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学案1(第2课时)
高中语文3.2.2《五人墓碑记》共1课时名师精编学案(苏教版必修3)
3.2.2《五人墓碑记》共1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3)张溥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现象——活用词的判断方法。
3、把握文本的思路结构,体会五人之死的意义价值。
4、了解本文叙事的线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言现象——活用词的判断方法。
3、把握文本的思路结构,体会五人之死的意义价值。
学习难点:了解本文叙事的线索,把握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⑴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通释义:⑵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通释义:⑶蹈死不顾,亦曷故哉?通释义:⑷独五人之“皦皦”,何也?通释义:。
2、分析加点词的古今异义词⑴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今义:。
⑵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
⑶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义:今义:。
⑷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古义:今义:。
⑸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
⑹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古义:今义:。
⑺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
3、找出活用词,并解释。
⑴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⑵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⑶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⑷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⑸缇骑按剑而前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⑹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⑺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⑻买五人之脰而函之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⑼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⑽不敢复有株治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⑾不能容于远近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⑿赠谥美显,荣于身后活用词活用类型:。
释义:⒀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活用词活用类型:。
《五人墓碑记》学案(学校第六届骨干教师).doc
《五人墓碑记》学案【学习有目标】1、积累文屮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巧用对比手法的效果。
3、理解五义士Z死的重大意义。
【心中有计划】学习本文我们预计三节完成:第一节,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碑记”这一-文体特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意;第二节,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逐句口头翻译全文,完成预习学案;第三节,展示口主学习成果,解决疑难问题,深入研读文本内容。
【学前先了解】一、了解文体碑记:又称“碑志",是刻在墓碑上,用來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的一种文体。
二、了解作者张溥(pu),字天如,号四铭,明末太仓(现江苏省太仓县人)。
明末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党为己任,结纳社会上冇节气,冇操守,冇学识的知识分子和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与阉党进行斗争。
三、了解背景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Z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止义人士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 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 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四、了解人物1、五义士颜佩韦、杨念如、沉扬、马杰、周文元五人都是“索不闻诗书之训”的平民百姓,过去他们互不相识,而且除了周文元(周顺昌的轿夫)夕卜,其它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
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才口发参加斗争的。
五人被捕后,对口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
天启六年七月屮,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义士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2、周顺昌(1584〜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
五人墓碑记学案1
《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一、学习目标:1.课文内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及“发”“行”等文言实词,积累虚词“以”。
2.理解学习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正义行动及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习重难点: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知识点。
2.理解学习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正义行动及作者的生死观。
三、教学方法及建议学生质疑小组讨论交流四、学习过程:(一)学生阅读课文,完成问题。
1.为文章中所记叙的五义士写一幅挽联,力求表现五人的精神及其牺牲所具有的意义。
设计目的: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了有关对联的题目,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对仗知识的掌握。
设计这个作业,可以让学生复习对仗的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本文巧妙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
(展示学生答案)①自作孽必死,一独夫臭名遗千载②一夫谋于私而缢,死轻于鸿毛③万群众激昂除奸邪,人民功绩千秋颂④五豪杰驱恶殁身明正义(二)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3)敛赀财以送其行()(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5)亦曷故哉()2.古今异义(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今义:(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今义:(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义:今义:(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义:今义:(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今义:(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古义:今义:(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今义:3.一词多义(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其志士之悲哉()而又有剪发杜门()(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其辱人贱行()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3)固轻重固何如哉()斯固百世之遇也()(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人皆得以隶使之()(5)徒慷慨得志之徒()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6)按缇骑按剑而前()按诛五人()(7)得慷慨得志之徒()人皆得以隶使之()4.词类活用(1)去今之墓而葬焉()其疾病而死()缇骑按剑而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2)人皆得以隶使之()(3)众不能堪,抶而仆之()安能屈豪杰之流()(4)不敢复有株治()(5)不能容于远近()五、文言虚词积累以(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2)中丞匿于溷藩以免(3)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6)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教学目标:、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并熟悉“况……欤”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重难点:、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课时: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看投影,说出投影中的人物——黄继光。
教师介绍黄继光黄继光是抗美援朝时的英雄,在现代也涌现了许多英雄。
比如牛玉儒,介绍人民的好书记牛玉儒。
在XX年的奥运会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英雄,请大家看大屏幕,介绍悲情英雄埃蒙斯、绝症中走出的王者范德伟德、奥运会上最伟大的母亲丘索维金娜、他们的到来就是胜利的伊拉克代表队。
由此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涌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片介绍明代一些的英雄的——《五人墓碑记》。
二、题解、背景简介(结合《成才之路》)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阉党大范围搜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市民把他们合葬在虎丘前的大堤之上,称为“五人之墓”。
正如臧克家所说“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
”这些英雄虽然死了,但他们的精神却活着。
2、文体介绍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3、有关作者本文选自《七录斋集》,张溥(pŭ)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之书都要亲手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到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
三、熟读课文,疏通字词、听录音,给读不准的字加注拼音。
高三语文:必修三学案《五人墓碑记》学案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五人墓碑记》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识记基本的文言基础知识。
2.辨析掌握文言虚词“为”的用法。
3.学习颁奖词的写作方法,积累写作素材。
【使用说明】1、本学案复习范围:《五人墓碑记》,一课时2、重难点分析:本文复习的重点是文言虚词“与”的用法探究和颁奖词的写作与积累。
【梳理·巩固】一、基础知识梳理并识记(一)解释加点的实词1.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2.去.今之墓而葬焉3.按.诛五人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5.慷慨得志之徒.6.况草野..之无闻者欤7.在丙寅三月之望. 8.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9.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10.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11.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12.大阉亦逡巡..畏义13.视.五人之死 14.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15.且矫诏..一击,不敢复有株治....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16.卒以吾郡之发愤17.而又有剪发杜门.. 18.忠义暴.于朝廷19.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墓道..之下 20.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二)指明通假并解释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2.独五人之皦皦3.敛赀财以送其行(三)指明活用类型并解释1.以旌其所为2.去今之墓而葬焉3.其疾病而死4.缇骑按剑而前5.抶而仆之6.买五人之头而函之7.不能容于远近8.人皆得以隶使之9.安能屈豪杰之流 10.亦以明死生之大(四)找出下列语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其古义。
1.郡之贤土大夫请于当道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3.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4.吴之民方痛心焉5.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7.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二、自主巩固翻译下列文言句子并标出得分点(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教案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三》导学案(教师版)课题:《五人墓碑记》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注音蓼.洲(liǎo)逆阉.(yān)旌.旗(jīnɡ)湮.没(yān)皦.皦(jiǎo)赀.财(zī)缇.骑(tí jì)抶.仆(chì)溷藩..(hùn fān)曷.(hé)逡巡..(qūn xún)投缳.(huán)赠谥.(shì)户牖.(yǒu)詈.骂(lì)冏.卿(jiǒng)废祠.(cí)缧.然(lěi)缙.绅(jìn)猝.发(cù)傫然(lěi)2、释义以旌其所为:“旌”,表彰,表扬。
按诛五人:“按”,追究,查办。
然五人之当刑也:“当”,受,面对。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发”,拿出。
则噪而相逐:“相”,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偏指其中一方,此处偏指“他”(毛一鹭)。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或”,无指代词,有人。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有”,无指代词,有人二、课文探究导引(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2)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为何而死?(3)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提示:五义士是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他们“激于义而死”,即为正义而献身。
作者因为他们“激于义而死”,“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这篇碑记中记述和颂扬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对于他们“激于义而死”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进而阐明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4)在此基础上划分段落层次。
根据内容,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段意。
提示:可有两种分法:第一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小节):叙写修五人墓缘起及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五人墓碑记学案
总 结
学习 环节
【思考 2】为何在废祠之上修五人之墓—— 【小结段意】交代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一组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 并点出建墓之址,意味深长。(激于义而死)身后哀荣,义薄云天 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对其对立面的暴露 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且听下回分解。
(时代背景)明朝中期以后,皇帝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明神宗以后,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对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他们
以原吏部官员顾宪成为首,修复无锡东林书院(原白鹿洞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形成“东林党”,并把顾宪成的名言“风声、
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制成楹联,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执掌朝政,
投向明朝末年吧.
二 1.如何诵读题目五 人 墓 碑 记 (请用斜线断句) 、 【思考 1】五人是谁为何死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原文找出语句)
解 明确:
题
【思考 2】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因为什么而被捕呢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 1.周顺昌,字景文,号蓼州,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任福州推,后任文选员外郎。他为人正直、清廉, 关心民间疾苦。所以,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 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因此,深受人民爱戴,“民深德之”,而为阉党所不容,被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 捕人的黑名单)。天启五年(1625),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在家的周顺昌激于 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的孙子。在谈话中,他切齿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 贤,于是被革职。周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 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苏州织造李实伙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 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天启六年(1626)三月,周顺昌被逮捕到京,虽被拷打得 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 2.这五人中除了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跟周顺昌有关系外,其他四人跟周顺昌向来没有交往。而且,这五人过 去也互不相识。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 3.暴动纪实: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抱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 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市民马杰也一路敲着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的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 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缇骑恼羞成怒,拔出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集的市民鼓噪起来, 缇骑更加凶横,举剑击打沈、杨。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同缇骑扭打起来,额部受伤。市民见 此,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当场毙 命。颜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愤自发参加斗 争的。五人被捕后,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七月中,苏州城内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 上,五人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事后,为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 群众斗争的威力,使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也“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后来,熹宗死,魏忠贤畏罪 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烈士。一夜之间,魏忠贤的生祠被夷为平地,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
《五人墓碑记 》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题目:《五人墓碑记》学案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主旨。
2. 通过文学鉴赏,提高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和学科素养。
3.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小说文本鉴赏和解读。
3. 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教学重点:1. 理解《五人墓碑记》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把握小说主旨。
2. 文本鉴赏和解读,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理解小说的主题。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学科素养不足,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力度不够。
3. 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有待提高。
五、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
2. 阅读指导法。
3. 活动探究法。
4. 情境教学法。
六、教学步骤:1. 教师为学生介绍《五人墓碑记》的作者、背景和史料,带领学生了解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2. 分享小说中人物、情节和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主题和内涵。
3.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和鉴赏,让学生分析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
4. 教师分组分配任务,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5. 学生整理探究成果,以小组演讲的形式呈现给全班。
七、教学评价:1. 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主题探究成果。
2. 学生小组演讲的表现和合作情况。
3. 学生成绩单的书面表现。
八、教学资料:1. 《五人墓碑记》原著。
2. 《五人墓碑记》的研究文献和历史资料。
3. 文学鉴赏和探究学案。
九、教学总结:1. 当前高中教育要注重学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培养,而这种能力恰恰是通过学科素养的提高来实现的。
2. 教学活动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可以自主思考,自主探究,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人墓碑记》教案(第2课时)
《五人墓碑记》教案年级组别高一年级语文组审阅(备课组长)审阅(学科校长)主备人使用人授课时间课题苏教版语文必修三专题二《五人墓碑记》(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学会从作品语言入手,了解作品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高尚的人格操守,领会文本所传达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抗争经过及五人的英勇气概。
过程与方法积累第三、四、五段古代汉语知识,如重点实词、虚词,常见的特殊句式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五人就义的意义,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通过积累文言知识点,以及正反对比的写作手法,了解抗争经过及五人的英雄气概。
教学难点了解五人就义的意义,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教学过程及方法环节一明标自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导入教师根据各班情况,复习重点字词。
二、自学指导一1、齐读第三节,解决第三节中的文言知识先:形作名,这里“表率”之意。
赀财:钱,款子。
赀通“资”。
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走上前或向前。
谁为:为谁,倒装句。
或:谁为(之),省略句。
仆:使…倒下,动词的使动用法。
抚:名作动词,巡抚,抚慰。
私人:心腹,亲信,党羽;此指毛一鹭。
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所由使:由他主使。
由:介词。
“所由”是介宾词组倒置。
痛:恨。
痛心,即“痛于心”,在心里恨。
既而:不久以后。
乱:形作动,作乱,暴动。
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
傫:捆缚。
2、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一说这次暴乱的经过(提示: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明确:起因:周公被逮,士人声义发展:缇骑厉斥,众不能堪英勇抗暴高潮:吴民痛心,噪而相逐结局:中丞请示,按诛五人自学指导二:齐读第四节,解决第四节中的文言知识当刑:临刑。
当:面对,对着。
詈:骂。
颜色:面容,脸色。
古今异义,色彩少:稍微,略微。
发:“拿出”之意。
函:名作动,用匣子装。
卒:最终,终于。
全乎:完整的样子。
自学指导三:齐读第五节,解决第五节中的文言知识缙绅:士大夫,做官的人。
五人墓碑记第二课时
积累关于“ 积累关于“义”的故事 三国时的关羽 关羽, 三国时的关羽,在与义兄刘备 失散后, 失散后,为保主公的家属安全才为 曹操效力,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 曹操效力,一旦得知刘备的消息, 即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与刘备、 即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与刘备、 张飞等兄弟相会。 张飞等兄弟相会。关羽一生为刘备 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孙权擒获, 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被孙权擒获, 宁死不屈,最终被杀。 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后人敬佩其 忠义,称其为“关帝” 忠义,称其为“关帝”。
义是周公用燃烧的尘世的正气,驱 周公用燃烧的尘世的正气, 用燃烧的尘世的正气 除丑陋与罪恶, 除丑陋与罪恶,来召唤真理天空的 一朵祥云; 五义士用悲壮之死 用悲壮之死, 一朵祥云;义是五义士用悲壮之死, 挥向邪恶的一把利剑; 挥向邪恶的一把利剑;义是万千市 愤怒的呐喊、集体的抗拒, 民愤怒的呐喊、集体的抗拒,用鲜 血染成的那片残阳; 血染成的那片残阳;义是贤士大夫 扼腕叹息,发志士之悲, 扼腕叹息,发志士之悲,心中涌起 的层层滔天巨浪; 张溥用愤怒 的层层滔天巨浪;义是张溥用愤怒 的笔墨流淌出的气壮山河、 的笔墨流淌出的气壮山河、催人泪 下的传奇故事。 下的传奇故事。
积累关于“义”的名言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隐公 、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隐公 元年》 元年》 2、见利思义。——《论语 宪问》 宪问》 、见利思义。 《论语·宪问 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 《孟子 告子上》 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 、先义而后利者荣, 荣辱》 辱。——《荀子 荣辱》 《荀子·荣辱
【能力提升】(古为今用) 能力提升】 古为今用) 作者写这篇墓碑记的目的 是什么? 是什么?
苏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学案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言实词,整理“之、其、而、则、或、即、既”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2、辨清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常识。
3.、了解本文夹叙夹议、正反对照揭示主题的写作方法。
【学法指导】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材料翻译全文。
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
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
张溥自幼勤学,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
张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
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著有《七录斋集》。
2、背景简介: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他排斥异己,杀戮大臣,暴虐无道,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魏阉而被免职。
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阉,魏因此怀恨在心。
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
魏阉死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
天启六年,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
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
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一死。
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帝即位,罢黜魏忠贤,并贬往凤阳看陵,走在途中,畏罪自杀。
阉党失败,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烈士,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称为“五人之墓”。
3、文体简介: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
二、辨形正音蓼.洲()被逮.()皦皦.()赀.财()逡.巡畏义()缇.骑.()溷.藩()傫.然()詈.之()投缳.道路()猝.发()抶.打()缙.绅()户牖.()蹈.死不顾()阉.党()矫.诏()佯.狂()扼腕.()暴.于朝廷()社稷.()匹.夫()钩.党()冏.卿()高爵.显位()张溥.( ) 废祠.()淹.没()曷.故()赠谥.褒美()三、基础知识:1、指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古今字①其为时止十有一月尔。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
《五人墓碑记》教案(5篇)第一篇:《五人墓碑记》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上课时间:总课时:复习目标:1、写出“有、皦、赀”三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2、写出“至于、私人、痛心、按、金、视、首领、”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3、写出“发、行、固、使、徒、按”等词的一词多义;4、写出“墓、疾病、隶”等词的活用意思;5、辨析“而、焉、之、其、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6、准确辨析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状语后置句;教学过程:一、文言实词(15分钟)1.通假字(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2.古今异义(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3)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古义:考察,查究今义:压住(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古义: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义:金子(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古义:比较今义:看(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3.一词多义(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7)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五人墓碑记》学案(袁用).doc
《五人墓碑记》学案【目标导学】一、学习目标1.体会本文气势恢宏,情理并茂。
叙议结合,巧用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与精神的写法。
2.归纳掌握“盛、发、率、徒、私”五个文言词语。
并熟悉“况……欤”“独……,何也”“固…… 哉”“安……哉”等几种文言句式的译法。
3.理解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语“疾病、行为、私人、颜色、非常、首领”等,并进一步掌握实词活用现象。
4.在诵读的基础上,领会本文的行文方式,赏析文章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5.了解本文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进一步认识生死大义。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在熟读的基础上,掌握本文涉及到的实词及文言句式,进一步巩固词类活用,以增强语感,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难点:1.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2.运用注释。
系统了解有关历史背景,并由此领会五人牺牲的价值和意义。
【课前学习】一、课下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阅读提示及课下注释了解写作背景及主要人物事迹。
1.写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中所记叙的苏州人民暴动情况):2.张溥:3.周顺昌:二、对照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朗读课文:1.读一读、写一写:阉()祠)( ) yanmo () jiaojiao(敛()zl()财ti ji() chi ()而仆之厉声以呵(噪()而相逐hun()藩()lei(燃jin shen(詈()之矫诏() qunxun() 猝()发投hudn()道路高爵()显位暴()于朝廷赠谥()美显户牖() 扼()腕()墓sheji()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整体理解文本内容。
3.细读课文,在字词句翻译困难之处划上记号。
4.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三、分组分段翻译讲解课文。
(请结合下面的课堂学习及课文旁边的评点批注进行充分准备。
积累重点字词及特殊句式,翻译全段,再讲解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课堂学习】一、研习课文一二段1.翻译文章。
注意语气词的翻译,译出文中的语气词,并落实字词:葬、盛、徒、疾病、已的含义。
《五人墓碑记》学案
2、思考、讨论:分析品味第3小节
⑴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⑵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 的情景,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讨论明确:
⑶试问吴民抗暴为何如此群情激昂?第三段实质上是用事实印证上文五烈士死难的本质 (用原文话回答):。表现出的作者怎样的感情?
3、分析品味第4小节
第4段叙写“五人”英勇就义的情景,请结合文本分析五义士的形象。
(三)梳理第5、6小节
1、学生独立疏通课文,标出不懂的地方。
文言:
文章:
字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整理:
矫诏:株治:逡(qūn)巡:非常:
投缳:户牖(yǒu):隶使之:屈: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倒装句)
则尽其天年
亦以明死生之大
翻译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五位主人公就是这样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
二、资料链接
1.“墓碑记”是何种文体?它有怎样的特点?
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又名碑志,内容是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刻在墓碑上。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他们的姓名、籍贯、世系、行事,再写辞世后情况,最后写对其死的评价和意义。
1.注音
蓼洲( ) 逆阉( )旌旗( )湮没( )皦皦( )
赀财( )缇骑( )抶仆( )溷藩( )曷(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2专题 《五人墓碑记》学案1(第2课时)
《五人墓碑记》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一)合作探究:1.《五人墓碑记》第一段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提示: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五人的姓名、籍贯、职位等,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
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句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2.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
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3.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
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提示:周公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
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仆之”“噪而相逐”,三个动词“抶”“噪”“逐”。
就是这样三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
“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
文章寥寥数语,既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
无论是“抶而仆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五人墓碑记(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
2. 能够理解“五人墓碑记”的内容。
3. 能够解析文中的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
4.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
2. 理解文本的意义。
3. 对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析。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白鸽派的理解与认知。
2. 学生对文化符号的识别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组织讲解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五人墓碑记”的背景与作品风格。
2. 用导读、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
3. 向学生展示文中的文化符号,让学生逐一解释、分析其寓意。
4. 通过分组讨论、诠释文化符号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五人墓碑记”与白鸽派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品所处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第二步:理解文本的意义教师将文化符号分析作为本节课的核心,先向学生展示文中的标点符号、多义字等文化符号,让学生逐一分析其寓意。
第三步:解析文中的文化符号学生首先阅读原文,并评估其难度和要点。
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上一步课堂介绍的文化符号,仔细研究每一个符号的用法,分析其在文章中具有的功用、含义和在不同内容上的作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人物、事件等背景进行深入探究。
第四步: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自行讨论、结合现实情境,将文化符号运用到生活情境中,思考各自的闪光点。
在小组之间展开尖锐的辩论,让学生在理性的讨论中,建立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
第五步:评价最后,教师将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评估他们的分析与解释是否符合文本的意义。
并贯彻配套作业或测试,了解学生学习成效。
六、课外拓展如果学生对“五人墓碑记”的故事感到好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更多举世闻名的文化符号,并引导学生探究串联他们的意义的线索,增强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文:第6课《五人墓碑记》示范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6课五人墓碑记(一)作者简介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
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一)背景链接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这五个人,就是在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的时候,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被正义激愤而死于这件事上的。
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士大夫们向当权的人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的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立了一块石碑,来表扬其所为。
苏教版语文高一五人墓碑记教案(2)
五人墓碑记吴张泽张溥学习过程一、导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
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作者见教材注释。
另补:①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
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
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
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
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
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
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⑴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①连词:表目的,来;②副词;表修饰,而;③介词:把;④连词,表原因,因为。
⑤介词:凭借,用。
⑵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字的句子。
明确:①表被动;②介词,在某地,在某时;③介词,向;④介词,对,对于。
⑶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明确:①副词:表修饰,因为;②副词:表修饰,状态;③副词:表修饰,方式;④连词:表顺承,然后;⑤连词:表并列,并且。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夹河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五人墓碑记》(一)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3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 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
9、疏通第二段月尔。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
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
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小结: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②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③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人墓碑记》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一)合作探究:
1.《五人墓碑记》第一段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五人的姓名、籍贯、职位等,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
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句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2.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
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3.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
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
提示:周公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
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仆之”“噪而相逐”,三个动词
“抶”“噪”“逐”。
就是这样三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
“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
文章寥寥数语,既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
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
无论是“抶而仆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
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4.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
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
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二)巩固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蓼.(liǎo)洲溷.(hùn)藩阉.(yān)党曷.(gé)故
B.废祠.(cí)傫.(léi)然冏卿.(qīng)湮.(yāng)没
C.皦.皦(jiǎo)猝.(cù)逡.(qūn)巡缙.(jìn)绅
D.赀.(zī)财缇.(tí)骑户牖.(yǒu)社稷.(jì)
2.下列短语中加点的词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
旌.其所为众不能堪.蹈.死不顾矫.诏纷出
A.表彰忍受踏上假托
B.表彰能够顿足纠正
C.旗帜忍受履行匡正
D.旗帜能够踏上假托
3.下列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
B.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
C.不能容于远近
D.荣于身后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周公之逮所由使地;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断头置城上。
颜色不少变。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望.()为.()堪.()抶.()于.()詈.()函.()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语段的内容。
(3)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译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与“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C.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与“谁为哀者”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独五人之皦皦,何也
D.轻重固何如哉
(6)文中开头即写五人“激于义而死”,却没有写出他们具体姓名,直到第三段才写出五人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