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_斯洪桥

合集下载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宗教和谐明代宗教多元共存的特点与原因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宗教和谐明代宗教多元共存的特点与原因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宗教和谐明代宗教多元共存的特点与原因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宗教和谐:明代宗教多元共存的特点与原因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时期,宗教在整个明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创者和第一位皇帝,他的宗教政策对于明代宗教的和谐与多元共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以及明代宗教多元共存的特点与原因。

一、朱元璋的宗教政策朱元璋在倡导“建文立国”的战争中,奠定了明朝的基础。

在他登基后,他明确规定了明朝的宗教政策。

他提出了“致君尊礼、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将尊儒重文化作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政策对于维护宗教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朱元璋在宗教政策上实行豁免制度。

朱元璋明令豁免官员的宗教信仰,在明代宗教多元共存的背景下,这一政策为各个宗教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保证了宗教的自由生存和发展。

其次,朱元璋重视儒教的地位和作用。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儒教的扶持和推广,例如增设了郡县学校、设立了儒学士院、编纂了《大明律例》等。

这些措施为儒教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儒教也成为了明代的主导宗教。

再次,朱元璋对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也持一定的宽容态度。

明初历代皇帝多次下令修建寺庙,对佛教寺庙的发展给予了重要的支持。

在明代初期,佛教、道教等宗教都有发展的空间,民间信仰也得以尊重和保护。

这种宗教政策大大促进了明代宗教的和谐与共存。

二、明代宗教多元共存的特点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为明代宗教多元共存奠定了基础,明代社会表现出了明显的宗教多样性。

以下是明代宗教多元共存的主要特点。

首先,儒教是明代的主导宗教。

朱元璋强调尊儒重文化,将儒教作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并采取一系列的制度措施来加强对儒教的扶持和推广。

儒教在明代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成为统一国家的文化基础。

其次,佛教在明代也得到了相当的发展。

众多的佛教寺庙兴建,佛教教团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

明代的佛教在学术、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佛教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明朝的宗教改革明朝的佛教与道教变革

明朝的宗教改革明朝的佛教与道教变革

明朝的宗教改革明朝的佛教与道教变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发展,而且在宗教领域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

佛教和道教作为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也在明朝经历了一次宗教改革。

本文将探讨明朝时期佛教与道教的变革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明朝对佛教的改革佛教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尤其在唐朝达到了巅峰。

然而,明朝初期的皇帝朱元璋对佛教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认为佛教富有迷信色彩,容易导致民众盲目迷信,影响社会风气。

因此,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佛教进行改革。

首先,朱元璋废黜了一些本朝皇帝对佛教的支持政策,禁止佛教僧侣担任官职,取消对佛教的助建和捐赠。

其次,明太祖降低了佛教的社会地位,强调充实农业生产、壮大军队的重要性,并提倡儒家思想,将王朝的合法性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

此外,朱元璋还在国家政策中强调节俭,反对佛教寺庙的奢华与浪费行为。

然而,明朝并没有完全废除佛教的传统,而是在改革中对佛教进行了一定的规范和整顿。

明朝中后期,朝廷对佛教的管理逐渐严格起来,规定寺庙必须注册和备案,僧尼需要接受官方的审查和监管。

此外,朝廷还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整合和推广,编修了大量的佛经,并举办了一些佛教宗教仪式。

佛教在明朝期间的改革,既有对佛教的限制和整顿,也有对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既减轻了佛教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又保留了佛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的地位和影响。

二、明朝对道教的改革道教是中国古代的本土宗教,与佛教一样,也在明朝时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明朝初期,朱元璋对道教的态度相对宽容,他认为道教对于民众道德修养和社会安定有一定作用。

因此,道教在明朝初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然而,明代中期以后,道教开始遭受朝廷的限制和整顿。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他秉承了父亲朱元璋的政策,对道教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废除了苦修派和邪教派系,对道士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限制了道教寺庙的招收和传人。

明朝的宗教政策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态度

明朝的宗教政策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态度

明朝的宗教政策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的态度明朝的宗教政策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态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宗教政策对于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明朝的统治下,对这些宗教的态度可以分为多个方面,包括政策限制、扶持和宗教自由。

本文将分别探讨明朝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政策与态度。

一、佛教在明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被当作一种主要的宗教力量。

明朝政府对佛教采取了相对限制和压制的态度。

这主要是由于佛教在唐、宋两代的繁荣,以及元朝时期佛教宗派纷争等因素所导致的。

明朝开始实行严格的宗教审查制度,对佛教寺庙的建设等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管控。

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宗教政策更加强硬,他减少了佛教寺院的数量,并对寺院的规模和佛像的规格进行了限制。

此外,明朝政府还限制了佛教教诲的宣扬和信徒的招募,限制了佛教僧侣的数量和流动。

然而,尽管明朝对佛教持有限制态度,但仍然保持对少数佛教寺庙的扶持。

一些有影响力的佛教寺庙在明朝得到了一定的官方支持,尤其是那些与朝廷保持密切关系的寺庙。

此外,明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佛教文化人物,如明代著名文学家吴承恩,他的作品《西游记》被广泛传播,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道教在明朝时期,道教相对于佛教来说,受到了更多的政府扶持。

明朝统治者重视道教的文化意义,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明朝政府在宗教政策上鼓励道教的发展,支持道教寺庙的修建和维护。

明成祖朱棣时期,他亲自颁布了《道教庙宇章程》,规定了道教寺庙的修建标准和管理制度,这是明朝历代政府首次出台的专门规范道教寺庙的法令。

同时,明朝政府还聘任了一些著名的道士担任官职,以参与国家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这些举措进一步增强了道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并促进了道教文化的传播。

三、伊斯兰教明朝对伊斯兰教持有相对包容的态度,更多地采取了宽容政策。

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北方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有着大量的穆斯林人群,他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对于回回地区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历史《明代的宗教政策》知识点总览

高一历史《明代的宗教政策》知识点总览

高一历史《明代的宗教政策》知识点总览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宗教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明朝统治者对于宗教政策有着独特的态度和做法。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总览明代的宗教政策相关知识点。

一、明朝宗教背景明朝开国之初,建立者朱元璋采取了明确反对佛教和道教的政策,奠定了明代宗教政策的基调。

朱元璋重视儒学,将其设为国学,深受影响程度极高。

然而,明代社会仍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和信仰。

二、明代官方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明朝初期,朱元璋曾采取了强力的打击佛教和道教的政策,关闭了许多寺庙和道观,收缴了他们的财产。

然而,这一政策很快转变,朱元璋发现废弃佛寺和道观会导致社会动荡,于是出台了明太祖赦令,允许佛教和道教恢复正常活动,并开始恢复佛寺和道观。

明朝后期,具体宗教政策又有所变化。

在明朝宣德年间,明成祖朱棣出台了限制佛教和道教的政策,限制民间信仰活动和佛寺、道观的规模和数量。

此后,明朝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一直较为严厉。

三、明代的儒学和宗教政策儒学在明代被明确设定为国学,成了明朝官方所重视的学派。

明朝统治者认为儒学能够传承传统文化和治国理政,因此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和儒家思想。

儒学的推广对于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力。

四、明代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政策在明代,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宗教文化的一部分。

明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持一定的宽容态度,毕竟明朝建国后就有一部分穆斯林和基督徒是朱元璋的忠实支持者。

然而,明朝对于这两个宗教仍然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监管,以维护国家稳定。

五、明代宗教政策的影响与启示明代的宗教政策对于宗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寺和道观的收缴和限制,使得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受到一定的牵制,但儒学深入人心,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对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宽容态度,使得这两个宗教在中国有一定的传播和发展。

明代宗教政策的启示是,统治者对于宗教的政策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

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政策对于明朝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以及他在统治时期对不同宗教的政策。

一、朱元璋的宗教信仰朱元璋出身农民家庭,自幼信奉佛教。

成年后,他在军队中建立了自己的地位,并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

在他的统治期间,他对佛教持有深厚的信仰,并将佛教列为国教。

他宣扬佛教教义,修建寺庙,修复佛教文物,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对于道教的政策与佛教不同,朱元璋对道教持有更为复杂的态度。

虽然他对道教持有某种程度的敬畏,但他并没有将道教列为国教,并在推行宗教政策时对道教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

他认为道教的修道者过多,导致社会秩序紊乱,因此限制道教人数,收缩道观的规模。

尽管如此,朱元璋也并非完全排斥道教,他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下会参拜道教的神明,同时也加强对道教的管理和监督,以维护社会稳定。

三、对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政策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在明朝起初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朱元璋对于这两个宗教持有较为开放的态度。

他允许外国穆斯林和基督徒来明朝传教,并为他们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宗教对统治的威胁增加,朱元璋逐渐收紧了对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政策。

当时传入中国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随着外教士传教的活动影响力逐渐扩大,朱元璋开始限制外教士活动的范围,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四、朱元璋的宗教政策的意义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智慧和谨慎。

他以佛教为中心,注重社会道德建设,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对于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他的政策相对灵活,能够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同时,对外来宗教和文化进行更好的接纳和管理。

这种开放的宗教政策既保护了国内各个宗教教派的合法权益,又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总结起来,朱元璋的宗教信仰以佛教为核心,但他对其他宗教如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持有一定的容忍和开放态度。

明朝的宗教政策与社会影响

明朝的宗教政策与社会影响

明朝的宗教政策与社会影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宗教政策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时期的宗教政策主要包括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管理和限制。

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宗教格局,也对社会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一、对佛教的管理与限制明朝时期,佛教在民间广泛流行,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明朝政府对佛教实行了一系列管理措施,主要目的在于限制佛教对社会的影响和控制佛教寺庙的权力。

首先,明朝政府对佛教寺庙进行了登记和管理,要求寺庙必须向政府报备,并遵循政府的管理规定。

这一举措限制了寺庙的自主权和财产权,使寺庙的规模和影响力受到一定限制。

其次,明朝政府对佛教僧人的数量进行了限制,规定每座寺庙只能收养一定数量的僧人。

这一限制旨在减少僧人对社会资源的占用,并避免僧人集体行动对社会稳定造成的潜在威胁。

此外,明朝还规定寺庙不能举办规模过大的庙会和法会,限制佛教的传教活动,并禁止僧尼参与商业活动。

这些规定进一步削弱了佛教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基础。

二、对道教的管理与支持与佛教不同,明朝对道教持有比较宽容的态度,并实行了相对开放和支持的政策。

明朝政府认为道教与传统文化有密切联系,并且对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因此对道教进行管理和支持。

首先,明朝政府尊重并承认道教的神仙、神符等宗教实践,允许道教寺庙举行庙会和法会,保护道教寺庙的权益和财产。

这一政策鼓励了道教的发展和传承。

其次,明朝政府建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管理道教事务,为道教教士提供一定的福利和补贴,对道教教派进行监督和协调。

这些举措有助于维护道教的正常秩序和良好形象。

此外,明朝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道教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例如邀请道教教士参加重要的国家仪式和庆典活动,加强官方对道教的认可和支持。

三、伊斯兰教的限制与影响与佛教、道教相比,明朝对伊斯兰教的态度较为复杂。

部分明朝皇帝对伊斯兰教持有宽容和支持的态度,但也存在一些对伊斯兰教的限制和打压。

首先,明朝政府要求所有的回族公民都要改姓,采用汉姓,限制了回族人民的宗教自由,迫使他们与其他汉族人融为一体。

论明太祖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

论明太祖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

论明太祖的宗教思想及其影响作者:何孝荣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6期[摘要]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期间,秉持君权天授、三教合一、阴翊王度等宗教观念和宗教思想,宣扬其统治的理性,规定宗教的本质、作用等。

明太祖的宗教思想决定了其宗教政策,影响及于有明一代。

[关键词]明太祖,宗教思想,宗教政策[中图分类号]K23[文献标识码1A[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2-0010-05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期间(1368-1398年),秉持君权天授、三教合一、阴翊王度等宗教观念和宗教思想,宣扬其统治的合理性,规定宗教的本质、作用等。

明太祖的宗教思想决定了其宗教政策,影响及于有明一代。

迄今为止,尚无专著、专文论述明太祖的宗教思想。

本文试图论述明太祖宗教思想的内容,剖析其影响。

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君权天授的宗教神学思想在中国起源很早,秦、汉时期基本形成。

其后,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无不宣扬自己的君权来自“天授”,借以说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Ⅲ。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贫民、穷僧而走上造反道路,最终夺元朝帝位,拥九五之尊,成明朝开国之君,于是他着力宣扬君权天授。

他说:“上帝好生,寰宇生民者众,天恐生民自相残害,特生聪者主之,以育黔黎。

”明太祖宣扬说,自己就是这“聪者”,就是上天(“上帝”)选定的天下之主。

他说:“曩者兵争已久,老幼艰辛,少壮奔逼,苦哉甚矣。

当是时,贤愚思治,感动昊穹。

于是上帝好生,授民以福,命予平祸乱,育黔黎。

”他也肯定元朝君权天授,“朕唯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人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但至元末,元“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天命转移。

他为北元幼主作祭文,也说:“生死废兴,非一时之偶然,乃天地之定数也。

”“朕起寒微,托身缁流,朝暮起居,不过侣影而已,安有三军六师,以威天下?岂料应图谶,有天命,众会云从,代君家而主民。

”明太祖要求,天下百姓要顺应“天命”,明于“天理”,遵从自己这位“天子”和明王朝的统治,“知天命者福臻,昧天理者祸至”。

明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明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

明朝的宗教信仰与宗教政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而在宗教信仰和宗教政策方面,明朝也有其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明朝的宗教信仰、宗教政策的实施以及其对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明朝时期,宗教信仰极为丰富多样。

在宗教信仰方面,明朝继承了前朝的佛教、道教等传统信仰,同时还吸收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

这使得明朝内部涌现出了多元宗教信仰的现象。

尽管如此,儒学在明朝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明朝的国教。

明成祖朱棣自登位后,大力提倡儒学,推崇程颐和朱熹的理学思想,将儒学奉为国家的正统信仰。

他还着手修订和编纂了多部经典,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对明朝社会的影响力。

明朝的宗教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各个宗教的管理和限制上。

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明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宗教政策,对各个宗教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

尤其是对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新引进的宗教,明朝政府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明朝初期,基督教传入中国,但随着大量的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明朝政府逐渐对基督教持否定态度,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政策,对基督教的传播和活动进行了限制。

伊斯兰教也受到了相似的限制,尽管明朝政府并没有完全禁止伊斯兰教的传教活动,但在实践中对穆斯林社区的管理也相对严格。

相对而言,明朝对佛教和道教等传统宗教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政策。

佛教在明朝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并受到了皇室的赞扬和支持。

明成祖甚至亲自撰文为寺庙撰写匾额,表达对佛教的支持。

道教在明朝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复兴。

明朝政府在管理上也较为宽松,允许道教组织的存在并接受其税收。

明朝宗教政策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了多种影响。

首先,明朝政府的宗教政策营造了相对宽容的宗教环境,使得各个宗教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自由发展。

这为各个宗教信仰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条件。

其次,明朝的宗教政策也对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影响。

儒学作为官方信仰,儒家的伦理教化对社会的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保障。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明朝社会的宗教多元化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明朝社会的宗教多元化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明朝社会的宗教多元化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其开创者朱元璋在宗教政策上扮演了关键角色。

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积极推行他的宗教政策,以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多元化。

本文将就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以及明朝社会的宗教多元化展开论述。

一、朱元璋的宗教政策1. 提倡天理教朱元璋在中兴王的时候,曾受到天理教派的影响。

天理教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主张儒家思想的正统性。

因此,朱元璋在统一天下后,大力提倡天理教,将其作为国家官方信仰。

他以天理教的教义为基础,制定道德规范,以此来统一社会风尚,加强国家凝聚力。

2. 兼容并包的宗教态度尽管朱元璋主张天理教,但他并未将其他宗教排斥在外。

相反,他采取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宗教态度,允许各种宗教在明朝社会存在。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诸多宗教各有规模的庙宇和信众,并且可以开展宗教活动。

3. 控制佛教势力尽管朱元璋容忍佛教的存在,但他对佛教的势力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佛教寺庙的数量和规模,限制僧侣的数量,甚至对一些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他认为佛教在明朝社会中过于繁荣,影响社会秩序,因此必须予以控制。

二、明朝社会的宗教多元化1. 佛教的影响佛教在明朝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尽管朱元璋采取了控制措施,但佛教寺庙仍然遍布各地,僧侣和信众众多。

佛教为民众提供了一种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对社会稳定、道德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道教的发展明朝社会中的道教也具有广泛影响力。

道教寺庙众多,道士和信众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道教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医药养生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丰富了明朝社会的宗教面貌。

3. 伊斯兰教的传播明朝时期,伊斯兰教也逐渐传入中国,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信众群体。

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中开展宗教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宗教风貌。

这一现象反映了明朝社会的宗教多元化。

4. 民间信仰的流行除了传统的宗教外,明朝社会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具有地方特色,包括拜神、祭祀、求福等各种仪式和信仰活动。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明朝的宗教和谐历史经验与宗教和解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明朝的宗教和谐历史经验与宗教和解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明朝的宗教和谐历史经验与宗教和解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明朝的宗教和谐:历史经验与宗教和解随着明朝的建立,朱元璋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之一。

他的宗教政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宗教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朱元璋的宗教政策与明朝的宗教和谐,并从历史经验的角度分析宗教和解的重要性。

一、朱元璋的宗教政策朱元璋在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宗教政策以维护社会稳定。

首先,朱元璋提出了“三佛教并洗”政策,即将中国佛教、道教和儒教合而为一。

他强调了各教派之间的共通之处,鼓励佛教、道教和儒教的相互融合,以达到社会和谐。

其次,朱元璋制定了《大明会典》,对各教派的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

此举不仅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还促进了宗教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朱元璋还重视宗教教育,鼓励各教派开设学校,为信众提供教育机会。

这种政策的实施不仅提升了人民的教育水平,还增强了各教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朱元璋注重宗教的社会服务功能,鼓励各教派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他对寺庙、道观的管理非常严格,确保它们为民众提供充足的福利和服务,如医疗、救济等。

这使得各教派不再仅仅关注自身的信仰教义,而是致力于服务社会和解决民生问题。

二、明朝的宗教和谐在朱元璋的宗教政策的推动下,明朝实现了相对宗教和谐的局面。

各教派之间建立起了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

明朝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繁荣。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明代优秀的文化家杨时所倡导的“理学佛化”,将儒家思想与佛教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思潮。

这种思潮不仅有助于儒学的发展,还为佛教提供了融入社会的渠道。

此外,明代宗教艺术也达到了巅峰,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各具特色,呈现出宗教和谐的文化景观。

明朝时期的宗教和谐也与当时社会繁荣、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明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宗教的繁荣,各教派的信众人数逐渐增加。

丰富的经济资源为宗教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宗教和谐提供了有利条件。

明太祖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_斯洪桥

明太祖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_斯洪桥


而正一道主要以斋醮祭祀为业 ,为死人送葬做道场 ,官民之家皆不能离 ,有宣扬
忠孝的作用 ,能够维护和稳定社会的发展 。 所以 ,明初统治者不仅对正一道较为
优宠 ,还设立城隍像 ,供民众瞻拜 。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道教向民间化 、特
别是向民间道教的发展打下了伏笔 。为了扩大道教的影响 ,朱元璋多次征召道
明太祖更加有利地管制道教提供了制度保证 。“度牒 ,即国家颁发给僧道 (含尼
姑 、女冠 )的身份凭证 ,由礼部发给 ,上面载明度牒持有者的年甲、姓名 、字行 ,及
始为僧道的年月 ,剃度师 ,与所授度牒的年月 、字号等 。僧 、道持有它 ,其身份才
算获得国家的正式承认 ,本人才算正式出家的僧人和道士 ,可以享受免除徭役 、
亦从本司官申送如前考试 ,礼部类奏出给 ;负责检束天下道士 ,使之恪守戒律清 规 ,违者从本司理之 ;若犯与军民相干者,方许有司惩治 。〔”15〕从明代初年设置的
道教管理机构来看 ,其道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道教的管理和发展 ,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 。通过设置道官制 ,提高了道教的社会 、政治地位 ;而允许其在教派内部
学术界 2013. 5・学术史谭
解道教在明代以后的发展趋势 。在此 ,有一点首先得要说明 ,由于朱元璋当时实 施的宗教政策是佛道并发的 ,所以 ,尽管本文所探讨的是朱元璋的道教政策 ,而 在引用相关文献时 ,也会涉及到佛教的相关政策 。因此 ,本文参考了台湾佛教学 者释见晔的 《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讨 》〔 1〕 一文的相关文献 ,在此表示 感谢 !
“默赞国家之治 ”和“王崇道德之风 ”,又对张正常进行了赞美。 张正常死后 ,朱 元璋又命其子张宇初继承其教 ,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 ”,对张

简论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

简论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

简论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张树卿,孙丽华(白城师范学院,吉林白城137000;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不但较好解决了明代的宗教问题,而且也为后来社会解决宗教问题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朱元璋;三教思想;政策中图分类号:K 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3118(2006)022*******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张树卿(5———),男,白城师范学院教授,兼多元文化研究所长,研究方向宗教与文化史,吉林师范大学思想文化史研究生导师;孙丽华(6———),女,吉林师范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宗教文化史。

朱元璋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明朝开国皇帝(1368~1398在位),史称明太祖。

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他出身卑微,家境贫穷。

其父母目不识丁,连个象样的名字都没有,其父朱五四,其母陈二娘。

生活的艰辛和元末天下动荡,一方面给朱元璋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迫于生计不得不到皇觉寺做小和尚;另一方面苦难的经历和乱世局面,成就了他由平民到皇帝的历史性跨越。

作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深知坐天下要比打天下更不容易。

本文试从思想史层面,探讨一下朱元璋的“三教”思想及政策问题。

一、朱元璋的“三教”思想朱元璋的儒家思想。

朱元璋接受儒家思想的五方面原因:第一,布衣出身,深知民心。

尽管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的文化教育,没有多少文化修养,但是他懂得下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和苦辣酸甜,对民间疾苦有着切身的体验,他深知爱民、安民、恤民的极端重要性,深信民心可用,民意不可违。

他信守为我所用的实用主义的立场,用“帝王之学”的眼光看待儒学。

其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是人本主义,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切身感受相契合。

第二,总结经验,借鉴教训。

明朝以前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特别是对元朝灭亡有着清醒的认识。

使他认识到靠“枪杆子”夺取天下的统治者,巩固政权决不能仅仅依靠枪杆子,还必须依靠笔杆子。

明成祖时期宗教政策

明成祖时期宗教政策

明成祖时期的道教政策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去了自己的亲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登基做皇帝,开始了其对大明帝国的统治,而他对宗教的政策则继续秉承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并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自己的发展和特点。

本文重点探讨明成祖时期的道教政策。

(一)道教发展简史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它尊老子为教主,奉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关于道教的发展,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关于其真正的产生,则是由于西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加之自然灾害严重,农民困苦不堪,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大大小小的起义暴动接连不断,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一方面为维护其统治用宗教迷信来麻醉群众,另一方面,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也需要用宗教迷信来团结、组织群众,因而道教应运而生。

道教的正式形成有组织独立性的宗教是在东汉中后期,标志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出现了分化,一部分流行于民间,另一部分则跻身于社会上层,这一部分主要以葛洪为代表,这一时期的道教经过改造、充实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道教在隋唐到明中叶时期是鼎盛时期,这时期涌现出大批新派,如全真道、正一道等,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第一步道教经籍的丛书,即《开源道藏》;从明中期之后,特别是到了清代,由于统治者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与拉拢北部蒙古部落以安定大本营,采取重视喇嘛教而抑制道教的宗教政策,道教系统的官方宗教日益衰落,但是随着大量民间神、地方神进入到道教的神仙谱系,道教开始了其民间化历程。

(二)明成祖的道教政策明成祖朱棣的对道教的政策采取的是双重的,一方面他大力支持,但另一方面则进行严格限制,恩威并施,将道教牢牢的控制于自己的统治之下,使之为自己的封建统治服务。

一、大肆崇奉。

明成祖十分崇奉真武神,(真武神即玄武神,后与青龙、白虎、朱雀四神一同被尊为四方神仙)。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夺取建文帝江山,在世人看来是大逆不道“以臣弑君”“同宗相戮”的,为消除此不利影响,明成祖大肆宣扬自己得到大明的江山是得到真武神的庇佑,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因而登位后对真武神大肆宣扬,而尊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体现在对武当道的重视。

道教在古代政治中的影响与地位

道教在古代政治中的影响与地位

道教在古代政治中的影响与地位古代中国政治体系中,道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文化传统,对政治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与作用。

本文将从道教的地位、道教对政治思想的影响以及道教与政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道教在古代的地位不可忽视。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一种宗教信仰,深受人民的崇拜和追求。

自古以来,道教精神贯穿于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民的一种信仰和价值观念。

在古代政治中,道教被国家认可和运用,成为统治者加强政治统治的手段之一。

尤其在唐代,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宫廷信仰和地方宗教的主导,道教文化得以充分传播和发展。

其次,道教对政治思想的影响是深远的。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天道、践行无为而治,这对古代政治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权力治理方面,道教教义对政治官员提出了要求,鼓励统治者以柔化强硬、消除世俗欲望、追求宽容等原则来治理国家,这为古代政治提供了一种理念上的指导。

此外,道教奉行的无为而治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对减轻社会矛盾、限制政权滥用以及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道家思想唯道是从,强调不干预自然规律,鼓励人们顺应自然,适当释放权力,使社会处于较为平衡的状态。

这种思想影响在古代政治中时常通过儒家和道教的结合,得到实践与推广。

同时,道教与政治的关系也是密切的。

在古代政治中,道教往往与政权互动,成为权力斗争的一种工具。

统治者在执行政策时,常常会借助道教的信仰力量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一方面,统治者会通过举办大型道教祭祀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政治威望和才德;另一方面,他们也会任用有道教背景的官员,以便更好地控制社会舆论,维护自己的权力。

然而,道教在古代政治中的地位也受到了一些限制。

尽管道教宗教信仰在民间非常盛行,但在官方的政治体系中,并未完全垄断权力。

古代政府对道教的认可程度有限,既有对其理论的吸收和运用,也有对其动员和管理的限制。

这一方面是由于道教教义与儒家思想及儒道合一的政策存在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官方对信仰活动的管理需要保持具体的掌控。

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_斯洪桥

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_斯洪桥

作者简介:斯洪桥(1978—),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GZYB41)。

《学术界》(月刊)总第180期,2013.5ACADEMICSNo.5May.2013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斯洪桥(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明代是道教经历唐宋元的兴盛之后逐渐走向衰弱的时期。

虽然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比如道教内部没有高道为其理论作出新的建树和新的诠释,特别是在教义、教理方面没有更新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有外部的原因,即受到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影响。

朱元璋一方面尊宠道教,一方面又对其进行管理和限制,引导道教为大明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朱元璋的一系列道教政策,不仅对大明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对道教在明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对道教逐渐世俗化、民间化的过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关键词〕朱元璋;道教政策;道教世俗化;道教民间化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在夺取政权之后,吸取了唐宋以来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

他明白要巩固建立起来的明王朝的统治,除了依靠国家专制集权的强力统治之外,还需要利用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为其加强思想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由于在夺取政权之初,朱元璋曾充分利用道教为自己服务,他深谙宗教在建立和统治王朝中的重要性。

所以,在大明王朝建国之初,就对道教进行了管理和引导,使其为大明王朝的统治服务。

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实施,不仅对道教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大明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正是宗教与政治互动的表现。

因而,分析明初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相关原因和影响,一方面可以把握道教在明初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991—学术界2013.5·学术史谭解道教在明代以后的发展趋势。

在此,有一点首先得要说明,由于朱元璋当时实施的宗教政策是佛道并发的,所以,尽管本文所探讨的是朱元璋的道教政策,而在引用相关文献时,也会涉及到佛教的相关政策。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及其政治取向

朱元璋的宗教政策及其政治取向

作者: 关汉华
作者机构: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510410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75-78页
主题词: 朱元璋;宗教政策;明教;儒释道;政治取向
摘要:朱元璋早年虽入寺为僧,也曾参与明教组织的起义,并藉此得成帝业。

然究其实,他并非虔诚信徒.而是把宗教视作在政治上可以利用的工具。

他对待明教,从利用到镇压;对待释道,从积极支持与礼遇到大力整饬与制约,这些政策的重大变化,无不体现他的政治取向,也就是一切均以强化朱明王朝的专制统治为转移。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剖析,实有助于我们对明代政治及政教关系的认识。

明朝廷的道教管理政策及制度——明太祖与道教

明朝廷的道教管理政策及制度——明太祖与道教

明朝廷的道教管理政策及制度——明太祖与道教根据明代著名学者焦兹的看法,道家可以分为如下三等:一是讲清净无为,如老、关、庄、列之类;一是讲非升冲举,如刘向《列仙传》中所述之类;一是讲存想服食,却疾延年。

然自方士一出,于是诸派也就混为一途,而且又在其中增加了许多名目,随之使道家更多歧路。

明朝道教道教号称有南、北二宗。

传统的说法,南宗始自东华少阳君,得老响之道,其传授关系如下:钟离权、吕岩、刘操、张伯端、石秦、薛道光、陈棉、白玉蟾、彭相。

北宗始自吕岩,经金代王益,王赫有七弟子,分别为丘处机、课处端、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马压及压之妻孙不二。

在南、北二宗之外,又分出“全真”一派,其名始自王菌。

据说大定年间,王精到了宁海州,马压夫妇筑庵事之,题日“全真”。

自此以后,凡四方之人以此道为宗者,均称“全真道士”。

明朝道教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祖下达给礼部的命令,是对释、道二教一并进行清理。

不过从已有的文献记载来看,当时对道教却没有订立明确的制约细则。

相比之下,太祖对佛教的整顿,却有《申明佛教榜册》。

显然,太祖对佛教的约束比道教更为严厉,而他整倾宗教的目标主要是针对佛教。

明朝道教明太祖对道教相当重视,并采取了些鼓励的措施。

建国以后,他赐建了不少道教宫观,以示对道教的尊崇。

他深知,这些道家者流所做的都是一些清净之事,于国极为有利,而且围家的祭祀大典也都“用以执事”,理应“有以居之”。

在洪武十二年二月,他下令在郊祀坛两边建成神乐观,作为道士的居住地。

洪武十七年,在南京永寿宫的旧基上,重新建成一座道教官观,赐名“朝天宫”,并在内设立了道录司。

”明朝道教洪武二十一年,金陵的“北极玄天真武祠“因灾而毁。

明太祖下令,将此祠改建于饮山之阳,至第二年祠成。

修成后,又命宋讷“为文记于石”。

洪武年间,太祖还下令在都城内卢龙山上建卢龙观,并救赐观额。

在洪武年间,太祖多次派遗官员或道士到泰山致系。

洪武十年,遗曹国公李文忠及道士吴永舆、邓子方致祭于泰山东岳之神;洪武二十六年,又派神乐观道士乐本然、国子监生王济到泰山致祭。

明朝的道教思想

明朝的道教思想

明朝的道教思想明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朝代之一,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封建王朝。

在这个时期,道教的思想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明朝的道教思想深受社会各阶层及当时的文化氛围所影响,它独具特色,尤其在政治、文化、文学及民间信仰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一部分:明朝道教的历史背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道教信徒,道教思想在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明朝建立后,王阳明、李时中、李贽等思想家开始出现,并且他们对道教思想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弘治、正德年间,清华道人申波编写了《太虚真书》一书,对明朝道教思想的影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至此,明朝道教思想发展进入一个重要时期。

第二部分:明朝道教思想的主要特点1.强调“虚静无为”明朝道教思想强调“虚静无为”,这是道教历来的核心思想。

明朝的道教思想家强调内在的修行,弘扬静止、放松、不纷躁的境界。

时不时地会在诗词、书画、歌谣、戏剧中表现出来。

2.注重思辨与文学创造明朝道教思想家有不少是文化人,他们不仅在宗教活动中表现出对“神秘”的追求,也极能运用文字表达。

由于这个时期的社会大环境、文化积淀、民间信仰等因素,道教文学、音乐、戏曲得到了很大发展。

另外,类似《西游记》这样的道教题材小说,也成为了明朝文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3.“五行”理论受到强调在明朝,道教思想相关的“五行”理论非常流行。

什么是“五行”理论呢?它实际上是由五种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即金、木、水、火、土。

在道教思想中,“五行”互根互助相生。

这个理论表明了事物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本质,于是被认为是“太极、阴阳”的物质化表现。

第三部分:明朝道教思想的影响与评价在明朝时期,道教思想影响着很多领域,包括政治、文化、文学、艺术及民间信仰等等。

在政治方面,明朝道教思想对官僚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深化了政府与民间的联系。

在文化领域,道教思想促进了文化人精神领域的繁荣发展。

在文学领域,很多名著都有道教思想的影响,这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助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斯洪桥(1978—),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遵义医学院人文医学研究中心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与宗教。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1GZYB41)。

《学术界》(月刊)总第180期,2013.5ACADEMICSNo.5May.2013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斯洪桥(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23)〔摘要〕明代是道教经历唐宋元的兴盛之后逐渐走向衰弱的时期。

虽然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比如道教内部没有高道为其理论作出新的建树和新的诠释,特别是在教义、教理方面没有更新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有外部的原因,即受到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影响。

朱元璋一方面尊宠道教,一方面又对其进行管理和限制,引导道教为大明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朱元璋的一系列道教政策,不仅对大明朝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也对道教在明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特别是对道教逐渐世俗化、民间化的过程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关键词〕朱元璋;道教政策;道教世俗化;道教民间化大明王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在夺取政权之后,吸取了唐宋以来三教并用的宗教政策。

他明白要巩固建立起来的明王朝的统治,除了依靠国家专制集权的强力统治之外,还需要利用传统的儒释道三教为其加强思想统治,维护社会稳定。

由于在夺取政权之初,朱元璋曾充分利用道教为自己服务,他深谙宗教在建立和统治王朝中的重要性。

所以,在大明王朝建国之初,就对道教进行了管理和引导,使其为大明王朝的统治服务。

明初朱元璋的相关道教政策的实施,不仅对道教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大明王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正是宗教与政治互动的表现。

因而,分析明初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相关原因和影响,一方面可以把握道教在明初社会政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理—991—学术界2013.5·学术史谭解道教在明代以后的发展趋势。

在此,有一点首先得要说明,由于朱元璋当时实施的宗教政策是佛道并发的,所以,尽管本文所探讨的是朱元璋的道教政策,而在引用相关文献时,也会涉及到佛教的相关政策。

因此,本文参考了台湾佛教学者释见晔的《明太祖的佛教政策及其因由之探讨》〔1〕一文的相关文献,在此表示感谢!一、明代立国与道教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就利用佛道为自己神圣化。

从朱元璋的出生,就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皇朝本纪》云:母太后陈氏夜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南麦场中麦糠内,取白药一丸置太后掌中,太后视渐长,黄冠曰:‘好物食之。

’太后应而吞之,觉,谓仁祖曰,口尚有香,明旦帝生。

”〔2〕朱元璋利用神话,为其“布衣”出身美化身份。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都善于利用的方法。

他们往往通过这些神话,使自己的政权得到合法性证明,成为上天的神授和旨意。

另外,朱元璋在早期战争中,多与道士来往。

起兵之后,在征战过程中,亦经常得到道士的帮助和指点。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周颠传》说:周颠,建昌人,无名字。

年十四得狂疾,走南昌市中乞食,语言无恒,皆呼之曰颠……太祖克南昌,颠谒道左。

洎还金陵,颠亦随至。

一日,驾出,颠来谒。

问‘何为’?曰:‘告太平’。

自是屡以告……太祖将征(陈)友谅,问曰:‘此行可乎’对曰:‘可’。

曰:‘彼已称帝,克之不亦难乎’?颠仰首天,正容曰:‘天上无他座’。

太祖携之行,舟次安庆,无风,遣使问之。

曰:‘行则有风’。

遂命牵舟进,须臾风大作,直抵小孤。

……友谅既平,太祖遣使往庐山求之,不得,疑其仙去。

洪武(1368-1398年)中、帝亲撰《周颠仙传》,纪其事”。

〔3〕可以看出,在明太祖朱元璋的许多重大军事行动中,都有道士为其出谋划策。

还有如朱元璋身边的军师,被明武宗称赞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4〕的刘伯温,就是道士出身,并与道教中的高道交游甚广。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道教中确有一些高道存在,这为道教在政治方面发挥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道教之所以在治国等政治方面有此作用,这和道教的理论体系有深厚的关联。

道教最重要的理论经典之一的《道德经》有着丰富的治国理论思想。

此外,道教还吸收了黄老道家的治国之术,使之成为道教理论体系之一。

所以,道教从一开始,就有理国、理身的两大理想。

因此,在社会朝代更替之时,统治者很容易利用道教为其服务。

同时,道教也通过这些政治活动,与统治者结合的更加紧密,为增强自身的发展和扩大影响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二、朱元璋的道教管制政策为了控制道教发展的规模和道教发展的方向,朱元璋对道教进行了准入制度和思想理论上的管制和引导。

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实施。

1.僧道给度据《明史》卷七十四《志第五十》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立善世、玄教二——002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院。

……五年给僧道度牒。

”〔5〕可以看出,明太祖在建国之初就对道教进行了制度上的管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度牒”制度的设立。

这一准入制度的设立,为明太祖更加有利地管制道教提供了制度保证。

“度牒,即国家颁发给僧道(含尼姑、女冠)的身份凭证,由礼部发给,上面载明度牒持有者的年甲、姓名、字行,及始为僧道的年月,剃度师,与所授度牒的年月、字号等。

僧、道持有它,其身份才算获得国家的正式承认,本人才算正式出家的僧人和道士,可以享受免除徭役、赋税的特权。

此制开始于唐,历经宋元,是国家控制僧道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6〕度牒制度非常严格,其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考试制度。

并不是人人想当道士就可以获得度牒,只有通过专门的考试过后,才有可能获得度牒的身份。

但在获得考试资格之前,首先要获得系籍成为道童。

在成为道童之后,还需要随师学习经典三年(后改为五年)后,才“赴京考试,通经典者,始给度牒;不通者,杖为民。

”〔7〕另一面,并不是考试通过了就能获得度牒身份,还要受各个地区的僧、道总额的限制。

可以看出,朱元璋通过度牒制度对道教规模的发展进行了管制。

虽然明太祖实行的度牒制度,在明代建国之初,对道教的管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由于明太祖之后,诸多皇帝尊宠道教,出现了私度现象。

特别是明中期以后,随着政府的腐败,大肆贩卖度牒的现象很普遍,加剧了道教混乱的局面。

2.御制经典朱元璋对道教管制,不仅表现在对道教的准入制度管制上,而且还从理论上给予明确的指导。

朱元璋常读的道教经典就是《道德经》,他还亲自注《道德经》,成为历史上四位御注《道德经》的帝王之一。

“他对《道德经》的看法,以为‘斯经乃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非金丹术也。

’当作政治的理论经典。

”〔8〕同时还撰写《周颠仙人传》,广行刊布。

这表明了朱元璋对道教理论进行了方向上的引导,使其为自己的社会政治服务。

他还撰有《释道论》、《三教论》、《问佛仙》、《鬼神有无论》等文章,阐明了他崇道的理论根据。

他在《释道论》中指出,二教中的道,是有“真传其说为可信”的。

他在《释道论》中阐述二教教化的社会功能,认为二教具有教化的功能,暗理王纲,于国有补无亏。

在《三教论》中又说:“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惟常是吉。

尝闻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三教之立,虽持身荣俭之不同,其所济给之理一,然于斯世之愚人,于斯三教有不可阙者”。

〔9〕朱元璋的这些论述,既为他利用和扶植道教阐明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整个明代三教并用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朱元璋的道教限制政策朱元璋除了对道教的入道资格和思想理论上进行管制和引导之外,还从道教的日常生活、管理机构、宫观规模等方面进行限制。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从道教日常生活的具体规范进行规定;另一方面还从国家机构层面对道教进行立官限——102学术界2013.5·学术史谭制、对宫观规模和数量进行限制。

通过这些规定、限制,使道教更好地服务于大明王朝。

1.僧道禁例对道士的日常生活进行管理,并在礼仪服饰等方面进行规定。

明代初期,禁止道士饮酒食肉,规定道士不得有妻妾。

“僧道有妻妾者,许诸人捶逐,相容隐者罪之,愿还俗者听。

”〔10〕同时,还对道士违背祖风、不遵师派者,亦治相当之罪。

“有称白莲、灵宝、火居,及僧道不务祖风,妄为议论沮令者,皆治重罪。

”〔11〕此外,还对道士的服饰颜色等方面进行规定。

据《明史》卷六十七《舆服三·僧道服》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太祖定僧道朝服。

凡道士,常服青法服,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

惟道录司官,法服、朝服,绿衣饰金。

凡在京道官,红道衣,金襕,木简。

在外道官,红道衣,木简,不用金襕。

道士,青道服,木简。

”〔12〕2.立道官制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朱元璋开始正式设立佛道管理机构。

置道录司、僧录司,以掌天下道僧二教。

而“道僧录司掌天下道僧,在外府、一州、县有僧纲、道纪等司,分掌其事,俱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为之。

”〔13〕“道录司设正一、演法、至灵、玄义等官职,分左右设置,一职一人,即:左、右正一各一人,正六品;左、右演法各一人,从六品;左、右至灵各一人,正八品;左、右玄义各一人,从八品。

在地方,府设道纪司,置都纪一人,从九品;副都纪一人,入流。

州设道正司,置道正一人。

县设道会司,置道会一人。

全未入流。

”〔14〕除了在政府的各级管辖之内设置道官,另外还在当时影响较大的龙虎山等道教教派内部设置道官。

如在龙虎山设正一真人一名,正二品;法官、赞教、掌书各二名,以佐其事。

在三茅山、阁皂山各设灵官一名,正八品。

在武当山设提点一名。

道录司是明朝廷总管天下道教的机构,其设官不置署,诸司全设在道观内。

道录司的职责是:“凡天下府州县宫观、道士名数,从道录司核实,而书于册,申报礼部;各宫观住持有缺,从道官举有戒行、通经典者,送道录司考中,申礼部奏闻方许;道士申请度牒,亦从本司官申送如前考试,礼部类奏出给;负责检束天下道士,使之恪守戒律清规,违者从本司理之;若犯与军民相干者,方许有司惩治。

”〔15〕从明代初年设置的道教管理机构来看,其道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道教的管理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设置道官制,提高了道教的社会、政治地位;而允许其在教派内部设置相应的官制,则给予了道教在中央统一管理的条件下积极的自治权利,从而使道教更有利地得到发展。

3.清理道观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太祖以“释老二教近代崇尚太过,徒众日盛。

安坐而食,蠹财耗民,莫甚于此。

乃令府州县止存大寺观一所,并其徒而处之,择有戒行者领其事”。

〔16〕又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重申归并寺观。

“自今天下僧道,凡各府州县寺观虽多,但存其宽大可容众者一所,并而居之。

毋杂处于外,与民相混,违者治以重罪。

”〔17〕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正月,又“命礼部榜示天——202朱元璋的道教政策及其因由与影响下僧寺道观,凡归并大寺,设砧基道人一人,以主差税。

每大观道士编成班次,每班一年高者率之,余僧道俱不许奔走于外,及交构有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