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地震的预测预报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报的方法:把一块磁铁用绳子挂在高处,下面正对地板砖或一个铁盆,磁铁上粘一块大铁块。
地震前地球磁场发生剧烈变化,磁铁会失去磁性。
铁块掉下来,落在地上或盆上,发出响声。
此法在房屋没有晃动前就会提前预警。
提前时间10分钟至几十秒。
如果掉下来了,必发生大震。
尽量转发一下,让更多的人知道。
将2个空瓶子用绳子拴住,平行挂在屋中,一旦地震晃动,2个瓶子会碰撞发出警告。
或屋内悬挂响铃型的风铃,在无风时风铃响了,就是地震
在屋内放歌铁盆子,盆内放一个倒立的空瓶子,一旦地震,空瓶子倒了,发出声音
买6瓶矿泉水,并排倒立着放置,地震时,矿泉水会倒掉。
地震前的预兆
地震前的预兆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物理、化学、生物、和气象等一系列异常变化。
我们称这些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联的异常变化现象为地震前兆(也称地震异常)。
它包括地震微观异常和地震宏观异常两大类。
一、地震的宏观异常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为地震的宏观异常。
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地下水异常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
主要异常有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升、突降、井孔变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
人们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宝,地震有前兆。
无雨泉水浑,天干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2、生物异常许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体等等。
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反应。
如一个地区的重力发生变异,某些动物可能能过它的平衡器官感觉到;一种振动异常,某些动物的听觉器官也许能够察觉出来。
地震前地下岩层早已在逐日缓慢活动,呈现出蠕动状态,而断层面之间又具有强大的磨擦力,于是有人认为在磨擦的断层面上会产生一种每秒钟仅几次至十多次、低于人的听觉所能感觉到的低频声波。
人要在每秒20次以上的声波才能感觉到,而动物则不然。
那些感觉十分灵敏的动物,在感触到这种声波时,便会惊恐万状,以致出现冬蛇出洞,鱼跃水面,猪牛跳圈,狗哭狼吼等异常现象。
动物异常的种类很多,有大牲畜、家禽、穴居动物、冬眠动物、鱼类等等。
地震前兆 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
地震前兆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地震前兆如何判断地震是否来临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经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在地震发生之前,存在一些地震前兆,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前兆,我们可以提前判断地震是否即将来临。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震前兆,并解释如何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到来。
1. 地震波前现象地震波前现象是地震即将到来时出现的一系列现象。
首先是地震云。
地震云通常为稀薄高层云,具有特殊形状,如鱼鳞云、条状云等。
其次是地震光。
地震光是在地震发生前一两天,在天空中出现的一种奇特光现象。
最后是地震电现象。
地震电现象是指地震到来前地球内部发生变动,从而在地表上产生电磁波而引起的各种现象。
2. 地震预报工具地震预报是通过使用各种地震监测工具来预测地震的方法之一。
最常见的地震预报工具是地震仪。
地震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震震级和震源距离等参数的仪器。
地震仪可以记录地震波的振幅和频率,从而判断地震的强度和即将到来的时间。
此外,地震预报还可以通过测量地壳运动、地磁场变化、地下水位变化等数据来分析地震潜在的发生。
3. 地震动物行为地震动物行为是一种普遍被认为与地震前兆相关的现象。
在地震即将到来之前,一些动物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
例如,家畜会表现出焦虑、不安、不吃食物等行为;鸟类会出现大量群集并呈现异常鸣叫;昆虫会从地下或低处涌现出来等。
这些异常的动物行为可以视为地震即将到来的一个警示信号。
4. 地震井的水位变化地震井是一种用于监测地震前兆的专门设计的井。
地震井通常包括一个水井和一个地震仪。
通过观察地震井的水位变化,可以判断地震是否即将到来。
当地震波通过地下时,会使地震井的水位产生波动。
一般来说,较大幅度的水位波动预示着地震将要发生。
5. 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是一种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分析地震数据来提前发出地震警报的系统。
地震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观测到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来判断离震中的距离,并根据地震波的特征来估计地震的强度。
当地震预警系统检测到即将到来的地震时,会发送预警信息给人们,提醒他们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自然灾害预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自然灾害预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自然灾害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灾难之一,包括地震、台风、洪水、滑坡等等。
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直接需要生命财产,还会给社会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如基础设施的毁坏、粮食短缺、医疗资源不足等等。
因此,自然灾害预测与预警技术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地震预测地震是自然界中最破坏性的灾难之一,它的预测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地震的发生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以及地壳应力的释放所导致,地震预测的核心在于识别和监测这些运动和释放的征兆。
现代地震预测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1. 地震监测。
利用地震仪、测震仪、重力计等工具对地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以便快速判断地震的强度、位置和时间。
2. 生物学指标预测法。
在地震前,动植物会出现异常行为,如鸟类消失、鱼群游离、老鼠逃离等,科学家们密切关注这些变化,以便发现地震的前兆。
3. 地质学预测法。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力学、活动构造和断层带等地质现象,来判断可能发生地震的区域和时间。
二、台风预测台风是太平洋和印度洋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它不仅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对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及早发现台风的轨迹和强度,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至关重要。
目前,主要台风预测技术包括:1. 气象卫星监测。
卫星可以实时获取台风形成和发展的信息,如气压、温度、湿度等等,帮助做出准确预测。
2. 海洋监测。
利用船只、浮标等设备,对台风移动路径和风速进行实时监测,以便提供预测数据。
3. 数值预报模型。
基于大量历史数据和数学模型,结合现代计算机技术,可以对台风的移动路径和强度进行预测。
三、洪水预测洪水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果及时采取措施,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洪水预测技术被应用于实践中。
洪水预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洪水监测。
利用卫星、雷达、浮标等设备,实时监测下雨量、水位等洪水相关信息,以便做出预测。
山芋藤是怎样预报地震
山芋藤是怎样预报地震
山芋藤可以预测地震,在大地震发生之前山芋藤会反常态突然开花。
其他能预测地震的植物还有含羞草、蒲公英、竹子、合欢树。
植物能预报地震,在地震孕育过程中。
地球深处产生巨大压力,产生里电流,分解了石岩中的水,产生了带电粒子。
带电粒子被挤到地表,跑到空气,产生了带电悬浮的粒子或离子。
在植物中产生异常的反应。
事实上,关于植物可以预测地震的说法并不局限于山芋藤一种。
例如,在地震前,蒲公英在初冬季节就提前开了花;合欢花一反常态突然开花;竹子会突然开花后大面积死亡等等。
在主流学界,这些“经验之谈”始终没有得到认可。
因为,学者很难在它们两者之间建立起科学上可以反复试验、求证的确切的因果关系。
事实上,就在“地震是否可以预测”的问题上,学界也始终没有达成共识。
地震前兆与预报
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降就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并。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地震预报的发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具体规定
国务院批准的《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中明确指出:地震预报一般由省级人民政府发布,情况紧张时,可由市、县人民政府发布48小时内的临震警报,并同时向上级报告。首都地区的地震预报则由中国地震局负责提出,经国务院批准后,再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向社会发布。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发布地震预报。
动物震前异常反应的主要特点
(1)发生动物异常的前兆时间分布:大量震前动物异常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地震的前几天到震前几小时。(2)震前动物异常地区分布特点:一般地说,一个7级地震前的动物异常反应范围可达一、二百甚至数百公里。震级大,其异常分布范围也大;震级越小,异常的范围也越小。(3)震前动物异常与震级的关系:随着地震震级增大,动物异常的种类、数量、分布地区和反应的强烈程度都有相应的增加。一般说来,3级左右的地震前,个别动物出现异常反应。5级左右的地震前,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常见动物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7级左右的强烈地震前,较大地区范围内,许多动物出现大量的强烈异常。动物异常反应与烈度的分布关系明显。烈度越高的地区,异常反应量越大。
预测地震先兆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预测地震先兆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每当自然灾害发生的时候,总会伴随出现一些征兆,只要平常观察仔细,就能躲避一些灾难,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地震的前兆有哪些。
预测地震先兆的方法气象异常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
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
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飞雪)等等。
地震前动物反应以及动物的异常表现:牛、马、驴、骡:惊慌不安、不进厩[jiù]、不进食、乱闹乱叫、打群架、挣断缰绳逃跑、蹬地、刨地、行走中突然惊跑。
猪: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拱圈、越圈外逃。
羊:不进圈、不吃食、乱叫乱闹、越圈逃跑、闹圈。
狗:狂吠不休、哭泣、嗅地扒地、咬人、乱跑乱闹、叼着狗崽搬家、警犬不听指令。
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
兔:不吃草、在窝内乱闹乱叫、惊逃出窝。
动物异常鸭、鹅:白天不下水、晚上不进架、不吃食、紧跟主人、惊叫、高飞。
鸡:不进架、撞架、在架内闹、上树。
鸽:不进巢、栖于屋外、突然惊起倾巢而飞。
鼠: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发呆、不怕人、惊恐乱窜、叼着小鼠搬家。
蛇:冬眠蛇出洞在雪地里冻僵、冻死、数量增加、集聚一团。
鱼:成群漂浮、狂游、跳出水面、缸养的鱼乱跳、头尾碰出血、跳出缸外、发出叫声、呆滞、死亡。
蟾蜍(癞蛤蟆):成群出洞。
地动异常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科学上将他称为前震(foreshock)。
前震的定义是:所有先于最大震级的震动都称作前震。
有些前震人可以感觉得到。
最为显著的地动异常出现于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地震之前,科学家们也通过前震对海城地震做出了准确预报。
从1974年12月下旬到1975年1月末,在丹东、宽甸、凤城、沈阳、岫[xiù]岩等地出现过17次地动。
地鼓异常地鼓异常指地震前地面上出现鼓包。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7.9级地震前约半年,甘孜县拖坝区一草坪上出现一地鼓,形状如倒扣的铁锅,高20厘米左右,四周断续出现裂缝,鼓起几天后消失,反复多次,直到发生地震。
地震发生前兆的监测和预报研究
地震发生前兆的监测和预报研究地震是地球上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也是目前人类所能预测和防范的天灾中最难以处理的一种。
地震在短时间内可以毁坏大量的房屋、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提前预测和预报地震,减少其带来的损失,一直是地震学领域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地震前兆的特征在地震来临之前,地球会发出以地震为前兆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地表的变形、地震波、地电磁现象等。
其中,地震波是地震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前兆。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在地内迅速传播,而且能够被用来检测地壳的反应。
因此,通过地震波的监测和研究可以较好地预测地震的发生。
地震前兆的监测方法目前,地震波的监测是地震学研究中较为常用的预测方法之一。
专家们在全球各地维护着一系列的地震站和监测网络,用来检测地震波在全球内的迅速传播。
其中,地震站可以通过地震仪器来记录和分析地震波的数据,而监测网络则可以用来监测地震波的传输速度和其他特征。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震的发生机制,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挑战尽管地震学家们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
尽管地球上有大量的地震观测站和监测网络,但仍然存在大量未知因素和难以预料的情况。
例如,地震前兆的监测和预报需要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数据处理,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和维护监测站点和监测网络。
此外,地球的地震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同时也与地球的其他自然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如气候变化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地震的发生和预测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结论尽管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地震学家们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大大提高了地震的预测和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地震预测和预报的能力也将继续提高和发展,从而为地球上的公众和决策者们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预报和应对措施。
地震的前兆与预测资料.
•
月散久主之空是人 冰,旱要前气“们 雹日不有,”上常 (光雨震气,管形 飞晦或前象这天容 雪暗阴闷也的,地 ),雨热常确下震 等怪绵,常有管预 等风绵人出道地报 。狂,焦现理,科
起黄灼反。中技 ,雾烦常地间人 六四躁。震管员
,
• 地声异常是指地震前来自地下的声音。其声有如 炮响雷鸣,也有如重车行驶、大风鼓荡等。当地
震发生时,有纵波从震源辐射,沿地面传播,使
空气振动发声,由于纵波速度较大但势弱,人们
只闻其声,而不觉地动,需横波到后才有动的感 觉。所以,震中区往往有"每震之先,地内声响, 似地气鼓荡,如鼎内沸水膨涨"的记载。如果在震 中区,3级地震往往可听到地声。地声是地下岩石
的结构、构造及其所含的液体、气体运动变化的
•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异常现象称 为地震的宏观异常。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 形式多样且复杂,异常的种类多达几百种, 异常的现象多达几千种,大体可分为:地 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 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
1.1 地下水异常
• 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异常有发 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突 升、突降、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等。人们 总结了震前井水变化的谚语:“井水是个 宝,前兆来得早。”“无雨水质浑,天旱 井水冒。”“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 泡。多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特别灵敏,它能比人类 提前知道一些灾害事件的发生,例如海洋中水母 能预报风暴,老鼠能事先躲避矿井崩塌或有害气 体的侵入等等。至于在视觉、听觉、触觉、振动 觉、平衡觉器官中,哪些起了主要作用,哪些又 起了辅助判断作用,对不同的动物可能有所不同。 伴随地震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振动、电、 磁、气象、水氡含量异常等),往往能使一些动 物的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异常的反应。
目前地震是可以精确预报的这种说法是
目前地震是可以精确预报的这种说法是目前地震的精确预测仍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地震的发生是自然界复杂的地球活动之一,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岩石应力和变形等。
虽然地震学家和科学家们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地震的精确预测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地震预测是一门涉及多个领域的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理学等。
目前,科学家们使用的地震预测方法主要有两种: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
统计模型是基于历史地震数据和地质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地震的发生规律和概率分布。
通过统计模型,科学家们可以计算出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但无法确定具体的地震发生时间、地点和震级。
物理模型是基于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实验室的试验结果,研究地震的机制和发生过程。
物理模型试图通过监测和测量地壳应力累积、地表形变等参数,来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由于地震的发生是由多个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目前的物理模型在精确预测地震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目前地震预测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科学家们对于地震产生的机制和预测方法还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
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球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和物质的性质、地壳的运动和变形、地球表面的应力和能量分布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变化使得地震的预测变得非常困难。
地震预测面临的挑战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数据的不完整性:地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目前还无法对全球范围内的地震进行完整和准确的监测和测量。
地震数据的不完整性限制了地震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地震预测的时间尺度:地震预测的时间尺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目前的地震预测主要集中在中长期预测,通常是数年到几十年的时间范围内。
而对于短期和即时的地震预测,目前的技术和方法还无法实现。
3.地震预测的空间尺度:地震预测的空间尺度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科学家们可以确定某一地区地震发生的概率,但无法精确预测地震的具体发生地点。
地震预测方法
地震预测方法及预测仪器一.预测方法:地震预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3类:地震地质、地震统计和地震前兆。
它们不是彼此无关,而是互有联系的。
若将3种方法配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1.地质方法是以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条件为基础,宏观地估计地点和强度的一个途径。
可用这种方法在大面积上划分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确定不同强度的危险地区。
这种工作叫做地震区域划分。
由于地质的时间尺度太大,地震的时间预测不能依靠这一方法。
2. 统计方法是从地震发生的记录中去探索可能存在的统计规律,估计地震的危险性,求出发生某种强度的地震的概率。
统计方法的可靠程度决定于资料的多寡。
中国历史悠久,在有些地区,地震资料丰富,运用统计方法可以提供有意义的结果。
3. 前兆方法是根据前兆现象预测未来地震的时间、地点与强度的方法。
地质方法的着眼点是地震发生的地质条件和在比较大的空间、时间尺度内地震活动的变化。
统计方法所指出的只是地震发生的概率和地震活动的某种“平均”状态。
若要明确地预测地震的发生地点、强度和时间,还是要靠地震的前兆。
所以寻找地震前兆是地震预测的核心问题。
为了取得可靠的地震前兆,必须开展长期、广泛的观测和研究。
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可以概括为:(1)对地震前兆现象有所了解,但远远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2)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 (3)对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认识,但短临预报成功率还很低。
各国研究日本地震预测研究小组1962年提出初步方案,计划用10年的时间集中收集基础资料,包括大地测量、地壳形变观测、地震仪器观测、地震波速度分析、活动断层的调查和测量、地磁观测以及地电观测等。
1978年,日本国会通过了《日本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提出的对于大地震的对策。
1979~1983年日本的目标是:在继续改进和完善观测系统,加强长期地震预测研究的同时,重点抓关东南部及东海地区的短期前兆,使地震预测向实用化阶段过渡。
地震的前兆和预报
地震的前兆和预报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
地震前兆可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通过人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能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宏观前兆,如:地下水异常变化。
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等。
通过仪器才能测量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微观前兆。
如:小地震活动、地壳变形、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变化、地下水中氡的含量及其它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速度变化等。
地震预测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观测。
迄今为止,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震源过程和地形变观测的分辨率仍然很低。
因此对于地震现象的认识还很不够。
对于地球内部结构观测的分辨率有限,使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产生地震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对于震源的观测更有限,使我们无法详细了解地震的发生过程。
从地震前兆研究的角度说,对震源的观测分辨率有限,使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完善的地震分类,从而给地震预测方法的检验带来结构上的缺陷。
目前我们对“地”形变还无法实现高密度的连续观测。
这种限制一方面妨碍了我们检验在地震前是否存在可以检测到的形变前兆,而更重要的是这种限制也使我们对“慢地震”在地震的地球动力学中的地位缺乏清晰的认识。
我们对板内地震的认识还不像对板缘地震认识的那样清楚。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对大陆动力学了解不够,而大陆动力学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观测。
“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这是不容争辨的事实,它给地震观测带来根本性的困难,也就注定了解决地震预测问题的长期性、艰难性。
当今世界上,包括中国在内,地震预测、预报还只是一种经验性的,统计意义上的预测、预报,要实现真正的科学预报,不是不可能,但要有漫长的路要走,要花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代价才可能解决。
我国的地震预报,全国性的地震长、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长、中期预报、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报意见和地震意见的评审结果,否则都视为违法。
天然地震的预测预报
报告题目:天然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地震的目的,主要在于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以便解决地震预报、限制和利用问题.目前主要是企图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地震预报,乂称地震预测,其科学前提是熟悉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 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目前人们对地震成因及其发生规律还知道的很少,主要是由于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地下深层变化过程, 不同于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单纯进行的样品试验过程,其影响因素不仅过于复杂, 而且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人们目前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其介质的物化状态及其变化过程,而只能做到在地面上进行某些物理量的观测,有时这种观测是不完全或不完善的, 甚至也不能确知这种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发生真正相关.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目前地震预测研究包括三个方向,即由于地震大局部是发生在地壳中、上层, 少数是发生在深入地幔的部位,故认定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届于地质过程, 研究地震预测应着重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特点,这个方向可以称为地震地质方向.另外一个方向是着重地震统计,即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设法得出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地震发生时间序列的规律, 这种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的方法, 可称为地震统计方向.还有一个方向是搞地震前兆,认为地震过程届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及其异常变化, 可以找到地震发生的征兆.这个方向称为地震物理方向.但上述三个方向或三个方法,都有其片面性,不可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来求得地震预测的方法,而必须采取综合观测的方法,才可探索出可以利用的规律.地震预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震级〕.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预报10年或更长期的地震活动情况〕、中期预报〔预报数年内的地震活动情况〕、短期预报〔预报几天到半个月内将要发生的地震〕和临震警报〔预报24小时或几小时内即将发生的地震〕.中长期预报是一种地震形势的估计,可以及早做好战略准备,对于一切工、交、水利设计和建设米取防患于未然的必要举措;而短期预报和临震警报那么可及时采取战术上的举措, 及早做好防震、抗震工作.现将与地震预报有关的问题简述如下:一、地震烈度区划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通常指K年左右〕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地震的最大烈度,称为地震根本烈度.〔一〕地震地质构造分析1.强震多发生于活动性断裂构造上搞活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是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的重要根底.日本神户于1995年1月17日发生7.2级大地震,据考察认为是由淡路岛北部的野岛断层和须磨断层发生活动造成的. 因此,地震地质工作主要着眼于活动断裂构造,特别要注意活动断裂的一定部位.我国自古迄今已记录到17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均发生在延伸规模为数白千米的强烈活动的深断裂带上.我国大陆地区6级以上地震也大都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活动断裂构造上.断裂构造的下述部位和地震的关系尤为密切.〔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简称拐点〕在拐点外侧,地应力最易集中,引起地震.如云南通海、建水、石屏一带,正好位于弧形断裂拐弯处, 地震非常密集.〔2〕活动断裂带的两端〔简称端点〕端点是应力比拟集中和促使断裂继续开展的最有利部位,容易发生地震.例如,甘孜-康定鲜水河断裂带,全长30 0km,强烈地震往返跳动〞于从西北到东南两端之间.〔3〕两条活动断裂带会而不交的地方〔简称交义点〕在这样部位,应力最易集中,常发生大地震.1668年山东莒县-邺城8.5级地震,1679年北京平谷马坊8级地震,以及河北唐山地震等,都与这种交义部位有关.〔4〕活动断裂带的中断部位〔简称闭锁段〕这里也是应力容易集中和发生地震的地方.2.强震常发生在新生代形成的或有继承性活动的断陷盆地内这种盆地的一侧或两侧常为活动性断裂所限制,在盆地深、陡的一侧活动性断裂的断距最大的部位,特别容易发生地震.这样的地段往往是第四纪或现代沉降中央, 沉积厚度也最大.从地貌看往往表现为最低洼的或河流通过的地段. 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等就是发生在这样的部位上.〔二〕历史地震分析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具体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震中的分布地点、总结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预测未来地震的震级等.在分析过程中常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性我国大陆上有记载的6级以上的地震共400屡次. 其中有些地震是在同一地震带内重复发生的, 但相隔年数有长有短.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经常与一定的构造条件有关.例如,四川炉霍 -康定一带曾发生16次6 级以上的地震,均集中于鲜水河断裂上.2.强震的填空与填满在活动性构造带内,有时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许多小震, 并围绕成一个地震相对平静的地区一一空白区,后来就在这空白区内某一部位上发生大震,这种现象叫填空.1695年山西临汾地震的填空现象,在大震前50年内在周围地区发生许多小震,中间形成一个空白区,后来在空白区内大震发生.有时与此相反,在某些强震发生之前,在其未来震中附近,发生许屡次小震, 这种现象称为地震的填满现象.如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前1484—1555 年的72年间,在其附近发生过屡次较小地震,于1556年大震发生.总之,历史地震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分析,并参照地震活动期、震级和频度等,是确定地震的危险地段,区划出不同震级及地震范围的重要方法.二、地震短期预报目前研究地震预报的主攻方向是寻找和抓住地震前兆.地震的发生,一般是地壳或更深处的岩石长期受力逐渐变形直至破裂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演变过程,当其濒临破裂之前,常产生许多相关现象,预示地震将要发生,这些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乂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一〕微观前兆地震前人们不能感觉到的而必须用仪器长期监测才能发现的自然现象变化, 称微观前兆.1.地应力变化地震的孕育、开展和发生过程,也是地应力的逐渐集中和骤然释放过程.因此,可以根据地应力的集中增强活动的变化来预报地震. 地应力变化必须用专门仪器测量.2.地形变化地震前,震源区岩层发生剧烈变形,可使地面出现大面积升降、水平位移或倾斜现象.一般用大地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地面倾斜测量等方法〔或用伸缩仪、电阻丝应变仪、激光测距仪、测潮仪等〕进行长期监测.3.地磁异常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常导致磁场强度的变化,引起磁场的局部异常现象.华东有一个地震台,曾利用震前磁偏角的变化,成功地预报了1972年1月25日发生在台湾的8级地震.4.地电流变化一般是用地电流测量方法观测大地的自然电流数值或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值.通常在地面选择两个点,分别埋上电极,将电极用金届导线连接起来,并申连一个微安表〔或毫伏表〕,就可以测量出两点的自然电流数值, 或自然电位差数值.这些数值假设发生异常变化,应考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变化,如海平面的升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温变化、重力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等,都必须用仪器或一定手段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才能看出结果,并据以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二〕宏观前兆指地震前人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发觉到的一些震前征兆.1.地下水异常包括地下水位的忽然升高或下降,水质变苦、变甜、变色、变浑或变活,以及翻花、冒泡等;有时还有微观的变化,如地下水温、放射性物质〔氢、铀等同位素含量等〕变化.由于气候、用水情况等因素,也可引起地下水的变化,必须全面分析考虑.2.动物反响异常地震前的各种变化,往往为动物的某些器官敏锐地感觉到, 引起异常反响.如1969年7月18日上午,天津人民公园的动物忽然出现异常现象,水中泥瞅、蚂蝗上下翻腾不停、大熊猫痴呆不动、牛忽然打滚不吃草,等等. 人们认为可能是地震前兆,并向有关部门作了反映.不久果然在渤海地区发生了7.4级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前一天,忽然从海底掀起泥沙混浊了整个海域,有大量小鱼浮沉于海面上.在淡路岛上的一家牧场,有一个饲料和种子仓库,平日老鼠为患.但地震前数日却鼠迹杳然〞.但必须注意,其他原因如生病、发情、饥饿等以及气候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可造成动物异常反响.3.地声地震时或临震前往往在地下发出声响, 常如闷$声、载重车通过声、风声、金届碰撞声等,自远而近传来;假设在震中区,那么一听到地声,地震随即发生.地声的出现,可能和岩石破裂有关.根据实验说明,在应力到达岩石破裂强度一半时,声发射信号显著增加;当微破裂进一步开展时,声发频率由高频向低频变化,因而有可能被仪器和人耳接收.根据地声的特点还能够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有人总结其规律:声调沉闷如闷地震较大;声发尖,地震较小;声音长,在远方;声音短,离不远.4.地光在临近强烈地震发生时出现发光现象,称为地光.有的呈大面积笼罩地面,有的呈条带状闪光,有的如火炬或火球成申升起;有时一闪而过,有时可以持续几十秒.其颜色以白中发蓝似电焊火光者居多, 问有红色、黄色及其他颜色.关于地光的成因,尚无定论.一种说法,认为震前低空大气发光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另一种说法认为岩石中石英颗粒产生压电效应, 并形成强电场;还有的认为与地下水流动产生的高电压有关;有人认为火球式地光是从地下逸出的天然气在地表处的爆发式点燃现象.除上所述,地震前兆还常表现为天气骤冷或骤热,大风、暴雨、大雪等异常现象.从理论上讲,地震是可知的和可以预防的,我国古代就注意观察和研究地震现象,并且注意到地震前兆和预防.建国后,我国制定和贯彻了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阔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的方针,地震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如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潞西-龙陵地震,同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等,都在震前做了较准确的预报.但是,地震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地震的成因、机制和观测方法都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还不高, 还需要坚持不断实践,认真总结经验.从世界角度看,地震预报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无论是预测理论或应用手段,地震工作者都在积极开拓新领域. 如美国正在探求在断层带氢释放和地震的关系,认为富含铁镁的岩浆和水发生反响, 可以产生氢并通过断层上升到地表;同时,形成蛇纹岩一类物质,挤入断层,就象涂上润滑油一样,导致断层猛然滑动,从而形成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用15个传感器组成的网络,探测活动断裂带氢释放情况,然后通过卫星把数据传输给在华盛顿的一个观测所.许多科学家认为,氢是准确预报地震的关键.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地壳变动研究小组,以及欧美一些国家都在试验利用通用地球测位系统,即在地球上的两个点利用专门接收机捕捉从人造卫星上发出的电波,测定这两个点的距离,其误差只有白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一. 这样可以十分准确的测定地壳变动情况, 根据这种变动来到达预测地震的目的. 现在已有假设十颗这样的卫星围绕地球旋转.为了防止或尽量减少地震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害,必须做好地震预防工作. 首先是要编制出精确可靠的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这是地震预报和预防工作的基础.其次,是在地震区划的根底上,因地制宜,制定抗震的整体建筑规划,设计一定的抗震结构,对于建筑物的重量、高度、房屋层数以及重大工程的基地等, 都必须严格根据抗震条例设计.第三,在接到临震警报后,必须立即采取断电灭火举措和做出疏散安排等.当前在地震研究方面,还注意到地震限制问题.由于在美国某工厂向地下高压注入废液,意外地触发一些小震,从而得到一种启示,是否可以在地震带对活动断层定时定点高压注水,用人为的方法诱发小震,也就是采取化大震为小震的化整为零的限制方法,来防止发生强烈地震.这只是一种设想,尚待实践证实。
地震预测、预报、预警的区别
地震预测、预报、预警的区别摘要地震预警主要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P波与S波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
地震预警主要利用电磁波与地震波的速度差以及地震P波与S波的速度差来实现地震发生后的及时预警。
发出预警的时候有害的地震波S波、L波、R波往往还未到达地表因此人们仍然有时间采取紧急措施。
虽然地震预警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几秒、十几秒或数十秒但是如此短的时间仍然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减少很多损失。
在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应对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进行地震预警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
地震预警地震学家把地震预测prediction定义为同时给出未来地震的位置、大小、时间和概率四种参数的研究并且每种参数的误差不确定的范围应小于、等于下列数值①位置±1/2破裂长度②大小±1/2破裂长度或±0.5级③时间±20复发时间④概率预测正确次数/预测正确次数预测失误次数。
地震预测通常分为长期10年以上、中期110年、短期1天至数百天以下预测短期预测又细分为短期十天至数百天和临震一天至十天以下预测。
在国际上有地震学家把不符合上述定义的预测等统称为预报forecasting例如对在一段长时期内的某一不确定的时间发生地震的概率做出估计就应叫作地震预报。
亚洲地震委员会ASC前副主席吉布森Gibson2004认为预报指可能发生probably而预测则指肯定发生definitely。
在我国也有科学家把由政府主管部门依法发布的有关未来地震的警报称作地震预报。
几年前很多科学家认为对地震来说预报和预测都是不可能的而现在主流观点认为预报还是可能的但预测非常困难。
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ISDR Secretariat2001指出自然灾害的预警是指对即将发生的灾难进行的紧急警告包括对即将来临的灾害如热带风暴、洪水等发出的紧急警告也可以包括对一段时间后由此灾害可能引起的灾难如饥荒与干旱等发出的延期警告。
地震预测技术研究
地震预测技术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
为了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影响,科学家们长期致力于地震预测技术的研究。
本文将介绍一些当前常见的地震预测技术及其原理、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地震预测技术概述地震预测技术又称地震预告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对地震包括前兆信号、地球物理体现的变化、物理与化学等特征进行观测分析,从而达到对地震发生时间、区域、规模等方面的预测和预报。
地震预测方法有许多种,如振动预测法、地磁法、电磁法、水文地质法等。
二、振动预测法振动预测法是一种较为早期应用的方法,主要根据地震前前期地表地下的振动变化情况来推断地震的发生。
通过对观测地区的地震前兆和不正常振动的长期观察,来判断可能发生单次地震以及可能的震级。
振动预测法的优点是具有实时性和高效性,能够对预测区域以及预测时间进行准确判断。
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如难以进行空间上的准确判断、难以分辨地震与非地震振动以及受观测条件的限制等。
三、地磁法地磁法是一种通过对地球磁场的变化进行观测,来探测地震活动的预报方法。
根据地球磁场在地震前的变化情况,来推断可能发生的地震。
地磁法是较为早期的一种地震预测方法,因其具有简单快速的优点而广泛应用。
同时,该方法能够在地表和地下200公里的深度范围内进行观测,对于一些细小的地震活动具有很好的观测效果。
但地磁法的缺陷也很明显,如只适用于自然地震,不适用于人工触发地震,同时受磁场干扰比较强,并不能在短期内进行准确观测。
四、电磁法电磁法是一种通过对地球电场变化进行观测,来推导地震活动预报的方法。
电磁法分为多种,如破裂电流法、电离层扰动法、磁力测量法等。
它具有观测范围广泛、观测空间分辨率高、干扰小等一系列优点,适用于对深部地震的预测,同时能够较强的判断地震前兆。
但是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如在测定上存在一定误差,同时观测条件也较为苛刻。
五、水文地质法水文地质法是一种通过对地下水文地质变化进行观测,来推导地震活动预报的方法。
地震发生的原理及预测方法
地震发生的原理及预测方法地震,是一种极其猛烈的自然现象,常常导致人类的不幸和财产的损失。
那么,地震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又有哪些方式可以预测地震呢?本文将探讨这个话题。
一、地震的原理地球上有一个硕大的固体球体,叫做地核,它是由铁和镍组成的,是地球整个核心层的主体。
而地核外面是一层厚约2900千米、质地比较均匀、密度较大的固态物质地幔。
地幔之上,是一层厚约35千米的坚硬外壳。
地震产生的地区在坚硬外壳表面以下,地壳的厚度不同,各处地质构造也不同,这些导致了地震的发生。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岩石层次的结构变化和地质作用引起的,它是一种弹性波。
而地震波又可分为时距不同的两种类型:小于1秒的初级波(P波)和次级波(S波)。
P波是一种纵波,能在任何物质内传播,速度非常快,约为每秒7千米;而S波则是一种横波,只能在弹性固体中传播,速度相对慢些,约为每秒4千米。
在地震前,地壳中的岩石石质变形产生弹性应力,当弹性应力超过岩石渐进破裂的强度时,岩石就会破裂,形成了断层。
断层两侧会以断层面为界,向外释放能量,形成了地震波,也就是一种带有高强度震荡能量的气体波。
二、地震的预测方法地震预测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技术手段对地震发生前的现象、变化等进行探测、分析、判断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和减轻灾害损失的一种措施。
目前主流的地震预测方法主要有三种:地震前兆观测、数学预测和地震云预测。
一、地震前兆观测地震前兆观测是现代地震监测和预防的基础所在,它通过水、气、磁、地形、地震波等多种途径来测定地震发生时前兆现象的变化。
这些前兆现象包括地壳变形、地壳物质变化、地震动力现象等。
通过前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预测出地震的发生地点、时间和规模等。
二、数学预测数学预测是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来研究地震的周期性、相关性等规律,基于前期紧张、各种异常变化等一系列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对某些地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进行判断。
数学预测是一种基于历史事件规律的预测方法,可以通过分析过去的地震数据来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规律。
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措施
地震灾害的预测与防治措施自古以来,地震灾害就是人类最为害怕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突然发生,常常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地震原理的了解逐渐加深,地震的预测与防治措施也越来越成熟。
1. 地震预测的方法地震预测的方法众多,但目前主要借助地震监测和地震学研究来进行。
地震监测通过安装在地壳中的地震仪,实时记录地震波的传播情况,从而获得地震的数据。
地震学研究则通过对地震活动性质和地球物理参数的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可能性。
2. 预测地震的难题尽管地震预测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但地震仍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现象,预测地震的难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震的发生是难以预料的,即便在离地震发生时间非常接近的情况下,仍然难以精准预测。
其次,地震预报的准确性也难以保证,由于地震的复杂性,预报结果往往是不确定的。
最后,地震的频率很低,长时间内很难积累足够的数据进行分析。
3. 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预测模型近年来,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预测模型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
遗传算法是从进化和遗传思想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优化算法。
研究者通过对地震历史数据和地震前兆现象进行统计和分析,利用遗传算法构建出一个有效的地震预测模型。
该模型通过模拟地震的演化过程,预测地震的时间、强度和发生地点。
4. 地震的防治措施地震的防治措施包括地震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和灾后救援等方面。
首先,地震建筑设计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一环。
合理的建筑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性,减少人员伤亡。
其次,城市规划也是地震防治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布局城市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避免高强度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
最后,灾后救援也是地震防治的重要环节。
在地震发生后,快速、有序的救援行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财产损失。
5. 地震预测与防治的局限性尽管地震预测和防治措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地震预测的准确性仍然有待提高。
目前的地震预测模型仍然只能提供一个大致的发生概率,对具体的时间和地点预测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地震预警一般提前多久预报
地震预警一般提前多久预报地震预警一般提前多久10-20秒1、一次地震纵波抵达震中地面只有15秒的时间,而横波抵达震中地面需要32秒,所以地震预警只能提前17秒发出并且进行离开。
2、二次地震纵波抵达震中地面需要72秒的时间,而横波抵达震中地面需要157秒,所以地震预警可以提前85秒发出。
用户的手机以及电视都可以及时的收取到地震到达的信息,玩家可以提前进行预警然后离开危险地带。
地震时正确的逃生方法1.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直接冲出房屋,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者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应该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被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尽可能跑到空地上去,为避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
3.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切勿躲在地窖、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会填满堵塞出口。
4.在公众场所遇到地震时,大众会因惊恐而导致拥挤,甚至发生踩踏事件,这时需要有序撤离,不要乱跑乱窜。
地震时最先感到的地震波是?最先感受到地震波的是纵波。
因为地震时产生的纵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地震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但地震发生时这三种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不同。
纵波、横波和面波的含义解释如下。
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疏密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从而使介质不断的压缩和疏松,故也称为压缩波。
传播速度快,周期较短,振幅较小或疏密波,将使建筑物产生上下颠簸。
横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其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是剪切波。
传播速度比纵波要慢一些,周期较长,振幅较大,将使建筑物产生水平摇晃。
横波振幅比纵波大,破坏力大,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地震预测的几个方法
地震预测的几个方法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人们对于它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而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有一些方法可以用来预测地震。
本文将介绍这些方法。
1.地震前兆预测法地震前兆是指地震前地面、水位、气氛、电场等环境指标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在地震发生前几分钟、几天、甚至几周就能够被监测到,因此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些前兆变化,就可以预测地震的发生。
目前地震前兆监测主要包括地质、地球物理和环境地球化学三方面,并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如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
2.地震预报模型法地震预报模型法是一种基于地震历史数据和统计学方法的预测手段,这种方法基于已知的地震数据统计特征,通过建立预测模型来推断未来可能出现的地震事件。
地震预报模型法主要依赖于已有的地震数据,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测模型。
3.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法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法是一种科学评估地震灾害风险和灾害损失可能性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对地震灾害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
评估的内容包括地震受灾面积、地震烈度、人口密度、经济活动等相关因素,同时也包括了地震爆发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洪涝等。
4.地震预测技术系统法地震预测技术系统法是将上述地震预测手段形成一个大系统,以期实现高效率、准确性和全局性的地震预警。
该系统包含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地震仪和地震预警系统等,通过多种监测手段和传感器获取海量数据,并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从而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警示。
总之,虽然地震预测仍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几种地震预测方法的出现已经大大促进了地震预防和风险管理。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相信会有更加准确和有效的地震预测方法涌现出来。
地震预测算法及模型的研究
地震预测算法及模型的研究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带来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对地震的预测和预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地震预测算法及模型的研究成为了地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从地震预测算法及模型的概念入手,阐述当前常见的地震预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并探讨地震预测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地震预测算法及模型的概念地震预测是指在地震发生之前,通过对地震发生地区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预测出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位置、规模和破坏程度等信息。
地震预测算法及模型是指通过对地震数据和参数进行分析和建模,寻找地震发生的规律性和趋势性,以此来预测将来可能发生的地震。
二、传统地震预测方法及其优缺点传统的地震预测方法主要包括地震短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两种。
1. 地震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是指对地震发生前数小时至数天内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预测地震发生时间、位置和规模等参数,以期能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
地震短期预报方法主要包括地震监测网络、地震监测仪器和地震监测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
优点:地震短期预报能够在地震发生前的几个小时或几天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位置,为防范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充分的时间。
缺点:地震短期预报方法的预测准确率不高,同时也存在虚假报警的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和经济损失。
2. 地震中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是指对地震发生前数日至数月的地震活动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和规模等参数,为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优点:地震中期预报能够给出在未来数月内地震可能发生的时间和位置,并可以对震级做出一定的预测。
对于一些具有较高严重性的地震事件,地震中期预报可以为防灾救灾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缺点:地震中期预报的预测精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地震活动的复杂性,预测时间跨度的限制等。
因此,地震中期预报尚不能对地震的发生时间和规模作出准确的预测和预报。
三、新型地震预测方法及其优势1. 基于机器学习的地震预测方法机器学习技术基于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的理论,可以从大量的地震数据中学习地震发生规律和趋势,以此来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概率和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题目:天然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地震的目的,主要在于掌握地震活动的规律,以便解决地震预报、控制和利用问题。
目前主要是企图解决地震预报的问题。
地震预报,又称地震预测,其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
但目前人们对地震成因及其发生规律还知道的很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地下深层变化过程,不同于在实验室可控条件下单纯进行的样品试验过程,其影响因素不仅过于复杂,而且还可能有人类未知的因素存在。
人们目前还不能深入地球内部直接或间接观测其介质的物化状态及其变化过程,而只能做到在地面上进行某些物理量的观测,有时这种观测是不完全或不完善的,甚至也不能确知这种观测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发生真正相关。
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
目前地震预测研究包括三个方向,即由于地震大部分是发生在地壳中、上层,少数是发生在深入地幔的部位,故认定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属于地质过程,研究地震预测应着重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特点,这个方向可以称为地震地质方向。
另外一个方向是着重地震统计,即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设法得出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地震发生时间序列的规律,这种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的方法,可称为地震统计方向。
还有一个方向是搞地震前兆,认为地震过程属于物理过程,观测地球物理场各种参量及其异常变化,可以找到地震发生的征兆。
这个方向称为地震物理方向。
但上述三个方向或三个方法,都有其片面性,不可能孤立地从某一个方面来求得地震预测的方法,而必须采取综合观测的方法,才可探索出可以利用的规律。
地震预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地震发生的地点、时间和强度(震级)。
地震预报可分为长期预报(预报10年或更长期的地震活动情况)、中期预报(预报数年内的地震活动情况)、短期预报(预报几天到半个月内将要发生的地震)和临震警报(预报24小时或几小时内即将发生的地震)。
中长期预报是一种地震形势的估计,可以及早做好战略准备,对于一切工、交、水利设计和建设采取防患于未然的必要措施;而短期预报和临震警报则可及时采取战术上的措施,及早做好防震、抗震工作。
现将与地震预报有关的问题简述如下:一、地震烈度区划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通常指百年左右)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地震的最大烈度,称为地震基本烈度。
(一)地震地质构造分析1.强震多发生于活动性断裂构造上搞清地质构造,特别是断裂构造是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的重要基础。
日本神户于1995年1月17日发生7.2级大地震,据考察认为是由淡路岛北部的野岛断层和须磨断层发生活动造成的。
因此,地震地质工作主要着眼于活动断裂构造,特别要注意活动断裂的一定部位。
我国自古迄今已记录到17次8级以上的大地震,均发生在延伸规模为数百千米的强烈活动的深断裂带上。
我国大陆地区6级以上地震也大都发生在新生代特别是第四纪活动断裂构造上。
断裂构造的下述部位和地震的关系尤为密切。
(1)活动断裂带曲折最突出的部位(简称拐点)在拐点外侧,地应力最易集中,引起地震。
如云南通海、建水、石屏一带,正好位于弧形断裂拐弯处,地震非常密集。
(2)活动断裂带的两端(简称端点)端点是应力比较集中和促使断裂继续发展的最有利部位,容易发生地震。
例如,甘孜-康定鲜水河断裂带,全长30 0km,强烈地震往返“跳动”于从西北到东南两端之间。
(3)两条活动断裂带会而不交的地方(简称交叉点)在这样部位,应力最易集中,常发生大地震。
1668年山东莒县-郯城8.5级地震,1679年北京平谷马坊8级地震,以及河北唐山地震等,都与这种交叉部位有关。
(4)活动断裂带的中断部位(简称闭锁段)这里也是应力容易集中和发生地震的地方。
2.强震常发生在新生代形成的或有继承性活动的断陷盆地内这种盆地的一侧或两侧常为活动性断裂所控制,在盆地深、陡的一侧活动性断裂的断距最大的部位,特别容易发生地震。
这样的地段往往是第四纪或现代沉降中心,沉积厚度也最大。
从地貌看往往表现为最低洼的或河流通过的地段。
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等就是发生在这样的部位上。
(二)历史地震分析利用历史地震资料,并结合具体地质构造进行分析,可以推断震中的分布地点、总结地震的时间分布规律、预测未来地震的震级等。
在分析过程中常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性我国大陆上有记载的6级以上的地震共400多次。
其中有些地震是在同一地震带内重复发生的,但相隔年数有长有短。
地震带内强震的重复经常与一定的构造条件有关。
例如,四川炉霍-康定一带曾发生16次6级以上的地震,均集中于鲜水河断裂上。
2.强震的填空与填满在活动性构造带内,有时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许多小震,并围绕成一个地震相对平静的地区——空白区,后来就在这空白区内某一部位上发生大震,这种现象叫填空。
1695年山西临汾地震的填空现象,在大震前50年内在周围地区发生许多小震,中间形成一个空白区,后来在空白区内大震发生。
有时与此相反,在某些强震发生之前,在其未来震中附近,发生许多次小震,这种现象称为地震的填满现象。
如1556年陕西华县8级大地震前1484—1555年的72年间,在其附近发生过多次较小地震,于1556年大震发生。
总之,历史地震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分析,并参照地震活动期、震级和频度等,是确定地震的危险地段,区划出不同震级及地震范围的重要方法。
二、地震短期预报目前研究地震预报的主攻方向是寻找和抓住地震前兆。
地震的发生,一般是地壳或更深处的岩石长期受力逐渐变形直至破裂的结果。
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演变过程,当其濒临破裂之前,常产生许多相关现象,预示地震将要发生,这些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它又可分为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
(一)微观前兆地震前人们不能感觉到的而必须用仪器长期监测才能发现的自然现象变化,称微观前兆。
1.地应力变化地震的孕育、发展和发生过程,也是地应力的逐渐集中和骤然释放过程。
因此,可以根据地应力的集中加强活动的变化来预报地震。
地应力变化必须用专门仪器测量。
2.地形变化地震前,震源区岩层发生剧烈变形,可使地面出现大面积升降、水平位移或倾斜现象。
一般用大地水准测量、断层位移测量、地面倾斜测量等方法(或用伸缩仪、电阻丝应变仪、激光测距仪、测潮仪等)进行长期监测。
3.地磁异常地震前,在地应力作用下,常导致磁场强度的变化,引起磁场的局部异常现象。
华东有一个地震台,曾利用震前磁偏角的变化,成功地预报了1972年1月25日发生在台湾的8级地震。
4.地电流变化一般是用地电流测量方法观测大地的自然电流数值或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值。
通常在地面选择两个点,分别埋上电极,将电极用金属导线连接起来,并串连一个微安表(或毫伏表),就可以测量出两点的自然电流数值,或自然电位差数值。
这些数值若发生异常变化,应考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变化,如海平面的升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温变化、重力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等,都必须用仪器或一定手段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才能看出结果,并据以分析得出应有的结论。
(二)宏观前兆指地震前人的感觉器官能够直接察觉到的一些震前征兆。
1.地下水异常包括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下降,水质变苦、变甜、变色、变浑或变清,以及翻花、冒泡等;有时还有微观的变化,如地下水温、放射性物质(氡、铀等同位素含量等)变化。
由于气候、用水情况等因素,也可引起地下水的变化,必须全面分析考虑。
2.动物反应异常地震前的各种变化,往往为动物的某些器官敏锐地感觉到,引起异常反应。
如1969年7月18日上午,天津人民公园的动物忽然出现异常现象,水中泥鳅、蚂蝗上下翻腾不停、大熊猫痴呆不动、牛突然打滚不吃草,等等。
人们认为可能是地震前兆,并向有关部门作了反映。
不久果然在渤海地区发生了7.4级地震。
1995年1月17日日本神户大地震前一天,突然从海底掀起泥沙混浊了整个海域,有大量小鱼浮沉于海面上。
在淡路岛上的一家牧场,有一个饲料和种子仓库,平日老鼠为患。
但地震前数日却“鼠迹杳然”。
但必须注意,其他原因如生病、发情、饥饿等以及气候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也可造成动物异常反应。
3.地声地震时或临震前往往在地下发出声响,常如闷雷声、载重车通过声、风声、金属碰撞声等,自远而近传来;若在震中区,则一听到地声,地震随即发生。
地声的出现,可能和岩石破裂有关。
根据实验表明,在应力达到岩石破裂强度一半时,声发射信号显著增加;当微破裂进一步发展时,声发频率由高频向低频变化,因而有可能被仪器和人耳接收。
根据地声的特点还能够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
有人总结其规律:声调沉闷如闷雷,地震较大;声发尖,地震较小;声音长,在远方;声音短,离不远。
4.地光在临近强烈地震发生时出现发光现象,称为地光。
有的呈大面积笼罩地面,有的呈条带状闪光,有的如火炬或火球成串升起;有时一闪而过,有时可以持续几十秒。
其颜色以白中发蓝似电焊火光者居多,间有红色、黄色及其他颜色。
关于地光的成因,尚无定论。
一种说法,认为震前低空大气发光是一种气体放电现象;另一种说法认为岩石中石英颗粒产生压电效应,并形成强电场;还有的认为与地下水流动产生的高电压有关;有人认为火球式地光是从地下逸出的天然气在地表处的爆发式点燃现象。
除上所述,地震前兆还常表现为天气骤冷或骤热,大风、暴雨、大雪等异常现象。
从理论上讲,地震是可知的和可以预防的,我国古代就注意观察和研究地震现象,并且注意到地震前兆和预防。
建国后,我国制定和贯彻了“地震工作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依靠广大群众,做好预测预防工作”的方针,地震工作取得一定的进展。
如1975年2月4日海城-营口地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潞西-龙陵地震,同年8月16日四川松潘-平武地震等,都在震前做了较准确的预报。
但是,地震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地震的成因、机制和观测方法都处于探索之中。
目前我国的地震预测预报水平还不高,还需要坚持不断实践,认真总结经验。
从世界角度看,地震预报问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不过,无论是预测理论或应用手段,地震工作者都在积极开拓新领域。
如美国正在探求在断层带氢释放和地震的关系,认为富含铁镁的岩浆和水发生反应,可以产生氢并通过断层上升到地表;同时,形成蛇纹岩一类物质,挤入断层,就象涂上润滑油一样,导致断层猛然滑动,从而形成地震。
美国地质调查局用15个传感器组成的网络,探测活动断裂带氢释放情况,然后通过卫星把数据传输给在华盛顿的一个观测所。
许多科学家认为,氢是准确预报地震的关键。
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的地壳变动研究小组,以及欧美一些国家都在试验利用通用地球测位系统,即在地球上的两个点利用专门接收机捕捉从人造卫星上发出的电波,测定这两个点的距离,其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到千万分之一。
这样可以十分准确的测定地壳变动情况,根据这种变动来达到预测地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