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课程设计.
固废污染课程设计
固废污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来源;2. 学生能掌握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 学生能了解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方法及其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搜集等方法,对固体废物污染问题进行研究;3. 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能参与到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实践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形成对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2. 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信心,激发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学科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污染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现实环境问题感兴趣,但相关知识储备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中实现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分类及来源-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 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工业、农业、生活等来源)、特点及对环境的影响。
2. 我国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四节 固体废物污染与防治- 内容: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处理现状、污染问题及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本方法(如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及其原理。
4. 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实践-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第五节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内容:国内外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案例分析,学生实地调查与实践。
城市垃圾固废课程设计
城市垃圾固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城市垃圾固废的基本概念,掌握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方法。
2.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现状和挑战,认识到减少垃圾产生和合理处理的重要性。
3. 学生掌握有关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相关环保政策和法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
2. 学生具备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等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环保行动执行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问题,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城市垃圾固废处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和减量行动中。
2. 学生通过学习,培养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地球家园,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形成合作共赢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保护教育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环保知识基础,但对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对垃圾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效果。
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成长。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垃圾固废的基本概念:垃圾的分类、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垃圾处理技术:填埋、焚烧、堆肥等传统处理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资源化利用技术,如废纸、塑料、玻璃等回收利用。
3. 垃圾减量与分类:生活垃圾分类的意义、方法及我国相关政策;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如绿色消费、循环利用等。
4. 我国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现状与挑战:介绍我国垃圾处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垃圾围城、处理设施不足等。
5. 环保政策与法规:学习有关城市垃圾固废处理的环保政策、法规,了解政策对垃圾处理的影响。
固废垃圾运输课程设计
固废垃圾运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固体废物垃圾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及特点;2. 使学生了解我国固废垃圾运输的政策法规及标准要求;3. 引导学生了解固废垃圾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及污染防控措施。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对固废垃圾进行正确分类、包装、标识和装载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固废垃圾运输路线及优化方案的能力;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针对固废垃圾运输中的实际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2. 培养学生具备合作精神,学会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固废垃圾运输任务;3. 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认识到固废垃圾处理行业的社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实践性课程,结合地理、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案例教学、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固废垃圾基本概念: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及特点,以教材第二章第一节为基础,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固废垃圾运输政策法规与标准:学习我国关于固废垃圾运输的政策法规,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明确固废垃圾运输的规范要求,以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为参考。
3. 固废垃圾运输技术及设备:介绍固废垃圾的包装、标识、装载技术以及运输设备,结合教材第二章第三节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
4. 固废垃圾运输路线优化: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固废垃圾运输路线,优化方案,以教材第二章第四节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固体废物治理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治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 掌握固体废物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了解我国固体废物治理的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固体废物治理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固体废物治理的重要性;2.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固体废物治理,具有社会责任感;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课程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固体废物的分类、危害及治理原则;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固体废物治理问题;3. 学生能够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具体的固体废物治理措施,并进行汇报;4. 学生能够关注并了解我国固体废物治理的政策、法规,将其运用到实际案例分析中;5.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固体废物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2. 固体废物治理原则与方法:介绍固体废物治理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教材章节:第二章 固体废物治理原则与方法3.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分析当前国内外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如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4.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探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效益;-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5. 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政策与法规:解读我国固体废物治理相关政策、法规及其实施情况;- 教材章节:第五章 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政策与法规6. 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固体废物治理案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践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2课时: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3-4课时:固体废物治理原则与方法;5-6课时:固体废物处理技术;7-8课时: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9-10课时:我国固体废物治理政策与法规;11-12课时:实践案例分析。
垃圾填埋场固废课程设计
垃圾填埋场固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垃圾填埋场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废物处理及填埋的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垃圾填埋场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了解相关环保政策及法规。
3. 学生能够描述垃圾填埋场固废处理的技术方法及其优缺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垃圾填埋场固废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学会如何评估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固废处理方案,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垃圾填埋场固废处理问题的紧迫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知识。
学生特点:针对初中年级学生,课程内容需生动有趣,易于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垃圾填埋场概述:介绍垃圾填埋场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 教材章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第一章2. 固废处理原理:讲解垃圾填埋场固废处理的原理、技术方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教材章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第二章3. 环境影响评估:分析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介绍环境影响评估的方法。
- 教材章节: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章4. 环保法规与政策:解读我国垃圾填埋场固废处理相关环保政策及法规。
- 教材章节:环保法规与政策第四章5. 固废处理技术改进:探讨现有垃圾填埋场固废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介绍改进措施及发展趋势。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3. 学生能够了解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固体废物问题;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固体废物分类、处理和资源化方案;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固体废物对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2. 学生能够养成节约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的良好行为习惯;3.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节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知识。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要求以实践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环境问题,提高其环保意识。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 教材章节:第三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
2.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教材章节:第四章“固体废物的管理”- 内容: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及实施情况。
3.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教材章节:第五章“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内容: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处置技术及资源化利用途径。
4. 实践活动:固体废物分类与处理- 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会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和资源化。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第二课时: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第三课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第四课时:实践活动:固体废物分类与处理教学内容进度:第一周:学习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第二周:学习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第三周:学习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第四周: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东华固废课程设计
东华固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和法规;3. 学生能够描述东华地区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固体废物问题进行深入了解;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固体废物处理方案;3.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不同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优缺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固体废物问题,积极参与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中;2.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固体废物问题;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固体废物处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课程,结合东华地区实际情况,旨在提高学生对固体废物问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合作,但对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引言: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环境影响-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固体废物与环境- 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方法;固体废物对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影响。
2.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教材章节:第二章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 内容: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法规;东华地区固体废物管理现状。
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 内容: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方法;东华地区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及运行情况。
4. 实践活动:固体废物处理方案设计- 教材章节:第四章 实践活动- 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针对东华地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方案;分析方案的可行性、优缺点。
学校固废课程设计实验
学校固废课程设计实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固废课程设计实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废的分类、处理和利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创新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固废的来源、分类、特性及处理方法;掌握固废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固废处理和利用的实验操作能力;训练学生分析和解决固废相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意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废的基本概念、分类、特性、处理和利用技术等方面。
具体安排如下:1.固废的基本概念:介绍固废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处理利用的意义。
2.固废的分类与特性:讲解各类固废(如废渣、废液、废气等)的来源、特性及其危害。
3.固废处理技术:介绍固废处理的常用方法(如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及其优缺点。
4.固废利用技术:讲解固废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
5.课程实验:进行固废处理利用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讲解固废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
2.讨论法:学生针对固废处理利用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固废处理利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和技术应用。
4.实验法:进行固废处理利用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固废处理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固废处理利用的原理和技术。
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课程实验。
五、教学评估为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固废课程设计实验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及小组讨论的表现,占比20%。
固废课程设计要求
固废课程设计要求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对环境的影响;2. 学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方法;3. 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实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分析固体废物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固体废物处理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形成环保意识,关注固体废物污染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2. 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主动探索固体废物处理新技术;3. 学生树立绿色低碳生活观念,从自身做起,减少固体废物产生。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关注,但需加强对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的了解。
教学要求:1.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固体废物知识;2.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3.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过程,提高课堂效果。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特点。
2. 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固体废物对土壤、水体、大气及生物的影响。
3.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 内容: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及制度。
4.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内容:固体废物预处理、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技术。
5.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内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技术和实例。
6. 生活中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 教材章节:第六章- 内容:生活中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方法。
教学大纲:第一课时: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第二课时: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第三课时: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第四课时:固体废物处理技术第五课时: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第六课时:生活中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回收利用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1. 前三课时,每周1课时,共计3周;2. 第四、五课时,每周1课时,共计2周;3. 第六课时,1课时。
通化市固废课程设计
通化市固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危害。
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及处理技术。
3. 学生能够了解通化市固体废物的现状及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固体废物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宣传资料,提高环保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性,形成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通化市固体废物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3. 学生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建设美丽通化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方课程,结合通化市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性和实用性。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改善通化市的固体废物问题作出贡献。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概念与分类- 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通化市固体废物的具体分类及特点2. 固体废物的危害与影响- 固体废物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化市固体废物危害的案例分析3.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及处理技术- 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解读- 常见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及其优缺点4. 通化市固体废物现状及处理措施- 通化市固体废物的产生、处理及利用现状- 通化市固体废物处理措施的实施及效果分析5. 实践活动:固体废物调查与分析- 小组合作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通化市固体废物现状- 数据分析,提出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策略6. 环保教育与宣传- 制作宣传资料,提高学生及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开展环保主题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组织,与教材相关章节紧密关联。
城市固废处理课程设计
城市固废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城市固废处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处理方法;2. 让学生掌握我国城市固废处理的政策、法规及标准;3. 使学生了解城市固废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城市固废处理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城市固废处理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手段解决城市固废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2. 增强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保护教育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城市固废处理的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中学阶段,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关注。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固废处理基本概念: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及来源,使学生了解城市固废处理的重要性。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2. 城市固废处理技术:介绍常见的城市固废处理技术,如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第二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技术3. 我国城市固废处理政策法规:解读我国城市固废处理的政策、法规及标准,使学生了解政策法规对环保事业的重要作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4. 城市固废处理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城市固废处理案例,如垃圾分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实例5. 城市固废处理发展趋势:介绍国内外城市固废处理新技术、新理念,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材章节:第五章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发展趋势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城市固废处理基本概念第二课时:城市固废处理技术第三课时:我国城市固废处理政策法规第四课时:城市固废处理案例分析第五课时:城市固废处理发展趋势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有序安排教学进度,使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城市固废处理相关知识。
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样本
固体废弃物课程设计系别: 环境工程班号: 01010101XX姓名:XXX1.序论1.1 设计目和意义(1)通过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门课程所学内容, 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都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解决系统设计初步能力;(2)理解工程设计内容、办法及环节, 培养学生拟定固体废物解决与处置系统设计方案, 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 应用技术资料, 编写设计阐明书能力。
1.2 生活垃圾分选技术及发呈现状生活垃圾综合运用已经成为垃圾解决发展方向。
对垃圾进行分选是垃圾综合运用前提。
垃圾分选设备研究已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之一。
当前, 生活垃圾越来越多, 解决越来越困难。
垃圾解决方式中, 老式直接填埋方式对土地占用大, 垃圾填埋场普通设立在农村, 占用大量农田。
采用老式直接填埋方式, 不但挥霍了垃圾中具有大量可回收物质, 并且容易对环境导致影响。
当前推广实行卫生填埋由于环境影响控制需要, 其投资成本为老式堆埋5 倍, 运营成本则为3 倍。
随着社会发展, 生活垃圾综合解决就得到越来越多关注。
生活垃圾中具有各种成分, 很大一某些可以回收再运用。
由于解决困难, 这某些有用物质普通都没有得到有效运用。
随着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进一步, 经济发展越来越快, 生活节奏加快, 人们产生生活垃圾也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20余年, 国内都市垃圾产生量年增长始终在10%左右。
垃圾成分也越来越复杂, 也越来越难解决。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就有人提出垃圾进行综合运用, 但是由于当时技术不太成熟, 并且没有得到足够注重, 资金严重局限性, 因而直到当前, 生活垃圾解决也是在焚烧和填埋上设备研究比较多, 对垃圾分选研设备究比较少。
垃圾分选机研究目, 就是将混合垃圾进行有效分类, 对某垃圾成分中少量杂质进行分离, 得到较为单一组分, 或是从混合垃圾中分离出某种少含量垃圾组分, 有助于垃圾回收再运用和后续解决。
当前国内大某些使用垃圾分选设备都是由国外进口。
固废课程设计人人文库网
固废课程设计人人文库网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和利用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固体废物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来源和处理方法;掌握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及其治理技术。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固体废物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的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学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来源和处理方法,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及其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1课时: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第2课时: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处理方法第3课时: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第4课时:固体废物的治理技术第5课时: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讲授法:用于讲解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和处理方法等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针对固体废物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的现状和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的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2.参考书:固体废物处理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等3.多媒体资料: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的图片、视频等4.实验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固废课程中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记录学生的表现,占总评的30%。
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占总评的20%。
固废课程设计城市垃圾分选
固废课程设计城市垃圾分选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城市垃圾的组成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城市垃圾分选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工艺流程。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及政策法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城市垃圾进行有效分选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及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识,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观念。
2. 增强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工作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为我国环保事业作贡献的意愿。
3. 培养学生面对环境问题,具有积极、主动、负责任的情感态度。
本课程针对城市垃圾分选问题,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固体废物处理的基本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中,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课程结束后,通过教学评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及危害。
教材章节:第一章 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2. 城市垃圾的组成与特点:分析城市垃圾的主要成分、特点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材章节:第二章 城市固体废物3. 城市垃圾分选原理与技术:介绍垃圾分选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相关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垃圾处理技术4. 垃圾分选工艺流程:详细讲解垃圾分选的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分选、资源化利用等环节。
教材章节:第三章 垃圾处理技术5. 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与政策法规:分析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解读相关政策法规。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政策与法规6.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选实践操作,分析典型城市垃圾处理案例。
教材章节:第五章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按照以上安排进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城市垃圾分选的相关知识。
固废课程设计大纲最新
固废课程设计大纲最新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的分类、性质及危害等基础知识;2. 使学生了解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及处理处置技术;3. 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及途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实践能力;3.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合作交流、展示成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2. 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关注固体废物处理与环境保护问题;3. 激发学生对环保事业的热爱,引导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保教育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基础,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
学生好奇心强,乐于探究,具备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讲授、讨论、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将环保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基础知识:包括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性质及危害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 案例分析:生活中常见固体废物的种类及危害。
2.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与法规:介绍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及标准,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 对比分析:国内外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及法规的差异。
3.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讲解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技术,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 实地参观:参观固体废物处理设施,了解实际处理过程。
4.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分析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意义、途径及实例,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 小组讨论:探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及经济效益。
5. 固体废物污染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固体废物污染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固废物课程设计
固废物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分类及危害;2. 学生能够掌握我国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政策及处理方法;3. 学生能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2. 学生能够分析固体废物处理方法的应用及优缺点;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认识到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性;2.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3.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对环保事业的热情。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环境科学领域,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基础,对固体废物处理有一定了解,但缺乏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 固体废物的定义、特点和来源- 固体废物的分类方法及其分类-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固体废物的危害与环境影响- 固体废物对环境、人体健康的危害- 固体废物污染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及处理方法- 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概述- 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填埋、焚烧、资源化利用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4.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 常见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 教材章节:第三章5. 实践活动:固体废物分类与处理-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固体废物分类、处理过程- 分析固体废物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教材章节:实践活动部分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固体废物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课时:固体废物的危害与环境影响第三课时:固体废物管理政策及处理方法第四课时: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第五课时:实践活动:固体废物分类与处理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教材章节和课程目标,有序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固废课程设计
固废课程设计固体废物课程设计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课程设计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固体废物分类与特性分析1.分类:根据固体废物的来源、成分、性质和危害程度等,将其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等。
2.特性分析:分析各类固体废物的组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环境危害性,为后续处理与处置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1.预处理:包括固化、稳定化、破碎、分选等,为后续处理奠定基础。
2.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的物质。
3.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法(如磁选、重选、浮选等)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离和富集有价值物质。
4.化学处理:采用化学方法将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或低害物质。
5.热处理:通过高温燃烧、熔融、焙烧等方法,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资源化和无害化。
6.最终处置:对经过处理后仍无法达到排放标准的固体废物进行安全填埋、地下储存等处置方式。
三、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1.资源化利用:根据固体废物的成分和性质,将其转化为可再生资源,如回收金属、制作建筑材料等。
2.综合利用:将固体废物与其他原料混合,制备为新型的产品或材料,如废旧轮胎制橡胶颗粒等。
四、固体废物环境监测与评价1.监测: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治理效果。
2.评价:根据监测数据,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设施的运行效果、环境安全性等进行评价。
五、课程设计实践1.实地考察:参观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企业,了解实际操作过程和技术应用。
2.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教训。
3.方案设计:针对某一实际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包括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工程预算等。
4.成果展示:撰写课程设计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掌握固体废物的分类、特性和环境危害。
固体废物课课程设计
固体废物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产生来源及危害;了解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现状和政策;掌握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和评价;能够运用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固体废物处理的合理化建议。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资源循环利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实践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和产生来源;2.固体废物的危害及处理原则;3.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现状和政策;4.固体废物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基本技术和方法;5.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实践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产生来源、危害及处理原则等基本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实践案例,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的技术和方法;3.讨论法:分组讨论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问题和实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习惯;4.实验法:进行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2.参考书: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相关的论文和书籍;3.多媒体资料: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的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实验室常用的仪器和设备。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作业,评估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考试: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知识的掌握程度。
固废课程设计
固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方法,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让学生掌握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和处理方法;了解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处理固体废物的法律法规。
技能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对固体废物处理问题的关注程度。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处理方法和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
首先,介绍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的基本概念。
然后,讲解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包括回收利用、填埋、焚烧等,让学生掌握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
接着,分析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了解不合理处理固体废物可能导致的环境问题。
最后,介绍我国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让学生知道处理固体废物的责任和义务。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首先,采用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处理方法和环境影响。
其次,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固体废物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再次,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固体废物处理的重要性。
最后,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固体废物的处理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体系。
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环保书籍,拓展知识面。
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直观地展示固体废物的处理过程和环境影响。
实验设备:准备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固体废物的处理方法。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
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固体废弃物利用课程设计
固体废弃物利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固体废弃物的概念,掌握其主要分类和来源;2. 学生能掌握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我国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基本政策;3. 学生能了解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基本途径,掌握相关实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及其处理方法;2.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资料搜集、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2. 学生能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树立绿色生活观念;3. 学生能通过学习固体废弃物利用的实例,激发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节实践性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固体废弃物的相关知识,提高资源利用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和思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学生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固体废弃物的概念与分类- 了解固体废弃物的定义、来源及分类;- 学习我国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基本政策。
关联教材章节:课本第四章“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第三节“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2. 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影响- 掌握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分析固体废弃物污染案例,了解防治措施。
关联教材章节:课本第四章“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第四节“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
3. 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学习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基本途径;- 掌握固体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的实例及其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前言: (1)二、设计目的: (1)三、设计原始资料: (1)四、填埋场的总体规划 (2)4.1、填埋场基本设定 (2)4.2、填埋场结构形式 (2)4.3、填埋场总体布置原则 (2)五、填埋场的设计计算 (4)5.1、填埋场的分类分级及填埋场总容量计算 (4)5.2、垃圾填埋工艺流程及填埋作业程序确定 (5)5.3、填埋场的防渗 (7)5.3.1、防渗材料选择 (7)5.3.2、防渗系统的选择 (7)5.4、渗滤液的收集和处理 (7)5.4.1、渗滤液的产生及特征 (7)5.4.2、渗滤液产量估算 (8)5.4.3、渗滤液的收集和处理 (8)5.4.4、渗滤液的处理 (10)5.5、垃圾填埋气体的收集和利用 (11)5.5.1、填埋气体的产生 (11)5.5.2、垃圾气体产生量预测 (13)5.5.3、填埋气的收集 (13)5.5.4、填埋气体的利用与处理 (13)六、小结 (14)参考文献 (15)图例 (16)某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艺方案设计一、前言:在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式中,填埋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从全球来看,填埋大约占到70%左右,在各发达国家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加拿大1989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82%;1991年英国、意大利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其总处置量的90%美国处置量为72%,西班牙处置量为75%,德国1993年卫生填埋处置量占73%。
美国联邦环保局(USEPA)和很多州都已详细制定关于填埋场选址、设计、施工、运行、水气监测、环境美化,封闭性监测以及维护年限的法规。
而在我国,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等的原因,填埋所占的比例更高,达到90%以上。
虽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20年内,在拟建的垃圾处理项目中,填埋比例会稍有下降,但仍有大约75%的项目采用填埋方式。
同时在我国的《城市垃圾处理及其污染防治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以填埋为主的路线,因此填埋必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许多大中城市新建的垃圾填埋场,其日处理能力都达上千吨,总填埋库容达数千万立方米。
关键词:固体废物安全填埋“三化”处理环境保护二、设计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掌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艺设计的一般方法,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设计原始资料:⑴城市服务人口50万人,现状垃圾产量1.5kg/(d·人),垃圾容重量350 kg/m3,垃圾压实密度900kg/m3,覆土体积取垃圾体积的1/4,垃圾填埋高度取15米,垃圾场服务年限为20年。
⑵气象资料⑶场址概况:填埋场库区周围汇水面积0.9km2。
场底表土厚度1.2-5.3m不等,平均2.6m。
土壤渗透系数为6.0×10-4m/s。
场址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8m。
⑷紧挨填埋场有水、电源及公路,城市污水处理场与填埋场间的距离为25km。
四、填埋场的总体规划4.1、填埋场基本设定该地区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因此生活和管理设施宜集中布置并处于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即垃圾填埋场的东南角,以减少对人们的影响。
垃圾卫生填埋场根据其所在的地形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平原型填埋场②山谷型填埋场③坡地型填埋场和④滩涂型填埋场。
该填埋场库区周围汇水面积0.9km2。
场底表土厚度1.2-5.3m不等,平均2.6m。
土壤渗透系数为6.0×10-4m/s。
场址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8m。
因此采用平原型填埋场。
4.2、填埋场结构形式根据填埋场填埋层空气的存在状态可分为厌氧填埋和好氧填埋,好氧填埋又有两种不同的方式——好氧填埋半好氧填埋方式。
表1不同填埋构造的CO2和CH4的产生比率从表1可以看出,厌氧填埋中CH4成分远高于好氧填埋,满足资源再利用的条件。
根据以上的特点,本工程采用厌氧填埋技术。
大量厌氧分解产生的填埋气体通过气体导排系统排出,并需配备完善的填埋气体收集利用系统和渗滤液处理系统来处理场区渗滤液和回收填埋气体。
4.3、填埋场总体布置原则1、填埋库区的占地面积宜为总面积的70%-90%,不得小于60%。
填埋场宜根据填埋场处理规模和建设条件做出分期和分区建设的安排和规划。
2、填埋场类型应根据场址地形分为山谷型、平原型、坡地型。
总体布置应按填埋场类型,结合工艺要求、气象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经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总平面应工艺合理,按功能分区布置,便于施工和作业;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便于雨污水导排,并使土石方尽量平衡,减少外运或外购土石方。
3、填埋场总图中的主体设施布置内容应包括:计量设施,基础处理与防渗系统,地表水及地下水导排系统,场区道路,垃圾坝,渗沥液导流系统,渗沥液处理系统,填埋气体导排及处理系统,封场工程及监测设施等。
4、填埋场配套工程及辅助设施和设备应包括:进场道路,备料场,供配电,给排水设施,生活和管理设施,设备维修、消防和安全卫生设施,车辆冲洗、通信、监控等附属设施或设备。
填埋场宜设置环境监测室、停车场,并宜设置应急设施(包括垃圾临时存放、紧急照明等设施)。
5、生活和管理设施宜集中布置并处于夏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与填埋库区之间宜设绿化隔离带。
生活、管理及其他附属建(构)筑物的组成及其面积,应根据填埋场的规模、工艺等条件确定。
6、场内道路应根据其功能要求分为永久性道路和临时性道路进行布局。
永久性道路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露天矿山道路三级或三级以上标准设计;临时性道路及作业平台宜采用中级或低级路面,并宜有防滑、防陷设施。
场内道路应满足全天候使用。
7、填埋场地表水导排系统应考虑填埋分区的未作业区和已封场区的汇水直接排放,截洪沟、溢洪道、排水沟、导流渠、导流坝、垃圾坝等工程应满足雨污分流要求。
填埋场防洪应符合表 2的规定,并不得低于当地的防洪标准。
表2防洪要求8、填埋场供电宜按三级负荷设计,建有独立污水处理厂时应采用二级负荷。
填埋场应有供水设施。
9、垃圾坝及垃圾填埋体应进行安全稳定性分析。
填埋库区周围应设安全防护设施及8m 宽度的防火隔离带,填埋作业区宜设防飞散设施。
10、填埋场永久性道路、辅助生产及生活管理和防火隔离带外均宜设置绿化带。
填埋场封场覆盖后应进行生态恢复。
五、填埋场的设计计算5.1、填埋场的分类分级及填埋场总容量计算已知城市服务人口50万人,现状垃圾产量1.5kg/(d ·人),垃圾容重量350 kg/m 3,垃圾压实密度900kg/m 3,覆土体积取垃圾体积的1/4,垃圾填埋高度取15米,垃圾场服务年限为20年。
填埋场的总填埋容量公式s t V mPt V +=ρ365则一年内填埋废物的体积为:=⨯⨯⨯⨯+⨯⨯⨯⨯=+=)(490011055.190011055.1365365551s V mPt V ρ304375m 3如果不考虑垃圾产量随时间变化,则运营20年需库容为:6120101.620⨯≈⨯=V V m 3填埋场面积为:56202010415100.6⨯=⨯==H V A m 2 可以设为500m ×800m 场地。
据《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规定:垃圾卫生填埋场根据建设规模(总库容)和日处理能力两种方式进行分类与分级。
按填埋场建设规模划分:Ⅰ类 总库容1200万m 3以上Ⅱ类 总库容500 ~1200万m 3Ⅲ类 总库容200 ~500万m 3Ⅳ类 总库容100 ~200万m 3按日处理能力划分:Ⅰ级 日处理量1200t/d 以上Ⅱ级 日处理量500 t/d~1200t/dⅢ级 日处理量200t/d~500 t/dⅣ级日处理量200t/d以下根据该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产量和场址库容,项目为Ⅱ类Ⅱ级规模处理场5.2、垃圾填埋工艺流程及填埋作业程序确定1、计量称重市区内各垃圾转运站的垃圾经过收集、压缩、整形打包后运至垃圾填埋场管理区地磅房经称重计量后再运至垃圾填埋区。
2、填埋场作业顺序进入填埋场区的垃圾填埋按从上而下的顺序。
从上而下的填埋顺序可充分利用已埋区域作为进场道路,填埋初期垃圾中的渗透雨水能够迅速排出。
另外,避免底部由于雨水使垃圾滑动而有可能造成破坏。
3、填埋作业程序将整个填埋区分为4个大区,分别为填埋一区、填埋二区、填埋三区和填埋四区。
为加快工程的进度,尽快满足接受生活垃圾的要求,将整个填埋库区工程分为二期进行,填埋一期工程包括填埋一区和填埋二区,填埋二期工程包括填埋三区和填埋四区。
先进行填埋一期工程的施工,在进行填埋作业的同时,再来考虑填埋二期工程的进行。
填埋作业应单元分层作业,以一日一层作业单元,每日进行覆盖。
垃圾倾卸后平铺,分层有垃圾压实机械反复碾压,每层厚度为0.4m左右,垃圾压实密度要求达到0.9t/m3。
压实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填埋场库容,延长使用年限;减少渗入垃圾的降水量;有利于运输车辆进入作业面作业。
一个单元完成即每日垃圾压实后,立即进行当日覆盖,覆盖土层厚度0.1m左右,以保持每天作业面清洁,抑制臭味散发,防止蚊虫孽生。
每一作业区完成阶段性高度后,暂时不在其上继续进行填埋时,应进行中间覆盖,覆盖层厚度宜根据覆盖材料确定,土覆盖层厚度宜大于30cm。
4、封场覆盖填埋场的填埋容量使用完毕后,需对整个填埋场或填埋单元进行最终覆盖。
目的是将垃圾与环境隔离,减轻感官上的不良印象,避免为病原菌提供滋生的场所,便于设备的使用和车辆的行驶,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土壤,控制填埋气体的迁移扩散并使地表水的渗入量最小化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生。
同时提供一个可供景观美化和填埋土地再用的表面。
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封场系统自上而下组成分别为排气层、防渗层、雨水导排层、最终覆土层、植被层。
①排气层:厚度不应小于20cm,倾斜度不小于2%,由透气性好的颗粒物质组成。
②防渗层:天然材料防渗层厚度不应小于50cm,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若采用复合防渗层,人工合成材料层厚度不应小于1.0mm,天然材料层厚度不应小于30cm。
③排水层及排水管网:排水层和排水系统的要求同底部渗滤液集排水系统相同,设计时采用的暴雨重现期不得低于50年。
④保护层: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20cm,由粗砥性坚硬鹅卵石组成。
⑤植被恢复层:植被层厚度一般不应小于60cm,其土质应有利于植物生长和场地恢复;同时植被层的坡度不应超过33%。
在坡度超过10%的地方,必须建造水平台阶;坡度小于20%时,标高每升高3m,建造一个台阶;坡度大于20%时,标高每升高2m,建造一个台阶。
台阶应有足够的宽度和坡度,要能经受暴雨冲刷。
封场结构示意图5、其他工艺填埋场防渗、雨水分流、渗滤液及气体收集。
具体工艺见下。
5.3、填埋场的防渗5.3.1、防渗材料选择水平防渗按照防渗材料的来源不同又分为天然防渗和人工防渗两种。
本设计的土壤渗透系数为6.0×10-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