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住房保障请求权的制度背景

合集下载

住房保障政策解读

住房保障政策解读

住房保障政策解读住房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并不断加大力度,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本文将对住房保障政策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政策,以及它们对我们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住房保障政策的背景和目的住房保障政策的出现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增长引起的住房需求急剧上升。

面对庞大的住房需求,政府通过出台住房保障政策来确保人们基本的住房权益。

住房保障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提供稳定和合理的住房供应,保障人民的基本住房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住房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1.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建设或购买租赁房源,以较低的租金向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

这一政策的实施可以缓解低收入人群的住房困难,提高他们的居住条件。

2.住房补贴和贷款政策住房补贴和贷款政策是指政府为购房者提供经济支持,使他们能够购买合适的住房。

这包括直接给予购房补贴、提供低利贷款等方式,以降低购房成本,帮助更多人实现安居梦想。

3.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农村住房保障政策是为了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政府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改造旧房、建设新农村等方式,帮助农民获得良好的住房条件,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

三、住房保障政策的意义和影响1.保障人民的基本住房权益住房保障政策的出台,解决了一部分人群的住房问题,保障了他们基本的住房权益。

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来说,这些政策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2.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可以稳定社会秩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人们对未来的信心。

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3.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住房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瓶颈。

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可以缓解住房供需矛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新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理性思考

新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理性思考

新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理性思考1. 引言1.1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背景保障性住房制度是针对我国城乡居民住房困难而制定的政策措施,旨在保障住房需求,改善居住条件,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背景有以下几点: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增加,住房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居住条件差、价格高昂的现实对我国住房制度提出了挑战,使得住房问题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差距拉大,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愈发突出。

城乡居民收入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低收入群体在住房方面承受更大压力,缺乏稳定的居所会影响其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我国住房市场存在价格波动较大、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满足全社会住房需求。

市场过度依赖商品房,忽视了住房的公共性和社会责任,导致一些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基本的住房保障。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背景是由于城镇化加速、贫富差距拉大、住房市场问题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迫切需要政府出台保障性住房政策,确保全体居民有安居之所。

1.2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保障性住房是国家社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对广大低收入群体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体现。

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居住条件,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住房紧张局面,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对于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泡沫化风险,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

2. 正文2.1 新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

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共租赁住房项目逐渐完善,各地政府也纷纷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投入力度。

住房保障制度

住房保障制度

产生和演变
改革探索阶段
实物配给阶段
市场供给阶段
实物配给阶段
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采取以下三种方式筹集住房:一是通过接受、没收、代管等方式将敌伪房产、反革命 分子及官僚资本家的房产收归国有,并无偿分配给城镇居民居住。二是从1956年起,通过对私人出租房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采取公私合营与统一经租的方式分配给城镇居民居住,共改造了私有房屋大约1亿平方米。三是政府或 企业直接投资建设或更新改造住房,分配给城镇居民租住。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1949-1978年间,中国住房建 设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这一阶段,政府基于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理论,并囿 于当时的国家经济水平,形成了一套不成文的公有住房制度:其一,政府统管。政府成为城市公有住房的所有者、 建设者和经营管理者,城市居民将解决住房问题全部寄希望于政府,极少依靠自己或市场来解决。其二,租金管 制。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颁布了《关于加强城市公有房产管理的意见》,提出“以租养房”的租金方针。 但是,到1955年政府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供给制改薪金制时,考虑这部分人群的承受能力,对他们承租的公有 住房实行低租金的过渡办法,住房租金大约只占薪金收入的2%~3%。这一做法被认为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很快被各地效仿,成为公有住房租金的通行办法,住房的商品属性被进一步忽视,演变为国家福利。其三,无偿 分配。公有住房的分配完全是无偿的,不需要用等量的劳动价值或货币价值来交换,住房完全成为国家福利而非 商品。
改革探索阶段
(1978-1998年)
1978年后,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城市住房制度也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始了一个逐步 市场化的探索过程。
全价售房时期(1979-1982年)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沿革及基本政策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沿革及基本政策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沿革及基本政策住房保障是政府提供实物保障或者货币补贴,解决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实现“住有所居”目标的一项制度。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是在国家推进城镇住房商品化的过程中同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99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提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推进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对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廉租住房,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经济适用住房。

2003年,在“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的同时,提出以财政预算资金为主发展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是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在发展商品住房的同时,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逐步完善以廉租住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制度,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

2008年,中央将保障性安居工程纳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开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

2010年,国务院决定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逐步解决城镇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等“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

同时,自2007年以来,国家逐步确立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由地方负责、中央给予支持的工作机制;明确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土地、财税和信贷支持政策;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以及棚户区改造的办法,并加强了监督检查工作。

二、现行城镇住房保障的基本政策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基本形成了市场供给与政府保障相结合、以市场供给为主的城镇住房政策框架,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

(一)城镇保障性住房的种类住房保障有实物保障和货币补贴两种方式。

实物保障即提供住房予以保障。

保障性住房按照供应方式,可以归纳为租赁型保障房和购置型保障房两类。

其中,租赁型保障房又有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2种;购置型保障房有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3种。

住房社会保障性制度

住房社会保障性制度

住房社会保障性制度1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借鉴从20世纪初开头,面对由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以及世纪世界大战带来的住房短缺问题,西方各国实行了一些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尤其是二战以后到70年月中期,为缓解社会冲突,促进经济进展和社会稳定,这些兴旺国家为处理因战斗以及之后的市场竞争而带来的“边缘群体”的贫困问题,先后制定了各种福利政策,实施各种福利制度,并渐渐走向鼎盛,成为我们今日所看到的“福利国家”。

这些国家不仅有完善的医疗、养老等福利制度,在住房方面也相继建立了各自的住房社会保障体系。

美国的福利住房政策主要是通过补贴制度来实施,补贴分为以工程为根底的补贴和和以租户为根底的补贴两大类。

以工程为根底的补贴是联邦政府推行的住房补贴工程,对公共住房补贴和对私有住房的补贴同属于这个范畴。

公共住房补贴制度始于1937年,是最早的补贴形式。

它由联邦政府负责拨付建筑公共住房的全部资金,地方政府(或州政府)设置的财政归中心的住房局负责监视公比住房的建筑、安排和治理,产权归地方政府住房司,其修理和治理营运的资金也由联邦受府负担。

包括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帮忙低收入者购置住房。

购房者须通过抵押贷款获得住房,并拥有住房的全部权,政府对抵押贷款供应局部补贴,如补贴一局部首期付款,或补贴全部抵押贷款的交易本钱、戎对抵押贷款供应担保,或补贴一局部抵押贷款利息。

这项措施极大地刺激了收入较低但有稳定工作的家庭购房。

二是政府帮忙低收入者租赁指定的私有住房。

政府选择一局部合格的私人住房供应给贫困者,被选中的住房的房主可以得到政府供应的抵押贷款担保和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

以租户为根底的补贴是补贴跟“人”(租户)走,分为发放住房证和住房券两种形式,但承受对象都是低收入家庭。

联邦政府根据住房市场一般租金水平确定补助金额,承租者自己查找和选择想要承租的住房,经过讨价还价协商确定租金。

选定住房的质量及承租者和房主之间的租约须经地方政府住房局确实认之后,地方政府住房局直接以住房证或住房券的方式向房主支付一局部租金。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

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研究一、引言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住房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解决城镇住房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其中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对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其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二、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起源于1950年代初建立的住房分配制度,随着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198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城市住房制度试行方案》,提出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发挥作用”的方针。

199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乡村住房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住房保障制度。

三、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1.保障对象:城市低收入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

2.保障方式:公租房保障、廉租房保障、购房补贴、贷款优惠等。

3.保障范围:包括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工程等。

4.保障标准:根据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住面积、房租水平等因素确定。

5.实施主体:政府部门、社会力量、房地产开发企业等都参与其中。

四、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地区政府对住房保障制度的推行力度不够,导致执行效果不理想。

2.资金投入不足:城市住房保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政府财政预算有限,无法满足需求。

3.保障对象不全面:当前的城市住房保障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而中等收入家庭也面临住房问题。

4.利益分配不公:一些地方存在着住房保障资源被不法分子侵吞的情况。

五、解决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问题的对策要解决中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完善制度:建立健全城市住房保障制度,提高制度的操作性和执行效果。

2.加大投入:增加政府对城市住房保障的投资,确保保障对象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

3.完善政策:修改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扩大保障对象范围,提高保障标准。

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脉络

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脉络
论我国住房保 障制度的历史脉 络
口代刃 张 亮
【 摘要 】 现时的住房保障是指政府为满足或改善城市 居民的居住条件而实施的行政活动。 纵观古今, 不论是政府治
理的客 观技 术, 还是作为行政 对象的居住 现实, 住 房保障制度各要素均能在古代中国或近代中国的情境 中找到制度
渊源 , 而这 些 古典脉 络 亦可 以为现 代 制 度提供 理论 补 给 。
捆 绑为主、 保 障为辅的土地功能 。 自夏商周的初级 国家形 分工更为明确的居养院, 这应该是史料上最早记载的专门住房 态起 , 土地 作为 权力 的载体也被赋 予主观 意志 , 虽然 人 口稀 保障机构, 主要收养无 亲属供养 的孤寡老人。 明代时朱元璋 曾 少, 幅 员辽 阔, 生产力发展落后, 但 土地所有权在 暴力征服 的 多次下旨, 要求地方官员在城市周边建设平 民住宅供无居所 的 前提下就是高度单一 的权威象征。 周代 的井田制将所属 的农田 难 民容身。 几等分, 其中的沃 土归周天 子所 有, 剩余贫地归 民众 , 民众以 现在看 来, 这类 救济措 施的立 意是值得肯定的 , 但 由于
鳏寡孤 独废 疾者 皆有所养。中国历史上 的各朝各代 由于 心存在, 其发展与变迁几乎是断裂性地取决于皇帝们的位置喜
土地资源丰富的缘故 , 个人自己一番劳作便可在 土地上解决居 好, 当然这 些喜好并非个人意志 , 也受 制于传统礼仪、 物资供 住 问题, 除非成为 “ 鳏寡 孤独废疾”这类社会弱势群体 , 否则 给便利、 防御等主客观 因素, 因此 中国历史上不免有许多城 市 国家不会顾 及其居住 问题。 大 约在唐代 以后, 土地私有化加 剧 盛极一时却又毁于朝 夕的。 因此, 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城 市发展
在 中国历史 上虽然存 在过 土地私有化 的几个时期 , 但在 间的 中心 。 中国 的权 力 和 神 圣可 以互相 切 换 — —皇 帝居 住 的 地 不 稳定的社会环境 下, 弱肉强食 的不平等 规则造成土 地兼并 方 也 就 是 神 圣 的地 方 。 基 于 这 种 标准 , 出现 了聚 落 功 能 的 分 加剧及贫富差距过大 , 给统治者的国家治理带来冲击, 不论是 化 , 也可 以认为是对城 市概念 的进一步精确。 为了保 卫这些统 隋唐的园宅 地制 , 还是宋元明清 的租佃制, 土地 的宅地制度形 治中枢 , 都城 展开了普遍的规模扩大工程, 城墙包围形式是中 态此消彼长 , 但古代中国在中央集权的制度框架内始终牢牢控 国古代 城市的基本特征 把 王室 同外部世界分开 的需要 决定 制 国民生计, 在充分发挥土地 生产力的同时, 民众 的居住权利 了城市规则, 也决定了城 市居民的人口结构—— 保 卫统治者的 可谓夹缝求生。 此外, 不定的灾荒时期所 实施的 “ 有居”、“ 得 军队通常占城市人口的很大 比例 。 中国历史发展中决定城市命 归” 等安居政 策也仅在于防止大规 模的流民造 成社会动荡。 运的是政治而非商业。 都城作为各个统治王朝最重要的行政中

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脉络

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脉络

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脉络
代刃;张亮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中旬刊》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现时的住房保障是指政府为满足或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而实施的行政活动.纵观古今,不论是政府治理的客观技术,还是作为行政对象的居住现实,住房保障制度各要素均能在古代中国或近代中国的情境中找到制度渊源,而这些古典脉络亦可以为现代制度提供理论补给.
【总页数】3页(P173-175)
【作者】代刃;张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35
【相关文献】
1.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历史脉络
2.论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完善路径——基于包容性增长的视角
3.论我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的演变现状及其特点
4.浅论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
5.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发展脉络梳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住房救助发展历程

住房救助发展历程

住房救助发展历程
住房救助发展历程:
住房救助是指政府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困境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以下是住房救助发展的历程:
1. 20世纪50年代:在二战后的重建阶段,许多国家开始意识
到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并开始推出公共住房项目,以提供廉租住房给那些无力购买自有住房的人群。

2. 20世纪60年代: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涌
入城市,加剧了住房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国家开始推出住房保障计划,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租金补贴或贷款帮助他们租住适合的住房。

3.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逐渐转向
市场化的住房救助政策。

他们开始推行公共住房的自动服务化,引入市场机制,让低收入人群通过购买住房积累财富。

4.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住房救助进一步扩大
和完善。

一些国家开始推出住房贷款补助计划,帮助低收入家庭获得购房贷款,并提供贷款的补贴和优惠条件。

5. 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住房救助政
策进一步改善和完善。

一些国家开始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个人和雇主的支付来筹集资金,为低收入人群提供购房贷款和租金补贴。

总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国家,住房救助政策的发展都是为了解决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帮助他们获得适合的住房,改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住宅权的制度保障研究》范文

《住宅权的制度保障研究》范文

《住宅权的制度保障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宅权成为了一项基本的人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以住宅权的制度保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行制度的运作、成效及其面临的挑战,旨在探讨如何完善和加强住宅权的制度保障。

二、住宅权的概念及重要性住宅权,是指人们享有适足住房的权利,包括拥有住房、租赁住房以及享受适宜的居住环境等。

住宅权不仅是公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社会稳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当前住宅权保障的制度概况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包括住房保障政策、法律和制度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住宅权保障体系。

如《物权法》、《住房保障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出台的住房保障政策。

这些政策和法律为保障公民的住宅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现行制度的运作及成效(一)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通过实施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政策,有效缓解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此外,住房公积金制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住房支持。

(二)法律保障的实施我国《物权法》、《住房保障法》等法律为保护公民的住宅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防止住宅权受到侵犯。

五、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尽管我国在住宅权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住房供需矛盾突出、房价高涨、部分地区住房保障政策执行不力等。

这些问题给住宅权的制度保障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六、完善和加强住宅权制度保障的途径(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物权法》、《住房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公民的住宅权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基础。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二)加强政府在住房保障中的作用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投入,通过增加土地供应、降低房地产税负、提高住房保障资金使用效率等措施,缓解住房供需矛盾,降低房价水平。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住房问题,由
此涉及到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研究。

同时,市场住房的价格居高不下,让
更多人难以负担,因此探讨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具备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我国城市化与房地产市场发展的
了解,而且有利于完善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
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发展现
状及问题,为提高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提供研究依据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的概念、特征及分类,中国保障性住
房制度的发展历程、政策法规的演进和落实情况,以及当前中国保障性
住房制度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现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文件的梳理,了解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
的历程和政策的演变,分析当前保障性住房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同时,通过选定的样本小区的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了
解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状况,得出问题所在,为改进和
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提供参考。

四、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得到保障性住房制度在现行政策中的地位和存在的问题,阐明未来中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同时也将为我国住房
保障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住房保障政策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住房保障政策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

住房保障政策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住房问题逐渐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

本文将从住房保障政策的背景、政策内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住房保障政策的背景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有限,住房问题成为了城市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城市居民在面临房价高涨、租金上涨等问题时,产生了对住房保障的迫切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住房保障政策。

二、住房保障政策的内容1. 经济适用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是指政府对购买力有限的家庭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住房,并采取配套措施帮助其购房。

政府通过投入大量的资金和土地资源,建设经济适用房项目,并通过摇号、限购等方式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家庭。

2. 公共租赁住房政策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建设和购买房屋,提供给无房或住房困难家庭以低租金的方式租住。

政府通过设立租金补贴、减免税费等措施,降低了公共租赁住房的租金水平,从而减轻了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

3. 福利性住房政策福利性住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免费提供住房或者给予补贴,解决无家可归等重特殊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

这类住房政策主要面向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通过设立收容救助站、养老院等机构,提供临时住所和长期居所。

三、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经济适用房政策为购房有困难的家庭提供了一种渠道,缓解了他们的住房压力。

其次,公共租赁住房政策为低收入家庭提供了可负担得起的住房选择,有效缓解了租房难问题。

最后,福利性住房政策使得无家可归等特殊群体得到了基本的住房保障。

然而,住房保障政策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政府投入的资源有限,导致可供分配的住房数量很有限,无法满足所有家庭的需求。

其次,政府监管不力导致部分住房保障政策被滥用,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个人和家庭也能够获得低价住房,加剧了资源浪费。

保障住房问题---公务员申论热点专题完美解析

保障住房问题---公务员申论热点专题完美解析

于最低收入家庭,政府提供租赁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而对于中高收入家庭可通过市场购买、租赁商品住房。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始终把改善群众居住条件作为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和房地产业发展的根本目的。

20 多年来,我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城市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条件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

我国“保障性住房”问题的现状:经济适用住房在建设和管理中问题不断:开发计划不落实,土地供应难以保证;供应对象模糊,审核不严;有些城市供应规模偏小,造成供不应求现象;建设标准偏大,初期开发建设的房屋面积过大;开发商利润难于控制,某些商品房为规避土地出让金而违规转为经济适用住房等。

有的城市中,经济适用房被开发商变相高价出售,造成经济适用房不“经,国家给中低收入购房者的提供的福利被开发商占为己有,牟取暴利。

济”廉租房实物和货币来源不畅;租房的资格、租金标准难以确定;保障方式不完善、监督体系不严格以及地区间进展不平衡等。

我国“保障性住房”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与住房市场化进程相比,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覆盖面与现实需要相比还有相当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在一些城市成为“花瓶”和“点缀”的差距:一、城市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缺乏应有的态度和决心。

一些官员认为,拿出一定的土地建设经济适用房,意味着地方政府不能再通过经营土地获取巨额土地收益,还有的地方官员认为,建立住房保障制度,解决广大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对于提升自己的政绩显然有点“慢”,不如单纯追求GDP 的增长速度那么突出,不能给自己“成绩单”上加分。

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下,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共财政支出严重缺位。

一方面,政府部门从土地出让中获得大量收益,另一方面,却不愿意为建立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保障体系出钱。

二、公共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不足。

从国外经验看,不少国家在公共财政支出中都有社会保障住房一项,而在我国公共财政支出中,只有廉租房明确要以公共财政资金为主,其他涉及到住房保障的支出并未纳入财政预算中。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

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住房问题一直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

为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中国政府大力推动住房制度改革,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促进住房市场健康发展。

本文将对新时期中国住房制度改革进程进行探讨。

一、住房改革的背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推进房地产市场改革,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房价上涨过快、城市化进程过于迅猛等,导致城乡居民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政府决定加快住房制度改革,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住房改革的主要内容1.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中国政府通过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帮助他们解决住房问题。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住房保障项目建设,推动住房保障体系的多元化发展。

2. 推动住房租赁市场发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者建设租赁住房,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住房租赁市场监管机制,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3. 改善住房供给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推动商品住房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居民对品质住房的需求。

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住房供给。

4. 完善住房金融体系推动住房信贷政策改革,降低住房贷款利率,放宽购房首付比例,帮助居民解决购房资金问题。

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住房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力度,提高住房金融供给能力。

5. 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建立健全住房市场监管体系,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打击恶意炒房行为,维护住房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三、住房改革的成效1. 住房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中国政府帮助了大批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 租赁市场规模扩大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住房租赁市场的扶持力度,租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租房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了住房问题。

浅析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和对策

浅析中国住房保障制度的问题和对策作者:李咏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18期摘要:住房保障对于维护社会公平以及促进经济高效、健康、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认识。

分析中国当前住房保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对策,对发挥住房保障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无疑是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社会保障;住房;主体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213-02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经济高速增长,社会进步明显,但近两年随着人口红利效应减弱以及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经济增速回落,从这个背景上探讨住房保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就显得尤其重要。

居住作为人类最基本生活需求之一,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休戚相关。

因此住房问题成为了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之一,关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社会的发展证明,“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重要保障。

住房问题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一个经济体的运行。

从宏观的角度看,住房问题与“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影响着总需求,同时,劳动力的居住条件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和质量进而作用于企业的生产函数,影响总供给。

日本、香港的资产泡沫破裂,美国的次贷危机,证明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泡沫对于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因此,健全的住房保障体系无疑是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抑制投机,规避宏观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对住房保障制度的理解(一)什么是住房保障住房保障实际上就是实现社会全体成员住房权的过程,为百姓解决住房问题。

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们住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

同时,住房保障实际上也是住房资源的合理分配过程。

市场经济当中,住房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它还是一种典型的个人消费品。

对于住房需求的实现主要是通过拍卖、行政配给等方式进行,也是通过这两种方式来保障社会成员的住房权利。

《住宅权的制度保障研究》范文

《住宅权的制度保障研究》范文

《住宅权的制度保障研究》篇一一、引言住宅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法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每个人而言,住宅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安全、自由、幸福和尊严的象征。

然而,住宅权的实现并非理所当然,需要制度的保障与支撑。

本文旨在探讨住宅权的制度保障问题,分析当前我国在住宅权保障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住宅权制度保障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法治的进步,住宅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逐渐得到广泛关注。

住宅权的保障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法治社会中,制度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手段。

因此,研究住宅权的制度保障,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住宅权制度保障的现状我国在住宅权保障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住宅权,为住宅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其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住房保障制度、土地供应政策等,以保障公民的住宅权益。

此外,司法机关也在维护住宅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我国在住宅权保障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住房供应不足、房价过高、拆迁安置不公等。

四、住宅权制度保障的问题分析1. 法律制度不完善:虽然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公民的住宅权,但在实际操作中,相关法律制度仍需完善。

例如,对于拆迁安置、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执行过程中存在困难。

2. 政策执行不到位:政府在实施住房保障政策时,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例如,部分地区在拆迁安置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规定、侵害公民权益的现象。

3. 司法保障不足:司法机关在维护住宅权方面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司法保障不足的问题。

例如,部分司法人员在处理涉及住宅权的案件时,存在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

五、完善住宅权制度保障的建议1. 完善法律制度: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公民的住宅权及其保护措施。

同时,应加强法律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相关法律规定得到有效执行。

2 住房保障请求权的制度背景

2 住房保障请求权的制度背景

2 住房保障请求权的制度背景2.1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2.1.1 基于历史的考察:保障性住房类型的发展变迁由于事关人民的基本生活,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从未缺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演变,其间以1979年推行的住房改革为重要的分界点,由之前的城镇全员住房保障制转变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

基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目的差异以及住房保障制度本身的结构异质性,保障性住房的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1、1949年至1978年“城镇全员住房保障制”下的保障性住房随着全国的逐渐解放,人民群众严峻的居住条件与住房资源集中垄断之间的紧张关系、住房私有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国家将目光投射到作为重要生活资料、关乎人民基本生活的住房领域。

试图通过建立起与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全员住房保障制度,从而依靠单一的住房保障制度,完全依靠国家的行政给付来解决所有城镇居民在住房领域存在的所有问题。

从1949年开始,我国通过部门规章、党的政策等多种形式,先后颁布、发布了华北人民政府关于《公房公产统一管理的决定》(1949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信箱《关于城市房产、房租的性质和政策》(1949年8月11日)、内务部地政司《对目前城市房产问题的意见》(1950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195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房产管理局《关于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1964年1月13日(64)国房字22号)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构起了城镇全员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该制度以全体城镇人口为保障对象,以国家、国有单位统一分配为方法,以级别、身份为标准,以低价出租为形式。

在这一住房保障制度下,住房依其来源被分为公有住房和经租房两大类:(1)公有住房是指国家(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兴建以及国家通过接管、没收、征收等方式获得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的住房。

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住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住房问题成为了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人民对政府的普遍期待。

住房问题涉及的面很广,涵盖了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

为解决住房难问题,我国政府不断加强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和改革。

一、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源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住房的供应严重不足,许多人未能实现住房的基本需求。

实施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步在1985年,国务院印发了《住房制度改革试行方案》。

在此方案中,政府决定出资建设经适房(经济适用住房),对在城市户籍的低收入家庭优先配套,为住房困难家庭提供住房保障。

此后,我国住房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也逐步得到了落实。

二、住房公积金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政府开展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设立住房公积金提取与个人账户45.4万个。

与此同时,住房公积金制度也面临许多问题。

2015年,政府对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了调研,提出优化和改革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议。

这次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强化住房公积金的定向使用;优化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和投资;完善住房公积金缴存和提取规则。

三、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除了直接购房外,很多人也希望租房解决住房问题。

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市场化租赁住房的供应严重不足。

为了鼓励发展租赁住房市场,政府在2015年发布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适度宽松租房政策,规范租金收费,构建租房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化租赁房地产企业,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资本参与租赁住房等举措,积极推动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

四、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为解决具有特殊困难的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政府实施了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

公共租赁住房是政府建造的租赁住房,出租给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出现,对于解决城市住房困难问题有着积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住房保障请求权的制度背景2.1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2.1.1 基于历史的考察:保障性住房类型的发展变迁由于事关人民的基本生活,从新中国建立至今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从未缺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演变,其间以1979年推行的住房改革为重要的分界点,由之前的城镇全员住房保障制转变为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

基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目的差异以及住房保障制度本身的结构异质性,保障性住房的类型也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1、1949年至1978年“城镇全员住房保障制”下的保障性住房随着全国的逐渐解放,人民群众严峻的居住条件与住房资源集中垄断之间的紧张关系、住房私有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紧张关系,使得国家将目光投射到作为重要生活资料、关乎人民基本生活的住房领域。

试图通过建立起与公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镇全员住房保障制度,从而依靠单一的住房保障制度,完全依靠国家的行政给付来解决所有城镇居民在住房领域存在的所有问题。

从1949年开始,我国通过部门规章、党的政策等多种形式,先后颁布、发布了华北人民政府关于《公房公产统一管理的决定》(1949年4月11日)、人民日报新华社信箱《关于城市房产、房租的性质和政策》(1949年8月11日)、内务部地政司《对目前城市房产问题的意见》(1950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产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195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房产管理局《关于私有出租房屋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报告》(1964年1月13日(64)国房字22号)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建构起了城镇全员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

该制度以全体城镇人口为保障对象,以国家、国有单位统一分配为方法,以级别、身份为标准,以低价出租为形式。

在这一住房保障制度下,住房依其来源被分为公有住房和经租房两大类:(1)公有住房是指国家(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投资兴建以及国家通过接管、没收、征收等方式获得的所有权属于国家的住房。

(2)经租房是指对城市私人房主合法所有的房屋除留作自住的部分外,一律由国家强制性统一经营管理,由国家分配、出租并将收取的部分租金支付给房主即“对城市房屋占有者用类似赎买的办法,在一定时期内给以固定的租金,来逐步地改变他们的所有制”的住房。

经租房出现的政策背景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的适用范围扩展到城市私有房屋领域,其法律性质是对城市私有房屋由限制性征收过渡到征收。

忽视内在的规律性,人为主观的扩大住房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试图以单一的住房保障制度来解决城镇全体人民的住房问题,动机在于解决住房领域原生的结构性问题、化解前述的两个紧张关系,然而这一做法本身却又成为更为严重问题产生的泉源---形成了不堪重负的国家给付与不断增长的人口和住房需求之间的紧张关系。

直接造成了全国城镇住房普遍性短缺、人均居住面积由建国初期的4.5平方米下降到1978年的3.6平方米的严重后果。

2、1979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后“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下的保障性住房无限制的扩大国家给付义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难以为继的,以邓小平关于住房改革的两次讲话为标志,我国拉开了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帷幕,(2)解困房:是在90年代城镇住房改革初期出现的一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专指在实施安居工程之前或未实施安居工程的城镇,政府为解决当地人均住房面积在最低标准以下的特别困难户、严重拥挤户1的住房问题而专门修建只销售或出租给经审查合格的住房困难户和严重拥挤户的住房。

由于解困房在建设过程中都享受不同程度的政府税费减免优惠,购买、承租价格明显低于市场定价的商品房,尤其是专门面向低收入者的特困房还另外享受不超过建房造价20%的补助等优惠,因此具有保障性住房的性质。

需要指出的是,在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印发的《解决城镇居住特别困难户住房问题的若干意见》(1990年9月11日)中首次明确将“低收入者”与其他群体相区别而给予保障,这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

(3)安居房:是指为贯彻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国办发[1995]年6号)正式确立的“安居工程”,而由国家安排专业银行提供贷款结合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以出租或者出售的方式,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特别是无住房家庭、居住危房家庭和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的政策性非营利住房,安居房一般享受政府财政补贴,因此其出售、出租价格低于市场价格。

安居房的保障对象明确确定为“中低收入家庭”,同等条件下离退休职工、教师中的住房困难户享有优先权,并且进一步规定不得出售给高收入家庭,从而使保障条件的规范结构由以前的“住房困难条件为主、收入条件为辅”转变为“收入条件为主、住房困难条件并重”,其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制度的根本性特征得以充分彰显。

1主要政策依据是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印发的《解决城镇居住特别困难户住房问题的若干意见》(1990年9月11日)和建设部、全国总工会《加快解决城镇住房困难户住房问题的意见》(1993年4月10日),具体标准则以国际规定的最低标准人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以下为参照,各地可以另行制定具体标准。

以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年23号)为标志,我国城镇住房改革进入深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前期改革形成的共识和成果予以确认和保护,例如:市场与社会保障双轨制、中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等等。

由于我国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住房保障制度发展时间还很短而经济和社会变革却十分迅速,再加上缺乏统一的规范基础以及创新过剩等原因,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呈现出“类型爆炸”的趋势,在规范和实践中出现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限价房、两限房、人才房、单位集资建房甚至“小产权房”等等纷繁复杂的保障性住房现实样态,对此在下文中将予以详述。

2.1.2 基于现实的梳理:现行保障性住房类型架构的样态从全国来看,我国目前的保障性住房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最主要的类型,除此以外,还有地方在住房保障制度创新中产生的限价房、两限房等保障性住房类型:1、经济适用房: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经济适用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优惠,限定套型面积和销售价格,按照合理标准建设,面向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供应,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住房”2。

2、廉租房:全称是“城镇廉租住房”,根据《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廉租房是指“政府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3。

廉租房的给付形式有租金补贴、实物配租和租金减免等,其中租金补贴是主要类型。

3、限价房:限价房的全称是“限价商品住房”,是指在政府为限制建成房屋2参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第二条,载《江苏政报》2004年第5期。

另见中央人民政府官方网站/zwgk/2007-12/01/content_822414.htm,最后访问时间2015年1月15日。

3参见《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第二条,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年第20号。

价格,在对开发商土地招标时将建成房屋价格与土地招标挂钩,将开发商就建成房屋价格做出的承诺作为招标条件的价格限制在一定水平线之下的商品房。

4、两限房:根据《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两限房是指“政府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商品住房用地时,提出限制销售价格、住房套型面积和销售对象等要求,由建设单位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取得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和定向销售的普通商品住房”4。

所谓两限房是限价房的升级版本,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程序、销售条件以及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全国仅有北京地区提出并使用了这一概念,也就是说全国仅有北京存在两限房。

2.2 我国的住房保障制度2.2.1 从“碎片化”到“低阶化”: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四维样态对于住房保障制度的理论基础,学术界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说和构想,主要有市场失灵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制度均衡理论、博弈理论、新公共管理学理论、协同理论和竞合战略理论等等。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所奉行的理论是市场失灵理论,从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国发〔2010〕1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11〕1号)等一系列住房改革基础性文件,将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摆在增加住房有效供给,从而对房地产市场进行有效调控、抑制房价的一种手段的地位,将住房保障制度作为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纠偏的方法,即可窥见此种理论的影响和作用。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被视为调控措施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需要而起舞。

经过30年的探索,我国现行的保障性住房大致呈现“层级复合式”的架构,所4参见《北京市限价商品住房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载《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08年第8期。

谓“层级”是指原则上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将保障对象分为最低收入、中低收入和介于两者之间“夹心层”的中等偏下收入三个层级,针对不同层级提供不同类型的保障性住房;所谓“复合”具有是指由于政策规范出台的历史背景、区域范围的差异导致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出现的具有异质性的保障性住房共存在同一种类型的保障性住房名义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住房保障制度”5,颁布了数量极为浩繁的类型各异的相关规范和文件,笔者借助北大法宝和万方数据两大法律法规数据库,对“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含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含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含公共租赁房)”、“限价商品住房(含限价商品房)”和“棚户区改造”共10个关键词进行标题检索,共获得不重复检索信息2743项,剔除失效信息、工作报告、会议和活动通知等无关制度建设的信息后,共留存有效信息1232项,笔者对根据以上述信息组建的数据库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得出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的四维样态。

1、形式上的“低阶化”在数据库规范中,有一般规范性文件1169项,占94.9%,其中部门规范性文件30项(2.4%)、地方规范性文件1139项(92.5%);有规章57项,占4.6%,其中,部门规章3项(0.2%)、地方政府规章54项(4.4%);有法规4项占0.3%,其中行政法规1项(0.08%)、地方性法规3项(0.2%);尤为值得注意和指出的是,在所有规范中,法律的数量是0。

2、类型和地域上的“碎片化”所谓“碎片化”是指在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转型期,传统的与计划经济体制5姜伟新:《国务院关于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2011年10月2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11年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