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全文发布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1.20•【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施行日期】2020.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1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2020年1月20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将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生态优良的综合性、开放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创新战略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条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当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推进保障科技创新;坚持面向科学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全球视野,以开放引领创新;坚持科技创新服务民生改善,服务超大城市治理。
第五条本市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问题。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机构,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工作。
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综合协调机制,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相关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9.27•【字号】•【施行日期】2024.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海湾旅游区管委会,区政府各部门:《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区政府常务会议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2024年9月27日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五届区委九次全会精神,更好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具有奉贤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若干意见如下。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完善“普惠+专项”分层分类政策体系,系统推进“五个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做强做大做优“4+N”产业集群,谱写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奉贤篇章。
二、聚焦强链补链,加速产业集群化发展(一)巩固壮大产业链条。
聚焦美丽大健康、绿色新能源、通用新材料、数智新装备等主导产业,瞄准千亿级产业集群,大力引进产业链相关企业,特别是链主型、总部型、创新型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着力推动企业回归注册地经营。
鼓励链式招商,支持链主企业、园区运营主体等发挥聚合效应,引荐优质项目落地,推动主导产业集聚和特色园区打造。
上海科创30条原文
上海科创30条原文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2、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3、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4、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提升科研水平。
5、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
6、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
8、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
9、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降低创新创业成本。
10、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
11、支持张江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集群。
12、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提升产业能级。
13、加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14、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15、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发展,培育创新力量。
16、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
17、推动创新创业文化繁荣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18、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相结合。
19、优化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协同性。
20、加强科技创新法治保障,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1、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22、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
23、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打造创新高地。
24、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与合作。
25、支持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后备力量。
26、加强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
27、推动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服务民生改善。
28、加强科技创新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29、建立健全科技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创新实践和成果产出。
30、加强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确保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这30条政策旨在全方位提升上海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括性描述,具体政策措施可能涉及更多细节和实施方案。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查阅相关官方文件或咨询相关部门和专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9.18•【字号】沪府发〔2021〕22号•【施行日期】2021.09.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21〕22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为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推动上海全力做强创新引擎,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现就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若干意见: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自由探索与战略导向相结合,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和发展环境,塑造战略科技力量,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为上海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到2025年,上海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比例达到12%左右,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科学研究任务和解决产业目标导向科学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取得一批面向前沿优势领域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解决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一批重大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和设施,率先构建与基础研究规律相适应的选题立项、经费投入、项目管理、人才评价等全周期管理机制,力争在若干重要基础研究领域成为世界领跑者和科学发现新高地。
二、基本原则(一)注重原创。
围绕基础前沿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凝练的重大科学问题,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鼓励跨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杨浦联动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杨浦联动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10.25•【字号】杨府发〔2024〕11号•【施行日期】2024.10.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杨浦联动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杨府发〔2024〕11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及各有关单位:现将《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杨浦联动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2024年10月25日关于加快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杨浦联动创新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设立首批上海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的部署要求,在更大空间、更广范围放大自贸试验区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杨浦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协同发展,形成更多特色鲜明、示范引领的改革成果,为推动杨浦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助力全市高水平改革开放迈上新台阶,现就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杨浦联动创新区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和十一届区委九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经营主体需求为牵引,以促进高质量发展为目标,通过建设全市首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着力打造一流开放平台、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形成与自贸试验区优势互补、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功能定位紧紧围绕打造国际化科技创新协同区、在线新经济引领区,充分凸显以在线新经济为核心的平台经济特色,面向全球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合作,不断加大制度创新先行先试力度,在更大空间放大自贸试验区辐射带动效应,形成一批具有杨浦特色的引领性改革创新成果。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24年修订)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8.22•【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24年8月22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8月22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09年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2024年8月22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服务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应当加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将上海发展成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四条本市推进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央地协同机制,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金融系统党的建设、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协同与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
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机构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共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制定建设规划,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联动发展。
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市工作部署,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本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本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日期】2020.08.20•【字号】沪人社规〔2020〕22号•【施行日期】2020.09.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人力资源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本市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沪人社规〔2020〕22号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19〕137号)和《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有关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进一步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聘用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活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现就进一步推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一)科研人员开展“双创”活动可申请离岗创业,职称、年龄、资历、科技成果形式、获奖层次、获得专利与否均不作为限制离岗创业的条件。
科研人员书面提出离岗创业申请的,经所在单位同意,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创业。
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期限不超过3年,期满后创办企业尚未实现盈利的可以申请延长一次,延长期限不超过3年。
离岗创业期限最长不超过离岗创业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年限。
在同一事业单位申请离岗创业的期限累计不超过6年。
(二)事业单位、离岗创业人员及所在创办企业应当及时订立离岗协议,明确离岗创业期限、工资福利待遇、人事岗位管理、科研成果归属、收益分配、保密义务、知识产权保护等事项,同时相应变更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变更后,未执行的合同期限应与离岗协议期限一致。
事业单位不得以离岗创业为由解除其人事关系。
新创新引擎:“科创22条”
新创新引擎:“科创22条”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5年第7期文杨凯自2015年伊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上海开始研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一号课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就亲任课题组长。
而2015年行至年中,“一号课题”也从由前期研究稳步走过了专题研究阶段。
5月2 5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这一政策在科技系统内被唤作“科创22条”。
“科创2 2 条”明确将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融、知识产权、人才等领域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和办法,提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两步走”规划:2020年前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 030年形成科创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
那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这“22条”解法从何说起,又具体落在何处,最终真正能带动多大的创新力度?而这正是本期封面故事关注的话题。
“22条”发问科创中心建设“科创22条”的来龙去脉在上海建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因为上海有着非常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基础。
“科创22条”关注什么?关注“科创22条”就必须要从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说起,“科创22条”是落实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举措,那么何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就对上海提出了三个“牢牢把握”的要求——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和顶尖水平,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有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要牢牢把握产业革命大趋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要牢牢把握集聚人才大举措,加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条件建设,完善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机制,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而今年3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提出,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任务和要求,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浦区深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浦区深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8.09•【字号】黄府办发〔2017〕035号•【施行日期】2017.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浦区深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黄府办发〔2017〕035号区政府各委、局、办,各街道办事处:《黄浦区深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8月9日黄浦区深入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趋势、主动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大局、努力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结合黄浦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立足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国家战略,围绕黄浦区建设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总体目标,把握历史机遇、找准黄浦定位,发挥黄浦高端服务业集聚的比较优势,加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金融中心建设”三方联动,在服务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上有新作为,在集聚科技创新产业上有新作为,在科创中心与服务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上有新作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加快建设服务科创中心主阵地,走出一条具有黄浦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总体目标力争通过三年努力,集聚产业、资本、人才、服务等创新要素,实践“产业+平台”的创新模式,发展一批新兴产业、集聚一批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平台,形成以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为核心、以符合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为依托、凸显黄浦鲜明特色的科创中心建设体系,建设具备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高端服务业创新示范区。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5.09.06•【字号】普府〔2015〕98号•【施行日期】2015.09.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的通知普府〔2015〕98号区政府各委、办、局,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已经2015年7月30日区政府第8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2015年9月6日普陀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试行)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及区委、区政府《关于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精神,为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创服务环境,结合普陀实际,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第一章投资发展类第一条设立母基金,引导金融投资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面向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优先投向区内企业(指工商及税务注册在普陀区的,下同)、项目。
子基金中母基金认购比例最高20%,且不成为第一大股东。
第二条适当向天使投资和早中期风险投资基金倾斜,引导基金参与众创空间投资,促进区内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中小企业的发展。
第三条参与投资基金选定的区科技企业或项目的跟投,或以债转股方式跟投,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信心,带动全社会风险投资支持科技创新。
跟投资金一般不超过投资基金实际投资额的50%,最高300万元。
第四条探索建立天使及早期创投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区天使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区内重点支持领域初创及早期创业企业的,在投资损失确认后,可按净损失的一定比例与投资机构进行风险分担,给予风险救助和补偿,最高300万元;投资获利退出时,通过母基金投资收益,再给予一定比例的投资奖励,具体比例以正式协议条款为准。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7.09•【字号】闵府发〔2021〕19号•【施行日期】2021.07.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其他规定正文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闵府发〔2021〕19号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公司:现将《闵行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2021年7月9日闵行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根据闵行区“十四五”规划的总体部署,为进一步明晰闵行科技创新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的目标与任务,特制定“十四五”时期闵行区科技创新规划。
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回顾(一)“十三五”发展成效“十三五”时期,闵行区以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以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区内创新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人才资本集聚的优势,破瓶颈、补短板,在创新主体活力、科技创新实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技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亮点频现,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等国家级称号。
1.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2016年3月,闵行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框架方案》,全面启动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
“十三五”期间,闵行区以“零号湾”建设为抓手,聚焦重点区域,深化功能内涵,明确共识要求,深入实施9大重点任务、推进计划以及三大类20个重点支撑项目,制定出台“1+10”科创政策体系。
经过五年建设,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区域科技创新氛围持续优化,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能级不断增强。
创新研发能力持续增强。
闵行区联动高校、科研院所等源头创新主体,加快集聚各类创新研发中心,强化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全力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科技创新计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法规类别】专项资金管理【发文字号】沪科合[2017]11号【发布部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发布日期】2017.06.09【实施日期】2017.07.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沪科合〔2017〕11号)各有关单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本市加强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与统筹管理实施方案》要求,市科委会同财政局制定了《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2017年6月9日附件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第一条(目的依据)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国发〔2014〕64号)和《本市加强财政科技投入联动与统筹管理实施方案》(沪府发〔2016〕29号),将由市级财政预算安排,纳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科委”)部门预算管理的科技创新相关资金优化整合为“上海市科技创新计划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为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使用和管理原则)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及本市科技发展的政策导向,符合财政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
具体使用原则如下:(一)聚焦重点,合理配置。
按照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部署和有关要求,聚焦科技发展需求,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科学合理配置资源。
(二)统。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1.22•【字号】沪府办规〔2023〕23号•【施行日期】2023.11.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沪府办规〔2023〕23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1月22日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张江高新区”)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和上海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主阵地。
为进一步推动张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更好落实创新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就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提出若干意见如下:一、明确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新区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科技事业发展“四个面向”,围绕科技创新工作“四个第一”,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规律,紧紧围绕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目标,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以特色化发展为核心,以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为支撑,全力推动张江高新区从全国创新中心加速迈向全球创新高地,为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动力引擎。
(二)基本原则1.改革创新。
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化张江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方责任,创新服务模式,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2.统筹联动。
坚持全市“一盘棋”,强化市、区联动,完善张江高新区所属园区联动,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园区的协调机制,加快集聚资源、政策、项目、资金,为张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合力。
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全文发布
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全文发布( 2015年5月27日 )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适应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新趋势,立足国家战略推进创新发展,现就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意见。
一、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综观国外发展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
不抓住机遇,不改革创新,我们就不能前进。
作为我国建设中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必须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奋斗目标。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科技创新,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推进发展、引领未来,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集聚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打好基础,关键要强化功能,只争朝夕,持续推进。
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构架基本建成,适应创新创业的环境全面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创新企业、创新组织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茅,重要科技领域和重大产业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全面提升。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4.03•【字号】沪府办规〔2023〕11号•【施行日期】2023.04.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市场规范管理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沪府办规〔2023〕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4月3日上海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若干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大力度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充分发挥外资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现就本市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提出若干措施如下: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推动更多领域开放和项目落地。
落实最新版全国和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入实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加快推进金融、航运等开放领域项目落地。
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证券、基金、期货、人身险、养老金管理、理财、财务公司率先落户上海,扩大经营范围。
鼓励符合条件的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开展沿海捎带业务试点,进一步扩大沿海捎带政策效应。
积极争取电信、互联网、教育、文化、医疗等领域扩大开放措施在本市先行先试。
(责任部门、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市交通委、上海海关、市市场监管局)(二)支持重点区域率先对外开放。
实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对标《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率先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支持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试点扩大全球维修产品范围,试点成熟后积极向国家争取向上海自贸试验区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复制推广。
上海市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虹口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上海市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虹口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5.12.28•【字号】虹发改〔2015〕37号•【施行日期】2016.02.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正文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虹口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区有关单位:《虹口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已于2015年12月21日经区发改委第36次主任办公会议通过,现予以印发。
自2016年2月1日起施行,请遵照执行。
虹口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12月28日虹口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中共虹口区委、虹口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打造“硅巷型”科技创新特色区,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科技产业,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本区实际,经研究,制定本意见。
一、设立专项资金设立虹口区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项资金,按年度需要由区财政预算安排,纳入本区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促进科技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创新创业载体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
二、扶持对象本意见适用于工商税务登记在虹口,开展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独立法人。
另有规定除外。
三、扶持方法(一)支持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1.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的奖励;对通过复评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的奖励。
对新认定的“虹口区科技小巨人企业”,给予50万元的资助。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7.23•【字号】沪府规〔2021〕9号•【施行日期】2021.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规〔2021〕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促进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四个面向”,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发展“五型经济”,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政产学研金服用”系统集成创新为导向,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努力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涌现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出一批高端产品,形成一批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创建一批创新型特色园区(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世界级产业集群,使其成为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作为支撑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率先成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基本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到2035年,创新策源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主要产业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资源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印发《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资源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日期】2020.01.17•【字号】沪规划资源建〔2020〕17号•【施行日期】2020.01.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关于印发《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资源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沪规划资源建〔2020〕17号局机关各处室、各区规划资源局、各派出机构、局属各单位:现将《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资源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0年1月17日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资源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9〕11号)、《自然资源部关于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通知》(自然资规〔2019〕2号),以及《上海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沪府规〔2018〕1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工程建设项目规划资源管理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最严要求,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
以“上海2035”总体规划为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以“一类事项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为原则,以规划资源服务“一门进、一门出、一门清”为目标,构建科学、便捷、高效的建设项目审批和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改善营商环境。
二、适用范围(一)类型全覆盖工程建设项目按类型分为房屋建筑工程、交通市政工程、乡村建设工程,以及其他依法应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项目;不包括军事、保密等特殊工程。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6.26•【字号】沪府办规〔2023〕16号•【施行日期】2023.07.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办规〔2023〕16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6月26日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孵化器在全过程创新、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加速等方面的作用,持续优化本市科创生态体系,助力硬科技企业培育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支撑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标世界一流,以优化科创生态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创新资源集聚、科技成果转化、硬科技企业孵化和未来产业培育为着力点,培育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二)目的意义高质量孵化器是以全球一流孵化人才为核心牵引,具备硬科技创新策源、颠覆性科技成果转化、高成长科技企业孵化和全要素资源整合能力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通过加快培育一批产业领域聚焦、专业能力凸显、示范效应明显的高质量孵化器,带动全市孵化器从基础服务向精准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孵化链条向厚植生态转变,引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三)基本原则1.坚持前瞻布局。
围绕“2 (3 6)(4 5)”现代化产业体系,探索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的高质量孵化器,在新领域新赛道和新方向新功能方面,支撑颠覆性科技成果的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的加速孵化,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2.坚持专业引领。
科创22条政策陆续落地课件
科创22条政策陆续落地数百亿元“红包”如何拿2015-06-15 07:34劳动报有着22项干货内容的《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出台不到半个月,网络上就充斥了对《意见》的解读,有业内人士指出,这次上海政府顶层设计的确诚意十足,几乎覆盖了科技创新的各个关键领域,等待时间检验的只是落地与否。
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工商等相关负责人处获悉,“科创22条”中提及的重大举措正在紧锣密鼓推进落实。
其中,企业股东变更、企业创新投资取消备案审批、“四新”服务券等内容正在积极争取先行先试。
记者选取了其中最新、关系最密切的政策进行解读。
政策解读政策一:“四新”服务券(试点)关于“四新”服务券,每个企业每年可申领一套,每套券金额20万元,分为企业券、高校券两部分,额度各10万元,主要用于资金扶持。
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李耀新表示,“四新”经济是去政府主导产业定位的经济模式,变企业跟着“市长”走为跟着“市场”走,不做顶层规划、不分传统和现代、不设定统计口径、不锁定发展内容、不固定推进模式和方法。
留白在于突出市场基础性,企业主体性作用。
因此,与以往政府资金扶持政策不同,此次“四新”服务券采用“宽进严出”的审核方式,将事前的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流程改为“事前备案,事中监管、事后兑现”。
同时,以企业为主体提出研发方向和合作需求,政府部门主要做好服务和监管,不具体干涉企业的研发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曾获得区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但随着企业发展,已升级成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不能申请“四新”服务券。
目前,全市各区县建有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为1078家。
支持对象:本市建有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中小企业支持范围:企业与本市高等院校围绕“四新”经济开展产学研合作,且支付给高校的合同金额不低于50万元;同时,申报项目合同签订时间应在2014年9月1日至2015年8月31日之间。
申报方法:采用网上实名登记发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22条意见全文发布( 2015年5月27日)为全面落实中央关于上海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适应全球科技竞争和经济发展新趋势,立足国家战略推进创新发展,现就本市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如下意见。
一、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综观国内外发展形势,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只有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国民经济迈向更高层次、更有质量的发展阶段。
不抓住机遇,不改革创新,我们就不能前进。
上海作为我国建设中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必须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奋斗目标。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不断提升上海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聚焦科技创新,围绕科技改变生活、推进发展、引领未来,率先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体现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服务功能,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为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面向未来的奋斗目标是,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世界创新人才、科技要素和高新科技企业重要策源地之一,跻身全球重要的创新城市行列。
实现这个目标,前提是打好基础,关键要强化功能,只争朝夕,持续推进。
2020年前,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明显增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和统一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构架基本建成,适应创新创业的环境全面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创新企业、创新组织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前茅,重要科技领域和重大产业领域涌现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科技进步贡献率全面提升。
再用10年时间,着力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
基本形成较强的集聚辐射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重要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能力、创新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初步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最具活力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最终要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与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全球创新城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打造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总体要求。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体现中央要求,把握好“五个坚持”。
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推进科技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推动科技应用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和突出难题。
坚持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以开放促改革,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全面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坚持以集聚和用好各类人才为首要。
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集聚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产业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大力引进培育企业急需的应用型高科技创新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打通科技人才便捷流动、优化配置的通道,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强化分配激励,鼓励人才创新创造。
坚持以合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基础。
尊重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规律,培育开放、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和支持创新的功能型平台,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新园区,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
坚持聚焦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顶尖水平,选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之地,立足自身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领域,前瞻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支持企业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若干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二、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清除各种障碍,让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人才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核心是解决体制机制问题,突破创新链阻断瓶颈。
(三)着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
针对企业创新投资难、群众创业难、科技成果转化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创新管理。
加大涉及投资、创新创业、生产经营、高技术服务等领域的行政审批清理力度。
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依法向社会公开,公布目录清单,目录之外不得实施行政审批。
市级部门和各区县政府没有行政审批设定权,凡自设的各种行政审批必须全面清理、取消。
对企业创新投资项目,取消备案审批。
改革创新创业型初创企业股权转让变更登记过于繁杂的管理办法,按照市场原则和企业合约,允许初创企业依法合规自愿变更股东,工商管理部门不实施实质性认定审查,依法合规办理变更登记。
全面推进全过程信用管理。
放宽“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改进对与互联网融合的金融、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企业的监管,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放宽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允许企业集中登记、一址多照,便利创业。
认真梳理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办证事项,坚决取消不必要的办证规定,便利创新创业和企业有效经营。
主动探索药品审评、审批管理制度改革,争取设立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药品审评中心上海分中心,争取试点开展创新药物临床试验审批制度改革,争取试点推行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分离的创新药物上市许可人持有制度。
公务用车和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采购使用新能源汽车,多途径鼓励家庭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领域。
研究放宽版权交易管理限制。
整合精简检验检测服务行政审批事项。
深入推进地理位置类、市场监管类、民生服务类等政务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应用,鼓励社会主体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增值业务开发。
建立市与区县政府部门横向互通、纵向一体的信息共享共用机制。
(四)改革财政科技资金管理。
改变部门各自分钱分物的管理办法,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建立覆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的项目投入管理和信息公开平台,调整优化现有各类科技计划(专项)。
对基础前沿类科技计划(专项),强化稳定性、持续性的支持;对市场需求明确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风险补偿、后补助、创投引导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
实施科技计划(专项)绩效评价,主动向社会公开,接受公众监督和审计监督。
降低政府采购和国有企业采购门槛,扩大对本市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比例。
制定创新产品认定办法,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首购政策,通过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鼓励采取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单一来源采购等非招标方式实施首购、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
研究制定高端智能装备首台(套)突破及示范应用政策。
(五)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
推进政事、政企分离,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分类管理体制。
扩大科研院所管理自主权和个人科研课题选择权,探索研究体现科研人员劳动价值的收入分配制度。
对前沿和共性技术类科研院所,建立政府稳定资助、竞争性项目经费、对外技术服务收益等多元投入发展模式。
探索建立科研院所创新联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支撑,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协同攻关。
(六)健全鼓励企业主体创新投入的制度。
积极贯彻国家有关要求,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调整目录管理方式,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政策适用范围。
落实国家对包括天使投资在内的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等创新活动投资的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实施国家调整创业投资企业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条件限制的规定、允许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企业法人合伙人享受投资抵扣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加大创新转型考核权重。
分类实施以创新体系建设和重点项目为核心的任期创新转型专项评价。
对科技研发、收购创新资源和重大项目、模式和业态创新转型等方面的投入,均视同于利润。
实施对重大创新工程和项目的容错机制,引入任期激励、股权激励等创新导向的中长期激励方式。
(七)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
下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由财政资金支持形成,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不再审批或备案,由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实施转移转化,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
争取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普惠税制等在上海先行先试。
促进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建立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可协议转让制度,试点实施支持个人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的政策。
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交易,争取国家将专利质押登记权下放至上海,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逐步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试点。
三、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要实施更加积极的人才政策,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
(八)进一步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缩短外籍高层次人才永久居留证申办周期。
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证件、人才签证和外国专家证办理程序。
对长期在沪工作的外籍高层次人才优先办理2至5年有效期的外国专家证。
建立外国人就业证和外国专家证一门式受理窗口,对符合条件的人才优先办理外国专家证,放宽年龄限制。
开展在沪外国留学生毕业后直接留沪就业试点。
完善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B证)制度,降低科技创新人才申请条件,延长有效期限最高到10年。
(九)充分发挥户籍政策在国内人才引进集聚中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完善居住证积分、居住证转办户口、直接落户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突出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引才机制,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政策倾斜力度。
对通过市场主体评价的创新创业人才及其核心团队,直接赋予居住证积分标准分值。
对通过市场主体评价且符合一定条件的创业人才、创业投资管理运营人才、企业科技和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中介服务人才,居住证转办户口年限由7年缩短为2至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