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
寄生虫学第十二讲疟原虫
![寄生虫学第十二讲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7fd32a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e.png)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 雌配子
合子
–孢子生殖(胃壁上)
合子 动合子
囊合子(卵囊)
子孢子
子孢子 (唾腺)
四种人疟原虫生活史主要不同点
种类
红外期
发育时间 裂殖子数
外周血 虫态
红内期
红细胞 变化
红细胞 选择
发育周期
25℃ 蚊体内 发育时间
间日 疟原虫
8天
1-1.2 万
各期
涨大,薛 氏点
幼稚 红细胞
48h
间日疟病人肝组织切片(示红外期裂殖体)
裂殖子得超微结构
• 顶端复合体(侵袭细胞器)
– 类锥体(conoid) – 极环(polar ring) – 棒状体(rhoptry) – 微线体(microneme) – 膜下微管
• 球形体、线粒体、内 质网、核蛋白体等
• 细胞核
裂殖子超微结构 (电镜图)
• 蚊虫种类: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大劣按蚊 • 配子体得发育程度:成熟配子体30-60天感染力强 • 配子体得雌、雄比例:(8:1) • 配子体得数量:(>0、01%) • 外界环境因素得影响:(温度、湿度等)
上述因素造成了疟疾流行得地域性分布和季节性消长
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蚊体内发育阶段 –配子生殖(胃腔内)
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人体内发育阶段
– 红细胞内期
• 四种疟原虫红内期各期形态特点 • 疟色素(malarial pigment)得形成
血红蛋 白消化
珠蛋白 血红素
氨基酸 高铁血红素
合成原虫蛋白 疟色素
• 被寄生红细胞得变化
疟原虫生活史与形态
• 蚊体内发育阶段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4eba8238aaea998fcc220e85.png)
生活史要点
1. 2. 3. 4. 5.
感染阶段: 子孢子 感染途径与方式:按蚊叮咬 人体寄生部位: 肝细胞、红细胞 致病阶段:红内期裂体增殖 生殖方式: 世代交替 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 按蚊:终宿主—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疟疾——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一、周期性寒热发作 寒颤、高热、出汗退热 二、贫血 虫体代谢物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在我国引起疟疾发病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
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而卵形疟原虫罕见。
疟原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子孢子
叮咬
按蚊
人
红外期(肝细胞内期)
迟发型 子孢子 休眠子
红内期(红细胞内期)
复发:
- 经药物治疗 或免疫作用 - 红内期疟原虫被全部杀灭 - 疟疾发作停止 - 无再感染 - 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复苏 - 再次引起寒热发作
再燃
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
复发
间日疟和卵形疟有迟发型子孢子,可引起复发 恶性疟和三日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无复发现象
疟疾——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一、周期性寒热发作 二、贫血
带虫免疫
人体感染疟原虫后, 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这种免疫力可以杀伤体内已寄生的疟原虫, 使得虫体的数量减少,症状消失
无疟原虫,免疫力也消失
疟原虫——诊断
1、病原学诊断——确诊依据
注意采血时间 间日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薄血膜法: 恶性疟:环状体、配子体
2、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诊断 3、根据症状 厚血膜法: 打摆子、贫血、脾肿大 4、流行病学诊断 夏季、去过流行区、蚊虫叮咬
疟原虫形态特征课件
![疟原虫形态特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675c5f8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c9.png)
三日疟原虫
01
02
03
04
三日疟原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 部分亚洲地区。
三日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以环 状体、早熟裂殖体和大型裂殖
体为主要形态。
三日疟原虫的裂殖体呈圆形或 卵圆形,大小与红细胞相近。
三日疟原虫的裂殖子数量较少 ,通常为数十个,呈长杆状或
要分布在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
疟原虫形态特征课件
目录
• 引言 • 疟原虫的形态特征 • 疟原虫的生活史 • 疟原虫的分类 • 疟原虫的检测与防治
01
引言
疟原虫的简介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虫, 通过雌性按蚊传播给人类。
疟原虫在人体内寄生,导致疟 疾的发生。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包 括肝细胞内发育、红细胞内发 育和配子体形成三个阶段。
疫苗接种
推广疟疾疫苗,提高人群免疫 力。
健康教育
加强疟疾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意识。
疟疾的治疗方法
青蒿素类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可以有效杀死 疟原虫。
支持治疗
对于严重疟疾病人,需要进行支持治疗,如 输液、输血等。
其他抗疟药物治疗
如氯喹、奎宁等,可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疟 疾。
并发症治疗
针对疟疾引起的并发症,如肺炎、心脏疾病 等,进行对症治疗。
THANKS。
厚薄血膜法
制作厚薄两种血膜,用于检测 不同发育阶段的疟原虫。
抗原检测法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通过酶联 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检测疟原
虫抗原。
DNA检测法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 PCR等方法检测疟原虫DNA
。
疟疾的预防措施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疟疾病人,防 止传播。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6455d92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f.png)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疟原虫,又称疟疾原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下的栗孢子虫(Plasmodium)属。
它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也是世界上最致死的寄生虫之一。
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和某些浆状物传播的疟蚊中,通过媒介传播给人类,引发疟疾这一严重的传染病。
疟原虫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健康的威胁。
疟疾是古老的疾病,其病原体在古代并不为人所知。
直到1880年,法国科学家拉瓦兹(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首次发现疟原虫,他发现在患有疟疾的人的血液中存在着寄生虫。
这个重大发现为进一步探索疟疾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同时,拉瓦兹的发现也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原虫通过蚊子媒介传播给人类,这一过程被命名为人类疟疾的传播循环。
健康的蚊子会叮咬患有疟疾的病人,寄生在病人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进入蚊子体内。
然后,在蚊子的消化道中,疟原虫从形态上变为可感染人类的孢子体。
当这只感染了疟原虫的蚊子再次叮咬健康的人时,疟原虫就会进入新宿主,并进一步感染血液。
疟原虫的寄生过程引发了人体的免疫反应。
初次感染后,病人的体温会周期性地上升,出现高热。
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了红细胞,使其破裂,释放出大量的毒素进入血液。
这些毒素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发热和寒战。
此外,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会破坏它们,导致贫血,造成患者疲劳和乏力。
除了引发免疫反应和破坏红细胞外,疟原虫还可以对人体的器官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疟疾可能会导致肝脏和脾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器官衰竭。
严重的疟疾也可以导致脑疟,引起意识丧失、抽搐甚至死亡。
为了减少疟疾的传播和控制病情,人类开展了广泛的防治工作。
疟疾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疟药物来杀灭人体内的疟原虫。
然而,由于疟原虫的变异性较高,导致一些疟疾疗法已经失效。
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不足,疟疾的传播和治疗仍然是难题。
为了预防疟疾的传播,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常见的预防方法包括:使用蚊帐,着长袖衣物,使用防蚊剂,尤其是在蚊虫活动最为频繁的黄昏和夜间。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4b186036a32d7375a417803f.png)
2.感染阶段:子孢子 2.感染阶段:子孢子 3.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3.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 4.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 4.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 体)
(3)贫血:疟疾发作数次后,可出现贫血 原因: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1.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 2.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巨噬细胞吞噬红细 胞 3.骨髓造血受抑制 3.骨髓造血受抑制 4.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红细胞自身抗 4.免疫溶血(正常抗疟抗体+ 体)
2.1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配子生殖—
♀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 胃,仅♀♂配子体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 而其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 ♂配子体形成♂配子(male gamete)或称 ♂配子体形成♂配子(male gamete)或称 小配子(microgamete)。 小配子(microgamete)。 ♀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 ♀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 或椭圆形的♀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 或椭圆形的♀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 大配子
前言
疟原虫(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疟疾 Parasite) Malaria) (Malaria)的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冷热 病”、“打摆子”、“发疟子”、“脾 打摆子” 发疟子” 寒”、“瘴气”等。 瘴气”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 疟疾典型临床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 发热和出汗。 战、发热和出汗。
疟原虫形态图片
![疟原虫形态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8762a32f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9.png)
生命周期与传播途径
生命周期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包括在红 细胞内的裂殖生殖阶段和在肝细胞内 的孢子生殖阶段。
传播途径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蚊 吸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后,疟原虫在 按蚊体内发育成熟,当按蚊再次叮咬 人时,将疟原虫注入人体,从而感染 人体。
地理分布与流行区域
地理分布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和部分中 东地区。
针对疟疾高发人群,可选用预防性药物,如氯喹、甲 氟喹等。
治疗药物
一旦出现疟疾症状,应立即使用治疗药物,如青蒿素 类药物等。
药物选择
根据疟原虫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和当地流行病学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
控制传播媒介
01
02
03
防蚊措施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使 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 使用蚊帐等。
环境治理
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环境 ,减少蚊虫数量。
媒介监测与控制
定期监测媒介密度,采取 有效措施控制蚊虫传播。
THANKS
流行区域
全球每年有数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在某 些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疟疾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形态特征
• 由于我无法直接绘制图片,我将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示疟 原虫的形态特征。
03 疟原虫对宿主的影响
疟原虫对宿主的影响
• 由于无法直接展示图片,我将描 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疟原虫是 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具有细胞质 和细胞核。在显微镜下,疟原虫 呈现出多种形态,包括环状、双 环状、伸展和配子等。这些形态 在不同发育阶段有所不同,有助 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存和繁殖 。
通过将血液接种到适合疟原虫生长的培养基中,观察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确诊疟 疾,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2dff58939ec3d5bbfc0a7455.png)
疟原虫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一、形态按蚊:有性生殖。
人:无性生殖。
肝细胞:红细胞外期(红外期);红细胞: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红细胞内期可区分为:早期滋养体(环状体);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配子体: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疟原虫形态特征:寄生在红细胞内;具有蓝色的细胞质和红色的细胞核;除环状体时期外,多有棕色的疟色素。
二、生活史(一)在蚊体内发育(主要为有性世代)1、蚊胃腔内,♀♂配子体→♀♂配子→合子→动合子。
2、蚊胃壁,动合子→卵囊→子孢子→进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发育(主要为无性世代)1、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发育)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
2、红细胞内期:1)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箭头回到大滋养体)。
2)配子体生成卵囊←———动合子←———合子←———♀♂配子↓ ↑子孢子 ♀♂配子体↓子孢子 红外期 ∣ 红内期 ↑∣ ∣ ♀♂配子体 ∣ ∣ ↑ ∣ ∣ 裂殖子↓ ∣ ↙ ↖裂殖体 ——→裂殖子——∣→ 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1、在人体内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2、终宿主:蚊 ;中间宿主:人。
3、感染阶段:子孢子。
4、感染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感染、经胎盘感染。
三、致病:潜伏期=红外期+几代红内期发育时间。
1、疟疾发作:典型发作过程:寒战、发热、出汗退热。
再燃:由血内残留的疟原虫引起。
复发:休眠后的迟发型子孢子发育增殖所致。
2、贫血:原因: 1)直接破坏红细胞2)免疫溶血3)脾功能亢进4)红细胞生成障碍。
3、脾肿大。
4、凶险型疟疾:主要见于恶性疟患者。
5、疟性肾病。
四、实验诊断:1、厚薄血膜法:采血时间:恶性疟,发作时;其他疟疾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的效果为佳。
2、免疫学诊断。
3、分子生物学技术。
五、流行:疟原虫分布遍及全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
![疟原虫形态特征(含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2a87caf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8.png)
分子生物学鉴别
利用基因测序、PCR等 技术进行鉴别,具有较 高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免疫学鉴别
利用抗体检测、抗原检 测等方法进行鉴别,适 用于感染早期的诊断。
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特征比较
疟原虫
具有红细胞内期和红细胞外期 ,形态多样,大小不一,以环 状体、滋养体和裂殖体为主。
血吸虫
具有成虫、虫卵和毛蚴等阶段 ,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的 肠系膜静脉中,虫卵随粪便排 出。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时,疟 原虫进入蚊子体内并开始孢子 生殖阶段,形成孢子囊和配子
体。
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
疟疾是全球最严重的热带疾病 之一,每年有数亿人感染,导 致数百万人死亡。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 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 昏迷和死亡。
疟疾对孕妇和儿童危害更大, 可导致流产、早产、生长发育 迟缓等。
并记录下来。
描述运动方式
观察疟原虫的运动方式,如是否有 鞭毛、伪足等运动器官,并描述其 运动特点。
与教科书对比
将观察结果与教科书上的疟原虫形 态特征进行对比,确保观察结果的 准确性。
04
疟原虫与其他寄生虫的鉴别
鉴别方法与标准
形态学鉴别
生物学鉴别
通过观察寄生虫的形态、 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
鉴别。
根据寄生虫的生活史、 宿主范围、传播途径等
形态特征。
鉴别诊断
对于不典型的寄生虫样本,需要 进行多种鉴别方法的综合判断,
避免误诊。
05
疟疾的诊断与防治
疟疾的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观察
显微镜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如周期性寒战、发 热、出汗等,初步判断是否可能患有疟疾 。
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红 细胞内是否存在疟原虫。这种方法对于确 诊疟疾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d2ea93345727a5e9856a61b7.png)
30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4
雌性按蚊-终宿主-虫媒
• •
蚊唾液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
当雌蚊刺吸人血时,可随唾液 进入人体
31
雌性按蚊饱餐人血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四种疟原虫的发育过程的比较
P.v 红外期(速发型)发育时间 红外期迟发型子孢子 红外期裂殖体大小 红外期裂殖体数目 红外期特点 红内期发育周期 红内期裂殖子数目 红内期发育场所 7d 有 42~60 µ m 12000个 48h 16个 外周血液 P.m 12.5d 无 48 µ m 15000个 72h 6~12个 外周血液 P.f 6d 无 60 µ m 40000个 36~48h 8~36个 P.o 9d 有 70×50 µ m 15400个 48h 6~12个
晚期滋养体 裂殖体
体较三日疟原虫大,圆形 成熟裂殖体有6~12个裂殖子,排列一环
带状或卵圆形 裂殖子6~12个,呈菊花样排列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红细胞变化
略小于正常红细胞,圆形,核大疏松, 核位于中央 如正常红细胞大,圆形,核小致密,核 偏位 正常或略小,可见薛氏点
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与间日疟原虫相似 大小正常,有齐氏点
•
•
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腔中游动,
即雄配子或小配子。
出丝现象
27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3
•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卵囊)
动合子穿过蚊胃壁,在胃弹性纤维膜下,虫体变圆并分泌囊壁形成球形
的卵囊(oocyst),卵囊也称囊合子。
28
疟原虫(Plasmodium)
二、生活史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70b9fc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68.png)
疟原虫知识点总结疟原虫的生命周期复杂,需要在蚊子和人类之间进行传播。
当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类后,疟原虫便会进入人体,经过血液循环和感染红血细胞后,会引发一系列的病症,包括发烧、头疼、全身酸痛等。
严重的情况下,疟原虫感染可能会导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在疟疾的防治方面,疟原虫的了解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将就疟原虫的相关知识做一些总结。
一、疟原虫的分类1.1 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间日疟原虫是一种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原虫寄生在人的红细胞内,引起间日疟。
间日疟原虫的感染通常较轻,但容易复发,且在某些地区可能对人的健康构成威胁。
1.2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恶性疟原虫是一种致命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感染恶性疟原虫的疟疾症状较为严重,可能会导致器官功能衰竭,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恶性疟原虫是目前全球疟疾防治的重点对象。
1.3 半权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半权恶性疟原虫是一种少见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西太平洋地区。
感染半权恶性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也可能造成较严重的感染病例。
1.4 猴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猴疟原虫是一种通过猴子传播的疟原虫,但也会感染人类。
感染猴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近年来猴疟疾的发病率有所上升,需要引起重视。
1.5 苏伊士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e)苏伊士疟原虫是一种引起疟疾的疟原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感染苏伊士疟原虫的疟疾症状通常较轻,但容易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以上是目前已知的主要疟原虫种类,每种疟原虫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对于疟疾的预防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二、疟原虫的生命周期2.1 蚊子叮咬人体疟原虫的生命周期以蚊子为传播媒介。
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人体时,会将疟原虫的幼虫注入人的血液中。
2.2 疟原虫感染人体疟原虫进入人体后,会进入红血细胞内,并开始进行繁殖。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22553e6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9.png)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人类寄生虫界的重要病原体;◆世界性分布(102 个国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感染鸟类、两栖动物、人类等,且具有种属特异性;◆WHO报告:每年3亿新病人,270万人死亡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疟疾俗称“冷热病”、“打摆子”周期型寒战、发热出汗。
疟原虫种类:130多种,人体寄生4种◆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多◆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少◆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局部◆卵形疟原虫(P.ovale)几例疟疾的故事疟疾是伴随人类最早的疾病,早在公元前二三世纪,古罗马作家的作品中,就已经写到疟疾这种周期性的疾病。
从公元4世纪开始,此病成了古希腊的地方病,一直广泛流传,1500年,英国沃波尔首相的儿子、作家牛津伯爵第四霍勒斯·沃波尔1740年从罗马回到祖国后,无可奈何地感叹说:“有—种叫做Malaha的东西,每年夏天都要到罗马来杀人。
”上个世纪末在印度的医院里,1/3的病人都是疟疾患者。
◆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认为疟疾是“神”的旨意,就连伟大的古罗马作家和古典学者马尔库斯▪西塞罗也不止一次地说到,疟疾这种热病的发生是由于神的意志,因此它是不可抗拒的;著名的罗马作家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中还指出好几种他认为预防有效的符咒。
◆在古代的希腊和罗马,与有神论同时,也有不少医生说此病的发生是由于有热病的空气,疟疾的起因与沼泽地上的水或有毒的水汽行关,有人甚至给疟疾下了“败坏了的水气”或者“易致病的有毒物质”这样—个定义。
“疟疾”(Malaria)这个词就是出“坏”(mala)和“空气”(aria)两个字组成,就可以看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意大利最著名的医生乔瓦尼·冯里亚·兰锡西在1717年就在一篇有关疟疾的论文中说到,疟疾总是流行在蚊子繁多的潮湿沼泽地区,而在排水之后就会一度绝迹,这一现象表明,致病的毒性也许就是蚊子传播的。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034ec69a6529647d27285250.png)
(p58)
第一节 疟原虫
疟原虫 (Malaria parasite) 疟疾(malaria)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P.v ) 间日疟 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 P.f) 恶性疟 三日疟原虫(P. malariae , P.m ) 三日疟 卵形疟原虫(P. ovale , P.o) 卵形疟
⑴细胞胀大 ⑵颜色变淡
⑶胞质中出现鲜红色的薛氏小点
★2. 薄血膜上P.f 的形态 ⑴ 环状体: (ring form)
⑵配子体(gametocyte):来自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3 人 体 四 种 疟 原 虫 红 内 期 各 期 形 态 鉴 别
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4. 裂殖子(merozoite)的超微结构:
P.o — 幼稚红细胞
不同疟原虫入侵过程的配体和受体的 差异 造成疟原虫入侵偏好的不同 • 包括两大家族:网织红细胞结合蛋白 RBL和红细胞结合蛋白EBL • P.v只入侵duffy抗原阳性的网织红细胞 • Ryan2006年发现duffy抗原阴性的网织 红细胞也被P.v感染
2.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
★ 1. 薄血膜上Pv的形态
⑴环状体(ring form):早期滋养体
⑵大滋养体(big trophozoite):晚期滋养体
核 胞质 疟色素 薛氏点
(3)未成熟裂殖体(schizont)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⑷配子体(gametocyte):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 P.v所寄生的红细胞的变化
疟原虫研究史
1880年Laveran发现“新月形小体” 1897年Ross在按蚊体观察到卵囊 1934年Raffaele等先后发现红细胞外期 1977年Lysenko提出子胞子休眠学说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d6549ff1ba0d4a7302763ac4.png)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P.v )
间日疟
48h
温带
普遍感 染流行 最广
海南、 云、贵 少见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疟原虫代谢产物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和出汗退热三个 连续阶段。这种周期性特点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周 期一致,即和裂殖子从所寄生的红细胞释出的时间一致。 热型:即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pv、po —48h; pm—72h; pf—36~48h,渐不规则
PV热型与原虫发育的关系
likely be with us as long as there are humans on this earth.
疟疾免疫
1.先天免疫natural immunity:
–血型者不感染Pv, Duffy 镰状红细胞(HbS)贫血者、RBC缺乏 G6PD患者抗Pf.
2.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1). 抗原:主要为表面抗原,即子孢子、红外期 和红内期裂殖子、感染RBC表面的抗原。
1)传染源:外周血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
血中带红内期者可经输血传播。
2)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大劣按蚊
输血(血中带有红内期疟原虫)
3)易感人群:孕妇、非疫区人群等 4)自然因素(温、湿、雨)与社会经济因素
五、防治
1、预防 1)防蚊、灭蚊 2)预防性服药:氯喹、乙胺嘧啶+磺胺多辛.不论个体或群 体进行预防服药时,每种药物疗法不宜超过半年。 3)疫苗:子孢子、裂殖子、配子体疫苗
疟原虫(理论课)PPT课件
![疟原虫(理论课)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497fc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c.png)
不同地区和不同种类的疟原虫对药 物的抗药性水平存在差异。
抗药性对防治的影响
治疗失败
抗药性导致疟疾治疗失败,增加 了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防治难度
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疟疾防治的 难度,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防治
策略。
药物研发
抗药性的产生加速了新药的研发 进程,促进了药物创新和优化。
研究进展与未来挑战
研究进展
近年来在疟原虫抗药性机制、检测和监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未来挑战
随着抗药性的不断增强,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大投入,加速新药 研发和防治策略的更新。
应对措施
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监测、推广使用新型药物和改进防治策略 等,以应对疟原虫抗药关联
与其他寄生虫的共生关系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应用
典型病例介绍与分析
病例1
患者李某,男性,35岁,因高热、寒战、头痛等症状就诊,经检测确诊为疟疾。通过对其病情、治疗过程和康复 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探讨疟疾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病例2
患者张某,女性,6岁,因发热、贫血等症状就诊,经检测确诊为恶性疟疾。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情、治疗过程和 康复情况进行介绍和分析,深入探讨恶性疟疾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与间日疟疾的鉴别诊断。
传播与感染
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被 蚊子摄入后,在蚊子体内 进行孢子生殖,再次传播 给人类。
对人体的影响与症状
症状出现时间
典型症状
严重并发症
疟疾症状通常在感染后 1-2周内出现,但潜伏期
可长达数月或数年。
发热、寒战、出汗、头 痛、肌肉疼痛和疲劳等。
如脑疟、疟疾肾病综合 征等,可能导致死亡。
免疫反应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398d7409c5da50e2524d7ff7.png)
疟原虫蛋白质代谢
疟原虫获得的游离氨基酸主要是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水解产物,还来自宿主的血浆和红细胞内的氨基酸库及有机物碳。血红蛋白从疟原虫胞口被吞入,由胞口基部长出食物泡,胞口孔被膜封闭。血红蛋白被食物泡内的酸性肽链内切酶和氨基肽酶的协同作用消化分解为珠蛋白和血红素。珠蛋白在酶的作用下再分解为几种氨基酸以供合成虫体本身的蛋白质。血红素最后形成一种复合物即疟色素。疟色素不被溶解和吸收而留在食物泡的壁上。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过程中,疟色素逐渐融合成团,随着裂体增殖完成后被排入血流。
裂殖子顶端是一截头的圆锥形突起称为顶突(apical prominence),有三个极环。在此区可见两个电子致密的棒状体(rhoptry)和数个微线体(micronemes)。棒状体和微线体可能在裂殖子侵入宿主细胞时起作用。裂殖子后部可见一线粒体。内质网很少,但胞浆内有丰富的核糖体。高尔基氏复合体不明显。裂殖子的核大而圆,位于虫体后半部,沿核膜可见核孔,未见有核仁。
(2)红细胞内期(erythrocytic cycle,简称红内期):红细胞外期的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后很快侵入红细胞。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1.小滋养体(环状体,ring form)
Ø核一个,深红色偏于一侧; Ø细胞质淡蓝色,细环状, 中间为空泡,红宝石戒指状; Ø虫体直径为红细胞1/3; Ø一个红细胞内只有一个环状体, 被寄生的红细胞无改变。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3.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胞质 蓝而略带红色; ➢核疏松,淡红色,位于中 央; ➢疟色素分布核周围。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二、生活史
• 以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为例介绍。 • 生活史需人和按蚊两个宿主。
肝细胞:裂体增殖 人
红细胞:裂体增殖 按蚊: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1.在人体内发育
Ⅱ 疟疾的探索
1880年法国医生L averan在恶性疟病 人血液中发现疟疾病 原体即疟原虫,并据 此获1907年诺贝尔 奖。
Ⅱ 疟疾的探索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简历
• 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曾任驻阿尔及利 亚的法军军医,后在巴黎Val de Grace医院任军事卫 生学教授,1896年退役,在巴黎的巴斯德研究院继续 从事他的研究。1880年11月6日,在他任阿尔及利亚 君士坦丁陆军医院少校军医时,检查一名重症间歇热 病青年士兵的血涂片,他用显微镜观察到红细胞边缘 有含色素颗粒、呈圆形或新月形的小体;并有一些活 动的丝状体干扰其它细胞。他立刻想到这些丝状体和 圆形小体可能即是疾病的病原体。他是用放大约400 倍的干镜头显微镜,所看到的是在盖玻片下未染色的 新鲜血液内的虫体。
寄生在人的肝细胞和红细胞内。 人体内发育可分为: 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肝细胞内裂体增殖(无性生殖)。
红细胞内期(红内期):在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无性生殖)。 配子体形成期:在红细胞内配子生殖开始阶段(有性生殖)。
1.1 在人肝细胞内(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
子孢子 按蚊叮刺吸血
经皮、血中30分
(按蚊唾液腺)
Ⅱ 疟疾的探索
1897年英国人Ross 阐明疟原虫在按蚊体内 生活周期及通过蚊叮咬 传播,也因此获1902 年诺贝尔奖。
Ⅱ 疟疾的探索
Ronald Ross简历
• 罗斯出生在印度,他看到很多人患疟疾病,当时印度 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疟疾,经验与背景引起罗斯关 心疟疾。罗斯的兴趣主要是采取措施,预防世界各国 的疟疾流行,他进行了广泛调查,并提出方案,包括 在非洲的苏伊士运河地区,希腊,毛里求斯,塞浦路 斯等。他组织对印度和锡兰种植业开展预防疟疾运动。 当时有人认为造成疟疾是呼吸了沼泽地的不良空气, 罗斯十分怀疑。罗斯发现疟疾似乎与蚊子多有关,蚊 子在水中繁殖,他开始注意蚊子繁殖地与疟疾关系。 罗纳德·罗斯证实了当时最大的流行病之一——疟疾是 由蚊传播的,为成功地防治疟疾奠定了基础,为从事 疟疾的研究倾注了毕生心血,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1.环状体
➢核1~2个,红色; ➢环纤细,直径约红细胞1/5; ➢一个红细胞内可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原虫寄生,虫体常位于
红细胞边缘。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二)恶性疟原虫形态
2.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胞质 蓝色; ➢核致密,深红色,位于中 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布核周 围。
1.2 在人红细胞内的发育:
大滋养体
裂殖子 侵入红细胞 环状体 48小时
裂殖体 红细胞内期
新红细胞 吞噬细胞吞噬
裂殖子
几代裂体增殖后 侵入新红细胞
雌、雄配子体
配子体形成 (有性生殖开始)
红细胞内期小结:
➢配子体如不被按蚊吸入,在人体内经30~60天即变 性被清除。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过程:
a.裂殖子通过特异部位识别和附着于红细胞膜表 面受体。 b.红细胞膜在环绕裂殖子处凹入形成纳虫空泡。 c.裂殖子入侵完成后纳虫空泡密封。
检查时取外周血涂成薄血膜,染色后细胞核呈红色,细胞质呈 蓝色,疟色素(代谢产物)不着色呈原来棕黄色。
珠蛋白
氨基酸
合成虫体蛋白
血红蛋白分解
血红素
疟色素
制成薄血膜片后用姬姆萨或瑞氏染液染 色,镜检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薄血膜中间日疟原虫各期形态:
小滋养体(环状体) 大滋养体 未成熟裂殖体 成熟裂殖体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疟疾一次典型发作包括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三个连续 阶段。
Ø当经过几代红内期裂体增殖后血中原虫密度达到发 热阈值时才会出现: 间日疟原虫为10~500个/µl血, 恶性疟原虫为500~1300个/µl血。
Ø疟疾发作周期性与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Ø发作周期: 间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为48小时 隔日发作
目前,仍有15个省、市、自治区近3亿人 受到威胁。
Ⅱ 疟疾的探索
疟疾是古老的疾病,四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已有 “疟”字,3000多年殷商时代已有疟疾流行记载。 古代医书如《皇帝内经》曾对疟疾症状作了详尽论 述。 古代认为疟疾是由于感染山峦毒气而引起,称之为 “瘴气”。
国外有些人也认为疟疾是由恶浊空气引起,如 意大利人称mal aria。
复发
6M
1.潜伏期
指疟原虫侵入人体到疟疾发作的时期,包括疟原虫 红外期发育时间和红内期经几代裂体增殖使原虫达 到一定数量引起疟疾发作。
➢ 间日疟短潜伏期株为11~25天, 长潜伏期株为6~12个月或更长。
➢ 恶性疟潜伏期为7~27天。
2.疟疾发作:
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破坏红细胞,裂殖子、原虫代谢 产物、红细胞碎片散入血流,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热 原质,与剩余原虫代谢产物一起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枢,引起周期性寒热发作的症状。
速发型子孢子
裂体增殖 迟发型子孢子
休眠6~12月
初发 裂殖体 复发
肝细胞破裂
裂殖子 (成千上万)
巨噬细胞吞噬 侵入红细胞
红外期裂殖体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子孢子有两种类型:
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 子孢子侵入肝细胞后,速发型子孢子继续发育完成红外期 裂体增殖,而迟发型子孢子经过休眠期(数月至年余)后, 才发育完成红外期裂体增殖。 经休眠期的子孢子称休眠子。 迟发型子孢子与疟疾的复发有关 。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休眠子。
1935年 2万人(死亡/害怕/迁逃)
1950年 1000人
“要往思茅走,先把棺材买到手 想去芒市坝,先把家中老婆嫁”
解放后,协作防治,思茅市,1996年以来,疟疾发病率控制在
0.05%↓国家重点旅游点之一。
Ⅰ疟疾的流行
Ø解放军进军西南时,有的连队因疟疾减员80~90%. Ø修建滇缅铁路时,有的路段因疟疾暴发, 50%民工死亡.
疟原虫
(Plasmodium)
Ⅰ疟疾的流行
Ø疟疾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 生虫病之一,对人类危害极大。
Ø分布在102个国家和地区,热带、亚 热带为主。
年发病人数 3-5亿/年 年死亡人数 约100万/年
Ⅰ疟疾的流行
解放前,南方(云南、海南、贵州等) 山区疟疾发病人数 在90%↑。 1918年 4万人 1925年 10万人(人丁兴旺/成倍增加)
5.雌配子体:
➢圆形,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核小而致密,深红色,多 位于虫体一侧; ➢胞质蓝色; ➢疟色素分散。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雌配子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6.雄配子体:
➢圆形,核大而疏松,淡红 色,多位于虫体中央; ➢胞质蓝而略带红色; ➢疟色素分散。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红细胞变化同大滋养体期。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成熟裂殖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成熟裂殖体最终会胀破 红细胞,裂殖子散出,继 续侵入新的红细胞。
p经数代红细胞内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新的红细 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核增大不再分裂,胞质增多而 无伪足,发育为雌雄配子体,进入有性生殖阶段。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疟原虫对红细胞有选择性寄生:
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网织红细胞, 三日疟原虫:较衰老红细胞, 恶性疟原虫:各发育时期的红细胞。
2.蚊体内发育: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雌配子体 雄配子体
配子生殖
蚊胃 雌配子
雄配子
合子
动合子
穿过胃壁 胃基底膜下卵囊孢子增殖子孢子
蚊唾液腺内
最适条件下疟原虫在按蚊体内发育成熟所需时间: 间日疟原虫:9~10天; 恶性疟原虫:10~12天。
Ø核开始分裂,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Ø胞质增多,虫体变圆,胞质内空泡 消失,疟色素开始集中; Ø红细胞变化同大滋养体期。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未成熟裂殖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未成熟裂殖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4.成熟裂殖体
➢核经反复分裂为12~24个,最后胞 质随之分裂。每个核周围都有胞质包 裹,成为许多椭圆形裂殖子; ➢虫体充满胀大的红细胞,疟色素集 中成堆常位于中央;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环状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2.大滋养体
Ø核变大,胞质增多,形态不规则。 Ø虫体内出现散在细小杆状棕黄色烟丝 状疟色素。 Ø被寄生红细胞胀大,色淡,出现红色 细小薛氏小点。
薛氏小点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大滋养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大滋养体
(一)间日疟原虫形态
3.未成熟裂殖体
Ⅲ 疟原虫概述
疟原虫生活史复杂,既有有性生殖又有无性生 殖,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
➢疟原虫寄生在人的红细胞和肝细胞内。 疟原虫引起的疾病称疟疾(malaria),俗称“打摆子”, “冷热病”。表现为周期性寒战、发热,并有贫血、脾肿 大等症状。
➢疟原虫由按蚊叮咬吸血传播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