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力作用教案参考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教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貌成因,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①______,主要是②________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1)地壳运动a.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③________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④________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⑤________和巨大的⑥________。
b.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作⑦______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⑧______和⑨______;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⑩________。
(2)岩浆活动:侵入活动、喷出活动。
(3)变质作用。
3.影响: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使地表变得?________。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__。
2.主要形式:?______、侵蚀、?______和?______。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岩浆岩: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________而成。
沉积岩:各种岩石经?______、?________、?______、堆积、○21________而成。
变质岩:已生成的岩石在○22______、○23______下○24______而成。
2.过程3.意义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25________________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我的疑惑1.2.3.探究点一内力作用探究材料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超过8 000米的14座山峰,全部位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
古生物学家在与珠穆朗玛峰峰顶同属一个层位的岩层中发现了三叶虫、腕足类和海百合等古代海生生物化石。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地貌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教学案
第15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和常见地貌类型(必修1+选修Ⅰ1)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山脉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2.表现形式及其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1.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类型: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洼地、峰林等,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
2.风沙地貌: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类型包括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和风力堆积形成的沙丘等。
3.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
主要类型有侵蚀形成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和堆积作用形成的海滩、沙坝等。
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③变质作用(或外力作用);④重熔再生。
微点1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
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褶皱、断层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运用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常见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机制和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判断和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如雄伟的山脉、广阔的平原、深邃的峡谷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地球表面为什么会有如此多样的形态。
2、讲授新课地球表面形态的类型结合图片和地图,介绍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所知道的不同地形类型的地区。
内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讲解地壳运动的类型,如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并通过动画演示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介绍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地表形态。
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东非大裂谷的扩张为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巨大影响。
外力作用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讲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通过图片和实例,如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等,展示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强调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区的强度和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导致地表形态的差异。
常见地质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介绍褶皱的概念和类型(背斜、向斜),通过模型演示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在地表形态变化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影响。
3. 学生能够分析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外力作用的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难点: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复杂影响。
####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介绍外力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外力作用的实际案例。
- 案例分析法:分析外力作用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教学挂图:展示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影响。
- 学生活动材料:案例分析卡片。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自然景观的图片,如河流、瀑布、沙漠等,激发学生对自然力量的好奇心。
1. 外力作用的定义:-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由于大气、水和生物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
2. 外力作用的类型:- 风化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 侵蚀作用:水蚀、风蚀等。
- 搬运作用:水流、风等将物质从一处搬运到另一处。
- 沉积作用:物质在新的位置沉积下来。
-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形成新的岩石。
3. 外力作用的影响:-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貌,如峡谷、沙丘等。
- 对环境的影响:改变土壤结构,影响生态系统。
- 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农业、建筑、交通等。
#####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外力作用,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并准备简短的报告。
##### 案例分析- 展示几个外力作用的实际案例,如黄河的泥沙淤积、沙漠的风蚀地貌等,让学生分析其形成过程和影响。
##### 课堂小结- 总结外力作用的类型和影响,强调外力作用在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性。
####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外力作用的新闻报道或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
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教案标题:新人教版外力作用教案设计思路教学目标: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外力作用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外力作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外力作用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学素材等;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外力的兴趣,例如展示一些有趣的外力作用实例或实验现象;2. 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是外力?外力对物体有什么影响?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展示,介绍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3.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外力的特点和作用方式。
三、实验探究(2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例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讨论;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规律。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外力作用相关的问题;2. 点名解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讨论和交流。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供一些拓展资料或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力在不同领域的应用;2.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六、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2. 引导学生思考:你对外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七、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2. 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深入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物理内力题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内力题讲解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内力的概念,掌握内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解释内力的概念,并说明题目中的阻力是一种内力。
2. 解题过程(15分钟)
a. 让学生根据题目分析汽车受到的外力和内力情况;
b. 让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 F = ma,表示汽车的运动方程;
c. 让学生进行方程的求解,得出汽车刹车后的速度。
3. 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内力的特点和计算方法,并总结解题方法。
教学要点:
1. 内力是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力;
2. 牛顿第二定律 F = ma;
3.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考虑内力的作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案设计旨在让学生理解内力的概念,并掌握内力的计算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内力的基本概念及计算方法,同时提高他们的物理解题能力。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案 鲁教版
第2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特别提示(1)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二、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地球的__________被________、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______板块。
2三、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学以致用 “背斜岩层向上隆起,一定形成山脉;向斜岩层向下凹陷,一定成为谷地。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流水作用⎩⎪⎨⎪⎧侵蚀地貌:沟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 和(2)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积地貌: 、沙垄考点一 褶皱山和断块山典例导入 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 。
图中,陡崖出现在 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剖析褶皱与断层的比较特别提醒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 ——背斜,B ——向斜,C ——背斜,D ——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高中地理《外力作用》教案
高中地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2.通过阅读地图,培养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3.激发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2.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播放《匆匆那年》视频,引出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的地表形态。
展示“新西兰南岛摩拉基大圆石”图片,引出本节课题: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板书:外力作用)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教师活动】展示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相关资料。
形态各异的地表是地质作用造就的,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内力作用,其表现有岩浆、火山、地壳运动等,今天我们主要来学习外力作用。
请大家说说: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活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方式。
(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风力作用【教师活动】播放风力侵蚀的视频及形成的地貌类型视频。
风力侵蚀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哪些地貌?【学生活动】干旱半干旱地区。
可以形成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和风蚀蘑菇。
【教师活动】在气候干旱的地区,因气候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由于近地面的风沙粒较大,磨蚀力较强,形成这种顶部大底部小的蘑菇状外形,我们称之为风蚀蘑菇。
除此而外,还有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蚀柱。
【教师活动】当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中,当风速减小时沙粒就会慢慢沉积,形成堆积地貌,那么风力沉积可以形成哪些地貌?【学生活动】沙丘(移动沙丘和静止沙丘),还有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层。
【教师活动】请大家思考沙丘是如何移动呢?【教师总结】我们看到沙丘的两侧面坡度不同,坡度较缓的这边应该是风的来向,坡度较陡的那侧就是背风坡,由此可以看出,沙子在迎风坡吹起,在背风坡堆积,这样就缓慢向前移动。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外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外力的概念,并能够说出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外力的概念及作用。
2. 教学难点:能够说出外力的种类及作用,并能用实例进行说明。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一道物理题目:“当你用力推一张桌子,桌子就会移动了,这是为什么?”来引起学生对外力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2. 探究(15分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探究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步骤一:实验设计将一张桌子放在一块平整的地面上,让一名学生推动桌子,并观察桌子的运动情况。
步骤二:实验观察观察并记录桌子的运动情况,并思考推动桌子的原因。
步骤三: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桌子的运动和推动桌子的原因,总结出外力的概念及作用。
3. 学习(20分钟)通过对外力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外力的种类和作用。
步骤一:概念讲解讲解外力的概念:“外力是指物体受到的来自于物体外部的作用力。
”步骤二:种类介绍介绍外力的种类,包括接触力、重力和浮力等,并讲解它们的作用。
步骤三:拓展延伸进一步拓展外力的概念和种类,如弹力、摩擦力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4. 实践(15分钟)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步骤一:情景设计给出一个情景:“小明用力推了一下小车,小车受到了怎样的外力?”步骤二:问题解决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给出答案,通过实际操作情境,让学生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5.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拓展任务,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外力的理解。
步骤一:拓展任务设计一个拓展任务:“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想到哪些例子,能够说明外力的概念?”步骤二:讨论分享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例子,同时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扩展。
6. 小结(5分钟)通过对外力的学习和实践,概括总结外力的概念及作用,并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高中地理1.3外力作用的表现教学案_鲁教版_必修1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编写:陆其勇 审稿:刘龙华第三课时 外力作用的表现 教学要求 ①常见的外力作用及其影响下的地表形态 ②外力作用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内力作用有哪些主要表现?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二、外力作用的表现 读教材P 32页,思考回答:2.读教材P 32-33页内容,思考填表:外力作用形式主要分布区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流水主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_______、__________、等, 洪积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风力 ________地区 ________、________等 _________、_________等 读P 35页知识窗内容,思考回答: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有: __________ 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有: ___________3.读P 33页教材内容,思考填表:练习巩固1.通常情况下,外力作用的过程为( ) 人类活动合理 改变 趋利 避害 不合理 改 变 消极 作用 地表形态有 利 不 利A.侵蚀作用——风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B.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C.风化作用——搬运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风化作用2.由于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是()A.冰斗B.河口三角洲C.沙丘D.沙垄3.下列地貌,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B.亚马孙平原C.密西西比平原D.印度河—恒河平原4.下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流水作用形成的是()A.①B.②C.③D.④5.下列地形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 长江三角洲B 喜马拉雅山C 黄土高原D 黄土高原上的沟谷6.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 地壳运动B侵蚀作用 C 岩浆活动 D 变质作用7.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错误的是()A.广泛分布的黄土是当地岩石的风化物B沟壑纵横的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C黄土高原是外力沉积作用形成的D黄土岩性疏松,极易被侵蚀8.埃及狮身人面像表面剥蚀严重的原因是()A河流的长期冲刷B海浪冲击C风化和风力侵蚀D冰川侵蚀9.风蚀地貌在我国最典型的分布地区是()A四川盆地B云贵高原C准噶尔盆地D黄土高原10.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消极作用的是()A挖河修渠B修建水库C毁林开荒D修筑梯田1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A U形的冰川谷B夏威夷群岛的形成C我国西北地区的移动沙丘D桂林山水的形成。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和表面形态?举例说明了水、风和冰川等外力对表面形态的影响?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表面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和外力的作用,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二、过程与方法能够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绪、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2.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地质构造判断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列出对比分析3个展示风景照片的多媒体课件【排课】一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书归纳】分类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热能)活动、变质作用起伏。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地球外部外力作用搬运堆积(太阳能)固结成岩[注意]: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一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外力作用教案
外力作用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3. 能够解释物体受力产生的效果。
教案步骤:Step 1:导入向学生提问:“你们是否知道什么是外力?外力对物体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
Step 2:概念讲解向学生简单介绍外力的概念:“外力是指物体受到的来自外部的力量,它能够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接着讲解外力对物体的作用:“外力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停止运动、改变运动速度和改变形状。
”Step 3:不同外力的影响分别介绍以下几种常见的外力及其对物体的影响:1. 推力:向学生展示推力对物体的影响,如将一本书推动;2. 拉力:向学生展示拉力对物体的影响,如拉物体使其移动;3. 重力:向学生介绍重力对物体的影响,如让一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4. 弹力:向学生介绍弹力对物体的影响,如弹力对弹簧的作用;5. 阻力:向学生介绍阻力对物体的影响,如空气阻力对运动物体的作用。
Step 4:力的效果解释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物体受到推力后会运动?为什么物体受到重力后会下落?为什么物体受到阻力后会减慢速度?”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是由力的存在和作用产生的。
Step 5:实例演示通过实际操作或观察视频等形式,展示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和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外力的概念和物体受力的结果。
Step 6:巩固练习提供一些情境题或物理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或计算,巩固对外力和力的作用理解。
Step 7: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拓展讲解其他常见的外力及其对物体的影响,如摩擦力和推力相互抵消导致物体静止等。
Step 8:课堂小结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并留下相关习题作为课后作业。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必修1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
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最新同步教案:必修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1.考察当地地貌形态景观,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内力作用与外力作 用的区别以及影响等相关资料。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问老师。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教 师
行 为
学生行为
(预设)
媒体运用
创设
情境
导入
主题
新课导入
选用成语“沧海桑田”,导入新课。
传说东汉中仙女麻姑,早年修行得道,千百年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后来,人们用“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极大,或者变化极快。
学生独立完成,与小组成员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
环节二:对学
案探
究内
容分
析与
整合
探究一点拨
1.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探究二点拨
1.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过程,受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影响。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
建议
1.内力作用
教师可以从内力作用的力量来源、表现形式、主要作用方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四个方面展开教学。然后结合教材案例,让学生理解内力作用过程的快慢。
在讲述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明确三种内力作用的活动区域,然后借助教具和案例,从运动特点、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相互关系三方面介绍,以避免内容过于抽象。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教案: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3. 让学生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4.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实际案例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讲解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火山和地震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讲解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黄河流域的地貌变化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6. 总结与反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案编写: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
2. 内力作用讲解:a. 地壳运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b.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及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3. 外力作用讲解:a. 风化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b. 侵蚀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c. 沉积作用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d. 固结成岩的定义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课标解读】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
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
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
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外力作用教案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作用班级:地理科学1112班姓名:学号:2011113220【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作用。
【三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深入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结合实例概括分析外力作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利用典型景观图片分析地貌成因。
•讨论与活动,深入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能理解内外力的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物质是运动的,用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本节知识深入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课前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知道了“地震和火山”都是由于地球本身的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我们也知道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只包括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外力作用。
(打开ppt)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看看这副遥感图片,大家知道是哪里吗?生:学生回答是襄阳师:同学们很聪明,这正是我们大襄阳,上面呢是汉江,大家注意看红色圈标注的部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汉江中央好端端的会冒出来一个桃花岛呢?学完这节课你就知道了师:唐代诗人王之涣写过一首《凉州词》: 黄沙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大家看这是现在的玉门关,为什么之前雄伟的玉门关为什么会成现在这个样子呢?生:学生回答(风力侵蚀所形成的)师:VERY正确,玉门关地处西北干旱地区,经常刮西北风,造受了风的侵蚀,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
再来看这副图片,大家知道这是那里吗生:学生回答(是黄土高原)师:回答很对,是黄土高原,为什么黄土高原是千沟万壑,而不是一马平川呢? 生:流水侵蚀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对,黄土土质疏松,北方夏季降雨比较集中多暴雨,所以受雨水侵蚀变成了现在这样。
看完这两幅图片,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什么是外力作用师【板书】:所谓外力作用就是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其中内力作用对地表变化起主导作用。
(2)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二、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划分:地球的__________被________、海沟等断裂构造带分割成若干单元,称为板块,全球岩石圈主要分为______板块。
2陷,一定成为谷地。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外力作用的表现 1.主要表现形式2.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流水作用⎩⎪⎨⎪⎧侵蚀地貌:沟谷、 堆积地貌:冲积扇或洪积扇; 和(2)风力作用⎩⎪⎨⎪⎧风蚀地貌: 、风蚀洼地风积地貌: 、沙垄考点一 褶皱山和断块山典例导入 1.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相关问题。
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图中,陡崖出现在处。
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难剖析褶皱与断层的比较特别提醒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从岩层新老关系看,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
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断层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构造是不是断层的依据有两个:一是看岩体是不是受力产生破裂;二是看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是否有明显的错动、位移。
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若只有破裂但无位移则不能算作断层而仅为断裂。
考点二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典例导入 2.(2011·北京文综)下图为地处北纬50°附近欧洲中部的“某聚落局部地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A.河流形成于距今2 300万年前B.①处经历了先侵蚀后沉积过程C.②处地层由下到上是连续的D.河流③处左岸侵蚀,右岸堆积疑难剖析黄土堆积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海浪堆积形成沙滩海岸地貌滨海地带2.(1)流水作用的差异①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B;河流下游,以流水堆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②河流的曲流处流水作用的差异: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下图:(2)冰川作用的差异①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②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的差异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1.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移位称为地质构造。
它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其基本类型有褶皱和断层。
2.岩层因地壳水平挤压力的作用而发生的弯曲叫褶曲,褶曲按形态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如发生一系列褶曲就形成褶皱。
3.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即形成断层。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1)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地质构造判断(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形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
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例题(2011·广东文综)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下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思维过程答案 B考查点一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大自然简直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观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2止。
阅读“南斯拉夫的‘猫咪山’图”,完成1~题。
1.塑造“猫咪山”形态的根本力量的来源是()A.太阳辐射B.岩浆活动C.大气D.流水2.“猫咪山”所在地区的地表形态是()A.内力作用单独形成的B.外力作用单独形成的C.内、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D.板块运动形成的考查点二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完成3~4题。
3.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甲~丁的哪一种地质构造()A.甲B.乙C.丙D.丁4.在图中甲~丁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A.甲B.乙C.丙D.丁考查点三板块构造理论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5~6题。
5.下列各类岩石中,在丙处常见的是()A.玄武岩B.页岩C.花岗岩D.石英岩6.若图中乙板块边缘受挤上拱,形成的是安第斯山脉,则甲板块属于()A.南极洲板块B.太平洋板块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考查点四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读图甲和图乙,完成7~8题。
7.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8.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考查点五主要地貌形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9.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图”,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F1F2、F3F4都是构造,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的主要地形是。
F1F2、F3F4形成之前,该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构造。
(3)图中河流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河沿途居民点很少或居民点规模很小,主要原因是。
(4)从地质构造条件考虑,该地区地下水分布可能较多的是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课时规范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读下面“某地质地形图”,回答1~2题。
1.判断该地地形成因是()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山D.背斜成谷2.读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地区曾发生过变质作用B.b处埋藏有丰富的煤炭资源C.该地区曾是广阔的热带浅海D.a处修水利要注意塌方渗漏3.下图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关于两图中板块边界类型与其形成的地貌组合正确的是()A.海岭—生长边界—火山岛B.海沟—消亡边界—岛弧C.海岭—消亡边界—海岸山脉D.海沟—张裂边界—裂谷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甲、乙、丙、丁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甲、乙、丙、丁B.甲、丁、乙、丙C.丁、丙、甲、乙D.丙、丁、甲、乙5.下列关于此地开发的叙述,合理的是()A.可以在此地修建采石厂B.地表可以修建铁路C.褶皱内部肯定存在油气,可以开发D.可以修建水库堤坝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甲处海岸陡峭B.乙处地貌为山谷C.丙处海拔200米D.山脉多东西走向7.下列描述正确的是()①M河口冬季沉积显著②N海域适合水产养殖③公路走向主要受地形影响④聚落多沿海分布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下图中沉积岩的形成符合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的规律。
读图回答8~9题。
8.该地形为()A.向斜成山B.向斜成谷C.背斜成谷D.背斜成山9.形成图示地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地壳运动B.岩浆活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下图中甲图为“某区域示意图”,乙图为甲图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R河河谷的形成考虑地转偏向力)。
读图回答10~11题。
10.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A.自北向南B.自南向北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11.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A.向斜B.背斜C.谷地D.山岭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12~13题。
12.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13.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A.乙、丙地貌均由地壳运动形成B.乙处为背斜成谷C.丙处为地堑成谷D.丁处为地垒成山下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14~15题。
14.据图判断()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B.2处的火山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C.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15.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层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B.B为流水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二、综合题(共40分)16.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材料一下图为地中海沿岸地质剖面图,甲图是乙图中岩层局部放大图。
材料二“地震真正的故事记录在岩石和土壤中”。
地震是由地壳深处断层的运动引起的,如果运动足够强烈,地表就会产生裂缝,数年后,沉积物又将裂缝覆盖。
(1)图示地区位于板块和板块的边界,其边界类型为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