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形态(间日疟)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20xx【培训学习】
![疟原虫的镜下形态及鉴别20xx【培训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7f82be29c5da50e2534d7f0e.png)
精编课件
33
Pm R
精编课件
34
精编课件
35
三日疟裂殖体
1.裂殖子6个,排列成菊花状,色素居中。薄血膜 2.裂殖子8个,排列成菊花状,色素居中。薄血膜 3.裂殖子6个,排列成菊花状,色素居中。厚血膜
精编课件
36
三日疟雌、雄配子体
3.核已分裂成18块,色素颗粒聚集成块状,位于虫体中部左下方,另一色素团块 呈斜条状,位于虫体左上部;被寄生的红细胞明显胀大,有薛氏点。其左上方为 一大滋养体。(×1250)
精编课件
30
间日疟早期大滋养体,薛氏点明显
精编课件
31
间日疟大滋养体
精编课件
32
三日疟大滋养体、裂殖体
被寄生红细胞不胀大,无点 彩;虫体较大,斜列于红细 胞中,呈带状,核条状,色 素颗粒粗大,主要分布于虫 体边缘部分。(×800)
这三要素。红核、蓝浆、疟色素。
1.细胞浆 被染成蔚蓝色或深蓝色,随着虫体发 育长大,细胞浆逐渐增多。
2. 核 即细胞核或染色质粒。在正常情况下 核呈鲜红色。
3. 疟色素 不着色,颜色和颗粒的形状,因疟 原虫种类而异。间日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短棒状, 黄褐色;恶性疟原虫的色素颗粒呈细砂状,黑褐 色。
大小: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 通常为16~18个,排列不 规则,核红色,胞浆浅蓝色。
疟色素:黄褐色,常集于疟原 虫的一边。
精编课件
26
间日疟裂殖体
精编课件
27
薄血膜间日疟雌(大)配子体形态
形状大小:圆形或椭圆形, 较大。
胞浆:深蓝色。 核:一个,较小,深红色,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28950639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d.png)
(休 眠)
人
裂体增 殖
裂殖子
红外期
雄配 子体
裂殖子
雌配 子体
成熟裂 殖体
环
大滋
未成熟
状
养体
裂殖体
体
红内期
生活史特点
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 经历世代交替。 1、在人体内发育
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 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
一、间日疟原虫
(一)间日疟的滋养体
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小滋养体) • 胞质呈环状,中间为一空泡,核位于一侧,
形似宝石戒指状,故称为环状体 • 被寄生的红细胞正常大小
2、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 随后虫体长大,胞核亦增大,胞质增多,有时 伸出伪足,胞质中开始出现疟色素。疟色素棕 黄色,烟叶状
• 被间日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体积胀大,颜色变 浅,开始出现鲜红色的薛氏点。此时称为晚期 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
(二)间日疟的裂殖体
• 裂殖体: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出现核分裂后即 称为裂殖体。随着核的不断分裂,胞质也出现分 裂,每一个核被部分胞质包裹,形成裂殖子
• 早期的裂殖体核分裂而胞质未分裂,称为未成熟 裂殖体;晚期形成裂殖子,胞质已分裂,同时疟 色素已经集中成团,称为成熟裂殖体
• 一般在典型疟疾发作之前,患者首先出现疲乏、头痛、全身不 适、食欲减退、畏寒等前期症状
二、疟疾发作
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热三个连续的临床 症状
• 寒战期
患者全身发抖,颜面苍白,伴头痛、恶心,寒战可持续2~6小时
• 高热期
随后体温骤升,出现高热,体温达到39 ~ 40℃,颜面绯红,全身酸 痛,头痛剧,恶心、呕吐,发热可持续2~6小时
疟原虫(第6版)
![疟原虫(第6版)](https://img.taocdn.com/s3/m/68c97b23af45b307e87197a6.png)
3、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
(三)核酸诊断:核酸探针和PCR
(四)询问病史
1、典型疟疾症状
2、流行区、流行季节
七、流行
(一)分布
全世界90多个国家,尤其在温带、亚热 带和热带地区。约3-5亿人患上疟疾,每年 死于疟疾的人多达100-200万。每分钟就有 近2个孩子被疟疾夺走生命。 我国除西北、华北荒漠干燥地区,西南 高寒地区,华北山区外,各地区均有疟疾 存在。以p.v.流行最广,p.f.次之,p.m. 极少见, p.o.只发现几例。
8.先天疟疾、婴幼儿疟疾、输血疟疾
五、免疫
1.先天性免疫
(1)Duffy血型阴性的西非黑人 (2)镰状RBC贫血患者 不感染P.v. 对P.f.不易感
RBC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患者不感染P.f.
五、免疫
2.获得性免疫
(1) 种和株的特异性,同株不同发育阶
段的特异性。
(2) 带虫免疫 (3) 免疫逃避
p.m.
圆形核1个, 腊肠形或新
充满胀大 分散。
RBC。疟色 。疟色素分
三种疟原虫形态区别
p.v.
除环状体,
p.f.
p.m.
常或缩小。
西门氏小点
被寄 各期RBC均 常或缩小。 生 RBC 胀大。薛氏 茂氏小点。
RBC大小正 RBC大小正
小点。
。
三、生活史
三、生活史
子孢子 子孢子
速发型
囊合子 动合子
八、防治
1、查治病人
2、保护易感人群
药物预防 个体预防和群体预防 疫苗预防 (处于试验阶段)
3、防蚊灭蚊 (1)子孢子疫苗
(1)药物灭蚊 4、监测 (2)裂殖子疫苗 (2)生物灭蚊 (1)疫情监测 (3)配子疫苗 (3)遗传灭蚊 (2)蚊媒监测
教学内容:疟原虫
![教学内容: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8107e211f8c75fbfc67db21e.png)
脑型疟:疟疾患者死亡杀手
• 临床表现:剧烈头痛、谵妄、急性神经紊乱、高热、 昏睡或昏迷、惊厥、呕吐。死亡率高。
• 机制: – 机械性学说 – 炎症学说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学说
• 主要由P.falciparum引起,儿童和无免疫力成人多见。
免 疫:
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未被清除, 仍保持低密度水平,但宿主
再燃(Recrudescence):疟疾发作停止之后, 由于体内仍有少量残存的红内期疟原虫,由于发 生抗原变异及宿主的抵抗力与特异性免疫力的下 降,可重新大量增殖起来,出现疟疾发作。
4、贫 血
a 红细胞内期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b 脾功能亢进 c 骨髓中红细胞的生成障碍 d 免疫病理,抗原抗体复合物的作用
间日与恶性疟形态鉴别
环状体
配子体 大滋体体至成 熟裂殖体 红细胞
P.v 点RBC 1/3 核1个 虫1个
圆形 外周血可见
P.f 点RBC 1/5 核2个常有 虫2个以上常见 虫偏位常见
腊肠形或新月形 外周血不易见
胀大,色淡,细小 正常或略小,粗大
薛氏点
茂氏点
疟原虫生活史流程图
唾液腺子孢子 速发型 裂殖体
二、成熟滋养体
大滋养体(trophozote) 姬氏染色(Giemsa stain)
细胞质增多,形态不规则,有时 出现伪足和空泡,核一个,细胞 质出现棕褐色的疟色素(malaria pigment),被寄生的红细胞胀 大,染色浅,有薛氏小点。
P.vivax thin smear. Showing late trophozoites (amoeboid stage). The infected red cells are enlarged and show marked stippling. Giemsa. ×1000. Enlarged by 5.4.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解析
![疟原虫的形态鉴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9abeef8ad02de80d5d8408c.png)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未 成 熟 裂 殖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 有茂氏小点。
大小: 较小。 胞浆: 规则,圆形或卵圆形,兰
色。 核: 分裂为二个以上,红色。 色素: 黄褐色颗粒,常集成黑褐
色团块。
薄血膜中裂殖体前期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S)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前
恶性疟原虫小滋养体
约为红细胞的 1/6;环 纤细;核1~2个;
一个红细胞寄生2个环状 体的常见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T)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数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点。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 分布不均匀。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色或浅红色;疟色素
疟色素散在
围于核周
大配子体与大滋养体区别
虫体大小:几乎充满被寄生的红细 胞
核:一个,较大且致密,周围有 一圈空白的不染色带
虫体不规则,较大; 阿米巴样空泡明显; 疟色素细小,黄褐色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体小,圆形;空泡小; 早期疟色素细小,金 黄色,晚期结成块状, 黑褐色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未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有薛氏 小点。
胞浆:较不规则,空泡小或消失, 浅兰色。
核: 红色,分裂为二个以上。 色素:黄褐色,分布不均匀。
直径1/5~1/6。 胞浆: 兰色,环状纤细,
有时位于红细胞的 边缘。常见多个同 寄生一红细胞现象。 核: 红色一个,常有二个。 色素: 没有。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环状体(R)
厚血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形态鉴别
![厚血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形态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9180746627d3240c8447effc.png)
疟色素
黄褐色,细小,杆状或 结成粗大颗粒,分布不
均
被寄生红细胞
常见红细胞“影子”和 薛氏点
雌配子体新月形,雄配子体 腊肠形。成熟雌、雄配子体
形态与薄血膜镜下相同
配子体
黄褐色,颗粒细小,结成团 块后呈黑褐色,配子体色素
粗大,分布于核周围
疟色素
可见红细胞“影子”和茂氏 点
被寄生红细胞
其他
常可查到各期的疟原虫
仅见早期滋养体和/或配子 体。一般不见大滋养体和裂
殖体
其他
注明:浅兰色范围标识的恶性疟原虫虫期应不出现在末稍血液中(除重症患者外),所以在常规血检中,将查不到此期范围的恶性疟原虫。
虫体较大,呈阿米巴 样,形态不规则。核位 于胞质中或外边,胞质 常缩成圆形或断裂成数
块。疟色素分布不均
虫体较小,常呈圆形,疟色 素细小或结成1-2个团块
大滋养体
裂殖体
较大,裂殖子12-24个, 裂殖子较大。成熟裂殖 体形态与薄血膜镜下相
同
较小,裂殖子8-26个,裂殖 子较小
裂殖体
配子体
虫体较大。圆形,色素 粗大。雌配子体较大, 核小,胞质深蓝色;雄 配子体较小,核大,胞 质浅蓝色。成熟雌、雄 配子体形态与薄血膜镜
间日疟
→
厚血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形态鉴别
(吉氏染色法) 恶性疟
←
虫期
特点
镜下图
镜下图
特点
虫期
早期滋养体(环状 体)
虫体较大。核红色,一 个,较大;胞质较厚, 常呈“!”或“,”状
虫体较小。核红色,1-2 个,较小;胞质纤细,常呈 “!”、“飞鸟”、“V”
和“断环”状
早期滋养体(环状 体)
大滋养体
疟原虫
![疟原虫](https://img.taocdn.com/s3/m/26436274f01dc281e53af0c5.png)
环状体
滋养体
未成熟
成熟
裂殖体
裂殖体
(schizont)
雄配子体
雌配子体 (gametocyte)
环状体
滋养体
裂殖体
配子体
恶性疟原虫红内期形态
环状体
ring form
雄配子体
male gametocyte
雌配子体
female gametocyte
传播媒介(vector) 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
Anopheles. sinensis (中华按蚊)
易感人群 (susceptible population) 儿童和外来人口。 西非黑人和美国黑人Duffy血型阴性 基因型对间日疟具有先天免疫力。 镰状红细胞(Hbs)贫血患者对恶性 疟具有抵抗力。
阴道毛滴虫
Trichomonas Vaginalis
简称滴虫,寄生于女性阴道、尿 道及男性尿道、前列腺,引起滴虫性 阴道炎、尿道炎。
疟
原
虫
Plasmodium
疟原虫寄生于人体的肝细胞和红 细胞,引起的疾病叫疟疾。
• • • •
“瘴气” 1880年,法国学者Laveran最早在病人血 细胞中发现疟原虫 1897年,英国军医 Ronald Ross发现疟疾 的传播媒介 1977年, Lysenko等提出子孢子休眠学说
• • • •
间日疟原虫 ( Plasmodium vivax ) 恶性疟原虫 ( Plasmodium falciparum ) 三日疟原虫 ( Plasmodium malariae ) 卵形疟原虫 ( Plasmodium Ovale )
一、形态 (Morphology) 间日疟原虫红内期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
![02疟原虫的形态鉴别](https://img.taocdn.com/s3/m/df96945aa32d7375a5178026.png)
所寄生的红细胞胀大、变形,颜色变淡,出现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 (Schüffner’s dots)。 2. 裂殖体: 未成熟裂殖体:经 40 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 裂,胞质变得更多且尚未分裂; 2~12 细胞核;受染红细胞变大、颜色苍白、形态 不规则;疟色素呈烟丝状,集中分布在胞质中;红细胞胀大比较明显,而且薛氏小 点也比较明显。 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 12~24 个,平均 16 个,排列不规则,胞浆也围绕核开始分裂,逐渐 生长成为裂殖子。 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 疟色素呈烟丝状,集中成堆 红细胞胀大明显,有薛氏小点。 配子体:经过几个红内期的周期之后,释放出来的裂殖子,再次侵入红细胞内,不 再发育成滋养体,而是发育为雌(雄)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个体很大,几乎充斥着整个红细胞。疟色素呈 颗粒状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 1 个。 雌配子体: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胞质致密,色深蓝;核小致密,深 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雄配子体:胞质蓝色,略带红,核大而疏松,常居于虫体的中央。
成熟裂殖体有 12-24 个裂殖子,排 成熟裂殖体有 8-36 个裂殖子,
列不规则
排列不规则
腊肠形,两端钝圆,核大,疏松 小,圆形,核大疏松,核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
大,圆形,核小致密,核偏位
新月形,两端尖细,核小致密, 居中
胀大,褪色,薛氏小点
正常或略小,色泽正常,有茂氏 小点
卵形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似三日疟原虫
(二)恶性疟原虫 1. 滋养体: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 RBC 直径的 1/5; 核 1 个,但 2 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 2 个以 上原虫。
晚期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体小结实,圆形,不活动;疟色素集中一团,黑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内脏毛细血管。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https://img.taocdn.com/s3/m/9acf88f833d4b14e85246874.png)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vivax malaria,benign tertian),病原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quartan malaria,malariae malaria),病原为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卵形疟(ovale malaria),病原为卵型疟原虫(P.ovale);恶性疟(faleiparuma mlaria,malignant tertian),病原为恶性疟原虫(P.faleiparu-m)。
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1957年泰国发现抗氯喹的疟疾病人。
1960年哥伦比亚正式报告了此类患者。
[1]编辑本段发病机制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红细胞胀大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成熟所需时间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2]编辑本段病原学分类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形态及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
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生长及繁殖(肝细胞内一红外期,及红细胞内一红内期)及在按蚊体内生长及繁殖两个阶段。
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⑴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2]①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唾液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约经30分钟,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亦称肝内期或组织期。
红外期裂殖体增殖时间为:间日疟原虫8天,恶性疟原虫5.5~6天,卵形疟9天,三日疟原虫11~12天。
疟原虫的形态
![疟原虫的形态](https://img.taocdn.com/s3/m/d8505ad376a20029bd642dd7.png)
薄血膜中小(雄)配子体 薄血膜中小( 形态特征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大于正常红细胞,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 形;核大,疏松,浅 核大,疏松, 红色,多位于中央; 红色,多位于中央;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疟色素散在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腊肠形,两端钝圆; 核大,疏松,淡红色, 核大,疏松,淡红色, 位于中央; 位于中央;胞浆浅蓝 色或浅红色; 色或浅红色;疟色素 围于核周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间日疟成熟裂殖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 红细胞:胀大,褪色,可见薛氏 小点。 小点。 大小: 个体较大。 大小: 个体较大。 胞浆和核:裂殖子12~24个平均 胞浆和核:裂殖子 个平均 16个,排列不规则, 个 排列不规则, 红色,胞浆浅兰色 浅兰色。 核红色,胞浆浅兰色。 色素: 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 色素: 黄褐色常集于疟原虫的一 边。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滋养体 间日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 小相等,分布均匀, 小相等,分布均匀,数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目较多,鲜红色薛氏小 点。 大小:较大。 大小:较大。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 胞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 米巴伪足,有空泡。 米巴伪足,有空泡。 红色,一个。 核: 红色,一个。 色素: 细小杆状,黄葛色, 色素:有,细小杆状,黄葛色, 分布不均匀。 分布不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雌)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或椭圆,较大。 胞浆: 深兰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素: 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浆: 浅兰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 带。 色素: 黄褐色,散在分布。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区别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b99db237e2bd960590c67789.png)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 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 浆:浅蓝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色 素:黄褐色,散在分布。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雌)配子体
有18~36个裂殖子
核粗大,胞浆常缩 成圆形,拥抱于核 周
与三日疟相似
虫体常呈带状,胞 浆蓝色深,疟色素 较多
虫体呈边缘锯齿状 的圆形
有6~12个裂殖子, 有6~16个裂殖子 排列呈菊花状
配子体
雌性核偏于一侧,致密, 雌性呈新月形,雄性呈 与间日疟相似 雄性位于中央,疏松 腊肠形
与间日疟相似
疟色素 黄绿色,短杆状
疟 色 素 : 颗粒较多较粗,均匀散在
虫体大小:不超过被寄生红细胞3/4
核:
一个,延长呈带状,周围
无明显的不染色带
浆:
边缘不整齐,多有空泡
疟 色 素:颗粒较少较细,分布不均
匀
疟原虫厚血膜镜检的主要形态变异
1. 寄生的红细胞 经染色后,因细胞内血红蛋白溶解,轮 廓消失,但有时尚留下残骸的“影子”或点彩。
形状大小:新月形,两端稍尖。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致密,
深红色位于中央,
核周可见透明不染
色带。
色 素:黑褐色,密布于核
的周围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 浆: 浅蓝色或淡紫红色。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区别35页PPT
![间日疟原虫与恶性疟原虫形态区别35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4c5bacb3a8956bec0875e391.png)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大(雌)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或椭圆,较大。
胞 浆:深蓝色。
核:
一个,较小,深红色常
偏于一边,核周可见
明显不染色带。
色 素:黄褐色,均匀散在,数
目较多。
间日疟原虫形态
间日疟小(雄)配子体
形状大小:圆形,虫体较大。
胞 浆:浅蓝色。
核:
一个,较大,疏松,
位于中央,浅红色,
周围有明显不着色带。
均18~24个,排列 不规则或呈二重排列, 核红色胞浆蓝色。 色 素:黑褐色,集中于中央 或一侧。
薄血膜中成熟裂殖体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裂殖体
• 大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12~24个,通常 16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常集于一侧, 黄褐色
• 恶性疟原虫裂殖体
• 小于正常红细胞;裂 殖子较小, 8~24个, 排列不规则;疟色素 成团块状,黑褐色
间日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胀大褪色,出现形状大小相等 ,分布均匀,数目较多, 鲜红色薛氏小点。
大 小:较大。 胞 浆:不规则,浅兰色,出现阿米巴
伪足,有空泡。 核: 红色,一个。 色 素:有,细小杆状,黄褐色,分布
不均匀。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间 日 疟 大 滋 养 体
薄血膜疟原虫形态
恶性疟大滋养体
红细胞:大小正常,颜色较深,可出现较 粗、大小不一、分布不匀、数目 较少红色茂氏小点。
薄血膜中小(雄)配子体形态特征
•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 大于正常红细胞,圆 • 腊肠形,两端钝圆;
形;核大,疏松,浅 核大,疏松,淡红色,
红色,多位于中央; 胞浆浅蓝色或淡红色; 疟色素散在
位于中央;胞浆浅蓝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https://img.taocdn.com/s3/m/987a6c0c856a561253d36f46.png)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由4种不同的疟原虫引起,即:间日疟(vivax malaria,benign tertian),病原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三日疟(quartan malaria,malariae malaria),病原为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卵形疟(ovale malaria),病原为卵型疟原虫(P.ovale);恶性疟(faleiparuma mlaria,malignant tertian),病原为恶性疟原虫(P.faleiparu-m)。
人感染疟原虫后可产生相当程度的免疫,所以在疟区,当地人由于早年多患过疟疾,均获得相当程度的免疫力。
而外地人由于无免疫力,进入全疟区后容易被感染。
疟区的婴儿,降生后一个月内,有来自母体的抗体保护;一个月后,疟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很高。
1957年泰国发现抗氯喹的疟疾病人。
1960年哥伦比亚正式报告了此类患者。
[1]编辑本段发病机制疟原虫在红细胞中增殖成裂殖子,使红细胞胀大破裂时,大量的裂殖子和疟原虫代谢产物进入血流,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机体肌肉收缩产热,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细胞功能增强,故可引起肝、脾肿大,多次发作可致贫血等。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成熟所需时间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24~48小时,故临床上出现周期性发作。
[2]编辑本段病原学分类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形态及生活史疟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
一个完整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的生长及繁殖(肝细胞内一红外期,及红细胞内一红内期)及在按蚊体内生长及繁殖两个阶段。
4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⑴疟原虫在人体内发育:[2]①红细胞外期:按蚊吸人血时唾液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中,约经30分钟,随血流进入肝脏,在肝内发育,进行裂体增殖,此时期称红细胞外期,简称红外期,亦称肝内期或组织期。
红外期裂殖体增殖时间为:间日疟原虫8天,恶性疟原虫5.5~6天,卵形疟9天,三日疟原虫11~12天。
疟原虫形态(间日疟)
![疟原虫形态(间日疟)](https://img.taocdn.com/s3/m/52efdd56960590c69fc376a8.png)
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1 滋养体(trophozoite)期
3
滋养体-大滋养体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伸出 伪足,胞质增多,出现疟色素 (malarial pigment)
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并出现 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 点(Schüffner's dots)。
滋养体充满RBC, RBC变形
疟原虫形态(间日疟)
1
形态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
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三期六种形态 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 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
7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
体的中央。
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原虫胞质大,变形,有一大空泡
胞核增大
疟色素增多
薛氏小点明显
4
2 裂殖体期裂Sch裂 izdfonts
2.1 未成熟裂殖体 经(4im0小m时at晚ur期e滋sc养h体izo发n育t) 成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
2-12 细胞核 薛氏小点 受染RBC 变大、颜色苍白、
形态不规则
5
成熟裂殖体Mature schizonts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 排列不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裂殖体期裂Sch Sch裂 2 裂殖体期裂Sch裂 izdfonts
2.1 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 经40小时晚期滋养体发育成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schizont) 虫体变圆, 熟,虫体变圆,空泡消失 核开始分裂 2-12 细胞核 薛氏小点 受染RBC 变大、颜色苍白、 形态不规则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 体的中央。 体的中央。
成熟裂殖体Mature 成熟裂殖体Mature schizonts
裂殖子12~24个 平均16 16个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 12 列不规则 虫体占满胀大了的红细胞 疟色素集中成堆 从红细胞释出裂殖子的全过程约 分钟。 需1分钟。 在血液中的裂殖子, 在血液中的裂殖子,一部分被吞 噬细胞吞噬, 噬细胞吞噬,一部分侵入健康的 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红细胞,重复裂体增殖过程。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部分裂 疟原虫经过几次红细胞内裂体增殖, 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 殖子在红细胞内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发育 为雌性配子体( gametocyte, 为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即 macrogametocyte)或雄性配子体( macrogametocyte)或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 microgametocyte), gametocyte,即microgametocyte),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 均匀分布于虫体内, 均匀分布于--环状体 -1 滋养体(trophozoite)期
滋养体滋养体-大滋养体
10小时 虫体增大, 小时,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伸出 伪足,胞质增多, 伪足,胞质增多,出现疟色素 pigment) (malarial pigment) 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 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并出现 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 能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 Schüffner's dots)。 点(Sch ffner's dots)。 滋养体充满RBC, RBC变形 滋养体充满RBC, RBC变形 RBC 原虫胞质大,变形, 原虫胞质大,变形,有一大空泡 胞核增大 疟色素增多 薛氏小点明显
疟原虫形态(间日疟)
形态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 Giemsa染色 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兰色,疟原虫消 化血红蛋白产物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 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在RBC RBC内的形态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 三期六种形态 滋养体期: 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裂殖体期:成熟、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