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合集下载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经济学概述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价值观念、经济制度等。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人们面临选择: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其所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刺激与反应:人们对经济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可以是经济奖励或经济惩罚。

1.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行为,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

1.4 经济学的应用和意义•指导经济政策:经济学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第二章:供求关系与市场2.1 供求关系的基本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2.2 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的自由竞争来调节市场。

2.3 市场均衡与调节机制市场均衡是指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市场均衡。

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需要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3.1 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3.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则是指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上升。

3.3 失业与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机会,就业则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有工作机会。

3.4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政治经济学1-4课笔记总结

政治经济学1-4课笔记总结

【1】答题模式总结“措施”类答题总结■方法:一)联系课本二)联系材料三)落实主体国家:1】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3】坚持走工业化道路4】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与质量6】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循环、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7】协调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关系,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企业:1】市场:面对市场进行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尊重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2】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实行名牌战略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关系“认识”类答题模式第一:是什么。

即解释材料中的事件、现象、观点是什么第二:为什么。

即分析事件、现象、观点产生的原因第三:怎么样。

进行评价,如结果怎么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第四:怎么办。

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表明态度“关系”类答题模式第一:定。

即确定A、B分别指什么,并进一步确定其内涵第二:分。

即结合材料进行分解第三:联。

即寻找A和B的一致方向或者统一的地方,在寻找材料中如何体现第四:结合材料,总结答案【2】唯物论和辩证法非原理知识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19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取。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才有可能。

毛泽东 政治经济学 笔记

毛泽东 政治经济学 笔记

毛泽东政治经济学笔记
一、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由来。

1、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源于希腊文,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

2、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

在他的著作《经济论》中把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称为家庭经济管理。

3、“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城邦、国家以及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

二、政治经济学一门科学的产生。

1、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与自然科学相比,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的科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经济学无法通过实验室进行试验,需要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唯物辩证法。

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1、实践性。

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性。

是说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坚实基础上的。

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创立了有高度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人文性。

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除了表现为某种阶级性之外,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

理论经济学人文性的另一种内涵,便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专用笔记整理完全版 全面

现代政治经济学复习专用笔记整理完全版  全面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的含义中国古代“经济”的原义是“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意指治理国家和拯救贫民。

西方“经济”最早是指“家庭管理”,即奴隶主家庭的生产和生活方面的管理。

而我国在20世纪初又从日本引进富有现代含义的“经济”一词。

二、经济思想的产生中国古代和近代均有着内涵丰富的经济思想。

西方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思想从古希腊色诺芬到亚里士多德由“家庭管理”扩展为“国家管理”范围。

色诺芬于公元前387-371年间写成的《经济论》,以记录苏格拉底与他人对话的形式阐述了收入与支出、财富与管理、农业及其管理、分工等问题。

《雅典的收入》是他探讨雅典国家财政的论著,具体分析了奴隶制国家应该如何管理经济。

亚里士多德发展了上述思想,并将家庭管理置于奴隶制国家管理的范围,并在《政治论》中把经济论当作广义政治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神学泰斗阿奎那的《神学大全》也反映了当时有关商业、借贷业和教会的经济思想。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见课本P.3)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和文化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首先与自然界发生关系。

人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由三个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组成。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

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其作用也不能忽视。

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两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笔记(1)

政治经济学笔记(1)

政治经济学笔记(下)课程目录一.价值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制度分析的目的二.产权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制度(企业)三.市场论:市场化问题四.中国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资源配置下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地区结构)五.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宏观政策的调整一、政经为何关注“价值论”基本范畴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来源:马克思《资本论》观点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

斯大林对生产方式的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

争论:研究对象中是否也包括生产力?A.列宁观点:不包括人与物之间效用的问题,不应将生产力纳入研究对象。

政经对生产力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不关注,而关注的是其与生产关系发生互动时的相互作用。

B.马克思对生产方式的解释:一是生产社会方式(更多关注生产关系问题);二是生产的自然方式(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关注生产力方面)C.辩证唯物主义上讨论生产力的问题,是为了研究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其历史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政治经济学对一种生产方式的合理性提出肯定,因此政治经济学要关注对一些基本范畴。

2.政治经济学为何关注“价值”等基本范畴价值论是经济学家理论区别于他人的根本方面,其选择代表个人价值取向问题,是关键问题。

A.什么是价值?哲学意义上的定义:主体的人对客体的物的能动关系,物对人的满足,人对物的评价。

争论:每一个他人就构成社会,对个人而言,社会是外部世界,另一个外部世界是自然,价值意义是与社会还是自然作用形成的?如果是与社会作用形成的,那么价值为社会关系的抽象;如果是与自然作用形成的,那么,价值就包含人与物之间的自然属性。

即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还是代表其自然的效用?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还是自然要素?——价值论的分歧B.价值的基本定义劳动价值;效用价值a.劳动价值论最早由古希腊的色诺芬提出(但其将土地也视为价值的源泉),古典经济学使之成为理论体系,马克思丰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b.效用价值论同样出现于古希腊,古典经济学之后形成理论体系,真正形成价值理论是在产业革命之后。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剩余价值m与可变资本v的比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表示剩余价值总量即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假定工作日长短已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变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比例生产剩余价值和提高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基本原理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 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总是受
第三章 基本概念 ①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一般用
第二章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 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 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 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基本原理
①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价值增值必然发生在
G-W 阶段的商
品上, 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某种特殊商品, 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通过对该商品的
使用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该商品即为劳动力,因此,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②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关系, 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剥削关系。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概念

蒋学模《政治经济学》——概念

政治经济学笔记——概念部分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1.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

2.劳动对象就是人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

3.劳动资料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4.生产过程就是人通过自己的有目的的活动,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的过程。

5.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则表现为生产资料。

6.生产力标志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7.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这种社会关系,就叫做生产关系。

8.当人们把生产关系具体化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体制的时候,生产关系又被称为经济制度。

9.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0.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经济制度的总和又称为经济基础,相应的政治、法律与意识形态又称为上层建筑。

12.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3.五种基本类型的经济制度——原始公社、奴隶制经济、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4.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是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15.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章 商品经济1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17.物的有用性就是物的使用价值。

18.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19.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20.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具有各种特殊的具体形态,叫做具体劳动。

21.撇开其具体特点的劳动,叫做抽象劳动。

2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的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3.简单劳动是不必经过特别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则是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加倍的简单劳动。

24.商品的价值量是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的。

25.货币是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政治经济学》笔记

《政治经济学》笔记
②市场经济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式,它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价值规律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机制成为调节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机制。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④商品经济具有开放性。商品经济以社会分工为基础,强调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协作,商品生产者之问的经济联系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日益紧密,其范围也不断扩大。
(4)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商品经济(又称小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①简单商品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它是农业经济时代的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手工业劳动为技术特征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②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针对社会有用的。
③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交换价值和价值
①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3)两者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性范畴。而抽象劳动则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基本概念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经济规律分为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和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共同存在,但也存在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等差异。

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需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较为活跃时,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第二章基本概念商品必须是个有用物,是劳动产品,并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的交换方式进行交换。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

货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第三章基本概念资本是生产资料和货币资金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资本家占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支配地位,工人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其工资之间的差额,是资本家所占有的利润。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剩余价值与工资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是发展生产力,但也带来了剥削和不平等。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是必然的,这导致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即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这个过程中,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形成了平均利润。

当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各个生产部门都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平均利润,这使得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售,从而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笔记总结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循环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六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一章: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四、政治经济学学习的方法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六、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进行了200多万年,从经济实践基础上萌发一定的经济观点,到形成一些经济思想和某些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两千多年时间,而从理论上概括、阐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中国古书经济:经国济世,经邦济民。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家庭管理。

现代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节约(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一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后《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时期,初创人:威廉.配第;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力图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优越于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作了一定的科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但其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学整理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学整理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完整版)-政治经济
学整理
1. 定义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学科,旨在分析经济活动的政治背景和对政治的影响。

2. 经济制度
- 市场经济制度:由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决定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计划经济制度:由中央计划机构安排资源分配的经济制度。

- 混合经济制度:结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经济制度。

3. 经济增长与发展
- 经济增长:指国民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实际产出的增加。

- 经济发展:指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改善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4. 经济循环
- 市场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

- 社会主义经济循环:包括计划、配置、分配和再生产等环节。

5. 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
- 政府干预:指政府通过税收、补贴等手段对经济进行调控和
干预。

- 市场调节:指市场机制自身运行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分配资源。

6. 政治经济学理论
- 古典经济学:强调自由市场和个人利益为基础的经济体系。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和社会主
义革命等议题。

-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变迁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以上是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点的简要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深入了解,请查阅相关资料。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1. 生产: 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 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 生产关系: 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 生产方式: 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 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 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即经济规律。

2. 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 生产起决定作用, 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

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 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 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 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 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 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 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 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 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笔记(第一章第1节)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三要素(1)概念: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造劳动对象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Pm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1)生产的目的——消费(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不断进行,周而复始,故称再生产(3)四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反之,分配、交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4)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其作用的对象。

3.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1)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两方面的关系A.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B.其二: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狭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1)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

(2)三种类型:a.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在几个社会阶段中期作用的规律c.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3)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实质。

(4)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着,形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用来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效用、有用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交换价值是形式,价值是内容(4)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两者的统一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决裂:商品生产者无法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使商品有二因素(1)具体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生产不同商品的过程,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抛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经济学总述: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1.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生产率不同,产生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转移。

(并不否定商品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加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仅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进而市场上开始按照生产价格交换,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利润的理论:涉及利润在资本间的分配(资本竞争结果),虽然全部资本家利益高度一致(为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无处不在——利润平均化趋势(除去垄断的情况)——动态的资本再生产、积累的过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走向何处)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对象和任务经济学发展历史总体: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战后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14-15世纪产生,集中研究流通领域、商业、对外贸易,论证商品货币关系。

1615,(法)蒙克莱田《薪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使用“政治经济学”。

2.法国重农主义: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为代表。

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视效率)。

马克思认为这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开端。

3.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4.庸俗经济学(西方经济学):19C初,代表有萨伊(提出生产要素论:忽视劳动),马尔萨斯(《人口论》)。

表现在为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5.空想社会主义:19C初,渊源于16世纪。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C中后期,产业革命于英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特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首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劳动价值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主为社主代替的必然性。

7.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8.修正主义(伯恩斯坦)/列宁主义(斯大林理论):19C末20C初,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尤其是其垄断特征,创立帝国主义理论。

9.凯恩斯主义10.新经济政策:战后经济发展,格林斯潘为代表,产生IT泡沫、荷兰郁金香泡沫如何对待马主:1.信仰的指导思想的马主(马主本土化),坚持知道地位。

马主认为商品经济必成为资本主义(与蒲鲁东主义相反)。

本土化:认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2.学术的理论的马主(西方态度:沉默-公开进攻全面否定-较温和的学术讨论-20C60、70s 后“马主复兴”)3.在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4.要重视马主经济学的学习,探讨经济学的基础问题a)单一:生产力or双:生产力生产关系)b)在中国何为主流经济学,微宏观经济学能否取代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首先,生产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劳动过程中的一般要素),不仅是物质资料生产,也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是研究出发点。

其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最后,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特别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侧重不同。

马政经原来的研究方向:劳动异化(违背人的本性的,如:生产社会化带来的对人的本性的损害),人与机器的区别。

直至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才提到研究对象为生产关系(明确)3.生产力: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的自然属性)4.生产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的社会属性)(体现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社会总的生产过程)(或者斯大林的没有消费的三分法:所有制、地位关系、分配)5.苏联:狭义政治经济(只研究资本主义:资本论)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人类发展历程以及资本主义后的情况:反杜林论)6.对政经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上:a)生产力是否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b)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对唯物辩证法的精辟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运用1.抽象法:体现理性分析(经济问题要求保持理性)。

包含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过程,要求运用抽象力抽象出的最简单的范畴必须符合要说明的对象、经济分析必须抓住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PS:经济生活中最本质的范畴是商品)2.逻辑-历史方法3.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一般性特殊性4.实证分析(不做出是好坏的判断下分析经济体系的作用和行为)和规范分析(考察经济行为的后果,并且提出他们是好是坏,以及他们是否能变得更好的判断)5.现代的模型分析方法6.关于方法的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是否用规范分析——应该是什么);经济学能做实验么;经济学和假设(必须运用假设,但又只能适度地运用假设);数学化是经济学的方向么(形式化与思想性的问题,1993我国开始转型)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阶级性问题1.科学性:否定、肯定、半科学论;1898凡勃伦《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发达的科学》;1983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科学》。

关键:一门学科是否是科学,衡量标准为何?能够证伪的反而具有科学性,无所不包的理论不存在。

2.阶级性: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a)分类:i.人类各种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ii.两个,但不是全部社会形态中发挥作用的俄紧急规律iii.基于社会经济形态中特有的经济规律b)特点:i.历史性:之灾一定历史时期中发挥作用ii.阶级性:经济规律作用的后果要同人们自身的经济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认识、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iii.客观性:经济规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存在的;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人是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二、商品与货币劳动价值论:起源于洛克,鼎盛于马克思商品与商品经济商品:马主经济理论体系构筑的出发点关于“商品”的基本理论1.商品定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二因素:2.1.使用价值:物(商品体)的有用性,可以从质和量的两方面(其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去考察。

即为用途,两种不同物品之间的使用价值是异质的(用于满足不同需求),异质的物品不能简单相加,因为两者单位不同,但它们之间必有同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2.2.价值:凝聚在商品内的一般(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3.矛盾体现:交换过程中两者不可能同时出现。

2.4.其他相关内容A商品率:交换占总量的比率(人,农业-土地,城市-资金的自由化)(生产的目的即是出售)B交换价值:即价格,没价值可以有价格,即是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C历史:配第发现均等关系基础解决了亚里士多德“同质”的问题。

(自然价格:真正的市场价格)3.劳动二重性(统一劳动的两种方面,同时具有):4.1.具体劳动:从劳动的资料、过程、结果来考虑劳动,这导致不同的使用价值(此时各种商品劳动不同)4.2.抽象劳动(马克思独创):所有劳动都是体力脑力的付出,都付出劳动能力,此时所有生产的性质相同。

其意义在于:……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更具动态性)5.1.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私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性质,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交换)5.2.私人性质:生产是个人问题,如何时何地怎样劳动都是由我决定的(首先)5.3.社会性质:从交换角度看,是为别人而劳动,只有当商品售出,商品的社会性质才得到承认,才能得到补偿。

并且劳动必须得到补偿)商品经济1.商品以及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基础(条件):决定条件:私有制(生产资料、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社会分工的出现、扩大2.商品经济定义:2.1.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2.2.商品经济论在中国的形成是对传统理论的否定和发展(理论与现实的差距)(结合最后一章)商品价值量问题单位商品价值量1.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决定(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某商品需要的时间。

体现了“同一”的人类劳动(价值-劳动-劳动量-劳动时间的关系)1.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这是两种不同的劳动,在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两者的界定是不同的,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市场竞争下自发形成。

在社会发展中,复杂简单劳动可能发生变化(历史性、社会变化性)PS:关于葡萄酒的争论:李嘉图理论(其认为自然因素、及其能增加使用价值,而无用于交换价值和价值)出错,而其理论捍卫者(詹姆斯穆勒、麦克库洛赫)使其庸俗化,只要操作符合结果、意愿,都是劳动,无论是人、动物还是自然力。

马克思认为生产时间除了劳动时间还包括生产间断中自然力度力作用于生产对象的时间等(庸俗者使其混淆)。

1.3.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影响因素:劳动生产率(力)(影响其因素众多)(成反比)PS:劳动生产率的而变化不影响劳动复杂程度的变化(生产变化并未使价值总量变化,那么复杂程度不变;即使承认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总量的影响,也并不否定单位价值量的下降)2.部门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1.根据社会需求分配劳动时间,那么必要劳动时间指对某部门必须投入多少劳动,劳动时间分配的必要性。

2.2.第一种并不考虑需求,若他人不需要,就应该不是社会必要劳动。

如社会不需要这个商品,那么它没有的是使用价值(第二种理论下)/价值(第一种理论下)两者关系1.表达式:(第一种)Ⅰ=T/Ws=总量/数量;(第二种)Ⅱ=Ⅰ*Wd=单个生产时间*需求2.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三种不同的情形。

相等:T=Ⅱ均衡(价值价格一致);T>Ⅱ过剩(价格下降);T<Ⅱ不足(价格上升)3.第二种意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影响着第一种含义的实现程度。

4.劳动时间的节约是共同生产基础上的首要规律PS:两者并不矛盾。

第一种情况下产品价值通过价格实现(就是为货币商品论,现在为货币工具论),其实现程度取决于第二种与实际投入的时间的差别。

货币理论货币的产生、发展(从价值形式看货币的产生)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值的变化)——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1.第一阶段1.1.表现形式:一只绵羊=两把斧子1.2.价值形式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1.3.羊主动表现为斧子的数量,后者为被动表现:共同基础为劳动,实质为交换劳动,量的规定性(变化的)取决于生产率的变化(两者的比较)1.4.相对价值形式的质与量的规定性;等价形式的特点1.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第二阶段2.1.表现形式:一只绵羊=一系列商品(公式建立在相对形式的基础上)2.2.最大变化在于它第一次真正体现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交换的困难)3.第三阶段3.1.表现形式:一般等价物=一系列商品(公式建立在相对形式的基础上)3.2.每种商品都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仅有一般等价物与劳动价值相关,在其固定为金银时发展为货币4.第四阶段4.1.货币要求:一般标准化,便于保存,便于携带,便于分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