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应“四个中心”协同发展

合集下载

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

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

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上海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加快推进科创中心建设,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为了进一步提升上海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制定了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上海将加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投入,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包括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

同时,鼓励各类科技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共建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二、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上海将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技成果的产权化、市场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产业转化。

三、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上海将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鼓励各类高层次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同时,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

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上海将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加强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同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五、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上海将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吸引更多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向上海聚集。

同时,推动上海在国际科技创新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总之,上海科创中心实施方案旨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为上海在全球科技创新舞台上展现更大的魅力和影响力。

上海将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助力上海成为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与未来规划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与未来规划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发展与未来规划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一个惊人的发展历程,从一个农业经济国家到一个高科技经济国家的转型是非常显著的。

作为中国经济的新兴力量之一,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进程以及未来规划对于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简介上海是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城市之一,其经济全球排名应该在前十之内。

上海市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国内外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用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以此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由市政府主导,以“立足上海,面向全球,促进创新、创业、创造、创意,大力发展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提升上海国际化城市核心竞争力”为核心指导方针,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完备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投融资生态。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现状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形成了以浦东新区为核心的三大区域——浦东新区、徐汇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已经聚集了500多家创业公司和投资机构,建成了一些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创业创意孵化器,促进了创新创业人才的成长以及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涌现。

在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战略中,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在世界范围内招募了优秀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团队,大量引进了国际化的优秀人才,提高了上海国际化程度和区域创新能力。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未来规划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正在紧张筹备下一步的发展规划,未来的规划将在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包括:1. 产业和领域的深度融合:加深具备产业优势和特色的领域之间的联动合作,形成一批产业化程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大创新项目;2. 建设全球创新创业人才基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链条体系建设,鼓励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本地和客外高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3. 扩大开放合作:大力拓展与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的合作,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东盟博览会、上海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新业态、新产业、新产品和创新组织形态的宣传推介;4. 加强科技和信息化运用:探索建设新型大数据中心,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

四个协同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四个协同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四个协同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作者:暂无来源:《华东科技》 2014年第7期屠启宇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我想对于上海的科技创新来讲,如果说这次的起步点是“十三五”规划,那么创新中心肯定不是在科技体系范围内讨论——的确是科技系统份内的事情,同样也是科技系统份外的事情。

关于协同的问题一定要放到非常高的高度来进行讨论,其中有这样四个协同。

第一,功能协同。

科技怎么样支撑金融,文化与科技怎么样支撑繁荣。

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四个中心,特别是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怎么样支撑科技、创新的问题,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甚至于是平等意义上的双向互动。

第二,空间协同。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在这个意义上空间协同的整体响应是非常有必要的。

五角场创新走廊或者国家创新示范区。

我们设想一下在上海八个中心区除了杨浦以外现在七个中心城区提的方向、口号都是在围绕原来讲的金融、贸易、航运的功能进行配套。

关于创新,难道只能在一个区域层面上响应就够了?显然不可能,甚至我们有可能推上海的中心城区、市郊到远郊,容纳对创新进行实体性地响应。

第三,区域协同。

我非常赞同,原来讲上海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它的产业体系非常完整,应该说在长三角范围内我们各类产业体系的完整性还是有保证的,但仅是在上海市域范围内。

这个情况下如果说创新要有最后产业转化的话,起码是在长三角范围内的响应。

长三角协同、区域协同很重要。

第四,人文协同。

上海前一段时间也有一些研究,关于城市基因研究,一直讲上海的城市基因是敢于冒险和讲规则,这两条一定意义上是有矛盾的。

讲规则在目前来讲还是上海的显性基因,但是冒险创新现在变成了上海的隐性基因,没有表达出来。

这个意义上在教育层面和人文宣传上一定要进行协同。

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交流发言

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交流发言

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交流发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此向大家介绍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情况,并交流我们在这方面的看法和建议。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城市形象。

而五个中心建设作为上海市长宁区的重点工作之一,更是牵动着每一位上海人的心。

首先,我想谈谈“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的金融市场日渐成熟,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金融监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我们需要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同时要加快推进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创新,不断提高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

其次,关于“科创创新中心”,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资源和科技人才,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科技研发环境,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国际科技企业和高端人才加入到上海的科技创新队伍中来。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国际化转化和推广。

再者,关于“国际航运枢纽中心”,我们需要不断提升上海的航运服务水平和港口设施,加强与世界各大港口的合作,拓展航运网络,提高航运效率。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推进航运业的绿色、智能化发展,推动航运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我们还需要积极构建国际物流通道,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物流服务水平。

再者,“科教文化创新中心”也是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科教文化事业的投入,提升上海的科教文化创新实力。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上海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增进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促进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

最后,关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我们需要不断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同时,我们还要大力推进城市智慧化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上海这五年,“五个中心”从这里启航

上海这五年,“五个中心”从这里启航

上海这五年,“五个中心”从这里启航文薛亮6月27日,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闭幕。

大会报告提出,到2035年,“五个中心”(即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五年前,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之后,李强书记在十一届市委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及“五个中心”,将此前讨论的“四个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并称为“五个中心”,作为上海需要深化的核心功能。

从“四个中心”到“五个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的全球站位不断提高。

以下综合政府发布信息、主流媒体报道、国际权威指标以及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研究成果等,对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上海“五个中心”的建设成效进行盘点。

国际经济中心2021年,上海市GDP(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32万亿元,较之2017年增长1.31万亿元,人均GDP达到17.36万元,其中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规模合计达到1.27万亿元。

2021年,上海新设市场主体数为52.7万户,较之2016年增加18.0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位列全国第一。

截至2022年5月底,上海共吸引9.8万户外商投资企业落户,其中跨国企业地区总部848家、外资研发中心512家,是我国跨国企业地区总部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在国际城市竞争中,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吸引人才和企业的“磁力”。

日本知名智库森纪念财团城市战略研究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设定6个大类(经济、研发、文化、居住、环境和交通)、70个指标,从多维度对全球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估和排名。

上海在该智库发布的“世界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2020”中直接从上一年的第30位首进前十,并在最新一期2021的排名中继续保持该名次。

持续改善的营商环境使得上海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上海科创中心发展思路

上海科创中心发展思路

上海科创中心发展思路1. 咱得让上海科创中心像个超级引擎一样,不断发动创新的力量!就好比特斯拉的超级电池,持续提供强大动力。

比如在张江,那些科研团队不就是在为这个超级引擎添砖加瓦嘛!2. 上海科创中心得成为创新人才的磁铁呀!把全球的顶尖人才都吸引过来。

这不就像世界杯吸引各国球星一样嘛!看看那些在上海的科研机构里奋斗的人才们,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嘛!3. 要把上海科创中心打造成创新生态的热带雨林,各种奇思妙想都能茁壮成长!就像亚马逊雨林有无数独特的物种。

瞧瞧那些新兴的科创企业,不就是这片雨林里的新生命嘛!4. 上海科创中心必须是前沿科技的先锋队啊!总是冲在最前面探索未知。

这和登山队勇攀高峰不是一样嘛!那些攻克关键技术的团队,不就是勇敢的登山队员嘛!5. 得让上海科创中心像个巨大的舞台,让各种创新成果尽情展示!好比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舞台。

那些发布的创新产品,不就是舞台上闪耀的明星嘛!6. 上海科创中心应该是合作的桥梁,连接各方力量共同发展!就像长江大桥连接两岸。

看看那些产学研合作的例子,不就是这座桥发挥作用的体现嘛!7. 要让上海科创中心成为梦想的孵化箱,让每个创新梦想都有机会变成现实!这不就像养鸡场孵化小鸡一样嘛!那些从科创中心走出来的成功案例,不就是破壳而出的小鸡嘛!8. 上海科创中心得是灵感的源泉,源源不断地涌出好点子!就像一眼永不干涸的泉水。

想想那些突发奇想的科研突破,不就是从这源泉里冒出来的嘛!9. 必须把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成创新文化的圣地,让创新精神在这里扎根!好比耶路撒冷对于宗教的意义。

那些热衷于创新的人们,不就是守护这片圣地的信徒嘛!10. 上海科创中心一定要成为未来的引领者,带着我们走向科技新时代!这就像船长带领船队驶向未知的远方。

看看现在上海科创的蓬勃发展,不就是在引领未来嘛!我觉得上海科创中心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可能,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努力,它一定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璀璨明珠!。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4.09.27•【字号】沪府办规〔2024〕14号•【施行日期】2024.10.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沪府办规〔2024〕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24年9月27日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就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措施。

一、壮大主体,提供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一)强化科技服务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科技服务业企业实施技术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创新项目,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纳入上海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等予以支持。

鼓励科技服务业企业打造创新型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引入高端服务业项目,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纳入企业总部认定和奖励、现代化产业体系措施等专项政策予以支持。

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组建企业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外资研发中心、开放式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支持。

鼓励科技服务业企业纳入“浦江之光”数字化服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科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商务委、市委金融办)(二)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区。

深化科技服务业示范区建设,鼓励各区结合张江高新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按照规定给予企业用地、保障性租赁用房、人才落户等专项支持,引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高能级专业服务企业在沪落地集聚发展。

浦东新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浦东新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浦东新区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者:金朝晖来源:《小康》2014年第12期未来上海不仅是国际化大都市,更将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当前,浦东新区正在按照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为推动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积极努力。

浦东新区经过20多年开发开放,早已成为“中国改革开发标志”、“上海建设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核心区”,并且,被赋予改革特殊使命的上海自贸区建设也在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正以“联动模式”蓄势发力,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自贸区的“溢出效应”也初步显现。

从目前国际大城市的发展看,创新是不容忽视的发展趋势,放在城市发展上,就是从“产业中心”走向“产业中心+创新中心”的发展之路。

改革就要勇于“啃硬骨头”,敢于向自己“动刀”。

浦东新区领导提出了二次创业。

“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没有好的精神和作风,否则浦东就不能在开发开放中继续勇立潮头,就不能当好…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先行者中的先行者‟,浦东就要退出历史舞台。

”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如是说。

与高校“联姻”促科技创新上海主动响应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战略举措。

9月4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与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签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教育资源与浦东新区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相关子协议。

市教委和新区政府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以“立足浦东、研究浦东、服务浦东”为目标,全面开展战略合作,促进浦东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具体包括建立战略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建浦东新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建设四大高校集聚区、共建“浦东研究院”、共建国际资格型人才培养机构、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国际医学园区等产业合作基地、共同提升浦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等八个领域。

同时,上海金融学院与浦东改发院、上海高校张江协同创新研究院与张江管委会,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分别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签署了5个具体合作协议。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要职能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主要职能

61,550,588
2019年预算单位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
编制单位: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项目
功能分类科目编码 类款项
功能分类科目名称
206
科学技术支出
206 05
科技条件与服务
206 05 01 机构运行
206 05 99 其他科技条件与服务支出
208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208 05
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
208 05
编制单位: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2019年预算单位财务收支预算总表
本年收入
项目
预算数
项目
一、财政拨款收入 1. 一般公共预算资金 2. 政府性基金 二、事业收入 三、事业单位经营收入 四、其他收入
收入总计
61,550,588 一、科学技术支出 61,550,588 二、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三、卫生健康支出 10,572,048 四、住房保障支出
住房改革支出
221 02 01 住房公积金
合计
合计
财政拨款收入
86,457,686 86,457,686 25,089,066 61,368,620
3,918,228 3,918,228 2,635,872 1,054,356
228,000 1,252,056 1,252,056 1,252,056
(四)机关运行经费:指行政单位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使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安排的基本支出中的日常公用 经费支出。
2019年单位预算编制说明
2019年,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预算支出总额为9,255万元,其中:财政拨款支出预算6,155万元。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中,一般公 共预算拨款支出预算6,155万元,政府性基金拨款支出预算0万元。财政拨款支出主要内容如下: 1. “科学技术支出”科目5,597万元,主要用于科技条件与服务支出,包括科技服务单位机构运转的基本支出及各类项目支出 等。 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科目355万元,主要用于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及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活动经费等支出。 3. “卫生健康支出”科目117万元,主要用于缴纳在职人员医疗保险等支出。 4. “住房保障支出”科目86万元,主要用于缴纳在职人员住房公积金支出。

上海科技发展与创新中心建设需建“五个中心”

上海科技发展与创新中心建设需建“五个中心”

上海科技发展与创新中心建设需建“五个中心”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 2015年第4期文/ 刘亮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我国科技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核心任务。

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分析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既是基于全球经济与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上海解决自身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1. 上海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性分析一是再全球化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已经使建设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各国的核心战略之一。

目前,随着创新型经济在全球兴起,科技创新与城市功能发展的耦合互动愈发紧密,科技创新成为城市功能的核心载体,发达国家的经济中心城市,正发展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

同时,全球化正在对现代国家的涵义及其要素(领土、民族、主权、政府等)赋予新的特征,也带来新的挑战,其根本在于以科技创新来破解当今人类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种共同挑战,从全球化深度发展趋势来看,贸易、生产、服务、知识的依次全球化,实现着资源全球配置、生产全球布局、服务全球外包、知识全球流动;全球化的重要基础架构正在从全球贸易网络、全球生产网络走向全球创新网络,全球城市网络与全球创新网络的叠加,正孕育着新型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形态,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把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作为应对深度全球化的核心战略举措,建设枢纽型科技创新城市,对提升国家整体实力、促进产业转型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上海主要科技创业中心概述

上海主要科技创业中心概述

上海主要科技创业中心概述一、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创建于1988年4月,是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直属的非盈利的社会公益性科技事业服务机构,也是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的挂靠单位以及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的牵头单位。

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致力于“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家”,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科技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综合服务,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作为上海科技企业孵化协会的依托单位,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和政策优势。

中心直接投资建设了“杨浦”、“慧谷”、“科汇”、“集成电路设计”等10多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孵化服务体系,推动上海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逐步向专业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方向迈进。

中心是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IBI)的牵头单位,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采取“一器多基地”的模式组建,现已包括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漕河泾、张江、杨浦、慧谷、上大科技园等6个具有国际企业孵化条件的孵化基地。

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致力于广泛开展与国际知名孵化器的交流和合作,已同法国、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等10多个国家的孵化器或相关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中心面向企业孵化,联手国内外孵化器网络,整合社会资源,服务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业的理想场所。

欢迎海内外的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携科技成果前来创业!宗旨:为孵化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目标:中国一流、亚洲领先、世界知名使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格言:大目标的实现,必须从小目标积累精神:以我的努力,助您的成功价值观:服务创业,创造财富服务理念:沟通创业之心工作任务:探索孵化发展的领域配置企业成长的要素拓展孵化服务的功能耕耘人才成长的土壤开创走向国际的途径建设以人为本的管理营造创新文化的环境二、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创业中心")是由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全额投资并主管的,集大学生创业园、国际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为一体,以培育和支持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开发区产业集聚、规模扩展和能级提升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

聚焦“四大关系”完善科创立法

聚焦“四大关系”完善科创立法

聚焦“四大关系”完善科创立法作者:程西园来源:《上海人大月刊》2019年第11期11月11日至12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关于《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并对条例草案修改稿进行二审。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列席代表聚焦科创立法原则、激发创新能力、激励科创人才、承载区建设等内容提出了审议意见。

“总纲性”和“突破性”的关系经过一审和公开征求意见,这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基本法,从国家战略的站位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总纲性、实效性、逻辑性,体现出更鲜明的价值导向。

常委会组成人员肯定了条例作为科创中心建设基本法的地位,同时对条例的突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修改稿有点在追求‘全’方面,每个章节基本都有类似的总体要求”,沈志强委员说,“还是要强调大家的获得感和感受度”。

“是否可以有所突破?”冯经明委员认为,要围绕上海亟需破解的瓶颈难题,整合各方意见,形成突破性条款。

“法不在多,不在面面俱到,而在于突破。

这也是立法的初心,真正提供法律制度层面的保障。

”一方面,“核心内容,一句也不能省”。

组成人员们认为,对于中央、市委一些理念性的要求要积极消化,把其中的要义和灵魂融入到条款中,不能只是号召性的口号。

另一方面,“在站位高、面上照顾到的情况下,要去寻找一些比较实在的‘点’,让科创主体、让全社会从这些‘点’中有感受度和获得感”。

实在的“点”来自于实在解决科创主体遭遇的各类难题,包括招投标、土地利用、优待等。

“政府已通过的政策就写进去”,要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并允许政策突破,同时,对法律监督和落实提出要求。

组成人员认为,要进一步增强条例的引领性、推进性、操作性、监督性,形成一个闭环。

在总则总体要求和具体章节中,增加明确创新主体和推进责任的内容,发挥与后续章节相辅相成的作用。

“要把握这部法的核心要义。

核心是科创中心,而不是科技管理工作。

”这是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共识。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01.20•【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2020年第十三号•【施行日期】2020.05.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公告第十三号《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2020年1月2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5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主席团2020年1月20日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2020年1月20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相关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将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生态优良的综合性、开放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自主创新战略高地和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第四条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应当坚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推进保障科技创新;坚持面向科学前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坚持全球视野,以开放引领创新;坚持科技创新服务民生改善,服务超大城市治理。

第五条本市建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制,根据国家战略部署和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问题。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设立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机构,统筹协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推进工作。

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相应的综合协调机制,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相关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和建议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和建议

( 一 )区分 科学研 究 和技术 活 动两个 概 念
科学 研究 的 目的是 发现 人类 未 知 的事实 和规 律, 技术 活动 一般 采 用 已知 的科 学 原 理解 决 生 产 生 活 中的特定 问题 。纵 观人 类 历史 上 多数 主要 的 技术 进 步或 发 明 , 与科 学研 究 既有联 系更 有 区别 。
律, 现代社会专业化分工也使科学家和工程师分
化成 为不 同 的职 业 。鉴 于此 , 上 海 科 技 创 新 中心
建设要 立 足“ 两手抓 , 分别 抓 ” 的思 路 , 对 于科学 研 究, 要 发 挥 好 政 府 主 导 和组 织 作 用 ; 对 于 技 术 活
义、 提 出新需求 , 是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的升级版 。
创业 成 为人们 一 种 常 态 化 的 生产 和生 活 方 式 , 呈 现 出大 众化 、 低 门槛 、 高 活跃 度 的特 征 。正 如 《 第
大众创 业 的沃 土 , 成 就 于万众 创新 的伟 力 , 汇成 全 社 会创 新 的交 响乐 。对 于上 海建设 具 有全 球影 响 力 的科 技 创新 中心 内涵 , 应从 遵循 创新 规律 , 厘 清 多重 关系 人手 , 避 免 陷入 笼 而统 之 、 以偏概 全 的认
从 历史 上看 , 全球 中心城 市 的更 迭兴 替 , 往往 与科 技和产 业革 命具 有 高度 相 关 性 , 在 未 来 全 球 城 市
间 的新一 轮角 力 中 , 创 新 成 为共 同 的 目标 取 向 和
动, 要更多发挥市场 主体作用, 同时, 还要推动政
府 与市场 共 同建立 科学 研究 与技 术 活动 的互促 和
“ 四个 中心” 的组 成 部分 , 而应 是 “ 4+1 ” 或“ 4×1 ” 关 系 。建设科 技 创新 中心 既要依 托 “ 四个 中心 ” 集 聚和辐 射创新 资 源 , 为实施 国家 战 略服务 , 也 要叠

上海市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新名片

上海市 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新名片

上海市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新名片作者:郭玲来源:《小康》2018年第07期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上海的城市定位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形成了“五个中心”的新定位。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胜期、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期、全面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起步期。

”1月22日至1月29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大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海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沪召开。

增加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形成“五个中心”新定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是上海自建设自贸试验区之后,着力打造的另一张城市名片。

1月23日上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上海市市长应勇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回顾了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后五年及2018年的工作提出建议。

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快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五个中心’建设,着力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谱写好中国梦的上海篇章。

”事实上,就在两会之前,今年1月出炉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显示,在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基础上,上海的城市定位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由此形成了“五个中心”的新定位。

对此,业内经济专家表示,增加科技创新中心,是上海为适应新形势对自己的又一次调整与提升,目的是培育出更多更强的科技创新企业,以提高对全球经济的辐射能力,打造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

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实际上已经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中。

在去年9月回答媒体提问时,应勇曾表示,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事关上海的未来,对上海至关重要,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是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上海市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近年来,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进一步加强上海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上海市政府制定了2024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市将继续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的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上海市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和服务。

加大对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国家级、上海市级的创新平台;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打造创新生态圈。

三、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上海市将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支撑能力。

通过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科技创新的人才供给能力。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上海市将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

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资助;鼓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

五、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上海市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加强科技创新与城市建设的结合,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上海市将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提高科技创新的国际化水平。

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和吸纳国际前沿科技资源;加强与国际科技企业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成果的国际化转化;加强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交流,提高上海市的国际科技创新影响力。

上海市市长杨雄:向世界级科创中心进军

上海市市长杨雄:向世界级科创中心进军

龙源期刊网
上海市市长杨雄:向世界级科创中心进军
作者:
来源:《现代工商》2015年第03期
新闻链接
@人民网上海市市长杨雄代表近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我
们将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有机结合,把科创中心建设与“四个中心”建设有机结合,把全面创新与重点突破有机结合,把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把集聚科技人才与集聚创业人才有机结合,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

专家声音
@杨雄(上海市市长)经过近几年实践探索,上海全市上下对于“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必由之路”的认识高度统一,行动更加自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使我们的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更加清晰。

建议国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尽快在体制、机制、政策、重大举措等方面作出部署和安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科创中心应“四个中心”协同发展————————————————————————————————作者:————————————————————————————————日期:上海科创中心应与“四个中心”协同发展-社会科学论文上海科创中心应与“四个中心”协同发展文/黄烨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是中央对上海中长期发展提出的要求,这个战略不是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战略之外新增一个“中心”建设目标,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该战略理解为上海城市竞争力发展的“4+1”战略,而是需要从协同发展的关系来认识科创中心建设与“四个中心”的关系:这两者并不是简单的平行发展关系,“四个中心”指向的是现代服务经济和市场功能建设,科创中心指向的是科技创新资源的积聚与辐射效应,这两者相互支撑、共荣发展,以此谋求上海对外开放的新优势,以及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升级。

根据上海“四个中心”发展战略,目前,“四个中心”建设处于初步阶段,在贸易、金融和航运领域的国际市场对外开放还未到位,对现代服务领域的外商投资尚设置各类门槛,在服务市场、服务专业化和融资便利化方面仍然离预期目标有很大差距。

现阶段,上海科创中心对“四个中心”的促进将主要体现为:以技术手段提高服务技术含量和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水平。

与此同时,在“四个中心”建设中,贸易、金融、航运三大中心与国际经济中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待明确,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本土企业在研发创新链内的专业化分工与合作是上海产业创新资源集聚的抓手,对上海科技创新资源的产业领域布局与创新网络建设具有先导作用。

科创中心将引领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全方位发展从中长期的发展阶段看,科创中心的发展将超越“四个中心”发展,与上海中长期全球城市功能升级战略实现更深层次的呼应。

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从工业城市逐步转向商贸产业和对外开放功能并举的综合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浦东的开发开放奠定了上海开放中心城市的地位。

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波及,上海持续保持对外开放的优势面临巨大压力,因此,中央对上海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主战略,确立了2020年完善“四个中心”的发展主基调。

中央对上海提出“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一项国家战略,体现了中央对上海进一步集聚和融汇全球科技要素以推进上海产业升级的要求。

针对近年来上海贸易体量相对萎缩、经济增长放慢的情况,这一目标升级的城市发展战略将重新定位上海的“服务经济”,扭转片面扩大服务业占比的观念,并指向上海在制造业升级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之间谋求均衡,确立上海中长期增长的动力。

科创中心的建设将从全球城市的“场空间”和“流空间”的结合为出发点,以科技活动便利、科技要素的集聚为切入点,以提升上海产业效率为准则,谋求上海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上海先进制造与现代服务的多层次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更高意义上的开放优势升级。

根据上述要件,认识上海科创中心与“四个中心”互动关系的定位,出发点在于上海迈向全球城市的各阶段目标及对应的功能培育,并与上海重塑开放优势的大战略深度呼应。

根据规划,2020年上海将全面建成“四个中心”,提升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城市地位,在经济流量意义上从流量的节点城市提升为“枢纽”城市。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上海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既是上海谋求新一轮开放优势的“起跳板”,也是上海应对经济增长转型挑战的中长期方略。

科创中心的建设将推动上海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导向的转型升级,对于上海“后四个中心”阶段下上海提升中心城市地位具有战略意义。

从长期来看,科创中心的发展将引领上海全球城市功能的全方位发展,上海科创中心在城市创新、企业家创业所需的资金融通、人才流动和国际化网络建设上,将在亚太地区发挥集聚与辐射作用。

由于科技资源的集聚高度依赖人才流动,人才流动的便利化设施和制度安排尤其重要,这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科创中心提供“智能化”升级的技术支撑从科创中心的近期目标看,比照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我们可以从功能耦合和机制互动上来认识科创中心与四个中心建设之间的关系。

“四个中心”的产业功能建设需要以现代服务业为根本动力,现代服务业对上海开放经济优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科创中心的创新资本、创新的便利化流动以及跨国合作网络建设,将为服务业提供新技术开发、应用和共性技术平台的支撑,无疑是深化“四个中心”建设的推动力。

“四个中心”的功能深化本质上是服务经济深化的结果。

近年来,各类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依托的主导技术呈现出技术周期更替快、技术领域模糊、跨界协同创新要求高的趋势。

互联网应用在服务形态、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上的全面展开,伴随着服务经济内的专业化分工而不断创新,不仅对上海服务经济的技术手段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发展跨界的产业研发网络。

因此,科创中心成果的应用与网络建设的研发为上海“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弥补其短板,有助于实现“四个中心”与上海现代服务经济的协同发展。

目前,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框架已初现雏形,下一阶段“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将充分落实科技资源集聚和向外辐射的功能建设。

这个进程离不开科技创新要素的全方位“渗透”。

未来五年是上海“四个中心”功能深化的时期,伴随着以自贸区为载体的一系列制度突破,各类服务新技术、新模式与产业国际化网络平台的建设也将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其中技术支持的内在需求为科创中心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以电子化和互联网模式为手段的科技创新需要广泛地应用于贸易投资便利化、金融交易创新和航运服务等领域,从而实现“四个中心”建设迈入内涵式发展阶段。

“四个中心”建设亟待全面应用新兴产业的各项科技进步成果,充分运用以“大、云、平、移”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技术手段,提升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管理的效率,从而全面推进上海“智慧口岸”的建设。

当前,在贸易,金融与航运领域,海内外的大型功能性机构不断集聚,对相关行业的互联网通讯手段、信息管理系统、风险监测基础设施等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引发了贸易、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界合作”。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跨越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以及离岸贸易与航运信息中介服务的充分结合,这些都是上海科技创新重大技术项目需要突破的领域。

科技资源的集聚、流动与“四个中心”的协同发展“四个中心”的发展从资本流动、知识产品便利化与创新成果保护的制度建设这三个层面来助推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流动。

这一推动机制将以自贸区发展为载体,也是“四个中心”与自贸区联动的重要纽带。

首先,自贸区跨境资本流动与便利化以及金融服务功能发展的制度创新将促进科技金融的发展,推动海内外创新资本在上海的集聚。

其次,自贸区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建设将延伸至知识型产品和服务领域,既对跨国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以及相关的资本流动提供支撑,也有助于建设各类新兴产业发展专业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建设。

第三,自贸区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法规和制度建设,需要覆盖创新成果的高标准保护制度建设。

海内外科技创新资源在上海的集聚功能发展也将深刻影响“四个中心”的转型升级。

现阶段上海“四个中心”建设进入深化期,贸易、航运、金融三大领域的功能升级和“联通型”的监管系统亟待提升,其中各类“硬件”与“软件”的配套都亟待全面而系统的科技研发与应用平台的介入,需要海外研发企业和机构提供先进技术跟踪、技术项目与信息的服务平台,从而对海内外各类科技型企业和研发外包企业的集聚形成吸引力。

现阶段“四个中心”的深化发展与科创中心在以自贸区为载体的协同战略上需要关注如下四大任务:(1)自贸区内以海外科技型风险投资基金为载体的科技资本流动便利化安排,以及相关税收制度的突破,支撑科创中心的跨国创新资本筹供平台的发展,实现自贸区跨境资本流动便利化制度创新与上海科创中心‘的国际化融资平台的对接。

(2)自贸区内国际通行的技术《法规、质量标准、行业标准、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库建设,需要有大量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协同行业协会来与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促进自贸区内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发展,并加速自贸区内知识密集型行业跨国研发的成果转化。

(3)自贸区对海内外知识密集型新兴服务业设立与经营的监管,需要相关法规和标准的系统性建设,包括:各产业领域的专业技术研究机构对行业标准、技术法规、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企业市场经营模式相关的监管制度的信息服务支持。

(4)自贸区内海外企业、机构的跨国技术合作项目与技术联盟的发展,需要贸易便利化安排向科技成果为形态的新兴技术贸易领域延伸,覆盖企业开展技术贸易、海外专利交易、跨国联合研发团队研究项目的资金兑换、结算交付与管理等便利化举措,同时也为本土跨国企业的国际研发外包与创新合作网络构建一个国际接轨的制度保障。

科创中心建设将“做实”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济中心是四个中心框架下相对模糊的一部分,在正式文件中尚未对国际经济中心的发展目标有明确提法,但是该中心的定位与上海作为全国长期以来的制造业发展高地有着深刻渊源,指向上海依托高端外资提升制造创新的水平。

因此,国际经济中心的功能建设与科创中心建设的内在要求之间有呼应关系。

从2002年开始,上海的“总部经济”战略旨在撬动高能级外资项目,而当前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发展的新格局构成我国利用跨国公司投资的新国际背景。

受上述因素影响,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战略亟待升级,以上海联通国内外的大市场体量为基础的“市场引力”,给上海带来了定位于跨国创新链的“流动和市场服务”环节的优势,这个优势嵌入到上海现有的各类服务业内,将衍生出多元新兴行业创新推广、应用与后续衍生的多层次服务,有助于形成创新中介、研发服务和创新产品交易、展示的平台。

这些服务和平台既服务于国内市场,也服务于国际市场,是一个面向海内外市场多层次的专业化体系和创新业态集聚体。

这将成为上海本土各类企业参与全球科技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由此构建上海开放型的产业创新模式。

国际经济中心是贸易、金融、航运三个中心的集成,上海“总部经济”战略的升级,指向建立上诲跨国协调与融通全球的研发中心。

科创中心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对于跨国研发中心的外衍效应提出了新的要求,战略推进的一个重点是:促进海内外跨国公司在沪的研发链节点向创新产品展示、交易和应用开发功能拓展,将创新链向市场环节延伸,培育一个协调国际资本、国际信息与国际经营决策要素的综合性功能平台,提升上海在全球研发价值链中的市场交易流量的水平,并在交易的价格机制和后续服务平台上树立“话语权”。

这将有利于跨国创新要素流动与本土创新要素成长形成互动关系。

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在沪研发中心往往在相对封闭的创新链内运作,亟待有一个信息与项目促进平台。

可以通过国际科技论坛、大型合作项目、互派客座研究员等方式,来推动跨国公司与本土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提高上海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开放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