道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的判读,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年降水量时空分布的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2. 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判读、干湿地区与人们生产、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图册、图文结合法、微课教学过程教授新课中国的降水分布规律(1)在图中勾画800毫米、400毫米、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看一看它们大致经过的地方。

(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平行,秦岭一淮河以北大都少于800 毫米,但长白山地区可达800~1 000 毫米;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与夏季风影响所及的界限相当;西北内陆地区除新疆西北部外,大多不足200 毫米)(2 )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

(我国降水多的地方是台湾山脉的东侧和喜马拉雅山的东南坡,年降水量都在3 000 毫米以上。

台湾火烧寮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 557.8 毫米,1912 年的最高纪录达8 409 毫米。

降水少的地方是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北边缘许多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在20 毫米以下,成为全国的干旱中心,其中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多年平均降水量仅5.9 毫米,是我国降水最少的地方)(3)我国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归纳得出基本的结论——我国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中国4 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 图,完成P.36“活动”:(1)比较广州、武汉、乌鲁木齐3 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说出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空间分布趋势。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2)看一看广州、武汉、哈尔滨3 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说一说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季节分配规律。

3 个城市总体上呈现出共同规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集中在夏季。

教学说明:对于我国降水时空分布规律充、质疑。

勾画800毫米、400 毫米、200 毫米等降水量线,回答它们大致经过的地方。

观看图片,思考原因,简要分析。

阅读“中国 4 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 图,完成活动题,代表回答。

同学上台勾画,从错误中学习,进而归纳得出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动手圈出地理事物,学会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现象,图片加深印象。

学会读降水柱状图,读图找规律。

2.1 《中国的气候》教案(第 3 课时)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

2. 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及其造成的危害,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总结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及其影响。

总结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的特点及发生原因。

明确气候既是中国一种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应明确中国是一个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的国家,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及其影响。

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的特点及发生原因。

2. 教学难点:有关气候图的判读、季风气候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多媒体、图册、图文结合法、微课教学过程(2)春、秋季作为冬、夏季的过渡季 节,为什么天气多变? (冷、 暖气流交换频 繁,易造成天气多变)(3)为什么中国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南、北方又有何差异?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P.40 正文内容,搞清楚夏季风进退与中国 东部地区降水的关系。

如右图所 示,我国东部 地区降水的时 空分布与冬、 夏季风的活动 密切相关,降 水量主要由湿 热的夏季风所 带来。

正常年份:5 月南部沿海进入雨季;6 月长江中下游形成梅雨;7— 8 月雨季移至华北、东北;9 月雨带开始南撤; 10 月雨季结束。

总体来说,南方地区雨带进入早,退出迟,雨季长,年降水量大;北方地区雨带进入迟, 退出早, 雨季短, 年降水量较少。

夏季风强 弱对锋面进退的影响: 夏季风势力强, 则锋 面移动快, 我国易出现北涝南旱; 夏季风势 力弱,则锋面移动慢, 我国易出现北旱南涝。

小结: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农作物 和植物在旺盛的生长期内有充足的热量和 水分。

但夏季降水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冬季 易发生旱灾。

观看动画演示 雨带移动, 理解 雨带移动规律, 并提出质疑, 一 分为二地评价 季风气候显著 的有利、 不利影 响。

10 月初看待地理事物 的世界观。

这部分知识可 以帮助学生了 解夏季风进退 对我国南方、 北方雨季长短 的影响,以及 进退“失常” 产生的旱涝灾 害的原因。

但 对于八年级学 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较大 困难,为了帮 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这一教学 重点和难点, 教师可利用动 画演示雨带移 动,或利用相 关录相、挂图, 来帮助学生理 解。

培养学生防灾 减灾的意识。

冬季风87月6月5月 冬季风 夏季风3 月下旬北进月下旬北进夏季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