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力作用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外力)②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即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构。

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根据景观...判断地貌类型..图.或者示意图②能根据图文材料..。

..该地表形态的原因....判断形成....,以及地貌特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展示景观图、示意图,让学生根据其特征分析地貌类型。

②依据图文材料、地貌特征,以及描述该地貌形态成因的模式,比较准确的描述某种地表形态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由易到难的学习新知,复习旧知,学会循序渐进。

②.通过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地表形态及其原因分析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我校大部分学生基础不是很扎实,而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全面理解内外力作用以及二者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才能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高中物理外力问题解析教案

高中物理外力问题解析教案

高中物理外力问题解析教案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能够熟练运用力的概念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

2. 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3.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1. 复习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入外力问题。

2. 讲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力的大小和方向的计算方法。

3. 练习外力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讲解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

2. 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复习力的概念和性质,引入外力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介绍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解析外力问题的技巧。

3. 练习:进行一些外力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学生在课后复习和巩固。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制作外力问题解析示意图。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外力问题,让学生了解外力问题的解析方法和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技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后续需要加强让学生进行更多练习,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运
用能力。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导学】----- 轻松合作披沙炼金3考考你的归纳能力:举例说明冰川地貌还有哪些?(B层)二、【合作探究】: 一粒沙沿黄河的的旅行学习任务一:流水地貌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东营市东北部,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一致,占地面积1 530平方公里,主要地质遗迹面积52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属水体景观中河流及地貌景观地质公园。

(1)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黄河三角洲面积增长快的原因是什么?教材解读:描述流水沉积地貌成因时要抓住流速减缓的原因,和沉积的位置风儿说:自由的河流可以带我去天涯,我跟随黄河旅游时发现了下面的景观,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一个解说。

地理实验:冲积扇的形成(1)在太行山的东麓发现的地貌名称是什么?请说明其原因(2)从青海龙羊峡到宁夏青铜峡部分为黄河峡谷段,此段集中分布了20处峡谷。

原因是什么?活动测评:分析总结河流不同河段的地貌类型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评价标准:展示时用地理语言表述对自然资源共性的思考;用地理图表或图像的形式作为展示范本教师助教:可以用图表总结解析设计意图:图片生动直接地展示不同类型侵蚀作用下的地貌,帮助学生理解沉积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并以系列问题的推进引导学生分析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及冲积平原,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及黄土地貌千沟万壑特点的成因,学习风力沉积的同时巩固应用流水侵蚀作用,培养看今朝:我现在是黄河三角洲的一粒沙母亲河之旅【学习任务二】风力地貌教师助教:观看微课《一粒沙的由来》,了解风力地貌的成因1、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堆积形成沙丘。

如果没有植被滞阻,沙丘在风力作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

读右图回答:(1)该沙丘的迎风坡是_____(陡或缓)坡,该地的盛行风向为_____(东或西)风(2)此沙丘的形成是由于____(内或外)力作用,此沙丘属于_____地貌,此后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2、在干旱地区,经常看到下图,从风力作用的角度描述其成因现在是沙滩上的一粒沙,试想:1、请说出海浪地貌的主要类型。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66教学参考_■■■■■_ 202丨年第2期•下课堂教学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教学设计江丰游霖玮(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教材版本]中图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第三 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第二课时“造成地表形态变 化的外力作用”。

[课标要求与分析]1.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 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课标分析教学时应以典型地貌为例重点分析,让学生掌握 分析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方法。

与《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相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 准(2017年版)》在内容要求中增加了“说明人类活动 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强调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介绍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 量交换,主要学习大气运动、水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 循环。

本节内容是对大气和水内容的总结、递进与深 化,也为下一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做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教材中介绍了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搬运 和沉积的四种表现形式,并以黄土高原深厚黄土的形 成及华北平原的形成为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变化所起的作用。

同时,为后一节课“岩石圈物质循 环”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学习过外力作用的相关知 识,但对区域地理有一定认知,同时也具备初步的推 理、读图能力。

本节课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学中需注重引导学生用区域和综合思维的观点进行地理分析与评价。

教学中的部分地貌景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接触,从其熟悉的事物人手,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有趣的教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1. 以青藏高原、河西走廊及黄土高原的地貌为 例,探究外力作用中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结合图片和3D模型分析相应地貌的形成原因。

3.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地貌的形成原因,培 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外力作用…【省一等奖】

外力作用…【省一等奖】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解读本节课选自中国地图出版社地理选修一《宇宙与地球》之第四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运用案例和情境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准确理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概念。

二、学习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通过实验,能够初步掌握简单的地理实验操作方法,理解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理实践力素养)。

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能够学会运用地理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地理问题(地理实践力素养)。

4.能够熟练掌握各主要景观图特点,着重分析某一地貌的成因和特点(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5.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能够说出不同区域的外力作用表现形式差异,学会基于区域背景思考地理问题(区域认知素养)。

6.通过学习,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或者多种外力作用的结果(综合思维素养)。

三、学习重难点及课时安排学习重点:结合案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习难点:不同区域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差异;风、流水、冰川对地表形态的不同影响课时安排:课堂1课时+课外1课时四、教学设计构想本节课主要采用地理实验、地理景观图片、地理科普视频等向同学们充分展示不同区域的地表形态,通过案例分析法掌握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五、情境与任务本节课从美国地形的成因出发,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主要探讨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的成因,并由此展开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探究。

通过一个地理实验操作,五个探究活动、一个地理实验视频,若干地理景观图片和三段地理科普视频展开教学。

六、教学过程设计1.探究活动一:展示美国本土地形图,请同学们回忆美国西部山地的成因,然后请同学们思考五大湖的成因。

答案:西部山脉主要由板块挤压碰撞形成,五大湖的成因是冰川侵蚀。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能目标】1、通过对以黄河沿线及其它地区不同地域地貌景观图的观察和分析,认识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了解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典型地貌类型,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通过对不同地貌景观的欣赏、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要素演变推理和地理问题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素养目标】以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景观图为载体,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认识流水和风力等不同外力作用塑造的不同地貌类型,能够对不同地貌景观图进线外力作用分析,理解地表形态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重点。

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缺乏,对不同地貌景观缺乏直观认识,所以让学生学会对不同地貌景观进行外力分析和归纳是本节内容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以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的发现式教学。

“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由学生在创设的情景和来自于生活的景观图材料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

初步构建以自主学习为核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发现—课堂小结”。

四、教学过程学情分析1、学生的在校时间长,野外实践的机会很少,对于各种地表形态没有直观的影响,全凭想象力无法达到教学效果。

就算见到了各种地表形态的景观图片,也无法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3、高二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性比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动起来,注意教学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课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课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探究课教学设计高陵一中段彦妮一.课程分析地表形态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同本章其他各节内容密切相关,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4.本节内容是完成了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之后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学习难度不大。

三.教学方法1.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分组讨论,用对比法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以流水和风为例,对比说明外力作用的结果。

四.学法指导1.通过列举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2.结合区域分布图或各类示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常见的侵蚀、沉积地貌的景观特点。

3.联系初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五.三维目标1.说出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学会辨识常见的侵蚀、沉淀地貌景观;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会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3.通过对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关系的认识,树立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思想。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视频《诗画地理》介绍华山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给出二十块人民币的图片并提出一下问题:二十块人民币的背后的桂林山水的成因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对比分析桂林山水和华山的成因有何不同,从而思考外力作用对于地貌形态有怎样的影响。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张青峰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张青峰
• 2.流水侵蚀与堆积地貌
3.说说你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什么建议?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关西国际机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岛机场,机场于1994年建成。
材料: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日本一共从海洋索取了 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京湾填海造地工程、神 户人工岛和关西国际机场等都是日本引以为豪的 填海造地工程。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 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 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 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 澳门总面积因沿岸填海而不断扩大,自有记 录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扩展至2004年的 27.5平方公里。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 与地表形态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一中 张青峰
塑造地表形态的三位最 强大的雕塑师?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课时
塑造地表形态的 雕塑师?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一).外力作用
•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 •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 • 固结成岩(作用)
• 2.主要的外力因素:
• 风力;流水;冰川; 波浪
形成该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因素及 该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形成该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因 素及外力作用的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1.风力侵蚀与堆积地貌
• 1.黄土高原上黄土的形成原因? • 2.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的原因? 3.说说你对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什么建议?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 (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 1.风力侵蚀与堆积地貌
流水作用演示实验
• 请认真观察,回答问题: 1.山坡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
2.山麓地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有植被覆盖的山坡地表 和植被稀疏的山坡地表在实验中 有什么不同?

普通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图片导入)冰川各种地貌图
3.外力作用的影响
使地表趋于平坦
(图片导入)削高填低图
地表形态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的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
(图片导入)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
4、总结
5、练习
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探寻规律的能力。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
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物理风化)、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和生物分解等,这一过程叫风化作用。
(图片导入)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过程
(图片导入)根劈作用图
(图片导入)冰劈作用图
(2).侵蚀作用
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图片导入)丹霞地貌图
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丹霞地貌强调的是红色地层和陡崖坡、顶平、身陡。
(图片导入)黄土高原和河流侵蚀图
(图片导入)喀斯特地貌相关图
③冰川侵蚀
(图片导入)冰川各种地貌图
④海水侵蚀
认识海水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图片导入)海岸各种地貌图
(3).搬运作用
搬运作用是一个过程,并不会产生地貌类型。
(图片导入)流水搬运图、风力搬运图、冰川搬运图、海浪搬运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1册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在这一节内容里将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本节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所起的不同作用。

2.内容分析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2.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2.能够通过阅读示意图、实例图片,描述并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读图分法2.合作探究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人名币的背景图片,提问“印在人民币背面的这些风景你认识吗?”,学生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不断发生变化的?”。

【新课教学】(一)内力作用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18页-19页的内容。

回答: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是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岩浆活动是岩石圈破裂,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面。

变质作用是岩石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其成分、结构发生改变。

2、探究活动: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材料: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

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

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

a.我国宋代的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

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

公元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

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6米至6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_外力作用_以河流地貌为例_教学设计_唐伟

_外力作用_以河流地貌为例_教学设计_唐伟

内 的 晋 陕峡 谷 地 带 会 出 现 神 奇 的

蛇曲

地 貌 景 观 ? 调 动 学 生 积 极 性 激 发 其 探 究

展示学习


标 问 题 的 兴 趣



解 外 力 作 用 的 概 念 能 量 来 源 表现形 式 学 生



主学




外 力 作 用 能 量 主要 来 源 于 太 阳 辐 射 能
教师 总 结 通 过这


案例 和 刚 才 的 图

展 示 我们 可


以看 出

在 外力 作 用 影 响下

地表形 态 千 变 万化 不 同 地 区 的 外 力 作 用 存 在明 显 差 异 通 常 在 干 旱 地 区 以 风 力 作 用

为 主 湿润 地 区 以 流 水 作 用 为 主

环节 三
河流


2)
到 中 下游 由 于地 势 变 缓 流 速 变 慢 下 切侵蚀 减 弱 侧 方侵 蚀 加 强



河流

岸侵
地 貌 三 理 解 凹 岸侵 蚀 凸 岸 堆 积
“ ? ^ 、
, ,
蚀 凸 岸 堆 积 进而 形 成 连续 的 河 湾







教学
目标

塑 造

知识 与 技 能

了 解 外 力 作 用 的 形 式 及 对 地 表 形 态 的 教 法 指 导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5.注重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本案例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教学策略的巧妙设计,如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等。同时,以人性化的语言和关爱学生的态度,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下学习,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2.通过问题驱动,使学生深入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其课堂参与度。
(三)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设计合作任务,如调查报告、小组演示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简要介绍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定义,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4.设置疑问:“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究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内力作用的成因、类型和特点,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以及它们对地表形态和资源分配的影响。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地震预警、火山tourism等。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实际应用。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逐一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强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内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外力作用的类型、特点及影响等。
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教学案例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中“2.1.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为主题,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成因和影响,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两种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提高其地理学科素养。

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教学设计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解读:学生能够结‎合实例,学生能够自‎己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而本节课的‎侧重点在外‎力因素。

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学生能够分‎析这几种表‎现形式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

设计思路:第一部分:结合实例,分析风化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什么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weath‎e 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有哪些作用‎力促进风化‎作用?风化地貌(weath‎e ring‎landf‎o rm)是由风化作‎用所形成的‎地貌。

它的形态与‎岩石性质、地层产状以‎及地质构造‎发育程度有‎很密切的关‎系。

如在垂直节‎理发育的红‎色砂岩地区‎的丹霞地貌,片岩地区常‎见的梳状地‎形和花岗岩‎区的石蛋地‎形等在松散的风‎化碎屑被剥‎蚀之后,常在山顶或‎山坡出露由‎花岗岩球状‎风化形成的‎大大小小的‎石蛋,圆石堆叠,形成奇特的‎花岗岩石蛋‎地形。

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区别:风化是外力‎使岩石表面‎变碎(但还贴在母‎体上),侵蚀是外力‎把上面形成‎的碎块儿剥‎离下来,搬运是外力‎再把这些剥‎下来的碎块‎搬到其他地‎方去。

风化的作用‎力则相对静‎止,如温度、水、生物等。

而侵蚀作用‎强调外力的‎运动性,如风力、流水、海浪、冰川等侵蚀作用外营力对地‎表冲刷、磨蚀和溶蚀‎等作用的总‎称。

外营力包括‎流水、冰川、波浪、潮流、海流、风等。

风化作用产‎生碎屑,为外营力提‎供了侵蚀地‎面的条件;继侵蚀作用‎之后,相继出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使地貌改观‎。

狭义的侵蚀‎作用指流水‎、波浪和潮流‎、冰川和风等‎外营力的侵‎蚀作用;广义的侵蚀‎作用还包括‎坡地上岩屑‎、土粒受重力‎影响顺坡下‎移的块体运‎动。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理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1、明确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主要表现形式2、掌握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类型2、风力地貌与流水地貌的形成及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提高运用地理原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飞禽走兽都很少。

偶尔还会有诡异的事情发生。

我们来看一段短片了解一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短片,判断“奇怪声音”的来源,推断魔鬼城的成因?请xx来回答一下——嗯,这位同学认为是风力作用导致的?那到底是风化、侵蚀、搬运、还是堆积呢?T:风力侵蚀【实验一】S:这位同学的推断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用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

首先准备好实验材料,然后我需要一位同学来做我的助手,为大家朗读一下实验步骤。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然后分小组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并填写实验报告。

请每个小组选定至少两名发言人。

好了,实验完成,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形成了洼地,有的地方形成了小山包?好的,第二小组的同学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嗯,综合两小组同学的答案,我们发现:松软的碎屑物质易被吹走,也就是被风力侵蚀掉,形成——风蚀洼地;学生上前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首先我们来到上游著名的三峡地区,在这里两岸悬崖壁立,滚滚长江在山间奔流。

形成了典型的“v”形峡谷。

而在河流出山口处,我们看到了扇形的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

【实验二】这些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验来模拟一下。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一堆泥土、一瓶水、一个平底敞口的小箱子;请一位同学朗读实验步骤,另一位同学演示操作。

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实验完成,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讨论填写实验报告。

1、第一个问题,在流水的作用下,小土山上形成了沟谷,山麓地带则形成了扇形堆积地貌,也就是“冲积扇”2、第二个问题,很明显,小土山上,流水侵蚀作用强烈,而在山麓地带,则以沉积作用为主。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教案模型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教案模型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教案模型
教学目标:
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外力方向问题
教学重点: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在复杂情况下判断外力方向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相关章节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块、光滑水平面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介绍外力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讲解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15分钟)
1. 分别介绍平行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于物体运动方向和倾斜于物体运动方向的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配合实验,让学生观察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让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让学生在光滑水平面上放置滑块,通过施加不同方向的外力来观察滑块的运动情况。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规律。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重要性。

五、拓展应用(10分钟)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应用外力方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外力方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有了深入的认识,能够通过实验和讨论得出结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外力方向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讲解教案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外力的概念和作用;2. 掌握外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能够解决与外力方向相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内容:1. 外力的定义和分类;2. 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 外力方向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难点:外力方向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具:投影仪、实验装置、实物模型;2. 教材:高中物理教科书。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教师通过实际例子引出外力方向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讨论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Step 2:讲解外力的定义和分类教师向学生介绍外力的概念和分类,包括接触力、重力、摩擦力等。

Step 3:探讨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教师通过实验和示意图,让学生观察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Step 4:讲解外力方向的计算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外力方向的计算方法,包括力的合成和分解等,并通过实例演练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Step 5:小结与检测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答题练习,检测学生对外力方向的理解程度。

Step 6:拓展延伸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实际情况的例子引出外力方向更复杂的应用,拓展学生的思维。

Step 7: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强化学生对外力方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通过实验示意图和实例演练,帮助学生理解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通过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讨论,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教案模板

高中物理外力方向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 理解外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能够分析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 能够根据外力方向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外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外力的合力与分力的概念
3. 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如何解决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问题
2. 如何分析外力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将一个小车放在斜坡上,引导学生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引发学生讨论外力的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呈现(15分钟)
1. 介绍外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外力的方向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 介绍外力的合力与分力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外力的合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三、练习(20分钟)
1. 让学生进行练习,根据外力方向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2. 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外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拓展(10分钟)
1.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引导学生思考外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

五、归纳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外力方向对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外力方向的理解。

七、课后反馈(5分钟)
让学生回答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解决疑惑。

高中物理重力和外力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和外力教案

高中物理重力和外力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重力的概念,能够描述重力的作用和计算重力的大小;2. 能够描述外力的概念,识别不同类型的外力;3. 能够应用重力和外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重力的概念和作用;2. 外力的概念和分类;3. 重力和外力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重力和外力的区别和联系;2. 掌握重力和外力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一个问题或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如“为什么抛出的物体最终会落地?为什么我们可以站在地球表面?”引导学生思考重力和外力的作用。

第二步:讲解与示范(15分钟)1. 讲解重力的概念和作用,示范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2. 讲解外力的概念和分类,示范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

第三步:讨论与实验(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并描述学习到的知识;2. 对比不同外力对物体的影响,并进行相关实验;3. 学生自行计算实验结果,与组员分享。

第四步:总结与应用(10分钟)1. 教师总结重力和外力的关系和应用;2. 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讨论解决方法。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练习册相关题目和思考题,加深对重力和外力的理解。

教学反馈:1. 学生表现:听课态度、讨论参与度、实验操作能力;2. 教师反馈:学生掌握程度、深入理解情况、存在问题指导。

教学延伸:1. 拓展学生对力的理解,进一步探讨力的平衡和合力;2. 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力情景,加深学生对重力和外力的认识。

教学心得:本节课主要围绕重力和外力展开,通过讲解、实验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大部分表现积极主动,思维活跃,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理解困难和操作不熟练的情况,需要重点关注和指导。

下节课将继续教学,加深学生对物理力的认识和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答:先堆积颗粒大的,后堆积颗粒小的。
堆积物的大小、多少与外力作用的强弱和遇到的障碍物有关。
限时讨论,找学生完成。
回答:湿润、半湿润地区
展示南溪河流及龙缸地貌图片,
知识网络
图片及文字
视频拍摄学生的实验,并进行小组讨论
展示图片
展示龙缸溶洞。
将前面的实验视频重播
图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示图片
图片
课堂小活动
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这些地貌的形成与水息息相关。
教材先阐述外力作用的的概念与塑造方式,再依次对每一种塑造方式进行阐述,并附有相应的图片,使学生在更加熟悉自己家乡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他们能够理解一些自然界中地表形态的形成,但是长期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他们往往忘记去观察身边的世界。所以在课堂中运用了众多的图片、视频,并通过实验来引导,是地理更加生活化,从而提高他们联系实际,运用地理知识来分析周边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
1、细节地方需要改进:
2、语言的表述出现重复:
3、让学生做完实验后,没有让做实验的学生进行发言,来讲述在实验中所看到的外力作用,是观看的学生和实践者的学生进行思维碰撞,进而了解学生思维方式,便于后期的地理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以流水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会利用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流水作用,使学生明白植被对土壤的保护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并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3、课堂中学生活动设计比较恰当,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所讲的大部分内容都设计了学生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4、课堂教学中获得了一些生成性的知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可贵的是在课堂上由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形成的一些火花。比如在学生讨论堆积物堆积顺序及原因时。
外力作用
--------以流水作用为例
课题名称: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例)设计者:李 文 雄
单 位:南 溪 中 学授课年级:高2020级地理备课组
章节名称
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例)
学 时
1课时
课标依据
运用身边有关的外力作用的地理图片来深入教学中,让学生深刻的体验地理源于生活,它就在你的身边。
课标分析:
1、风化作用
2、流水侵蚀作用
3、流水搬运作用
4、流水堆积作用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通过结合指导教师王玉婵老师及各位同事的评课,我感觉本节课成功之处有下面几点:
1、教学目标得到实现。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外力作用概念并掌握了基本的塑造方式,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观点;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教学难点得到很好的突破。本节课是一节新授课,对高一学生而言,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地形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从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变化原因、塑造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而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而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课件和实验活动,运用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演示、动画的模拟则很好得突破了这个难点。
媒体应用
设计意图
导 课
设 计
展示视频,在视频中展示云阳的山水地貌,
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图片声音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 课
教 学
设 计
转承:在刚才的视频中有你们熟悉的图片吗?有哪里的照片?那你熟悉这几张照片吗?今天我们的课程从南溪开始,以云阳的流水作用为例,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绿水青山
展示课题:
外力作用
让学生带着目标来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有动力。
在图中展示南溪中学周边的图片,以此加深学习对不同风化作用的理解。
让学生动起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属于冲蚀,什么样的属于溶蚀。是冲蚀作用和溶蚀作用更加清晰化,不易混淆。
可以让学生体验河流的搬运,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培养运用理论来分析周边地理现象的能力
展示问题:在这个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外力作用?
2、流水侵蚀
(1)流水冲蚀
展示流水冲蚀图,有云阳的V型谷、峡谷,南中周围的瀑布图,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2)流水溶蚀
可溶性岩层遇水溶解形成的地貌。展示龙缸溶洞。
3、流水搬运
流水搬运是把风化物和侵蚀物移动,并向堆积地貌提供大量的物质。
4、堆积地貌
展示堆积地貌图:有南溪中学周边的河流堆积地貌图,也有堆积的平原地貌图,还有山前的冲积扇和入海口处的三角洲。边看图片,边讲解各图片的成因。
(1)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外力作用加深理解认识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分布及成因。
(2)外力作用主要有四种,除风化作用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都以云阳的流水作用为例。在每一个外力作用中附有周边熟悉的景观,使学生在熟悉自己家乡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3)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及其成因的这节课标准要求的重点,对外力作用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的认识。
转承:不同的堆积地貌形成在河流的不同位置上,上那么这些堆积是如何堆积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不同颗粒的堆积物按什么顺序堆积的,为什么?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讲评过程中展示河流上下游堆积物变化图
转承: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外力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貌,那么对于这几张图片你门能找到它们的家吗?小组讨论并把上面的这几张图片拖到相应的位置。
5、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展示一些搜集的有关外力作用的图片并做成视频的形式,以身边的实际为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入实际生活,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但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同时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是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勇气和信心。
需要改进和思考的地方:
2.通过欣赏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3.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知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环境,使大自然为人类造福。
教材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是高一年级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邢台的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总结这些地貌在我国的分布,并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分析流水地貌在世界的分布?
课堂总结:
回答:
有,
南溪、云阳
观看图片
回答:南溪镇
回答: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塑造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回答:
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限时,分小组讨论,
-----以流水作用为例
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0页外力作用中的第一段,并找到外力作用的概念和塑造方式,
那么我们先来学习风化作用,讲授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并展示相应的风化作用图。
1、分化作用
转承:风化作用所产生的松散物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那么除了风化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作用呢?接下来我们用一个实验来观摩一下。请学生来做实验,有老师进行拍视屏,便于学生观摩。
回顾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巩固练习
(1)下列各种地表形态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
A、瀑布、戈壁B、沙丘、黄土沟壑
C、U形谷、喀斯特地貌D、三角洲、冲积扇
(2)判断对错:
我国西北地区的外力作用以流水侵蚀为主( )
答案:1、D2、错
板书
设计
外力作用
——以流水作用为例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自然景观过程的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4)讨论研究法:分小组进行讨论,建立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形象、直观展示。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重点
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
教学难点
据景观图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实验引导
关于教学策略的选择
(1)试验引导法:通过一个小实验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并掌握知识点。
(2)问题引导法: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一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水到渠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