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人类学课件)第九章民族生态学

合集下载

生态学知识ppt课件演示文稿

生态学知识ppt课件演示文稿

会的广泛关注,各方纷纷谴责美国这种 不负责任的态度。
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 段(1962- )
加利福尼亚喷气推进实验室,研究金星和火 星的生命,发现生命与大气共同进化现象。 1969拉夫洛克提出大地女神“盖亚”假说— “一个地区的动植物及其周边环境组成了一 个能够单独地自动抵制不利生存变化的内在 平衡系统” 。生命的最基本规则是合作与 共生,而不是各自竞争。
生态学知识
§1-1-1

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 Ecology)是生物学的分支,是一门宏观生物学。 勒特(Reiter)1865年合并logos(研究、学科)和oikos(住所) 构成Oikologie(生态学)一词。 赫克尔( Ernst Hackel , 1834—1911,德国生物学家) 1866年第一次提出并定义Ecology。




1997在日本京都签署的《京都协定书》,是 人类为防止全球变暖迈出的第一步,是人类 有史以来通过控制自身行为以减少对气候变 化影响的第一个国际文书,是国际社会为保 护来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所达成 的重要结果。然而由于美国布什政府最近在 《京都协定书》上开倒车,引起了国际社
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 段(1962- )

生态学形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五)社会需求推动生态学向定向、定量、控制、模拟和 应用方向发展的新阶段 五大危机:污染、 资源、能源、粮食、人口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R.Carson)《寂静的春 天》用通俗的文笔,描述了一个受到人造化学品危害的悲 惨世界。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生态学 开始被从高楼深院中请出来,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生态问 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BM(1964),MAB(1971) 世 界 环 发 大 会 :〈 人类 环 境 宣言 〉( 斯 德哥 尔 摩 ,1972); 〈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 林问题的申明〉、〈21世纪行动议程〉和〈里约热内卢宣 言〉(里约热内卢,1992)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课件

生态学概论及基础原理课件

消费者
分解者是指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的生物,如细菌和真菌。
分解者
非生物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因素,它们对生态系统的运行起着重要的影响。
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功能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将有机物和无机物进行转化和再利用,维持生态平衡。
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通过能量流动,将光能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化学能,并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途径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生态系统分类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和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定义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如水、土壤、空气等)组成。
生态系统组成
生产者是指能够利用光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物,如植物和某些细菌。
生产者
消费者是指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生物,如动物。根据食性不同,消费者又可以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等。
01
02
生态系统的破坏与恢复
恢复生态系统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停止破坏行为、治理污染、引进本地物种等,以重建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主要表现在过度开发、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这些行为会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退化。
VS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种群的空间分布
种群的空间分布是指种群在一定环境中的分布状况,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这种分布状况对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影响。
01
02
03
种群的概念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之一。

《生态学基础》课件

《生态学基础》课件
总结词
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汇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
详细描述
通过采取节能减排、发展可再生能源、植树造林等措施,可以减少碳排放并增加 碳汇,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时,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 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护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05
CATALOGUE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总结词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核心过程,它描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如何被循环利用。
详细描述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水、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这些元素在生物体之间循环利用,通过生 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费者的摄食和排泄、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过程实现。物质循环的平衡对维持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生态学主要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 生态平衡等方面。它研究生物种群如何适应环境、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种群与环境 之间的相互影响。此外,生态学还研究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演化和分布,以及生态
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
生态学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生态观、近代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研究与应用三个阶段。
种群的特征
种群具有空间特征、时间特征、 遗传特征和数量特征。
种间关系的类型与机制
竞争
指两个或多个物种在资源利用上发生冲突, 导致生长受抑或死亡的现象。
寄生
指一个物种寄生于另一个物种体内或体表,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捕食
指一个物种以另一个物种为食的现象。
互利共生
指两个物种通过相互合作,彼此都能获得益 处的现象。

人类学概论第九章+游猎、游耕与游牧__

人类学概论第九章+游猎、游耕与游牧__
7
二、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论 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论 环境决定论: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决 环境决定论 自然界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具有决 定性影响 文化决定论则认为相反; 文化决定论则认为相反; 第三种倾向试图在上述二者之间架起桥梁, 第三种倾向试图在上述二者之间架起桥梁, 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互动对话的关系,文化与 认为自然与人类是互动对话的关系, 环境的重要程度因时因地而各有不同 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则关注研究人 ) 类的行为模式。 类的行为模式。
21
随季节变换的迁移并非漫无目的 通常炎热季节迁往地势高处, 通常炎热季节迁往地势高处,寒冷季节 转至低洼背风的谷地 诸多文学作品充满诗意地将他们描绘为 逐水草而居” “逐水草而居”
22
(二)游牧模式与畜牧经验方式 1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 游牧移动的基本模式 (1)水平移动(horizontal migration) )水平移动( ) (2)季节性移动 )季节性移动(transhumance)
5
(二)队群的特征 队群的特征 游猎者的群体组成规模多样且形式灵活。 游猎者的群体组成规模多样且形式灵活。 在大部分自然条件下, 在大部分自然条件下,想有效采集植物和猎 捕动物, 人以下的规模更方便游移的群体 捕动物,50人以下的规模更方便游移的群体 生活。 生活。 为了将这些小群体与人类其他适应行为中的 各类群体单位分开, 各类群体单位分开,人类学家使用队群 (band)这个词指代该类合作生产与分享资 ) 源的族群。 源的族群。
27
1生态学的“10%规则” 生态学的“ 规则” 规则 2东非家畜联合体 东非家畜联合体
28
三、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生态学基础ppt课件

n 与生命活动相关联的物质循环
碳、氮、磷和水等许多与生命活 动相关联的物质以多种形式—生 物的或非生物的形式,原子的、 分子的或生物大分子的形式等在 自然界中循环,这些物质的循环 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中所有物质的生物地球 化学循环共同的特点:
(1)碳、氮、磷和水等都有一个非生物的库;(2)有一些物质 的一部分可以完全通过地学过程进行循环;(3)有些需要经过 微生物的加工才能被生物所利用;(4)微生物对各级别营养水 平生物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热带雨林分布在亚洲东南部、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 南美洲和大洋洲以北赤道附近。
▪ 垂直分布明显 ▪ 生物种类多
高大常绿乔木、灌木层、草本层、藤本植物 灵长类、鸟类、各种昆虫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稀树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热带 季节性干旱地区。 ▪ 大量草本植物、有些散生矮小的小片阔叶丛林 ▪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鸟类、爬行动物 ▪ 周期性的雨季和旱季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针叶林主要由常绿的针叶树如松、杉、柏等树种所组 成,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的温带到亚寒带地区。
▪ 林下植被不发达,地表常被枯枝落叶所覆盖。 ▪ 动物种类较多,如野鸡、松鼠、鹿、狼、熊和各种鸟类。
针叶林中昆虫的种类也很多。
n 地球上的主要群落类型
冻原又称为苔原,分布于北极圈以南环绕北冰洋的 严寒地带),大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0%。
Hale Waihona Puke n环境与生态因子➢对于一个生物,其周围一切客观存在都是它的环境。 ➢一个生物的环境因素按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
物因素两大类。
➢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称为生态因子,而对 于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则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

《生态学基础知识》课件

生态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总结词:平衡与影响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03
生物种群与群落
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总结词
种群是生态学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空间和时间三 个基本特征。
群落的演替与变化
总结词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环境变化和物种竞 争的影响。
详细描述
群落的演替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是 一个长期的过程。演替受到环境变化和物种竞争的影响 。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土壤变化、地形变化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物种的适应性,从而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 度。物种竞争则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为了争夺资源而产生 的相互影响,竞争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优势物种的出现和 演替的进行。
04
生物与环境关系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
总结词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是指生物在长期 进化过程中,通过不断适应环境变化而 形成的不同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以 及由此产生的物种多样性。
VS
详细描述
生物的适应性与多样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如不同物种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特征各异 ,这些特征使它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 环境条件。此外,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因为它 们增加了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稳定性。
种群的增长与调节
总结词
种群增长是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的过程,受到内源调 节和外源调节的共同作用。
详细描述
种群增长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的过程,是生态学中 一个重要的概念。种群增长受到内源调节和外源调节的 共同作用。内源调节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竞争、捕食、疾病等,这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出生 率和死亡率,从而调节种群数量。外源调节则是指环境 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如气候、食物、栖息地等,这 些因素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调节种群数 量。

生态学基础知识ppt

生态学基础知识ppt

余热供热取暖等
制建材
图 造 纸 工 业 闭 路 循 环 工 艺 流 程 示 意 图
2、生态农场
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新型农业生产 模式。
例:菲律宾的马雅农场 它由庄稼地、 牛场、饲料加工厂、沼气厂以及其他农牧产品 加工厂、污泥处理厂和养鱼池等组成。1982年 以前,每年可生产1200吨饲料原料和可供灌溉 的肥料水以及66万立方米沼气。1983年则可满 足农场各方面能源的需求。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水循环 (2)碳循环 (3)氮循环
(1)水循环
(2)碳循环
(3)氮循环
氮循环
• 生物固氮:每年约为54X106吨。 • 工业固氮:每年大约30X106吨 • 电离固氮:每年大约7.6X106吨 • 岩浆固氮:每年大约0.2X106吨
(4) 硫


(5)磷 循 环
该项目是用群栖的鹭科水鸟——小白鹭作为指示生物, 来评估中国和巴基斯坦境内湿地污染水平及其影响
这项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项目是由江西省科学 院、意大利帕维亚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巴基 斯坦农业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的。
其内容包括:
分别从受工业污染的湿地 、农业污染的湿地以及相 对未受污染的湿地上,采 用非侵害方式采集雏鸟羽 毛、鸟卵和捕食物样品进 行化学分析,以确定污染 物和污染程度,
三、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非洲的毛里求斯,曾有两种特有
的生物,一种是渡渡鸟,另一种是大颅 榄树。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二)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 (三)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衡规律 (四)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五)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第三节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九章 游猎、游耕与游牧

昆布须曼人的生活
昆布须曼人生活在非洲南部, 以捕猎和采集为主要生计。
他们采集100多种植物,猎捕 50多种动物,展现了高度适 应不同资源的能力。
生活在稀疏大草原,需要根据 季节变化迁移,特别依赖于永 久性水源。
游猎工具与技术
游猎者使用多样的工具,如 石器、弓箭、火枪等。
工具的演进反映了对环境适 应的创新,如爱斯基摩人发 明的皮船、狗拉雪橇等。
游耕地区的生计系统特点
有序的游耕方式是一种 集体智慧在生态适应性
上的良好选择。
国有林政策和错误的林 地政策导致生存土地被 分割,引发无序性的毁
林烧荒。
重建地方族群生态系统 需要解决社会文化控制、 习惯法的重要性,并在 新技术支持下进行生态
系统的修补。
第三节 游牧
CONTENTS
• 一、游牧生计方式 • 二、游牧生态学的解释 • 三、牧业和农业的关系
一、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游猎和采集生计方式 昆布须曼人的生活 游猎工具与技术 队群的特征
游猎和采集生计方式
游猎是指采集生活地域上的植物 和猎捕动物获取食物的生计方式。
在1万年前,游猎者广泛存在于 全球,直到农业和牧业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调查了 世界上一些游猎民族,如昆布须 曼人、爱斯基摩人和澳洲土著。
• 生产行为与文化互动 人类通过有组织的社会行为,如劳动力分配、合作模式、资源使用权、技术手段等,与环境发 生适应性互动。不同生产方式影响社会文化关系,包括婚姻家庭、亲属系统、性别关系、政治 组织等。
第一节 游猎
CONTENTS
• 一、古今游猎生计方式 • 二、文化生态学的解释 • 三、文化生存问题
队群的特征

《生态学基础讲义》课件

《生态学基础讲义》课件

外来入侵物种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使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环境而面临灭绝的风险。
气候变化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濒危物种栖息地,防止生境丧失和破碎化。
建立自然保护区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重要性的认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提高公众意识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过度开发和利用,以及禁止非法捕猎、采矿等活动。
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过程之一,它驱动着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作用等过程,生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固定在有机物中,同时释放出氧气;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这些过程共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城市生态
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品质。例如,通过城市绿化、雨水收集等方式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环境修复
对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例如,土壤污染修复、水体生态修复等。
生态学前沿研究领域
VS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是生态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主要关注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如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导致大气污染,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破坏陆地生态系统。
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等导致土壤污染,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破坏土壤生态系统。
03
02
01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影响生物的栖息地和分布范围。
全球变暖
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干旱等,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生物的生存。

民族生态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

民族生态学的概念、理论与方法
不 同的特 点 , 而且 随着 自然 环境 和社 会 发展 而不 断变 化. 不 同 民族 的形 成 发展 与 自然环 境之 间具 有密 切 的关 系 . 世 界各 地 民族在 长 期 适 应 自然 环 境 的生 产
和生 活实 践过 程 中 , 积 累了大量 的利用 自然 资源 的 民族生 态知 识 , 形 成 了丰 富 的人与 自然 环境 和谐 相处
的 民族生 态 文化 . 2 0世纪 5 0年 代 以 来 , 生 态 学 和 民族 学 在 民族 及 其 文 化 的形 成 发 展 与 自然 环 境 的关 系、 民族 传统 知识 与 生态保 护 的关 系等 研究 领域 相互 交叉 渗 透 , 形 成 了新 的分支 学科— — 民族 生态 学 .
2 0 1 4年 1 1月
中央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自然 科 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MU C(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N0 " 4 .,2 0 1 4
第 2 3卷
第 4期
( 知识) , 以及 原 住 民对人 与 自然相 互 关系 的看 法 ; 属 于 民族学 的分 支学 科 , 民族 科 学 ( e t h n o s c i e n c e ) 是 民
族 生态 学 的母体 学科 . 二 是生 态 学领域 , 认 为 民族 生态 学研 究 民族 与环 境 之 间相 互 关 系 的学 科 , 属 于生
是 民族 , 其 环境包 括 由大 气 圈 、 岩石圈、 水 圈和 生物 圈构 成 的 自然 环境 以及 不 同 民族 特有 的社会 环 境 . 关 于 民族生 态学 的概念 , 不 同学科 领 域 的学 者 之 间存 在认 识 方 面 的差 异 , 大 致 分 为两 个 方 面 : 一是

生态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

生态人类学◆绪论生态人类学是致力于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

人类的生存一直同邻近的土地、气候、植物以及动物种群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环境因素亦反过来作用于人类(Salzman and Attwood 1996:169)。

生态人类学试图探讨人类群体如何适应塑造其生存环境并伴随此过程形成相应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经济、政治生活(Salzman and Attwood 1996:169)。

简言之,生态人类学希望对人类社会文化作为适应环境的产物做出唯物的说明(Seymour-Smith 1986:62)。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1859)在遗传变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进化较为全面的理论。

每一代都要繁衍出比适合生存的数量更多的个体,而资源是有限的,那么个体间的竞争也会随之加剧,那些具有利于生存个性的或通过变异的个体得以继续繁衍。

正是环境的网络决定了某种特性是否有利于生存。

马尔萨斯(Thomas R. Malthus)对达尔文的论述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容置疑的影响。

马尔萨斯是人口统计学的开创者,认为人口的增长必然要超出食物供给的限度(Seymour—Smith 1986:87),这种趋势会导致疾病以及饥荒,从而导致人口增长速度放慢(Seymour —Smith 1986:87)。

Ec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Oikos,意为居住地、栖息地。

Haekl在1870年指明了现代意义上生态的概念,意为经济、居民、动物的研究,即动物同有机及无机环境间的关系。

这包含了达尔文所指出的生存竞争状况下有益的对立关系(Netting 1977:1)。

因此,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在一个受到制约的环境内的活动构成的。

作为对达尔文理论的回应及其延续是很多人类学者继而转向环境决定论的研究,作为其理论阐述途径。

早期的文化决定论试图通过按照环境的不同而勾画人类群体的文化形态,比如刻画自然形态与人类技艺之间的相互关联(Milton 199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界定
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生态学”区别于所 谓科学“生态学”,它研究的是特定文化传 统的环境知识,而这些知识只在那个特定的 文化语境中才是有效的。因此民族生态学有 助于理解传统群体与其所处环境的互动过程, 从而地方生态治理提供本土经验和智慧。所 以,“民族志学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西方科学 式的文化生态系统元素的分类。他必须按照 被研究者理解和阐释的环境分类种类去描述 其环境”。
方法与立场:
4. 关注传统生态知识 民族生态学自诞生之初,就把传统生态知识 (traditional ecological knowledge)作为重要的研 究对象。除“传统生态知识”外,生态人类学 界内部还有本土生态知识、农村人的知识、本 土技术知识、传统环境知识、地方性生态知识 以及本土农业知识等类似的术语。通过对传统 生态知识的挖掘和深描,民族生态学家可以得 知当地人怎样理解他们的环境和人与环境相互 作用的认识,能够纠正和补充某些肤浅的人类 生态学的研究。
方法与立场
2. 民族志方法 人类学中的观察、参与观察、结构性访谈、半 结构访谈、无结构访谈、谱系法等等都民族志 方法都得到了极大发展。民族生态学作为一种 生态人类学方法,仍然把民族志方法作为学科 的方法论。民族志方法是民族生态学区别于所 谓的科学“生态学”的重要方法论,因此,民 族生态学一定要坚持田野调查、坚持参与观察, 否则就难以实现其研究目标。
理论预设:
民族生态学与认知人类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甚 至可以说是其一分支学科。
认知人类学是关于人类社会与人类思想关系的 研究。认知人类学家研究的是人们在社群中如 何构想和思考那些组成他们的世界的物和事。 由于认知人类学非常关注分类、认知以及文化 的内涵,这使民族生态学也深受其影响,从而 使得学科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两个基本的理论预 设:
方法与立场:
5. 跨学科色彩浓厚 民族生态学如今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跨学科领 域,它包含着民族植物学、民族动物学、民族 生物学、民族医药学等多个亚领域。为了学科 的发展,民族生态学持续地从生态学、人类学、 生物学、语言学、经济学以及其他学科吸取营 养。
总结:
理论预设:
由于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和环境的因素差 异,不同群体的人们对其所处的外部世界的解 释会有所不同。
由于不同群体的人们对其外部世界的解释(认知) 会有所不同,当然所有的解释可能都不乏合理 的元素,但只有本土人才会对毕生相处的环境 做出最为合理的判断,才会有最为准确的解释。 传统生态知识研究是民族生态学区别于生态学、 环境科学及其他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学科 P.Vayda)和拉帕波特(Roy A.Rappaport)曾经在“操作的”环境和“认知 的”环境之间做出了著名的区分。所谓“操作 的”环境,即所有环境因素的综合,不管这些 因素是否得到理解;而“认知的”环境则指的 是一个特殊群体的人们所意识到和理解的环境。 在某种意义上讲,“操作的环境”和“认知的 环境”之间的区分是对人类学的主位和客位方 法的一种模仿。
理论预设:
如果把两个理论预设结合起来来看,我们会发 现它们实际上讲的都是人类行为和认知之间的 关系。第一个预设说的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 行为会受到其认知状况的影响:如果某个群体 的人们对某一类型的自然环境认知水平较高, 那么他们就会在这种环境中运用自如,如鱼得 水;反之亦然。第二个预设则讲的是人类所处 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延续下来的社会文化传统会 影响到其对外部世界的解释(认知)。
方法与立场:
1. 当地人立场:本土人立场,亦被称为“主位” 立场,是从被研究者本身出发看问题的一种方 法。它的出现与文化相对论关系密切。在民族 学人类学研究中,文化相对论是必须秉持的观 念之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人类学者常常 把自己置于被研究者的立场,从被研究者的时 空场景中考虑自己研究的课题,然后再跳出来, 结合客位的立场,对文化现象做出正确的解释。
第九章 民族生态学(ethnoecology)
它试图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不同的民族与其自然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以来,该学科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较快发展,甚 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生态人类学中主要 的学术思潮之一。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 学术界也以民族(ethos)为研究中心发展起另一 种民族生态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我们称之为 “苏/俄式民族生态学”。
方法与立场
3. 认知的视角:作为认知人类学的一个分析领 域,民族生态学始终坚持认知的视角,而且善 于于从认知的角度来分析一个族群与其周围自 然生态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力争从“他者” 自身的文化传统去分析其对外部环境的认知, 从而为民族生态学的存续提供跨学科的动力。 不少认知语言学家、植物学家参与到民族生态 学研究中来,运用其语言分析工具和植物学知 识,从而更为准确地揭示出“他者”的民族生 态学特征。
概念界定
所以民族族生态学是一种看待人类与自然世界 关系的方式,强调认知在框定行为中所起的作 用。作为对自然环境的解释、认知和使用的系 统的考察,民族生态学不再忽视环境及其文化 的历史与政治基础,也不再把塑造知识系统和 最终实践的分布、获取和权力问题拒之门外。 民族生态学应该利用其比较分析优势,结合的 田野工作,充分意识到历史、权力和风险在塑 造环境解释、管理和妥协中的重要性。因而民 族生态学可以在跨学科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 甚至成为保护可持续性和环境平等领域的倡行 者。
理论预设“
1. 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其认知 状况(思想、知识和语言)的影响。
民族生态学家们认为,人类是一个特殊的物种, 具有思维、知识和语言,因此这些文化元素必 然会对其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行为施加影响。人 们不会直接地对环境起反应,而只能对那些他 们意识到的且语言中已标示的动植物做出反应。 在面对环境刺激时,人们会在已有世界观的图 式下调动其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做出适应性 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