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应该怎样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应该怎样学

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

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

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

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

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

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

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真实的历史,还是历史的真实?

要想解开上述一切问题的谜团,首先应当从“历史是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谈起。一般说来,“历史”不外两种基本含义。一种含义是指人类真实的过往,有学者称之为“历史实在”。

①这是客观的历史;另一种含义是指后人对人类过往的记载、考订、描述和解释。这是主观的历史,或者作为历史研究的结果的历史。就前一种意义而言,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它呈献给后人的仅仅是一些残存的遗迹、碎片,或文字的或实物的,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条理的真实存在。也就是说,“世界原本没有什么现成的、等待历史叙述者去发现的面貌”。

②换言之,真实的历史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可能有一部‘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正如后现代主义史学的领军人物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所言,“过去的历史实在乃是本身并不具有形式的一片混沌,它虽然是由各种‘坚硬’的事实所构成,然而这些事实并不自动地构成为故事”,它们之所以能够“展现为某一特定类型的故事,却有赖于历史学家的

创造性工作”。对此,另一位后现代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荷兰历史学家弗兰克·安克斯密特则说得更干脆,他说:“我们所有的不过是由历史学家在(过往遗留给我们的)踪迹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建构(这便是使用‘建构主义’这个术语的缘由)……甚至‘重构主义’这个词也会是不合适的。”

一言以蔽之,历史自己不会说话,过去不能自动成为“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并不是那个真实不妄的过去,而只不过是历史学家利用所能掌握的过去的遗存,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运用一套特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遵循严格的学科共识进行建构的产物。或者说,“一切历史都是写出来的”。换言之,所谓的历史的真实,不过是书写的真实而已。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第二种意义上的历史。

然而,承认真实的历史不可复原,承认历史是主观建构的产物,并不等于说历史没有真实性、客观性可言,更不等于说历史的书写可以任意为之、随心所欲;恰恰相反,“历史研究者从来不能无拘无束,历史是历史学家的暴君,它自觉或不自觉地严禁史学家了解它没有透露的东西”。⑦进而言之,历史学之所以能成为一门不同于文学的人文学科,之所以有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求真性。这是它的本质属性,也是它的生命力所在。舍此,历史学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对于这一点,相信没人能够怀疑。即如最极端的声称要“解构科学历史学的神话”,甚至将历史学研究视同于文学创作的海登·怀特也“从来没有否认历史事实的客观存在,以及人们获取历史知识的可能性”。⑧因为虽然说“历史”是主观建构的产物,但“这一特征并不意味

着过去的事件、人物、制度和过程从未真正存在过,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得到关于这些过去实体的比较准确的信息,也不意味着我们不可能通过应用包括一个时代或文化的‘科学’在内的不同学科的不同方法把这个信息改造成知识”。⑨

当然,由于历史研究的对象是属于过去的历史实在,它已经黄鹤一去不复返,因此研究者并不能直接接触过去本身,而只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过去的遗迹才与之发生接触。关于这一点,对后现代史学持批判立场的英国当代史学家埃尔顿也十分鲜明地指出:“历史或许通常被认为是人类过去的整个生活,事实上,它只存在于继续存在的过去。历史研究并非对过去的研究,而是对过去的当前痕迹的研究;如果人们所说、所想、所做以及所经历的事情没有留下任何痕迹,那么这些事情就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

这就是说,历史研究的最大特色也是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的缺席或者不在场。这既是它的缺点,也是它的优点。说是它的缺点,是因为在研究者不能对研究对象直接接触、观察和体验的情况下,单凭过去遗留下来的不完整、不充分而且真假难辨的痕迹,想要真实地再现历史,无疑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说是它的优点,是因为既然任何人都不能直接接触过去,也都只是通过过去遗留的痕迹来认识、了解它,这就使历史的研究具有了较大的开放性和宽容性,人人都有解说历史的话语权,历史面前人人平等。正是历史研究的这种开放性,才使得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不断地逼近真实。

无须说,这种真实自然不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本身,而只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