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管理实施方案
五个统筹管理实施方案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统筹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到资源的
合理配置、目标的达成以及团队的协作。
为了更好地实施统筹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方案:
1.明确目标和任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这需要与各部门
进行充分沟通和协商,确保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和目标。
只有
明确了目标和任务,才能更好地进行统筹管理。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信息共享是统筹管理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让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可以及时传递和共享。
这样可以避免信息孤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3.强化沟通和协作
沟通和协作是统筹管理的核心,我们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议、沟通平
台等方式,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只有做到信息畅通、协
作无障碍,才能更好地实施统筹管理。
4.优化资源配置
资源的合理配置是统筹管理的重点,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评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
这样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
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5.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最后,我们可以建立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各部门和个人的
工作进行评估和考核。
这样可以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目标
的达成。
总之,统筹管理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以上五个方案
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统筹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竞
争力。
希望各部门能够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目标。
五个统筹的内容
五个统筹的内容
1. 项目计划:包括明确的目标、时间表、资源需求和预算等,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2. 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物资和设备等的调配和管理,以确保项目所需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供给。
3. 风险管理:包括识别、评估和应对项目中的各种风险,以最大程度地降低负面影响,并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
4. 沟通协调:包括与项目相关各方的沟通、协调和合作,以确保项目各方的利益得到充分考虑和满足,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
5. 监督和评估:包括对项目进展和成果的监督和评估,以及对项目执行过程的反馈和改进,以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并提高项目管理的效能。
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
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在总结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和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它的本质含义是协调区域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实现区域利益的"分享式改进",最终实现各区域的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形式是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是通过非均衡最终实现均衡的发展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区域发展差距正在朝着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
在新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区域协调发展需要赋予新的内涵,即实现全面的和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一种长效的新型协调机制。
这种新型机制包括市场机制、补偿机制、扶持机制、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共享机制六个方面。
要通过这六大机制,合理引导企业、政府、居民和利益相关者群体行为,共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新时代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应深深扎根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在深厚的实践土壤中汲取学术养分,密切跟踪地方经济发展典型样本,充分总结中国各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加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指导,挖掘地方发展潜力,为地方发展注入新动能,切实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工作]“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
“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主要是指“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五个统筹”,从理论上讲,它是一个新高度,突破了过去把发展简单理解为经济增长的局限,强调以人为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实践上说,它是一个新课题,实际上是试图解决我们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最突出问题和体制性障碍这一最深层次矛盾;从两者相统一的角度看,它是新的改革观与发展观,创造性地运用了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就会体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改革、发展、稳定的紧密结合,体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统筹城乡发展为什么要强调统筹城乡发展?这是因为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上世纪50年代,为了工业化积累,便于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我国形成了以户籍制及其相应的劳动就业、物质供应、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机制构成的城乡壁垒,由此将一个国家的公民分割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享受不同的待遇,这就是所谓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正是在这一二元结构下,仅工农剪刀差就剪走了农民8000多个亿,农民工与城里人同样工作却无法享受同样的待遇,特别是稳定性的工作和生活保障。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从1978年的2.57倍缩小到1985年的1.86倍。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到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高达2.86倍。
2004至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增速都超过了6%,但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缺乏产业支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之比已扩大到今年8月份公布的数据3.33:1。
其实,城乡的这两种收入并不具有可比性,因为统计的口径很不一样。
城镇居民的收入,只要你愿意,都可以作为生活消费,但农民的收入就得进行扣除,必须垫付第二年农业生产上的费用;真正用于生活消费的不超过65%。
五大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
“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
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1101176_统筹之治:以“五个统筹”推进高能级的城市建设
统筹之治:以“五个统筹”推进高能级的城市建设文 王立军杭州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大城市治理的“善治六策”。
其中第一条,就是推进统筹之治,打造高能级的城市。
杭州要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必须统筹产业、空间、规模三大结构,着力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
重点要强化“五个统筹”: 区域统筹、动能统筹、空间统筹、财权统筹和城乡统筹。
充分发挥杭州在全国区域统筹中的作用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其中,与浙江省、杭州市密切相关的是长江经济制,鼓励杭企到上海建立研发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支持上海高校联盟在杭建设众创空间,进一步实现研发成果两地共享、产业化项目两地共推。
其次要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的联动合作。
推动杭先行区,以萧山-柯桥-诸暨、钱塘新区-滨海新区-萧山益农等区域为重点,打造杭绍发展新高地。
第三要提高城市包容性。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 杭黄铁路桐庐至建德区段↑ 跨境电商体验馆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其次是打造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坚持“内培外引”双管齐下,大力支持本土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境外跨境电商平台,集聚更多为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产业链上下游匹配服务的企业。
第三是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合作走廊,积极发挥贸易大数据的作用,推动更多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建立现代供应链,做好线上数字营销推广、线下研发生产管理的深度融合文章,更好服务“一带一路”的发展。
第四是支持eWTP做大做强,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依托杭州综试区大力推动eWTP的海外拓展,探索形成更多数字贸易智能通关、智能支付、智能物流等领域的中国实践和国际共识。
以“双轮驱动”和“双招双引”,实现动能统筹分析杭州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动能,前20年的主要支撑是制造业,后20年的主要支撑是数字经济。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加快经济发展,不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五个统筹”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
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在统筹兼顾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更好的统筹协调,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
要抓紧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要着眼未来发展,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最终靠的是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根本价值取向。
邓小平同志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渐渐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
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简单说就是“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
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大力推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
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社会进步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政府职能应更多地放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我们做到发展经济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
5.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思想,是胡锦涛提出来的。
6.我们党处理国际事务的根本出发点和根本立场是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7.建立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于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8.宣传工作的"三贴近"是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9.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0.《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
11.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贫困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二位。
12.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1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14.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5.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7.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8.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9.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1.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22.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五个统筹
一、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核心内容“五个统筹”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为目标,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囊括了当前改革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基本内容。
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先导,三者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统一于社会的发展之中。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等同于发展。
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偏离全面发展观,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那末在“发展”中一些社会矛盾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全面发展思想,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个文明”整体推进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目标。
“五个统筹”着眼于“三个文明”整体推进的目标,深刻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与之相适应,人类的文明形态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既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又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与动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什么是五个统筹
什么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什么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什么是闽港合作八大平台?一、着力构筑闽港合作八大平台(一)联合招商平台。
由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经贸委、国资委等部门及各设区市参加。
充分发挥我省优势,加大对港澳地区招商力度,并依托香港贸发局、投资推广署等机构联合赴国外开展招商活动,争取有较大突破。
制订联合招商计划,建立招商协调小组,实现招商网络互相链接、招商信息共享,形成互动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联合招商的新局面。
积极促进双向招商,省直各部门和各设区市要积极赴香港招商,欢迎香港到我省招商,鼓励香港企业来闽投资,同时支持福建企业赴港投资设立公司或办事机构。
支持香港投资推广署等机构在第八届投洽会期间举办“香港投资环境介绍会”;认真组织好年底前在港联合举办的“香港·福建投资交流会”,进一步挖掘香港的招商资源,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和海外企业来闽投资。
继续发挥香港对台招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争取更多台商来闽投资,促进闽台产业对接。
(二)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发展合作平台。
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按照规划,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出一批港口、码头、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项目与香港合作。
公用事业领域的合作由省建设厅牵头,在城建、物业管理与中介、工程承包与建筑业服务,特别是自来水、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方面,加大与香港合作的力度。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实现公安工作五个统筹发展
、
视 台“ 社会 与法 ” 栏 目专 题播 出 了我 局 民警 柔性 追逃 先进 事迹 , 受到 市领导 肯定 。 ( 三) 探 索教 育培 训新路 径 。 区公 安分局 创新 “ 中 间带 两头 ” 的 自我教 育模式 和业务 板块 分类 的集 中 培训 模式 。 一是 集 中开展新 警强化 培训 。 2 0 1 2 年下半 年, 针对新 警在 职业认 同 、 专 业素 质 、 岗位 技 能 、 执 法 理 念等方 面普遍 存在 的 问题 ,对2 0 1 0 以来新 招 录的 6 2 4 名新 警 分批 进 行 集 中强化 培 训 , 出台 《 以老带 新 导 师制 管理办 法》 , 做 到新 警全覆 盖 , 新 警迅 速成 长 , 将 潜在 的警力 资源逐 渐转 化为现 实 的战斗 力 。二 是 强化社 区 民警 技能 培训 。专 门针 对2 6 9 名社 区 民警 , 集 中开展 户政 、 治安管理 、 社 区警 务实 践 、 情 报信 息 收集及 重点人 员管 控 、 群 众工作 等6 大方面 的强 化培 训, 通过“ 一 帮一 、 一带多” , 充 分 发挥 社 区 民警 在基 层基础 工作 中 的引领带 头作用 ,提 升社 区 民警 整体 实战能 力 。 三是 纵深 推进 “ 忠诚 、 为民、 公正 、 廉洁” 的 人 民警 察核 心价值 观分局 教育 实践 活动 ,强化 对 民 警 的职业 道 德 、 社会 公 德 、 家庭 美 德 的教 育 , 培 养 民 警优 良的工 作作 风 、 学 习作风 和生 活作风 。 二 是推行 新警 导师制 , 创新 新警 培训模 式 , 全 方位 提升 民警 队 伍整 体素 质和作 战能力 。 二、 统 筹从优 待警 和从 严治警 的关 系 。 实现九 龙
先和 “ 督” 字 有力 的要 求 , 建立 健 全惩 治 和预 防腐 败 的规章 制度 ,全 面加强党 风廉 政建设 和反 腐倡 廉工 作, 增 强班子 成员 和 民警 廉 洁 自律意 识 。 三是 健全管 理制度 , 强化 超前 防范 , 切 实加 强 民警 八小 时 以外 的 生 活圈监 督 管理 , 针对“ 人、 车、 枪、 酒、 娱” 逐 级 排查
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
“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
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
悟——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作为一名中国共青团员,永远跟着党的方针路线前进是我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更是我的使命。
在新时期,我们党总结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发展经验,分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提出了新的“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指导思想;同时也提出了“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缩短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加快推进现代工业化步伐,全面实现国民经济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在于其要求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进行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臵,实现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给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样的发展和待遇机会,通过城乡整体布局规划、政策调整等手段,促进城市与农村之间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分配、优化分配和共享,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力和农村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一系列的资源配臵、政策的调整,逐渐拉近城乡经济差距,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同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我国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现象;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奠下有力的基石。
然而,目前我国现实情况只单一地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是显然不够的。
面对国家不同地方、不同区域发展的拉锯越来越大是不利益社会稳定,也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所以,提出了区域化发展统筹的重要决策。
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间共同发展。
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利用发达地区的经济收入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达到协调发展的作用。
公共基础知识-560_真题-无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560(总分10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都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选出)1. 当前我国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五个统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B.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C.说明了整体不能离开局部而存在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问题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 D.精神力量与英雄人物的问题3. 福娃设计组的韩美林说:“我要设计出一种形象,展现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表达出中国人民的热情,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里,我要让福娃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揉进‘中国’这两个字”。
从哲学上看,设计师的灵感和创意( )。
A.是不受客观存在的制约的,是可遇不可求的B.来源于善于思辨,富于创造的头脑C.是发挥能动性,对中国文化的能动反映D.说明设计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意识4.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的著名论断是( )。
A.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B.兵民是胜利之本C.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 党的( )报告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作了新的阐述。
A.十五大 B.十三大C.十二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务是( )。
A.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B.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C.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D.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7.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C.全国政协成立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8. 国家工作人员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单位谋取利益。
统筹发展能力评价理论探讨
统筹发展能力评价理论探讨【摘要】笔者根据统筹发展能力的构成要素,将统筹发展能力分解为七个子系统,统筹发展能力表现为这些子系统能力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
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统筹发展是党的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理论。
其核心是“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它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及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也是新世纪进一步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丰富和升华了我国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五个统筹”不仅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认识,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
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充满了协调与统筹的思路,充满着辩证法。
它要解决的问题的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由此可见,“五个统筹”既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实践问题;既需要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也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探索。
目前,关于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等问题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
但这些研究都是从五个统筹的某一个方面进行的,它们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将“五个统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研究,专门针对“统筹发展能力”理论问题及“统筹发展能力统计和评价监测问题”的研究则更不多见。
在这诸多问题中,统筹发展能力理论问题是进行统筹发展能力统计和评价监测、继而进行成效宏观调控的基础性问题,又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统筹发展能力的系统结构统筹发展是我国今后一个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关键要做到统筹兼顾,着眼点在于提高统筹发展能力。
统筹发展能力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的一个宏观概念,是指社会经济大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达到的良性运行能力。
社会经济大系统从空间上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即:包括东中西部、城市和农村等国内社会经济系统;从内容上讲,除了包括社会、经济、科技等子系统外,还包括对外开放系统、国内经济社会与国际的交流合作等;从更大的系统范围来看,社会经济系统又是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不能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割裂,是一个与自然生态系统紧密相关的开放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对此,我们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一、全面发展是“五个统筹”的核心内容“五个统筹”以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为内容,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推进为目标,以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为途径,着眼于全面发展,囊括了当前改革和发展所要解决的一系列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构想。
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基本内容。
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结果,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保证,文化是先导,三者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统一于社会的发展之中。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等同于发展。
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偏离全面发展观,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忽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那末在“发展”中一些社会矛盾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会愈演愈烈,最终将会付出沉重代价。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全面发展思想,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三个文明”整体推进是“五个统筹”的重要目标。
“五个统筹”着眼于“三个文明”整体推进的目标,深刻回答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与之相适应,人类的文明形态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政治文明是人类改造社会的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既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又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源泉与动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基本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之中。
经济社会自然协调统一是“五个统筹”揭示的发展道路。
发展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它包括物质生产的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的发展,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三者互相依赖,不可或缺。
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是“五个统筹”的显著特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方面有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水资源贫乏、土地沙化加剧、江河水患频发、城市水源和大气污染严重等等,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基于此,十六大提出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
要达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坚持“五个统筹”,树立全面发展观,在加快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努力从社会的一维经济发展,走向社会财富、健康、文明三维繁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二、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一条主线社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社会进步是通过协调发展来实现的。
协调发展既是“五个统筹”的立足点和着眼点,也是贯通和总揽“五个统筹”的基本点。
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立足点。
“五个统筹”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使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达到协调发展的状态。
“知之非艰,行之惟难”。
掌握协调发展的理论不难,难的是将协调发展理念付诸实践并取得成效。
在推进协调发展过程中,必须重点处理好城乡、区域、国内国外等方面的关系,真正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
比如,处理好城乡关系,就是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使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腹地、资源和市场,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处理好城乡关系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格局。
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着眼点。
协调发展是事物及其内部诸方面保持量或质的平衡与适应的关系,是经济社会处于和谐的状态。
按照协调发展的原则和标准来衡量客观现实,我们在很多方面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
比如多年来注重城市、忽略农村,导致政策和投资过分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由于资源环境禀赋不同,原有基础迥异以及改革开放力度不尽一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许多地区长期采取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掠夺式发展方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突出。
“五个统筹”正是着眼于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来的。
协调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基本点。
协调发展是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所包含的不同领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和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
协调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五个统筹”旨在使社会与自然以及社会诸领域、诸要素从紊乱到有序、从失调到和谐,实现协调发展。
三、均衡发展是“五个统筹”的关键环节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实行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实行区域均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条重要方针。
“五个统筹”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这就需要实行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按照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模式,使具有地缘优势且又得到国家政策支持的东部地区,先于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极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实力,深刻改变了国民经济格局。
但是非均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也造成了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的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这种趋势若长期得不到遏制,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型,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此,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统筹区域发展,实行新的区域发展模式,坚持城乡协调、东西互动、内外交流、上下结合、远近兼顾、松紧适度的原则,驱动东西互动“两个轮子”,逐步解决地区发展不均衡问题。
这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坚持“五个统筹”必须确定梯度转移的路径。
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任何国家在发展的某一阶段,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都会优先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最有效率的区域,形成某些地区的“极化效应”,而当这些“成长极”达到经济高度发展阶段时,就会产生“扩散效应”,使生产力的分布趋于均衡化。
按照这个理论,不同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由高向低传递资源和生产要素,构建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梯度转移是当今世界实行区域经济发展普遍采用的发展方式。
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资源禀赋和工作基础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选择梯度转移的路径,通过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和扩散资源、产业,发挥先进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东、中、西三个经济带,努力构建东部领跑、中部崛起、西部提速、东北振兴的发展态势。
“最有潜力者优先”是梯度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则,这为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坚实的工业基础、独特的产业优势和雄厚的科技实力,具有接纳、吸收和转化上一梯度即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项目、产业的优越条件,只要能充分利用国际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机遇和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各项政策,就能充分释放潜能,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素质的提升,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京三角”之后,中国内地经济增长的第四极。
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实施均衡发展战略。
实施东部与中西部均衡协调发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艰巨而繁重的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实施均衡发展战略。
均衡发展战略是指不同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主要产业之间保持相对平衡发展比例关系的重大举措,它要求资源配置合理化、经济布局科学化、收入分配公平化。
新形势下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就是继续扩大东部地区开放,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确保各地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四、可持续发展是“五个统筹”的重要支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选择。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观,对坚持“五个统筹”、深化体制改革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坚持“五个统筹”之策。
由于受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束缚,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国能源综合利用率仅为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发达国家高4倍多,工业排污是发达国家的10倍以上,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令人触目惊心,工业废物、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及土地荒漠化、草原沙化等现象日趋严重。
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我们只有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才能可持续发展,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五个统筹”。
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